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其他党派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347
颗粒名称: 第十四篇 其他党派社会团体
分类号: K296.44
页数: 18
页码: 373-388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国民党三青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党派 社会团体

内容

第一章 国民党 三青团
  第一节 国民党
  一、组织
  民国15年(1926)12月,中国国民党宝庆县二区分部在两市塘成立,受县党部领导,设常务委员1人,主管区分部党务,下设组织组、宣传组,各设组长1人。在乡镇行政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头面人物中吸收党员。九区、十一区分部随后成立。民国16年3月27日,宝庆县党部发出通知,“凡政客官僚、土豪劣绅,则须屏诸党外;意志薄弱,态度游离之分子则须严格取舍。而穷苦之农民、工人、商人(贩),觉悟之学生,应尽量吸收,以充实革命之力量。”此后,党员中工农成份增多。其时,二区成立区党部,下设区分部。时值国共合作,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且居领导地位,组织发展较快。大革命失败后,各级组织一度解散。民国16年冬至17年春改组委员会,嗣后,改为指导委员会。民国20年8月,邵阳县党部恢复,境内保厘、宝善、万安、太一、震中、平六、安平、仙槎、卫东等地区分部亦随之恢复。抗日战争时期,保厘、震中、宝善、万安等地设立区党部,其他乡设立区分部,三民中学建立区分部,直属县党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为强化其反动统治,网罗党羽,扩充组织。民国35年(1946)春起,靖合、槎江等14个乡成立区党部,分片建立区分部。三民中学为直属区分部。民国37年秋,各区党部奉令与三青团区队合并。民国38年,境内有15个区党部,1个直属区分部,共有党员1289人,主要分布在乡保任职人员、地方士绅和少数中小学教师中。同年10月,境内国民党地方组织瓦解。
  二、主要活动
  境内国民党地方组织建立初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各地区分部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和新三民主义,支持北伐战争,并和共产党地方组织共同领导农工运动,向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兴利除弊,开办学校,建立农民协会,深受人民群众拥护。民国16年(1927),“马日事变”后,各级组织停止活动。民国17年,国民党邵阳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建立后,境内区分部亦建立了党务指导委员会,配合军、政,成立“清乡委员会”、“挨户团”。用梳篦方法,清查共产党员和农运干部,胁迫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自首登记。历时4~5年,境内有60余人惨遭杀害,有20余人被追捕外逃,因贫病交加客死他乡有10余人隐姓埋名,终生未归。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全国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境内各区分部建立各界“抗敌后援会”。发动募捐,慰劳伤病员,安置抚慰流亡难民,兴办学校,建立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冬开始,各区分部奉令搜集共产党活动情报,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又遭残害,各地抗日救亡活动亦趋低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区分部忙于发展党员,扩充势力。民国35年秋,秘密建立防共联络站、防奸自卫小组或情报组,搜集共产党地下活动情况。民国36年10月,邵阳县竞选“国大代表”,各区党部全力以赴,为邵阳县自卫队副总队长周磐四处拉票,党团矛盾加深。民国37年,党团合并,但各自保存势力,争权夺利,互不相让,常为选举乡保长、小学校长,互相争论不休。其时,国民党统治集团频临崩溃,有些国民党员转向人民,参加人民民主革命,但多数负隅顽抗,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10月,国民党地方组织活动消失。
  第二节 三青团
  境内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民国29年(1940),三民中学(从南京迁至廉桥)采取集体或个别吸收的方法,在18~25岁青年中发展团员,建立区队,设总务、宣传等股和分队,受三青团邵阳分团部领导。区队配合时事,举行演讲,开展学习讨论,举办墙报、黑板报,号召青年忠于三民主义,为捍卫中国主权,振兴民族出力。但常为国家安危、民族兴亡以及在亲共、反共等问题上产生分歧,争执不休。有些骨干分子秘密向邵阳县中统调查组反映校内中共地下党支部活动情况,其支部书记谢国安和教师周季炎惨遭杀害。
  民国30年(1941)后,保厘、万安等乡成立区团队,在乡保任职人员和小学教师、在乡青年中发展团员。民国33年春,三民中学区队有团员165人。翌年成立团部,下设区队。抗战胜利后,三青团向农村发展组织。民国36年以乡为单位建立区队,强拉青年入团,扩展势力,在竞选“国大代表”中为长沙绥靖公署中将高参杨继荣拉票,与国民党区党部展开斗争,矛盾日深。在竞选县参议中,三青团员10人当选,国民党员7人当选。民国37年,名义上与国民党合并,其实,相互争权夺利,终年不休。民国38年境内有17个区队,团员1470余人,时处国民党崩溃前夕,有些团员掩护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进行革命活动,转向人民。但团内骨干多是站在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上。同年10月,三青团地方组织及其活动消失。
  第二章 民主党派
  第一节 民主同盟
  1949年春,民国大学法律系教授刘善夫(简家陇人),受民盟湖南省支部派遣回邵阳,在境内发展盟员11人。嗣后,刘派刘悦之在简家陇组成1支30余人的地下武装,后并入湘中二支队。1988年8月2日,民盟邵阳市委在邵东县建立民盟邵阳市委直属邵东小组,在一中、文化馆发展盟员7人,姜巨涛任组长。是年,民盟小组在两市镇创办光华中学。
  第二节 民主促进会
  1989年,中国民主促进会邵阳市委派人来邵东县建立民进支部,通过酝酿发动,先后吸收会员11人,分布在一中、教师进修学校和两市镇中学。胡永民为支部主任委员。1990年3月当选为县政协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第三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人团体
  一、基层产业工会
  民国15年(1926)11月,宝庆县总工会执行委员顾群、张荣胜在黑田铺、牛马司、两市塘、火厂坪等地发动工人运动,先后成立煤矿、船员、染业、铁业、泥木、公路等基层工会,会员200多人。当时正在修建的潭—宝(今320国道)公路徐家铺、三益亭、金玉亭三个工班,民工300多人,经过发动,成立了筑路工会。工会和农会配合演讲,宣传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在东乡首先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和“劳工神圣”、“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工会成立后,发动工人与广大农民一道打土豪,斗劣绅,向封建势力开展斗争(详见《农民团体·农民协会》节)。民国16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国民党右派卷土重来,镇压工人运动,工会骨干多被抓捕,两市塘工会负责人姜永清被杀害。牛马司煤矿工会执行委员马斌被追杀,外逃终生未归。黑田铺等地工会均遭到破坏,组织随而解散。
  二、邵东县总工会
  (1)组织沿革
  1952年11月8日,邵东工人代表大会在两市塘召开,到会代表80人,选举产生邵东县筹备委员,成立县总工会筹委会。1953年9月,县总工会筹委会更名为县工会联合会筹委员。1954年3月,因工会会员大部分属半工半农性质的手工业者,根据上级工会指示精神,撤销县工会联合筹委会。1955年11月,工人增多,恢复邵东县工会联合会筹委会,重建基层工会组织。1956年11月19日,召开邵东县首届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成立邵东县工会联合会。1961年11月,邵东县工会联合会改为邵东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工会组织瘫痪。1967年冬,建立邵东地区“工代会”,12月3日召开工人代表会议,通过了批斗“走资派”等项措施决议。1973年6月,召开县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共中央17号文件精神,恢复邵东县总工会。1986年,全县建有基层工会194个,会员17159人。
  (2)主要活动
  县工会成立初期,组织工人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工会的性质、任务以及工人阶级的权力和义务,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6年,永兴煤矿工人创造和推广了圆窑炼焦、封闭熄火法等先进经验,年降低煤耗1170多吨,焦炭收回率由原来55%提高到68%。群力煤矿修理工杨世新,三次提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增产原煤686.7吨。县印刷厂到11月底,完成全年任务的140%以上。新兴铁厂完成全年任务的133.76%。灵山寺小学教师莫华斌研究《珠筹联合计算法》成功,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赞许。1961年11月,县工会组织工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高产量,支援农业生产。邵东锰矿炉山坳班20名工人,顽强苦干,开挖张木山,全凭肩膀搬开土方2500立方米,生产锰116.9吨,提前55天完成年计划。县邮电局工人赵寿康,从1962年11月~1965年5月,接运邮件1.5万多袋,接发邮件3.9万袋,无误交、无损毁事故,成为邮电系统“五好标兵”。1978年起,县内各基层工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纷纷开展竞赛:工业战线工会开展“百业夺标”活动,财贸工会提出“优质服务”的号召,教育工会组织“三佳课”教学改革。在以上活动中,涌现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前后有10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光荣称号;21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4人获省增产节约能手称号。1980年元月,组织工人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县织染厂工会制订了《为四化立功条例》,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班与班,人与人对口对手竞赛活动。女职工孙健华和谭小长结成对手赛,8月份分别超产54.49%和49%,产品质量日趋提高,2人均立一等功。年底,全厂8项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年计划。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县内101个单位相继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县总工会多次总结推广县机械厂“职代会积极参政议政,落实五权”和邵东三中依靠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经验,促进了县内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1983年8月起,在全县工矿企业青年职工中,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革、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全县1千余名工人参加竞赛。县氮肥厂蒋凡荣,改革冷机系统、减压动力等,创值2万多元。五金厂青工胡志良、彭小义,利用休息时间,改装配电补偿器,全年节约电7.5万多度。至1984年5月,县属工矿企业经鉴定的29项“五小”革新成果,一年内新增产值32万元,有27人获县优胜成果奖。1987年后,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把塑造主人翁新形象列为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与维护职工权益,关心群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各个企业工会开展一抓、二种、三养(抓管理、种菜、养猪)活动,组织“后勤生活一条龙”,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厂矿企业职工食堂种蔬菜当年收获12.5万公斤,养猪1510头。1990年,总工会和各基层工会以“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优胜者。是年,有25个单位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5100多条,采纳506条,创经济价值99.54万元。县机床附件厂工会,发动职工,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合理化建议近百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工业产值完成313万元,为年计划的151.45%,实现利润27万元,为计划的135%。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民国15年(1926)秋,资东学校学生朱宝善、肖琪(女)等在农运中受锻炼,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是年冬,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黑田铺支部,团员30余人。随即,两市塘、灵山寺、范家山等地亦先后建立团支部。翌年春节,各地团支部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宣传队,深入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利用龙狮灯歌形式,赞唱国民革命、农民运动等大好形势,并结合农村革命实际新编文明戏,到处演唱,广大农民受到鼓舞。同年5月,各团支部组织力量,深入农村,开展“红五月”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运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揭露土豪劣绅和不法分子对抗农会,破坏农运的言论和行动,声讨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号召工农群众坚持革命。“马日事变”后,组织停止活动。
  民国34年(1945)4月,中共党员龙仲在龙公桥建立青年救国会,首批吸收会员40余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35年夏,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进步青年中吸收40名青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万安支部,龙仲兼任书记。民国36年,万安团支部发动群众开展反征兵、反征粮、反内战活动,深为群众拥护。民国37年,亲义乡(流泽)、安平乡(廉桥)等地发展团员23人建立团支队。组织团员、青年宣传解放战争大好形势,散发传单,动员参军,有的青年参加湘中二支部,打击地方军政反动势力。有27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南下,留在地方的青年团员30人,建国后参加地方政权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11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邵东县委会成立。1953年7月,召开首次代表会,学习讨论中共邵东县委书记赵玉学的报告,明确青年团在建设时期的任务,选举产生团县委会,全县共有团支部208个,团员2173人。
  1957年3月,团县委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邵东县委员会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邵东县委员会,全县共有团支部924个,团员22424人。至1961年,全县有团支部1383个,团员17964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团县委被迫停止活动。1968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群众工作组主持团的工作。1972年6月,召开共青团邵东县第八次代表大会,恢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邵东县委员会。年底,全县共有团支部1369个,团员33473人。同年开始,陆续恢复团区委,成立中学团委及各基层团委。1985年,全县共建立乡、镇企业支部(总支)186个。1986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团委64个,团总支64个,团支部1661个,团员39428人,专职团干76人。1989年6月22日,召开共青团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330人,选举产生共青团邵东县第十二届委员会。1990年,全县有基层团委66个,团总支70个,团支部1737个,共青团员3.24万人。
  (二)主要活动
  团县委建立初,组织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增产增收、兴修水利、抗旱、救灾等活动。1954年,唐年松的“冬小麦春化法”试验成果在全国推广。翌年,全县各级团组织青年突击队1万多个,队员8.9万多人,在春耕生产中,广辟肥源,开展突击积肥和生产救灾活动。1955年,各地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在抗旱救灾中,找水1800多处,抢救禾苗1.9万多亩。1957年5月,团县委书记陶捷参加全国第三次团代会。同年,佘田桥乡贯堂农业社青年曾锦梅获团中央扫盲奖章。嗣后,团县委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开展“五好青年”、“六好团支部”等竞赛活动。全县12万多名青年组成8000多个突击队和600多个生产队、垦荒队、专业队、试验场,种了8千多亩试验田,共创、制、改工具764件。1963年起,全县团员、青年广泛开展学雷锋、学王杰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搞生产,挑重担;斗困难,当先进;作好事,不留名,为社会多争贡献。1964年7月18日,九中学生罗贱生在同乐坪水库为抢救落水少年2人而光荣牺牲,团县委为之建墓。羊家冲公社建树大队团支部书记林亲宜,学习雷锋精神,到生产落后的存礼堂生产队落户,带领群众开展积肥、抗旱等生产活动。全队63亩水田,单产比上年增42%。且连续两年大丰收,群众用粮和纯收入居全大队第一位。1964年1月,共青团员林亲宜和青年羊新春等13人出席省农村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78年,各级团组织围绕发展生产,以技术革新、提高劳效率为中心,深入开展新长征突击手竞赛活动。界岭公社腊树大队团支部组织青年种试验田,培育良种,实行科学管理,水稻单产比生产队高60%,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槎江公社种子员叶玉明、县棉织厂女工肖冬莲和申仲美、谭乔森4人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0年起,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大团员以实际行动带领青年讲文明、守纪律、爱集体、爱科学,做新时代的标兵。1982年全县青年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成立学雷锋小组0.15万个,青年服务队800多个,为全县230多户“五保户”、烈军属担水、送柴、帮耕助工做好事5000余件。团县委连续3年被评为湖南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1985~1986年农村青年在开展“科技致富”活动中,共办技术培训班213期,参加培训的青年1.98万人。火厂坪镇柏山村团支部书记、养猪专业户熊运娥(女)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团省委授予邵东县“青年之家竞赛先进县”。在工交战线“五小”智慧杯劳动竞赛中,全县共完成小改革项目418项,小发明235个,设计开发新产品87种,提小建议4000多条,其中被各级领导采纳的939条,为国家创值790万元。1987年后,各地团组织,发动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县属各单位87个团支部2000多名青年向老山前线邵东籍指战员寄赠慰问信930多封。利用节假日开展“青年服务一条街”活动,为群众义务看病、咨询、修补和清扫街道等。1990年,配合农村社教工作,整顿团组织。48个区、乡(镇)均配齐了团干,其中专职41人。
  二、中国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概况
  1953年9月6日,廉桥完小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队员88名,编为大队,下设2个中队,8个小队。大队辅导员刘建安在团省委介绍了少先队工作经验。随后,邵东一中、二中及两市塘、范家山、佘田桥、白竹等小学均建立少先队,队员775人。1955年暑假,团县委举办530名少先队辅导员训练班,随后,少先队全面发展。1957年全县80%以上学校建立少先队组织,共有队员2.7万多名。“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小兵”取代少先队名称,由邵东县革命委员会群工组领导。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6年,全县504所小学,86所中学均建有少先队组织,有少先队员14.8万多人,占队龄儿童总数的80%,有辅导员3367人。1990年,全县有少先队员8万名,占队龄儿童83%。
  (二)主要活动
  1953年秋,各地少先队组织少年开展除害虫、讲卫生、积肥、检禾穗、推广普通话等有益活动。1957年暑假,团县委举办第一届少年夏令营,历时8天,有450名队员参加,开展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1964年,全县少先队普遍开展“颗粒还家”和“小秋收”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下田拾稻穗,将拾得的稻谷送交国家仓库。杨桥公社各学校少先队员共拾稻谷1500公斤,敲锣打鼓送交指定仓库。山区学校的少先队员开展小秋收活动,将采集的实物,分别送到县指定的有关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活动中断。1978年后,少先队组织恢复。1980年,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场地,成立多种活动小组。流泽公社少先队成立各种活动小组200余个,采集植物标本875件,制作飞机、轮船等模型446件。1981年,杨桥公社教师申光魏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优秀辅导员。1982年,在开展红领巾读书报奖章活动中,有5人受中央表彰。1985年在全国“创造杯”竞赛活动中,流光岭中学少先队第29中队,灵山寺学校少先队5甲班中队获全国创造杯奖。廉桥完小邹国璋被省少工部授予湖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标兵称号。1986年5月,槎江乡观音桥小学少年郑爱强在黄家坝水库抢救3名落水儿童,被团省委、省教委授予“学英雄小标兵”称号。范家山学校少先队大队开展集邮活动,省委书记毛致用为之题词。同年7月,在“全国少先队好队长”评选活动中,全县有5名队干部获“全国好队长”称号。8月,团县委等4家单位联合组织“全县少先队好队长”夏令营,到桂林参观旅游,营地设桂林炮兵学校,并与该校学员进行联欢。年终,团县委被评为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1987~1990年,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初中建队率85%,小学建队率93%,31个乡(镇)配备了辅导员。在少先队中开展学雷锋、学赖宁为中心的“三热爱”活动,有2万名青少年省吃俭用,向灾区人民捐献现金1.2万元。
  第三节 妇女团体
  一、女子联合会
  民国15年(1926)秋,随着农民运动的兴起,各区、乡、村成立女子联合会,组织会员宣传国民革命,宣传新三民主义,宣传男女平等,带领广大妇女剪发、放脚、斗争土豪劣绅,向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妇女成为革命运动中一支生力军。“马日事变”后,女子联合会被迫解散。
  二、妇女会
  1949年5月,湘中二支队党组织派曾芳等在棠下桥、火厂坪等地发动青年妇女筹建妇女会。6月上旬,200名妇女代表在龙公祠举行成立大会,选举妇女会,赵懿辉为妇女会主任,并在棠下桥、火厂坪建立妇女分会。发动妇女捐献钱物,赶做军鞋、子弹带,支援前线,迎接解放军。
  三、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51年11月,邵东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2年4月12日,邵东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代表410名,时间5天,选举正副主任各1人,执行委员9人。17个区、449个乡均相继建立妇女组织。1957年,邵东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更名为邵东县妇女联合会。“文化大革命”前期,县妇联职能由县革委群工组取代。1973年1月恢复邵东县妇女联合会。到1986年,县妇联共召开7次妇女代表大会。全县39个乡镇,997个村,3个居委会,60个乡镇企业均成立了妇代会。
  (二)主要活动
  1952年,各地妇女组织建立后,向广大妇女宣传贯彻《婚姻法》,鼓励、支持妇女向封建礼教宣战。半年内,全县寡妇改嫁110人,童养媳回娘家32人。自由结婚234对。在合作化运动中,妇女参加春耕、积肥、治虫,冲破“男管外,女管内”的封建旧俗,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1955年3月止,全县农业社中有女社长6人,女副社长107人。宋家塘吴柏青选为农业社社长后,生产处处带头,治社有方,年年增产增收,是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57年10月,召开全县首届五好妇女(勤出工、勤积肥、多收入、多贡献、生活安排好)积极分子大会,进一步动员广大妇女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以妇女为主体的“试验田”、“试验棉”活动全面开展,巧姑娘成批涌现。1964年,区社84名妇女干部有93%种了试验田、试验棉,全县参加搞试验田的妇女7358人。最高亩产稻谷350公斤。大田公社新铺台大队刘顺娥等18名妇女被评为省妇女积极分子。1970年起,社队陆续兴办水泥、化工、五金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一批妇女进厂不离乡,有的成为企业当家人。至1979年,全县社队企业从业人员中,妇女占40%。是年10月,涟源地区妇女联合会在邵东县召开地属各县妇联主任会议,邵东县妇联主任在会上介绍了组织妇女走农副工道路的经验。1980年,全县妇女开展“四学”(政治、文化、科学、管理)活动,有3.5万名妇女学会了1~2门新的科学技术,有16名农村大队女党支部书记、134名女生产队长参加涟源地区组织的女支书、女队长赛。高桥公社爱国大队贺志玉、牛马司公社唐桥英、佘田桥公社曾细春、槎江公社刘玉梅,分别获一、二名。1982年3月,县内开展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活动。县妇联成立法律顾问室,从法律顾问处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对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由司法部门予以打击。同时,开展“五好家庭”、“六好园所”竞赛活动。年底,全县召开表彰会,对1000户“五好家庭”户、15个先进幼儿班、先进教师和教子有方的家长58人予以表彰。1983年4月,县百货公司罗菊珍、流泽公社教师赵鸟英、灵山寺公社灵山寺大队苏恒英、黄陂桥公社杉树坪大队童夫华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户。是年9月2日,县妇联主任宁玉英出席全国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1984年,贯彻全国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精神,向广大妇女进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教育,在广大妇女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年,邵东县被评为省儿少工作先进县。1986年,全县农村妇女开展以学技术为主的“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致富、比成绩)竞赛活动。为提高妇女干部的组织、综合、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县妇联在火厂坪镇举办妇女干校的试点,组织村妇女主任、妇代委员等参加学习法律知识、科学育儿知识、农业先进技术等。试点后,全县推广。是年,共培训妇女干部1300人。县妇联被评为省妇联先进集体。1988年,县妇联按照全国妇联章程,兴办妇女儿童用品服务公司,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同时,翻印快速养猪资料4000份,帮助乡镇培训养猪能手1900人,建立庭院经济点41个。发动妇女开展勤俭治家,余钱储蓄,多养1头猪、多喂1只鸡鸭、多栽1株果树、多收入100元,多争一份贡献的活动,成效较好。1990年,县妇联评为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单位。
  第四节 农民团体
  一、农民协会
  民国15年(1926)10月,宝庆县农民协会成立,副委员长刘惊涛等到黑田铺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刘深入农家,发动贫雇农,倾诉封建豪绅剥削农民的罪行。宣传国民革命大好形势,讲解新三民主义,论述“耕者有其田”的道理。启发农民的觉悟,培养一批农运骨干,为建立农民协会作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1月,黑田铺、马皇冲、石江、肖家冲、罗江等地成立农民协会,入会者3000多人,随即,向全境发展。是年底,邵东境内36个乡均成立乡农民协会,会员9370人。各地农民协会成立后,组织农民和泥木、筑路、染业、煤炭工人配合,向封建势力开展斗争。斗争形式:一是吃排饭。农民浩浩荡荡进入地主家,杀猪办餐,吃了饭还要发工钱。太一区(今流光岭区)十几户地主,慑于农民运动的威势,抢先办餐、发米。二是封仓平粜,农会在地主谷仓上贴封条,用低于市价一半左右卖给农民。三是清产罚款。四是押着土豪劣绅游乡。各地农会,以贫雇农为骨干,一村或多村联合,组织农民,手执梭镖、大刀,高举农会旗帜,将罪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戴上高帽子鸣锣游乡。农会还贴出公告,禁鸦片,禁赌博,禁止用粮食蒸酒熬糖,禁止封建迷信,广泛开展剪辫子、放小足、教唱新歌等活动。民国16年2月,改组区乡政府,掌握区乡政权,区农会成立后,接管了太一、震中、万安、仙槎等12个团防局枪枝,成立农民自卫军。3月16日,黑田铺土豪唐孟如,阴谋报复,指使数人,杀害农民运动领导谢晋凡。事件发生后,农会组织纠察队将凶手唐春林、唐世文、唐兴细(唐孟如已逃)抓获,经区农民协会法庭审讯,就地处死。黑田铺事件发生后,各地农会对土豪劣绅进行严厉管制。太一、亲义、中乡等农会对罪行严重、态度顽抗的尹寿谷、郑纲卿、罗宗求等土豪集中关押于区农会。平陆、仙槎等农会对罪恶累累、民愤极大的贺春芸、贺贵芸等3个土豪,通过公审就地处决。农民运动的发展,东乡境内一派生机。一切权利归农会,受压迫、受剥削的贫苦农民翻身作主人。各地农会掌管了乡村政权,掀起办学高潮。几个月内,东乡全境兴办80所小学,大批贫苦子弟入校读书,还开办成人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私塾基本停办。打牌赌博、吸鸦片、嫖娼、偷盗等等一时销声匿迹,社会秩序安定。随着农运的深入发展,农民的经济斗争由吃排饭、清仓平粜发展到减租减息、清退租佃压金。万安区的围子村、麻阳村和七里村,派员勘探了地主的1.2万亩田土,分别插上田标,作分田准备。民国16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宝庆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刘惊涛奉令率农民自卫军赴长沙攻打反动派,于5月29日下午,集结团山。当晚,混入农民自卫军内的佘德贵、金希贤等人叛乱,刘惊涛、邬建龙等8个农运骨干惨遭杀害,时称“团山惨案。”随后,国民党右派卷土重来,农民协会遭到破坏,5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先后被惨杀,活动被迫停止。
  新中国建立后,境内农民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1950年2月,县、区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筹备委员会,组织农民向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县组织干部深入农村扎根串连,忆苦思甜,建立以贫雇农为主体的骨干队伍。继而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农民协会,选举农民协会领导,设主席1人,委员若干人。同年冬,建立乡村民主政权,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开展土地改革等运动,实现“土地回老家,耕者有其田”(详见共产党重大活动)。1952年,各地农会骨干,带头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胜利完成农村民主革命任务。1955年后,农民协会活动减少,组织逐渐消失。
  二、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5年4月,邵东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配备干部3人。同年6月29日召开邵东县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总结交流贫农、下中农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选举出席省贫农代表会议代表。1973年10月9日,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选举县贫农、下中农协会委员63人,组成县贫农、下中农协会。随即,公社、大队亦成立贫农、下中农协会。嗣后,贫农、下中农协会活动甚少。组织逐渐消失。
  第五节 工商团体
  一、邵东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6月20日,两市塘成立工商联分会。选举理事7人,监事6人,受原邵阳县工商业联合会领导。1952年12月1日,邵东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工商工作。1952年底,廉桥、佘田桥、仙槎桥等5个集镇成立工商分会,11个支会。主要任务: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工商业者,遵守政策法律,依法经营、活跃市场,发展经济。1955年1月15~27日,邵东县第一届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听取和审议了筹委会工作报告,讨论制订了工商联工作要点,选举委员15人,成立邵东县工商联合会。动员私营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商联作用逐渐削弱。“文化大革命”中,工商联机构消失。1986年3月12~14日,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7人,听取、审议恢复工商联筹备工作报告,讨论工商联合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主要任务,选举17名执行委员组成邵东县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此后,组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自觉性。1989年10月16~18日,召开县工商联第五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工商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成员,讨论通过县工商联的工作报告,聘请贺德生、彭斌为名誉主委。1990年4~6月,廉桥、火厂坪恢复分会。组织私营工商业者学习《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提高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自觉性,在振兴工商业中,发挥“拾遗补缺”作用。
  二、邵东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5月,两市镇个体劳动者分会组成,组织个体工商户依法经营,礼貌服务。月底,乡镇建立“个协”小组,分区成立“个协”分会。经过充分的筹备工作,邵东县首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于同年6月29日~7月1日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299名,会议讨论通过了邵东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选举了首届个协委员11名,组成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会上,赵拥军、李寿民等6名个体经营者介绍了依法经营,优质服务,搞活经济的经验,有56名先进个体经营者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代表大会后,9个区分会聘请了专职秘书,处理个协日常工作。至1986年5月29日,首届个协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为加强对外地经商的个体工商户的管理,县个协理事会在昆明、桂林等14个城市建立个协小组,就地管理。同年10月,湖南省“个协”授予邵东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先进集体称号,10月30日县个协主席李自龙在全省个体劳动者先进表彰会上,介绍《抓自我教育,立文明新风》的经验。12月,石株桥乡罗来福,被选为全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1987年,县个协组织个体工商业人员学习湖南省《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不断进行法律知识和形势教育,增强依法经营的自觉性。1990年,个体劳动者协会有所属分会11个,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9385人,共计营业额5.3亿元,缴纳个体工商税1600多万元,认购国库券48万元。
  第六节 科技团体
  1958年1月,邵东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与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4月下旬,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讨论科学技术跃进规划。1960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协会,与县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文革”期间,科协活动停止。1979年4月,恢复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9月,邵东县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25人组成的第二届委员会,由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选出主席1人,副主席3人。会议讨论通过《邵东县科学技术协会章程》。1983年,开始按学科建立学会。1984年3月,科协与科委分设,下设办公室、科普部、咨询学会部,定编6人。各区、乡(镇)科协机构成立,主席一般由区、乡(镇)长兼任,下配专职或兼职副主席1人。科协组织,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目标,开展科普宣传,组织科技示范户,扶困帮贫。1984年10月,召开全县69户科技示范户命名、表彰大会,通过“科技示范户章程”;分户颁发证书和门牌。1985年,孙求生评为全国科普先进个人。至1986年,全县科技示范户发展到455户,以示范户带联系户6610户,当年收入达农村中等水平的2940户。檀山铺乡农民刘克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办柑桔苗圃,带头致富。带联系户80户,组成柑桔育苗联合体,出产柑桔苗80万株,帮助31户贫困户脱贫,有5户成为万元户。年底,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县科协被中央民政部授予“全国扶贫扶优先进集体”。1987年,区、乡(镇)建立科协组织48个,广泛开展“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1985~1990年,县科协连续5年被评为省科技先进单位。1990年,全县建立区、乡(镇)科协48个,行业学会28个,学会会员4912人,专业研究会11个,建立科普基地27个。其主要活动,详见科技篇。
  第七节 文艺团体
  1956年6月,邵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县文联)成立,由县委宣传部长廖道维兼任文联主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于洪潮、县武装部参谋、省作协会员刘伦至(笔名鲁之洛)兼任副主席。共有常务理事11人,下设秘书、组织、创作、辅导、学习5个股,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是年秋,创办文艺刊物——《桐江》,出刊1期,因无经费而停刊。文联亦停止活动。1987年文联恢复。8月24日,召开了邵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到会代表32人,会议选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范程其为文联主席(兼),县文化局副局长姚珍俊为副主席。1988年,与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编印了《民间文学三集成邵东县资料本》,共搜集民间故事1215个,歌谣4437首,谚语5944条。整理选编了故事200个,歌谣277首,谚语1317条。同时,参与县委宣传部开展中共十三大文件的宣传,编制宣传图板53块,图片300张,在县城和区、镇、乡巡回展出18次,观众1万多人次。1989年,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全县300多名作者积极开展创作活动。全年在全国省、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33件,文学作者伍开元的长篇小说《十月怀胎》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填补了邵东无长篇作品的空白。美术作者尹宜珍的山水画,参加广州的5人美术作品展览后,首次在英国伦敦展出。书法工作者协会开展了春联创作活动,印刷春联10幅,计40万张,发行至全县机关、厂矿、学校、农村。1990年7月23~25日,召开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到会代表111人,特邀代表14人,各部、办、委、局领导26人。会议选举唐贤甫为文联主席,姚珍俊为文联副主席,聘请著名美术家陈白一、著名作家谢璞为县文联名誉顾问。会议期间,建立了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书法、诗词7个协会。选举产生了各协会的领导班子。还举办了美术、书法及摄影作品展览。7~10月,举办音乐、散文创作和文艺理论研讨班,参加创作和研讨的共250人。是年,全县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40多篇(首),其中编入各类文艺作品专集出版发行的作品17件。曾叔鸣的书法小楷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经评定参加美、法等国展出。农民书法作者赵永华参加国内外书法比赛,17件作品获奖。
  第八节 涉外团体
  1952年春,邵东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县委书记兼任会长,县委宣传部长兼任副会长,下设办公室,归口县委宣传部。各区、乡成立相应机构。在干部、教师中发展会员,颁发了《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协会成立后,向会员和广大群众宣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中苏两党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宣传苏联党和人民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无私援助的生动事迹。1953年起,协会组织干部、教师、群众看《列宁在十月》、《难忘的一九一九》、《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青年近卫军》等影片。1954年起,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部分县、区、乡干部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分赴广州、武汉等地参观《苏联展览馆》,学习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经验。1955~1957年,县中苏友好协会热情接待来邵东进行矿产资源普查的苏联专家,举行舞会。1961年,中苏友好协会停止活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