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唯一号: 180531020210000027
机构名称: 株洲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文件路径: 1805/01/object/PDF/1805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0327.pdf
地址: 株洲市

机构描述

【概况】株洲市农村公路管理处是全市县乡公路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编制并实施县乡公路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机关在职职工31人,党员28人。设有办公室、财务审计科、养护工程科、路政管理科、城区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各县市农村公路管理站。2010年,全市实现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达1141.8公里,其中通乡公路60公里、通畅工程933公里、沙石路改造工148.8公里,高效地完成年初签订的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完成渡改桥2座、部贫桥14座、危桥改造12座,切实改善了农村道路的通行能力,全市农村公路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投入18.92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6244.3公里,其投入是“十五”期间农村公路投入4亿元的4倍多,建设里程是“十五”期间1095公里的5倍多;同时完成渡改桥21座、危桥改造18座、村道桥梁25座;完成安保工程84公里。“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实现100%的乡镇通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9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其中城市4区、醴陵市、攸县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市农村公路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495公里(国道512公里、省道2318公里、县道2106公里、乡道2150公里、村道6409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公路13168公里,等级率为97.6%、有铺装路面7635公里,路面铺装率为56.6%、公路密度以国土面积计算为11.98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数量计算为35.25公里/万人。 【公路行政等级调整】为进一步优化公路网络结构,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要求,2010年下半年,市农村公路管理处按照省厅《农村公路路网调整要求》,认真组织对全市农村公路的调查,积极做好公路行政等级的调整工作。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大规模的补充调查,先后经过7次调整,株洲市上报的农村公路县道由1496公里增加到2197公里,乡道由1851公里增加到2340公里,村道由6278公里增加到6316公里。调整后,全市农村公路的结构更趋合理,为“十二五”公路建设规划的编制做好准备工作。 【养护管理不断加强】2010年,成功完成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的养护体制转型,建立健全县市区、乡、村三级管理的养护体系,即:县道由县市农村公路管理站组织管理养护,乡道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养护,村道由各乡镇、村自建自养。采取个人或养护公司承包养护等形式进行县道的养护,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的方式督促乡镇、村做好了乡、村道的养护工作。为确保养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将抓实县道养护作为2010年养护工作的重点,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养护监督等方式,全市县道实现优良率年平达68%、年末达70%,均超过株洲市交通运输局下达的考核目标。 【“十二五”规划工作】一是开展公路调查,为“十二五”农村公路规划编制提供详实的依据。6月初,“十二五”农村公路规划调查工作下达后,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高质高效地完成全市1940个行政村公路情况的调查。据统计,新增农村公路里程3887公里。二是抓好路网结构调整,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做好准备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公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并更新全市农村公路各项数据库,包括公路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公路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交通部公路统计信息系统、桥梁管理系统、危桥项目库、村道危桥改造项目库、安保工程系统等等,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