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鱼苗繁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鱼苗繁育
分类号: S961
页数: 2
页码: 109-110
摘要: 本节记录了湖南省邵东县不同时期鱼苗繁育方法、孵化技术、繁育产量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鱼类养殖 繁殖 技术

内容

清乾隆二十年(1755),坝上张家(今檀山铺乡联营村)张上智,新开鱼池,从湘潭挑“鱼水”,经2~4月育成鱼苗,卖给农户饲养,盈利可佳。因而年年去挑,并向亲属传授育苗技术,使鱼池逐步增多。至光绪元年(1875),鱼池增加到108口,鱼苗除供本地外,还运销武冈、湘西等地。嗣后,培育技术逐步扩散。清末民初,发展到太平、中乡、仁风、万安等地,每年鱼汛(春分前后)前夕,数百人肩挑鱼盆,身带“盐蛋”(鱼食料),往湘潭、衡阳,采集鱼仔。1949年,檀山铺、流光岭、佘田桥、水东江、高桥、简家陇等18处,成为鱼苗集中培育地,年产苗在0.5亿尾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培育形式依旧。1958年,县商业、农业部门联合组成鱼苗调运办公室,用车船调运鱼苗,供应18个鱼苗基点队。3年中,调运鱼苗0.6~0.8亿尾。1959年6月,县农业水利局副局长刘宝成,赴广东学习家鱼人工孵化技术。回县后,在水东江公社鱼苗场进行试点,选捕200尾亲鱼集中饲养,翌年5月下旬,用人工催情授精方法,第一批鱼苗人工孵化成功。邵阳专署农业局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1963年8月,县鱼苗繁殖场建立,职工15人,建鱼池31只,面积41亩,湖南省水产局派驻工作组指导技术。是年,县鱼苗场孵化鲢鱼60万尾。嗣后相继孵化草鱼、鳙鱼。1967年,以县鱼苗繁殖场为基地,培训人工繁殖技术。1969年,上沙江、同乐坪水库和高桥公社霞光大队,檀山铺公社大塘大队家鱼人工繁殖,均获成功。随后,繁殖场地和鱼种不断增加。1977年,县内有家鱼人工繁殖场10处,繁殖草、鳙、鲢、银固等鱼苗1.14亿尾,其中草鱼占57%。全县鱼苗实现自给,结束了200多年来从湘潭、衡阳采运鱼苗的历史。
  1980年后,鱼苗人工繁殖,除国营、集体场所外,并向个体专业户发展。1990年,全县有人工繁殖场(点、户)42处,产卵池46口,环道孵化池168口,技术人员102人,孵化青、草、鲢、鳙、鲤10个品种,产鱼苗2.63亿尾;是年,全县有鱼种培育池1.44万个,面积2600亩,培育出草、鲢、鳙、鳊2500多万尾,其中16公分以上的鱼苗1700多万尾。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