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预防与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预防与治理
分类号: S157.1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52年-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情况。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土水体系

内容

1952年,双忠乡(今茶子山乡内)农胜村农民刘赋兄弟牵头,筹集资金、器材,组织劳动力,在砂土严重崩塌的崩龙坑,修筑土谷坊拦蓄泥沙,稳定山基。1954年4月,蒸水上源被列入全省水土保持重点试验示范区。9月,县人民委员会成立蒸水水土保持指挥部,第一副县长任指挥长。11月,蒸水水土保持试验站成立,全面规划,由点到面,一个一个山头,一条一条水沟进行治理,至1957年冬,用工26.3万个,国家投资9.7万元,兴建土谷坊383座,石谷坊598座,柴谷坊477座,防崩护脚11处,防洪堤157处,溪流改道132处,植树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5.1万亩,共治理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随即,治理区域扩大到桥边塘、堡面前、荷公殿和槎江等地,控制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1958年6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谭余保、胡继宗率领省委生产检查团视察茶子山乡芭蕉村,对水土保持工作题词,以示表彰。9月,中共邵东县委副书记李群出席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会上介绍了邵东县搞好水土保持的经验,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旗表彰。继而,全县在大办工业、大办钢铁、大办公共食堂中,森林随意砍伐,原建立的柴谷坊、土谷坊、防洪堤失修,致水土流失加剧。
  963年,县组织工作组,对全县不同类型的流失地域,进行调查,制订治理规划。蒸水上源重点地段的5.1万亩山地实行封山育林;并以大队为单位组织专业队,修复或兴建土石谷坊。1964~1970年,全县共建防洪防崩等工程480处,治理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嗣后几年,各地曾一度毁林开荒,耕地面积虽然增多,但多数未成水平梯土,加之造林育林实行全垦全抚,再次加速水土流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总结前段经验教训,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强调退耕还林,造林改为带垦、穴垦,控制水土流失,并加强工程管理。1981年,水利部门在石株桥公社太平冲和江子槽,建立花岗岩红壤丘陵区降雨与产流砂观察试验站。1982年4月,由县农委牵头,从农业、林业、农机、水利、能源等单位抽调科技干部10人,在蒸水上源,按流域定点实地勘测,编制《邵东县蒸水上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对近期和远期治理目标与实施措施提出具体方案。每年冬季,按照规划要求,以村为单位,组织劳动力逐段治理,用工总量按人口摊派到户。茶子山、石株桥、毛荷殿3个乡,一个冬春,群众投工18万多个,修建防护工程340多处,茶子山乡农胜村,治山、治沟、治河坝连年不断,使原“小雨流砂,大雨崩山”的严重流失局面得到控制,全村林茂粮丰。1984年5月,国家水土保持协调小组授予农胜村“水上保持先进单位”称号。1985~1990年,国家对全县水土保持投资31.5万元,群众投工620万个,兴建各种水土保持工程2.5万处,治理流失面积94.5万亩。但土、石谷坊易受大水冲毁,年毁年修。1990年,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28.67万亩,折合为191.1平方公里,比1949年少88.9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