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私塾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1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私塾书院
分类号:
G629.299;G649.299
页数:
2
页码:
429-430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的教育私塾书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私塾
书院
内容
第一节 私塾
清末,邵东境内私塾一般相距3~5公里设一馆,每馆学生多则30人,少则几人。办学形式有塾师自行设馆授徒的门馆,有自愿联合延师的公延馆,有殷实户延师教子的专馆,还有社团、家族或行帮出资办的义学。按教学程度分,有蒙馆和经馆。
蒙馆,以识字、写字为主。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包举杂字》、《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塾师多由科举落第的寒士充任,亦有翰墨不多,以教书糊口的冬烘先生,学俸每生一年一般交谷50公斤。教学方式:塾师点书一段,学生回到座位读熟后,向塾师背诵。学习进度依学生记忆能力而定,强者一年读书多本。教规甚严,学生不能按时背书习字者,轻则罚站、打手掌,重则面对孔子牌位罚跪。
经馆,主要攻读儒家经典著作,以“四书”、“五经”等为主,学习朱熹《四书集注》,兼习史书选编和历代名家诗文。塾师由秀才或童生担任,亦有学富五车不求功名,乐于“隐居授业”的处士。入学者多系殷实户子弟,集中住宿,学俸高于蒙馆,以自学为主,每天由塾师解书一次。每旬作文一篇,试帖诗一首。以封建伦理道德培养学生忠君国、孝父母、治天下和修身持家思想。佘田桥经馆塾师曾仪生,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起教学60年,寓治学修身之道于教学过程中,当地秀才多出其门。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部分经馆改教策论,注重古典诗文教学。
民国前期,政府推行新学,取缔私学,但禁而不止,私塾仍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民国15年(1926)农民运动兴起,私塾被取缔。民国17年少数私塾复兴,抗日战争后逐渐减少。新中国建立初期,尚有少数改良私塾。
第二节 书院
清道光七年(1827),黑田铺巡检沈登五以应科举登仕第的需要倡建书院。豪田冲谢如平率先捐田10亩,早禾冲刘清溪不作七十寿酒,捐田8亩,一时各界人士捐田60余亩,于黑田铺枫树坳建资东书院。柱石院门上镌刻“资水源头会,东山道貌高”对联。书院设首事3人,院务由山长主持,聘举人为教习,经理管事务。入院受业者有参加县试落榜的童生,有未参加考试的士子,多系富门子弟,以攻读《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兼习诸子百家选集、《二十四史》等。教习坐斋,间或讲解经文,学生自读为主,可随时问经,旬日由山长命题作文。试卷批阅,击木铎集学生于讲堂点名发卷,就文讲评,优者给予奖励。道光十六年(1838)书院迁巡检署旧址(今资东学校)。随后,学产田增至500亩左右,书院扩大。咸丰四年(1854)赵德祥、刘文煌等捐款倡建稽古书院,亲义、安平、太平等地的士绅和殷实户集资为学产,建院于陶斯村仙峰寺,院门配“做工非专门为我,读书是预备作人”的精致竹刻对联。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道曾炳熙(水东江人)捐银2万元建杨塘书院。光绪三十一年建成,整体结构成“四”字形,有大小房舍56间。曾族各房捐学产田400亩,曾姓子弟入学免交学费,膳食费按各房捐学产多少确定免交名额。宣统二年(1910),曾廉任山长,其时早已废科举,兴学堂,该书院直到民国17年(1928),曾廉逝世始改办新学。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