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抗旱
分类号: S423+.1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节记录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抗旱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抗旱保墒 作物 抗旱 保墒

内容

邵东处亚热带季风区,夏秋多干旱。新中国建立前,晴几日半月,农民即用龙骨车、孔明车、戽桶等传统工具抗旱。然蓄水工程小,有效蓄水少,且土地私有,占水不均,豪强掠夺,灾情加剧。遇连续干旱,不少人抬菩萨、游庙堂、唱戏、宰猪羊,祈神求雨,仍然“禾苗干枯,人多流徙”。民国23年(1934),干旱48天,稻田龟裂,粮菜失收,灾民剥树皮挖野菜充饥,卖儿鬻女、逃荒毙命于途者众多。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蓄水量日益增多,遇上干旱,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政府,动员各方,全力抗旱。1956年,从6月13日起,连续43天未下雨,全县43万亩稻田受旱。简家陇、皇帝岭等乡组成联合抗旱指挥部,调集各农业社120条龙骨水车,接成2公里长的“车龙”,从简家陇的雷公坪泉井提水,翻过范家坳、兴隆岭,从7月上旬起连续抗旱15天,日夜三班作业,并组织木工队上工地巡迴修整车具,使800多亩高岸田灌上水,在大旱年成,每亩产稻谷180多公斤。抗旱期间,《湖南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向全省报导、推广了邵东县各地“全面规划,联合抗旱”的经验。
  1966年后,农村提灌机械增多,抗旱形式由传统工具联合抗旱,转变为统一调度机械,统一调配水源,辅以龙骨水车相配合,及时解决高岸田缺水的困难。70年代中,插花性短期干旱年年出现,其中夏秋连旱或秋冬连旱100天以上的有3年。1974年7月21日起,连续103天无雨,县成立抗旱指挥部,抽调县属机关200多名干部,深入旱情严重的社队,动员县内20多家厂矿企业,出动提水机械34台,在油料、电力供应上,压工业,保农业,全县1700台固定式动力抽水机和164台电动抽水机,全面开动,提水灌田,使全县44.7万亩晚稻,每亩仍收谷171公斤。1980年8月3日,邵东首次使用高炮人工降雨。射炮6分钟后,云层密布之处即下阵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普遍使用小功率内燃机、电动机提水机械。1985年,夏、秋连旱130天,投入抗旱提水的各种动力提水机械9001台,总动力5.6万千瓦。在抗旱中,县级领导驻区包乡,县机关和区乡干部,驻乡包村,发动群众用好现有库水、塘水,开挖地下水,并帮助调解水利纠纷,团结抗旱。全县43.2万亩早稻,亩产仍然达433公斤,39.42万亩晚稻,亩产409公斤。1990年7月2日至9月21日无雨,日蒸发量为9毫米左右。9月20日,全县7.8万口山塘,有2500多口枯竭,中小型水库蓄水量仅剩下四分之一。中共邵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全力抗旱。县城机关出动360名干部,由县级领导带队深入农村,分区包干,帮助解决抗旱中的困难。8月底,全县出动柴油机7523台,电动机2258台,总功率为4.7万千瓦,以及1500多条水车,日夜提水抗旱。火厂坪镇浩然村,在三都铺水库干渠断水的情况下,出动劳动力400多个,投工1200多个,在田垄中挖砂凼140多处(2~4米深),安装提水机械55台,潜水泵36台,提水灌田,救活晚稻110多亩。9月4日,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杨正午在检查时,对浩然村民这种地表无水地下找的毅力给予充分赞扬。9月8日,中共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浩然村召开市属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抗旱现场会,其经验迅速在各地推广。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