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业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2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农业机具
分类号: S22
页数: 4
页码: 113-1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农业机具的发展和使用概况。
关键词: 农具 农业机械

内容

第一节 耕作机具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耕作农具主要为犁、铁耙、木耙、锄头、耙头等。民国36年(1947),华中农业技术推广站(设宋家塘)试用美国产的“万国牌”中型轮式拖拉机翻耕旱土,因地面不平,丘块小,不利耕作,仅试耕一次停用。1955年,邵阳专署分配县双轮双铧犁3部,分别交檀山铺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等3个农业社使用。因牛力不胜负荷,无法使用。1956年又推广418部,均弃置或退货。同期,推广改良水田深耕犁,每个农业社分配购1~2部,亦因牛不胜负荷,停止推广与使用。1956年春,县农业局以一台国产丰收—27型轮式拖拉机和两台大型链式拖拉机对农村实行租耕,前者翻耕大丘水田速度快,颇受欢迎,后者调头时造成深坑,随即停止下田。同年冬,县农科所、周官桥公社合兴大队和大田公社大田大队,开始使用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翻耕水田,轻便灵活,耕作效率高。1977年,推广应用湘农—5型机滚船平整晚稻水田。1979年,中拖普及到公社,手扶拖拉机普及到大队,机耕面积29.3万亩,占水田翻耕面积60%。
  1981年后,田土承包到户,丘块变小,中型拖拉机耕作不便,停止下田,手扶拖拉机折价转售或承包到户经营,多用于短途运输,机耕面积减少到10万亩。
  1984年,湘—3A型水田耕种机和湖南—5型耕作小拖推广应用,轻巧灵便,适于小丘块作业,深受欢迎。两年中,推广耕作小拖628台,耕种机290台。1990年,全县机耕面积34.18万亩。
  第二节 提灌机具
  1949年前,境内提水农具主要为龙骨水车,其中有手车、踩车、坐车之分。邵水、蒸水、测水沿河两岸装有少量筒车提水。1957年,湾泥乡红模村、魏家桥乡翟家村与和平村,以煤气机为动力,配SK—S8型水泵提水。1958年,县内共安装煤气机动力抽水机10台。1958年6月,两市塘公社湖塘大队安装了县内第一台电动抽水机。同年,在邵水、蒸水两岸共安装电动抽水机7台,水轮泵两台。1959年,县农科所使用2105型柴油机带动水泵提灌。此后,煤气机逐渐淘汰。
  1978年5月,两市镇八一蔬菜场使用PY—30型喷灌机喷灌旱土,后在全县推广587台。1980年,因水源困难全部停用。1980年后,3~5马力内燃机,小功率电动机配套水泵,普遍推广使用。1990年,全县机械提灌能力达48万亩,实际提灌面积32.2万亩。
  第三节 植保机械
  1953年,开始使用工农—16型和552丙型人力喷雾器,防治农作物病虫。尔后,单管、压缩、背包式人力喷雾、喷粉器陆续发展。1966年防治面积达40万亩。1974年,开始应用工农—35型和东方红—18型动力喷雾机、诱杀虫蛾黑光灯(小功率紫外线灯)。1978年,动力喷雾机发展到22台,人力喷雾器20988部,喷粉器6669部,黑光灯3236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黑光灯因诱虫范围广,不能为一家一户所用,全部拆除;动力喷雾机也因不便于小面积作业而停用。人力喷雾(粉)器迅速发展,普及到户。1990年,全县有手摇(动)喷雾(粉)器13.65万部。
  第四节 收割机具
  1949年前,境内收割机具主要有禾镰、扮桶、谷箩、谷筛、晒簟、风车等。1959年,县内引进56型人力打稻机,两年内生产推广1.05万台,大部分因结构不合理、质量低劣而废弃。1961年,开始使用737型人力打稻机,受农民欢迎。1970年发展到6808台。1971年,火厂坪公社永兴大队开始使用动力脱粒机。1975年,在加固的737型打稻机上加装小功率内燃机或电动机带动机滚,脱粒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被广泛采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可一人操作的小型轻便人力打稻机应运而生。1986年后,全县人力打稻机、动力打稻机逐渐增多。1990年,全县有联合收割机1台,9千瓦。动力打稻机557台,1339千瓦,人力打稻机9.05万台。
  第五节 加工机具
  1959年前,农副产品加工,全为传统工具。1959年,各人民公社农具厂研制生产碾米机、切丝机、切片机、揉茶机、多刀式切草机、红薯磨粉机等,多因质量低劣而报废。1962年,开始使用动力黄谷碾米机加工大米。1966年,公社、大队兴办的小动力或水力碾米加工坊,陆续增多。碾米、磨粉、轧花、压面,使用机具。1975年,全县共有碾米加工、油榨坊、茶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698个,拥有柴油机2022台、碾米机1229台、压面机514台、轧花机498台、揉茶机140台、榨油机70台。1976年,全县兴办红碎茶厂21个,以生产红茶为主,兼产红条茶、绿茶等。拥有50型、60型、70型揉茶机51台、百页式自动烘干机18台、手拉烘干机30台。1982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始转个体经营。1987年,集体加工企业由1979年的256个降到157个,而碾米机、压面机等加工机械却由2695台增至5381台。1990年,全县拥有碾米机、磨粉机、揉茶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174台,半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具137台。
  第六节 运输机具
  民国时期,境内农村运输主要由人力肩挑,有少量手推独轮车,多为石工搬运石头。新中国成立后,农用运输机具,品种数量俱增。1956年,公路沿线农副产品短距离运输,多用木质胶轮板车。1965年,农业局1台丰收—27型轮式拖拉机,投入耕作,农闲从事运输。1970年后,汽车、拖拉机等农用运输机具迅速增加。1979年,全县拥有中型拖拉机140台,3242千瓦;手扶拖拉机1056台,7829千瓦;农用汽车131辆,1万千瓦;手拖胶轮车2323部。1982年后,农村运输机具,打破乡(镇)村集体经营的局限,集体、联户、个体一齐发展。1990年,全县有农用汽车1492台,64317千瓦,其中农用小四轮车772台,12971千瓦,机动运输船10艘,102千瓦,机动板车1部,3千瓦,胶轮板车728部,胶轮手推车270部,田间短途运输,仍多用肩挑。
  第七节 农机管理
  1957年冬,县举办第一期农机培训班,培训煤气机手30人。1960年2月,县农业机械局建立,配备专人负责农机调配、研究和技术培训等。随后,各区建立农机管理站。1984年4月,县农机监理站成立,区、镇、乡配备安全员,承担拖拉机和农用小四轮汽车的监理、年检年审、机手考核发证、安全教育和发生事故的处理。1986年后,39个乡、镇设农机管理服务站,逐步形成农机管理、监理、维修、供应、科研、技术培训“六合一”的管理体制。1990年,全县100台拖拉机事故的人员死亡率由1983年的0.66%下降到0.14%。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农业机械管理局
相关机构
农机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