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
分类号: G63
页数: 3
页码: 435-437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中学发展情况及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中学 教育

内容

民国16年(1927),灵山寺创办灵钟中学,“马日事变”后停办。民国27年,熊冲(廉桥人)主办的私立南京三民中学迁入廉桥,初、高中学制各3年,按国民政府公布的修正课程开课,聘有名师教学,学生近千人,是当时邵阳地区第一所完全中学。民国31年,会辅中学创办。校长曾柏兴向师生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揭露蒋介石独裁统治,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翌年,贺伯齐创办行易中学,招收初中2班,学生110人,教育有所革新,做到学校风气农村化,教育生产化,以培养青年高尚之道德与充足之智力为目的。
  1950年秋,三民、会辅中学分别改为新知、蒸上初级中学。废止训育制和童子军,改“公民”为“中国革命常识”。1952~1953年,蒸上、新知均由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邵东第一、第二初级中学。按部颁教材教学,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和普希金教学经验。打破“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按照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进行教学。政治课注重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1955年,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各中学制订“学校常规”及《学生奖惩暂行办法》,重视学风、校风建设。1956年,兴办第三初级中学,并在佘田桥、魏家桥、范家山、白玉、简家陇、铁塘等6所完小附设初中班。语文分汉语和文学两科授课。1957年,“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合并为“政治”。取消“制图”和“外国经济地理”等课。是年冬,汉语、文学合并为语文一科。各校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每个教师都制订自我进修规划。在各科教学中,贯彻系统性、科学性、量力性、巩固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语文课逐渐克服“架空分析”的倾向,坚持“文道结合”,理解能力增强。理化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活动,并自制教具,课堂上开始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师生能自觉地参加生产劳动,修整校具,修筑围墙、种植蔬菜。至此,中学教育稳步发展,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1957年冬,中学开展整风反右,接着反“右倾”,教师积极性受挫伤。1958年,佘田桥等6所初中班改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初级中学。一、二、三中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宋家塘乡创办民办初中,随后各地相继兴办,课程按公办中学规定开设。是年,各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开展勤工俭学,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锻炼。但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来影响。1960年,一、二、三中改为完全中学,增办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等4所初级中学。斫〓等5所完小增设初中班。各校上双高(高速度、高质量)课,对原有教材乱砍乱合,一节语文课讲完3~4篇课文,一节数学课教完一两章教材,蜻蜓点水,教学效果差。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力量,深入区乡调查研究,对全县中学进行调整,停办第十初级中学和斫〓、毛荷殿等4个初中班。42所民办中学停办36所。超龄学生下放,压缩班级,调整教师队伍,不胜任的50余名中学教师下放小学任教。1962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废除注入式,推行启发式教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希尧深入一中抓教学改革,各中学领导蹲点抓教改。遵照毛泽东主席《十大教授法》,着重研究“精讲多练”、“启发式”教学法。一中语文组,在“文道结合”、“启发式”教学方面,坚持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程序,相互启发,读写能力增强。语文教师谢克己的“讲读”教学法,在1964年10月全省召开的语文教学座谈会上作了介绍,受到赞扬,并在全省《语文教学经验交流集》上刊载。二中坚持思想建设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以正确的思想教育,端正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读书方向,自觉地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坚持“积极感知,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熟练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师李金章正确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辩证关系和加强“双基”教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经验,促进了其他各科教学的改进。班主任肖伟昌的工作经验,由地区教育局印发全区中学,并在《人民教育》刊载。初三学生周秋贞,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热情帮助同学进步,受到团县委表彰,应邀到部分中小学演讲。1966年4月,校长邱子行在全省高、中等教育会议上介绍教育改革经验。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停止招生,教学工作几近瘫痪。1969年春,恢复招生,高、初中学制均为2年,通用教材停教。提倡“用什么教什么”,数学学测量,物理学三机(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一泵(水泵),化学学土壤分析。1971年提出“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原11所县办初中改办高中。1973年,各校狠抓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不久被“批林批孔”运动所否定。1976年,全县有高中71所,学生1.3万人,初中234所,学生4.45万人。师资、校舍奇缺,全从小学挤占,中学教育出现虚肿现象。1977年,推荐升学制度被废止,升学考试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继而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社办高中,恢复第十中学改办高中。社办初中调整为108所。初高中学制改为三、二制。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教师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己任,认真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学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三好”的评比活动,良好读书风气再次形成。并开始招收复读生。1978年秋,涟源地区举行中学生数学比赛,邵东二中学生赵健获第一名。是年,全县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被大专院校和中专录取902人。一中物理教师李新亚,创造了“优化教学结构,高效率促进同化和顺应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刘志远、张吉能在1978、1979年高考中均获全省物理第一名。1979年,一中学生在全省射击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81年,三中学生李朝晖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三好学生”称号。是年,原下放到区管的11所高中收回县管;一中、三中恢复“三、三”制。随后,其他学校陆续改制。1983年,十三中改为第一职业中学。各校贯彻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加强课堂教学,健全各科教研组,高中成立语文、数理化、政史地、外语等学会。初中成立各科中心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教改活动。
  邵东三中教师,在教学上发扬进取精神,为探索规律奋力拼搏。物理教师张惠质,为解决高二物理教学中《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反复试验做出了直观教学演示器,撰写《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法》论文,在省物理学报上发表,并被邀请在省物理学会工作研讨会上做学术讲话,现场操作表演。该校教师写的教学改革论文,有24篇在省刊物上发表。在教改中,注重实验,讲求实效,定期评选“最佳课”及三好教研组。坚持“三个面向”,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培养“尖子”。1983年高考,上线率为预选的85%,杨君武获湖南省文科第一名。在学风上,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文明道德、刻苦读书、健美活泼的新风尚。一些无所用心的学生,进了三中校门,能迅速改变面貌。体育教学以“达标”为中心,以增强体质为目的,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体育教师吴载阳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1984年;全县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比赛,层层选拔优胜者赴县讲课,评优给奖。县教研室教研员肖伟昌和三中教师彭凤仪编写的《高中作文系统训练》,佘田桥中学教师羊绍禹,棠下桥文教办辅导员廖郁山编写的《初中作文系统训练》,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年开始,面对校舍破旧,教具简陋的情况,各乡镇通过各方集资和个人捐助等办法,改善初中学校办学条件。1987年,各中学成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讨。1988年,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道德教育与文明行为的训练,不断开展德、智、体、美、劳评比活动。1990年开始,在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从各方着手,以德育促智育,带动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1990年,全县有普通高中12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中101所(其中回族学校1所),县内平均9850人有1所中学。1984~1990年各方集资2160万元,改建扩建初中校舍面积15.9万平方米,有93所初中具备了较好的师生食宿条件,新开辟运动场90个,添置体育器材价值近40万元;购置图书75万册;耗资50万元绿化、美化校内环境。界岭中学、杨塘书院、工农中学等13所中学被市检查验收评为合格初中。是年底,全县高中在校学生1.146万人,教师738人,初中在校学生3.77万人,教师2241人。

附注

注:1.1950年学校数中的高中系指完全中学的三民中学。 2.全县30所九年制学校列入初中。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