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肥料
分类号: S141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本节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湖南省邵东县境内肥料的使用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有机肥料 肥料

内容

一、家肥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使用的肥料主要是人粪尿、厩肥、火土灰、枯饼、塘泥、土杂肥等。水稻收割后,浸冬田中多沤有星子凼,以猪牛粪、人粪拌草沤制,作底肥。追肥多以人粪尿或枯饼拌山灰。
  新中国建立后,不断开展爱国丰产运动,县内普遍以烧火土灰、刈青叶、挖地皮、刨草皮、制堆肥、挑(洗)塘泥、检野粪、换陈土砖等办法,增加肥源。1962年,各生产队建立家肥收集制度,任务到户,定期收集,年终分配时计价结算,粮肥挂钩,奖罚年终兑现。农户积极积制农家肥。1973年,推广团山公社完善大队“四养田”经验,即扩种绿肥,以田养田;沤制凼肥,以凼养田;勤垫猪牛栏,以栏养田;挑、洗塘泥,以塘养田,有机肥施用量普遍增加。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肥、土杂肥各户自备自用,随着牲猪饲养量的增加,猪粪用量增多。水稻杂交组合种植面积扩大后,不少农户实行稻草还田。1990年,据农业局典型调查,每亩稻田各种家肥使用量在50担左右。
  二、绿肥
  民国时期,境内范家山、宋家塘、黑田铺、简家陇、佘田桥、水东江、毛荷殿等地,在水稻收割后,种植蓝花苕子和蚕豆等作绿肥。1949年种植面积4万亩,其中蓝花苕子占绝大多数,由于排水条件差,绿肥田易渍,产量不高。
  新中国建立初期,绿肥仍以蓝花苕子为主,1955年种植8.19万亩。因蓝花苕子生长期长,影响双季稻插秧季节,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1年全县仅种3.12万亩。1962年试种绿肥紫云英,生长期短,产量高,且采用根瘤菌接种成功。从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74年发展到40.44万亩,占稻田面积84%,一般亩产鲜草1.5~1.7吨。其时,县内部分地方试种黄花苜蓿、田菁,开展稻田养萍,均未普及。1981年后,杂交晚稻苗秆深、阴蔽度大,紫云英前期生长受到影响,加之水田承包到户,开沟排水不便,使鲜草产量降低,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种植面集16.91万亩,比1980年34.47万亩减少50%。
  三、化肥 1952年开始施用硫酸亚,多用于水稻及蔬菜追肥,效果明显。后施用面陆续扩大,品种有硝酸铵、氯化铵、尿素等。1954年,施用标准氮肥345吨。1955年春,县农场施用过磷酸钙改造“发秋田”,回青期提早3~4天,翌年全面推广,群众称之为“灵”肥,施用量不断增加。1967年,使用品种增加钙镁磷、磷矿粉。1973年,磷肥、氮肥年施用量均在2万吨以上;并开始使用钾肥、复合肥,防止水稻青风倒伏,效果明显。1979年,使用锌、钼、硼等微量元素。1982年,试用稀土,对水稻、经济作物进行喷施,面积1.8万亩,均获增产,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1983年,喷施面积4.5万亩。因氮肥施用量过多,禾苗易于青风倒伏,而且土壤板结。1984年后,氮肥施用量逐年减少,钾肥,复合肥施用增多。1990年,全县每亩耕地施用氮肥55.5公斤,钾肥6.1公斤,复合肥9.8公斤,磷肥29.4公斤。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