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综合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综合效益
分类号:
F221
页数:
2
页码:
183-184
摘要:
本节记录了民国至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经济效益情况。
关键词:
经济核算
增产效益
综合效益
内容
一、劳动生产率
民国时期,工业生产系手工操作,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新中国建立后,产业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不断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1954年,县办煤矿开始使用绞车提升,铁厂改手拉木风箱为鼓风机压风,大米加工使用碾米机械。1956年,工业战线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人劳动热情高涨。县印刷厂车间主任申健廉,改进印刷操作技术,提前1个月完成年计划140.8%。群力煤矿五级修理工杨世新,提合理化建议,改善采掘方式,改变提升工艺,1年增产煤炭686吨。1957年,县属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1166元。
1958年,在大办工业、大办煤矿的浪潮中,县属工业,尤其是铁厂、煤矿,人员拥集,劳动效率降低。3年调整时期,在册人数骤然减少,劳动组合得以合理调整。1964年,广泛开展“五好”(政治思想好、组织纪律好、生产工作好、团结协作好,任务完成好)车间、班组竞赛活动,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学习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计个人报酬,争做贡献,劳动生产率提高。1965年,邵东锰矿芦山坳工班,20名工人,在无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凭扁担精神搬开张木山2500立方米土方,生产锰矿石116.98吨,提前55天完成年计划。随后,依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程度的提高,旧设备的不断改造与更新,196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38元。1970年,工业企业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对投资期限长、见效慢的企业实行合并,重点发展支农型的小化肥、小五金、小机械等工业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新设备,改革工艺,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学大庆”形成高潮,以大庆油田王进喜为榜样,奋发拼搏,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县工农机械厂(即机床附件厂)车间主任尹金陵,带领工人坚持业余搞革新,4个月内,获21项成果,1974年提前35天完成年计划。其时,县氮肥厂、农机修造厂、水泥厂等相继兴办,造纸厂、酒厂、织染厂不断扩建,生产条件改善。1979年,县属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418元。
1980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厂长负责制等经济责任制,科学管理水平日趋提高,挖潜革新改造普遍开展,企业多减人增产。1986年,全县县属工业企业职工5453人,实现产值4422万元,人均0.8万元。嗣后,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机制增强,劳动效率提高较大。1990年,实现产值9037万元,人均1.54万元,比省、市企业1.25万元高23%。
二、能源消耗 50年代,县属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无单列统计资料。1964年,县造纸厂实行机械化生产,能源消耗开始单列,产机制纸374吨,耗电29.9万度,耗煤664吨,每万元产值平均耗电5960度,耗煤12.6吨。嗣后,随着管理的不断加强,产值增加,电煤消耗呈下降趋势。1969年,每万元产值耗电5828度,耗煤12.8吨。1974年,高能耗企业的兴建,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考核。1975年,县氮肥厂产合成氨2513吨,产值159万元,耗电600万度,耗煤8200吨,万元产值耗电3.77万度,耗煤52吨。1977年,县磷肥厂产钙镁磷肥2.58万吨,产值260万元,耗电149万度,耗煤1万吨,万元产值分别耗电5730度,耗煤38吨。上述消耗量高于全省同行业水平。1979年,开展增产节约,以降低能源消耗为重点,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电、煤消耗量。是年,县属19个企业,共计耗电1556万度,万元产值平均耗电6500度;共计耗煤3.5万吨,万元产值耗煤14.56吨,耗油(汽、柴油)0.28吨。比1975年明显降低。同年,氮肥厂万元产值耗电2.76万度,耗煤43吨,比1975年电耗降低26.7%,煤耗降低17.3%。1987年,各企业开展以提高产量、节约原材料消耗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物耗降低。1990年,县属企业万元(1980年价)产值耗电3100度,耗煤8.86吨,耗油0.1吨。
三、投资效益 1952年,县属工业企业开始兴办,效益不够明显,尤以1958年大办工业,县投资295万元,开办17个县属企业,多因资金缺少和技术不适应,相继停办,造成浪费。
1964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县属工业企业渐次复苏,国家投资甚少,少数企业自筹资金增置急需设备,改善生产条件。其效益,轻工企业高于机械企业。至1969年5年中,县造纸厂自筹资金51万元,添置781型纸机2台,锅炉1台,以及其他机械设备等,每投资1万元,增加产值1.59万元,增加利税0.56万元。期间,县五金厂自筹资金4万元,添置生产设备,每投资1万元,增加产值1.75万元,增加利税0.75万元。工农机械厂每万元投资仅增加产值0.8万元,增加利税0.3万元。
1971年,开始兴办小水泥、小机械、小煤矿、小化肥、小水电“五小”工业,实行国家投资、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多种渠道,基建投资扩大。其效益,依项目的准确性,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而高低不一。至1979年,据磷肥厂、氮肥厂、水泥厂、工农机械厂和短陂桥、保钢、向群3个煤矿的统计,共投资1341万元,9年中,新增产值4440万元,年均增值493万元,每万元投资增加产值0.36万元。其中磷肥厂为1.6万元,氮肥厂0.42万元,水泥厂0.44万元,3个煤矿为1238元,工农机械厂停产,亏损100万元。
1980~1986年,县属工业企业利用少量更新改造资金和自留利润填平补齐,对投产快,综合效益高的项目给予集中投资。造纸厂、水泥厂、氮肥厂、酒厂、石膏矿5个企业,共投资1120万元,年均增加产值556.2万元,每万元投资增值4966元,其中石膏矿为8.9万元,造纸厂1.64万元,水泥厂5300元,酒厂920元,氮肥厂2100元。1987~1990年,县属企业新建、扩建4个项目,投资1668万元,年新增生产能力(折值)3200万元,平均每万元投资增加产值1.91万元。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