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24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52
页数: 5
页码: 243-247
摘要: 本章介绍了邵东县对外贸易情况。包括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经营方式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贸易经济 邵东县

内容

清道光年间,境内有少量茶叶,由商贩运销长沙、广州转运香港和南洋各地。民国时期,出口商品增加到黄花菜、百合干、玉竹、活大猪、畜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商品陆续增加,出口量不断扩大。1960年起,兴办生猪、瓜果、刀剪等出口商品基地,引进良种,推广科学技术,发展出口商品生产,扩大出口额。1973年2月23日,邵东县外贸公司成立,为省外贸出口组织货源。1977~1978年,外贸公司经理周宝升两次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1990年,出口商品有五类,61个品种,销售总额1737万元。
  第一节 出口商品
  一、肉食 水果
  民国时期,开始出口活大猪,后陆续增加品种,1986年,有活大猪、残牛、蜜桔、西瓜、梨子、小活动物、糠油等。
  (一)活大猪
  民国24年(1935)由商民运销湘潭、衡阳转销港澳。新中国建立初期,外贸部门来县收购,数量不多。1958年,专业公司开始组织出口。1961年出口115头,均为本地品种,肥肉多、脂肪重,市场竞争力差,卖价低。1964年起出口中断。1971年,派出专人,从浙江、四川等地引进约克夏、白猪、杜洛克等良种,由国营农林场所饲养,并以国营场所为基地,建立配种站,扶植集体场所以场带队,逐步向农户推广。实行优质优价,交售一头良种猪,补助稻谷指标150公斤,化肥指标20公斤,饲养户和出口量均不断增多,1972年,出口830头至香港,嗣后多年,年出口量在1万头左右,1990年,出口活大猪13940头。
  (二)蜜桔 1971年专业公司从内贸中选择温州蜜桔“宫川”、“尾张”等1100公斤运销苏联。随后,出口量逐年增加,1976年出口162吨。1977年严重冰冻,蜜桔减产,1978年仅出口36.76吨。随着生产发展,货源增加,年出口量保持400吨以上,1990年出口蜜桔328吨。
  (三)西瓜 1968年,供销合作社精选无籽西瓜4吨运销香港。1972年,地区农科所引进有核“蜜梅”和304无籽西瓜。1973年出口276吨,外商争相订购,销量逐增,1979年出口1237吨。1980年后,生产面积扩大,质量有所下降,外商订购量减少,1990年,出口535吨。
  二、土特产品 (一)茶叶民国时期,范家山,霞光岭等地生产茶叶,由少数商贩运销永丰(双峰)杨家滩等地加工装箱,以“湘潭茶”名义销上海、广州,出口西欧国家。1948年,霞光岭车国魁父子为广东商人代购,销香港。新中国建立后,茶叶出口归国营公司择优销香港、澳门和西欧各国。1971年,出口160余吨。1976年改制红碎茶,出口566吨。嗣后,销量稳定,年出口量500吨左右。1990年出口841吨,其中,红碎茶557吨。
  (二)黄花菜
  据1951年《湖南土产志》载:抗日战争前,邵东黄花年产万担以上,多由乡民运销衡阳、广州转销港澳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供销合作社收购黄花菜,开始调上级出口部门转销出口。1951~1954年,共出口800吨。1955年起,省外贸部门在邵阳建立工作组,每逢收购季节,由供销合作社调拨外贸,年出口量在500吨左右。1973年,由土产公司调外贸公司加工出口,年销售量700吨左右。1978年出口“金鸡牌”黄花菜1000吨。1983年,黄花菜列三类产品,多渠道经营,争相抢购,收购质量降低,国际信誉大落,出口量逐年减少。1990年,仅出口259吨。
  三、中药材
  中药材出口有玉竹、百合干、丹皮、枳壳、桅子、土别、桔梗、槐米、半夏、明胶、皮胶等。大宗有: (一)玉竹(俗称尾参) 清末,流泽所农民从广东省连县引进种植,以后逐步扩种境内各地。其中流泽、廉桥、光陂、界岭等为集中产区,年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三。民国时期,广东商人来境收购,转运广州出口港澳。1958年,由县药材公司托运出口香港、澳门、日本83.6吨,1964年,省外贸局确定邵东为玉竹出口基地,由供销合作社收购转交外贸出口。从此,出口量逐年增加,1971年出口481吨。1981年,市场开放,乡镇企业和个体商贩争相收购,自行外销,货源分散。1986年,外贸公司将玉竹条改制玉竹片,经水浸、刨片、挑选、晒干后,装包出口75.3吨,1990年出口62吨。
  (二)百合干
  主产流泽和黄陂桥新建村一带。民国年间,由商贩运销汉口、广州出口港澳,数量甚少。
  新中国建立后,由药材公司经营。1958年,出口7.2吨至香港、澳门,以后虽陆续出口,但数量时大时小。1973年为3.5吨,1982年为27.8吨,1986年,国际市场滞销,价格跌落,1990年出口7.12吨。
  (三)丹皮
  民国时期,民间商贩运销湘潭、广州,转销香港。新中国建立后,供销合作社收购、药材公司经营。1960年出口两吨至香港。1973年出口11吨。1974年国际市场滞销,出口中断。1978年恢复出口,1984年出口2.2吨。1985年,价格提高,种植面积增加,1990年出口125吨。
  四、畜产品
  畜产品出口商品有肠衣、猪鬃、牛皮、杂皮、山羊皮、黄鼬皮、獾皮、羽毛、山羊毛、兔毛、公鸡毛、骨粒和骨粉等品种,其中羽毛、皮张、肠衣为境内重要出口产品。民国时期,京、津、沪、汉和长沙等地商人来境收购皮张、羽毛、猪鬃和肠衣,转销香港、南洋各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地商贩收购畜产品运销广州、上海转销国外,1952年,供销合作社收购猪鬃、羽毛、肠衣和皮张,上调省、地有关专业出口公司。1954年10月始,畜产品收购、加工、调运、出口纳入国家计划,年收购肠衣、皮张5.29万张(副),全部上调出口。1955年,国家对出售畜产品的农户奖售布票,杀鸡留毛,杀猪留肠,形成习惯,收购量成倍增加。1957年,收购皮张、肠衣13.33万张(副),出口经营依旧。1961年10月,供销合作社收购畜产品统一上调省外贸单位。1976年,出口各类皮张1.84万张,肠衣26.53万副,羽毛15吨,猪鬃12箱。1983年,实行多渠道流通,畜产品出口量减少。1986年,收购肠衣23.8万副,各种皮张233张。1990年,收购品种减少,仅出口肠衣6336副,骨粒(粉)291吨。
  五、矿产、五金、电子产品
  民国时期,境内烟煤、焦炭有少量出口,数量不详。1949~1956年出口中断。1957年恢复,年出口量500吨左右。1973年,开始出口刀剪、刨、凿等,1974年出口24.9万把。1979年,出口品种增加旅行剪、火插、电工刀等,出口量达50.32万把。其中旅行剪12万把,火插14.03万件,电工刀3万把。1981年,范家山无线电厂生产101钡铁氧体磁钢出口,并增加木工刨铁、凿子等。1984年,磁钢出口达140万件。1986年,出口剪刀22.65万把,101磁钢200万件,刨凿1.26万件,电工刀0.93万把。嗣后多年,五金、刀剪年出口量保持在20万件以上,且增加羊角锤、钻头、连杆瓦等出口。1990年,收购额20万元。
  第二节 生产基地
  1959年,外贸部门与县农科所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生产家禽、家畜和水果等,直供外贸出口。1960年2月,杉树坪、双泉铺、徐家铺3个人民公社,定为黄花菜出口生产基地,固定专业劳动力,划定种植面积7644亩,由外贸部门组织资金,供应化肥、农药,调剂种苗,抽调干部指导培育管理,推广先进采制技术。黄花菜品级由常年甲级19%提高到65%,乙级由39%减少到26%。1961年出口商品减少。基地停办。1973年,地区农科所、县农科所定为良种杂交猪生产基地,佘田桥公社五里牌大队为西瓜、柑桔生产基地,流泽、砂石公社为玉竹,白合干生产基地,县五金厂为五金产品出口基地,均与外贸公司签订产销合同。1974年,黄陂桥公社三星大队定为黄花菜生产基地,西瓜出口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强。同年,生产基地扩大到佘田桥、棠下桥、两市塘、廉桥等区的37个大队。当年出口西瓜255吨,后陆续增加。1976年,省外贸局与农业厅、供销社定邵东为红碎茶生产基地,分别于黄陂桥、黑田铺、驻马、灵山寺、九龙岭等公社建立红碎茶厂13个。加工粗制红茶、红碎茶,运邵阳、新化茶厂精制出口,年产红茶500吨以上。1979年,西瓜出口达1237吨,占全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被外贸部定为无核西瓜出口基地县。1982年,省人民政府批准邵东为黄花菜出口基地,县外贸投资10万元,改良品种。同年饲养瘦肉型生猪增加8个国营农林场所。1986年,全县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有活大猪、西瓜、柑桔、黄花菜、茶叶、玉竹、百合干以及化工原料,电子元件、等出口基地16处,专业村、专业厂(车间)88个,专业户2544户,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出口商品生产体系逐行形成。外贸部门向基地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30余万元,拨付生产扶植费25万元,供应饲料3500吨,化肥3900吨。引进家畜家禽良种33.4万只(头),帮助培训各种技术人员125人。1986年后,县外贸每年派出干部下厂、下乡,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为出口产品基地提供资金和化肥,材料等。生猪、茶叶、柑桔、西瓜、黄花菜等出口基地扩大到2300多个,每年扶植资金30多万元。1990年,出口基地提供外贸出口货源7850万元,占出口额63.2%。
  第三节 经营方式
  1952~1972年,农副土特产品、畜产品和少量中药材,由供销合作社和各专业公司收购,直接上调省、地有关出口公司择优出口。1973~1980年,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产品,由外贸公司自营收购、加工后调省外贸。是年销售额中,外贸公司自营占61%,组织出口占39%。1982年后,流通体制实行改革,统派购和奖售制度被废除,产品收购随行就市,销售的农副土特产品中,畜产品和茶叶仍保持组织出口,其他农副土特产品,中药材和工业品等,均由外贸公司自营。
  1983~1990年,销售额11240万元,其中县外贸自营2922万元,占总额的26%,组织出口额8318万元,占总额的74%,实现利润65.68万元,换取外汇3640万美元。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