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9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粮食作物
分类号: S51
页数: 6
页码: 85-90
摘要: 本章介绍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耕作制度改革、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的情况。包括水稻、旱粮两部分情况内容。
关键词: 农作物 粮食作物 邵东县

内容

第一节 水稻
  一、面积产量
  民国时期,境内水田种一季稻,水肥条件差,耕种技术落后,产量低。1949年境内种水稻53.3万亩,产稻谷7.66万吨,每亩150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农民整修塘坝,积制肥料,改善耕耘,产量提高。1952年4月12日,中共邵东县委书记钟石在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要求人民代表带动农民,开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丰产运动,多产粮食。1953年起,县区领导干部深入办点,和农技干部一道种双季稻试验田,并逐年推广。但也有忽视种子、肥料和种植校术等条件,盲目种植双季稻的。1960年种植面积22.4万亩,平均亩产仅45公斤,且影响早稻产量。1962年种植面积减少,1963年仅种2.92万亩。1964年,县区领导干部带队,组织县、区机关干部90多人,深入檀山铺公社檀山铺大队、黄陂桥公社红星大队和石株桥公社公田等6个大队办基点,以提高水稻产量为重点,研究推广高产技术。1965年,从浙江聘请农民技术员,在基点队传授育秧、田间管理等科学技术,办点干部参加劳动,并及时向附近大队进行技术推广。是年,全县种双季晚稻13.24万亩,稻田复种指数126.2%。1970年,进一步改进早稻育秧方式,推行蒸汽催芽,薄膜覆盖,早稻育秧烂秧极少。同时,早稻品种改高秆为矮秆良种,晚稻改种粳稻,广播绿肥,增施化肥。1971年,全县80.3%的水田种双季稻,稻谷亩产454公斤,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400公斤)。黄陂桥公社红星大队和石株桥公社公田大队推行高产良种,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病虫害,早稻亩产超过500公斤,其高产经验,在全县推广。1973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87.73万亩,复种指数182%。团山公社完善大队445亩早稻,亩产418.5公斤;晚稻443亩,亩产464.5公斤。1976年,晚稻推广杂交组合,进一步改善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1983年,水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每亩水田平均产量965.4公斤,总产40.4万吨。1984年,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全县有近万亩水田改种经济作物,有的农户在水田中开鱼池、种柑桔、烧红砖;有的农户把责任田视为“任务田”,投入减少,致此后数年全县稻谷总产徘徊不前。1987年,各地总结粮食生产的经验教训,以水稻为重点开展“吨粮田”竞赛活动。1990年,夏秋干旱75天,稻谷总产34.84吨,每亩736公斤。
  二、耕作制度
  改革民国时期,水田种一季稻,收割后多犁翻浸冬或冻坯。少量田种冬季作物。1949年,境内一熟制面积53.3万亩。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政府发动农民改革耕作制度,多产粮食。1950年,金泉乡农民谢勤田,在一丘0.32亩中稻田中间种晚稻,壮籽时雀害严重,二季亩产156公斤,为全县率先迈出了双季稻种植步伐。1953年,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在9个乡的21户农民的水田中,试种间作双季稻5.6亩。同时,县农林水利局派罗禄昌、吴长福赴醴陵县学习李呈桂间种双季稻经验,回县后,介绍技术,各地开展试验,增产幅度仍然不大。1955年,12名农技干部到南县学习技术,改间作为连作,并改进育秧技术,比间作产量有所提高,翌年,全县推广2.68万亩。1960年盲目发展到22.4万亩,亩产低,1963年减少到2.92万亩。
  1964年,各农业基点队广泛开展双季稻高产栽培试验,引进良种,推广早稻科学育秧技术,双季稻逐年增多,1966年达到21.94万亩,晚稻亩产103公斤。嗣后,早稻大面积推广矮杆良种,晚稻普及粳稻,单产提高,且水利灌溉条件不断改善,双季稻面积逐年增加。1973年,双季稻面积44.27万亩,占水田面积92%。1975年,开始推广晚稻杂交组合。嗣后,除晚稻秧田种一季晚稻外,水田实现双季化。1990年,双季晚稻面积45.62万亩,占水田面积96.4%。
  三、品种改良
  (一)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
  1953年前,中稻传统品种97个,早稻品种有六十粘、须子粘等20多个。1954年引进万粒籼、胜利籼。1955年,全县种万粒籼、胜利籼12.8万亩,比传统品种增产15%以上。1956年,引进早稻新品种6个,以南特号为佳,种2.8万亩,产量比传统品种高20%;引进的早粳“青森5号”试种1124亩,因气候不适,减产停种。1960年引进陆才号、莲塘早,均属高秆品种,耐肥性差,易青风倒伏。1963年,早稻品种引进珍珠矮,苗秆比原有品种矮30~40公分,耐肥、抗病,苗杆粗壮,亩产350公斤以上。1965年,全面推广矮秆品种,实行早、中、迟熟搭配。1966~1973年,早熟品种主要有矮南早一号、青小金、莲塘早等7种,占早稻种植面积60%;中熟品种有圭陆矮、铁骨矮14号、珍江矮13号等6种,占早稻种植面积30%;迟熟品种有团粒矮、南陆矮、矮脚南特号、广陆矮、湘矮早4号等12种,占早稻种植面积10%。1976年始,早稻品种坚持以迟熟为主,陆续减少早熟品种,主要推广湘矮早9号、10号、湘糯1号。1983年湘矮早9号占早稻种植面积70%,亩产在480公斤以上。1988年,开始推广早稻杂交组合。1990年全县42.45万亩早稻,矮秆品种占82.4%。
  (二)晚籼改晚粳
  1955年,晚稻品种主要有红米冬粘、白米冬粘、露水白、白麻谷等。1957~1963年,先后推广老黄谷、老来青、浙场9号、红须粳、白须粳等粳稻。1965年引进晚粳农垦58,在基点试种2183亩,因耐肥、抗倒伏,亩产250~400公斤,在全县得到推广。1972年,因农垦58,逐年退化,亩产不如其他品种,故陆续引进苏州青等18个晚粳品种。1975年,全县44.39万亩晚稻,多系粳稻,总产11.1万吨,每亩250公斤。是年开始试种晚稻杂交组合,单产比粳稻品种高,粳稻逐年减少。1986年,全县粳稻品种仅种4万余亩,占晚稻总面积10%。
  (三)常规品种改杂交
  1975年2月,县农业部门组织农业技术员103人,分批到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开展水稻杂交三系制种,当年获种3.4吨。1976年试种2949亩,比常规品种增产两成以上,县内着力推广。县农科所、檀山铺公社青龙大队繁殖母本种子,各个大队配备制种员,建立种子田。1978年,试种杂交早稻,主要组合有75P12、威优青、威优16和威优98。1979年,全县杂交稻制种面积8400亩,产种422吨。但分散制种难以保持杂交纯度,1983年,改为集中制种,在双凤、檀山铺、大田3个公社15个大队,建立杂交制种基地,固定制种田5738亩。1986年,产种684吨,全县晚稻44.72万亩,90%以上系杂交组合,亩产435公斤。1990年,全县杂交稻种植面积53.07万亩,其中早稻7.45万亩,亩产434公斤;晚稻45.62万亩,亩产373公斤。
  四、病虫害防治
  境内水稻病虫害以螟虫、稻包虫为甚。清末民国时期,虫害大面积发生,农民除祈天求神外,束手无策,往往成片稻田枯心、白穗,严重减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植物保护列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1952年5月,蝗虫暴发、危及11万亩水稻。县成立灭蝗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区乡领导带领群众下田捕捉,学校停课,过往行人动手,日出动7万人次,在短期内控制了蝗害。1954年开始,使用六六六药粉治虫,防治面积3800亩。1956年,坚持“治旱、治小、治了”的方针,县农业部门在范家山乡龙江农业生产合作社设立病虫测报站,定期测报病虫发生情况。6月,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在范家山乡的西洋江田町开展综合防治试点,实行点灯诱蛾,“三光”除虫,深水灭蛹,拔枯心苗,药粉点蔸相结合的办法,害虫基数得到控制。全县推广其经验,二化螟、稻苞虫基数逐年减少。1960年9月中旬,虫害猖獗,省民航局派飞机在大水田、西洋江、黄陂桥一带喷药治虫,防治面积1.1万亩。1962年,三化螟危及水稻面积20%,减产严重。1963年,及早作好预测预报,县成立治螟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发动群众,开展四次向虫口夺粮的治螟战斗,施用农药395吨,防治面积66万亩次,水稻白穗率降到1%左右。1964年4月,县农业局局长李毅群,出席全国治螟先代会;书面介绍了“群防群治,虫口夺粮”的经验。是年,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县区社队四级病虫测报网全面建立,区有农技站,公社配备植保员76人,大队配备植保员1140人,生产队治虫员9910人,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掌握病虫发生规律,进行科学防治。至1972年,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1974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菌核病、稻瘟病等逐步发展为主要病虫害,中共邵东县委及时发动群众,以药物防治为主,减轻病虫害。
  连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自然环境和农作物均受污染。1982年起注重推广生物治虫,培养繁殖赤眼蜂,保护青蛙和农田蜘蛛等天敌。同时,减少有机氯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磷、有机氨农药。1984年,开始推广丁草胺、克草胺除草剂,开展灭鼠活动。1987年后,及时作好水稻病虫情测报,使有限的农药用在病虫初发阶段。每年三、六、九月开展群众性的灭鼠活动。1990年,全县病虫发生面积363.72万亩次,防治面积395.27万亩次,农药使用量比1980年少74%,病虫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污染有所减轻。
  第二节 旱粮
  一、薯类
  红薯 境内各地皆种,与麦类连作。水田面积少的山区,以红薯为主粮,素有“一年红薯半年粮”之说。1949年,境内种红薯9.04万亩,产量折稻谷(下同)1.36万吨;品种主要有本地红薯和广西白皮(又称懒红薯),占红薯种植总面积的70%。1953年始,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开展粮食丰产运动,旱土面积多的乡村,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增施肥料,少量为赶季节推行麦薯套种。1958年后推广温床、火床育苗,适度密植,早插早管,使扎根、长藤、结薯三个阶段抢在丰水季节,产量提高。1964年,全县种红薯15.43万亩,产量1.16万吨,亩产173公斤。嗣后,陆续引进10个新薯种,其中广东白皮种植面积占50%,湘农10号、湘薯6号等次之。1973年,红薯总产量达4.8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4.69%。1974~1979年,红薯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1980年,全县种红薯12.13万亩,产量2.64万吨。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有1.5万多户农民扩种柑桔,有的将成片旱土建成桔园,加之水稻生产的发展,红薯因非主食而种植减少。1990年,全县种红薯8.75万亩,产量1.46万吨,亩产167公斤。
  马铃薯 又称“洋芋”,民国20年(1931)从外地引进种植,传统品种有红皮洋芋、思南洋芋等。立春前后出种,小满后收挖,伴以麦类度春夏荒,农户少量种植新中国成立后,种植习惯依旧。薯种改从隆回县小沙江及四川、内蒙等地引进的新品种,年种植面积在5000~1万亩之间,产量2000~8000吨。1990年,全县种马铃薯1.35万亩,产量2295吨,亩产170公斤。
  二、麦类 以小麦为主,大麦次之。多种于旱土,少量种于稻田,与中稻连作。1949年,境内种小麦5.75万亩,总产2070吨,亩产36公斤:种大麦6万亩,产量2400吨。传统品种:小麦有红须麦、和尚麦;大麦有三月黄、四月黄。1955年起,引进小麦良种中大2509、南大2419。1957年,全县种小麦9.11万亩,产量3737吨,亩产41公斤;种大麦6.6万亩,产量2618吨。瓢厂乡(今双泉铺乡内)兴隆高级农业社的县级农业劳动模范许兴巨,在试验田里,采用宽幅条播种小麦,冬压苗,早追肥,亩产243公斤。1965年,县内引进阿波、阿夫、友谊等小麦新品种。1966年秋,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大搞小麦样板,发展小麦生产》的布告、组织干部下队办点,改点播为条播,是年种小麦12.87万亩,产量6546吨;种大麦4.27万亩,产量2347吨。邵东县委办公室主编的《怎样种小麦》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72年,引进大麦天津1号、矮秆齐、立夏黄及小麦绵阳4号、万年2号等。1974年,县组织农技干部及区、社领导人员赴桃源县学习省劳模李光庆在稻田种“稻—稻—麦”三熟制的经验,在红星、兴隆等10个基点队推广。1975年从江苏聘请10名农民技术员传授“稻—稻—麦”种植技术,小麦产量有所提高,但因小麦品种生育期长,种植技术跟不上等原因,未大面积推广。1986年,全县种小麦9万亩,产量1.24万吨,亩产138公斤。1987年后,陆续调进大麦良种舟青1号、2号,沪麦4号、10号,湘80—7等和小麦三二早1、湘麦10号、绵阳5号等。1990年,全县收获小麦8.45万亩,产量8.55万吨,亩产101公斤。
   三、豆类
  以大豆为主。民国时期,多种于旱土,少量种田埂上。1949年,境内种大豆1.34万亩,产豆415吨。1952年,种植面积扩大,产量572吨,‘嗣后,各地种植面积常年保持1.5万亩左右,1965年起,政府规定:农民每年向粮食部门交售1公斤大豆,可以抵2公斤稻谷征购指标。农民种大豆者增多,并更新品种,提高单产。1966~1980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在2.8万亩左右,年平均产量2147吨。1982年后,种植面积稳定在4.5~5万亩之间,平均年产量达5549吨。1990年,全县种大豆4.88万亩,产豆5573吨,亩产114公斤。
  四、杂粮
  主要品种有高粱、玉米、〓子、粟、荞麦等。1949年,全县种杂粮5.65万亩,产量2147吨。农业合作化后有所发展。1964年,全县种植杂粮面积12.74万亩,产量4331吨。嗣后,因主粮产量日趋提高,春夏荒不明显,杂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72年,部分社、队推广杂交高粱,稻田种植秋红薯,种植面积回升,达8.5万亩,产量6622吨。1973年后,杂粮种植面积保持在2.5~4万亩之间。1990年,全县种植杂粮2.22万亩,产量3000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