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2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货币
分类号: F822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节记录了清至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货币演变和流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货币 中国货币 人民币

内容

一、演变
  清道光二十年(1840),邵东境内流通“大清银币”和“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方孔铜质辅币。主、辅比值:银元一枚换制钱1188文。光绪二十四年(1898)流通当十铜元,一枚等值制钱十文。民国元年(1912),当十铜元和“制钱”停止流通。民国3年始,袁世凯、孙中山头像银元、船版银元和清制龙板银元、外国银元等在市场流通。民国24年,硬币取消。国民政府发行纸币(称法币),湖南省银行的壹元券和锌、铝、镍、铜等金属辅币流通市场。火厂坪、佘田桥、廉桥等集镇的商贾先后发行“市票”纸币,面额为—角、二角、五角、一元,限在邻近使用。民国29年法币面额扩为伍角、壹元、拾元、百元、千元、万元。民国33年,“关金券”投入市场,面额为五万元,比值法币壹百万元。同年秋,日本侵略军犯境,货币陷入混乱,交换信誉消失。民众自发以银元、铜币购物结算。民国34年秋,日本侵略军投降后,银元、铜币、法币混流。法币600万元兑换银元一元。民国37年秋,“金元券”流通市场,面额1元至100万元。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1949年春,金元券5亿元兑换银元1元。同年7月,“银元券”流通市场,时不足月夭折。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4月1日,两市塘营业所奉命发行面值伍佰元人民币。1953年市场流通的人民币,面额为壹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百元、贰百元、伍佰元、壹千元、伍千元、壹万元、伍万元等12种、62个版面。1955年3月1日,县支行奉命发行新人民币,有主币、辅币两种。主币面额为壹元、贰元、叁元、伍元;辅币面额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分、贰分、伍分。新人民币1元,比值旧人民币1万元。发行新币,收回旧币。1977年,市场流通的人民币主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4种:辅币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分、贰分、伍分6种。金属币有壹分、贰分、伍分3种。1980年4月15日,增发4种金属币、面额壹元、壹角、贰角、伍角,流通不广。1988年,面额50元、100元的人民币开始流通。
  二、流通
  民国时期,邵东境内货币流通量无考。
  新中国建立后,坚持发展经济,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有计划地货币投放,组织货币回笼,实现当年平衡。1951~1953年,货币按计划投放,控制较严,回差在15%左右。1957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货币回笼大于投放115万元。且城镇高于农村。“大跃进”中,投放失控。1959~1962年,投放1.48亿元,回笼1.31亿元,投差1723万元。1963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全县现金投放、回笼持平。1966年,投放3041万元,回笼3115万元,回差74万元。1970年始,以工业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项目增多,投放战线过长,投产慢,投差扩大,至1980年,10年中投放6.36亿元,回笼6.1亿元,投差为3011万元。当年末,社会货币流通量为2145万元,人平21元。1984~1985年,投放4.64亿元,回笼4.4亿元,投差2398万元。现金投向:农副产品收购、农村信用社支付、城镇储蓄支付2.9亿元,占投放量的62.5%;工资、奖金、行政管理费等1.74亿元,占37.5%。1990年,国家银根紧缩,控制投放,投差局面有所好转。投放9.28亿元,回笼9.6亿元,回差3200万元。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