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1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畜牧
分类号: S8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本章记录了湖南省邵东县境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情况,境内畜牧业以养猪和饲养鸡鸭为主,畜禽种类有猪、马、牛、羊、兔、鸡、鸭、鹅等,种类繁多。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牧经济 畜牧

内容

第一节 家畜
  一、猪
  (一)饲养量 养猪为农户主要副业,素有“养猪肥田,杀猪过年”之说。《湖南省畜牧调查资料集》载:民国29年(1940),据邵阳县统计资料析,东乡境内出栏猪8.8万头,养猪户占农户57%,户平养猪0.93头。民国37年,灵官殿、甘棠角1509户农民,其中597户养猪,出栏猪608头,户均0.4头;其时,集镇槽坊、旅店户饲养量多于农户。1949年,境内农户养猪14.03万头,户均1.03头,其中出栏猪5.65万头,户均0.43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农户发展生猪生产,并在饲料、资金等方面,给养猪困难户以扶植。1953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0.86万头,其中出栏9.47万头,折肉4263吨,每头45公斤,比1949年增长48.7%。是年7月,县家畜配种站引进约克夏公猪1头,为本地母猪配种。1954年,春涝夏旱,粮食减产,饲料缺乏,饲养量减少。对此,中共邵东县委召开发展生猪生产的专门会议,提出国家扶植,部门支持,帮助农民户户养猪。1956年2月12日,县人民委员会印发《关于发展畜牧业的决定》,农户饲养肉猪,每户增划饲料地1分(养母猪为1.5分)。粮食、银行、商业部门在饲料、资金等方面给以扶植。两年中,粮食部门安排生猪饲料粮(大米指标)1060吨,商业部门预付派购定金15.6万元,银行发放生猪贷款20万元。完成派购任务后的农户,允许自宰自食、上市出售,价格可上浮9.8%。1957年生猪饲养量29.4万头,户均1.76头(按乡村人口,下同),比1953年增加40.9%。
  1958年冬,社员私人养的猪,被收归集体公养,大办集体养猪场,管理粗放。尔后3年,粮食严重减产,精饲料缺乏,1961年仅养9.29万头,且瘦弱不堪。1962年开始,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划给饲料地,开放仔猪交易所,多养不多购。196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1.4万头,其中私养占80%以上。1967年,农民家庭养猪受到限制,生猪发展缓慢,1969年,社队园艺场普遍兴建,坚持以短养长方式,强调发展集体养猪。1970~1975年,两次贯彻省革委在宁乡召开的养猪会议精神,对私人养猪的限制放宽。1978年,上调价格提高23%,猪粮比价趋向合理,私人养猪遂多。198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78.7万头,户均3.5头。
  1982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人民政府对专业养猪户在种源、资金、饲料等方面给予优惠。1983年10月,界岭公社界岭大队彭桂桥购买生产队原猪舍一栋(10间),专业养猪,在饲养场门边贴上对联:“专门养猪,莫道此事无出路;业在勤劳,自有明灯照前程”。饲养瘦肉型猪217头,出栏168头,纯收入3828元,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1985年,生猪取消派购,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514户,养猪12200头,出栏生猪9403头。是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定邵东县为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确定11个饲养基点,在资金、种猪、饲料等方面给予扶植,以基点带动周围乡村,二元、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85.6万头,当年出栏42.56万头,每头肉重61.5公斤。
  (二)品种改良 1952年前,境内生猪全为地方品种,嘴短、肚大、腿短、肥肉多。1953年7月,县内从新宁县农场购进大约克夏猪5头,腿长、肚小、好动、瘦肉多,由专区农场、县农场和家畜育种站饲养,利用约克夏公猪与本地母猪配种28胎生产杂交猪。1958年3月,县农校从湖南省畜牧研究所引进苏联大白猪6头,繁殖种猪100头,推广到集体养猪场。
  1965年后,从外地引进良种猪逐年增多,到1980年,先后10批,共引进约克夏、大长白、中长白391头,国营场所养282头,区食品站养73头,大队饲养场养36头,所繁殖的仔猪,多由本场饲养,少数供应给农户。是年,外贸出口猪增多,杂交猪收购价比本地猪高20%,杂交仔猪一时供不应求。1981年,县家畜育种站和杨桥、火厂坪、毛荷殿等公社兽医站,用约克夏、长白公猪精液,采用人工授精方式,与本地母猪配种,全年配种865胎,产仔7000多头,农户争购。1982年,县从屠宰税中拨款8.2万元,购长白、约克夏公猪14头,增添人工取精、授精设施,在县内新建人工授精配种站12个,全年配种6200胎,产仔猪3.67万头,占饲养总量5.07%,杂交猪推广到908个大队。1984年,引进丹麦公猪6头,人工授精点增加到27个,选用本地砂子岭猪、邵花猪为母本,发展二元、三元杂交猪,逐步形成地方良种杂交优势。1985年,全县有国外良种母猪1829头,地方良种母猪1306头,二元杂交良种母猪4587头,共占母猪总数30%。1990年,全县牲猪杂交改良品种占饲养总量一半以上。
  (三)疫病防治
  民国时期,养猪户一般采取放痧、扎耳、钻“羊子”(肿大淋巴结)等土法治疗猪病。猪疫流行,则束手无策。新中国建立后,牲猪疫病防治不断加强。1953年3月,十五区(黑田铺)设立县内第一个兽医联合诊所,成员11人。同年10月,县畜牧工作者协会成立,会员222人,各区成立分会,定期研讨牲畜疫病防治的有关问题。对生猪疫病,采用生物免疫注射为主,结合药物治疗。1953年5月,廉桥、团山、佘田桥、灵官殿等地,猪丹毒流行,死猪2733头,县组织人员及时扑疫。1956年,全县注射猪丹毒疫苗2.67万头次,猪瘟疫苗0.51万头次,猪肺疫苗0.76万头次,占饲养量21.8%。尔后多年,各地兽医人员实行分工包干,开展疫病检查,加强预防,发现疫病时集中治疗,控制蔓延。1960年,全县注射猪丹毒、猪肺疫、猪瘟、猪副伤寒疫苗24.7万头次,其中猪瘟疫苗注射13.12万头次,占饲养量57.8%。由于猪疫免疫密度不大,连续8年,区域生猪瘟仍不断发生。1970年1月,有19个公社试行生猪“三包”(防疫、去势、治疗)防疫合作制度,饲养户按猪交纳“三包”费,兽医站如期为“三包”生猪进行防疫治疗,疫病减少。1971年,水东江公社兽医站制剂室建成,两年生产药剂40多种,疗效96%。1974年,家畜“三包”防疫在全县推行,防疫费标准为:肉猪0.8元、母猪1.2元;饲养户交费后,因防治失误死的猪,由兽医站按规定赔款。1975~1986年,猪肺疫、猪瘟、猪丹毒疫苗防疫注射,年约100万头次左右。1987年,猪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直至1990年,猪病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二、牛
  有水牛、黄牛两种。民国时期,多为户养,有的多户共养。民国29年(1940),据廉桥、石株桥、简家陇、大禾塘、檀山铺等地调查,农民户均养牛0.31头。1949年,境内22%的农户养牛3.33万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放耕牛贷款,颁布保护耕牛的规定,饲养量逐年增多。1953年有存栏牛3.62万头,其中黄牛2.3万头,水牛1.32万头。1954年,金融部门发放耕牛无息贷款4万元,给农业社买牛。杨桥、佳木、社竹、庙塘4个乡建立民营配种站,选育良种,增强役力。同时,各农业社定期开展耕牛评比,对精细饲养耕牛的农户实行奖励。1956年,县组织各乡兽医人员,挑选体型高大、雄性强、无恶癖的67头公牛,在全县建立54个配种站。1957年存栏牛发展到4.25万头。“大跃进”期间,重用轻养,1961年,死牛7767头。1962年,耕牛固定到生产队,建立饲养、役用责任制,母牛产仔,集体与饲养户按价5∶5或7.5:2.5分成。1964年,推行母牛配种怀孕、产仔、满周岁“三报喜”和“三奖励”的制度,促进仔牛发展。1965年,全县耕牛增加到4.45万头。尔后多年,养、用制度打乱,耕牛逐年减少。1978年,耕牛改良站对917头耕牛采用冷冻精液人工配种成功,但耕牛存栏数量继续减少,至1982年仅2.94万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初期,役牛按水田面积承包到户,联户共养。随后作价变卖为私养。由于一般农户种田2~3亩,养牛种田不合算,加之耕作机械增加,多卖牛请人代耕。1983~1990年,全县存栏牛保持在2.6~2.7万头之间,比1977年减少30%多。
  三、羊
  双凤、九龙岭、斫〓等山区,饲养山羊。1952年,全县存栏羊6900头。1956年,羊皮价格提高,饲养户增加。1958年底,存栏羊发展到9523头。随着耕地的扩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多,山羊放牧条件受限制。少数社队甚至禁养山羊。1970年全县存栏羊降至3081头。尔后多年,继续减少,1977年仅1277头。1982年,羊肉价格提高,市场畅销,饲养量开始增多。1990年4月,县畜牧品种改良站从慈利县引进马头羊种53头,集中于大云山饲养,7个月产仔65头。年底,全县存栏羊4100头。
  四、马驴
  民国时期,境内少数富户养马,供乘骑用。马属西南种系,体型小,行动灵活。新中国建立后,从外地购进少数马、驴,供短途运输用。1979年,发展到805头。1980年,小型机动运输车增多,马、驴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有马140头,驴13头。
  五、兔
  民国时期,境内部分农户养兔,皮肉兼用。兔重1~1.5公斤,产后即可配种,称“月月兔”。新中国成立后,兔种增多。1957年,县内饲养10.1万多只。1958年,县农校从外地引进安哥拉毛用兔和立克斯、麦紫兰皮用兔,因饲养管理不易,未全面推广。1978年,县外贸、农牧部门从江苏等地引进长毛兔种,供销部门聘农民技术员辅导饲养,养兔专业户发展甚快。1979年,檀山铺公社桎木大队张意吾,饲养4只长毛兔繁殖仔兔,至1981年,发展到1090只,两年产兔毛10.3公斤,兔毛仔兔出售收入1656元。1982年,县内专业养兔183户,养兔8000多只。全县养兔9.76万只,其中长毛兔8.97万只,产毛8.5吨。1983年后,兔毛滞销,价格骤降,饲养量急剧减少。1990年仅6700只。
  六、犬猫
  境内农民有养犬防盗、养猫捕鼠的习惯。民国时期,多数农户养犬一头、猫一只,山区猎户养犬1~2头。新中国成立后,森林逐渐减少,无野兽可狩。“大跃进”中,生活集体化,诛犬殆尽。1978年后,农户养犬者增多,因易传播狂犬病菌,政府明命禁养,但禁而不止。而灭鼠多采用药饵毒杀,猫亦随之被毒,数量急骤减少。1990年,个别农户和城镇居民亦养家犬及猫,供防盗、捕鼠和观赏用。
  第二节 家禽
  境内家禽,以鸡为主,遍及农户:鸭、鹅不多。饲养方式均为户外放养,让家禽自觅饲料,因而产量很低。1949年,存笼家禽39.85万羽,户均3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禽的农户日益增加,同时,农业生产合作社也组织专人饲养鸭群,增加收入。1958年,县内鸡、鸭、鹅存笼98.85万羽,户均6羽。是年,县农校先后引进北京油鸡、澳洲黑鸡、北京鸭、狮子鹅等品种。冬,农村办公共食堂期间,社员养禽失去条件,存笼禽减少60%。1962年,发展家庭副业,家禽饲养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存在各种限制,1963~1979年期间的人均饲养量,只保持在1只左右。1979年,崇山铺公社祝胜大队开办孵房,孵雏禽20万羽。翌年,全县开办集体孵坊16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鸡、养鸭专业户迅速发展。1986年,全县养鸡专业户517户,存笼鸡3.9万羽,产蛋155.3吨;养鸭专业户631户,存笼5.75万羽,产蛋652.5吨。专业户以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带动周围饲养户,饲养量增加,1990年全县家禽饲养总量586.5万羽,其中出笼289.2万羽,折肉2892吨,存笼297.3万羽。
  第三节 养蜂
  民国时期,魏家桥、界岭、汪塘、水东江、崇山铺等地少数农户养蜂,年产蜂蜜2吨左右。1957年,县农场从外地引进意大利蜂40箱,逐步繁殖。1959年,分水坳园艺场定为意大利蜂繁殖基地,向各地推广种源。1964年,全县意大利蜂发展到525箱,产蜂蜜10吨。“文化大革命”期间,饲养量减少。1975年,仅存302箱。1976年,崇山铺公社成立养蜂队,养蜂110箱,年产蜂蜜3吨。1980年,全县养蜂2091箱,产蜜53吨。1982年后,紫云英播种面积减少,蜜源短缺;原由大队放养的专业队,陆续改从经商办企业,养蜂量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仅养蜂512箱,产蜜12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