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气候
分类号: P461
页数: 5
页码: 55-59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邵东县气候特征,邵东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春季时冷时暖,气温变化幅度大,多低温阴雨,间有雷雨大风,夏季暑热期长,气温高,日照多,多雷阵雨,时有干旱。秋季天气晴暖,少雨,昼夜温差大。冬季湿冷、严寒期短,间有霜雪、冰冻。
关键词: 气候要素 气候影响 气候

内容

一、气候特征
  邵东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春季时冷时暖,气温变化幅度大,多低温阴雨,间有雷雨大风,夏季暑热期长,气温高,日照多,多雷阵雨,时有干旱。秋季天气晴暖,少雨,昼夜温差大。冬季湿冷、严寒期短,间有霜雪、冰冻。
  二、气候要素特征
   1957年1月,宋家塘农业气象站建立,气候要素始有记载。
  (一)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16.4小时。1963年最多,达2110小时;1982年最少,仅1206.8小时。冬春季光照最少,每月平均55.8~103.4小时。5月逐渐增多,平均达126.3小时。6月平均157.9小时,7月、8月分别为261.3和233.1小时。9~11月日照时数逐渐由171小时减至116小时,日照百分率年平均37%。7~8月最大,在60%以上。1~5月最小,在30%以下,其他月份在30~50%之间。
  (二)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16.6℃,比较稳定,地区差异2℃左右,东南部较高,西北较低。12月受极地高压稳定控制,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1月冬季风最盛,月平均温度在4.6℃左右;3~4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季节,气温回升迅速;3月平均10.5℃左右;4月平均16.4℃;5月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7月夏季风最盛,气温最高,平均在28℃以上:9月太阳辐射仍强,气温仍高;10月明显下降,稳定在20℃以下;11月稳定在14℃以下。1956~1990年34年中,极端高温(1971年7月26日)为39.3℃,极端低温(1977年1月30日)为-12.1C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32.9℃:1月最低为1.7℃。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800~6400℃,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5600℃,持续219~259天:15℃以上活动积温为4000~5000℃,持续160~210天;稳定高于20℃的长达4~5个月。
  (三)降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1150~1350毫米之间,西北部偏多,在1300毫米以上:东南部偏少,在1250毫米以下。最少佘田桥区仅1200毫米左右。年降雨量变化大。最多的1970年达1910毫米,最少的1960年仅874毫米。多集中4~6月,平均556.9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4%,常暴雨成灾。7~9月雨量偏少,平均288.1毫米,占年降雨量的22%,常有旱象发生。
  年平均雨日154.5天,1970年最多,达192天,1963年最少,仅128天。4月雨日最多,平均17.9天,9月雨日最少,平均8.3天。
  (四)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2~6月较大,月平均为83~85%;7月~次年1月较小,平均为76~81%;3~4月气温不高,降水多,是平均相对湿度最大的月份,分别为85%和84%:7月温度最高,空气干燥,是平均相对湿度较小的月份,仅76%。最小平均相对湿度出现在秋末和冬季,为14~15%。1988年11月10日仅10%。
  (五)霜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2天。1980年最长,为322天。1969年最短,为233天。有霜期多年平均为19.1天。1975年最多,为32天。1972年最少,仅7天。霜的平均初日是11月23日,初日最早是10月24日,平均终日是2月25日,终日最迟是4月5日。两市塘区、牛马司区西南部、仙槎桥区西北部、佘田桥东部、毛荷殿区东北部无霜期较短,其他地区较长。
  (六)雪
  多年平均降雪9.3天。主要分布在1月和2月,平均每月3.3~4.2天:其次是12月,平均为1.1天:11月和3月,平均每月0.1~0.5天。初雪日平均是12月23日,最早出现在1967年12月12日。终雪日平均是3月2日,最迟在1963年4月8日。
  (七)蒸发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29.3毫米。7~8月最大,分别为219.6毫米和195.2毫米;6月和9月次之,每月150毫米左右:5月和10月各110毫米左右;3月、11月各70毫米左右;冬季每月为40~6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曲线与月平均气温相一致。
  (八)风
  全年除7月外,以东北风为主。10月~翌年3月频率大,其中2月频率最大,为32%;7月以偏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3月最大,平均为2.5米/秒,6月、8月最小,平均为2.1米/秒,其他月均在2.4米/秒左右。
  (九)总云量
   2~6月较多,平均成数在8.0以上,其中2~4月为8.3;7~12月较少,平均在7.0以下。
  三、气象灾害
  (一)干旱
  盛夏秋末,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高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常出现夏秋干旱。
  夏旱,6月底至7月初开始,立秋前后解除,30天左右。
  秋旱,8月中、下旬开始,9月下旬或10月初结束,30~40天。
  有些年份出现夏秋连旱和秋冬连旱。
  从1952~1990年的38年中,发生重大干旱的有: 1954年秋冬连旱,全县普遍受灾,斫〓乡、双凤乡、湾泥乡受灾严重。
  1956年夏旱,6月13日~7月25日未下透雨,稻田受旱43万多亩,旱土作物受旱严重。
  1957年夏、秋干旱。6月9日~8月1日、8月26日~10月24日无透雨,全县5万余亩稻田受旱。
  1959年夏秋连旱。7月15日~8月5日、8月下旬~9月15日、9月18日~10月29日均无透雨,全县粮食减产285万公斤。
  1960年夏秋干旱。6月18日~7月24日37天无雨,8月14日~10月16日,秋旱64天,斫〓公社1700亩水稻失收。
  1963年春、夏、秋旱。3月28日~4月17日、6月28日~9月16日均无透雨,粮食减产。
  1964年夏秋旱。7月1日~24日、8月30日~10月15日、10月21日~11月30日均无透雨,水稻受旱38万亩。
  1966年夏秋旱。7月13日~8月12日、8月14日~10月9日无透雨,斫〓公社受灾严重。
  1971年夏秋旱。6月15日~8月2日、8月29日~10月24日均无透雨。全县2万亩晚稻失收。
  1974年秋冬连旱。7月21日~8月18日、8月21日~12月1日,连旱103天,粮食严重减产。
  1978年秋旱55天,全县晚稻受旱面积8.97万亩。
  1979年秋冬连旱。9月10日~翌年1月10日共122天无雨,全县水稻受灾20万亩。
  1980年秋旱。8月23日~10月21日旱60天,晚稻受旱29.75万亩。
  1981年秋旱。8月6日~10月2日无透雨,晚稻受旱18.9万亩。
  1985年春夏秋连旱。4月14日~5月23日、6月11日~7月2日、7月6日~8月9日、9月15日~11月2日,均无透雨,是近40年未有过的特大干旱。全县39个乡镇普遍受灾,较严重的有28个乡,893个村缺乏人畜用水。早稻比上年减产21604吨,全县有8万亩晚稻插不下。
  1990年夏秋连旱。7月3日~30日、8月3日~9月21日无透雨,严重受旱的晚稻24.91万亩,其中失收面积3.51万亩。
  (二)洪涝
  春末夏初,多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主要发生在邵水、蒸水的主干、支流两岸,以两市塘、湾泥渡、灵官殿、佘田桥、水东江等地为多。
  民国元年至38年(1912~1949),发生水患8次,平均5年1次。其中连续两年发生的有民国12年、13年;连续三年发生的有民国26~28年,最严重的是民国38年农历5月上旬,连日大雨,山洪暴发。佘田桥、宜春桥、水东江等处店铺房舍被冲毁。卫东乡共毁屋2千余栋,死3千余人。仙槎桥街上淹水1.7米。两市塘水位高于河岸4.7米,损失惨重。
  1950~1990年,局部性的水患每年均有。重大水患9次,平均4年1次,其中以1954年与1982年为最严重。
  1954年6月17日晚上骤降暴雨,次日晨全县受水灾。与1949年的洪水水位比较,蒸水沿岸稍低,邵水沿岸的湾泥、魏家桥相似;仙槎桥街上浸水2米。全县淹田9万多亩,冲坏水利设施近1万处,倒屋2050间,死7人,伤8人。
  1962年6月26日晚至27日上午、6月30日~7月1日,降雨227.9毫米,洪水位接近1954年,淹没田土13万多亩,倒房2468间,压伤20人,死8人。
  1967年6月20日凌晨大雨,4小时内,廉桥降雨222毫米、牛马司249毫米、两市塘131毫米,其他地区均有大雨,倒房630间,死6人,伤11人。
  1970年7月9~14日,持续下雨,受灾严重的19个乡,淹早稻6.5万亩,倒房1184间,死4人,伤27人。
  1975年4月24日~5月16日,持续下雨,日最大雨量92.7毫米,淹稻田20多万亩,倒屋1300多间,死18人,伤9人。
  1979年6月20日傍晚至21日8时,总降雨量202毫米,石株桥公社2小时降雨102.5毫米。全县淹稻田5万多亩,倒屋599间,垮桥梁97座,死4人,伤6人。
  1982年6月15~18日,连降大雨到暴雨,其中马皇冲435毫米,天台山381毫米,三都铺353毫米,洪水泛滥。淹稻田18万余亩,倒房2900多间,冲毁河坝282处,冲坏渠道1435条,公路282处,死6人。
  1986年6月22~23日,暴雨,日降雨109.7毫米,淹稻田15万多亩,倒屋45间,冲毁山塘4159口,河坝5443米,冲毁渠道1.78万米,垮桥188座,死9人,伤15人。
  1990年7月1日中午至2日8时,暴雨,三都铺水库降雨145.8毫米(其中最大量2小时降103.7毫米);九龙岭105.2毫米;两市塘102.4毫米。淹稻田6.4万亩,倒房1030间,冲毁山塘1200口,河坝50座,渡槽2815米,死5人,伤12人。
  (三)大风、冰雹
  县内雷雨大风及冰雹,多数年份呈间隙性出现,有时一年发生数次。1948~1990年共出现36次,平均1年1次。其中间3年1次的1年,间4年出现1次的3年,间7年出现1次1年,最多的1973年出现6次。大多出现在4月、7月、8月。主要路径有三:一是从新邵县入境,经范家山至驻马桥;二是自邵阳县入境,经仙槎桥至棠下桥;三是由祁东县入境,经毛荷殿至佘田桥。冰雹团粒小似黄豆,大如鸡蛋。降雹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瞬时最大风力8级以上,沿途房屋、树木、农作物受损。
  (四)低温冰冻
  春季低温阴雨 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一般有2~3次低温天气,伴有连绵阴雨。4月初,多强冷空气和中等冷空气,持续时间一般3~5天,短则1天,长则10余天。1965、1966、1967、1972、1976、1980、1982和1990年,冷空气活动频繁,低温阴雨,持续时间长,早稻烂秧较严重。
  五月低温 5~6月上旬,冷暖气流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大,连绵阴雨多。有时出现1~2次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度的低温阴雨天气。1957~1990年的34年出现19次,均危及早稻生长。
  冰冻
  清末以来,境内出现过10次严重冰冻。即1905、1916、1929、1954、1957、1964、1969、1974、1977、1981年。一般出现在12月底至2月下旬,其中元月~2月中旬较多。冰冻期一般3~4天,山地较长。冰冻严重期,交通中断,柑桔、活立竹木受损。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