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
分类号:
G62
页数:
3
页码:
432-43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小学的发展情况及教育事业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小学
教育
内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范家山李镜泉等利用庙宇创办经德小学堂,学制5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以“公诚勤朴”为校训。翌年新校舍建成,改名震中高等小学堂,为境内新建学堂之始。随后,缉熙、仙槎等高等小学堂创办,学制4年,教学仍以读经讲经为主。
民国元年(1912),政府倡办新学,学堂改为学校,废止读经。初小实行男女同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是年,资东书院改为资东高等小学。培英,善汉高等小学相继创办,按“壬子学制”开设课程。民国11年(1922)改“修身”为“公民”课,国文改为国语。民国14年,境内小学发展到65所,学生2000余人。民国15年,农民运动兴起,震中乡回民马斌创办敬真小学。是年,境内共创办88所小学,校长大都是农会中的领导或骨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所改革。资东学校校长谢晋凡,扫除陈规旧习,国语课选读李大钊、鲁迅等人的进步作品,联系时事教学,并组织教师办农民夜校,进行农运宣传、参加游行、斗争豪绅等活动。“马日事变”后,境内参加过农运活动的教师不少人被残杀、关押、通缉,学校一时关闭。民国17年,国民党政府强令各地用祠产、会产办学,停办的小学得以恢复,并创办了一些学校。其时推行“党化教育”,小学加授三民主义及党义、童子军。学校同社会一样坚持“清党”。光裕、敦和、挺秀等小学校长因“共党嫌疑”而被革职。此后,各校以“礼、义、廉、耻”为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准则。有些山村小学竟被私塾所代替。抗日战争前期,境内先后创办小学71所,震中等高级小学成立学生自治会,提倡“自治、自学、自强、自爱”,师生思想活跃,学习热情高。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瓢厂、萃英、新民、善汉小学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成立抗日救亡歌咏队,举办墙报和救亡图书室,开展捐献活动。民国29年起,实行乡办中心学校,保办国民学校的制度,公立完小和初小改为乡中心学校或保国民学校,有些私立完小和初小改为代用乡中心学校或代用保国民学校。高小学制2年,初小学制4年。民国33年,日寇侵入,学校停办。翌年8月,日寇投降,学校在困境中复学。民国38年,境内有乡中心国民学校17所,保校和私立初小260所,学生2万余人,教师7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以教育为百年大计之本,不断改革教育制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小学发展迅速。1950年3月,原乡校、保校接管为公办,废止训育制和体罚,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是年秋,各乡成立教育委员会,坚持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方针,广泛开展劝学活动,大量招收劳动人民子弟入学,贫困子弟免费入学,烈军属子女优先入学,回族学生给予生活补贴。失学过久,年龄过大的工农子女,教师逐一给以补课。1951年冬,学校增至512所,学制6年,四二分段,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歌、图画;高小增设政治、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等课。阶级教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教育贯彻于各项教学活动中。1952年2月,邵东县建立后,调整布局,将512所合并为508所。其时,范家山完小开设五年一贯制试验班。下期,区、乡重点完小推广,一年后奉令停办。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县成立整顿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经过整顿,全县508所小学并为418所。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紧扣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学。注重分析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学生接受能力增强,效果好。1955年,贯彻《小学生守则》。学生自觉地向“身体好、功课好、品德好”要求奋进,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秩序井然,巩固率达到96%以上。1956年,县教研室成立,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教学改革,创办《邵东教育》,介绍班主任工作和教改经验,编印教学参考资料。1957年,教研室编印的《高小一册语文教材分析》在《湖南教育》上发表,编印的《新来的大学生》和《给广建的一封信》语文教参,湖南省教育厅印发供全省小学参考。农业合作化中,出现民办小学,学生自备课桌凳,借用民房,自聘教师进行教学。是年,全县有小学397所,学生7.93万人。
1958年2月,小学教师集中开展反右派斗争,有390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是年10月,在教师中开展整风,对“大跃进”和大办钢铁提不同意见的人,视为右倾保守,进行批评,名曰“拔白旗”,使教师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1月,贯彻省、地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大闹教育革命,广大师生走出课堂,过多地参加劳动,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降低。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留、关、停、转等办法,全县907所小学调整为615所,下放超龄学生。贯彻《小学教育四十条》,整顿教学秩序,提倡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县文教科以两市塘完小和佘田桥完小为重点,各区、社分别确定重点学校,校定重点班级,各级领导深入蹲点,指导教改,开展观摩教学活动,贯彻《十大教授法》,废除注入式,推行启发式教学,不断克服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恰当地处理精讲与多练,讲新与补旧的关系,并密切注意解决学生中大面积掉队和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请四老(老红军、老贫农、老工人、老干部)讲三史,开展访贫问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1963年,各校开展学雷锋、学毛主席著作活动,发扬“钉子”精神,树立远大理想。1965年,全县推行全日制和半耕半读两种学制。1966年上期,全县耕读小学456所,全日制小学356所,共有学生12.1万人。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部分教师被批斗,教学秩序混乱,停止升学考试,轻视文化知识传授,教学内容被政治说教所代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9年,全日制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公办教师回原籍教书,有的被调到中学任教。1973年,县成立教学辅导站。其后,大力推广“汉语基本式教学”和“三算”教学,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1977年,恢复毕业升学考试制度。1978年,学校进行拨乱反正,学制改5年为6年,进而调整学校布局,充实领导力量,整顿教师队伍,小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80年,县成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县、区教育行政领导深入办点,开展教改活动,以点带面,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层层组织观摩教学,两市镇一完小开设电化教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7个实验班,有39名教师为县内外参观人员上公开课100余次。佘田桥完小特级教师曾青云的语文教学,接待县内外观摩教学达千人次以上。曾写的《小学作文系统训练方案》在《湖南教育》上发表。嗣后,其《小学说写系列训练》和《小学作文系统训练》先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计划(修正草案)》,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课,以德育促智育,巩固学习成果。增加语文、数学的授课时间,学生每周在校活动总量为31~34节。1984年,电化教学、卫星电视教学逐步推广,区、社分别成立语文、数学中心教研组,各小学成立教研组,按照县教育局提出的教研课题,结合实际,进行重点研究,全县教研成网络形式。1985年,普遍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为主轴,辅以课外活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配合,让学生全感官接受知识,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两市镇一完小特级语文教师钟延寿,潜心研究讲读、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模式,用预习——读议——写练三段式,预习以自学为主,学中有导;读议以读为主,读中有议;写练以练为主,练中有评。阅读课文教学,以学生为主,用四步阅读法,初读知大意,识生字,解新词;细读探文脉,理层次,明内容;精读品语言,审主题;活读练读写。独立阅读课文,则取“提示、自学、检查”的循环方式进行。钟先后撰写的20篇教学论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1985年1月,县委印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意见》,对办学体制、教师管理、创合格学校以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提出具体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教育,教育质量又有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1985年7月8日,槎江乡四年级学生郑爱强,在黄家坝水库抢救3名落水儿童,9月16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印发98号文件授予“小英雄”称号。并召开表彰会,号召全县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学习郑爱强的高尚品德。1986年,各地按照创合格学校的要求,各方集资改善办学条件。1987年,檀山铺、砂石、毛荷殿、火厂坪、牛马司、大禾塘6所中心小学经市验收为合格学校。1988年,全县小学布局经过调整,每2300人有小学1所。1990年全县有小学472所(其中回族小学2所),在校学生13.1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6%,巩固率98.1%,毕业率96.7%。两市镇一完小刘秀峰、佘田桥实验小学赵邵辉、仙槎桥中心小学苏超明三人获全国学赖宁奖章。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