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道路
分类号: U491.2+23
页数: 9
页码: 186-194
摘要: 本章介绍了清末至1990年邵东县交通道路的发展情况。包括乡道、公路、铁路、水路几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车道 交通 邵东县

内容

第一节 乡道
  清末,境内陆路全为乡道,赖以沟通民间往来和城乡物资交流。其时,修路、架桥,官府提倡,当地知名人士首倡筹建,有的建成后设有路会、桥会,固定小额会产,收租供养护之用。境内24条主要乡道中,有驿道3条,长170公里,横贯东西。大东路由洪桥铺入境,经三塘铺、双泉铺、黑田铺、白马铺、楮塘铺、长塘铺、金仙铺至界岭入湘乡境,长42.5公里,沿途主要集镇设有驿传驿站。中东路自范家祖山入境,经水井头、麦子坑、两头塘、汗井铺、周家桥、火厂坪、糜家坪、兰桥、燕子塘入衡阳境,长47.5公里。小东路从霞光岭入境,经官桥铺、南市铺、皂塘铺至三洲铺分岔:一条走毛荷殿(今简家陇乡境),经水浸亭、仁风桥、上空口岭入中乡,沿灵官殿、星子桥、白麓穿过大云山的赤星岭入衡阳境;另一条走桐木铺,经黄桐铺、佘田桥、浆水铺、石湾铺至水东江的界牌山入衡阳。3条驿道之外,各集镇与集镇、集镇与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乡道纵横贯通,多为石板路面,宽1米左右,路旁间或有阴凉树,风景宜人;县内乡道建有凉亭100多个,设专人清扫亭宇,烧茶供过往行人饮用。清道光年间,水东江申灿全,于水东江通往衡阳的界牌山,倡建“宝善”亭。建后置地10亩,供住守人耕作,种粮食用,种茶叶为过亭者烧茶喝,受到乡民称赞。主要乡道中建有人行桥61座,桥质有木、石两种,桥形各异:有桥亭结合,桥上建亭,如楼阁水榭;有凿石砌拱,似长虹卧波;有支木为墩,像仙鹤立水。宽2~7米不一,范家山的洪桥,跨西洋江,明正德元年(1506)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被洪水冲垮。是年冬,官助民捐重修,建成仙鹤腿式6拱石桥、长55.4延米,宽6.7米,高8米,桥两端各有20级石阶与桥两端街道联接。道光十八年,在桥上加建彩亭,亭两端为雕花牌楼,中间设神庙;旁建字炉;亭内雕梁画栋,两旁竖石碑10块,铭文隽秀。邵水的湾泥渡、封江渡、兴渡口及蒸水的桎木湾、水文滩等地设立义渡12处。民国17(1928)年、27年,潭宝、衡宋公路建成通车后,大东路、中东路的长途过往行人日少,仅成为村镇或村之间的乡间道,修护放松,路况日差,茶亭亦开始冷落。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县乡公路建设的发展,原来的主要乡道,日益被公路所取代,总长度减少,有的成为乡间小道。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各地组织劳动力,整修乡道、桥梁。1955年和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先后二次拨补助款12450元,由乡村组织劳动力施工。两年中,修复民桥88座、渡口8处,乡间道加宽改造295公里;整修石桥96座,木桥106座。1963年,县交通科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553座行人桥进行普查鉴定。1964年,成立桥梁改建专门机构,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对邵水、蒸水、西洋江流域43座30米以上的木质行人桥进行改造,至1970年全部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石拱桥。随着公路桥梁的增多,县内11处渡口有5处被公路桥梁所取代。1990年,有跨径5米以上的民桥79座,渡口6处,载渡情况如下表:
  第二节 公路
  一、国道 省道
  潭宝公路(湘潭至宝庆,今属320国道线的一段)由界岭入境,经廉桥、宋家塘、牛马司、范家山至杨家岭出境。境内长38.98公里。民国10年(1921),湖南大旱,华洋筹赈会发起工赈筑路。民国15年11月,经湘中汽车路局测建,由当地殷实户分段承包,监工人员上工地监督施工。民工每天得大米或高粱0.75公斤,工资0.14元(银元)。廉桥、柳公桥、老龙潭建有桥梁。民国17年6月竣工通车。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军运紧急。次年5月,湖南省政府令省公路工程处突击测设、7月开工兴建衡宋(衡阳至宋家塘)公路(今称1814省道线),由水东江宝善亭入境,经佘田桥、火厂坪、棠下桥、两市塘至宋家塘与潭宝公路相接,境内42.6公里,水东江、佘田桥、棠下桥、和尚桥建有桥梁,民国28年元月21日通车。民国33年6月,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本侵略军,将部分路段和所有桥梁炸毁,运输中断。日军入境后,强抓民伕整修路基,架设临时便桥,供车通行。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离境,西南公路局芷江分局和战时运输管理局第五工程队分段组织民工抢修,勉强恢复通车。
  新中国建立后,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不断加强路面维修、改建。1952年3月,邵东养路工区建立。随后,廉桥、范家山、两市塘、佘田桥建养路工班。养路工人以主人翁姿态,整修路基,养护路面。1955年4月29日,范家山养路工班班长唐忠志参加全国公路战线劳动模范表彰会议。同年10月1日,他应邀参加国庆观礼。1966年10月,潭宝公路杨家岭—廉桥段,衡宋公路两市塘—宋家塘段,均铺装沥青路面。1973年10月,全线铺装竣工,每公里造价1.33万元。
  1978年后,公路车流量逐年剧增。1984年,邵阳养路总段测设,按2级公路标准,扩建境内国道320线、衡宋公路和尚桥至宋家塘段。县建立改建扩建公路指挥部,县长任指挥长。沿线区、乡(镇)、村长,带领民工上工地,现场指挥,定期分段突击加宽路基。历时半月,投工6()万个,拆迁民房5.3万平方米,移动电杆350根,完成土石方62万立方米,砌挡土墙46处,2083平方米,涵洞195处,长1554米,每公里投资3.65万元。第一期工程结束后,组织专业队,加宽桥梁,铺装沥青路面。省道衡宋公路和尚桥至宋家塘段1988年完成,国道潭宝路廉桥至杨家岭段28公里1989年完成。每公里造价20.8万元。路基顶宽由7.5米扩至12米,集镇段扩宽到18~23米。
  二、县乡公路
  (一)线路建设 1951年9月,邵阳县第九区(今邵东县仙槎桥区)人民政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从仙槎桥中街北侧开线,成直线向两市塘延伸。测量结束后,成立公路指挥部。10月上旬,全区16个乡集中2万民工,自带工具和生活费用,分段突击作战,历时10天,路基挖填任务完成。全长10公里,仅一个弯道半径大于250米。1954年,中共县委书记赵玉学提出,全县地方公路建设,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以县城为中心,以潭宝、衡宋公路为依托,向厂矿企业和区、镇、乡所在地伸展:再以县道为主干,向乡村辐射。砂石至火厂坪,原系乡道,群力煤矿所产煤炭,全靠人力挑运至火厂坪和廉桥再转汽车运输。煤矿被接收为地方国营后,煤炭产量日增,人力挑运无法承受。1954年冬,邵阳养护总段测设,县工业科组织施工,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乡村组织劳动力挖填路基,专业队铺砂、平整路面。1955年7月12日竣工通车,是县内最早通车的县道。同年8月13日,设县交通科,对县内地方公路建设统一规划,随即,培训技术力量,组织勘测设计。1956年秋,从衡宋路佘田桥南侧开线,沿佘湖山脚至灵官殿,分向石株桥、茶子山、堡面前延伸。1957年10月,成立佘灵公路兴建指挥部,县长任指挥长,佘田桥区、毛荷殿区动员2.3万人上工地,突击半个月,路坯任务完成后,组织专业队修建桥梁、涵洞。1958年冬,全县出动10万劳动力,分14个兵团突击作战,路、桥全面动工,一个冬春,兴建公路339公里。双凤公社地处县境西南边陲,海拔600米,历代农民出门就爬坡,扁担肩上磨。1968年夏,县交通科组织人员测设公路,11月下旬动工。农民带着钢钎铁锤,炸石山,填石沟,冰雪天不下工地,连干4个月,从两峦公路青石桥段修至双凤公社东南大队。接着进行第二期工程,分别延伸到古奇洞和水井亭,接通祁东,全长19.5公里。县仅补器材费3000元,每公里153元。沿途25个村结束了长途货运靠肩挑的历史。1970年,全县实现社社通公路。1972年开始,全县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县道为主干,充分利用荒山坡地,少占农田,新建乡村公路。禾大公路廉桥至禾场坪段,长17公里,沿途怪石林立。1973年,经县交通局测设,受益社队出动7000多个劳动力,突击两个月,完成石方8.06万立方米,土方5.84万立方米;建桥5座,长33米;涵洞274处。全线于5月1日通车,县仅补助器材费2万元。1978年,全县乡村公路竣工通车561公里,86%的村通公路。是年7月,中共县委常委、县工交办公室主任刘定春,在全国地方公路建设会上,介绍了《加强领导,落实政策,为农业现代化加速社、队公路建设》的经验。1980年后,县乡公路建设,以维修改造原有路面,提高质量上等级为重点,不断接通断头路,联通网络。至1990年,全县建成公路295条,长1218.2公里,其中县道20条,长422.9公里:工矿专用公路7条,长29.4公里:乡村公路268条,765.9公里,加上国道38.98公里,省道42.6公里,县内每100平方公里面积有通车公路73.5公里。县道兴建情况如下:
  (1)两峦公路 代号21(系湖南省公路普查时编号,下同)。1951年10月,完成两市塘至仙槎桥10公里长的路基毛坯。1956年县交通科测设复修,自衡宋线桩号104.5公里处南侧开线,经县农科所、仙槎桥、毛家粟山、九龙岭、三合亭至邵阳县峦山铺,全长54.8公里,境内21.4公里,其中3级路10公里,4级11.4公里。沿线建永久性桥梁5座,计64.4延米。1978年,铺装两市塘至仙槎桥10公里油路面,路面宽6米。
  (2)禾大公路 代号77。起于火厂坪镇大马坪村,经砂石、流泽、廉桥、光陂至斫〓乡禾场坪村。邵阳养护总段测设。1955年建成群力煤矿至火厂坪10.5公里路段,1959年,按简易公路标准修建砂石至廉桥11.5公里路段;1967年由群力煤矿、717矿投资,县交通局测设施工、进行改造。1972年修建廉桥至斫〓禾场坪段。1974年1月,邵阳公路总段对火厂坪至廉桥21.1公里测设改造、扩建,邵东县公路段负责施工,是年10月铺装油路面。全线长35.1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8.1公里,四级公路17公里。共建永久桥5座,28.7延米。
  (3)佘老公路 代号70。自佘田桥镇衡宋路南侧开线,1956年修建至灵官殿,1958年初延伸1公里至老拱桥,1964年修通至石株桥,1972年延至老屋塘与祁东县联通。全长25.7公里,其中4级路3公里,等外22.7公里。有永久性桥梁7座,168.95延米。
  (4)杨何公路 代号78。起自团山乡东红村杨梅山,经团山、流光岭、大马坪、火厂坪、高楼、至上何公殿,全线长39.7公里,其中3级路3公里,4级路14.6公里,等外级22.1公里。有永久性桥梁2座,24延米。1955年修建火厂坪至大马坪3公里。1958年修建大马坪至杨梅山19.1公里和火厂坪、石屯营至高楼10.1公里。1976年修建高楼至上何公殿7.5公里。全线横贯流光岭区、棠下桥区的5个乡镇。
  (5)两邵公路 代号69。自衡宋路县城段北侧开线,经黄陂桥、流泽、团山、崇山铺、汪塘、杨桥至邵东钢厂。1958年修建邵东钢厂至大石桥5.4公里,流泽至团山14.2公里,县城至流泽14.6公里。1962年修团山至崇山铺8公里和杨桥至汪塘12.8公里。1964年修崇山铺至汪塘6.4公里,贯通全线。全长61.8公里,其中3级路28.8公里,4级路33公里。全线有永久性桥梁22座,长290.8延米,其中黄陂桥乡境内与娄邵铁路相交处建有两座铁路、公路立交桥。
  (6)两火公路 代号74。1960年按三级公路测设,翌年施工。自县城衡宋公路北侧开线,至邵东火车站,全线长3.3公里。1967年省工程八队测设铺装油路面。1985年扩建路基宽至18米,路面宽12米。
  (7)两黄公路 代号81。自县城衡宋路西侧开线,1958年修建两市塘至魏家桥12.3公里,1960年修通魏家桥至官桥铺、黄草坪8.7公里,1968年全线修通。全长21公里,1979年铺装县城至檀山铺4公里油路面。全线建永久性桥5座,198.5延米。公路等级:3级路4公里,4级路4公里,等外级13公里。
  (8)汗水公路 代号68。1957年自衡宋路周官桥乡汗井村北侧开线,经周官桥、砂石、流光岭、杨桥、汪塘、水东江等3区6乡,1982年全线接通。全程长47公里,其中4级路43公里,等外级4公里。
  (9)棠佘公路 代号71。1956年测设,从衡宋路棠下桥段南侧开线,经龙公桥、简家陇、高桥、野鸡坪至佘田桥。1964年全线开通,全长35.7公里。路基顶宽5~7米。坡陡弯道多,为等外级公路。
  (10)灵青公路 代号72。1958年自佘老公路灵官殿开线,修至堡面前。1974年从堡面前修至堡面前公社太阳大队,与衡阳县青山公社联通。全长17.4公里,全为4级路。
  (11)大简公路 代号79。1958年从简家陇修至三都水库(6.8公里)。1959年从两峦公路东侧白泥塘(今檀山铺乡大塘村)起线,修至银杏树。1986年贯通全线。全长19.8公里,其中4级路7.9公里,等外级11.9公里。
  (12)青祁公路 代号82。1968年自两峦公路青石桥处东侧开线,经双凤联通祁东县,全长19.5公里,达4级路标准。沿线建永久性桥1座,长30延米。
  (13)召毛公路 代号73。起自毛家粟山两峦公路西侧,经槎江、黄草坪油茶林场、蒋河、板桥至邵阳市郊召伯祠。全长22.3公里,境内长9公里,为等外级标准。连接邵仙公路,直通邵阳市,并与邵阳县杉木桥乡接线联通。1968年开始修建,1969年10月通车。
  (14)邵仙公路 代号14。1958年自仙槎桥修至官桥铺,利用仙槎桥石拱桥为公路桥。1971年,由仙槎桥、驻马桥、魏家桥3个公社按4级路标准重修,接通渡头桥至邵阳市火车站。全长27.7公里,境内长16公里,其中4级路9公里,等外级7公里。境内线建永久性桥1座,长35延米。1974年通车。
  (15)金火公路 代号76。1958年,金玉亭煤矿从潭宝公路金玉亭段东侧开线,修至矿部,长2.2公里;1962年修至邵东火车站。全长4.2公里,为等外级公路。
  (16)太廉公路 代号75,自和大公路廉桥镇太阳村处西侧开线,到廉桥火车站,长1公里。1960年建成,1974年铺装沥青,达3级路标准。
  (17)宋潭公路 代号66。1967年自潭宝公路宋家塘段北侧开线,修至双泉铺。1968年修至黑田铺。1969年修至黑田铺狭山湾,联接新邵县扶锡乡。境内长17.3公里,其中4级路10公里,等外级7.3公里。全线建永久性桥7座,长98.5延米。
  (18)廉长公路 代号80。1958年自潭宝公路廉桥地段西侧开线,修至斫〓檀树。1975年延伸至长流水。全长17.2公里,全为4级路标准。1979年延伸1公里和双峰县联通。线内建永久性桥1座,长16.5延米。
  (19)牛陈公路 代号64。1958年,由牛马司煤矿测设并组织施工、从潭宝公路水井头地段北侧开线,修至牯牛村,长4公里。1972年,新邵县承修1公里,接入其县境。为等外级公路。
  (20)范黄公路代号65。1958年,自潭宝公路范家山地段北侧开线,经龙山、洪桥至新邵县黄旗,当年竣工。境内长6.8公里,4级路标准。
  以上公路,除注明测设单位名称者外,全为邵东县交通科(局)测设。
   (二)桥梁
  民国15年(1926),始建潭宝路境内段桥梁。民国27年,修建衡宋路境内段桥梁。民国33年,为抵抗日本侵略军入境,县内公路桥梁均由国民党军炸毁。民国34年秋,日军投降后,由西南公路局芷江分局及战时运输管理局第五工程队架设临时木质公路桥维持通车。1956年,开始改建和新建公路桥,由交通部门设计,当地乡村组织工匠施工,县补助部分器材费用,至1957年,新建和改建6座公路桥,全为石台木面桥,总长79.8延米。1958年秋,公路建设全面动工,桥、路同时进行,建桥木材就地砍伐,有的连夜突击,至1960年,全县建公路桥33座,长518.2米。因多数桥梁不合设计要求,构件不全,木料未经防腐处理,使用3~5年则成危桥。1963年冬,县交通科组织技术力量,逐桥进行鉴定,确定改造方案,成立桥梁改造工作组,技术人员分线指导施工,一年中,农民投义务工6200个,部门集资4590元,县财政拨款1.82万元,将24座石台木面桥改建成永久性桥,共长293米,每米79元。1965年1月10日,县交通科李石苞在全省危桥改造会议上,介绍全县地方公路危桥改造的经验。随后,不断进行改造。1967年起,新建的桥梁全为石拱桥或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68年,两黄公路修通后,在魏家桥北侧1.2公里处建公路桥,跨邵水。1973年冬,县交通局勘测设计,县投资1.5万元,魏家桥公社筹集6.5万元,1974年3月动工。和平、排头、四新、石湾、魏家等大队义务烧石灰、锤砂石,每天200人上工地。1977年3月竣工,为3拱石桥、长103延米,每孔跨度25米,高8.6米,桥面宽7米,负荷等级为汽——13、拖—60。1990年,县内有永久性公路桥梁193座,长3507.7延米(详见邵东县公路主要桥梁一览表)。
  (三)养护 1958年5月,县建立公路养护大队,配干部6名,工人66名,承担县道养护、路旁植树、路障清除等任务。1965年,省交通厅在九龙岭公社办民工建勤代表工养护公路试点,按公路里程,从受益队抽集劳动力组成公路养护队,国家按年公里适当补助经费,代表工参加生产队分配。县内养护的143.2公里路况甚好,其经验在全省推广。1966年,代表工增加到117人,全县年公路养路费每公里由587元降低到326元。“文化大革命”中,民工建勤代表工多转为全民固定工,经费由各公社包干,国家补助停拨。1973年开始,国家对县乡重点公路实行补助,不足部分由公社自筹。路面养护以公社为单位包干负责,县交通管理部门每年进行1~2次检查评比,奖励先进,路况甚好。1983年,国家补助经费12.2万元,年公里212元,社、镇自筹19万元,占61%。随后,公路养护逐步实行机械作业,养护效率和质量均有提高。1986年9月,副县长刘培福在全省公路建设会议上介绍了县乡公路养护的经验。1987年后,乡村公路养护实行“重点与普及,常年与季节相结合”的办法。1990年,全县有县乡公路养护工班42个,职工234人;县公路段养护的公路328.3公里,县乡公路站负责管理460.5公里,其余由乡、村养护。
  三、安全管理
  民国20年(1931),邵阳县交通管理所派1名管理员,在宋家塘车站负责登记过站车辆、查验行车证件、检查车况。1951年5月,宋家塘设交通管理站,属邵阳交通监理站领导,配专职监理员1名,承担过境车辆的检验,纠正违章作业,保证安全行车。1953年,宋家塘管理站撤销,境内交通安全管理由邵阳交通监理所承担。监理所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等形式,在公路沿线集镇宣传交通安全规则,介绍安全知识: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纠正违章作业。对发生的车祸事故,监理所指定专人调处;重大事故,县交通管理部门派人配合,妥善处理。1952~1970年,县内发生交通安全事故541起,年均发生28.4起,死93人,年均5人。
  1971年3月5日,县交通监理站建立,承担县内机动车辆监理和驾驶员的管理,对车辆进行年检年审,核发证照,办理车辆户口和车辆过户转移手续,纠正违章,仲战肇事等工作。1974年3月,县交通安全委员会成立,坚持“宣教领先”,“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力量宣传交通安全规则,开展安全检查。1980年后,社会机动车辆急剧增加,安全事故增多,在不断加强对机动车辆驾驶员技术培训的同时,对重点地段限速行驶,在事故多发地段设警告牌、公布安全规定。1983年9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布告》,各区镇乡不断开展安全检查。是年,共检查94次,检查车辆21万台(次),发现和纠正违章车辆8930台(次),拖拉机7171台(次),扣留证件705个,扣车68台,按规定罚款1.65万元。
  1987年4月,交通监理移交县公安局管理。县交通监理站更名邵东县交警队。
  第三节 铁路
  一、娄邵铁路
  1959年5月15日动工修建,1960年10月竣工通车,境内长37.9公里。邵东县负责修建桩号53~70.9千米之间的17.9公里路基,出动民工2.6万人,挖运土方160多万立方米,石方93.4万立方米,在境内建铁路桥梁11座,481延米。位于界岭乡金仙铺的高架桥,跨两山之间,下临深谷,谷底有公路和溪涧,桥高42米,长120延米,列车驶过,如巨龙行空。
  二、轻便铁路
  (1)牛马司煤矿轻便铁路 全长7.4公里。1958年修水井头至斗米山、水井头至麻元村路段。1967年修水井头至铁基山路段。现为牛马司煤矿一、二、三3个工区所产原煤的运输通道。
  (2)群力煤矿轻便铁路 全长11.8公里,自群力煤矿经砂石、流泽至廉桥。1971年8月动工。1975年5月建成通车,担负群力煤矿运煤任务,每天还定点开客车两个班次。
  (3)邵东钢厂轻便铁路 全长8.9公里,1959年修建。出动民工8510人,完成土石方76万立方米,沿途建桥6座,涵洞12处。以直径32毫米圆钢条代钢轨,始以汽车引擎牵引矿车,后因圆条轨道与车轮磨损,改为人推矿车运行。1962年铁路停用,随后全线报废。桥梁无可利用。
  (4)焦化厂—两市塘煤矿轻便铁路 全长7.2公里。1969年,由两市塘区组织6000多民工建勤,突击20多天,完成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建成路基。1971年铺轨。因购买车头、车厢和修建装卸坪资金缺额甚大,加上运量不足,1972年停建。随后铁轨、道钉、轨枕、砂石均被拆散搬走。
  第四节 水路
  一、邵水航道
  邵水航道通资江,清末民初为境内煤铁外运的主要水路。1958年前,2~8吨木帆船通达曹家坝下。1958年,曹家坝以下邵水河段进行梯级渠化治理,沿河筑坝设船闸。水位升高,15吨级船可通达县城西侧共青码头。1960年夏秋连旱,仍通航352天。1962年5月,洪水毁坏下游部分航道设施,停航7个月,随即修复通航。1979年封家坝土坝崩溃,船闸损坏,上游航道始与下游断航。
  二、蒸水航道
  蒸水航道通湘江,达洞庭湖。1949年6月以前,丰水季节,10吨木帆船可达灵官殿。1949年5月上旬山洪暴发,砂石淤塞河床,自此境内断航。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