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人口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7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结构
分类号:
C921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自清末至1990年人口结构情况。
关键词:
人口
结构
邵东县
内容
第一节 民族构成
建县前,在境内居住的有汉族、回族、苗族等。建县后,由于外地干部、工人的调入,以及民族间通婚等原因,民族不断增加。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县内有汉、回、侗、壮、苗、瑶、满、藏、蒙、白、水和土家族12个。汉族人口占99.75%。少数民族中,回族904人,苗族115人,土家族104人,其他族仅几人、十几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傣族、布依族、彝族、拉祜族、维吾尔族、哈尼族、佤族、仫佬族8个民族,减少水族,共有19个民族。各民族人口数分别为:汉族98.45万人,回族1274人,苗族93人,侗族67人,土家族50人,壮族50人,瑶族13人,满族12人,傣族10人,布依族6人,藏族2人,彝族2人,拉祜族2人,蒙古族1人,维吾尔族1人,白族1人,哈尼族1人,佤族1人,仫佬族1人。
1982年后,县内工副业人员和个体商贩进入川、黔、滇、桂和湘西边远山区,婚入少数民族的女性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高山族、傈僳族、黎族、哈萨克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京族、基诺族、仫佬族、减少维吾尔族,县内共30个民族。各民族人口分别为:汉族107.32万人,回族1417人,苗族360人,侗族270人,土家族163人,壮族137人,拉祜族116人,瑶族72人,哈尼族58人,彝族49人,佤族40人,布依族38人,傣族34人,白族30人,满族28人,水族11人,傈僳族10人,黎族8人,普米族7人,布朗族6人,高山族5人,藏族5人,仫佬族3人,景颇族、京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纳西族、基诺族各1人。
第二节 性别构成
民国21年(1932),境内总人口中,男性29.06万人,占总人口的54.9%;女性23.74万人,占45.1%。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为121.2。女性比例低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怪,女性人口在婴幼阶段因抛弃或者养育不良而死亡率高于男性;在成年阶段因受歧视、虐待而过早丧生者亦多。1949年,境内总人口中,男性占51%:女性占49%,性别比例为104.1。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婴幼儿受到法律保护,重男轻女的偏见逐步得以纠正,性别比例发生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中,男性32.14万人,占50.6%;女性31.31万人,占49.4%,性别比例为102.6,其中0~32岁人口中,男性23.23万人,占51.8%,女性21.6万人,占48.2%,性别比例为107.5;33~64岁人中,男性3.63万人,占49.5%,女性3.7万人,占50.5%,性别比例为98.5。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中,男性占51.36%,女性占48.64%,性别比例为105.8。其中,0~32岁人口中,男性占53.7%,女性占46.3%,性别比例为111.4。33~64岁,男性占49.4%,女性占50.6%,性别比例为97.8。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男性占总人口51.38%,女性占48.62%,性别比例为105.8。其中0~32岁,男性占51.4%,女性占48.6%,性别比例为105.7。33~64岁,男性占52.8%,女性占47.2%,性别比例为112。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1.2%,女性48.8%,性别比例为104.9。死亡人口中,男性占51.53%,女性占48.47%,性别比例为106.3。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男性占总人口的51.5%,女性占48.5%,性别比例为106。0~32岁,男性占51.4%,女性占48.6%,性别比例为105;当年出生婴儿男性占55.7%,女性占44.3%,性别比例125。死亡人口中,男性占51.2%,女性占48.8%,性别比例为104.9。
第三节 年龄构成
年龄中位值1953年为19.34岁,1964年为18.78岁,1982年为19.32岁,1990年为23岁。
平均年龄1953年为24.51岁,1964年为23.95岁,1982年为26.42岁,1990年为27.5岁。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53年为3.96%,1964年为2.81%,1982年为4.6%,1990年为5.6%。
0~14岁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53年为40.78%,1964年为40.21%,1982年为35.98%,1990年为29.6%。
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赡养老年人口和抚养少年人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53年赡养老年系数为16.9%,抚养少年系数为87.5%;1964年赡养老年系数为13.7%,抚养少年系数为84.17%;1982年,赡养老年系数为16.6%,抚养少年系数为72.8%;1990年,赡养老年系数为17.5%,抚养少年系数为55.1%。
人口平均寿命,1982年男性为64.21岁,女性为66.49岁。1989年男性为66.25岁,女性为69.68岁。
雷启友,男,石株桥乡棠荫村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农历十月二十三日(12月14日),卒于1983年9月29日,享年102岁。一生勤劳俭朴,性格温和,忠厚诚实,常食粗粮、蔬菜,不吸烟,不嗜酒,夜睡硬板床,冬着单衣,终生未患大病,有一子四女。
魏辞秀,女,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三日(1890年10月26日)生,双凤乡船形村人,性格温柔开朗,喜粗食,爱劳动,生十胎,现有四子三女,耳聪目明,身体尚健,饮食正常,神志清醒,行走轻快。
赵庚元,女,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五日(1890年10月29日)生,1989年11月卒。黄陂桥乡五一村人,有四子,温柔慈善,喜食杂粮、蔬菜。
第四节 职业构成
民国时期,境内成年人以务农为主要职业,兼事铁、木、篾、砌、锯、棕、陶、造纸和制笔墨等手工业,亦有靠挑脚、抬轿、拉板车、驾船、贩买贩卖等度日,乞讨糊口者常见。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农业以外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见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开始实行改革,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广泛的就业门路,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1982年,农业调整产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五轮”齐转。城镇待业人员,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就业门路。1990年,全县有职业的劳动人数54.92万人,比1986年44.92万人增12.2%,职业结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40.63万人,第二产业6.4万人,第三产业7.89万人;按部门分:物质生产部门50.44万人,非物质生产部门4.48万人;按行业分:农林牧副业40.63万人,工业4.99万人,建筑业1.4万人,运输邮电0.54万人,商业饮食2.86万人,卫生体育0.25万人,文化教育0.85万人,其他3.4万人。
第五节 农业、非农业人口
邵东境内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90%以上,城镇非农业人口,随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增加,但城乡比例变化不大。1949年,境内总人口中,农村人口55.49万人,占94%,非农业人口3.57万人,占6%。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部分工商业者改从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例下降。1957年,全县非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34%,农业人口占96.66%。1958年大办工业、交通和其他事业,年内非农业人口增加计6.08万人,占总人口9.33%。1961年,开始调整下放,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为6.74%,至1965年,全县非农业人口3.22万人,占总人口的4.52%,农业人口67.57万人,占95.48%。尔后,随城镇工业、交通和商业服务业等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陆续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各项政策,对错误处理的人员陆续收回,对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和长期从事矿山井下野外勘探等工作人员家属,分批解决城镇商品粮户口,非农业人口增多。1988年7月31日,县人民政府为进城经商办企业的农民,解决城镇商品粮户口,每人交纳城镇建设配套费4000元,至8月3日,有2074个农民转为商品粮户口,后根据省人大的决议进行清退。至1989年底,共清退603人。1990年,全县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03.56万人,占93%,非农业人口7.74万人,占7%。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