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株洲市暴雨洪涝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唯一号: 180534020210000018
专题名称: 2009年株洲市暴雨洪涝气象灾害
文件路径: 1805/01/object/PDF/1805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117.pdf
专题类型: 气候、水文

专题描述

2009年,各县市年总暴雨次数在1(攸县、炎陵)~4(株洲)次之间,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大致是北多南少。全年株洲地区出现3次较大降水过程,致使全市5县市、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5.98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3270万元)。 局地暴雨洪涝(茶陵6月23日):6月23日,茶陵县出现强对流性降水,本站日降水量29.2毫米,区域雨量站数据显示有3站次达到暴雨标准,分别为秩堂乡(61.6毫米)、洮水水库(80.6毫米)和桃坑乡(138.4毫米)。此次暴雨过程冲毁农田5.4公顷、水渠1200米,冲跨山塘1口、大小桥梁15座、乡村道路15公里,山体滑坡20处,倒电杆5根,损坏线路1500米,倒房屋2间,100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第一次暴雨(6月8~11日):6月8日晚上开始到11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及地面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株洲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一次较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在50毫米~100毫米,并伴有短时的雷暴及大风。株洲市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9.2毫米。株洲各县市区域自动站雨量表明,这次自北向南影响株洲的强降水主要集中在48小时内,据统计48小时内降水量有2个站大于100毫米,43个站大于50毫米,有97个站大于25毫米,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攸县的桃水镇,为109毫米。由于前期降水不是很充沛,因此未出现灾情。 第二次暴雨(7月1~3日):7月1~3日,受梅雨锋雨带南移的影响,株洲地区自北向南普降暴雨,部分出现大暴雨,其中株洲90.2毫米,醴陵132.0毫米,攸县129.8毫米,茶陵92.4毫米,炎陵57.4毫米。区域雨量站数据显示,全市93%站点降水超过50毫米,64%站点降水超100毫米,10%站点超150毫米,最大为株洲县鸿仙站197.4毫米。大暴雨致使各县市不同程度遭灾。据《株洲晚报》报道:暴雨导致湘江、洣水、渌水全线上涨。其中醴陵市大西滩站7月3日4时06分出现洪峰,水位为53.3米,超警戒水位3.8米,由于此次降水时间集中、雨量大,导致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株洲县等5县市63个乡镇18.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43间,转移人口4941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45万元。株洲市区和境内交通也因暴雨出现多处险情:铁路“涵洞”积水成湖(白关),强降水导致高速公路多路段积水(醴潭高速),马路积水成“河”(S211线株洲县湾塘路段)。 第三次暴雨(7月24~30日):7月24日08时~30日20时,株洲地区北部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南部出现中等程度的降水。过程降水量株洲167.4毫米,醴陵176.6毫米,攸县60.7毫米,茶陵47毫米,炎陵37.6毫米。区域雨量站数据显示,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株洲市区、株洲县、醴陵、攸县的部分乡镇,全市119个站中,过程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的雨量站超过75个,过程降水量超100毫米的雨量站达46个,过程降水量超200毫米达3个,过程降水量最大的为醴陵白兔潭站,达232.0毫米。此次暴雨过程影响时间较长,降水比较均匀,株洲地区未出现灾情,降水缓解了株洲地区前期出现的晴热高温天气。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株洲年鉴 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09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