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7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分类号: C921
页数: 3
页码: 65-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自清末至1990年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情况。
关键词: 常住人口 人口总数 分开分布

内容

第一节 数量
  清末、民国时期,人口增长处于自发状态。生儿防老,传宗接代,胎次无控,但因战祸连年,灾荒相继,疫病流行,非正常死亡甚多,自然增长率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的《邵阳乡土志》载:邵阳县人口118.8万人,其中东乡六局(团防局)40.68万人,占34.3%,每平方公里230人。民国6年(1917)南北军阀混战,时跨年余,五进五退,大东路(今洪桥、黑田铺、廉桥、界岭)沿线,“枪声隆隆,数十里不绝,妇孺披发跣足,山谷皆满,户少炊烟”。村民“或中流弹,或因拒掠而遭残杀者220人,伤病者560人。”(湖南善后协会编《湘灾纪略》。)民国19年,东乡疫病流行,尤以小儿天花患者十有七亡。民国21年,境内人口约52.8万人,比光绪三十三年增29.7%,年递增率11.4‰。民国23年(1934),境内干旱48天,粮食严重减产,贫民以树皮、草根、神仙土充饥,讨米逃荒者各乡皆有,饥毙于途者各处可见。中二乡十八保(今堡面前乡内),有32人因无处觅食而亡。日本侵略军犯境期间,烧杀掳抢,死于非命者4729人,且流行痢疾,死亡5000多人。民国38年(1949)6月7日,山洪暴发,蒸水、邵水两岸成为汪洋,一夜之间,溺死3000多人。是年,境内人口59.07万人,比民国21年增11.18%,年递增率为6.62‰,总人口中,男30.13万人,女28.94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非正常死亡减少,自然增长速度加快。1957年底,全县人口65.92万人,比1949年增11.5%,年递增率为13.8‰。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物资贫乏,口粮减少,营养不良,加之劳动力在“大跃进”中精力消耗过度,人口出现负增长。1961年底,全县人口63.24万人,比1957年减少2.68万人。1962年,中共邵东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疫病防治,开放集市贸易,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全县净增7.53万人,年递增率28.5‰。“文化大革命”初期,人口增长无控制。1971年,增加人口1.7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0.9‰,总人口比1965年增18.9%,年递增率29.3‰。是年冬,中共邵东县委开始抓晚婚晚育和节制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81年,全县24.19万户,98.44万人,比1971年增加14.25万人,增加16.9%,年递增率15.7‰。嗣后,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突击活动与经常工作相结合,计划生育率逐年提高。1990年,全县32.14万户,111.3万人,比1981年增13%,年递增率13.7‰。
  第二节 分布
  县内各乡镇人口密度,因地理、经济条件的差异和人口发展计划的落实而不断变化。1964年,全县每平方公里388人,高于平均密度的有21个公社,低于的16个公社,接近的3个公社。1986年,全县每平方公里587人,高于平均密度的18个乡,低于的20个乡,接近的2个乡。1990年,每平方公里629人,居全省各县之首,比全省平均密度高1.17倍。县内人口密度分布:(每平方公里)两市镇5820人。39个乡、镇中:高于平均密度的有黄陂桥、檀山铺、牛马司镇、范家山镇、廉桥镇、大禾塘乡、仙槎桥镇、湾泥乡、流泽乡、砂石乡等13个乡镇;低于平均密度的有堡面前乡、双凤乡、简家陇乡、斫〓乡、九龙岭乡、龙公桥乡等18个乡镇。每平方公里500~600人的有:双泉铺、黑田铺、槎江、灵山寺、皇帝岭、野鸡坪、高楼、汪塘、毛荷殿、流光岭、界岭等乡。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