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集体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集体工业
分类号: F427.64
页数: 2
页码: 163-164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56年-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集体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 经济结构 集体工业

内容

一、县属集体
  县属集体工业,源于手工业合作组织,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多数过渡为县属集体企业。1956年3月,县手工业联社成立,民主选举,组成理事会、监事会,领导和管理各基层手工业社(组),各基层手工业社民主管理随之加强。是年,高桥、堡面前造纸生产合作组转为县属造纸厂,职工320人。1957年产值498万元。次年迁两市镇。
  1958年,体制被打乱,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企业进行整顿,手工业生产社(组)恢复为99个。继而,按行业特点,按有利生产和民主自愿的原则,不断调整合并。至1969年,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9个,职工1776人,产值491万元,比1956年略有增加,低于1957年13%。1970年起,县属集体工业企业进行扩建、改造、撤并,7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72万元,建立健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推行定额管理,实行计件工资制,坚持满负荷生产。至1979年,企业减至17个,年产值却达1525万元,比1969年增加2.1倍。1983年后,在计划经济转向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调整产品结构,至1990年,有造纸、织染、服装、茶机、电机、钢木家具、塑料、皮件、化纤、瓷器、羊毛衫等18个企业,职工2731人,年产值421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7%,按可比价比1980年增长98.3%。
  二、镇街工业 1969年冬,两市镇组织城镇72名待业人员,兴办机电厂,利用民房作厂房,以生产农具为主,铸造机电零件,翌年产值6.5万元,利税0.8万元。随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更新。1972年,与专业厂挂钩,以生产机床配件为主;同时选送职工进省市机械厂培训,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驻厂带徒,开始生产印刷机械。1977年,更名邵东印刷机械厂。1978年有职工138人,其中技术员7人,厂房扩大到31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24万元,产值90万元,人均6500元,实现利税5.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安排城镇待业人员,兴办了石膏矿、动力修配厂、无线电二厂、兽药厂、化工厂和建筑公司等。1990年,有12个企业,职工1027人,产值10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按可比价比1980年增长3.2倍。
  三、乡(镇)村工业 5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工副组,采矿,打土钉,铸鼎锅,打菜刀、剪刀,生产木器、竹器等。1958年,人民公社兴建工业企业981个,产值915万元。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仅存32个,产值81万元。随后,依各地资源、技术条件,从兴办支农企业入手,社队工业企业增多。1969年,工业产值277万元。1970年,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县办厂矿扶植支持公社工业,一级带一级,社办工业帮助大队办工业。1979年,社队工业产值10131万元。1981年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进行企业整顿,深化企业改革,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1990年,全县乡村工业产值2.88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5%,人平劳动生产率9648元,按可比价,比1980年增长1.18倍(详见乡镇企业篇)。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