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篇 建置和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059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建置和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64;K296.44
页数:
36
摘要:
本篇记录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建置和自然环境的情况。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建置
邵东县
内容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县域位置
邵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处北纬26。50'~27。28',东经111。30'~112。05'之间。东与双峰县、衡阳县接壤,南和祁东县毗邻,西跟邵阳市郊区、邵阳县交界,北同新邵县、涟源县相连。东起汪塘乡满足村,西至驻马桥乡粘谷村,宽56.7公里;南起石株桥乡界岭村,北至斫〓乡岩泉村,长59公里,面积1768.75平方公里,合265.31万亩。其中丘陵地90.56万亩,岗地71.75万亩,山地57.54万亩,平原28.78万亩,水域16.68万亩。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0.83%1990年城乡人口1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8%。县城两市镇至首都北京市1488公里(直线距离,下同),至省会长沙市168公里,至邵阳市27公里。
第二节 建置演变
邵东县地域系原邵阳县东乡,建置时,以地处邵阳县东而名。
县地历代归属: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0年)属楚国地。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长沙郡地。
汉朝,初属长沙王国昭陵县地。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析昭陵置立昭阳侯国,建侯城于桐江北岸铜钱湾(今黄陂桥乡同意村),城址犹存,属零陵郡。今县境分属昭陵县、昭阳侯国地。
三国,初属蜀,后入吴。吴宝鼎元年(266)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属昭陵郡。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为邵陵县,昭阳县为邵阳县,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地。
南朝陈,并邵陵入邵阳,从此今邵东全境属邵阳县地,直到1952年邵东置县时止。中间仅五代晋天福间(936~942)邵阳县改称敏政县。民国2~16年(1913~1927)邵阳县称宝庆县。
1951年11月17日,邵阳县人民政府在境内成立邵东办事处。1952年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成立邵东县,隶属邵阳专区。
1977年12月1日,邵阳地区分为邵阳、涟源两个地区,邵东县隶属涟源行政公署。
1983年7月,邵东县改属邵阳市,至1990年无变更。
第三节 行政区划
清末,邵阳县编为18乡,56都,今邵东地域有15个都。
民国初,乡村组织先为团、保、甲,后为区、保、甲、庙4级。邵阳县设30区,428保。今邵东地域为震中、保厘、万安、亲义、太一、太二、平六、仙槎、仁风、卫东等区。民国19年(1930),实行区域自治,并区设乡,乡以下为村。至民国21年元月,邵阳划为10区、255乡、16镇,区冠以数字名。邵东地域为二区和三区。
二区辖1镇36乡。即:两市镇,平山、六合、永佐、永佑、亲中、亲伟、亲让、余庆、九龙、七里、麻阳、围子、和畅、桐江、三叶、安恭、安宽、安信、安敏、四合、保仁、保义、保礼、保智、靖佐、靖佑、古奇、亲东、亲南、亲西、亲北、水井、西江、集云、天司、清福乡。区公所始设两市塘,后迁魏家桥。
三区辖1镇48乡。即:佘市镇,井头、井田、界头、樊山、何公、普乐、仙旗、岩半、兰桥、塘半、黄夏、车姚、双江、罗围、泰平、扬名、保安、仁棠、流光、青玉、团山、白竹、保善、善治、仁美、永康、乐毅、保南、泰安、尊德、善后、富田、富甲、三星、公忠、聚顺、元福、枫树、狮子、高楼、佘田、龙环、公馆、旸畅、芽江、清水、楼环、皮林乡。区公所设佘田桥。
民国24年(1935),开始实行保、甲制至民国25年2月,邵阳县编为11个区、132个乡、1396个保、14657个甲。民国28年废区并乡,邵阳县划45个乡,乡以下设保甲,今邵东境为中一、中二、太二、万安、亲义、保厘、靖合、震中、安平、卫东、槎江、仁风、平六、保善14乡和太一镇。
1949年10月10日,邵阳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7个区,乡、保、甲制依旧。今邵东地域为四区、五区、六区及七区一部分,共15个乡,215个保。区、乡名与保数是: 四区亲睦乡4个保,平六乡9个保,震中乡15个保,靖合乡13个保,槎江乡14个保。区人民政府设魏家桥。
五区中二乡18个保,中一乡15个保,卫东乡14个保、仁风乡12个保。区人民政府设佘田桥龙塘屋。
六区万安乡12个保、保厘乡16个保、安平乡16个保、亲义乡18个保,太一乡10个保,太二乡13个保。区人民政府始设周官桥,后迁廉桥。
七区保善乡16个保。
1950年6月,建立区、乡、镇,废保、甲,设村、闾(组),邵阳县设17个区351个乡。邵东地域为八区、九区、十区、十一区、十二区、十三区、十四区,共142个乡,两个区辖镇,一个县辖镇。
1951年11月,邵阳县人民政府邵东办事处建立,随即调整区划,设15个区,2个县辖镇4个区辖镇。
两市镇(县辖)辖建龙、桐江、大田3乡。
一区辖槁木、仁义、杨柳、云鹤、新农场、观音阁、檀山、九东、江边、桎木、双路、观山、双塘、宋家塘、余桥、金泉、双江、雨台、黄渡、高田、合泰、三合、丘田、晓和、双田、软塘、鸭婆、兴隆、柳公29乡。区公所设宋家塘。
二区辖洪桥、乐施、峡江、井冲、驻马、五谷、三尚、双江、严塘、封江、庙塘、翟家、海角、楠木、灌塘、长木、崇山、灵官、霞塘、上车、和平、魏家、新田、段塘、官桥、小桥、黑木、湾泥、龙潭、短陂、龙虎、排山、邢家、水井34乡和范家山镇。区公所设范家山。
三区辖鸡笼、麻阳、清水、彩塘、新彼、新渡、江口、沈家、云鞍、召伯、燕子岩、蔡家、七星、长林、霞光、峦山、屏风、肥田、排楼、石桥、寒婆、萝卜、云水、老塘、罗市、留里、云阳、板桥、蒋河桥、釀水、芹菜、石马田、鸟山、财桥、荷龙35乡区公所设嘉树堂二四区辖永久、双合、沙子坪、金龙、槎江、石门、石新、古奇、船形、天兴、凤形、新江、官桥、双新、财神塘、富安、双凤、长林、大塘、锣鼓塘、迎峰、九龙、倚石、栗山、白鹤、柳塘、三合、秀龙28乡。区公所设九龙岭畔山冲。
五区辖青湖、余庆、邵新、新中、青山、合心、灵佐、青林、联荣、灵山、长寿、石桥、胜合、青联、双江、均田、大水、云佑、皇塘、三和、灵太、峦兴、骑龙、青龙、双合、靖中26乡和仙槎镇。区公所设仙槎桥。
六区辖黄泥、石屯、杨水、檀木、三都、培英、长梅、黄狮、仙旗、金桥、毛栗、界头、七星、福阳、槐堂、高桥、水口、何公、皇云、大坝、金尧、三江、皂角、双河、亭中、三合、和平、茅坪、豪田、茅竹、锦河、井田、井头、井冈、井山35乡。区公所设简家陇。
七区辖杨柳、流光、洪合、瓦塘、天兴、斑竹、天空、长久、车泥、棠下、思远、四新、水口、逆水、葛家、天安、天振、车家、四合、三镇、东市、乐竹、麻阳、晏家、龟山、仙岭、和石、老晏、张公、盘铭30乡和火厂坪镇。区公所设周官桥。
八区辖中厚、清水、保泉、枫树、新田、流镇、天狮、真人、新桥、双岩、杳新、旸昇、砂石、金义、旸畅、流光、流新、七保、乌龙、龙新、长冲、柳东、龙环、井家24乡。区公所设砂石宾公祠。
九区辖柳塘、糜家、新祝、水口、保安、联合、云林、湖东、皮林、狮子、平陵、龙塘、杨桥、枫树、杨柳、旸中、洪田、燕塘、双江、平霓、高楼、梅田、仁义、湖山、清水、佘田、羊岭27乡和佘田镇。区公所设佘田桥。
十区辖公田、保年、建新、双河、三云、新家、双联、同乐、三联、云麓、兴隆、长丰、天岭、耳石、铁塘、永田、双盛、民善、灵市、双善、农稼、石株、合龙、佳木、尊善、新中、双忠、界岭、南原、成家、建台、安和、凌云、思远、安源、神前36乡。区公所设敬家湾。
十一区辖孟公、东江、泉塘、高塘、清水、南塘、芽塘、芽江、水东、桥边、文竹、董善、杨塘、马皇、兰桥、梅子、大合、七洲、大龙、汪塘、敬爱、古城、石牛、大祝24乡。区公所设桥边塘。
十二区辖泉溪、新建、大龙、流泽、阳合、泉塘、新陶、七井、人泉、斤冲、龙潭、大义、丰宜、双合、学道、紫云、早禾、连南、大塘、花亭、薮龙、杉树、人和、金石、龙田、新华、铁陂27乡。区公所设流泽所。
十三区辖金龙、茶市、大护、沏山、民主、农善、神河、龙河、崇山、大桥、长青、托塘、双江、保善、完善、太平、祝胜、石山、三和、青玉、万宝、和平、栗山、中平、长善、保龙、井头、莲塘、和善、石龙、白竹、团山32乡。区公所设团山。
十四区辖青潭、界岭、四路、炉前、崇岫、石东、虎泉、十字、紫华、东塘、谈泉、长流水、界田、斫〓、爱窑、天福山、大峰、长塘、廉合、廉北、金仙、石坪、上斫、峰山、紫云、南冲、瓦子坪、寥泥、张家、光陂30乡。区公所设廉桥。
廉桥镇县属镇。辖廉东、廉西2乡。
十五区辖常善、新塘、石马、瓢厂、星福、丰足、长竹、白马、龙田、社新、仁福、大塘、新龙、乘梧、天狮、玉京、新组、坝上、高家、三胜、黄桥、黄泥、双泉、黑田、罗江、联合、天台27乡。区公所设黑田铺。
1952年2月,邵东县经政务院批准建置,7月,在15个区的基础上,调整为17个区,划三区麻阳、江口、沈家、霞光、萝卜、老塘、留里、云阳8乡,划二区乐施、硖江、驻马、翟家、灵官、和平、霞塘、魏家、官桥、黑木、排山、邢家12个乡,划五区胜合、大水、骑龙3乡,共23乡,成立十六区,区公所设魏家桥。
划十区保年、建新、双河、新家、云麓、长丰、民善、佳木、尊善、新中、南原、建台、安和、神前14乡,划九区洪田、羊岭、保安、联合4乡,共18乡,成立十七区,区公所设毛荷殿。
1953年1月,又缩编为265个乡,7个区辖镇,1个县辖镇,区治未变。6月8日,新邵县的禾坪、崇山、堤塘、岩前4个乡划入邵东县,合为禾坪、崇山2个乡。
1955年6月,各区改数字命名为驻地地名命名。依次为两市塘区、范家山区、渡头桥区、九龙岭区、仙槎桥区、简家陇区、周官桥区、火厂坪区、佘田桥区、灵官殿区、水东江区、流泽所区、团山区、廉桥区、黑田铺区、魏家桥区、毛荷殿区。
1956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设55乡1个镇:檀山铺、黄陂桥、宋家塘、严塘坳、上车桥、牛马司、水井头、石桥铺、鸡笼、板桥、蒋河桥、驻马桥、魏家桥、槎江、石门、双凤、峦山岭、灵山寺、仙槎桥、简家陇、高桥、羊家冲、龙公桥、棠下桥、洲下桥、火厂坪、流光岭、砂石、佘田桥、桥边塘、杨桥、杨塘、汪塘、水口、高楼、石株桥、茶子山、灵官殿、毛荷殿、堡面前、荷公殿、茶市、太平、崇山铺、双江、龙陂、杉树坪、流泽、廉桥、光陂、界岭、斫〓、徐家铺、瓢厂、高家铺乡和两市镇。
1957年1月,成立8个办事处。即:宋家塘、渡头桥、仙槎桥、火厂坪、佘田桥、灵官殿、团山、廉桥办事处。
1958年9月,板桥、石桥铺、鸡笼、蒋河桥乡和高崇山乡的大部分划归邵阳市郊。
1958年11月撤销原有乡镇,全县建立17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即:两市塘、范家山、魏家桥、九龙岭、仙槎桥、简家陇、周官桥、火厂坪、佘田桥、灵官殿、斫〓、水东江、界岭、团山、廉桥、黑田铺和毛荷殿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简称大队)353个、生产队1934个。
同年,双峰县辖界岭街的一边和腰铺等地划入界岭人民公社。
1960年1月,恢复两市镇。
1961年1月,全县由17个公社调整为49个农村人民公社、3个(五一、牛马司、群力)城市人民公社。两市镇为五一公社,挂社镇两块牌子。调整后的公社名称为:宋家塘、黄陂桥、峦山岭、檀山铺、徐家铺、双泉铺、高家铺、牛马司、封江渡、范家山、魏家桥、驻马、仙槎桥、灵山寺、双凤、金盆、九龙岭、槎江、龙公桥、棠下桥、洲下桥、高桥、羊家冲、简家陇、火厂坪、砂石、群力、流光岭、佘田桥、杨桥、高楼、野鸡坪、水东江、杨塘、汪塘、茶子山、石株桥、灵官殿、毛荷殿、堡面前、荷公殿、茶市、太平、团山、杉树坪、流泽、廉桥、光陂、斫〓、双龙、界岭、五一(两市镇)。
1961年7月,全县52个公社调整为76个公社。恢复区治,全县8个区。公社以下设大队1076个,生产队9658个,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调整后的公社名称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 1962年11月,邵阳市的鸡笼、蒋河桥、云水铺、板桥公社和高崇山公社的大部分划入邵东县,增设渡头桥区。全县9个区,80个人民公社,1个镇(两市镇)。即宋家塘区辖9个公社、范家山区辖9个公社、渡头桥区辖6个公社、九龙岭区辖9个公社、棠下桥区辖8个公社、流光岭区辖9个公社、佘田桥区辖10个公社、毛荷殿区辖8个公社、廉桥区辖12个公社。城市公社名称取消。
1963年,邵阳县辖管的马托、高塘、横板大队划入槎江人民公社。
1965年9月撤销宋家塘区、范家山区,设牛马司区,改九龙岭区为仙槎桥区,增设两市塘区。
1966年1月,全县80个人民公社调整为42个人民公社、1个镇,区治未变。两市塘区辖檀山铺、大田公社和两市镇;渡头桥区辖鸡笼、板桥、魏家桥、驻马桥公社;牛马司区辖高崇山、范家山、湾泥、牛马司、双泉铺、黑田铺公社;仙槎桥区辖槎江、九龙岭、双凤、仙槎桥、灵山寺公社;棠下桥区辖火厂坪、周官桥、龙公桥、简家陇、高桥公社;佘田桥区辖水东江、杨桥、汪塘、佘田桥、高楼、野鸡坪公社;毛荷殿区辖茶子山、石株桥、毛荷殿、堡面前公社;流光岭区辖砂石、流光岭、崇山铺、团山公社;廉桥区辖黄陂桥、流泽、廉桥、光陂、斫〓、界岭公社。
1969年,邵阳县谷州公社东山大队划入邵东蒋河桥公社。板桥公社分为板桥、蒋河桥两个公社。
1970年,新邵县管辖的合心、万富大队划入斫〓公社。
1977年7月,邵东县鸡笼、高崇山公社划归邵阳市。
1980年,两市镇升为区级镇。
1984年5月政社分开,建立乡、村政权,全县设9个区,1个区级镇,35个乡,6个乡级镇。
1985年3月9日,板桥、蒋河桥乡划入邵阳市郊区;魏家桥、驻马桥乡并入两市塘区,撤销渡头桥区。1990年,全县为8个区、1个区级镇、6个乡级镇、33个乡,997个村,16个居民委员会,12462个村(居)民小组。
第四节 县城(两市镇)
邵东县城——两市塘,原名两头塘,处县境中部稍偏西北,海拔243.4米,桐江东来,槎江南至,会合于曹家坝下,绕城蜿蜒西去,昔有盘龙山与曹家坝相对,古人迷信,传下“桐江会槎江,盘龙有名堂:何人葬此地,子孙伴帝王”的谣语。中东路由邵阳通衡阳途经此地,过往行人众多,乡民聚集,开有槽坊、油榨坊、南杂、中药等店铺。民国5年(1916)宝庆县在此设立保厘区,驻扎军队,设立岗哨。基督、天主教相继传入,均设教堂。民国12年,改名为两市塘。民国21年设两市镇(区辖镇)。民国27年衡宋公路建成通车,商贩往来,店铺日增,花纱、布匹,染布业较为兴旺。民国37年有居民300多户,近2000人。1952年邵东县建置,择为县城1958年推平盘龙山,建立大会堂。昔日的和平街、胜利街,今成小巷,扩建的衡邵公路过境段和解放、东风、建设、沿江、桃园、人民、八一、文化、双江等13条街交织成网,其中解放路长1公里,街道宽敞,楼房排列整齐,两旁绿树成荫,行人熙熙攘攘县城四周,新建居民楼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中共邵东县委员会、邵东县人民政府设解放路南端,两市镇人民政府设八一路东侧,两市塘区公所设胜利街中段。1990年县城面积4.64平方公里,置7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县城总人口26885人。
县城内县属以上工业,有机械、采矿、化工、印刷、织染、塑料、服装、建材、食品、饮料、粮油加工等18家。县机械厂生产的打稻机曾远销几内亚等非洲国家,现为全国6个人力车生产定点厂之一。镇街办工业企业有兽药厂、磁性材料厂、印刷机械厂、汽车修理厂、纸箱厂、鞋厂、石膏矿、印刷厂、编织袋厂、造纸厂等。印刷机械厂生产的印刷机,具有烫金、压痕、彩色连续作业的功能,盛销省内外。1990年县城工业产值8266万元。其中省、市属企业1783万元,县属企业5367万元,镇街工业1086万元,个体工业30万元。城东有湘运汽车站,每天通往县内外客班车200多次,个体客运户拥有客车80辆,娄邵铁路穿过县境,在县城北4公里处设有邵东火车站。邮政、电信大楼分别立于解放路与东风路道口,启用自动电话传递信息。国营百货大楼、昭阳大厦、新兴大楼、商业大厦、工会大楼矗立县城中心,集体、个体商店遍布各条街巷。小工业品批发市场建厂棚式经营场地,固定营业摊位1850多个,1990年成交额1.678亿元。国营招待所建有宾馆,集体、个体旅社、饭店,分布大街小巷。城内有公办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各两所,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职工中专学校各1所。幼儿园1所。剧院、电影院各1座。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公办医院3个。1991年,县工商部门集资3000多万元,在城西冒家排征地72亩,新建工业品批发市场,拥有固定营业摊位近万个,经营门店78间,是融商业、邮电、运输、金融为一体,治安、医疗、住宿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商贸中心。
第五节 区、乡(镇)
两市塘区
两市塘区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与廉桥区、棠下桥区接壤,南与仙槎桥区相连,西与邵阳市郊区交界,西北与牛马司区毗邻。面积179.85平方公里区公所驻县城胜利街,辖檀山铺、大禾塘、黄陂桥、魏家桥和驻马桥5个乡,42952户,15.36万人。农产品以稻谷为主,黄花、大豆、茶叶、花生、油菜、辣椒为其特产。矿产有石膏和烟煤。境内省、市属单位有宋家塘煤矿、两市塘煤矿、邵东焦化厂、邵东110千伏变电站、邵东火车站、涟邵技校。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修建的昭阳城,坐落黄陂桥乡,城址尚存。清末,率众反对天主教入境的贺金声,被省巡抚杀害,墓葬檀山铺乡峦兴村。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昭阳城址、贺金声墓列为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四”爱国运动中,带头举火焚烧赵家楼的匡互生,其骨灰移葬县苗圃场后山。1990年,区属各乡情况如下表: 牛马司区
牛马司区位于县境西北部,原名刘满四,日久习成牛马司。东与廉桥区交界,东南与两市塘区、邵阳市郊区相连,西北与邵阳市郊区、新邵县陈家坊区接壤。娄邵铁路、320国道穿境而过,全区总面积187.31平方公里。区公所设牛马司镇瓦厂坪,辖牛马司、范家山2个镇和湾泥、双泉铺、黑田铺3个乡。共36630户,12.68万人。农产品以稻谷为主,油菜、大豆、黄花、茶叶、辣椒、萝卜等为其特产。矿产有烟煤,探明储量为4300万吨。清末,开挖煤井34口。原长丰煤矿公司,1950年由原邵阳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牛马司煤矿,后由省办。煤质优良,畅销国内外。牛马司曲轴厂生产S195勤牛牌曲轴,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5个国家。黑田铺铬黄厂(1989年改名为邵东铬黄厂)生产的中铬黄、柠檬黄,销全国6个省市(区),1990年产量过千吨。1990年,区辖乡镇情况如下表:
仙槎桥区
仙槎桥区位于县境南部。东与棠下桥区接壤,南与祁东县相连,西南与邵阳县交界,北与两市塘区为邻。面积219.89平方公里。区公所驻仙槎桥镇。辖仙槎桥镇和灵山寺、槎江、九龙岭、双凤4个乡。有32710户,11.46万人。邵水发源于双凤乡回龙峰西北麓岩凼。农产以稻谷为主,大豆、黄花菜、花生、菜油、茶叶、丹皮为其特产。矿产有煤、铁、锰。九龙岭、灵山寺从清末开始土法炼铁,供生产农具和刀剪之用。仙槎桥、九龙岭生产剪刀、剃刀、菜力销全国各地。县锰矿、县五金厂设于境内。县五金厂的刀剪质量名列国内同类产品前茅,年出口产品占全厂产量四分之一。灵山寺铁合金厂生产硬质钢球,出口澳大利亚。毛家栗山小五金专业市场,年成交额0.4亿元左右。1990年区辖乡镇情况如下表: 棠下桥区
棠下桥区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交佘田桥区,南邻祁东县,西连仙槎桥区和两市塘区,北靠流光岭区,衡邵公路穿境而过。全区总面积255.68平方公里。辖火厂坪镇和周官桥、龙公桥、简家陇、皇帝岭4个乡。有42147户,14.49万人。区公所驻棠下桥祥隆村。农产品以稻谷为主,大豆、黄花菜、花生、油菜、柑桔、茶叶、鲜鱼为其特产矿产有煤、铁、铅锌等。火厂坪、逆水坪的土法炼铁,洲下桥一带的采煤历史悠久,铸造业、锻造业相应发展。民国时期,铁制品运销江汉、云贵、川广。现火厂坪一带锻造的钢球,远销省内外。县办铅锌矿、水泥厂、机床附件厂、瓷厂建于境内,机床附件厂生产的热嵌固齿柱齿钎头,质量优于日本、芬兰,接近世界钎头王国瑞典产品的水平。火厂坪镇工业企业182家,其中私营个体企业152家,镇区工业企业占全县建置镇工业企业的53%,人平产值7113元,居全县建置镇之首。1990年区辖各乡镇情况如下表:
佘田桥区
佘田桥区位于县境东南部。东连衡阳县、双峰县,南邻毛荷殿区,西接棠下桥区,北靠流光岭区。衡邵公路从东至西穿境而过。全区面积204.42平方公里。辖佘田桥镇和水东江、杨桥、汪塘、高楼、野鸡坪5个乡,共43856户,15.17万人。区公所驻佘田桥镇亭子山村。农产品以稻谷为主,黄花菜、大豆、油菜籽、柑桔、萝卜、荸荠、鲜鱼为其特产,矿产有铁矿石、铅锌矿。佘田桥镇东2公里处有南岳72峰之一的佘湖山,海拔472米,山巅建庵堂,唐肃宗赐书“云霖祠”匾额。佘田桥镇居民,十之七八生产豆腐,品类多,滑嫩味美,闻名远近。市属邵东钢厂在镇西1公里处。境内盛产鲜鱼,汪塘、杨桥乡著名特产为黄花菜。杨桥轴瓦厂生产的连杆瓦畅销省内外。水东江盛产竹木小用具。1990年各乡镇情况如下表:
毛荷殿区
毛荷殿区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衡阳县、南连祁东县、西接棠下桥区,北靠佘田桥区。蒸水发源于石株桥郑家冲。全区面积204.42平方公里,辖毛荷殿、堡面前、茶子山和石株桥4个乡。共29478户,9.89万人。区公所设灵官殿,农产品以稻谷为主,西瓜、柑桔、茶油、生姜、薯粉丝为其特产。全区山林面积占总面积56%。主要山峰有大云山,海拔990.4米,三面山坐落在石株桥乡,海拔689米,为邵东、衡阳、祁东三县分界处,有“一脚踏三阳(邵阳、衡阳、祁阳)”之说。堡面前乡山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74%,盛产林木、楠竹。乡民生产土纸历成习惯,生产木质桶、盆,盛销县内各地。矿产有铅、锌、铀,毛荷殿乡有市办铅锌矿。1990年各乡情况如下表:
流光岭区
流光岭区位于县境东部。东与佘田桥区及双峰县接壤,南与棠下桥区相连,西与两市塘区交界,北与廉桥区毗邻。测水发源于境内砂右乡烟德冲。全区面积178.52平方公里。辖流光岭、砂石、团山和崇山铺4个乡。共36500户,11.84万人。区公所设流光岭。农产品以稻谷为主,黄花、菜油、鲜鱼为其特产。“太平鱼”主产地崇山铺乡、团山乡,山塘养鱼肉质细嫩,产量高,盛销县内外。矿产有煤、铁矿石。清末开始,砂石一带乡民开挖煤井,运销各地。省属群力煤矿驻砂石乡新田岭村。1990年区属各乡情况如下表。 廉桥区
廉桥区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双峰县交界,南与两市塘区、流光岭区相连,西与牛马司接壤,北与新邵县、涟源县毗邻。全区面积241.87平方公里。辖廉桥镇和流泽、界岭、光陂、斫〓4个乡。共45113户,15.68万人,区公所驻廉桥镇新廉村。潭宝(即320国道)公路、娄邵铁路,从界岭乡界岭入境,分别至廉桥、徐家铺和太平村出境。农产品以稻谷为主,黄花菜、中药材、大豆、西瓜、辣椒、菜油为特产。无烟煤为全县集中产地。廉桥镇药材市场为全国十大药材市场之一。经营品种300多种,远销全国各地。1990年成交额1000多万元。镇南1公里处,设有眼镜专业市场,为全国七大眼镜市场之一。市场周围约有1000名从事眼镜购销的人员,在全国各地贩销眼镜。1990年区属乡镇情况如下表: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
邵东地域曾经历过两次海浸轮回:一次在早震旦纪至晚奥陶纪,二次在中泥盆世至早三迭世。晚三迭世后至挽近期又经历过内陆湖泊相堆积。
一、地层
境内,除志留系、泥盆系下统、三迭系中上统、朱罗系中上统和上第三系缺失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
(一)震旦系
仅出露上统,零星分布于县区东南角大云山,三面山等地。分为陡山沱,留茶坡两组。陡山沱组厚10米,下部为深灰、浅灰、灰绿色含钙质板岩;中部为深灰色含铁锰质泥灰岩、灰岩和钙质板岩;上部为灰黑、灰绿色条带状炭泥质板岩。留茶坡组为深灰、烟灰、灰白色中厚至巨厚层隐晶质硅质岩,厚18.8米。留茶坡组整合于陡山沱组之上。
(二)寒武系
出露下统和中上统,分布于县区东南角堡面前、毛荷殿。下统厚372.5米,中部为黑灰色炭泥质板岩,炭质硅质板岩或硅质岩,含有磷结核及钒矿;下部为灰黑色条带状炭泥质板岩夹炭质硅质板岩、硅质岩;上部为炭泥质砂质板岩、硅质板岩、黑色灰泥质板岩、硅质炭泥质板岩。中上统厚311.8米,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或泥质灰岩夹泥质板岩、钙质板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泥质板岩、炭泥质板岩、泥灰岩、钙质板岩。
(三)奥陶系
出露上中下统,主要分布于堡面前、石株桥、茶子山、皇帝岭等地。下统为灰绿、灰紫色泥板岩、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黑色灰泥质板岩,厚904.6米;中统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板岩,厚42.8米;上统为深灰、灰黑、灰绿色泥质板岩、炭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浅变质砂岩、条带状板岩,均产笔石化石,厚907.2米。
(四)泥盆系
缺失下统,中、上统出露于佘田桥、水东江、野鸡坪、简家陇、崇山铺一带。斫〓、光陂、双凤等地亦见。中统跳马涧组,为紫红、灰白、灰黄色石英石砂岩、粉砂岩及少量灰黄、灰白色砂砾岩、砾岩、砂质页岩,水东江处厚446米。棋子桥组以界岭——周官桥——简家陇为界,分东西两个岩相区:东为泥灰岩、泥质灰岩区,为深灰、灰黄色灰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少量灰岩,厚116~146米;西为白云岩、灰岩区,为浅灰、灰黑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偶夹泥灰岩、泥质灰岩,厚176~232米。上统佘田桥组,东为泥灰岩相区,为灰、深灰色泥灰岩、灰黑色薄层硅质岩,西为灰岩相区,为浅灰、灰白色隐晶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厚899.1米。
(五)石炭系
出露下统岩关阶、大塘阶和中上统。分布于牛马司、两市塘、保和堂、崇山铺西侧、高楼、九龙岭等地。系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钙质页岩、石英粉砂、细砂岩、隐晶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晶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铁石英砂岩、粘土质泥岩、炭质泥岩等组成,是含煤、铁、石膏地层,全系地层厚269~2568米。
(六)二迭系
下部为浅海碳酸盐相及硅质岩相,上部为含煤地层沉积。出露下统栖霞组、当冲组、上统龙潭组。主要分布于牛马司、两市塘、保和堂等地诸向斜轴部或两翼。全系厚约1283.5米。
(七)三迭系
下三迭统分布于牛马司、两市塘、保和堂向斜轴部,主要为浅灰、黑灰色薄至中层状泥灰岩,夹微粒灰岩及少量粉砂岩、粘土质泥岩。厚365.5~441.3米,上三迭统—■下侏罗统,零星分布于周官桥及黄土铺附近的向斜中心,厚数米至69米。下部为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粘土岩。底部见暗褐、紫红色砾岩。上部为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砾砂质粘土岩,含煤一层。
(八)白垩系
出露上下两统。下统分布周官桥,为紫色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砾岩。厚492~849米。上统分布于范家山,其下部为砖红色钙质砂砾岩、砾岩、夹石英细砂岩;上部为浅紫红色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砂砾岩,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厚492~849米。
(九)第三系
只出露下第三系,分布于两市塘至黄陂桥一带。主要为灰绿、蓝绿、紫红色粉砂岩、泥灰岩、石膏岩等,厚360多米,有大型石膏矿床。
(十)第四系
仅有全新统,分布于邵水、蒸水、桐江等河溪两岸,厚约10米,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粉砂层或粘土,含独居石砂矿,并伴生锆石。与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县内地层组合情况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地层一览表)=] 二、岩浆岩
仅出露于县境东南角灵官殿、毛荷殿、石株桥、茶子山,面积88平方公里。为印支期、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岩浆浸入过程中,围岩因烘烤作用而发生明显角岩化,蚀变带宽500~1200米。
(一)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
岩县境出露面积约80平方公里,岩体岩性较为均一,绝大部分为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亦见无规律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并偶见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石地表风化作用强烈,多为半风化残积岩石,呈棕黄色。新鲜者呈灰白色。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矿物粒径一般为2~4毫米,少部分1~2毫米。属印支期第一次侵入体。
(二)中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
出露于毛荷殿乡大石头村,面积4.5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白色,主要由砣形板状钾长石、自形——半自形板状斜长石、自形片状黑云母(部分绿泥石化)和白云母及砣形粒状石英组成,粒径2~4毫米、斑晶为钾长石、长轴9~15毫米,短轴6~8毫米,含量9~15%,为偏酸性花岗岩。副矿物有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钛铁厂及锐钛矿、磷灰石等。属印支期第二次侵入体。
(三)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出露于石株桥乡栗山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白色,地表多风化,风化后呈浅棕色,具细粒、中细粒花岗结构。岩石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等矿物组成。副矿物有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等,属燕山早期侵入体。
三、构造 (一)弧型构造
呈弧形分布,主要褶皱有:保和堂、两市塘、牛马司三向斜,云台山、范家山背斜和猪婆山短轴背斜。主要断裂有:杨村甸、流泽至云台山、流泽至棠下桥、慧塘、仙槎桥、仙槎桥至花桥、魏家桥至曹家冲断裂和沙坪断裂等。
(二)北东向构造
颇为发育,多以断裂形式出现,褶皱次之。主要有两市塘、廉桥和火厂坪3个构造带。
两市塘构造带:主要由宋家塘—芦山坳和徐家铺一坝上两断裂组成,两者北端伸出县外,前者在县境约长35公里:后者约长32公里。
廉桥构造带:有廉桥—慧塘断裂,全长约32公里。流泽所—铁炉冲断裂,县境内长约40公里。
火厂坪构造带:为火厂坪—拔毛冲—兴隆街构造带的北东段,包括火厂坪、皇帝岭、高楼、野鸡坪、佘田桥、团山、崇山铺、流光岭、砂石等乡,约150平方公里。区域内构造形迹辗转反折,走向多变,相互扭结截切。主要由百福亭—高楼向斜,林家坝向斜和团山—火厂坪、流光岭—火厂坪、杨柳冲—高楼、曾家屋—百福亭、杨家冲—车家冲、枫树坪—锁石坳及高桥等压断性断裂组成。
(三)东西向构造
主要有龙陂背斜、傅村垄一虎家向斜、流泽—肖家塘压扭断裂;洪桥压扭性断裂的一部分,以及牛马司向斜北端拐为近东西向部分的构造。龙陂背斜,境内12公里,略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轴向东西,轴部狭窄,由下石炭统大塘阶石蹬子段、侧水段地层组成,两翼地层陡立乃至倒转;东段轴线略向南北偏移,轴部渐开阔,两翼地层倾角较缓,背斜南北两翼尚有一些与之平行的小褶皱。
(四)古构造、南北向及其他构造
形迹可见,但规模小,不发育,被后期其他构造所遮盖。
四、地震
邵东处涟源—邵阳5级(6度)地震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乡(今毛荷殿区)地震咸丰年间(1851~1861)黄陂桥山麓地陷数丈,泉溢不竭,地震。民国33年(1944)10月17日,堡面前发生3.8级地震。建县后原震区又发生0.2~2.6级地震15次,其中1级以下10次,1级以上5次(见表)。
[=此处为表格(邵东县1级以上地震纪录表)=] 1974年7月25日7时45分,界岭南冲水库区发生有感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7。3',东经111。9';震级:2.8级:震源深度约6公里,在主震后5天内又发生过0.8~1.5级的余震9次,波及邵东和双峰县的5个公社63个大队,面积100平方公里。
五、矿产
(一)煤
境内东部、南西部、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储量不等。杨桥乡沾化冲矿点,含煤两层,煤层深0.5~1.5米,垂深70~80米,呈包状,煤质较好。
下石炭统大塘阶测水组,煤层发育,分布于县境北部、东部和南西部。廉桥矿区有金仙铺、艾窑、阳合三个向斜和双江—流泽、流光岭、洲下桥、天台山区段及甘棠角井田;团山矿区(联胜、崇山铺、陵家坝区段);高楼矿区(火厂坪、欣家坳、倒塘冲、檀山铺区段);双泉铺矿区(建龙、茶林区段);仙槎桥矿区(大竹、黑炭凹、双凤矿点)和魏家桥抬头岩、范家山五谷两矿点。煤层多赋存在测水组中部,含煤一般2~4层,多者达7层,煤层厚0.2~0.8米,局部厚5米。
上二迭统龙潭组上段,煤层较发育,主要分布县境西部、中部,一般含煤3层,多者达6层。牛马司矿区含煤6层,厚度为2.36米,以二煤层为主采层,厚1.86米;两市塘矿区含煤3层,厚度为1.75米,以二煤层为主采层,厚0.96米,一煤层0.4~0.8米,局部可采;保和堂矿区含煤3层,厚度为2.49米,一、二煤层为主采层,一煤层厚0.8米,二煤层厚1.19米,三煤层局部可采;周官桥矿区占林峰向斜含煤4层,厚2米,一、二、三层为主采层,单层厚0.5米。
上三迭至下侏罗统(上二迭斗岭煤组),位于周官桥乡的盘石岭、司马冲、艾新等处。含煤三层:一煤层0.4~0.8米,二煤层0.8~2.5米,主采二煤层,一煤层局部可采。天星矿点煤层垂深130米,盘石岭矿点煤层垂深120米,呈包状,有尖灭现象,司马冲第二煤层至向斜轴部较稳定。
(二)石煤
分布于寒武系下部。堡面前乡为炭质板岩,发热量在1500大卡/公斤以下。驻马桥乡云阳村为炭质页岩,发热量为2000~2500大卡/公斤。
(三)铁矿
有热液型和沉积型两种。
热液型铁矿分布于水东江一处,为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之热液裂隙充填型针铁矿,矿体呈透镜状,无工业价值。沉积型铁矿,分布于简家陇乡许家铺,规模小,品位低,赋存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下段上部。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铁矿,赋存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部岳麓山砂岩中,分布于团山乡双江桥铁矿、杨梅山铁矿、范家山镇戴家桥铁矿及简家陇乡燕山塘铁矿四处。
下石炭统岩关阶下段矿,赋存于岩关阶下段下部或底部。矿层一般1~2层,多达4层,呈透镜状、扁豆状产出,厚度为0.3~2.21米,最厚3.2米,分布于杨桥乡大石桥、九龙岭乡三合亭、简家陇乡发积堂、魏家桥乡抬头岩和团山乡漆树桥。
(四)锰矿
含矿层位为二迭系上统大隆组、下统当冲组以及上石炭统分布的第四系残积、坡积层,有槎江乡芦山坳矿床一处和灵山寺乡谢家冲、魏家桥乡李家台、檀山铺乡永兴村、驻马桥乡寥家村、黄草坪矿点。芦山坳矿区氧化锰储量为170多万吨。
(五)铅、锌、铀矿
灵官殿、皇帝岭至祁阳猎马寨形成一条以铅锌为主,以钨、金、铜、铀、锑矿床或矿化点为次的呈矿带,有铅锌矿一处,铅铀矿床一处。铅锌矿点七处,(伴生银铜矿化可综合利用)锑矿点一处、钨矿化一处、金矿化二处,独居石赋存于灵官殿蒸水河阶地、河床及石株桥独居石异常区,伴生锆石。
(六)石灰石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浅灰色至黑灰色,中厚、厚层状隐晶质石灰岩,分布于光陂乡、界岭乡金仙铺一带。中上石炭统壶天灰岩分布于周官桥堆金,储量达数十亿吨。
(七)石膏
赋存于下第三系地层的有两市塘周围地区及黄陂桥。两市塘矿区带家倾斜地质储量约1,7亿吨,大水田倾斜约5700万吨。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塘阶梓门桥段的有黄陂桥乡人家坪和廉桥镇甘棠角,在梓门桥段中部泥灰岩中石膏矿两层,每层厚2~3米。人家坪3层,自上而下,层厚分别为7.1米、8.4米、4.2米。
(八)塑性粘土
赋存于下石炭统测水段含煤构造下部,与煤系地层密切伴生,层位稳定,分布于黑田铺、双泉铺、廉桥、界岭、龙公桥等地。黑田铺乡罗江粘土储量为96万吨。
(九)白云石
赋存于中上石炭统下部,厚度数十米,分布于双凤、仙槎桥。
(十)钾长石
分布于灵官殿、戴家铺、石株桥、毛荷殿一带,赋存于关帝庙花岗岩体内之花岩伟晶岩中,矿脉20余条,长20~100米,厚0.5~0.8米,含钾长石70~95%。
(十一)硅砂矿
为下石炭统风化之石英砂及粉砂岩中,含二氧化硅96%左右。分布于砂石、流光岭、高楼等乡。
(十二)磷矿石
赋存于下寒武系下中统下部黑色炭质板岩中,分布于堡面前乡石灰崖、羊古脑一带。
(十三)重晶石
赋存于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断层破碎带的北东向低温热液充填型方铅矿—石英—重晶石脉中,分布于水东江乡宜秋庙、金牛山、茶子山乡贺叶塘,毛荷殿乡大埠岗,石株桥乡新铺子等地,矿石储量数十万吨。
第二节 地貌
一、地貌特征
县境地势南北崛起,中部抬升向东西倾斜。北部边境的龙山余脉、南部边境的南岳(衡山)余脉,构成南北高峻地形向中部倾斜,形成南西—北东向的阶梯状长廊地带。中部火厂坪、砂石、流泽一带地势突起,成为境内邵水、蒸水、测水水系的分水岭。中部丘陵亦多为北东—南西向分布。
二、地貌类型
(一)丘陵岗地
为侵蚀溶蚀地貌,分布县境各地,面积162.31万亩,占全县面积的61.18%。
1,丘陵:岭脊多呈南北向或近似南北向延伸,丘体无明显脉络,地表波状起伏,相对高度60~200米,坡度15~25度,按形态特征可分为高丘陵与低丘陵。低丘陵主要分布在流光岭、团山、崇山铺、砂石、界岭、光陂、流泽、槎江等乡,相对高度60~150米,坡度15~20度。丘体零乱,无方向性。高丘陵主要分布在棠下桥区、灵山寺、双凤及斫〓等地。丘体呈短条状,相对高度150~200米,坡度20~25度,部分为30度。
2.岗地:多分布于河谷两侧,地表切割微弱,起伏和缓,相对高度10~60米,坡度5~15度,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05%。
(二)平原
境内堆积地貌表现为溪谷平原,分布于邵水、蒸水和测水等河谷地段,面积较大的有牛马司、两市塘、黄陂桥、廉桥、毛荷殿和佘田桥等地的溪谷盆地,相对高度在10米以下,坡度小于5度。面积28.78万亩,占全县面积10.85%。
(三)山地
为侵蚀构造地貌,面积约57.54万亩,占全县面积21.69%。相对高度200~400米,坡度25~30度。属浅切割岭谷交错的低山地貌。主要山脊与沟谷延伸方向和构造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分布于东南部、南部和北部地区,与邻县接壤处有中低山地貌。
东南至南部山脉,由衡阳县入境,在水东江乡衡宋公路左侧,自东向西南,沿边境地带分布。首为金牛山,向东分支有狮子山,海拔510米:向北分支有普安寨,海拔495米;主脉向西南有莲荷山,海拔468米,分布于水东江乡:向西北有佘湖山,海拔472米,位于佘田桥镇。跨过芽江谷地向东南入堡面前乡,有四十八垒,连绵48座山峰。南端有天子山,海拔620米。继向南延伸有大云山,海拔990.4米,为邵东海拔最高点,位于堡面前与衡阳县接界处。向西南沿边境延伸至石株桥乡有三面山,海拔689米,位于邵东、衡阳、祁东三县交界处,俗谓“一脚踏三阳”(衡阳、邵阳、祁阳),“滴水流三阳”即指此处。大木岭,海拔445米如山.海拔570米。向北分支,有多福岭,海拔445米转向北沿茶子山与祁东县接界处有石壁寨,海拔596米芭蕉山,海拔656米折向西延伸入皇帝岭有丫口岭,海拔282米观音石,海拔546米皇帝岭,海拔732米继向西延伸至双凤乡有雷祖殿山,海拔750米云台山、七旦岭,海拔650米。主脉由双风乡南伸入祁东,再由祁东伸入九龙乡。九龙岭孤峰突起,海拔631米。
佘湖山:位于佘田桥东2公里。唐时建有寺院,唐肃宗曾赐手书“云霖祠”匾额。旧时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晨钟暮鼓,香客不断,中秋节前后尤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副殿、佛像尽毁,仅留和尚一人。1980年始,农民集资塑佛像、修殿堂、老和尚归山。
九龙岭:位于九龙岭乡西南部,孤峰突兀,九条山脊如九龙蛰伏,故名九龙岭。清光绪间《邵阳县乡土志》载:有翰墨池,水甚雨不浊,为宋濂溪周子洗笔所,其南麓有甘泉,亦周子饮而甘者。旧时林木葱郁,四时花开,庵堂寺观,掩映其间,骚客往来,多有吟咏。今山峦依在,风景迥异,唯三株古杉,一枯两荣,尤显挺拔,相传树龄已千余年。近年封山,幼林渐茂。
土皇寨:又名普安寨,明代“荡寇将军”申儒奎曾屯兵于此,建有营寨。
大云山:昔有大云山庄,明代酃县邹统鲁避乱隐居于此,有大云山庄诗传世。传说真人申泰芝在此修道。
皇帝岭:又名黄竹岭、邪姜山,古时山上产野姜,曾以邪姜名,见诸《水经注》,为衡岳七十二峰之一。今辟有国营皇帝岭林场。
横跨邵水、蒸水、测水流域之间的丘陵地域,主要山峰有龙脉岭、石牛山、云山岭、古城峰、罗石峰、狮子山、百丈山、雷祖岭、阳合岭、良子山、烟竹岩,均为海拔400米以下的中低山。
古城峰:海拔322米,位于汪塘乡与衡阳县交界处,旧志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祖。昔时树林茂密,风景秀丽,山中有溶洞,深邃奇特,山顶有庵,四时香客不断,词人骚客尝有吟咏。现庵毁林残,游人不至。
北部山脉,为龙山余脉,分别由双峰、新邵入境,分布于界岭、斫〓、光陂、黑田铺、双泉铺等乡。其主要山峰有仙人殿,海拔670米;寨岭山,海拔397米,位于斫〓乡。天佛山,海拔505米;凤形山,海拔412米;张家岭,海拔615米;笔架山,海拔370米;位于光陂乡。天狮界,海拔595米;道士岭,海拔468米;东瓜山,海拔320米;位于廉桥镇。上旗岭,海拔278米:长岭山,海拔250米;五峰山,海拔350米;金仙岭,海拔350米;仙人殿,海拔658米;位于界岭乡。金龙石山,海拔408米;石山,海拔346米;位于黑田铺乡。大界岭,海拔342米,位于双泉铺乡。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邵东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春季时冷时暖,气温变化幅度大,多低温阴雨,间有雷雨大风,夏季暑热期长,气温高,日照多,多雷阵雨,时有干旱。秋季天气晴暖,少雨,昼夜温差大。冬季湿冷、严寒期短,间有霜雪、冰冻。
二、气候要素特征
1957年1月,宋家塘农业气象站建立,气候要素始有记载。
(一)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16.4小时。1963年最多,达2110小时;1982年最少,仅1206.8小时。冬春季光照最少,每月平均55.8~103.4小时。5月逐渐增多,平均达126.3小时。6月平均157.9小时,7月、8月分别为261.3和233.1小时。9~11月日照时数逐渐由171小时减至116小时,日照百分率年平均37%。7~8月最大,在60%以上。1~5月最小,在30%以下,其他月份在30~50%之间。
(二)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16.6℃,比较稳定,地区差异2℃左右,东南部较高,西北较低。12月受极地高压稳定控制,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1月冬季风最盛,月平均温度在4.6℃左右;3~4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季节,气温回升迅速;3月平均10.5℃左右;4月平均16.4℃;5月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7月夏季风最盛,气温最高,平均在28℃以上:9月太阳辐射仍强,气温仍高;10月明显下降,稳定在20℃以下;11月稳定在14℃以下。1956~1990年34年中,极端高温(1971年7月26日)为39.3℃,极端低温(1977年1月30日)为-12.1C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32.9℃:1月最低为1.7℃。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800~6400℃,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5600℃,持续219~259天:15℃以上活动积温为4000~5000℃,持续160~210天;稳定高于20℃的长达4~5个月。
(三)降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1150~1350毫米之间,西北部偏多,在1300毫米以上:东南部偏少,在1250毫米以下。最少佘田桥区仅1200毫米左右。年降雨量变化大。最多的1970年达1910毫米,最少的1960年仅874毫米。多集中4~6月,平均556.9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4%,常暴雨成灾。7~9月雨量偏少,平均288.1毫米,占年降雨量的22%,常有旱象发生。
年平均雨日154.5天,1970年最多,达192天,1963年最少,仅128天。4月雨日最多,平均17.9天,9月雨日最少,平均8.3天。
(四)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2~6月较大,月平均为83~85%;7月~次年1月较小,平均为76~81%;3~4月气温不高,降水多,是平均相对湿度最大的月份,分别为85%和84%:7月温度最高,空气干燥,是平均相对湿度较小的月份,仅76%。最小平均相对湿度出现在秋末和冬季,为14~15%。1988年11月10日仅10%。
(五)霜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2天。1980年最长,为322天。1969年最短,为233天。有霜期多年平均为19.1天。1975年最多,为32天。1972年最少,仅7天。霜的平均初日是11月23日,初日最早是10月24日,平均终日是2月25日,终日最迟是4月5日。两市塘区、牛马司区西南部、仙槎桥区西北部、佘田桥东部、毛荷殿区东北部无霜期较短,其他地区较长。
(六)雪
多年平均降雪9.3天。主要分布在1月和2月,平均每月3.3~4.2天:其次是12月,平均为1.1天:11月和3月,平均每月0.1~0.5天。初雪日平均是12月23日,最早出现在1967年12月12日。终雪日平均是3月2日,最迟在1963年4月8日。
(七)蒸发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29.3毫米。7~8月最大,分别为219.6毫米和195.2毫米;6月和9月次之,每月150毫米左右:5月和10月各110毫米左右;3月、11月各70毫米左右;冬季每月为40~6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曲线与月平均气温相一致。
(八)风
全年除7月外,以东北风为主。10月~翌年3月频率大,其中2月频率最大,为32%;7月以偏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3月最大,平均为2.5米/秒,6月、8月最小,平均为2.1米/秒,其他月均在2.4米/秒左右。
(九)总云量
2~6月较多,平均成数在8.0以上,其中2~4月为8.3;7~12月较少,平均在7.0以下。
三、气象灾害
(一)干旱
盛夏秋末,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高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常出现夏秋干旱。
夏旱,6月底至7月初开始,立秋前后解除,30天左右。
秋旱,8月中、下旬开始,9月下旬或10月初结束,30~40天。
有些年份出现夏秋连旱和秋冬连旱。
从1952~1990年的38年中,发生重大干旱的有: 1954年秋冬连旱,全县普遍受灾,斫〓乡、双凤乡、湾泥乡受灾严重。
1956年夏旱,6月13日~7月25日未下透雨,稻田受旱43万多亩,旱土作物受旱严重。
1957年夏、秋干旱。6月9日~8月1日、8月26日~10月24日无透雨,全县5万余亩稻田受旱。
1959年夏秋连旱。7月15日~8月5日、8月下旬~9月15日、9月18日~10月29日均无透雨,全县粮食减产285万公斤。
1960年夏秋干旱。6月18日~7月24日37天无雨,8月14日~10月16日,秋旱64天,斫〓公社1700亩水稻失收。
1963年春、夏、秋旱。3月28日~4月17日、6月28日~9月16日均无透雨,粮食减产。
1964年夏秋旱。7月1日~24日、8月30日~10月15日、10月21日~11月30日均无透雨,水稻受旱38万亩。
1966年夏秋旱。7月13日~8月12日、8月14日~10月9日无透雨,斫〓公社受灾严重。
1971年夏秋旱。6月15日~8月2日、8月29日~10月24日均无透雨。全县2万亩晚稻失收。
1974年秋冬连旱。7月21日~8月18日、8月21日~12月1日,连旱103天,粮食严重减产。
1978年秋旱55天,全县晚稻受旱面积8.97万亩。
1979年秋冬连旱。9月10日~翌年1月10日共122天无雨,全县水稻受灾20万亩。
1980年秋旱。8月23日~10月21日旱60天,晚稻受旱29.75万亩。
1981年秋旱。8月6日~10月2日无透雨,晚稻受旱18.9万亩。
1985年春夏秋连旱。4月14日~5月23日、6月11日~7月2日、7月6日~8月9日、9月15日~11月2日,均无透雨,是近40年未有过的特大干旱。全县39个乡镇普遍受灾,较严重的有28个乡,893个村缺乏人畜用水。早稻比上年减产21604吨,全县有8万亩晚稻插不下。
1990年夏秋连旱。7月3日~30日、8月3日~9月21日无透雨,严重受旱的晚稻24.91万亩,其中失收面积3.51万亩。
(二)洪涝
春末夏初,多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主要发生在邵水、蒸水的主干、支流两岸,以两市塘、湾泥渡、灵官殿、佘田桥、水东江等地为多。
民国元年至38年(1912~1949),发生水患8次,平均5年1次。其中连续两年发生的有民国12年、13年;连续三年发生的有民国26~28年,最严重的是民国38年农历5月上旬,连日大雨,山洪暴发。佘田桥、宜春桥、水东江等处店铺房舍被冲毁。卫东乡共毁屋2千余栋,死3千余人。仙槎桥街上淹水1.7米。两市塘水位高于河岸4.7米,损失惨重。
1950~1990年,局部性的水患每年均有。重大水患9次,平均4年1次,其中以1954年与1982年为最严重。
1954年6月17日晚上骤降暴雨,次日晨全县受水灾。与1949年的洪水水位比较,蒸水沿岸稍低,邵水沿岸的湾泥、魏家桥相似;仙槎桥街上浸水2米。全县淹田9万多亩,冲坏水利设施近1万处,倒屋2050间,死7人,伤8人。
1962年6月26日晚至27日上午、6月30日~7月1日,降雨227.9毫米,洪水位接近1954年,淹没田土13万多亩,倒房2468间,压伤20人,死8人。
1967年6月20日凌晨大雨,4小时内,廉桥降雨222毫米、牛马司249毫米、两市塘131毫米,其他地区均有大雨,倒房630间,死6人,伤11人。
1970年7月9~14日,持续下雨,受灾严重的19个乡,淹早稻6.5万亩,倒房1184间,死4人,伤27人。
1975年4月24日~5月16日,持续下雨,日最大雨量92.7毫米,淹稻田20多万亩,倒屋1300多间,死18人,伤9人。
1979年6月20日傍晚至21日8时,总降雨量202毫米,石株桥公社2小时降雨102.5毫米。全县淹稻田5万多亩,倒屋599间,垮桥梁97座,死4人,伤6人。
1982年6月15~18日,连降大雨到暴雨,其中马皇冲435毫米,天台山381毫米,三都铺353毫米,洪水泛滥。淹稻田18万余亩,倒房2900多间,冲毁河坝282处,冲坏渠道1435条,公路282处,死6人。
1986年6月22~23日,暴雨,日降雨109.7毫米,淹稻田15万多亩,倒屋45间,冲毁山塘4159口,河坝5443米,冲毁渠道1.78万米,垮桥188座,死9人,伤15人。
1990年7月1日中午至2日8时,暴雨,三都铺水库降雨145.8毫米(其中最大量2小时降103.7毫米);九龙岭105.2毫米;两市塘102.4毫米。淹稻田6.4万亩,倒房1030间,冲毁山塘1200口,河坝50座,渡槽2815米,死5人,伤12人。
(三)大风、冰雹
县内雷雨大风及冰雹,多数年份呈间隙性出现,有时一年发生数次。1948~1990年共出现36次,平均1年1次。其中间3年1次的1年,间4年出现1次的3年,间7年出现1次1年,最多的1973年出现6次。大多出现在4月、7月、8月。主要路径有三:一是从新邵县入境,经范家山至驻马桥;二是自邵阳县入境,经仙槎桥至棠下桥;三是由祁东县入境,经毛荷殿至佘田桥。冰雹团粒小似黄豆,大如鸡蛋。降雹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瞬时最大风力8级以上,沿途房屋、树木、农作物受损。
(四)低温冰冻
春季低温阴雨 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一般有2~3次低温天气,伴有连绵阴雨。4月初,多强冷空气和中等冷空气,持续时间一般3~5天,短则1天,长则10余天。1965、1966、1967、1972、1976、1980、1982和1990年,冷空气活动频繁,低温阴雨,持续时间长,早稻烂秧较严重。
五月低温 5~6月上旬,冷暖气流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大,连绵阴雨多。有时出现1~2次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度的低温阴雨天气。1957~1990年的34年出现19次,均危及早稻生长。
冰冻
清末以来,境内出现过10次严重冰冻。即1905、1916、1929、1954、1957、1964、1969、1974、1977、1981年。一般出现在12月底至2月下旬,其中元月~2月中旬较多。冰冻期一般3~4天,山地较长。冰冻严重期,交通中断,柑桔、活立竹木受损。
第四节 水文
县境内有蒸水、邵水、测水,分别发源于石株桥、双凤、砂石,呈放射状向东、西流出县境,注入湘、资二水。石灰岩分布面积广,溶洞多,地表水渗漏大,地下水储量丰富。
一、地表水 (一)邵水水系
邵水
曹家坝以上称桐江,古称云泉,系资江一级支流。源出双凤乡回龙峰西北岩凼里,向东北流28.5公里至棠下桥处,河宽15米,河床为泥沙;折向西15公里铜钱湾,黄陂水自北流入;西流5公里至两市塘,于曹家坝下汇槎江水,河宽20米;西流13公里至田家渡处,汇落水河;西流2.5公里至牛马司双江口处,西洋江自北流入,河宽40米;西流16公里至驻马桥曹家院子附近出县境,素有“东乡无好景,逆水八十里”之称。县内流域面积916.2平方公里,流程80公里,坡降0.77‰。有大小支流81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34条。两市塘以下,曾一度通航。
槎江
由邵阳县杉木桥入境,经黄家坝水库、回龙寺、仙槎桥,于两市塘曹家坝下入邵水。境内流域面积207.6平方公里,流程30公里,坡降1.8‰。
西洋江
自新邵县流至洪桥入境,在牛马司双江口入邵水,县境内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流程11公里,坡降1.36‰。上中游地势陡峻,下游洪水集中,易与邵水顶托,加剧两市塘、湾泥渡一带洪涝灾害。
落水河
源于新邵县,在黑田铺乡石江村入县境。经宋家塘,在牛马司小桥村入邵水。县内流域面积96.1平方公里,流程22公里,坡降2.96‰。水位易涨易落,对洪水、干旱承受力差。
(二)蒸水水系
蒸水
又名草河,古称承水。发源于石株桥乡郑家冲。北流经灵官殿至佘田桥,东折经水东江,于南塘村石马湾出县境,经衡阳入湘江,属湘江一级支流。县内流域面积563.7平方公里,流程66公里,坡降1.69‰。大小支流98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20条,流域基本上呈羽毛状排列,河道蜿蜒百转,自河源至石家园,谷宽200~500米,河宽5米,水深0.2米。石家园至先江堂3.5里段,低山夹岸,形成峡谷,谷宽50~150米。罗家湾以上称蒸水上源,面积156.1平方公里,流域周围环抱着海拔400~650米的山峰。其间沟壑梁峁交错,系花岗岩,易于风化。山洪冲刷,河床淤塞严重。
仁风水
古称邪姜水。发源于简家陇乡雷祖殿山东北麓水竹槽,经高桥、堆头、仁风桥,于祝山堂入蒸水,河床多为砂砾或砾石组成。
(三)测水水系
测水
属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砂石乡烟德冲,西北流经乌龙岩、砂石注流光岭水库,再折东北往双江桥,于香花树出县境,入湄水。县境内流域面积359.7平方公里,流程26.8公里,坡降2.24‰,有大小支流42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12条。
二、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按大气降水渗水系数法估算,一般年景4.6亿立方米:按枯季地下径流模数法估算,最枯年景保证量为1.7亿立方米。
县内石灰岩分布面甚广,岩溶含水岩所赋存的地下水,占总地下水的88%。北部斫〓及南部双凤乡一带,灰岩出露面积91.1平方公里,年天然地下水量为0.2亿立方米,埋藏深度43~75米。中部砂石、周官桥一带,灰岩出露面积367.9平方公里,年天然地下水量为0.8亿立方米,埋藏深度0~10米。东部团山—界岭,西部驻马桥及北部廉桥—马皇冲一带,灰岩面积406.7平方公里,年天然地下水量为0.5亿立方米,埋藏深浅不一。
其他弱碳酸盐类岩层及非碳酸盐类岩层分布面积969.94平方公里,年地下水量为0.2亿立方米。县境断层裂隙构造较发育,地下水露头好。
第五节 土壤 植被
一、土壤类型
境内土壤有7个土类,16个亚类,51个土属,137个土种。
七个土类是:
(一)水稻土类
包括6个亚类,23个土属,82个土种,面积50.63万亩。有机质含量3.72%。全氮含量0.206%,缺磷钾,过酸过碱的面积大,有石灰反应的占30.3%。
淹育性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的2.7%,包括浅黄泥、浅黄沙泥、浅灰板田、浅紫泥田4个土属,生黄泥、浅灰黄泥等9个土种。一般分布位置较高,水源条件差,熟化程度低,犁底层不明显,耕层浅,肥力低。
潴育性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63.7%,是县内高产水稻土亚类,包括河沙泥、红黄泥、黄泥田、黄沙泥等11个土属,45个土种,层次明显,结构发达,熟化程度高,肥力较好。
渗育性水稻土亚类:面积占水稻土0.4%,包括白善泥和白散泥2个土属,6个土种,一般发育在沙质、粉沙质的母质上,下渗水,侧渗水,形成厚薄不一的漂洗层,养分易流失,难以保水保肥。
潜育性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的29.7%,多分布在排水不良地带,包括青泥田、冷浸田2个土属,8个土种。地下水位高,水分在土体里长期停留发生潜育,犁底以下水分饱和,空气极缺。还原有毒物质多,水冷泥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养分难分解,不易于作物吸收利用,是低产田的主要亚类。
沼泽性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的3.1%,即烂泥田1个土属,3个土种。地下水位接近或超过地表,四季不干,泥成糊状,温度低微生物活动弱,养分难分解,作物吸收利用低,是典型的低产田。
矿毒性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0.4%,包括金属矿毒田、非金属矿毒田和废水污染田3个土属、5个土种。
(二)红壤土类
面积96.27万亩,占山地旱土面积的88.32%。包括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3个亚类,18个土属,40个土种。一般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0.57~3.28%,氮、磷、钾含量较低。
(三)黄壤土类
面积4917亩,占山地旱土面积的0.45%,包括1个亚类,4个土属,4个土种,分布于大云山海拔700~900米之间地区。日照少,云雾重,空气湿度大,土体中氧化铁高度水化,呈黄色,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1.4~3.5%。
(四)紫色土类
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3个亚类,3个土属,3个土种。面积11185亩,占旱土的4.36%。自然肥力中等,磷钾含量高。
(五)黑色石灰土类
面积5.28万亩,占山地旱土的4.85%,发育于石灰岩风化壳上。土壤中含有碳酸钙,有明显石灰反应,有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
(六)红色石灰土类
面积5.78万亩,占山地旱土的5.31%。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发育于石灰岩风化壳上。土层上酸下碱,土体呈黄色或黄红色。
(七)潮土类
面积414亩,占旱土0.16%。主要分布在邵水沿岸河滩地、沙洲地。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耕性好,有机质含量2.28%,全氮0.97%,全磷0.99%。
二、植被
现无原始植被,除耕作地带外,多代逆向演替产生的马尾松纯林遍布境内。形成马尾松——〓木、白栎——铁芒箕禾草群落。森林覆盖率:1956年为47.2%,1975年减为25.7%,1985年又减至23.7%。
南部山地有松、竹、杉、混交林,灌木杂草覆盖较好。其中海拔990.4米的大云山,自然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明显:500米以下地段是马尾松、杉树、楠竹、阔叶乔木混交林;500~700米是灌木为主的灌草群落;700米以上是草本为主的草灌群落。北部低山地区,残存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部丘陵地区,多为马尾松纯林,稀疏林和残林地。
人工植被:建县以来人工造林保有面积24万亩,占森林植被34.2%。其中用材林8.5万亩,防护林2797亩,经济林(油茶、油桐、茶叶、果)11.17万亩,分布于低丘、岗地、平原及四旁(村旁、院旁、路旁、河旁)地带。
第六节 野生动植物
建县前,县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建县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链发生变化。大片森林消失,灌草植被亦被破坏,大型兽类绝迹,天敌减少,鼠类、昆虫增多。
一、野生动物
(一)哺乳类
建县初期,县内南、北部山地有少量虎、豹、狼、野猪。现虎、豹、狼已绝迹。野猪极少见。貉、猬、狸(香狸、果狸)、麂、猺、豺、狐狸、水獭、豪猪、黄鼬、穿山甲数量少:鼠(山鼠、田鼠、家鼠)、兔、蝙蝠,遍布境内,唯鼠较多。
(二)鸟类
有喜鹊、大杜鹃、乌鸦、雉(山雉、竹雉)、鹌鹑、画眉、黄莺、黄雀、八哥、红嘴相思鸟、禾鸡、白鹭、池鹭、翠鸟、白头翁、铁夹子、斑鸠、啄木鸟、鹰、鹞、蛇鹰、麻雀、鸱鸺、云雀。现鸱鸺、大杜鹃稀少,麻雀为多。燕子春至冬离,野鸭冬来春去。
(三)鱼类
野生鱼类产于江河。60年代以前,有30多种,现品种减少。主要经济鱼有草鱼、青鱼、鳙、鲢、鳊、鲤、鲫、赤眼鳟、翘嘴红鲌、胡子鲶、花〓、蛇、乌鳢、黄〓鱼、银鱼、银鲴、虾、鳜、鳡、鳅、鳝等。鳜极少。
(四)两栖类
有黑斑蛙、虎纹蛙、金钱蛙、饰纹蛙、棘胸蛙、蟾蜍。
(五)爬行类
有乌龟、鳖、水赤链、火赤链、乌梢、灰鼠蛇、黄颔蛇、青竹蛇、眼镜蛇、金环蛇、五步蛇、烙铁头、石头子、银环蛇、草蜥、壁虎等。
(六)昆虫
境内昆虫种类繁多。主要有蚕、蜂、蜻蜓、蟋蟀、灶马、蟑螂、蚊、蝇、虻、螟、蝉、蝗、瓢虫、蚂蚁、白蚁、金龟子、地老虎、萤、尺蠖、松毛虫、茶毛虫、螳螂等。
(七)无脊椎动物
境内有蚂蝗、蚯蚓、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矛蚌、船形无齿蚌、田螺、椎实螺、蜗牛、虾、蟹、蝎、螨等;多足动物有马陆、蚰蜒、蜈蚣等。
二、野生植物
(一)被子植物
有杨、柳、杨梅、栗、榆、无花果、柘、构、油桐、泡桐、千年桐、珙桐、黄柏、臭椿、香椿、苦楝、乌桕、黄莲木、山茶、樱、桃、樱桃、喜树、皂夹、苦槠、石槠、樟、山苍子、杜仲、柿、桉、石榴、木芙蓉、酸枣、重阳木、槐、檀、花榈木、合欢、朴、悬铃木、银桦、栎、女贞、桂、檫、梓、楸、玉兰、冬青、黄杨、杜鹃、山楂、牡荆、栀、金樱子、乌药、花椒、鸡爪黄莲、木槿、雪花树、盐肤木、胡枝子、棕、楠竹、丛竹、箬竹、四季竹、苦竹、花粉、黄精、续断、地榆、仙茅、防己、芡实、藜芦、土茯苓、青木香、前胡、天冬、半夏、半边莲、鱼腥草、首乌、菖蒲、羊藿、益藿、益母、菊花、车前、覆盆子、桔梗、金银花、葛紫苏、夏枯草等。
(二)裸子植物
银杏、杉、水杉、柳杉、池杉、落羽杉、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华山松、金钱松、黑松、雪松、侧柏、圆柏、竹柏、樱罗柏。
(三)蕨类植物
有卷柏、节节草、海金沙、蕨、贯众、浮萍、水龙骨、狗脊等。
(四)菌类植物
木耳、地耳、牛肝菌、伞把菌、茯苓、青头菌、草菇、雁鹅菌、花菌、石灰菌等。
附注
注:上述乡镇数据中,有下列各项未列入乡镇:①总面积中国营场所面积20.8平方公里:②国营场所领辖行政村4个;③区办企业收入1083万元:④区乡人口均为乡村人口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