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0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章介绍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经济作物面积、产量、品种、种植的情况。包括黄花菜、中药材、水果、茶叶、油菜、花生、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情况。
关键词: 农作物 经济作物 邵东县

内容

第一节 黄花菜
  一、面积 产量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太平一都、太平二都(今崇山铺、团山、流光岭、水东江、汪塘、杨桥)种植黄花,但面积甚少。后陆续扩展到廉桥、光陂、黑田铺、徐家铺、黄陂桥等地。民国33年(1944),境内产干花520多吨,多销外地。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1952年发展到2.8万亩,产干花1700吨。1956年,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黄花菜被列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分等定价。1958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18万亩,产干花2723吨。1959年,忽视经济作物生产,近1万亩黄花菜地被改种粮食作物。1963年,仅产干花922吨。1964年,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基层供销合作社配备生产培植员,驻队指导种植,产量又逐年回升。是年,邵东县委办公室编写的《怎样种黄花》一书,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65年后,各地把发展黄花菜列为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种植面积、产量均不断增加。至1977年,全县种黄花菜3.7万亩,产量2450吨,比1963年增长1.66倍。1980年1月,县黄花菜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划试验地33亩,研究品种改良和种植、加工技术,向社队传播科学种植技术。1982年6月30日,全国黄花菜产销经验交流会在县城召开,邵东县在会上介绍了经验。1983年,黄花菜列为三类农副产品,农民可自由销售,价格随行就市,种植收入增加。1986年,全县种黄花3.95万亩,产干花5573吨,占全省黄花产量40%,外贸出口量占全国50%。1988年,全县产黄花菜625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外销量减少,收购价格降低,部分农户挖掉黄花菜,改种其他作物,黄花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保持面积3.31万亩,产量3351吨。
  二、品种更新
  境内最初引进黄花菜,仅茶子花一种。后相继引进荆州花、细叶子花、茄子花等。农民在栽培中,自行选优汰劣,产量高的荆州花栽培面积增加。民国38年(1949)境内黄花菜品种增至27个,以荆州花、茶子花为主,占栽培面积一半以上。
  新中国建立初期,品种沿旧。1958年,县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配备干部研究推广高产品种,将苔粗、花蕾长、采摘期长的茶子花、荆州花列为推广品种,将土黄花、悬把花、倒垄花等7个劣种指令淘汰。1963~1979年,各社队自行选育良种,全县开展黄花品种调查,共有品种30个,茶子花占种植总面积53%,荆州花种植面积占24%。在调查中,县农业局周炳乾,发现一种花蕾长12~14公分,色浅黄,耐肥性强,采摘期比荆州花长5~7天,同等培育条件,亩产量高10公斤左右的黄花菜,命名为“长嘴子花”,经省级鉴定为优良品种。1986年,县黄花菜研究所选择17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从中选育出长嘴子花、茄子花、汉花、白花、冬茅花为优良品种。1990年,上述优良品种在各地被陆续推广。
  三、采摘加工
  黄花菜蒸制晒干后色泽金黄、味甜。元朝李九华《延寿书》载:“嫩苗为蔬,食以流风,令人昏然如醉。” 花蕾采摘时间:长嘴子花、五月花上午7时左右采摘;四月花、高垄花10时左右采摘;茶子花、荆州花下午1时左右采摘。采摘过早过迟,均影响产量和质量。采摘方式,用手指逐个从苔上摘取,不硬扯,不连拔,不带枝梗,从清末以来,沿用此法。
  黄花菜采摘后,利用高温蒸汽热能,杀死花蕾细胞活性,保持营养。蒸制方法,有单锅独筛或多筛蒸制。1956年以前,均以户为单位,利用家庭柴火灶,以禾筛为蒸搭,每搭蒸8~10分钟后,取出晒干。1957年后,黄花菜为集体经营,多用蒸甑蒸制,生产队根据产量建有固定式的蒸甑,分层用蔑搭代蒸筛,蒸量增多,且受热均匀,干蕾颜色较好。1982年后,黄花菜亦分户联产承包,又沿用分户蒸制方式。
  四、病虫防治
  黄花菜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叶枯病、锈病和红蜘蛛、白蚜等。建县初期,各地多用石灰等防治,后逐步发展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黄花菜采摘完毕后,搞好秋冬培育管理,增强来年苗势,提高抗病能力。春季幼苗出土后,用等量式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喷射。发病初期,使用50%托布津、50%多菌灵、75%百菌清粉剂,每隔7~10天喷射1次。白蚜、红蜘蛛用乐果、速灭杀丁、敌杀死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第二节 中药材
  境内中药材有玉竹、白芍、丹皮、桔梗、栀子、白术、百合、荆芥、元胡、白芷、丹参、菊花、射干、故纸、白扁豆、浙贝、牛子、枳壳、杜仲、黄柏、厚朴、木瓜、半夏、吴萸、银花、瞿麦草等品种,玉竹、白芍、百合、丹皮为主要品种,产品销省内外。1990年全县家生药材种植面积4732亩,当年收入195万元。
  玉竹 别名尾参,品种有猪屎尾参、木尾参、竹尾参3种。以地下根茎入药或他用。清乾隆年间,流泽乾坤头(今新泉村)小贩从广东连州引种入境,种植后收入可观,附近泉溪、竹泉、大坪等地(今流泽乡内)相继种植,进而发展到斫〓、光陂一带。新中国建立后,尾参收购价格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70年,县内各地皆种,流泽、黄陂桥、光陂、界岭斫〓、砂石、黑田铺、双泉铺等9个公社为主产区。1990年,全县种植玉竹2525亩,产量500吨,亩产505公斤。
  白芍 明末开始种植芍药,因收入高,种植者不向外传播种植技术。新中国建立后,打破封锁,逐渐传开。1956年,县药材经理部派人驻点,扶植发展。流泽、黄陂桥、廉桥、斫〓乡为主产区,年收购量68吨。嗣后,年度生产列计划指数。省地药材部门按计划收购。1966年,国家收购价每100公斤420元到450元,生产发展迅速。1973年,总产485吨,一时供过于求,随后,降低收购价格,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全县白芍种植面积150亩,亩产250公斤,药材部门仅收购3.7吨。
  丹皮 明永历四年(1650),双凤水井亭一农民从祁阳洪家岭引种少量栽培,3~4年采挖,根条粗壮,木心细小,肉质白亮,香气浓郁,产品畅销。随后,多户种植,但产量不多。新中国建立后,丹皮生产被列入计划,药材部门按计划收购,并不断扩大种植范围。1961年,由双凤主产区发展到仙槎桥、廉桥、棠下桥、佘田桥、斫〓等地,年收购量近5吨。1962年,每100公斤收购由410元调高到640元,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年产量达300吨,供过于求,市场滞销。随后,收购价陆续调低,面积产量逐年减少,1990年,药材部门仅收购1吨。
  栀子 山区、丘陵区灌木林中皆有。1959年收购16.7吨。根据医疗药用的需要,1967年开始,县内各药材场开始小面积种植,进行高产培育试验。1982年,国家医药局给湖南省下达“栀子栽培技术科研项目”任务书,邵东、湘潭两县成立科研协作组。县药材公司赵宁康承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经4年的试验和观察,积累资料100多万字,撰写《栀子落花落果原因及防治》、《栀子栽培技术试验》等14篇论文。全县家种面积发展到180多亩,亩产由4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以上。1983年收购16.6吨,尔后年收购量保持在10~20吨之间。
  第三节 水果 茶叶
  柑桔 清末,境内居民房前屋后,有少量酸柑、大红袍、红桔等。民国16年(1927),范家山刘宝书从日本引进宫川、尾张及龟井蜜桔苗600多株,种苗少量外传。1958年,全县进行柑桔普查,有温州等蜜柑树6830株,面积116亩,产桔35吨。是年,县分水坳园艺场建立,培育柑桔为主,嫁接桔苗,供自种外兼供社队园艺场。1959年,引进兴津等11个品种。1975年发展到7174亩,产桔469吨。1977年1月底,县内冰冻,最低气温降到—12.1℃,桔树遭冻害后,是年减产56%。1982年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柑桔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有柑桔4.2万亩,产桔1.55万吨,居全省各县第6位。是年,茶子山乡合龙村引进冰糖橙。1990年,全县柑桔因长期春寒落花严重,产柑桔1.5万吨。
  梨 1949年前,灵山寺、仙槎桥、槎江、双凤、简家陇、黄陂桥等地种有成片梨树,品种以杓把梨、黄糖梨、青皮梨为主。1958年,县园艺场种植二宫白、真愈、太白等新梨种,逐步发展到社、队园艺场。1990年,全县梨树面积2800亩,产梨988吨。
  桃、李 境内各地有零星桃、李树,系本地传统品种。1954年,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资助槎江乡建萝卜岭园艺场,始植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河南水蜜桃、黄金桃等50亩。此后,全县水蜜桃全面发展。1986~1987年,县农业局、县科协先后从外地引进柰李,在檀山铺、牛马司、灵山寺等地栽培,1989年出产,亩产1000公斤;1990年,全县栽培20多万株,折合0.5万亩。
  枣 1952年前,天台山、双凤、灵山寺、简家陇等地有成片枣林,其他各地有少量分布。随后,面积、产量略有减少。1986~1988年,县林业局投资4万元,在黑田铺、双凤、灵山寺、驻马桥、皇帝岭、团山建立11个枣子生产基地,面积2453亩。1990年,全县产鲜枣91吨。
  葡萄 境内,少数农民在住房前后零星种植。民国10年,范家山祖华冲(今祖华村)一教师,通过英国一传教士引进品种,果粒大,后命名碧绿珠,从二株发展全村栽培。新中国建立后,栽培面积不断增多。1957年,槎江乡萝卜岭园艺场从日本引进品种,建立苗圃培育种源,全乡发展1500多株。人民公社期间,集体场所有零星种植。1982年,种植面积扩大,范家山镇祖华村户户种植。1990年,全县种植葡萄折合200余亩,产量约200吨。
  茶叶 1949年前,水东江、牛马司、驻马桥、仙槎桥、黄陂桥等地,在旱土内间种茶叶,晒青茶自饮,有少量出售。1952年,茶叶树折合面积3280亩,品种以中、小叶群体为主。1964年,实行群众性的垦荒建园,扩种茶叶。1966年,县茶场建立,植茶100余亩,带动了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1968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45万亩。1976年始,陆续建红茶厂15个,加工红碎茶,兼产少量红条茶和绿茶,经济效益高。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4万亩,产干茶1056吨。1982年起,因茶叶收价低,茶园面积减少。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87万亩,产干茶1198吨。
  第四节 油菜 花生
  油菜 境内各地种植。1951年前,多与中稻连作。1952年,种植2万亩,产籽639吨,亩产39公斤。嗣后多年,种植面积保持1.7~2万亩之间。当家品种为邵东花油菜。1956年后,陆续引进胜利油菜、川油2号、湘油1~5号、矮架早等品种,改直播为育苗移栽。1979年,县区领导干部下队蹲点,办油菜高产样板,适当压缩绿肥面积,种植油菜3.5万亩,产籽1781吨,亩产50.9公斤。1982年后,又推广中油82~1良种。至1988年,年平均种植面积1.31万亩,其中1985~1988年每年仅种0.79万亩。1989年,各地开发冬季农业生产,油菜列为主要内容,县机关抽调干部办联系点,组织竞赛,种植面积扩大。1990年,种3.03万亩,产籽2000吨,亩产66公斤。
  花生 主要产区为双凤、槎江、九龙岭、驻马桥、魏家桥、灵山寺、三都铺等地,品种有大籽、大扯籽、小扯籽、道州籽、蜂腰籽等。1952年,种8297亩,产量80.8吨。随后,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1969年种2.37万亩,产量2953吨。1970年,强调发展粮食生产,旱土多种红薯,花生种植面积减少。1986年,种1.16万亩,产1283吨。1987年后,市场花生价格提高,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90年,全县种花生1.3万亩,产籽1293吨,亩产99公斤。
  第五节 西瓜 蔬菜
  西瓜 1949年,范家山、牛马司等地种植太和瓜。1952~1965年生产依旧。1967年,余田桥公社五里牌大队从外地引进无籽西瓜,皮薄、瓢红、味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79年,全县种植5961亩,产瓜9342吨,以外贸部门收购远销港澳等地为主,内销次之。尔后,品种不断更新。佘田桥、毛荷殿、棠下桥、两市塘、仙槎桥、廉桥6个区的20多个公社为主产区,在栽培技术和管理上,改直播为营养钵育苗移栽,专人培育,产量连年上升。1985年,全县种西瓜1.09万亩,产瓜2.45万吨。原地种瓜,产量不高,瓜地一般要间歇5~6年,故1990年才种0.75万亩,产瓜8524吨。
  蔬菜 境内农民历来重视蔬菜生产,民间有“衣少加根带,饭少加碗菜”的谚语。蔬菜品种繁多。民国时期,主要品种有萝卜、南瓜、丝瓜、冬瓜、黄瓜、苦瓜、茄子、豆角、芥菜、甜菜、冬苋菜、凤尾萝卜、辣椒、葱、蒜、蕌头,刀豆、扁豆、苋菜、白菜等30多种。萝卜种植面积多。范家山、佘田桥等地,中稻收获后,大片田种萝卜,多销往外地,有“西洋江、佘田桥萝卜不放油,筷子夹起两头流”之说。辣椒、豆角、南瓜、茄子、芥菜,户户必种。新中国建立后,多数品种沿旧。随着生活的改善,陆续增加菠菜、红萝卜、西红柿等新品种,萝卜种植面积逐步减少。1959年后,两市镇、砂石、湾泥、佘田桥、仙槎桥、廉桥等非农业人口集中地,建立商品蔬菜基地,辟菜地2000余亩。1990年,全县蔬菜地面积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8厘2。
  第六节 棉花 烟叶 苎麻
  棉花 境内农民少量种植棉花,自用为主。1952年,种棉992亩,产皮棉11吨。1964年,从外地引进岱字15号棉种,取代本地铁籽棉,种1.6万亩,产皮棉146吨。1965年,从慈利等县聘请农民技术员传授植棉技术,采用点播单株定苗和条播密植方式,面积逐年增加。1966年,火厂坪公社火厂坪大队李善夫,推行单株密植,整枝齐苗,种植6亩“洞庭一号”,亩产皮棉过66公斤。1969年,全县种2.5万亩,产皮棉67吨。此后,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年产皮棉在500~600吨之间。1978年起,省、地取消了县种棉花的指令性计划,各地依种植习惯安排生产,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仅种500亩,产皮棉33吨,亩产66公斤。
  烟叶 廉桥、光陂、斫〓、界岭、黑田铺、范家山等地,成块种植晒烟。1952年,全县种晒烟3112亩,产烟123吨。嗣后,连续多年,种植面积在2000~3000亩徘徊,产量时起时伏。1965年起发展烤烟,1966年种1649亩,产烟91吨;至1975年保持面积在910亩左右。1982年,因烟草部门停止收购,烤烟大面积停种;晒烟有少量发展。1990年,种烟叶1043亩,产量136吨,亩产130公斤。
  苎麻 1949年前,农户种苎麻自用,产量少。1959年,从外地引进黄麻种,种植592亩。1964年从沅江引进苎麻黄壳早新品种,1986年,种植296亩,产麻18吨。1990年,面积300亩,产麻18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