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0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林业
分类号: S7
页数: 8
页码: 96-10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林业经济发展情况,境内境内林地以丘冈为主,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关键词: 大农业 林业经济 林业 邵东县

内容

第一节 森林资源
  一、林种
  (一)用材林
  据1956年省林业勘探设计院森林资源调查:全县主要用材林面积60.17万亩,其中松林57.64万亩,杉林0.5万亩,楠竹2.03万亩。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堡面前,毛荷殿乡和皇帝岭林场。马尾松纯林,则成块分布于丘陵区的每个乡。1958~1960年,林木乱砍滥伐,用材林急剧减少。1966年后,连续多年,用材林砍伐管理制度松弛。但营造部分杉木林。1975年调查,全县用材林59.97万亩,比1956年减少2000亩,其中松林50.65万亩,杉林5.88万亩,竹林3.44万亩。1984年,山林承包到户,部分乡村在二山并一山(自留山、责任山合并)时,乱砍滥伐之风又起,成材松林砍伐甚多。1985年用材林面积46.42万亩,其中松林35.76万亩,杉林7.46万亩,竹林3.2万亩。成片杉木林分布于大云山、三面山、茶子山、普安寨、皇帝岭,双凤和简家陇一带。部分丘陵冈地,亦有小块杉林。楠竹主要分布于皇帝岭、堡面前、水东江等山地的中下部。
  (二)经济林 1957年,全县进行经济林调查:县内有油茶林4.5万亩,主要分布茶子山、界岭冲、黄草坪、流泽等地;油桐1.7万亩,分布各地,以界岭、黑田铺、毛荷殿、简家陇居多,占46%;全县有人工栽培的果树16种,野生果树11种,面积1010亩。嗣后,油茶、油桐林原有老林因疏于管理,地力不断下降,果树老化,面积日渐减少。果木林时兴时衰,1952~1957年为正常发展阶段,农户种植多;i958年后收归集体,零星果林保持原有面积,并新建果木林场,发展果林2万多亩,“文化大革命”中,原零星果林砍伐甚多;1982年后,农户屋前房后,新栽果树增多,旱地内栽柑桔、柰李等果木。1990年,全县经济林面积7.66万亩。
  二、树种
  1952年,县内主要树种有松、杉、竹、枫、香樟、檫、椿、槐、栎、楮、泡桐、女贞、黄檀、冬青、油茶、桐等。1974年,猪婆山林场从地区林科所引进国外火炬松种子4公斤,育苗0.5亩,翌春产苗2万多株,造林190亩,生长迅速,全县推广。1983年,石株桥乡界岭冲发现霜降大果红桃油茶,在全省科技协作项目研讨会上鉴定为优良类型。1984年,全县进行林种资源普查,有主要树种68科、230余种,其中阔叶乔木40科130多种,针叶乔木6科、22种,有经济价值的灌木44科,珍贵林木17科、45种。1985年后,未进行树种调查。
  附:古树、大树群 1982年,林业资源调查,全县有古树204株,其中杉树3株,银杏2株,重阳木1株,罗汉松1株,油茶树1株,松树196株。分布于17个乡(镇),35个村和1个国营林场。
  杉树 九龙岭西北坡有杉树3株,其中1株高35米、胸围334厘米、冠幅17.3米,占地0.35亩,材积14.1立方米,葱翠挺拔,生机盎然。
  银杏树 双凤乡七旦岭有两株银杏树,其中,1株大的高29.7米,胸围598厘米,冠幅19.5米,占地0.45亩,枝繁叶茂,甚为壮观。
  罗汉松 周官桥乡伦家庄1棵罗汉松(雌性),高10米,胸围121厘米,冠幅6米,树龄百年,四季常青。
  油茶树 黄草坪林场一株油茶,树龄200多年,年产油25公斤,人称“油茶王”。
  大树群 堡面前乡绵车岭、毛荷殿乡的大埠岗人行道旁,有松树196株,树龄200~300年,最大1株高16.5米,胸围350厘米。茶子山乡的凌云山,有大树345株,枝柯交错,苍翠秀丽。
  重阳木 县城南侧的双江口,有重阳木1株,胸围8.3米。
  第二节 山林权属
  民国时期,山林多为财主、宗族祠堂、庙会等所有,农民占山甚少。新中国成立后,权属变动频繁。1950~1951年土地改革时,猪婆山、佘湖山、九龙岭和大云山上部山地共面积9080亩,以及风景林、行道树、古木大树属公存,由所在乡看管,其余所有山林分给个体农民所有,由县人民政府发给管业证。1956年,山林折价入社为集体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山林及“四旁”树木,均无偿收归人民公社。1961年6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后,除国有林外,分别固定为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1963年,部分山林划为社员自留地,“四旁”树木全归大队管理。1981年,县成立山林定权发证领导小组,组织工作组在龙公桥公社对林业实行“三定”试点,即确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历时3个月结束。随后全县推广,有660个队的山林承包到户。在一段时间内,农民在自留山上任意砍伐林木,尤其是1983年2月严重冰冻后,农民借清理冰雪压折材之机,任意乱砍滥伐,且纠纷四起。4月,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乡、村制止乱砍滥伐,处理山林纠纷1400多起。1984年2月,县人民政府发布《振兴邵东林业的布告》,规定荒山残林,稀疏林全划给农民作自留山,密林山承包给村民小组或农户经营。全县组织1200多名县、区、乡干部逐村落实,分户承包山林55.7万亩,集体存山18.02万亩。承包后,山权归集体所有,林木属集体和承包户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县人民政府发给使用证。
  第三节 营林
  一、采种育苗
  (一)采种
  1950年10月,宋家塘农场派人在境内采集马尾松、千年桐、麻栎、樟树、女贞、喜树等种子6300公斤。1952年12月3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采林木种子送县,数量甚少。1956年,县举办采种训练班,印发《怎样采集林木种子》手册1500本,以供采种人员掌握技术。县内405个农业社采集松球10多万公斤,用人工升温取出种子2900公斤;采集杉、樟、棕、苦楝、女贞等种子630公斤。松种除自用外,还调给广东1900公斤。1959年起,县将采种任务分配到公社,采集的品种、数量均有增加。1963年,母树资源减少,仅采集松、苦楝、女贞、樟、槐、栎等种子1.24万公斤。1965年10月,县林业局组织32人的采种队,赴绥宁云寨采集杉木良种3050公斤,以满足基地育苗的需要。1966年9月30日,县林业局、团委、妇联、武装部、文教科发出联合通知,分配各地采种任务,出动青年、民兵、学生等上山采种,共采3.76万公斤。1970~1972年,仙槎桥林业站所采松种,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连续3年共调出1.2万公斤。嗣后,每到松种采收季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上山采种,实现自给有余。1985~1990年共采马尾松种5.14万公斤,全部调往县外。
  (二)育苗 1950年,宋家塘农场开始育苗,自育自用。1953年,县苗圃场建立,育树苗53亩。其后,育苗不断增加,并逐渐发展到农民育苗。1955年,12户农民育树苗7亩。1957年,县举办322人的育苗技术训练班,随即普及到县内的209个农业社,育苗225亩。1959年,实行定点育苗,每乡确定中心苗圃场为育苗技术辅导点。公社、大队建苗圃场20处,其中10亩以上的10处,30亩以上的5处,50亩以上的3处,100亩以上的2处,育苗1545亩,但成苗率低。1964年,杉木林基地相继建立。杉苗以基地所在社、队林场自育为主,划定专用土地作苗圃,专人管理。1972~1980年,年育600亩左右。1982年3月,实行经费补助育苗。建育苗点291处,育苗640亩,树种20余个,产苗435万株,其中木荷、酸枣、黑松、柏木、重阳木、兰果、光皮桦、刺楸、火炬松,湿地松10个新品种培育成功,但苗木过剩。1984~1985年,实行委托育苗,由国家补助经费4.23万元,共育苗544亩,产苗477万株。1986年始,坚持实行包销育苗与补助育苗两种办法,育苗户管理精细,出苗率高,育苗面积、品种均有增加。1990年,全县共有育苗点418处,面积1190亩,出床合格苗798万株。
  二、植树造林
  民国14年(1925),国民政府号召,每年3月12日纪念孙中山逝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然民众多为自发造林。23年,茶子山农民在凌云山人行道旁造荫凉树345株,生长旺盛。翌年3月12日,灵山寺学校校长李一枝率师生300余人在校园周围植树500多株。29年执行湖南省植桐计划大纲,仁风、中一、保厘3乡,有133尸农民用种190.65公斤,植桐393亩。30年,牛马司铁铺村莫胜骥首倡在七姓公山建立达园桐林场。当年植桐80亩。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不断动员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1952年,邵阳专署农场无偿拨给县松苗44万株,支持造林。195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造林实施办法,宣布谁造谁有,护林有功者奖,损坏森林者罚。全县造林1.65万亩。1954年,县召开850人的绿化祖国大会,研究部署开展造林活动,年造林1.1万亩。1957年,县林业局派干部驻堡面前乡新源高级农业社,发动群众全垦造杉240亩,粮林间作,成活率90%,为县内人工营造的大片杉木林之首。石株桥乡永远高级农业社直播栎类、板栗、乌桕等水土保持林1160亩。1959年“五四”青年节,青年团组织发挥青年的突击队作用,出动2.1万青年在境内潭宝、衡宋公路两旁单线植树73公里,获国家林业部表彰。是年,国家投资4.38万元,县、社、队合办九龙岭林场,植苦楝2213亩,后因国家投资中断,改为社、队经营。至1963年,全县共造林17.39万亩,但因质量差、管理不善,成林少。1964年,黑田铺公社圳〓大队办林场,营造檫、杉、棕、梨、桔等260亩,管理好,成活率高,长势旺。是年8月,皇帝岭、普安寨建立杉木林基地;继而又增建双凤、三面山、大云山、茶子山4处,共面积19.6万亩,造杉林5万亩。县林业局建杉木林基地管理站,配干部3名,每个基地另聘半脱产干部1人,国家投资32万元,每造1亩杉林,国家补助营林资金7元,分期拨款,以基地为主,带动周围社、队造林。1974年10月,堡面前公社3200人上大云山垦荒造林,双凤公社3100人在雷祖殿造林1400亩,驻马桥公社团结、灰仓两个大队在铁炉山凿石掘坑壕,用磷肥垫底营造速生丰产杉木林300亩。是年,县内共造林2万亩,成活率85%以上。1981年,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开展义务造林,县属机关,按单位分配任务到指定地点营造,包栽包活。农村以大队为单位,党团员带头,成片造、分散造相结合,成年人个个动手。是年3月10日前后,全县义务植树25.3万株。火厂坪公社南岳大队将空隙地102亩分给228户农民植树8500株,人平7株。1982~1986年,实行统一规划,村造、联户造、户造相结合,共造林5.18万亩,其中国外松2万亩。县成立了国外松基地领导小组,配备人员,加强对国外松基地管理,被列入全省12个国外松基地县之一。1988年,又被列入湖南省4个坑木林基地之一。1990年,邵东县被列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启动县之一,植树造林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至1990年的40年中,全县造林保存面积24万亩,其中国外松6万亩。
  第四节 森林保护
  一、护林防火
  1949年以前,堡面前等山区农民有烧荒种粮、烧山灰、烧山驱兽等习惯,山林火灾时有发生。1952年4月,十七区建台、芽塘两乡山区农民放火烧山,火势呈带形蔓延7.5公里,火灾区的竹木、柴薪林被毁。同年12月28日,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成立,县长兼任指挥长,转发《湖南省护林防火伤亡抚恤暂行办法》,各区、乡、村广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乱烧乱垦现象得以制止。1953年,县指挥部发布护林防火紧急动员令,禁止在有林山上烧山灰、烧荒种粮等。1956年,县内共发生山火35次,受灾面积3557亩,烧毁林木8.8万株。10月,县召开紧急会议,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救”的方针,严格控制火源。明确规定:不准在林内烧灰积肥,不准烧山驱兽,不准小孩在山上玩火,不准在林内吸烟,不准在有林山上坟烧纸,不准刈青、刨草皮。并在228个农业社建立护林防火小组。区、乡制定奖惩办法,各农户订立护林公约,并规定统一的扑灭山火信号和通讯网络,山林火灾逐年减少。1963年8月15日,邵东、双峰交界地区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成立,公布联防公约,群众性的护林防火活动全面展开。全县确定1500名优秀护林员定片护林,至1979年,连续13年,全县无山林火灾。1984年3月,县皇帝岭林场观音石、简家陇乡寨岭山,分别发生山火,受灾面积115亩,受到县人民政府通报批评。1986年3月3日,佘田桥镇联民村发生山火,烧毁杉、松71亩,1.14万株,肇事者被拘留,罚款300元。1987年,各地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护林防火制度,至1990年,县内发生9起山火,受灾面积410亩。
  二、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种类
  民国时期,危害森林的害虫主要是松毛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害虫种类有所增加。1981年7月,县林业局干部在县内32个公社、3个国营林场中的379个大队调查,查明县内主要森林害虫有10目、48科、246种,病害50种。危害马尾松的主要为松毛虫、松梢螟、中华松针蚧,红蜡蚧次之。杉树的害虫有双条天牛、杉梢小卷蛾、杉木角蜡蚧、吹绵蚧、黑翅大白蚁等。竹林害虫有竹蝗、竹螟、夜蛾等。危害油茶、桐的有金龟子和尺蠖等。森林的主要病害有松、杉苗立枯病、杉木炭疽病、油茶炭疽病、烟污、软腐病、油桐角斑病、泡桐丛枝、枣疯病等。
  (二)防治 1954年,县内松毛虫危害面积2.6万亩,翌年,蔓延到6个区、37个乡,面积扩大为12.5万亩。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工作组,在佘田桥乡发动群众捕捉幼虫6000公斤,摘茧、采卵230公斤,全县推广。人工防治面积3.05万亩。1956年,采用人工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出动2.47万人摘虫茧、卵粒1.65万公斤,出动药械152部,喷“六六六”药粉3650公斤,防治面积6.5万亩,尔后一、二年内发生甚少。1959年,再次暴发,危害面积7万亩,其中有4万亩松林针叶被吃光,甚至危及人、畜安全。1962年,县林业部门与邵阳市航空俱乐部订立合同,用飞机在黄草坪、宋家塘、猪婆山林场一带喷药防治,面积1.5万亩。1965年,再次暴发,危害面积14万亩,全县676个大队进行人工、药物防治,虫害逐渐减轻。专区林业局在邵东县召开现场会,总结防治经验。1970年7月,林业局引进技术,试制白僵菌成功。1972年,县内首次大面积施放白僵苗防治松毛虫,经抽查杀虫率为80%以上。1974年开始,用人工繁殖赤眼蜂4700只,连繁三代,放蜂面积1000亩,使松毛虫卵孵化率降低80%左右。1977年,县投资7000元,建白僵菌生产厂房361平方米,年生产5吨。1982年,松毛虫防治面积10.15万亩,其中生物防治5.7万亩。1984年,县森林保护站成立,配专干1人,测报员2人。区、乡(镇)配兼职测报员47人,村配观测员116人,群众性的预测、预报网逐渐形成。一旦虫害发生,逐级上报,采取措施将虫消灭在虫源地及其萌发状态。1986年,省林业厅确定邵东为综合防治松毛虫试点县。县成立指挥部,到1989年,每年由省民航局派来飞机,在松毛虫集中危害地区喷施溴氰菊脂,喷治面积24万亩,零星分散地区的松林仍采用人工、药物、生物三结合的办法防治,控制大面积虫害。1990年,虫害发生初期,采用烟雾剂成片熏杀,成效明显。
  三、封山护林民国时期,境内用订立公约,立禁山碑,鸣锣封山,扎草为标等办法,封山护林。1952年,各级人民政府明令禁山。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在主要山旁和人行要道置护林牌125块,晓以封山育林的各种规定。1964年,县内封山55万亩。洲下桥公社2.3万亩,队队有禁山会,户户订护林公约,山山有看山员,不准提箩扫叶,砍伐树木、柴薪,连封3年,亩存松幼林300~1000株,长势喜人;林下灌木丛生,各户用柴自给。次年,县组织区、社、队干部进行参观,推广经验,县封山面积扩大到11万亩,掌禁更为严格。仙槎桥公社大井大队有山林1500亩,大队制有严厉的禁山规约,护林员王年守,热心护林,勤加巡逻,珍惜一柴一木,评为县劳动模范,全队山林日趋密茂。然各地为扩大耕地,多毁林开荒。1976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封山育林的布告,严禁毁林开荒。1982年10月,县人民政府制定《关于封山育林若干问题的规定》,旋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依山林情况分别采取全封、轮封、半封的形式进行封禁,但少量山林仍有乱砍滥伐现象。1985年9月始,县内煤矿开征育林基金,按每吨煤征收0.1元,后改为0.3元,用于发展林业生产。1986年,县内山林由分户转为乡、村统一管理。乡(镇)村护林委员会普订禁山公约,专职看山员由500名增加为1160名,封山育林制度进一步健全。1990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39.18万亩,其中全封面积28万亩,轮封面积11.18万亩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