第三章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7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体育
分类号: G812
页数: 8
页码: 503-510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学校、农村、职工、业余各项体育活动。
关键词: 邵东县 体育 活动

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
  光绪三十一年(1905),稽古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将体操列为学生6项必修课之一,主要学习兵操,时称体操。民国时期,境内学校执行教育部规定,体育门类较多,比赛也较活跃,小学设童子军体操课,打乒乓球、踢毽子、玩小皮球等;中学开展篮球、排球、单扛、田径、爬山等体育活动。震中小学田径代表队于民国18、19年参加邵阳田径运动会连续两年夺取冠军。
  新中国建立后,各类学校将体育列为专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本队形、列队、篮球、田径练习为主。1954年,贯彻国家体委《劳卫制暂行条例》,中学按劳卫制规定项目教学。是年8月,中小学推行国家第一套广播体操。1956年,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每周坚持2课时。1960年,中小学体育课全部压缩。年后恢复,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教学。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体育教学中断。1968年体育课改为军体课。1976年取消军体课,恢复体育课,每周授课两课时。一中建立射击场,组建射击队,1979年参加涟源地区射击比赛,夺团体总分第一名。8月,组织中学学生代表队,代表涟源地区参加湖南省中学生射击比赛,夺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男子组总分第4名。是年,贯彻国家《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标准,防止近视眼为重点,全面推行广播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随之增多。县文教局配备专职体育干部,指导和检查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将各中学的体育达标情况列为教育质量检查评比的主要内容。此后,训练项目有所增加,设施和场地等活动条件不断改善。邵东三中兴建体育教练室。二中师生利用业余时间,扩建校内体育场,开辟6条200米长跑道,新砌120米长的观众台。界岭乡集资为全乡中小学建水泥球场。1990年,县内11万名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第二节 农村体育
  一、传统体育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的民间传统体育为耍龙灯、舞狮子、划船等。乡民自发约集或由民间的龙灯会、狮子会、龙船会、庙会等组织活动。秋、冬农闲季节,武术爱好者聘拳师传艺,春节期间,拳师及学武者随狮队外出活动,与狮灯配合表演拳、棍、刀、枪、剑、戟、齿耙、铁尺等各种武术,群众喜闻乐见。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武术活动时起时伏。1951~1957年,沿袭旧俗开展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武术活动为民兵训练所代替。1980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武术活动蓬勃发展,农村武术馆陆续兴办。黑田铺乡群和村武师谢季珊,年逾古稀,重整拳谱,集馆招收门徒,学者甚众。光陂乡光华村拳师刘积南,在练功房的墙上写上“武术楼”,集馆教徒,门下弟子上百。1983年统计,县内有会武、练武者8万多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1984年4月,县里召开民间拳师座谈会。随后,组织调查组,先后调查9个区、15个乡镇的27个村,挖掘整理传统拳路150多种,主要教派有黑虎、少林、白莲、南北少林4种,有各种拳术、器械对打、气功、散打、单耍等套路137种。1985年,县武术协会成立,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民间传统武术活动。1986年,县内有私人武馆15个,经考核认定合格的拳师104人,其中二级拳师9人,三级拳师95人,有30人参加省、市比赛,有2人获得第一名,1人获得第二名。灵山寺学校体育教师黄嗣林获全省75公斤级武术散打赛第一名,县百货公司唐有恒获全省75公斤级武术散打第二名。至1990年,全县共有武馆19个,教练114人,习武者600人。
  二、现代体育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参加现代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1954年,家住集镇附近和学校周围的农村青年,自发组织球队,开展体育活动,与附近机关单位开展比赛。1956年,水口乡水口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体育场,组织青年开展篮球、乒乓球、跳高、跳远等业余体育活动。青年篮球队常与附近学校开展比赛。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要求社员“行动军事化”,农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多数公社以大队为单位,组织青壮年开展广播体操、拔河、爬山、队列等项目比赛。1960~1962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农民体育活动停止。197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收下乡知青较多的农村大队、场、所,以知识青年为主体,开展体育活动。1977年6月3~5日,邵阳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周官桥公社组织以拔河、广播体操、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体育比赛。周官桥、仙槎桥公社分别获武术比赛、拔河比赛第一名。1982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许多农民务工经商,体育活动依各自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1990年,水东江乡在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参赛130多人,观众2万人左右。
  第三节 职工体育
  1952年,县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工间操,锻炼身体。1954年,随着机关、厂矿公职人员的增加,职工体育项目增多,开始利用节假日组织环城赛跑、拔河、广播体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1957年,县城机关男女篮球队发展到18个,每逢周末,各球场热闹非常,并从各机关球队中选拔尖子,成立县篮球联队,同邻县进行友谊比赛。1958年8月,县职工男女篮球代表队参加邵阳地区首届职工运动会,女队夺得冠军,男队夺得亚军。“文化大革命”初期,职工体育活动受到影响,除重大节日组织比赛外,平时开展甚少。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20周年,县内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体育项目和参加人数较前大有增加。从球类、广播操、拔河,发展到武术、射击、健身操等。1974年,从各厂矿抽出12名女青年成立女子篮球队,除在县内开展体育活动外,还参加邵阳地区组织的邵东、双峰、湘乡、涟源、邵阳5县联赛。1980年起,随着职工年龄结构的变化,练广播操者逐渐减少,而太极拳、气功、传统武术、门球一类的体育项目日趋增多。尤其是晨跑人数激增,从小学生到退休人员,不分寒署,每天清晨,人流如云。1987年起,门球、气功爱好者日增,坚持以比赛促提高。1990年,县内有老年门球队20个,导引养身气功发展到60个单位,近千人参加。各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有田径、气功、门球、武术、象棋等10个项目的运动队,参加邵阳市比赛,个人获前3名的有田径赛46人;门球“金融杯”赛获团体第三名;象棋“色织印染杯”赛获团体第二名;气功代表队表演赛获省团体二等奖。县科委杨仲容,从1976年参加晨跑,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来回10公里,雪雨无阻,常年坚持冷水浴,从1985年起还辅以气功配合,年近“花甲”,体质强健,单衣单裤过冬,从不烤火,连续14年无病患。
  第四节 业余体校
  1973年5月,邵东县建立业余体校。配专职教练员6名。本着从难、从严、从小抓起,系统训练的原则,从各学校选拔体育基础好、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入校,首批学员36名。主要项目为球类、射击,文化知识课和体育项目训练穿插进行。文化课就近学校听课,参加考试。1978~1979年参加湖南省体育比赛,有3人获优胜奖。嗣后,人员不断调换,项目陆续发展到武术、赛艇、皮划艇、举重等。至1986年,共训练学员700名,其中232名达到国家少年级运动员标准,向湖南省体育队输送运动员16名。业余体校的学生参加省以上运动会比赛,有6人(次)获全国运动会单项比赛前6名,有12人(次)获全省运动会单项比赛前3名。1988年,县业余体校皮划艇训练列为省重点训练项目。1989年10月4日经省体委批准,成立湖南省邵东划船学校,教练员、运动员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从严要求,江河缺水时,抬起皮艇到水库训练,县内缺水无训练条件,到县外找训练场地。1989年8月,在湖南省皮划艇锦标赛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2枚。赛艇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有16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1990年,邵东划船学校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的运动员,先后参加国家在上海、武汉、广东等地举行的皮划艇比赛中,夺单项名次19个,其中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赛艇队夺取单项名次10个,其中金牌1枚,银牌2枚。是年8月,运动员宁梦华(皇帝岭乡人),参加在波兰举行的二十届国际皮划艇锦标赛,获女子4人皮艇500米第6名,成为亚洲第一个在世界皮划艇比赛取得名次的健将。是年9月,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宁梦华与队友奋力拼搏,夺取女子皮划艇500米第一名,夺金牌1枚。1990年11月6日,中共邵东县委、邵东县人民政府对宁梦华及宁的启蒙教练申顺生和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发出嘉奖令,表彰他们奋力拼搏,从严执教,为国争光的精神,并发给宁梦华奖金2000元,发给申顺生和县体委奖金各1000元。
  邵东县运动员参加省以上运动会获全国单项比赛前六名、全省单项比赛前三名的运动员名单于后:
  第五节 体育比赛
  1952年起,体育比赛活动连续不断。除机关、学校等单位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外,全县性的比赛活动几乎每年举行,多的1年8次。至1990年,共举行154次,其中球类43次,田径17次,棋类39次,游泳1次,广播操2次,武术2次,拔河1次,全运会1次,气功1次。
  第六节 体育设施
  1952年,在县城东风路北侧建简易体育场,面积6720平方米,内设篮球场、秋千、爬杆等设施。1956年在场内修建4个混凝土篮球场。1970年在场内建灯光球场1个,设混凝土固定梯级看台,可容观众1000余人。1974年,在体育场的临街一端,兴建1座丙级体育馆,建筑面积61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土木混合结构,固定座位600个,可供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等进行训练或比赛。1977年,县城修建简易靶场1个,面积1638平方米,1980年改建为8个固定靶位的靶棚,面积75平方米,靶壕长15米,深2米,宽1.5米。娄底地区、邵阳市的射击队曾先后在此集训,宽敞适用。1983年,县体育场搬迁至人民路北侧,占地40.5亩,建标准体育场。1986年末竣工投用,内设400米田径场和灯光球场。县内各机关、学校、厂矿等共有各类体育场317个,面积20万平方米,门球场1个,滑冰场2个,滑冰鞋100双,小口径步枪28支,皮划艇5条。随着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设施逐年增多。至1990年,全县各机关、厂矿、学校等共有以篮球场为主的各种体育场342个,面积21.5万平方米,其中有门球场8个,滑冰场2个,皮划艇20条,赛艇22条,划艇9条以及单杠、双杠、秋千、爬杆等体育项目的相应设施。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