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2100
颗粒名称: 茶陵县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397-4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8年株洲市茶陵县机关人员名单统计概况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区域地理 茶陵县

内容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余明刚
  副书记 蒋湘晖 周志辉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彭新军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姜衡湘
  县委常委 谭红日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徐冬生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龙志华
  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艳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彭小中
  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龙庆云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日炎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龙东华
  县委常委 尹朝晖(援藏)
  龙西茂(挂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罗尔胜
  副主任 颜定良 袁秋莲
  陈晓雅 邝有光
  陈普辉(兼)
  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湘晖
  副县长 龙志华 李艳平
  谭小华 邓小艳
  李鹏程 罗正初
  政协茶陵县委员会主席 周德才
  副主席 刘祖光 周萍
  罗九保(兼)
  谭外生(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霍志刚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育平
  【概况】茶陵县下辖13个镇7个乡2个办事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8万公顷,年末总人口为59.44万人。2008年,年平均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降雨量稍微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为18.6℃,较常年偏高0.7℃,年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2.7℃。年日照时数为1937.1小时,较常年偏多293.2小时。年降水总量1365.8毫米,较常年偏少57.2毫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50亿元,增长14.5%(比上年,下同)。人均生产总值12052元,增长14.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33.2:29.4:37.4发展为32.3:31.8:3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89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05亿元,增长14.2%。实现财政总收入3.78亿元,增长20.0%。全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15%,降低0.22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3亿元,增长6.1%,其中:农业总产值10.73亿元,增长7.0%;林业总产值2.25亿元,增长4.0%;牧业总产值14.94亿元,增长6.0%;渔业总产值1.12万元,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39亿元,增长3.7%。全年粮食产量32.79万吨,同比增长1.62%;油料产量7772吨,同比增长9.4%;年末,生猪存栏49.79万头,增长2.24%;牛存栏6.82万头,增长11.3%;羊存栏3.72万只,增长3.91%;家禽存栏146.5万只,增长4.39%。全年生猪出栏90.51万头,增长7.6%,牛、羊和家禽分别出栏2.34万头、2.33万只、172.25万只,分别增长2.63%、2.64%和3.82%。全县水产品总量达1.42万吨,增长7.0%。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87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7.13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98%。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90亿元,增长26.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户,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8.68亿元,增长40.0%,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0.39亿元,增长44.9%;集体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60.8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5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0.16亿元,增长72.2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0.47亿元,增长51.7%。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6.24亿元和0.38亿元,分别增长52.3%和44.9%。全年全社会客货周转量19.43万吨公里,增长19.1%;客运量240万人,增长5.7%;完成客运周转量24551万人公里,增长8.1%。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31万元,增长13.9%,其中:邮政1279万元,增长18.4%;电信3303万元,减少12.7%。全年累计订销报纸435万份,订阅杂志25.7万份。年末市话用户1.99万户,下降11.0%,其中:住宅电话6.57万户,下降17.5%。移动电话用户10万户,增长25.0%。互联网用户6344户,增长34.1%。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917万元,增长33.1%。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6万元,增长27.4%;第二产业投资92148万元,增长65.6%;其中工业投资91948万元,增长65.3%;第三产业投资73347万元,增长29.9%。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洮水水库完成投资45445万元,衡炎高速形象工程完成了80%左右,省道320公路改造主体工程完成,投资近8000万元的通畅工程如期如质竣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59万元,增长13.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759万元,增长11.9%,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3.1%。商品房销售面积9.78万平方米,增长43.7%,商品房销售额10033万元,增长18.7%。房屋施工面积14.94万平方米,下降24.8%;房屋竣工面积7.89万平方米,增长7.7%。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5.3%,拉动全县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6亿元,增长3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30万平方米,增长34.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36万平方米,增长204.8%。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9亿元,增长26.7%。其中县级以上零售额11.93亿元,增长29.8%;县以下零售额6.76亿元,增长2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7.09亿元,增长26.3%;餐饮业零售额1.60亿元,增长31.6%。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销售趋旺。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销售额8308万元,增长25.8%。
  全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78亿元,增长20.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519万元,增长31.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8160万元,减少1.2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县财政支出9.16亿元,增长39.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亿元,增长42.3%;教育支出1.56亿元,增长4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亿元,增长35.9%;农林水事务支出1.71亿元,增长22.5%。全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32亿元,比年初增加11.33亿元。其中企业人民币存款5.61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42.88亿元,比年初增加7.44亿元。在人民币各类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2.35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13亿元,比年初减少0.62亿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保险收入7572万元,比上年增长48.1%。
  全县有各类学校87所,在校生51508人。其中,小学37所,比上年减少40所,招生5852人,毕业生4091人,在校生3138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普通初中21所,招生4109人,毕业生4477人,在校生10877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2794人,毕业生3811人,在校生9248人。盲聋哑学校1所,在校残疾儿童69人。幼儿园24所,比上年增加了7所;在园幼儿1.14万人。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含个体)603个,卫生技术人员2280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1062张。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医技水平有新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88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8%,完成有线数字电视转换1.7万户。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省级以上奖牌30枚,其中金牌12枚。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推广科技成果25项,投入科技经费759万元,取得科技成果2项,获得26项科技专利。
  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6.29万户,总人口为59.44万人,人口增长1.2%。全县全年出生人口8962人,人口出生率为15.96‰,下降0.6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8‰,下降1.18个千分点。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1.98%。“三废”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599万吨,达标率78.3%;工业废气155394万标立方,净化处理率98%;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区覆盖率80%。工业废物排放量22.35万吨,处理率达100%。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8元,增长22.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540元,增长13.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446元,增长13.8%;衣着消费支出1182元,增长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43元,下降3.8%;医疗保健支出352元,下降25.9%。全县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73平方米,增长6.1%。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空调器76台、微波炉16台、家用电脑46台、彩电178台、冰箱96台、洗衣机100台、移动电话206部、健身器材4套、照相机32架、摄像机2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90元,减少1.3%,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151.4元,比上年略有减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67元,增长6.79%。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有69户拥有摩托车、有67户拥有影碟机、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24部、有97户拥有彩电、有39户拥有电冰箱、有4户拥有洗衣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4041人,其中,城镇11808人,经费支出1440万元;农村12233人,经费支出489万元。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县共有优抚对象6546人,供养经费支出430.8万元,其中集中供养711人,经费支出154.8万元,集中供养率达10.9%。共有乡镇敬老院20个,其中新建4个。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建设基础不够实,农民增收渠道不够宽,思想解放力度不够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茶陵县投资400万元,实施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完成地形图测量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规划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大建设、大改造,继云阳路、炎帝北路、炎帝中路改造之后,筹资1500万元,完成交通街、陵园路、炎帝南路等城区主干道路沥青改造,投资1200万元拉通了赤松路和云栖路,城区路网体系日益完善。投资900万元完成总长14000米的犀城大道雨污管道建设。投资140万元建设4个城区垃圾中转站。投资110万元建成50个公交车停靠点。投资87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与株洲首创水务有限公司以BOT模式签约,并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万元启动城区亮化工程,城市夜景更加绚丽。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对城市清扫保洁权进行拍包,建立环卫协管员制度,实现城区每天18小时保洁。狠抓以“三车三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市容市貌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夜宵摊点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加强对进城散装货物运输车辆的监管,禁止在城区主要街道燃放鞭炮,清除违章占道650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400余处,整治违章户外广告310余次,取缔、规范摊点585个,查处“牛皮癣”制造者25人,处置“牛皮癣”工作的典型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将出租车经营权、城市路灯灯箱广告权、户外广告使用权等城市资产推向市场,精心包装交通街宗地、苗圃宗地等进行整体出让,城市经营收益突破1亿元。
  【洮水水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洮水水库坝址位于洣水一级支流沔水下游舲舫乡洮水村内,距县城19公里。水库大坝主体为面板堆石坝,坝长313.3米,最大坝高102.5米,坝顶高程210米。电站装机6.9万千瓦,年发电量1.5亿度,控制流域面积769平方公里,总库容5.15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05米,防洪库容为1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7.531亿元。库区涉及桃坑、舲舫2个乡20个村,108个村民小组。淹没耕地288.82公顷,林地715.86公顷,需搬迁移民1949户9189人。2008年,工程被株洲市列为未来5年内十件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
  洮水水库是采取由业主负责大坝主体工程建设,政府负责主体工程建设协调和移民安置工作,实现了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分开同步进行的建设模式。截至2008年末,大坝主体达206.5米高程,完成大坝填筑;全面进行面板混凝土浇筑,起闭机井筒混凝土浇筑达172高程;发电厂房、溢洪道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进展顺利。工程完成总投资4.5亿元,主体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余元。移民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8年12月20日,共签订移民协议1652户,占总任务的87.3%;移民启动建房1268户,占总任务的67%;拆除房屋579户,占总任务的30.6%;生产安置38户。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强力推进】2007年下半年以来,茶陵县提出争创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展环境保洁、市场整顿、社区包联、“五小”治理、城乡结合部整治等各类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省、市、县文明卫生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卫生户三级联创工作,全面推行创卫考评奖惩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指挥部,专门从城管局、卫生局、教育局、旅游局等单位抽调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10人,指导全县创卫工作;重新调整县爱卫会成员,设立正科级编制的爱卫办,扩编到5人,与县创卫办合署办公。二是投入保障到位。创卫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创卫办专项经费20万元,并对城关镇的下辖6个社区和经济开发区,按照2万元/区的标准安排了创卫专项经费,确保了创卫办工作的有效运行。三是舆论宣传到位。县创卫办编发了《创卫简报》,《茶陵新闻》开辟了“创建卫生县城、建设美好家园”专栏,重点报道县创卫工作动态和典型事迹,对一些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曝光;每周制作播放一期融健康教育、“创卫”知识为一体的专题节目;在茶陵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开辟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构建和谐美丽茶陵”专题,在户外电子屏全天候滚动播放创卫公益广告;发放《茶陵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倡议书》、《茶陵县市民‘十要十不’行为规范》、《创卫简报》等资料6000余份,刷写张贴标语400余条,制作大型广告牌6个,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随着创卫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创卫的氛围日益浓厚,城区环卫设施日臻完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除四害达标成果得到有力巩固,社区卫生保洁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明显提升,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茶陵县大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促进“一区三园”的建设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创新招商理念,逐步完善招商机制。全县各级各单位落实招商引资领导责任制,明确各单位行政一把手为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招商工作格局,并将招商任务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实行招商激励政策;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审批代理和限时办结制度,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主管副县长挂帅的5个招商小分队,带项目、带任务、给经费、给政策,常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大力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成功引进项目8个,合同投资总额1.7亿元。全年共引进各类投资项目27个,合同投资总额27.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16个。新增外资企业3个,注册合同外资794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70万美元。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成立湖南锡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启动了对县内锡田矿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汉背有色金属加工园初具规模。东山石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茶陵东山石材工业园,已有6家石材加工企业入园。占地0.08万公顷的经济开发区二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投资8000万元完成征地工作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已有4家电子线路板和LED电子显示屏企业成功落户。贵派电器、古城香业、富盛针织厂和年产1万吨高氯酸钾等项目均已竣工投产。
  【交通建设跨上新台阶】2008年,茶陵县抢抓国家重点投资交通建设的机遇,全力打通出省出县通道,构筑至长株潭等周边大中城市“2小时经济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发展条件。2008年,计划完成交通建设资金投入14亿多元,在建国家、省级铁路、公路项目4个,境内投资2.6亿元、全长45.4公里的320省道扩改工程已基本完成;全长49.58公里的衡炎高速公路茶陵段已完成投资8.2亿元,8个标段的路基工程已完成,预计2009年10月可全线通车;总投资25亿元、全长46公里的泉南(泉州—南宁)高速公路茶陵段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2009年7月正式开建;总投资20亿元、总长47公里,湘赣两省携手打造的东西向黄金铁路运输通道——衡茶吉铁路(衡阳—井冈山)于2008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该铁路是沟通京广、京九两大南北干线的又一条东西向重要连接线。同时,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通乡水泥公路11条、115.6公里;硬化通村公路328条、1162公里,完成渡改桥项目7个、危桥改造项目7个,实现了乡乡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公路。
  【五塘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为了改善农村灌溉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茶陵县按照“全面铺开、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带动全部”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行“五塘”(即:山塘新建、险塘加固、小塘扩大、浅塘挖深、山塘防渗)建设。重点项目区分布在下东、枣市、界首、马江、浣溪、湖口、舲舫、洣江等乡镇。
  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财政局、计划局、水利局等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每处山塘奖励500元~1000元;乡(镇)村对每处山塘补助500元。同时,积极发动山塘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利用民间资本搞好“五塘”建设。在规划设计上,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班子,完成“五塘”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上级部门审批。制定工程建设质量技术标准和施工操作规程,明确竣工验收要求。县水利局有关股室和各乡镇水管站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对工程进度、竣工验收统一把关。培植了界首、枣市、马江、舲舫、洣江六个样板点。召开“五塘”建设流动现场会,组织全县各乡镇参观学习典型样板工程,总结经验,学习先进,使全县“五塘”建设高效优质推进。共完成“五塘”工程1080口,其中新建山塘109口,险塘加固147口,小塘扩大111口,浅塘挖深74口,山塘防渗639口,投入资金2101.76万无。增加蓄水量441.98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0.144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0.027万公顷,增加粮食产量376万公斤,增加养鱼产量35万公斤,年增产值370.87万元,增加农民收入511.26万元。
  【云阳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12月,茶陵县云阳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国家评定验收。云阳山景区位于茶陵县城近郊。湘江支流洣水、醴茶铁路、106国道蜿蜒而过。云阳山是湖南省不多见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区面积8688.7公顷,由云阳山、天堂山、杨柳山、鹰嘴岩等山峰组成,最高海拔963.2米,最低海拔11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云阳山景区方圆70余里,园中群峰耸立,丹崖流霞,飞瀑垂帘,峡谷深幽,古洞藏奇。绝佳的景色为云阳山增添无穷魅力,使其享有“古南岳”之称。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阳山景区坚持规划先行,打造景点精品,完善了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了服务水平。投资1500万元对赤松公路和环山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祈丰台楼阁、南岳宫配殿、紫云寺天王殿、蓬莱阁及厢房、南岳宫广场及放生池、老君像及《道德经》、神龟谷吊桥及瀑布、东门石牌坊等重点景点建设;投资500万元新建了北门游客中心、停车场、竹咀湖服务点。投资1500万元的东门游客中心、停车场和投资2000万元的赤松仙及五福岩工程正在启动建设。对景区导览图、景点解说牌、游步道指示牌、安全警示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等九大类近200块旅游引导标识进行重新设计和全面更新。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2008年12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创建3A级旅游景点顺利通过国家评定验收。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处于原老县城内,洣水由南经东而北向西环流而过。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州(县)署衙门,始建于宋代中叶之末,占地面积1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余平方米,头门、仪门、戒石、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依次排列,两厢房舍一一对应,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青瓦灰墙,圆柱方檩,画栋飞檐,高耸马头墙,建筑风格属于民清风格,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东方审美艺术。后几经战火,焚毁大半。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第8条中的重要景点。2005年县委、县政府实施“拓城兴旅”战略,将修复工农兵政府旧址列为全县十项重点工程之一。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投资近2000万元,对工农兵政府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开设毛泽东与茶陵展、工农兵政府纪念馆,茶陵籍将军馆、茶陵历史人物展等展室,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改建游道基础设施。景点形成古朴、典雅、悠闲的园林风格,品位大为提升。2007年11月28日,成功举行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80周年大庆。
  【烤烟生产跻身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茶陵县是株洲市唯一的省烟叶生产基地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和省中烟工业公司特色烟生产基地。2008年,全县有6个乡镇42个村种植烤烟,共投入烟草项目资金1690万元,新修沟渠44条18.21公里、塘坝10座,新建大密集式烤房29座,改建小密集烤房500座,漂浮育苗面积发展到600公顷,建成育苗大棚302个,改良土壤0.03万公顷。投资1000余万元的全省第一个标准化烟站火田烟站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高标准编制《茶陵县烟叶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并通过了省、市烟草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审定,茶陵烟叶被定为“复合甜香香润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全面推行了稻草还田、深翻冻坯、漂浮育苗、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化学抑芽、统防统治等技术,引进了云烟202、湘烟1号两个新品种,全县烟叶生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全年烟叶收购突破5万担大关,达到5.08万担,跨入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行列。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株洲年鉴 2009》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记载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共设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法、工业等30多个类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智
责任者
苏明亮
责任者
陈建智
责任者
贺艳卉
责任者
周玮
责任者
谭娟
责任者
段晚连
责任者
段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