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材 陶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8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建材 陶瓷
分类号: TQ172;TQ174
页数: 2
页码: 174-175
摘要: 本节记录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工业行业中建材业和陶瓷加工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建材机构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建筑材料 建筑工业 陶瓷工业

内容

一、建材
  (一)水泥 1958年,地方国营邵东县魏家桥水泥厂兴建,次年投产;1962年在调整中下马。1968年9月,三都水库集资49万元建水泥厂,安装直径0.9×3.6米球磨机1台,建直径2×3米普立窑1座及其配套设备。1970年4月19日投产,年底产325号水泥1494吨。1971年9月18日转为县办,命名“邵东县水泥厂”。嗣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除供应三都水库灌区水利工程所需外,还适当外销。1975年进行技术改造,研制生产成品振动喂料机和成品包装机成功,劳动强度减轻,工效提高。1979年,煅烧工序改普立窑为双辊式简易机械立窑,年生产能力扩大为2万吨,水泥标号为425号,畅销省内外。1981年,原料车间铺设轻便轨道,安装绞车,改人力肩挑运输为机械运输。1983年,自制直径1.2×12米烘干机1台,新建直径2×8米机械立窑1座,当年投产。1985年6月,扩建水泥生产线,生产能力扩大为4.4万吨。全厂227名职工发扬建厂时的艰苦奋斗精神,土木建筑和设备安装等工程,能自己动手的均自行建筑,以减少投资,增加效益。1990年,全县有水泥厂7个,产量5.79万吨,产值880万元。其中县属企业1个,产量2.4万吨,产值365万元,利税61万元。
  (二)化纤瓦 1969年,范家山服装生产合作社转产化纤瓦。1982年改为化纤建材厂。1983年,县劳动部门定为城镇待业人员安置点,是年,职工62人,生产化纤瓦7万块,产值46万元,盈利6万元。同年,县航运公司因邵水河道拦河坝船闸失修,船舶停航,工人待业,改行生产化工原料和化纤瓦。1988年,集资扩建玻璃丝生产线。1990年,共实现产值132万元,利税26万元。
  (三)水泥预制构件 1984年,县建筑公司在开展建筑业务的同时,抽出部分工人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厂,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生产水泥预制构件5.3万件,产值23万元。1986年后,水泥预制品生产发展到乡、村、联户、个体一齐办,产量、产值剧增。1990年,全县产10.92万件,产值455万元。
  (四)其他建筑材料 1954年起,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工副业组,生产石灰、料石等建筑材料。1970年起,社队企业陆续兴办砖瓦厂、石灰厂,装卸队运销河砂、料石、块石等。1980年,社队企业又兴办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防水油膏、油毛毡等企业。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的其他建筑材料产值3708万元(详见乡镇企业篇)。
  二、陶瓷 (一)陶器明万历二年(1574),灵山寺排子窑乡民生产陶器,陶土为原料,用土转盘车坯,经晾干、上色、柴火烧煅而成。主要产品有家用坛、盆、缸、壶等。清代,廉桥艾和窑、高楼坳上窑等地亦制。新中国建立初期,仍分散或合伙生产。1958年,县属集体性质的陶器厂兴办,旋即在调整时解散。1978年后,灵山寺乡排子窑村,界岭乡艾窑村等恢复陶器生产,流泽乡、高楼乡相继兴办陶器厂。1990年,全县产陶器18.4万件,产值200万元。
  (二)瓷器 70年代前,县内无瓷器生产。1972年5月18日,县属集体性质的红旗农机厂转产瓷器,以碾子、木碓代球磨,袋滤、锅煮代榨泥,刀砍炼泥,木耙洗泥,试制菜碗、饭碗成功。1973年4月1日,红旗农机厂撤销,建县瓷厂,职工109人,主要生产菜碗、饭碗、酒杯、工业和建筑用瓷等。1974年,添置了双刀成型机、真空炼泥机、压滤机、双缸泵球磨机等设备,扩建87立方米立窑1座。1976年始,滚压成型机代替了双刀成型机。1979年,滚球式推板窑建成,生产细瓷。1980年后,扩建厂房、炉窑,添置设备,日用瓷花色由单一的蓝边蓝花发展为红花、贴花、金边、电光边等。24件的工农餐具,贴花精制酒壶、桶壶、海碗等新产品试制成功。是年,全省瓷器行业评比,菜碗评为一类产品,饭碗评为二类产品。1986年,职工139人,生产各种日用瓷325万件,工业、建筑用瓷66吨,产值117万元,利税6.5万元。1987年后,日用瓷滞销,生产釉面砖、马赛克等建筑瓷。1990年,产值105万元,实现利税6万元。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