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3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D623
页数:
8
页码:
346-353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大政府政协的人民政府机构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人民政府
机构
内容
一、县人民政府 1951年11月22日,原邵阳县人民政府设立邵东办事处,下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工商科、文教科和公安局、粮食局、税务局、财经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1952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52)府民行创字第006号令,“奉中南军政委员会电转中央政务院2月16日电令,设置邵东县”。4月6日,启用邵阳专署颁发的邵东县人民政府公章,原邵东办事处同时撤销。1955年4月13日,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县长主持召开县人民委员会议。县政府所属部门由县人民委员会领导。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县人民委员会的职权被迫停止。1967年3月6日,成立县生产领导小组,7月1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代行县人民委员会部分职权。1968年3月12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
1981年1月13日,经邵东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县长、副县长,重建邵东县人民政府,县革命委员会消失。尔后,每三年进行换届选举,县长、副县长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政府组成单位的主任、局长,由县长提名,县人大常委会任命。
1952~1990年,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历任县长、副县长更迭情况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县长)=] [=此处为表格(副县长)=] [=此处为表格(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此处为表格(副县长)=] 二、县直属机构 1952年,县政府直属工作机构14个,管理地方行政工作,随后逐年增加。1952年增至30个,1958年进行调整,减为22个。1959年,工业按门类设局。1960年,增设畜牧水产、农业机械、物资管理等局,政府直属工作部门增至28个。1961年进行调整,1962年减少为21个,1963年后逐步增设,1966年增加到25个。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虽然只设4个大组,但组以下设二级机构14个,1972年增至25个。1973年,恢复局级机构建制。1980年,县革委直属机构增至37个。1981年,县人民政府重建后,县属行政管理机构,设中有并,相对减少,但局级事业和企业行政管理机构增多。1990年底,县人民政府设工作机构34个,县政府直属机构4个,局级事业和企业行政管理机构17个,县和省市管的双重领导机构12个。
(一)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 人民政府办公室 1951年11月22日为秘书室。1956年4月为县人委办公室。1968年3月12日为县革委办事组。1981年1月23日恢复人民政府办公室。
计划委员会 1954年3月22日设计划统计科。同年10月11日改为计划委员会。1969年,生产指挥组设计划组行使计委职能。1973年9月16日恢复计划委员会。
经济委员会 1969年7月为生产指挥组工交组,1973年9月16日为工交办公室,1979年9月2日为经济委员会。
农业委员会 1973年9月16日为农村办公室,1984年2月改为农业委员会。
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8年3月设科学工作委员会。1970年3月设科技办公室。1977年8月设科学技术委员会。
乡镇经济委员会 1975年11月14日为人民公社企业局。1981年4月20日改为社队企业局。1984年9月3日为乡镇企业局。1986年9月12日改为乡镇经委。
财贸委员会 1951年11月为财经委员会。1953年3月更名财经办公室。1969年7月9日生产指挥组设财贸组。1973年9月为财贸办公室。1983年12月22日县政府办设财贸组。1984年7月14日设财贸委员会。
教育委员会 1951年11月为文教科。1955年10月20日设教育科。1958年5月27日改为文教科。1962年7月为文卫科。1963年2月恢复文教科。1969年6月27日为教育组。1973年10月为文教局。1981年5月13日为教育局。1968年3月改为教育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 1963年10月19日设节制生育委员会。1969年8月7日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83年12月22日为计划生育委员会。
体育运动委员会 1965年1月为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1972年7月设体育运动委员会。1981年4月改为办公室。1984年3月为体育运动委员会。
建设委员会 1979年4月5日为基本建设局。1984年2月11日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5年3月23日为建设委员会。
民政局 1951年11月设民政科。1968年12月8日为民政组。1973年10月为民政局。
公安局 1951年11月设。1968年3月19日实行军事管制弃名。1973年7月恢复。
财政局 1951年11月设财政科。1958年5月设局。1968年12月设财税市场管理站。1969年12月24日设财税站。1973年10月设财税局。1978年12月恢复局。
税务局 1951年11月设。1958年5月并入财政局。1961年11月恢复局。1968年12月并入财税市场管理站。1969年12月为财税站。1973年10月为财税局。1978年12月恢复局。
粮食局 1951年11月设局。1953年1月为科。1954年3月为粮食管理局。1968年12月为粮油管理站。1973年10月恢复局。
农业局 1951年11月为建设科。1954年7月为农林水利局。1956年3月25日设农业局,1958年527日为农业水利局。1963年9月30日恢复农业局。1973年5月为农林局。1976年10月恢复农业局。
卫生局 1952年4月设卫生科。1962年7月并入文卫科。1963年2月恢复卫生科。1969年6月27日设卫生组。1973年10月设局。
人事局 1952年11月设人事科。1958年6月7日设人监科。1960年2月称人事科。“文化大革命”期间,并入县革委政工组组织组。1980年3月23日设人事局。
劳动局 1956年11月6日设劳动科。1958年5月27日并入民政科。同年8月23日恢复劳动科。1969年5月4日并入生产指挥组计划组。1973年10月设劳动工资局。1983年12月22日人事、劳动合并为劳动人事局,1988年12月7日劳动、人事分设。
水利水电局 1953年2月设水利科。1954年7月并入农林水利局。1956年3月25日设水利局。1958年5月27日并为农业水利局。1963年9月30日设水利局。1968年12月属农林水管理站。1973年5月设水利电力局。1983年12月设水利水电局。
商业局 1954年7月设商业科。1956年6月设局。1961年11月为一商业局。1962年7月改为商业科。1964年7月恢复局。1968年12月设人民购销服务站。1973年10月恢复局。
文化局 1955年10月20日设文化科。1958年5月27日并入文教科。1981年4月设局。
交通局 1955年8月13日设交通科。1961年11月1日为交通局。1962年7月并入工业交通科。1963年6月恢复交通科。1968年12月8日属工交管理站。1973年10月恢复局。
林业局 1956年3月25日设局。1968年12月为农林水管理站。1973年5月并入农林局。1976年10月恢复局。
物价局 1957年3月26日设物价委员会。1969年5月4日撤销。1978年11月14日恢复。1983年12月22日设物价局。
蔬菜畜牧水产局 1960年2月13日设畜牧水产局。1961年11月7日并入农业局。1983年12月22日为蔬菜畜牧水产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1951年11月设工商科。1954年7月,工商科分设为工业科,商业科。1962年12月31日设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68年6月27日为工商行政管理办公室。同年12月改为财税市场管理站。1969年12月24日设工商行政管理站。1973年10月设局。
统计局 1963年8月13日设统计科。1964年4月29日设局,1969年5月4日撤销,1979年5月9日恢复局。
广播电视局 1974年8月15日设广播事业局,1984年3月15日设广播电视局。
司法局 1981年1月28日设。
审计局 1983年12月22日设。
国土管理局 1987年1月26日设。
监察局 1988年1月23日设。
(二)县人民政府直属机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1984年5月设。
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986年11月24日设。
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 1989年4月15日设。
法制办公室 1990年9月30日设。
(三)局级事业和企业行政管理机构县供销合作联社 1951年12月15日设供销合作总社。1954年11月5日为县供销合作社。
1958年6月并入商业局。1961年11月改为二商业局。1968年12月并入人民购销服务站。1981年4月13日复名县供销合作社。1983年12月为县供销合作联社。
轻纺工业公司(局) 1954年3月设手工业管理科。1958年6月17日并入工业科。1959年3月8日设轻工业局。1961年11月1日为手工业管理局。1969年1月撤销局。1970年2月设二轻工业管理站。1973年11月6日恢复轻工业局。1984年2月为轻纺工业公司。加挂局的牌子。
化学冶金机械工业公司(局) 1954年7月设工业科。1959年3月8日,分设为冶金、煤炭、轻工业局。1961年11月1日撤销冶金、煤炭局,设工业局。1962年7月设工业交通科。1963年6月恢复工业科。1968年12月8日,设工交管理站。1973年10月恢复局。1983年12月22日撤局,设化学冶金机械工业公司,1985年4月分设为化学、冶金机械、建材公司。同年11月15日改为化学冶金机械工业公司,加挂局的牌子。1988年4月,化学冶金机械工业公司(局)撤销,其职能并入经济委员会。
农副产品采购局 1956年4月设,1957年8月撤。
服务局 1957年8月设,1958年6月撤。
煤炭工业公司(局) 1959年3月8日设煤炭局,1961年11月1日并入工业局。1973年8月恢复煤炭局。1984年6月10日为煤炭工业公司,加挂局的牌子。
农机管理站(局) 1960年2月13日设农业机械管理局,1961年9月22日撤。1973年10月恢复。1984年2月24日改设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同年6月12日改为农业机械管理站。加挂局的牌子。
物资公司(局) 1960年8月25日设物资局。1961年11月为工业品物资供销经理部。1962年8月改为物资局。1968年10月撤局,1969年4月设物资小组。同年11月改为物资公司。1973年4月恢复局。1983年12月,改为物资公司,加挂局的牌子。
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局) 1973年2月23日设外贸公司。1981年4月19日设外贸局。1984年2月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加挂的牌子。
环境保护局 1978年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5年3月23日改为环境保护局。
多种经营办公室 1986年5月设。
经济研究室 1988年6月10日设。
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6年6月20日设。
食品工业办公室(协会) 1986年9月设。
交通警察队 1987年3月设。
标准计量所(局) 1988年8月设。
石膏工业公司(办) 1989年11月设。
经营管理指导站 1989年9月设。
县残疾人联合会 1990年9月设。
(四)县和省市管的双重领导机构邮电局 1952年5月26日设两市塘邮电局。同年9月1日改称邵东邮电局。1969年11月23日分设邮政局和电信局,1973年10月1日合并,复名邮电局。
中国人民银行邵东支行 1952年1月1日设,称中国人民银行邵东县支行。1985年1月1日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分设,人民银行邵东县支行撤销,1990年7月2日建中国人民银行邵东支行。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邵东县公司 1953年1月建,1959年撤,1984年5月恢复。
中国农业银行邵东县支行 1955年8月10日设,1956年并入人民银行,1964年3月26日恢复,1965年12月30日又并入人民银行,1979年12月31日恢复。
中国建设银行邵东县支行 1976年11月12日设邵东办事处,1979年6月设支行。
湖南省石油公司邵东县公司 1978年设。
气象局 1981年4月20日设。
电力局 1983年12月5日设。
烟草专卖局(公司) 1984年12月24日设。
中国工商银行邵东县支行 1985年1月1日设。
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 1987年2月设。
中国银行邵东支行 1988年8月11日设。
三、派出机构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颁布组织法,县以下设区,成立区务委员会。民国19年,改区务委员会为区董。民国21年,各区成立区公所,设区长、民政、财建、军事指挥员和书记员各1人,区丁5人,领辖乡镇。民国28年,废区并乡,区级机构随之撤销。
新中国建立后,原邵阳县人民政府随即实行新区治,全县划分7个区,境内为四区、五区、六区,成立区人民政府,设正副区长、民政、财粮、公安三助理和秘书。1952年7月,全县调整为17个区,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属县政府的派出机构,领辖乡、镇。1956年5月,区公所撤销,建立14个工作组,设组长、副组长,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对其领域内的乡镇进行工作指导。1957年1月,工作组撤销,成立8个办事处,设主任、副主任。1958年,全县成立17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无区治。1961年3月,人民公社调整为52个,建立仙槎桥、廉桥、佘田桥、团山4个工作委员会。1961年后,区公所恢复,设区长、副区长,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领辖乡镇。1990年,全县共8个区,均设区公所。
四、基层政权机构民国21年(1932)5月4日,邵阳县政府通令恢复乡、镇治,各区、各乡、镇暂设置乡董、镇董办公处。民国24年,乡镇成立公所,办公处撤销,置乡长1人,干事2人,大队副1人,书记员1人,配常备班若干人。乡以下设保、甲,置保、甲长。民国29年,乡镇设民政、经济、文化、警卫4个股。民国36年,实施乡镇编并,整编保甲,设正副乡镇长、乡队副、文化干事、警卫干事、事务员、户籍员、司书、雇员,并设乡丁3~4人,谍报员6人。年底,邵阳县共有39个乡镇、605保,境内有16个乡(镇),215保。
新中国建立后,民国时期的基层政权机构废止,建立新的基层政权。1950年,改乡公所为乡人民政府,设乡长、乡主席、秘书各1人。1952年建立乡镇人民代表会议,乡(镇)长、副乡(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以下设村,由乡民选举村长、村主席。随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建立,村级政权职能逐渐缩小。1958年冬,全县建立17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乡建制撤销,设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设主任、副主任,履行乡长、副乡长职能。村级政权组织由人民公社的大队取代,下设若干中队。1961年,全县17个人民公社调整为52个(内3个城市公社),设民政、农林水、工交、财贸、文书等。1968年,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政工、群众工作、武装、人保、民政、秘书等职。1981年,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民政、司法、财政、计划生育、文书等。1984年后,政社分设,乡镇建立人民政府,设乡(镇)长、副乡(镇)长、民政助理、生产助理、科技助理、建设助理及专职司法、计划生育、秘书等干部。乡以下建立村民委员会,设村长。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