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副产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副产品加工
分类号: TS2
页数: 2
页码: 171-172
摘要: 本节记录了民国至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食品 加工业 轻工业

内容

一、粮油加工
  1952年,邵东县大米厂建立,职工26人,加工大米为主,生产少量面条。1968年,筹措资金新建厂房,改为粮油加工厂,由县粮食部门管理,属省市企业,生产大米、统糠、糠油、花生油等。区粮站开始兴建加工厂。1980~1983年,县粮油加工厂的面粉、面条车间建成投产。1986年,县粮食局投资68万元,扩建砻、碾大米车间,并新建磨辊接触度440厘米的面粉车间以及榨油、面条、机修车间,职工76人,加工量达305万公斤,产值705万元,实现利润41万元。1990年,产值849万元。
  二、糕点糖果民国时期,两市塘、廉桥、火厂坪、佘田桥、水东江、仙槎桥等集镇开设斋铺,生产糕点,数量甚少。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县副食品加工厂建立,为商办工业,承担县内部分副食品生产,主要有饼子、饼干、麻圆、梅酥、花根等近100个品种,全为手工操作,上法生产。70年代,添置糖果生产设备,增加了纸包粒子糖、水果糖生产。1980年,改名为糖果糕点厂,职工97人,产值141万元。1983年始,乡、村、联户个体食品加工业普遍兴办,县糖果糕点厂于1984年停办。
  三、酿酒
  1954年,县副食品公司建酿酒车间,职工4人,土法酿制白酒。1956年邵东县酒厂建立,职工增至26人,改造储料发酵池、烤酒等设施,日产白酒750公斤。1958年研制生产梨子、葡萄等果汁原酒成功,未批量生产,进而改用土茯苓、铁茯苓、地榆片、金樱子为原料生产白酒。1963年,酿酒原料多为薯渣,生产正常,年产白酒200吨左右。1978年,实行机械化生产,年产量提高到800吨。继而,采用陶瓷塔液体发酵技术,从长沙、邵阳等地引进果汁酒生产技术,生产五加皮酒、青梅酒、橘子酒、桂花酒。1980年,安装了蒸煮锅、糖化锅、蒸馏塔、分凝器等36台新设备。1983年产量提高达2300吨,人均产值3.7万元。翌年,从江苏购进一套生产汽酒和制冰设备,生产菠萝、蜜橘、香槟、巧克力4种汽酒,并试制黑米珍珠酒成功,获省级新产品证书。与湖南省中医学院合作研制人参灵芝酒、国公酒、枸杞强身酒、葱木健身酒等,产品畅销。1988年,组织职工在外地建推销点4个,以销促产。1990年,职工148人,产酒2252吨,实现产值527万元,利税46万元。
  四、饲料
  1983年,县粮食局建配合饲料厂,4月1日投产,职工22人,是年产一、二号两种配合饲料,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基数利润留成和超计划分成,产量提高。1986年,产配合饲料8370吨,产值309万元,人均13.9万元,人均创利7909元。同年,邵东县浓缩饲料厂筹建,投资585万元,从澳大利亚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1套,当年生产车间、职工住房建成,占地25亩,翌年投产。1990年,全县产配合饲料4900吨,浓缩饲料3890吨,产值749万元。
  五、其他农副产品加工
  县内农村从60年代初开始兴办碾米、压面、轧花等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0年代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6015万元(详见乡镇企业篇)。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