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疫
分类号: R193.3
页数: 5
页码: 490-49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爱国卫生运动、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工业劳动卫生、疾病普查等卫生防疫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卫生 防疫

内容

一、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4月,邵东县防疫委员会成立,领导和发动群众搞好卫生,预防疾病。为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在全县教师中训练卫生防疫员800名。1956年3月22日,两市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配清扫工人5名。是年5月,县防疫委员会撤销,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委会)成立。各地联合诊所配专职防疫医生,组织群众开展以“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提倡不喝生水,定期清除垃圾,开展“三扑”(鼠、蝇、蚊)、“二灭”(臭虫、跳蚤)活动。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大扫除。1958年12月,县召开卫生工作扩干会,提出在1959年“七一”前除尽“七害”(鼠、雀、蝇、蚊、蟑螂、臭虫、跳蚤),全县群众热烈响应,几个月时间,消灭老鼠84万只,消灭蝇(蛹)4160公斤,跳蚤、虱子、臭虫绝迹。此后,经常性的活动陆续不断。1970年,县爱委会配合有关部门在仙槎桥公社铜鼓大队开展两管(水、粪)、五改(水井、炉灶、厕所、猪牛栏、环境)试点,随后全县铺开。1981~1983年,开展以治理脏、乱为突破口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城镇街道建立门前“三包”(绿化、卫生、秩序)责任制,定期检查,实行奖励制度。县爱委会与3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包干合同。1985年,县城添置大型垃圾车2辆,洒水车1辆,大型垃圾桶16个,定期拖运垃圾。各机关单位,每逢星期六开展大扫除。县有关部门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对改善环境,控制常见病、多发病起到一定作用。1986年,全县农村新建、改建水井7840口,其中机压井300口;改造旧式炉灶5.5万个。1987年后,每年开展2~3次灭鼠活动。1989年,县集资18万元,帮助邵水两岸33个村打水井80口,改造旧井32口,解决饮水受污染问题。1990年,全县改水井8750口。
  二、食品卫生
  民国时期,境内无食品卫生管理机构,人民缺食者多,食品卫生条件极差,肠道传染病常有发生,危害人身健康。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贯彻中央卫生部颁发的《清凉饮料食物管理暂行办法》,生水制作的冷饮、凉粉禁止出售。1956年,县卫生防疫站建立,配专人分管食品卫生。1962年,对经营肉食、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病者,由单位调换工作,分别治疗。1974年,食品卫生管理以冷饮为重点,对生产和经营单位不断进行抽样检查。1975年,对邵东冰厂生产的冰棒、冰水、豆沙,抽样鉴定,细菌总数分别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5倍到9.3倍,责令停业整顿。1976年,抽查县副食品公司、饮食公司所属的15个商店、饮食店37个样品用具和食具,其中有大肠杆菌生长的18个,占48%,细菌总数1万个以上的14个,占37%,细菌无法计数的5个,占13%。被检单位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改进。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颁布后,县卫生防疫站会同各食品企业主管部门,举办食品卫生知识讲座82次,向从业人员讲授法制、食品卫生知识,听课3600多人次;举办食品卫生训练班12期,训练470人次。1982年7月12日,驻马桥公社官桥饮食店,误将碳酸钡为苏打制作包子、馒头,食后中毒13人,死3人。事后对当事人进行处理。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后,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单5万份,广泛宣传并组织59名医务人员,编成10个组,历时3个月,对县内1137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帮助建立食品卫生档案,体检从业人员4477人,发现传染病患者3人,更换了工作。1984年,县配备7名食品卫生监督员,任命48名卫生管理员。1985年,县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所成立。食品厂、店开业,须经该所鉴定,符合条件者发给卫生许可证,方许开业。无证擅自开业者,合条件的补办手续,不合条件的依法处理。嗣后,对县内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厂、店不断检查。1990年,共检查厂、店2598家,合格厂、店占89.1%,吊销营业执照5家,停业整顿45家,被罚款81家,限期改进的121家,销毁变质和掺假食品3.7吨。
  三、学校卫生
  1954年,~中配备校医,为学生防病治病。县内各中小学,提倡早睡早起,不喝生水,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爱国卫生周活动。1963年,全县培训保健教师60名,负责学校卫生工作。1974年,县卫生防疫站在两市镇一完小、崇山铺完小进行第一次学生视力监测,共检测学生1475人,学生视力减退率为6.78%,城镇为9.6%,农村为2.9%。1977~1980年,县防疫站分别对邵东一中、二中等5所中学和两市镇、徐家铺、佘田桥等7所完全小学的学生视力进行监测,共检测学生5165人,学生视力减退率为9.35%。1980年署假期,县举办第二期保健教师训练班,培训保健教师26名。同年,以邵东二中、廉桥完小为卫生工作试点,对学生体质进行普查,综合防治,建立健康档案。随后召开全县学校卫生工作现场会,县内学校卫生渐次改观。1986年,县内13所高中和区、乡(镇)的重点完小均成立体卫领导小组,由校长或1名副校长主管。1990年,全县有27所学校,建立卫生档案,监测教室333间,采光合格率91%。对幼儿园1249名儿童进行贫血调查,低于正常值的占22%。佘田桥完小对学生进行蛔虫检验,共化验355人,给636名学生服了驱蛔药。
  四、工业劳动卫生
  1973年,县卫生防疫站配备专人分管工业劳动卫生。1974~1976年,对县内24个厂矿接触粉尘作业的2659名工人进行矽肺普查,查出矽肺病患者83人,发病率为3.12%。普查后由各单位采取措施治疗。1974年6月,对县内从事苯作业的18个厂矿中的362名工人进行苯中毒普查,发现可疑病人1例。1977年,对县内从事铅作业的12个厂矿中的1142名工人进行铅中毒检查,发现铅吸收8人,轻度中毒4人,发病率为10.5%。1982年,县卫生防疫站为县、区、乡(镇)的219个厂矿、8622名职工建立分类劳动卫生档案。1985年4月~1986年,全县303个乡镇企业建立了劳动卫生档案;对91个接触粉尘作业厂矿中的4284名工人,照片检查4038人,查出尘肺患者527人,由单位进行治疗。随即制订了《邵东县乡镇企业劳动卫生暂行条例》,印发各企业施行。1986年12月25日,省卫生厅在县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工作现场会议,其作法在全省推广。1990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对从事喷漆行业的214名工人,普查193人,为90.1%;监督监测42个厂矿,透视1720人,照片976人,苯普查193人;对3327名接近粉尘人员建立卡片,定期检查。
  五、疾病普查
  1952年起,组织医务人员对丝虫病、地甲病等采取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摸清病情,有针对性地及时防治。
  (一)白喉
  1952~1964年,县内白喉发病率万分之2~5左右。1956年组织医务人员,大面积开展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患者不断减少。1978年,发病率降至万分之0.1~0.6。1979年后,预防接种工作放松。1983年,县内白喉大流行,疫情波及9个区、1个镇,发生白喉患者963例,死亡19人。发病率为万分之0.7~0.9,双风乡为甚。全县组织2359人的医疗队伍,对半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半个月内控制流行。1990年,发现白喉3例,随即进行治疗扑灭。
  (二)疟疾
  1956~1958年,县内疟疾发病率达万分之10~15。1959~1969年,组织医务人员分片包干,送药上门,看服入口,进行休止期根治。对外流人员采取预防服药,有力地控制了病情的发生和流行。1971年,县内3.1万民兵参加修建湘黔铁路,感染疟疾者7087人。1972年后,采取根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每年5~10月预防服药,11月到次年的2月根治休止期,3~4月服药抗复发。药品由国家免费供应。1986~1990年,全县发现疟疾患者76人,为万分之0.68。
  (三)丝虫病
  1971年,组织防疫人员和赤脚医生1062人,分成235个小组,采血22.66万人,镜检发现微丝幼虫阳性225人,为0.10%。疫区分布在县内7个区、13个公社的60个大队,槎江、双风公社为重点疫区。对患者集中免费治疗。1984年普查,血检60.3万人次,发现阳性患者469人,晚期患者5人。10月,经省卫生厅验收,获“基本消灭丝虫病县合格证书”。
  (四)流行性出血热
  1971年,驻马桥公社发生第一例出血热病人,以后陆续出现,疫区不断扩大,流传到县内各个乡、村。县人民医院,采用中西结合进行治疗,治愈率96%。嗣后,每年进行普查,发现患者及时治疗。至1990年的19年中,县内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964人,亡死120人,死亡率为2.6%。
  (五)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
  1972~1973年春,县内发生流脑患者2922人,死亡145人。流光岭区、两市塘区尤多。县卫生部门组织各级医务人员,对疫区进行预防服药和空气消毒。1980年后,推广流脑菌苗接种,有效地控制流脑流行。1986年,全县发生流脑患者41人。1990年,发现流脑12例,立即服药治愈10人,死2人。
  (六)麻风病
  1977年10月~1978年1月,县组织3224人的麻风病普查队,共普查762528人,查出麻风病患者6例,其中结核型5人,瘤型1人,派专车逐人送麻风病医疗站隔离治疗。
  (七)地甲病
  1978年3月~1981年4月,县组织1849人的地甲病普查队,查出地甲病患者783例,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在30~40岁之间发病率较高。县卫生防疫站对查出的地甲病患者免费用碘酒治疗,全部治愈。
  (八)头癣
  1979年5月~1981年,全县检查95.5万人,查出头癣病患者214人(两市镇无头癣病),其中白癣111人,黄癣87人,黑癣16人,发病率为十万分之21。对患者进行免费治疗,治愈181人,治愈率达85.42%,1981年12月,经省、地检查考核验收合格。
  (九)伤寒病
  1990年8月中旬,县内先后发生伤寒病1223例,其中县城两市镇759例,患者按年龄分,15~35岁的青壮年占69%,经各医疗单位突击治疗,治愈1220例,死3人。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