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池塘养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池塘养鱼
分类号: S964.3
页数: 1
页码: 110
摘要: 本节记录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境内不同时期池塘养鱼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养鱼 池塘养鱼 池塘养殖

内容

饲养品种主要为草、鲢、鳙、鳊、青、银鲴等。明崇祯十六年(1643),太平二都麦子坝(今崇山铺乡内)一户农民在宅前开凿一口池塘,水面5亩,深2米,既有肥、污水流入,又可引溪河活水调剂,投放草鱼为主,多种混养,勤放饲草,亩产鲜鱼50~60公斤,高于一般塘1倍至数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一都、太平二都农民用同样方式放养,池塘养鱼增多,鲜鱼销售邵阳、衡阳、永丰、黑田铺一带,鱼肥味鲜,称“太平鱼”。晚清、民国时期,“太平鱼”的放养经验扩展到佘田桥、仁风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政府发动农民充分利用池塘水面养鱼。1952年,县产鱼488吨,比1949年增长30%。1956年起,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投鱼种,按产量给放养户记工分,参予分配。1957年,全县鲜鱼产量1564吨,比1952年增长2.2倍。1962年,流光岭、佘田桥等重点产区,各生产队确定专人放养,按同等劳力记工分。1971年,全县塘鱼产量2176吨,其中流光岭、佘田桥区占60%以上。1973年,团山公社双河大队有鱼塘134口,水面68亩,实行定人、定塘、定成本、定产量、定报酬,超产奖励的办法,亩平产鱼205公斤,高的达800公斤,被多次评为省、地(市)养鱼先进单位。是年10月,省农业部门在县召开全省山塘养鱼现场会议,推广双河大队“五定一奖”的经验。嗣后,县内山塘养鱼及其放养形式和报酬多为“五定一奖”。1979年,全县鲜鱼产量3639吨。1980年,推广杨桥公社标产承包鱼塘的办法,水面利用率提高,管理精细,鱼病防治加强。是年,塘鱼产量达4888吨,居全省各县第四位。6月,省农业部门在县召开全省丘陵地区山塘养鱼现场会议。1982年,鱼塘以多种形式承包经营,养鱼专业户出现,饲料以饲草、家肥为主,配放磷肥、氮肥和配合饲料。1986年,全县山塘养鱼专业户达1500户。流光岭乡石山村养鱼专业户尹春轩,种植黑麦草、苏丹草1.5亩,年收饲草2万多公斤,养鱼水面4.9亩,产鱼2300公斤,亩均511公斤,纯收入5400元。团山乡双河村村民舒宜生有鱼池2.6亩,产鱼1038公斤。1988年,县畜牧水产局在佘田桥、杨桥、崇山铺、野鸡坪等8乡(镇),开展“万亩片成鱼高产试验”。草、青、鲤鱼搭配放养,在常规投料的基础上,每亩水面增施化肥90公斤,2000亩水面增投草鱼抗菌药饵,提高抗病能力,年底出塘,亩产鲜鱼316.4公斤,比常规饲养高产30%。1990年,全县池塘养鱼面积4.73万亩,产鲜鱼8850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