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采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2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采购
分类号:
F713.3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节记录了民国时期至199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商品采购发展情况,包括工业品、农副产品、棉花、生猪、茶叶、等采购情况。
关键词:
产品销售
商品销售
内容
一、工业品
民国时期,境内私营商业经营的工业品,多从汉口、长沙、常德、湘潭、邵阳、衡阳等地采购。抗日战争期间,汉口、长沙等相继沦陷,货源断绝,布匹多以本地的土布投入市场,食盐、煤油等日用工业品,则由广西、贵州等地购进,采购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营商业经营的工业品,经营单位分季、月制定要货计划,由省、地专业公司按计划调拨;地方工业产品,实行统购包销、计划收购和加工订货。1959年,国家对工业品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县内国营商业采购的一类工业品由省、市下达计划,分别向长沙、衡阳、邵阳等商品批发站购进;二类工业品由上级主管部门平衡计划后,经营单位到指定地点采购;三类工业品自行采购。1966年,全县工业品购进总额5050万元,其中县外4140万元,占82.7%,县内865万元,占17.3%。1970年跨区采购再度停止,所有工业品按计划,按层次调拨,花色品种减少。1982年后,流通体制不断改革,指令性计划减少。国营商业、供销社多直接从厂家进货,根据市场变化的形势,参入省内外生产集团,选择定点进货,开展厂商联销,代销、试销。1990年,全县工业品纯购进1.47亿元,其中县外9320万元,县内5408万元。
二、农副产品 (一)黄花菜民国时期,境内所产黄花菜多由私商零星收购,运销衡阳、长沙、广东等地出售。有的转销香港出口,少数农户自运常德、津市等地兑回所需物资。据1951年《湖南土特产》载:“1944年,邵东境内产黄花菜600吨,外销80%左右。“新中国建立后,供销合作社为扶植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1951年起,大量收购向外推销。1953年,收购669吨,1955年,黄花菜由基层供销社收购,交县供销合作社土产副食经理部独家经营。1957年,全县设固定收购点175个,组织干部110多人下乡设点收购,便利农民出售。是年收购2209吨,占当年实际产量98.6%,其中一级占收购总量35%。1961年,对种植面积集中,单产较高的杉树坪、徐家铺、双泉铺3个公社,供销部门在生产资金、化肥、农药供应上给以重点扶植,帮助提高质量,与其签订收购合同,按收购价款每100公斤预付30%的定金。是年,上述3个公社的7644亩黄花菜,平均亩产160公斤,其中甲级由原来19%增加到65%。嗣后,预购合同制全面推行。1964年始,每年春季,各区、社供销合作社派出干部,分队签订合同,预付定金,拨付专用化肥。黄花菜收摘时,派出干部帮助改进蒸制加工技术,收购量逐年增加,1978年,全县合同预购量2325吨,预付定金126万元,实际收购2483吨,占当年产量94.5%。1982年,黄花菜列为三类农副产品,计划收购改随行就市,收购价格面议,多家经营,预购合同制停止。每逢收购季节,多家争购。1983年,供销部门收购2821吨,占社会收购总量81.4%,乡镇企业收购567吨,占社会收购量12.5%,外贸部门收购73吨。随后,个体经营者日多,黄花菜上市期间,竞相收购,甚至争相提价,质量标准降低,外销不畅,收购数量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收购3351吨。
(二)棉花
民国时期,境内农民种少量本地“山花”,自纺自用,不足部分向产棉区购进。1954年9月,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年收购0.6吨。1958年,大办粮食,棉花面积减少。1964年,棉花生产计划与粮食生产计划同时下达,棉田免征公粮,且按收购量奖售粮食、化肥、棉布票。当年全县种植棉花1.36万亩。1966年增加到2.8万亩,收购524吨,至1978年,年平均收购量保持在330吨左右。1984年,棉花停止统购,种植面积减少,外地棉花不断进入县内市场,1990年当地仅收购12吨。
(三)生猪
民国时期,生猪多由屠商收购,设摊出售白肉。新中国建立初期,基层供销合作社为打击屠商的中间剥削,收购生猪,向农民出售白肉。1952~1954年收购量在7000头左右。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购,任务一年一定,计划层层下达,落实到户。10月,县成立食品公司,分别在两市塘、佘田桥、廉桥、水东江、范家山等地设立食品站,生猪经营实行“一条鞭”独家经营。全县派购5万头,实收2.25万头,占生猪出栏量24.5%。1959年,片面强调集体养猪,加之管理不善,生猪饲养量减少,1960~1962年,共收猪3.54万头。1962年5月,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对农户养猪划给饲料地,调整派购任务,年初落实到队,协商到户,轮流送售,允许多养多留,饲养户向国家交售一头生猪,按毛重奖等量粮食指标和发给布票5尺。饲养量增加,且经营渠道适当放宽。“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年收购量保持在11万头左右。1976年,生猪收购又由肉食水产公司独家经营。1985年,生猪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实行多渠道经营。国营肉食水产部门收购量逐年下降。1990年全县收购生猪22.01万头,其中,国营肉食水产部门收3.78万头。
(四)茶叶
民国时期,每年采茶季节,个体商贩在范家山、霞光岭等产茶叶的乡村收购茶叶,远销衡阳、长沙等地。新中国建立后,茶叶由茶叶公司统一经营,供销合作社代收。1953年,收购红毛茶4吨。1956年,国家为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对生产单位,按计划收购量预付定金20%。随后,又实行奖售政策,交售茶叶价款100元,奖稻谷指标32.5公斤,化肥指标40公斤布票10米。1961年茶叶列为二类物资,实行派购,区供销合作社配备专职茶叶干部,培植生产,根据各队产茶实际,签订合同,茶叶收购量逐年增加。1963年收购76吨。1970年,取消奖售布票,稻谷指标调为25公斤,化肥指标35公斤。1976年增加到706吨。为适应外贸出口需要,转向以加工红碎茶为主,全县建立红碎茶厂15个。1981年收购量突破1000吨。1983年实行多渠道流通,供销社直接经营,采取事先预购的办法组织收购。1986年,全县收购1811吨。1990年收购934吨。
(五)其他农产品
邵东境内旱土面积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土特产品较多,丹皮、白芍、玉竹生产历史悠久,为其特产,蜜桔发展迅速。供销部门在支持发展生产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收购。1990年,收购品种达13类,131种。建县后主要年份其他农副产品收购情况如下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