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信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26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信贷
分类号:
F830.5
页数:
4
页码:
270-273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51年-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信贷业务发展情况,并介绍了工商信贷、农业信贷两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财政信用
信贷
贷款
内容
一、工商信贷
1951年,人民银行运用信贷杠杆作用和金融管理职能,扶植工商企业发展,首次发放地方贸易贷款4万元,私营工商业、手工业贷款5万元,年末余额3万元。贷款单位有地方国营贸易公司、供销社、私营土产、百货、绸布等17个行业、91户。1952年,为壮大国营和供销社经济,工商贷款“坚持计划发放,按期归还”的原则,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银行给予贷款。信贷员主动到企业帮助制定商品流转计划,银行按单位计划安排贷款指标,按季分配,由区营业所掌握发放。1953年始,随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信贷工作重点转向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至1957年,县内国营工商企业、粮食系统、供销合作社向银行贷款1995万元,年末余额380万元。1958年,定额投放、资金分口管理制度被取消。粮食贷款资金预拨制改为“下贷上划”,商业信贷只分商品流转、预付定金两种,余用财务收支轧差法、存贷合一的核算方式。企业内部“以表代帐”,计划管理和信贷监督被打乱,信贷失控。至1962年,全县工商企业贷款8316万元,年均余额1663万元,比上5年增长3.37倍。1963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规定》,正常的信贷制度恢复,信贷资金做到“当年平衡,略有回笼”。至1965年,年末工商信贷余额为785万元,比1958~1962年平均余额压缩53%。
“文化大革命”初期,信贷投放增多。1976年,全县工商信贷余额回升为2331万元,比1965年增长近2倍。1978年,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工商信贷规模扩大,货币发行,资金投放相继增加。全县60多个信贷单位受贷支持,经济日益发展。
1980年,贯彻“择优扶植”的原则,按经济合同发放贷款,实行差别利率。产销对路,经营管理好,恪守信用的企业列为重点扶植。对羊毛衫、劳动布、蚊帐布、凸板纸、日用瓷、钢木家具、出口手套、刀剪、氮肥、磷肥、水泥、钢材等列为重点扶持产品。1984年,为支持工业挖潜、革新、改造,中短期设备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增加。全县设备贷款发放339万元。1986年,工商信贷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做到“以销定贷,区别对待,择优扶持,保证重点,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县城5个工商企业向银行贷款70万元,新增商店、旅社、饮食等服务网点13个,安排待业人员217人。年末全县工商信贷余额9500万元。1987年,工商信贷,坚持“紧中有活,扶优限劣”的原则,按企业经济效益、管理水平、信誉状况,分类排队,一类企业优先支持,二类企业逐笔核贷,三类企业紧管限贷,四类企业原则上只收不贷,使贷款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共发放工商贷款1.53亿元,其中一类企业贷款增5%,二、三类企业贷款下降25%。1988年,根据国家紧缩银根的新形势,金融部门开展储蓄、收回老欠、向外拆借、发行“金融债券”、特种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以满足各工商企业资金的需要。在发放方式上,实行调查、审查、审批三分离,贷款单位、贷款额度、用途、期限、企业类型、审批人六公开,得到社会有效的监督。1990年,全县工商信贷发放19418万元,保持1987年的水平。
二、农业贷款
1950年春,原邵阳县人民政府委托人民银行在境内发放农业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恢复发展生产,由个人申请,每亩稻田贷稻谷20公斤,发放到户,当年共贷稻谷270吨。1951年夏,发放农业贷款11万元,帮助农户解决口粮、农具、雨具等困难,翌年收回7万元。1953年始,农业信贷以支援发展农业生产为主,农贷项目有水利贷款、耕牛贷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至1958年,农业信贷2070万元,其中贫农合作基金贷款1000万元,帮助5万农户解决入社股金困难;生产贷款1070万元,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购买耕牛5893头,农具114万件,种子380吨,农药425吨,社员口粮(稻谷)8725吨,肥料185吨,其间修建山塘、河坝、水库等水利工程1.68万处。1960年,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发放贷款700万元支援农民度荒。1963年清理贷款,依农户经济状况,豁免391万元。1964年,发放无偿贫困队投资款13.8万元,帮助经济困难的生产队及时购买耕牛146头,农具1803件,化肥375吨,1966年底,全县农贷余额546万元。嗣后多年,坚持年放年收,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社会经济效益较好,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2年后,各专业承包户、经济联合体,逐渐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对象。经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产品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经营工、商业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有营业执照,有一定的自有资金,还款有来源,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担保的予以贷款。是年,全县发放农业贷款208万元。嗣后,连续多年,保持在100~200万元之间。1985年,为565万元。1986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迅速。县农业信贷逐年增多。1988年,农业贷款达1417万元。1989年,工商信贷有所压缩,农业信贷则增加到1510万元。1990年,县农业银行组织128人,对佘田桥、牛马司、廉桥、棠下桥的10个村、127户进行调查,摸清贷款底细,坚持个人申请,信贷员进行审查评估论证,逐笔发放到户,解决农民购买春耕生产资料的困难。是年,全县共发放农业贷款5250万元,比上年增长2.47倍。
三、乡镇企业贷款 1970年前,人民公社及大队办企业,由农村信用社贷款。1970年后,公社、大队办企业逐渐增多,信用社贷款难以承受,县人民银行设社队企业贷款专户。1979年,农业银行建立后,社队企业贷款由农业银行承担。至1981年,5年向社队企业贷款3735万元。1982年,社队企业发展迅速加快,金融部门向社队企业贷款除补充其流动资金外,还发放部分基本建设和设备贷款,贷款金额445万元。1984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84)1号、4号文件精神,为尽可能地满足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的需要,银行采取发行“金融债券”等办法组织资金,以弥补其经营资金的不足。1988年,对前几年乡镇企业贷款发放上的“三乱”(贷款投放乱、使用乱、管理乱)进行整顿清理。按照商品生产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远与近、速度与效益、需要与可能、支持与管理四个关系,贷款重点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消耗下降、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的企业。1990年,在紧缩信贷、盘活清收非正常贷款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向外拆借、收回部分非正常贷款等,年贷款余额达2829万元。
四、民间借贷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以私人放债为主,会产、公产次之。乡村多借粮食,城镇多借货币,利息面议,借钱月息有四分、五分,高至大加一、大加二不等;借粮年息大加一至二十五。会产、义谷放借,利息低于私借户。民国23年(1934),大旱,灾荒严重,民众以野菜、树皮为食,外出逃荒者甚多。范家山武圣庙义仓放谷救济灾民,一担谷年息一斗二升。财主和富裕户稻谷放借,年息多为加四、加五,钱息更高。富裕户趁灾荒放债暴发者不少,放债1元,月息2角,1年还本付息为3元4角,本年不还,转至下年利滚利变成12元2角4分。民国24年,震中乡农民肖乾元,借岳某铜元20吊(相当银元2元7角),月息大加二,3年归还,卖掉1头黄牛才还清。民国35年,两市塘谦益钱庄放借,月息大加1,中人具保,利息以天计算,借银元1元,每天利息1分,3~5天为限,逾期归还利上加利。民国36年,火厂坪农民李善夫借同心庄银元20元,月息3分4厘,4个月归还40元。1948年春,万安乡乡长赵敏中按照省提出“三七五”的布告,在乡内贴出“三七五”减租(息)标语,当地高利贷者受到抑制,不敢公开肆虐。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自由借贷仍然存在,放借户减少,多为邻里之间相互借贷,利息低微,甚至无息。1953年起,农村信用社相继建立,高利贷被取缔,但民间互相支援性的借贷未间断,多未计息。1980年后,随着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民间借贷普遍出现,利息面议,多高于银行、信用社的比率。一般月息1分、2分,甚至大加1不等,口头协议者多,立借据者有之,期限短,两厢情愿,信守诺言。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