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33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分类号: D422
页数: 3
页码: 336-338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大活动情况。
关键词: 邵东县 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内容

一、纠正冤假错案 1979年3月,县委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关于纠正冤假错案的文件精神,组织工作组,到黄陂桥公社进行试点,通过摸底调查,全公社在“反右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174个基层干部受到各种处分,有的申诉多年,未予复查。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原处分不当的48人,全部纠正。各区社运用黄陂桥试点的经验,对处分有申诉的案件进行复查,错处理的逐个纠正。1981年3月10日,县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社党委、县属各战线成立相应机构。组成专门班子,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和在反“右派”、反“右倾”、社教、“文化大革命”中处理的案件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有申诉的案件全面进行复查。以党中央政策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查原处分认定的事实是否属实,查定性是否准确,查处分结论是否恰当。至1986年,全县共复查7474人,占原处分人数69%,纠正错处理4195人,占被复查人数56%。纠正的案件中,纠正党纪处理的475人,政纪处理的1938人,刑事改判1208人,改正拘捕574人。对“文化大革命”中不应查抄的财物,按照原物在的退原物,原物不在的适当赔偿的原则,退赔折价款71万元,给被落实政策人员发生活补助费69.9万元。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 197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下达后,农村对联产与不联产两种责任制进行选择,农民欢迎联产承包。1980年6月,全县有92个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包产到组。1980年11月18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认为邵东属中央文件中指出的中间状态地区,集体经济比较巩固,生产发展较快,生产队的规模适当,全县除斫〓公社外,水田不宜包产到户,已包产到户的要改为专业承包,联产计酬。1981年9月9日,县委贯彻省委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座谈会议《纪要》的精神,召开县、区、社、队四级干部会,要求各级干部,解放思想,明确联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保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让群众选择其责任制形式。会后2个月中,全县有98.9%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由于时间仓促,大都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耕地按人头承包到户,保管室、加工房、大型农机具,有的变卖分值,农田基本设施未纳入承包内容。12月上旬。县委召开五届四次扩大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进一步完善的措施。会后,经过试点,全县组织1159名国家干部,从各地实际出发,逐生产队帮助调整,完善,针对承包户当时普遍存在的怕政策变的思想,将承包期延长为15年。不宜包到户的项目,实行专业承包,承包土地不准买卖、出租,不准荒芜,不准盖房葬坟、烧砖瓦,不准采矿。有92.6%组填写承包合同表册,建立土地档案,责任明确,责、权、利寓于一体,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1983年,全县粮食产量达46.1万吨,比1981年增长22.15%,年递增10.6%。1984年后,由于承包手续更趋完善,承包人稳了心。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批劳动力办工商企业,搞运输,使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综合经营型转轨,乡镇企业打破了乡(镇)办、村办的格局,发展到户办、联户办“四个轮子”一齐转。1990年户办企业、联户企业发展到21527个,企业收入5.9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60.48%。同时,由受益户集工835万个,筹集资金776万元,修复水利老化工程。是年,夏秋连旱75天,粮食总产仍达38.25万吨,农民人平纯收入633元,比1983年增1.02倍。
  (二)城镇 1983年起,城镇工商企业开始改革,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浮动,经营者的责权、利相结合,提高了积极性。是年,县属16个全民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3万元,比1982年增25.3%。1985年5月,县委总结前段改革试行情况,研究制订了《扩大国营工矿企业自主权》和《发展城镇集体企业经济政策的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要,灵活地安排生产,在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前提下,企业在计划外组织的原材料而增加生产的产品销售价格,可以高进高出,职工收入,与企业产值、利税、积累按比例同步增长,干部实行委任和选举相结合,新增职工,除国家分配的外,推行劳动合同制,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国务院《职工奖惩条例》管理职工。集体企业安置待业青年60人以上,可以免征1~2年工商所得税。是年11月,县委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和价格体制进行改革,在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发展联户和个体经济。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县属全民、集体企业,产值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而它所占的比重,由1984年的18.8%下降到14.3%,而个体、联户工业企业则由1984年的17.2%增加到61.6%。1988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县属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强化管理机制,效益增强。1990年,全县县属工业产值9271万元,按可比价比1987年增18.2%,实现利税419万元,比1987年增24%。
  三、整党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党的决定》后,县内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明确整党的任务、步骤、要求和方法。1985年4月14日,县委成立整党指导小组,研究制订整党规划,坚持分批进行,第一批于5月上旬开始,县属机关93个单位的1287名共产党员参加。通过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违反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对检查和揭发的违纪案件,组织专人,查证落实。在此基础上,按照党员标准和每一党员前段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予以登记、缓期登记、不予登记。要求退党,并拒绝参加整党的予以除名。在整党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思想教育为主的方法。通过整顿,党的观念有所增强。是年12月上旬,县属机关整党结束。接着,开展第二批整党,区、镇、乡级机关及县属企事业416个单位,参加党员5509名。翌年6月结束。第三批,农村基层支部,年底结束。第二、第三批的整党方法,与第一批相同,经过思想和组织整顿,全县登记的党员27825人,占应登党员97.4%,缓期登记222人,不予登记234人,除名25人,开除党籍234人。
  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7年冬开始,县委为了提高广大干部和共产党员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觉悟,多次在县属机关干部会、区乡干部会上,贯彻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随后传达邓小平关于《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要点。1989年5月19日,由于受北京、长沙等城市发生动乱的影响,娄底地区农校和涟邵技工学校的部分学生在县城游行。野鸡坪乡一退伍军人在两市镇张贴煽动动乱的标语。6月9日,县属一个中学的部分学生抬着花圈在佘田桥街上“悼哀”。7月15日,县委根据中央3号文件精神,成立清查领导小组,县直各战线成立清查小组,组织专人,清查县内声援、支持动乱和北京市反革命暴乱的人和事。在清查中,坚持思想教育为主,使大部人认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通过清查,司法机关对触犯刑律的8人进行处理,有21人受到行政处分,是年底清查工作结束。
  五、反贪污、反受贿 1989年5月,县委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反贪污、反受贿(简称“两反”)的工作,区、镇、乡和县直各战线成立清查专案小组,发动知情人举报,限期自首(10月31日为期)和内查外调等办法,先后立案160多件,涉及金额60多万元。到10月31日止,有19人投案自首。交代违纪金额9.6万元,其中贪污8人,受贿4人,投机倒把7人,主动交出赃款8.18万元。未主动投案交代的对象,建立专案小组逐件清查,依案件对象的错误性质和认错态度,分别作出处理,问题严重的32人,分别受到党籍和政纪处理,有9人由司法机关查处。1990年4月告一段落。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