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
分类号: F321.1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邵东境内历来人多耕地少,本节介绍了自清代至1990年湖南省邵东县境内耕地面积及耕地改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耕地改良 耕地利用 耕地资源

内容

一、面积
  邵东境内历来人多耕地少。清道光年间,朝廷鼓励开荒垦植,开垦成片荒地一亩,免征田赋3年:开垦零星荒地,永免田赋。至宣统年间(1909~1911),境内人平耕地1.6亩左右。民国时期,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人口增加幅度较大,人平耕地面积减少。1949年,原邵阳县人民政府接收国民政府田粮清册,境内有耕地70.02万亩,其中水田51.94万亩,旱土18.08万亩,按农业人口(下同)人均耕地1.24亩。
  新中国建立后,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人民政府鼓励开荒,扩大耕地。1952年秋,全县开展查田定产,逐丘块丈量,划分等级,县内共有水田54.64万亩,旱地19.01万亩,农业人口60.41万人,人均1.22亩。1953年,中共邵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在搞好原有土地经营的同时,依靠集体力量,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至1957年,全县新增耕地5.24万亩,加上原有面积,实有耕地78.9万亩,其中水田54.06万亩,旱土24.84万亩,农业人口63.78万人,人均增加仅1厘地。
  1958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增多,县乡公路、县社工业建设等占用耕地3.76万亩,加上其他占地,至1961年,全县耕地比1949年减2.59万亩,人均减少0.13亩。1963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耕地被固定到生产队,开荒扩地增粮不增加征购。三年调整时期,全县增加耕地1.48万亩。1965年冬,斫〓公社野鸡坪大队用工250个,在石头山上开田0.25亩,第二年种水稻收谷90公斤,取名“娘婆子丘”;后连续5年在石山上开田25亩,开一丘,种一丘,实现口粮自给。1969年,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2500公斤,为全县开发耕地增产粮食作出榜样。1970年,全县组织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分批到野鸡坪大队参观,区社领导干部到基层办点,分队规划,增扩耕地。至1975年,全县增加耕地近6万亩,减去这段时期修建中型水库6座、小I型水库8座、小Ⅱ型水库33座,兴建县乡公路395公里,以及建设乡镇办企业等用地,全县实有耕地71.87万亩,按农业人口87.7万人计算,人均0.82亩。1980~1986年,全县因建设小集镇和农村住房、开采小煤窖、退耕还林等,减少耕地7300多亩。1987年1月7日国家公布《土地管理法》后,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建设用地实行法规监督,并对节约用地、新开耕地实行奖励政策,连续4年,全县新开耕地1436亩。然建设用地面积多于新增面积。1990年,全县共有耕地70.71万亩,农业人口103.53万人,人均仅0.68亩;总耕地中,水田47.32万亩,旱土23.39万亩。
  二、土壤改良
  民国时期,境内农民春挑菜土下田,冬挑田泥进园,改良土壤,促进增产,有“两土不和,作年好禾”之说。但因封建的租佃关系多变,改良面积甚少,85%的农田浸泡过冬,“发秋”田多。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地方组织和政府发动群众,采取多种方式,改良土壤。1955年起,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劳动力,在水田翻耕前挑配“客土”,至1957年,改良冷浸田、“发秋”田1万多亩。1958年开展全县第一次土壤普查,查明水稻土中有潜育性稻田15万多亩,占水稻土的30%,分布于低洼渍水地带,地下水位在30公分左右,犁底层现积水,其中13万亩有强亚铁反映,禾苗回青慢。1960年10月,县农业水利局制订了全县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的规划。嗣后,各级领导干部蹲点办样板,组织农民种植绿肥,使用磷肥,在低洼田开沟排水,至1965年,全县水田冬浸面积减少到5.6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是年冬,中共邵东县委农村政治工作部组织工作组,深入大田公社进行田园化试点,对大田、新桥、新禾、梅岭、里安、金泉、兴隆、太和等9个大队成片的4680亩稻田,统一规划,分队施工,丘块朝向一致,纵横开沟,沟渠相连,排灌便利,使地下水降低到30公分以下,水旱轮作。试点结束后,组织参观。各地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深开“三沟”(围山沟、排水沟、灌水沟),排除“三水”(地下水、矿毒水、山洪水),以生产队为单位,改坡土为水平梯土,分队进行:跨队工程,统一组织劳动力,联合施工。到1976年,全县改坡土为水平梯土5.8万亩,水稻低洼田开明沟4164条,挖深老沟4758条,深泥田开暗沟380条,总长65.4万米,使8万亩潜育性稻田降低地下水位,绿肥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亩。1982年,推广祁阳县官山坪红壤实验站在潜育性田中“起垄栽培”的经验,早稻增产一成以上。全县连续三年,起垄栽培的稻田达11.74万亩,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双泉铺、大禾塘、周官桥、毛荷殿等22个乡,在其中低洼田面积多的52个村,用开沟排地下水的方式,改造潜育性稻田2.02万亩,挖深加宽排水沟384条,长6.55万米。1990年,全县改造低产田15万亩,其中起垄栽培面积12.5万亩,水旱轮作面积2.5万亩,增产粮食1万吨左右。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