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企业层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企业层次
分类号: F276.3
页数: 3
页码: 140-142
摘要: 本章分三节,介绍了邵东县乡镇企业企业层次情况,包括乡(镇)办企业、村(队)办企业、联户企业、个体企业。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乡镇企业 企业经济

内容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乡(镇)办企业,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将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的小工厂、小矿山收归社办;县手工业管理部门归口管理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下放公社经营,并兴建一批土炉炼铁厂、小煤矿等,全县公社企业达985家,收入915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办农业,公社工业常年生产人员控制在占总劳力的2%左右。原县下放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仍由县手工业管理部门收回县办,其余企业部分解散,多下放队办。1963年,全县社办企业减少到32家,职工1760人,收入81万元,占社队企业总收入的20%,人均收入460元。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制订了发展公社工业的规划,各地从发展农机具修制入手,陆续兴办水泥、化工、五金、农副产品加工、采煤、日用杂品等小型企业。县工交办公室牵线搭桥,以县机械厂为主,定点分批为社队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972年,化工、建材、造纸、电子、食品等企业,分批派出技术人员,赴上海、天津、湘潭、邵阳等市大中型企业学专业技术,随后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规模扩大。1978年,社办企业发展到376个,从业人员2.65万人,收入6051万元,占社队企业收入的60%,人均收入0.22万元。1980年起,企业每年从纯利中安排10%的经费,用于智力开发。是年,县社队企业局从湖南大学聘请8名讲师来县讲课35天,为化工企业培训技术员135人。1981年,社办骨干企业陆续选送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管理水平的职工到大中专院校进修,同时,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对创优质、夺名牌产品的生产实行先期规划、重点突破、定项奖励等措施。嗣后,有钡铁氧体磁钢等4种产品评为部、省优质产品。1983年8月,县乡镇企业局、县科委联合对牛马司镇乡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职称评定试点,随即全县铺开,按照条件评定助理工程师60人,技师16人,技术员359人。随后,乡镇办骨干企业从厂外科研单位和工程技术部门聘请500余人当技术顾问,以振兴企业为主题,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开展科研活动,新产品、名优产品日益增多。两年中,先后有星月牌柠檬黄、宝庆牌175连杆瓦、175柴油机汽缸套等15种产品评为部、省优质产品。1987年,坚持以投入保产出的原则,投资1207万元,对64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企业40个,共新增年生产能力(产值),1860万元。不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总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1988年,面对信贷资金减少,产品滞销的形势,对技术力量薄弱,产品不对路,常年亏损的企业予以停办。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采取收回欠款、引进外资、发动群众集资,改造设备,使其成龙配套,着力开发新产品,多产出口创汇产品,改善经营管理,连续二年,企业收入每年保持17.3%的幅度增长。年产值100~500万元的企业由1986年的34个增加到59个。邵东轴瓦厂年产值由1986年的235万元上升为705万元。邵东铁合金厂生产的淬火钢球,销往澳大利亚,成交额达110万元。1990年,全县乡(镇)办企业380个,职工2.68万人,收入2.15亿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21.91%,比1980年增长2.26倍。
  第二节 村(队)办企业
  1957年7月,龙公桥乡星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草席厂,用简易木机生产草席,产品由供销合作社包销,当年产草席4000床,产值0.4万元。1958年,农业社办的工、副业组,多收为人民公社办,队办企业仅10个。1962年,在调整人民公社体制中,队办企业增加到39个。1966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农民要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的指示(五七指示),队办养猪场、园艺场、小工厂、小煤矿等陆续增多。1969年,队办企业发展到707家,从业人员2649人,收入1001万元,占社队企业总收入的78%,人均收入0.37万元。1970年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队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普及,小型农机具修制、小五金、小日杂、造纸、印刷、针织等企业随之兴办。1978年,队办企业增至2026家,从业人员3.5万人,收入比1969年增长3.1倍,比重占社队企业总收入的40%。1981年冬,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全县有136个大队把不应分散的队办企业解体为联户、个体企业。留存的队办企业,收入有所增加,比重下降。1987年,贯彻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村级经济发展的决定,以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入手,依企业的不同情况对500余个企业予以整顿,一批原来办得好的骨干企业稳定发展。两年中,全县新建、扩建农林企业252个,新建工商企业45个。1990年,全县有村办企业1381个,从业人员1.89万人,收入1.71亿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17.55%。崇山铺乡三和村,在不断完善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先后兴办煤矿、石灰厂、灯泡厂等8个村办企业,是年产值150万元。
  第三节 联户企业
  1952年,峦山岭乡张有典等4人合伙兴办抵手厂,为县联户企业之始。在农业合作化中,各地联户企业收归集体经营。1958~1978年,联户企业停止发展。1979年5月,流泽公社流泽大队彭吉林、邓瑞兴、彭新民3人联合开办流泽化工厂,以生产脱膜剂为主,收入增加。1983年,皇帝岭乡充分利用其造纸技术,发动50户农民,投资2.7万元(折为56股),加上向银行贷款1.6万元作为流动资金,以退休工人为技术骨干,兴办股份制企业——高桥造纸厂。翌年实现产值24万元,盈利4,5万元,每股分红利400元。嗣后乡人民政府进一步发动群众,投资入股,增扩股金100万元,先后兴办58家联办企业,生产再生纸、包装纸、地毯、棉布等208种产品。1984年,界岭乡有50户农民每户股金2000元,兴办中华化工厂,生产硫酸铝、净水剂,并逐年增加设备,加强产品质量管理,1987年产值达70万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联户企业的联合形式,由户与户逐步发展到跨行业的联合,有的联合体走出县界就地办企业。1990年,全县有联户企业670个,从业人员6674人,收入7332万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9.51%。
  第四节 个体企业
  1954年始,农业实行合作化,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个体工商业逐渐消失。1978年,国家允许城镇待业青年自愿组合,自筹资金,国家扶植,开办企业。1979年,廉桥镇待业青年李寿民开始办修理店,上门为社队企业修理电动机。1981年,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个体经营条件的,办理开业手续,银行信用社对资金有困难的给予贷款支持,税务部门对城镇待业人员按政策给予一定的减税照顾。1982年,火厂坪镇27个村,发挥传统手工业的优势,从事用废铁生产钢球、铁制农具等家庭工副业的达3000多人,占全镇人口10%;拥有近千座红炉,300多台空气锤,年产钢球1万余吨,产值800多万元。同年4月,县社队企业局总结火厂坪镇的经验,中共邵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召集会议,要求各地对个体企业要变堵为放,变卡为扶,变挤为帮,正确引导,支持依法经营。县属企业、乡(镇)办企业将85种产品扩散到个体企业生产。1984年,全县个体企业发展到3650个,从业人员7293人,收入2341万元。1986年11月,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个体企业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税务部门,在经营信息、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1990年,全县个体企业2.08万个,从业人员4.29万人,收入5.17亿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52.9%。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