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营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营工业
分类号: F427.64
页数: 1
页码: 160
摘要: 本节记录了清代至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私营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结构 工业体制 行业结构

内容

邵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家庭手工业发展较早。清代初期,生产有菜刀、剪刀、剃刀、铁钉、铁锅、土纸、土布、毛笔、块墨、竹器、砖瓦、陶瓷等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由小商贩肩挑背负运销外地。乾隆年间(1736~1795),牛马司、保和堂开采的煤窑已具规模咸丰年间(1851~1861),伍燮勋著《避园诗草·铁煤吟》载:“我地产铁煤,采掘利民用,商人厚资本,瑰磊堆峥荣。”光绪年间(1875~1908),牛马司、保和堂2处煤田开有煤矿公司33家,采挖煤井88口,马口窑(小窑)27口,其中富华公司开采煤井10口,雇工400人,年产煤炭3000多吨,矿工日薪一般2升(合1.5公斤)大米。宣统元年(1909),棠下桥人赵芹芳在住地开采煤窑,从上海购置锅炉及全套机械排水设备,为境内拥有现代工业设备之始。开采4年,入不敷出。民国2年(1913),改在湾泥渡开采煤井,所产煤炭,用木船运资江转销汉口。赵办矿3年,因当地族霸以破坏祖坟风水为由而聚众填井,致耗资破产。其时,土炉炼铁发展到九龙岭、东茅冲、金仙铺、逆水坪、三圣庙、蛤蟆岩、灵秀峰等地,依资金情况,每年生产1~2月不等。所产生铁供本地铸锅鼎犁头之用,熟铁供打刀斧农具外,由邵水、蒸水运销邵阳、衡阳,转售长沙、汉口。民国时期,私营工业由采煤、炼铁,发展到采锰、铅、锌、碾米、发电、针织、印刷等。日本侵略军犯境期间,企业倒闭歇业。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发展缓慢。民国38年(1949),境内有私营工业155户,产值238万元。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扶植、改造私营工业。1950年2月,邵阳县财委给长丰煤矿公司贷款3万元,对原入股的238股,每股股金折谷1070公斤,逐一清退,每股退还股金折谷1234公斤。1951年1月18日,邵阳县财委接收长丰煤矿公司,7月将其改为地方国营,更名牛马司煤矿。原有煤井、开采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折价收归国家即全民所有,经营人员重新安置,留矿的83名工人实行固定工资制,每天工作8小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公费医疗及劳保津贴,生产无后顾之忧。其时,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地主兼营的工业,由农会没收其资财,有的归农会开办。1952年,全县私营工业15户,从业人员474人,产值36万元。接着,火厂坪的洪裕太铁厂、万太恒鼎锅厂、永吉利铁厂,由国营石泉铁矿厂接收;两市塘大米厂实行公私合营。1954年,群力煤矿被接收为地方国营企业。1956年,永兴煤矿进行公私合营,仙槎桥电厂、两市塘锯皮厂等9家企业,纳入手工业范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底,县内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