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医药
分类号: R194
页数: 2
页码: 499-500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医药卫生的加工与销售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卫生 医药

内容

一、中药
  (一)药材加工
  民国时期,境内野生或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625种,隶属144科,其中人工培植的药材有玉竹、白芍、丹皮等25种。药材加工由各药店自理。新中国建立后,专业加工逐渐发展。1958年,县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建立,开始生产成药,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办。1968年,黑田铺、佘田桥、毛荷殿、火厂坪、周官桥、龙公桥、砂石、团山、流光岭、仙槎桥、双泉铺等公社卫生院建立了中草药制剂室,制造中草药膏丹丸散等各种药品。1970年,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恢复,职工10人,添置切片机、斩筒机、粉碎机、炒药机等,年加工量3万公斤。1975年,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各区医院、公社卫生院均相继建立了中、成药制剂室(房),以自用为主,医院与医院之间相互调剂。1990年,县内共加工中、成药60余种,中药制剂人员328人。
  (二)中药销售
  清末,境内集镇开设中药店,多小本经营。民国2年(1913),江西樟树湾熊元青来佘田桥开设熊元裕国药店,雇工经营,且聘医坐堂,生意甚旺。继而,佘田桥的利太和药店,两市塘的普济药店,泰康药店,廉桥的三益庄药材行,松龄堂药店,仙槎桥的普济生药店,陆续开业。民国38年,境内共开设私营中药店107家,多设于集镇,农村仅有部分中医兼营中药,买药甚难。新中国成立后,中药事业有所发展。1956年,全县中药店增至155家,从业人员165人,1957年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分别成为公私合营或合作药店。1958年,公私合营和合作药店,资金500元以上的并入县药材公司,统一核算,从业人员纳入公司编制;资金500元以下的并入各公社卫生院。1962年,公社卫生院的中药店均划给药材公司管理。县、区、公社的医疗单位,重新设立中药房、中药制剂室等。中药销售及其加工人员相应配备。1975年,全县有中药销售店120多家。1983年,经批准的个体和联合经营的中药店相继经营。1990年,全县有国营、集体和个体中药店500多家。
  二、西药
  民国34年(1945),两市塘有2名退伍军医开设西药店,药品从外地购进,卖药兼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县药材公司于1954年开始经营西药,县内的主要集镇设中、西药零售门市部,公私合营和合作药店亦兼营少量西药。1964年,县人民医院建立简易制剂室,制造本院需要的注射用糖、盐、酊等水剂药品。1970年制剂室扩建,生产品种、数量增多。1979年,廉桥地区医院制剂室由生产糖盐水逐渐发展为生产葡萄糖盐水、氯化钠、苯甲醇、甘露醇、苏打等。1986年,县人民医院制剂室增加生产葡萄糖、氯化钠、甘露醇、利凡诺、硫酸镁、麻黄素、阿托品、炉甘石等60多种西药。全县共有西药专职药剂员84人,其中药剂师4人。1987年后,卫生系统实行目标管理,各医疗单位建立了药品质量检查小组,有质检员128人。1990年,全县有45个单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有西药师28人,西药剂士27人,西药剂员18人。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