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3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师
分类号:
G451
页数:
3
页码:
444-446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教师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教师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队伍
清末,境内小学堂的教师多系较开明的贡生、秀才、童生。民国初年,有少数留学生和大专毕业生回乡办学,中学和高等小学毕业的青年被聘任教,成为小学的主要力量。尔后,小学教师中逐步增添中师、初师毕业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明文规定小学教师应具初师、中师学历,但达标的甚少。民国38年(1949),境内17所乡中心国民学校,有教师212人,其中初师文化28.5%,中师文化7%,高中文化29%,初中文化28.5%,小学文化7%。保国民学校教师文化程度更低,同期,境内3所中学,教师60余人,其中90%系大专文化水平。
新中国建立后,原乡校、保校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新办小学100所。1950年,除留用原有600名教职员外,从社会上吸收近千名失学知识青年任教。嗣后,国家每年分配中师、高师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1956年,中学增多,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到中学任教,其缺额从社会上招收。1957年开始任用民办教师。1960年,全县民办教师1438人,占教师总数的35%。1962年,民办教师减少。1965年,全县教师3564人,其中民办教师1069人,占30%。“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激增,在公办教师少量增加的情况下,成批地任用民办教师。新补充的教师多系初、高中毕业或肄业青年,未经专门训练,文化业务水平较低。1977年,全县教师9483人,其中公办教师3281人,民办教师6202人。1981年11月,县教育局对全县公、民办教师的政治思想、教学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489名不能胜任的民办教师,经过思想工作,由乡(镇)安置。1986年后,民办教师通过培训,每年有60~80人转为公办,由中等以上师范学院毕业生陆续充实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1988年5月,县人民政府就稳定民办教师队伍,提高素质发出49号文件,要求通过考核考试,能胜任教学的认定其资格,量才使用,并对管理权限以及其他有关重要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使民办教师的管理日益制度化。1990年7月,全省民办教师管理工作现场会,在邵东、新邵县召开,摄制录相片在全省播放。是年底,全县教职工9158人,其中公办5657人,民办3501人,民办教师占总数38.2%。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县普通中学、农业职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8058人,大学本科以上243人,专科毕业及本专科肄业满2年的1431人,本专科肄业未满2年的75人,中专和高中毕业5402人,高中肄业以下907人。其职称分别为:中学高级教师64人,一级教师501人,二级教师1316人,三级教师758人。小学高级教师278人,一级教师2403人,二级教师686人,三级教师215人。
第二节 培训
民国时期,县政府利用假期,举办教师讲习班,进行文化业务培训。民国32年(1943),参加培训147名教师,经过考试考核,有30名教师获省教育厅颁发的小教合格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政治、文化、业务水平。1950~1951年,县文教科先后举办5期小学教师学习班,学习革命理论和有关教育政策法令,引导和启发教师批判旧的教育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1952年下期,县、区配备专职辅导员,采用分区集中听课、分散自学、定期考试等办法,组织在职教师学习政治、教育理论及语数基本知识,以提高教学水平。1954年起,部分中小学教学骨干分别保送到大专院校或中师脱产学习。是年春,县举办扫盲群师学习班,副县长赵忠芝任班主任,由区文教助理带队,集中培训群师466人。尔后,分地区集中,由县统一培训形式和内容,先后培训群师1450名。1956年起,县文教科在不断举办短期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培训外,充分发挥名老教师的作用,与青年教师订“师徒合同”,边学边教,包学包教,相互听课,定期总结,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文化业务水平。1959年,县配备专职人员抓函授学习,全县设7个函授中心,开办中函训练班22个,初级函授班13个,文化进修班17个,高师函授班1个,学员共2358人。专职辅导员分区辅导,定期检查,到期考试、结业。“文化大革命”初期,师资培训停止。1970年恢复,到1976年底,轮训小学教师526人,初中教师238人。1977年起,除分期分批举办脱产轮训班外,建立县、区、乡、校四级培训网络,对未达到初师水平的教师,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教材和教学进度,统一结业考试,统一检查评比。9个区(镇)进修班和42个乡业余班抓初师面授,从在职教师中聘请兼职辅导员,函授、自学、辅导紧密配合。全县近3000名原来未达到初师水平的教师完成初师学习任务后,分别升入中师、中函和中电学习。1986年,1267人达到中函毕业水平,626名民办教师达到中师水平,转为公办。267名中学教师达到高函专科毕业水平,493名幼师经过多次专业培训,能胜任幼教工作。嗣后,教师培训以岗位培训为重点,提高教学业务水平。1987~1990年,共培训教师4556人次。
第三节 待遇
民国时期,境内初小教师每期薪谷10~12担(合500~600公斤),高小教师一般16~20担(合800~1000公斤),中学教师一般期薪折谷1.5吨左右,但无其他福利,且职业无保障,执教中稍有不慎,随时有解聘之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各方面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1950年,小学教师享受供给制,每月工薪高小教员大米75公斤,初小教员62.5公斤,工人57.5公斤。同年,邵阳县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范家山完小教师肖糺声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并出席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小学教师月薪提高到120公斤大米。邵东建县后,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有12%左右的教师代表参加;历届县人民委员会选有教师为委员。1953年,工资调整为“折实工资分”,每人平均工资比原来工资略有提高,并开始享受公费医疗和生活困难补助。教师退职、退休,可按月领取退职、退休金;女教师享有56天产假。1954年,地方党组织在中小学骨干中发展党员。随后,正式成立县教育工会,教师被认定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此后,在中小学教师中发展党员,建立中共支部。1955年,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第一次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90名优秀教师受到表彰,其中10名出席湖南省第一次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1956年,实行工资改革,人平月工资比原工资增长42.42%。1958年,火厂坪小学校长赵开智出席省劳动模范大会。1960年上期,全县1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出席省文教群英大会,莫华斌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此后,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说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动辄批斗,131名教师受到错误处理,在职者大多心绪不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号召全党、全民尊师重教。1979年,县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教师在历届政治运动中所蒙受的冤、假、错案,一一予以落实、平反。1980年后,教师连年提高工资,并实行工龄、教龄补贴和班主任津贴,与行政干部一样享受多种生活补助,且工资收入高于同级行政干部标准。1983年11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尊师爱校”的布告,对于干扰教学秩序、殴打教师的行为逐一给予严肃处理。12月,县召开“为人师表”先进代表和优秀班主任代表会议,189名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两市镇一完小教师钟延寿被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工作者,龙桂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4月,三中副校长封克勤当选为副县长,一中教师张梧岗,第一职业中学教师岳捷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有40名教育工作者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85年秋,县召开优秀教师代表会议,并评选10名优秀教师出席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是年9月10日,县城举行集会,热烈庆祝第一个教师节,会上,县委、县政府高度赞扬全县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并表彰21个优秀集体和13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嗣后,每年教师节前夕,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学校慰问教师,听取教师对党政工作的意见,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尊师爱校活动,教师地位进一步提高。1988年10月开始,教师实行职称工资,工资提高。1990年,县内中学教师平均年工资1886元,小学教师平均年工资1700元。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