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果 茶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果 茶叶
分类号: S571.1;S66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节介绍了清末至1990年湖南省邵东县境内经济作物水果和茶叶的种植面积及产量的情况。
关键词: 作物 果树园艺 常绿果树 果树

内容

柑桔 清末,境内居民房前屋后,有少量酸柑、大红袍、红桔等。民国16年(1927),范家山刘宝书从日本引进宫川、尾张及龟井蜜桔苗600多株,种苗少量外传。1958年,全县进行柑桔普查,有温州等蜜柑树6830株,面积116亩,产桔35吨。是年,县分水坳园艺场建立,培育柑桔为主,嫁接桔苗,供自种外兼供社队园艺场。1959年,引进兴津等11个品种。1975年发展到7174亩,产桔469吨。1977年1月底,县内冰冻,最低气温降到—12.1℃,桔树遭冻害后,是年减产56%。1982年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柑桔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有柑桔4.2万亩,产桔1.55万吨,居全省各县第6位。是年,茶子山乡合龙村引进冰糖橙。1990年,全县柑桔因长期春寒落花严重,产柑桔1.5万吨。
  梨 1949年前,灵山寺、仙槎桥、槎江、双凤、简家陇、黄陂桥等地种有成片梨树,品种以杓把梨、黄糖梨、青皮梨为主。1958年,县园艺场种植二宫白、真愈、太白等新梨种,逐步发展到社、队园艺场。1990年,全县梨树面积2800亩,产梨988吨。
  桃、李 境内各地有零星桃、李树,系本地传统品种。1954年,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资助槎江乡建萝卜岭园艺场,始植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河南水蜜桃、黄金桃等50亩。此后,全县水蜜桃全面发展。1986~1987年,县农业局、县科协先后从外地引进柰李,在檀山铺、牛马司、灵山寺等地栽培,1989年出产,亩产1000公斤;1990年,全县栽培20多万株,折合0.5万亩。
  枣 1952年前,天台山、双凤、灵山寺、简家陇等地有成片枣林,其他各地有少量分布。随后,面积、产量略有减少。1986~1988年,县林业局投资4万元,在黑田铺、双凤、灵山寺、驻马桥、皇帝岭、团山建立11个枣子生产基地,面积2453亩。1990年,全县产鲜枣91吨。
  葡萄 境内,少数农民在住房前后零星种植。民国10年,范家山祖华冲(今祖华村)一教师,通过英国一传教士引进品种,果粒大,后命名碧绿珠,从二株发展全村栽培。新中国建立后,栽培面积不断增多。1957年,槎江乡萝卜岭园艺场从日本引进品种,建立苗圃培育种源,全乡发展1500多株。人民公社期间,集体场所有零星种植。1982年,种植面积扩大,范家山镇祖华村户户种植。1990年,全县种植葡萄折合200余亩,产量约200吨。
  茶叶 1949年前,水东江、牛马司、驻马桥、仙槎桥、黄陂桥等地,在旱土内间种茶叶,晒青茶自饮,有少量出售。1952年,茶叶树折合面积3280亩,品种以中、小叶群体为主。1964年,实行群众性的垦荒建园,扩种茶叶。1966年,县茶场建立,植茶100余亩,带动了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1968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45万亩。1976年始,陆续建红茶厂15个,加工红碎茶,兼产少量红条茶和绿茶,经济效益高。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4万亩,产干茶1056吨。1982年起,因茶叶收价低,茶园面积减少。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87万亩,产干茶1198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