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要会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32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重要会议
分类号: D220
页数: 4
页码: 321-32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情况,其中包含党员代表会、重要工作会议。
关键词: 邵东县 共产党 重要会议

内容

第一节 党员代表会
  一、党员代表会议
  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 1953年11月8~12日举行,到会代表285名,其中代表244名,列席代表41名。会议传达贯彻中共湖南省第五次代表会议精神,讨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粮食工作,对农村余粮户的粮食实行计划收购(称统购),城镇居民,农村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称统销),粮食市场由国家统一管理。
  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 1955年9月24~28日举行,与会人员为各区区委委员,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县属厂矿、学校党组织的代表。会议学习、讨论全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总结前段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讨论全县农业合作化发展规划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工作;选举产生中共邵东县监察委员会。
  第三次党员代表会议 1968年12月5~12日举行,到会代表1397人,非党员594人列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召开的,提出要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
  第四次党员代表会议 1969年6月7~18日举行,到会代表2924人,非党员308人列席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和省党代表大会精神。会议号召“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紧跟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二、党员代表大会
  中共邵东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19~21日举行,到会代表505人,这次会议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召开的。会议总结了前3年全县农业合作化、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等工作成绩。大会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领群众搞好生产,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全面发展多种经营;保证90%以上的社增产增收,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巩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认真总结经验,培训干部,从思想上、组织上作好准备,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这次大会,选举委员21人,组成中国共产党邵东县第一届委员会,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8名。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1957年11月5日,召开二次会议,讨论整风反右,生产救灾,通过1958年全县国民经济计划。
  中共邵东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8年3月29日~4月4日举行,到会代表337人,总结二年来工作成就,讨论通过生产大跃进规划,选举产生中共邵东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7人,候补委员4人,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2人。1959年3月2~5日举行2次会议,到会代表496人,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整顿巩固人民公社,动员全党全民,鼓足干劲,解放思想,实干巧干,为全面完成各项“跃进”规划而努力奋斗,会议补选了县委委员2名。
  中共邵东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0年3月2~6日举行,到会代表346人。会议总结了“大跃进”的所谓经验,部署以春耕生产为中心的生产运动,做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等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2人,候补委员9人,选举出席省党代表会代表6人。
  中共邵东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0年9月22~26日举行,到会代表1481人。会议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提出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进一步掀起斗、批、改的新高潮。会议选出了由32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邵东县第四届委员会。
  中共邵东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1977年12月6~9日举行,到会代表867人。会议总结前届县委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全县形势,会议提出深入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加强党的建设,把邵东建成高标准“大寨县”。选举县委委员29名,组成第五届委员会。
  中共邵东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5年11月1~4日举行,到会代表519人。会议总结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各项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锐意改革,实现新的经济腾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议实行差额选举,选举由2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邵东县第六届委员会和15名纪检委员组成中共邵东县纪律检查委员。
  中共邵东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8年5月27~30日举行,到会代表423人。会议总结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讨论了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建设、发展邵东经济等工作。会议实行差额选举,从39名县委委员候选人名单中选举产生34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邵东县第七届委员会,选举15名纪检委员组成中共邵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节 重要工作会议
  县委建立后,对贯彻上级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任务,除历次党的代表会议或代表大会外,还由县委或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后,召开各种工作会议贯彻落实。
  粮食计划工作会 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1953年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45.6%,其时,农村富裕户、城镇粮商趁机高价购粮,国家收购计划仅完成20%左右。县委根据县第一次党代表会议精神,于1953年11月12~18日,召开区乡国家干部和县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粮食计划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粮食与国计民生的关系,讨论计划管理的必要性,实行统一收购、销售(简称统购、统销),对私营粮店安排转营他业,对投机粮商予以打击。扩干会后,区乡层层召开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发动。是年,全县收购粮食8000多吨,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稳定了大局。
  互助合作代表会 1954年1月18~25日,县委召开互助合作代表会议,参加人员,互助组长564人,县属部门和各区领导61人。总结发展互助合作的经验,联系本地土改后出现买卖田土的实际,分析小农经济的弱点,加深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理解,从思想上认识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必要性。年底,全县常年互助组发展到7747个,有36.8%的农户加入互助组,粮食产量一般比上年增加13%以上,高于单干户7%左右。
  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1956年3月10~18日在县城召开6000人参加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主要议题:总结前段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讨论研究全县1956~1967年经济发展规划。会议对前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70多个先进单位和160多个先进个人给予表彰。与会者通过讨论“致富”与“劳动”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是年,连续干旱45天,各地掀起大规模的抗旱夺丰收运动,与1949年比,粮食产量增26.8%,工农业总产值增38%。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会 1961年1月,县委根据中共湖南省委56号文件精神,将17个人民公社调整为49个农村公社,3个城市公社。中共中央制订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公布后,于5月2~10日,召开县、社、队1128人参加的三级干部会。会议主题,贯彻《六十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对“大跃进”以来,特别是反“右倾”中工作上发生的错误,县委领导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对错误所造成的损失,主动承担责任,根据《六十条》规定,制订调整措施:①调整公社体制,将全县52个人民公社调整为76个,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②口粮分配,实行劳动工分粮和基本口粮相结合,奖励劳动、投肥积极性;③停办公共食堂;④按生产队的耕地面积划出5~7%的熟土给社员作自留地,允许私人开少量荒地,增划饲料地,鼓励私人养猪;⑤在不影响集体投工的前提下,允许私人从事正当的家庭副业生产;⑥对平调物资,按照谁调谁赔的原则,分期搞好经济退赔;⑦调整农业税基数;⑧对“反右倾”中受错误批斗、错处分的,进行甄别平反。大家感到:《六十条》是“救命药”,共产党是“救命人”,对前途一时悲观的人,增强了恢复发展生产的信心。7月,又将52个公社调整为76个。9月7~15日,召开第二次县、区、社三级干部会,进一步总结前2年工作的经验教训。通过学政策,划界线,找原因,明确错误的性质,是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的。在统一认识、放下包袱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恢复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迅速渡过了难关。
  农业学大寨誓师会 1970年5月,斫〓公社野鸡坪大队被省革委誉为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后,县革委于9月15~28日,在廉桥区分批召开全县部分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农业学大寨誓师会。会议采取一看(实地参观)、三比(比条件、比干劲、比贡献)的方法,增强了自力更生斗困难,艰苦奋斗争贡献的决心,条件好,前段贡献大的队,洗刷了固步自封思想,条件差,困难大的队,去掉了伸手向上的打算,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至1975年的5年中,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投工0.65亿个,新增蓄水量0.6亿立方米,增产粮食0.75亿公斤。
  转移工作重点动员会 1979年7月9~10日,县委召开县、区、社、大队四级干部会,到会1206人。主要议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全县揭批林彪、“四人帮”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讨论全县1980、198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加快发展农业的若干措施。会议要求各级干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肃清“左”的影响,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改变邵东面貌。
  社队企业工作会 1978年,全县社队企业总收入过1亿元后,县委于1979年10月下旬组织区社党委书记和县属部办委领导赴江苏、浙江参观学习。11月19~24日召开县区社队四级干部会,对照浙江省吴县、无锡县找差距,研究发展措施:①加强社会调查,依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挖潜革新、改造企业,扩大适销对路产品;②组织力量,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信息窗口,掌握市场变化,增强应变能力:③依资源和技术条件,大力发展短线产品,以短线促全面发展;④加强智力开发,企业从净利中每年安排10%的经费培养技术人才:⑤建立购销队伍,奔赴国内各地,扩大产品销路;⑥坚持按劳分配,以技术高低确定企业职工收入;⑦正确处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公社向企业提留的利润,不得超过30%,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1980年,全县社队企业收入1.1亿元。
  学长沙、赶望城动员会 1990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向长沙县学习,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后,县委领导率参观团前往长沙县、望城县就地考察。1991年元月中旬,县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对照长沙、望城的经验,在发展速度、集体经济成份的比重、摆脱困境的气魄和胆量以及科学管理4个方面找到存在的差距。1991年2月23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动员学长沙、赶望城,并研究措施:①立足县情,遵循客观规律,以乡镇企业启迪农村经济的发展;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重点发展乡村骨干企业;③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提高经济效益;④搞好市场预测,调整产品结构;⑤各个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唱一台戏,搞好服务,为发展乡镇企业创造宽松环境。会上,各个部门研究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大局,保住整体,使全县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