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方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方面
分类号: G311
页数: 5
页码: 460-46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科技农业方面的成果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农业 方面

内容

一、早稻裹蔸 1952年,余庆乡(今灵山寺乡)杨允茗互助组有43亩冷浸田,以往早稻插秧后,半个月不开蔸(分蘖),杨从放灰栽菜秧得到启示,在秧根上裹上肥灰插入田中,当年试插13.7亩,7天后新根占60%,及时回青,每亩产干谷177公斤,比先年每亩增产47公斤。随后连续两年试验,均有明显增产效果。1955年,全县各地开展试验,省农业综合试验站派人实地考察验收,其效果得到肯定。1956年,县区社举办6000多人的训练班,学习杨允茗的裹蔸禾技术,全县25万亩稻田插上裹蔸禾,增产效果明显。1965年12月,《中国经济问题》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题,介绍推广插裹蔸禾增产的经验。随后,插裹蔸禾技术全县运用。
  二、良种繁育 1952年2月,县良种示范农场(后改农科所)建立,有试验基地452.4亩。初建阶段,以繁育本地良种为主。1956年后,主要承担引进良种的对比试验,选择适应县内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至1963年,共培育常规水稻原种85.5万公斤,繁育常规水稻良种233万公斤,向全县提供种源。1966年,公社建农科站,大队确定种子专业队,生产队固定种子田。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良种繁殖体系形成。1975年2月,全县组织农技人员103人,赴广东省海南岛、广西省黎塘学习水稻三系制种,获得成功,随即,分批举办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训练班,先后培训制种技术人员1270人,由县农科所、檀山铺乡青龙大队繁殖母本,社队制种全面普及。1979年,县内杂交制种面积8400亩,产种42.3万公斤。1983年,改分散制种为集中制种,在双凤、檀山铺、大禾塘3个公社的15个大队,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固定制种田5738亩,单产和种子纯度提高。1986年,亩产达182公斤,县内杂交水稻良种自给有余,全县44.7万亩晚稻,全为杂交稻,每亩产谷435公斤。
  三、早稻育秧双季稻试种阶段,早稻于3月中旬下泥,烂秧严重。1959年后,根据稻田空闲情况和气候变化特点,适当推迟下泥时间:空田、绿肥田为3月底~4月初,油菜田、绿肥留种田为“清明”前后,小麦田在4月10~15日左右。1964年开始,对传统育秧技术实行改革:(一)整理秧田时,施足人粪、猪牛粪作底肥,耥活表层泥土,使泥面平整如镜,分厢播种;(二)改冷浸催芽为“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恒温保芽;(三)改密播为稀播。每亩秧田控制播种70~90公斤,抢晴天均匀撒播;(四)改敞育为薄膜覆盖,有效地防止了早稻烂秧。以后,各地还施用煤灰催芽、地窖催芽等。1970年,使用蒸汽催芽,全县建蒸汽室9748个,改合式、湿润秧田为通气、隔层秧田,每亩播种谷100公斤左右。用塑料薄膜或煤灰、青苔等物覆盖。1973年,推行蒸汽育秧,种谷催芽后,在竹搭上糊1~2公分的田泥,撒上芽谷,入蒸汽室,育成秧苗,带泥移栽。生产责任制后,蒸汽育秧停用,分户育秧,多用薄膜覆盖。1990年各地沿用。
  四、水稻病虫防治 1954年起,使用六六六可湿性粉剂和滴滴涕乳剂治水稻虫害。1956年后,实行点灯诱蛾、“三光”除虫、深水灭蛹、拔枯心苗、药粉点兜等办法,压低虫口基数。1964年,各公社、大队配备植保员,生产队固定治虫员,形成县、区、社、队四级虫情测报网,层层培训技术,以大队为防治单位,以生产队为防治点,生产队治虫员在早稻田中逐丘块划定三化螟卵块孵化观测圈,每天观察孵化进度,待虫卵孵化20%左右时,集中精力,分队突击,全面施药,使螟害损失率降低到0.18%。随后,对稻飞虱、卷叶虫和纹枯病、菌核病等均用药物防治,成效明显。1982年后,推广生物治虫,使用丁草胺、克叶胺等除草剂除草,1990年每亩水稻农药使用量0.17公斤。
  五、农业气象研究 1960年起,县气象站根据县内气象资料,天气物象反映,坚持“大、中、小”、“长、中、短”、“图、资、群”三个三结合的原则,对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运用气象变化的相关、相似、规律、周期、点聚图等方法进行预报。1973年起,连续3年,重点对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得出早稻播种以3月下旬后期到4月上旬为适宜,常规晚稻及杂交晚稻的抽穗扬花应分别控制在9月中旬及9月下旬初安全系数最大的科学结论,编写出,《掌握气候规律,适时培育早稻壮秧》、《早稻幼穗分化期要注意防避5月低温危害》等资料。1977年9月,编印《农业气候》一书,指导农业生产。1979年10月,组织力量,开展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分别在流泽、流光岭、汪塘、堡面前等7处设对比气象观测点。至1982年12月,搜集整理气象点、雨量点的气象水文资料及农作物、农业气象资料,编写出《邵东县山区气候考察总结》、《邵东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邵东县农业气候区划报告》、《邵东黄花农业气候区划》等资料,绘制农业气候图表9张,揭示全县农业气候规律,为农作物合理布局,实行农业技术改革提供依据,其中《黄花农业气候区划》,1983年获省气象局农业气候区划成果三等奖。
  六、家鱼人工繁殖 1959年10月,水东江公社鱼苗场,选捕200尾亲鱼集中放养。翌年5月22日,选择鲢、鳙亲鱼各一组,用人工催情授精方法,获得鲢鳙杂交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步扩大试验。1963年,县鱼苗场建立领导干部、技术员、工人三结合的试验班子,大力开展家鱼人工繁殖。是年,孵化鲢鱼60万尾,相继又孵化草鱼、鳙鱼。随后,孵化技术推广到社队鱼场。1977年,全县实现鱼苗自给。
  七、黄花菜优良品种选育 1957年始,县内黄花菜主产区,不断选育良种。1979年3月,县黄花菜研究所成立,组织技术人员,在县内开展黄花菜种源普查,选择17个良种,并从县外引进良种5种,在周官桥公社蒲塘冲建立良种选育基地33.3亩,设立良种资源圃,每个品种栽培100蔸,由赵春初、邓伯洪、申桂和、李均4人,分工开展速生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对比试验,每个品种从出叶、抽苔、结蕾到收摘、晒干等,确定21个对比项目,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长咀子、茄子花等5个优良品种向全县推广,经全省二次品种鉴定会议认定,长嘴子花的产量、色、香、味均为最佳品种,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八、油茶嵌合嫁接 1968年,黄草坪油茶场工人萧石林,以枝接方式,对油茶进行高枝换头试验,嫁接13株,未获成功,后改枝接为嵌合嫁接,枝条与砧木紧密包扎,加罩保温,成活后适时分次切干。1972年嫁接3株,成活2株。此后,进一步总结经验,根据油茶生长特点,掌握最佳时间,精细操作,分期(3月底4月初,5月底6月初,9月底10月初)嫁接。至1975年,全场嫁接600株,成活522株,接着,选择23株果大皮薄,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树枝作接穗,建立23个无性系油茶良种采穗圃,陆续对5200株低产劣种油茶嫁接改造成功,1976年,国家林业部在浙江富阳县召开的油茶嫁接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专家鉴定,萧石林的油茶嵌合嫁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九、农业区划调查 1979年10月,县成立农业区划领导小组,组织科委、农村办、区划办等23个单位的63名工作人员,开展综合农业区划调查,对县内地质、地貌、土壤、山川、气候、动植物、矿藏等自然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运用相应的经济指标,以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为依据,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全面分析,为农作物合理布局作出近期和远期规划。1982年8月结束。编著《邵东县农业区划报告集》、《邵东县农业区划数据集》、《地图集》三书,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十、米醋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1981年,县科委曾伟翼、贺照良、马觉民、谢薛初、唐池凡,用3.6度的米醋,稀释成300倍液,用于水稻浸种,能促进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力,促进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强根系活力。在水稻孕期用于喷施叶面,成熟期提前1~2天。至1983年,全县推广面积34亩,每亩增产5~10%。1984年9月,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十一、早稻起垄栽培 1982年,县土肥站彭顺长,根据中国农科院祁阳县官山坪红壤实验站的实验方法,在潜育化稻田中,插秧前施足底肥,四周开围沟,田中按1.5~2米分厢开沟,沟宽各20厘米,深18~20厘米,拖平厢后插秧,实行沟灌,连续5年,全县起垄栽培面积11.74万亩,在同样水肥条件下增产10%左右。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十二、冲抓钻套井回填 1983年12月,流光岭水库管理所曾栖芳、唐龙章、贺克贤、熊书成、刘顶希,从外地引进技术资料,对出现隐患的流光岭水库大坝,用冲抓套井回填法,冲填222孔,总进尺4155.7米,回填粘土4700立方米,沿坝轴线筑成一道厚1.1米,深19.5米的粘土防渗心墙,原渗漏带被截断,渗漏系数减少到原坝体的1~2%。1985年获省科技推广四等奖。
  十三、塑料薄膜防渗 1985年11月,县水电局赵钰在羊尾冲小型水库的坝体内坡和局部库盘,铺塑料膜3247.2平方米,填筑土石方3856立方米(每平方米用塑料0.2公斤)防治病库渗水。1986年1月竣工,经数年运行,坝体稳定,经省市水利部门专家验证,对治理病库具有适应性强、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奖。
  十四、柑桔滴灌 1981年,邵东水土保持试验站根据柑桔的需水要求,采用滴灌的办法,将灌溉水定量而准确地滴至其根系部位,使土壤在旱季经常保持适宜的湿润状态,连续4年滴灌试验比沟灌增产20%左右,比不灌的增产40%,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十五、石料衬砌渠道黄泥灌浆防渗 1983年,县水利水电局赵正坤等,研究石料衬砌渠道黄泥灌浆防渗成功,经测流检验计算,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70,1983年县内中型水库推广应用。省水利电力厅在常德、双峰县推广。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十六、稀土在养鱼业的应用效果及技术研究 1984年,畜牧水产局康伯照、县农业局彭顺长等,研制稀土合剂,用于防治草鱼细菌性赤皮、肠炎、烂腮三种疾病,治愈率达76.7%,并对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有明显促长作用,平均增重率提高21.8%。1987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十七、西瓜杂交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1983年,县农业局罗芒生、李振辉、王顺安、杨文扩、李建华、曾桂珍、禹庆兵等7人,从省农科院园艺所引种“蜜桂”、“湘杂3号”、“湘蜜瓜”等杂交西瓜,是年种100亩,平均亩产2.8吨,最高亩产达6吨,固型物含量9.03~10.97%,比蜜宝西瓜高0.58~2.5%。1984年推广面积逐步扩大。至1988年,5年全县种5.41万亩,平均亩产2吨,比“蜜宝”增产35%以上。1990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