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宣传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31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宣传教育
分类号: D221.64
页数: 4
页码: 311-31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共产党宣传教育情况,其中包含形势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论教育。
关键词: 邵东县 宣传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形势政策教育
  1949年冬,境内各区根据原邵阳县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力量,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剿匪反霸、减租退息等政策。乡村民主政权建立后,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等政策法令。1950年,宣传全国各地民主改革的大好形势,教育贫苦农民投入推翻封建制度的伟大斗争,为取得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全面胜利奠定思想基础。是年10月,境内各地利用大会演讲、文艺演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企图进而进犯中国领土的阴谋及其罪行,增强了仇美、轻美、藐美的思想和正义战争的必胜信念,发动青年勇跃参军,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为抗美援朝捐献钱物。是年冬,境内由宣传员3100多人组成宣传小组280个,深入乡村院落、集镇街巷,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婚姻法》,揭露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种种罪恶,宣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和法定的结婚年龄,实行结婚登记等。通过广泛宣传,封建的婚姻制度被废除,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良好社会风气开始形成。是年,全县有110个寡妇改嫁,有32个童养媳废婚回娘家,有234对青年自由结婚。1953年11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各级党组织广泛宣传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需要以及防止私人操纵的重要政策,教育农民出售余粮,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全县统购粮食8138吨,及时入库。是年冬,中共中央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县委在干部中,坚持大会报告,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法,开展广泛宣传和学习,使广大干部对总路线的精神实质有系统理解。195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后,各级党组织,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广泛宣传,使干部和群众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道理。1955年1月,县委举办了1700多人参加的农业合作化骨干训练班。随后,全县组织8974名宣传员和102名报告员,召开专门会议和分散宣传相结合,向农民大讲私有制的危害性和集体化的优越性。先后编印了《邵东农业合作化》、《邵东县1956年农业增产措施》等资料,发放到基层,宣传到户,促进了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公布后,编印宣讲资料,组织宣传队伍,宣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坚定干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1958年,宣传工作中出现“左”的偏向,夸大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所谓优越性,助长了“浮夸风”和“共产风”的泛滥。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后,县委宣传部编印宣传资料供干部群众学习,纠正“共产风”的错误。1963年,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公布后,组织力量广泛宣传。好人好事,蔚然成风。1965年,以多种形式,宣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的事例。以后,广泛宣传野鸡坪大队凿石开田,发展农业生产,统销队变余粮队的先进事迹。1974年,在上级党委布署下,宣传“批林批孔”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产生了不利于党的事业的后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以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用实践评述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是和非,从思想上拨乱反正,肃清“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484面))的影响,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布后,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决议》,统一思想认识。1982年,以宣传中共中央(82)1号文件为主题,全县培训宣传骨干4.89万人次,印刷宣传教育资料6.3万份,从机关学校到农村大队、厂矿班组,组织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学习,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投身改革。1985年,通过举办宣传骨干学习班,编印宣传资料,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组织开展理想、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演讲比赛,通过层层讲演,选出5人去省、市参加演讲比赛,有1人获省二等奖,有4人分别获市一、二、三等奖。1986年,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县委宣传部编印《学习中共中央(1986)1号文件,进一步弄清的几个问题》专辑1500本,发至区镇乡、厂矿、学校及县属机关,开展宣传讨论,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是年7月,以图片展览形式,向全县介绍崇山铺乡三和村等7个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经验。1987年开始,形势教育以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1987年12月,县委宣传部被评为省1982年度宣传工作先进单位。1988年,中共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围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以图片形式在各乡镇开展巡迴展览,1989年,联系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和东欧各国局势变化的实际,运用报告会和有线广播,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提高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能力和深化改革,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51年,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县内无地农民分得了土地、住房和生产用具,那些穷得娶不上妻子的单身汉结了婚,不愁吃穿,不受剥削,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甚至国家干部,一心只图个人安居乐业,不愿继续革命了。1952年春,县委组织力量,以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举办土地改革成果展览,组织基层干部和土改中的积极分子参观。各地还利用大小会议,引导干部、群众,对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政治、经济情况,进行忆苦思甜,翻身不忘本的阶级教育,效果很好。到1953年,先后有佳木罗莲仙、杨桥周冬垣、檀山铺唐作基、双合张淑贞等一批积极分子坚定了革命意志,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1954~1957年,教育内容集中转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农业合作化。1958年起,连续二年,形势教育围绕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主题。是年4月,县委组织干部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批判保守思想,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宣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所谓优越性,宣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宣传中,错误地提出“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高的产”的唯意志论的口号,对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63年,围绕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采取集中培训和分区培训的形式,分批培训农村大队、生产队干部3.4万人次,在全县农村开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解决工作作风和经济上一些问题,但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左”的教育。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县组织宣传队伍,利用有线广播、电影幻灯、黑板报及召开会议等形式,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段时间,中共中央发布新的决定,在宣传上作到雷厉风行不过夜。此后连续多年,并错误地运用“大批判开路”的方式,宣传贯彻所谓“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及其方针政策,曾对小生产进行限制,视家庭副业为“资本主义尾巴”。1974年4月,县委成立宣传毛泽东主席革命一家办公室,印制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6位烈士的照片,配以文字,宣传他们一生的英勇事迹,发行县内区社、大队及机关、厂矿、学校,启发干部群众,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立足本职,胸怀全局,为人民服务。
  1980年始,坚持以“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干部群众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983年3月,县委宣传部收集县内20个先进典型,编印《精神文明花絮》一书,发至全县各单位,组织学习,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1985年9月8日,槎江乡观桥小学四年级学生郑爱强,在黄家坝水库只身抢救了3名落水儿童。是年9月5日,县一中学生周胜利,跌落于邵水河董家湾,其母亲跪着向一过路青年求救,此人索款不成,扬长而去。县委抓住两个典型,印发材料,在全县开展大讨论,批判了“见死不救,唯利是图”的思想,赞扬了郑爱强的奉献精神。1988年崇山铺乡三和村,利用本村近40年,尤其是近10年来发展的变化,向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力地提高了村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1989年10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巡视三和村,就地召开邵阳市委主要负责人、邵阳市及娄底地区部分县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肯定三和村的经验,并提出在全省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构思。是年,县委抽调干部,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试点。联系本地实际,广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90年,全县329个村,通过为期1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第三节 理论教育
  1952年7月,县委举办干部训练班,集中机关干部、乡长、乡农会主席等500多人,学习《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和党的基本知识,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前途教育,坚定革命意志。嗣后,为加强理论教育工作,县委宣传部配备专职理论干部,根据当时的中心任务和干部的思想实际,拟订学习计划,印发学习要点,组织讲课,从理论上帮助解答学习中提出的疑点。1953年围绕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高中以上文化的干部,学习《毛泽东选集》1~3卷和《联共(布)党史》;初中以下文化的干部学习初级政治常识读本,联系实际,分析小农经济的现状,从理论上弄清小农经济只有组织起来,变个体所有为集体所有,才能发展生产力。1956年,机关干部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弄清社会基本矛盾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基本矛盾的特点,从而在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掌握工作的主动权。1957年,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作,提高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认识水平。
  1958年12月,县委党校建立,县委组织部长兼任校长,主要担负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任务。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为主,结合学习时事政策,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至1961年,共培训党员干部2333人。1962年停办。县机关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集中学习。区和公社干部,每月学习2~3天,主要内容为时事政策、《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人民公社的有关政策。“文化大革命”初期,干部理论学习制度被打乱,实行早晨“天天读”,徒具形式,不到半年废止。1972年,县委成立中心学习小组,县属机关单位成立学习小组,坚持每周集体学习2次,每月不少于4天,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和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及恩格斯论马克思,列宁论恩格斯,斯大林论列宁的“三论”。1974年,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的理论作为干部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宣传部、党校的理论辅导员适时集中上课,提倡作读书笔记。1977年,主要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著作。1979年及其以后,机关干部主要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1983年4月,火厂坪镇率先建立党校,培训党员,由镇党委干部兼任教员,定期专题讲课。1984年,县委宣传部开始抓干部的正规化教育,组织在职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县党校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中招收学员,按中专教学大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法律常识等课,每届学制2年。至1986年,共招收3班、114人,有103人学完全部专业,有80人学业成绩优异,获中专毕业证书。1986年后,各区、乡镇均建立党校,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为主要教材,定期组织干部、党员进行学习。有35个乡(镇)配备有电化教育设施,火厂坪、佘田桥镇各筹集资金8万多元,各修建党校教学楼一所,共360平方米。1990年开始,县直属机关建立业余党校,组织干部和党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全县各乡镇通过党校举办以理论教育为主的短期训练班450期,90%以上的共产党员参加学习。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7000多人学政治、学理论,许多党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所增强。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