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2092
颗粒名称: 区·县(市)
分类号: F127.9
页数: 31
页码: 375-4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8年株洲市区·县(市)的发展历程,分别记述了高新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等。
关键词: 株洲市 区域 地理概况

内容

高新区天元区
  高新区
  工委书记 谢高进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何剑波
  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邓尚文 马立恒
  袁生华刘跃
  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马光辉
  工委委员、工委办主任 金勇
  工委委员、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谈志明
  管委办主任 何登科
  招商合作局局长 陈大雄
  产业发展局局长 周玉智
  开发建设局局长 吴兵
  财政局局长 刘运娥
  劳动人事局局长 齐艳辉
  天元区
  中共天元区委书记 谢高进
  副书记 何剑波 何建红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邓尚文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马光辉
  区委常委、副区长 马立恒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袁生华 文迪波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石强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金勇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陈远瑞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爱云
  区委常委、区人武部部长 刘建南
  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部长 程燕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粟建华
  副主任李晓华 王少华
  王力行 唐仁奇
  汪建梅
  区人民政府区长 何剑波
  副区长 邓尚文 马立恒
  童举纲 张意
  杨胜跃 张倩
  关坦良
  区政协主席 文季纯
  副主席 罗世安 易冬林
  王征宇 肖玲
  周定良
  区人民法院院长 肖青松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新文
  【概况】2008年,株洲高新区、天元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马家河、群丰2镇,嵩山、泰山和栗雨3个街道办事处,30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4.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73万人,乡村人口6.12万人。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高新区完成GDP190亿元、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6%、21%。天元区完成GDP80亿元,同比增长17.5%,比全市高出4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市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7%,总量及增幅排名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748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8314元,同比分别增长16%、22%。天元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3.5:51.9:44.6,“二三一”产业结构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实现合同引资80亿元,到位资金34.8亿元。引进工业项目10个,其中投资35亿、年产20万台整车的北汽控股,投资15亿、年产1500吨的创科硅业,投资33亿的时代风电产业园落户园区。通过完善引资合同、实行项目建设保证金制度、组建工业项目建设服务办公室,58个重点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的50个,完成投资34.4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列入计划的34个工业项目中,除北汽控股因车型调整和3个退出项目外,全部开工建设,建成投产项目9个。时代新材风电叶片、江山生物一期、新成机器等项目初具形象,创科硅业创造了园区项目建设的新速度。园区开发有规模。全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8亿元。组织报批土地433.33多公顷,拿回用地手续74.53公顷,完成征地拆迁152.93公顷,提供工业用地162公顷。闲置土地清理迈出实质性步伐,组织收回4宗工业项目闲置用地36.67公顷。加快园区配套建设,新区中心、颐景园、中央商务区水系等项目建设相继开工。新建园区道路14条6.5公里。
  (三)科技创新取得实效,工业生产跨越发展。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5项,获得资金支持9079万元,为历年之最。政府发放创新奖340多万元,较上年增长51%,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有新的提高。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0亿元,同比增长18.4%。企业孵化取得新的进展,“天台金谷”年内引进企业30多家,厂房租售率接近80%,成为中小企业入园的重要平台。本土完成工业总产值89.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80亿元,增幅高达44%、4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到100家,河西示范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有4家。荣获省、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称号。
  (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以“创卫”为契机,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对20个城中村、11个城乡结合部、29个老旧小区、2000多家“五小行业”门店、8个农贸市场进行了综合整治。建成公厕15座、垃圾中转站7座、环卫工人休息室10间。补植乔木1.5万多株,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4.6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建成网格化城管指挥系统,建立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市政维护、绿化养护“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全面建成泰山西路、黄河北路三四五街区,改造完成长江南路一街区。完成21条小街小巷的改造建设、13条道路的沥青罩面改造和21栋临街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工程。黄河北路、六区规划路率先应用新能源路灯,国土支路应用彩色沥青和塑胶人行道砖,分别成为全市“两型道路”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的样板。
  (五)城乡统筹稳步推进,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13个示范村中已有10个建立新的村级活动场所,2个重点示范村新建村级公路4条。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系列保险全面普及,农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新扩2个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300多万元的湘芸生态葡萄园基本建成,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实施106.67公顷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争取资金240多万元完成252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乡镇道路硬化拓宽20.2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5.3公里。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3042人。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农村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态势。
  (六)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200多万元完成群丰中学合格学校改造,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全区中小学入学率100%,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位1200多个,资助贫困学生1650人。争取上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120多万元,农村“新农合”参保4.45万人,参合率达到97.6%,发放医疗补偿300多万元。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爱卫工作得到加强。广场文化有序繁荣,湘银社区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计生工作再创佳绩,成功创建“全国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区”,并连续第11年获“全省人口与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有5000多名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600多人参加医疗保险,800多人享受基本生活补助,共发放失地人员各类补助850多万元。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在标准提高的同时,全部实现应保尽保。省、市实事37项指标全面完成,并通过检查验收。创造了以村为主的安置房建设的新办法,实现建设模式、融资方式、用地性质的创新,全年启动7个安置小区、2500多套安置房建设,销售安置房1280多套,解决了3800多名被征地农民的居住问题。争取市直有关部门为2个小区680户居民办理了房产证、土地证,为8个小区1800户居民进行“一户一表”的水电改造,区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10件实事顺利完成。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继续保持全省先进县(市区)水平。违法建设得到遏制,累计拆除10多万平方米。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开展“大接访”活动,集中处理了一批重信重访和涉法涉诉问题。
  存在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型、龙头型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资金、土地、人才等制约园区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的瓶颈依然存在;就业和再就业、失地农民安置、城区教育学位的压力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成功创建全国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区】近年来,天元区计生工作以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六好”为目标,以人的权益保障、全面发展为中心,完善群众满意的优质服务机制,更新工作理念,推进综合改革,计生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连续10年被评为省、市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区近3年计划生育率分别达到99.66%、99.65%、99.79%,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2.65%以上。2008年10月10日,省人口计生委对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并给予高度评价,12月22日,正式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区”。
  【科技创新取得成效】2008年,株洲高新区进一步完善《“创新奖”奖励办法》,出台《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自主创新引导资金实施细则》,科技创新取得实效。全年发放科技三项费555万元,科技三项费规范使用率达100%;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5项,累计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9079万元,其中天元区3181万元;成功对接项目21个,实现合作投入资金10.25亿元;申请各类专利180件,发放专利奖励32万元;政府发放创新奖励340多万元,较上年增长51%,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有新提高。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0亿元,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四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3%。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天元区通过市投市建、市投区建、市补区建等模式,实施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7个,完成投资3.42亿元,在建项目累计实现投资5.38亿元,先后完成3条城区干道、21条小街小巷的改造建设和13条道路的沥青罩面改造,新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是建区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一年。黄河北路三、四、五街区全面建成,使黄河路成为河西第一条全线贯通的主干道;泰山西路的建成,直接连通了天元大桥和中环大道;长江南路改造总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效果明显并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小街小巷改造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单位和市民的生产生活,提升了城区品位。
  【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机遇,突出抓好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园区创新和金融创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08年高新区、天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同比增加26%。这是继新区2002年、2005年、2007年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大关以来,又一次新跨越。全区共有企业370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本土实现工业总产值89.5亿元,增长43.1%;完成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25.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到1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河西示范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4家,过亿元的企业11家。
  【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调整,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二三一”产业结构格局进一步形成。2008年,天元区新发展商贸、餐饮等服务业2570家,其中商贸企业70家,餐饮业278户,其他服务业2222户。全区商贸企业和餐饮等服务业总数达到4840家。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亿元,增长26.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3亿元,增长29%;住宿餐饮业6.4亿元,增长28.7%;其他行业0.28亿元,增长13.7%。
  【全面超额完成省市实事任务】2008年,天元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落实实事工作全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立足民生抓落实,落实实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维护了政府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良好形象。通过省市拨款、社会捐款、群众自筹、区镇投入等多条途径,全力争取并保障落实实事所需资金,共投入资金13293.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省、市投入7215.2万元,区级投入5833.5万元,社会投入245.2万元。11月30日,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为民办实事37项考核指标,其中,19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受到省市为民办实事考核组的高度好评。
  【违法建设得到明显遏制】始终保持对违法建设的高压打击态势,坚持“控拆结合,以控为主”方针,狠抓队伍建设与制度规范,并切实加大巡查与回访力度,有效遏制了待征地块抢搭抢建的歪风,园区违法建设基本实现“零控制”。2008年,全区查处违法建设1251处,拆除违章建筑114635平方米,组织强制拆除行动117次,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浪费,维护了征地拆迁秩序,降低了征拆成本,优化了建设环境。
  芦淞区
  中共芦淞区区委书记 李智
  副书记 汤立斌 刘克胤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许立佳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谭义群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周邦发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姚智辉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罗春风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王宏杰
  区委常委 杨晓江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段桃庚
  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陈典照
  区委常委、副区长 徐业伟
  区委常委 叶宝(挂)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放鸣
  副主任 杨雪辉 张伶
  朱建琼
  文健(兼)
  欧阳友才
  区人民政府区长 汤立斌
  副区长 王宏杰 徐业伟
  凌志文 陈刚
  罗双全 谭润洪
  区政协主席 陈友元
  副主席 刘觉 赵兵(兼)
  胡丽霞(兼)
  葛惠琪 周红兵(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颜会明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小刚
  【概况】2008年,芦淞区辖贺家土、建设、建宁、董家塅、龙泉、庆云、枫溪7个街道办事处,五里墩1个乡,拥有国家级开发区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1个,省级开发区建宁开发区1个,共19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0公顷,常住人口23.85万,其中非农人口21.47万。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亿元,增长13.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亿元、47.9亿元和68.7亿元,分别增长6.3%、13%和13.8%;完成区级财政总收入3.5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6亿元,分别增长26.72%和24.0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9.9亿元,增长37.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840元和7581元,增长17.2%和16.3%。
  商贸经济更加活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04亿元,增长27.9%。商业项目建设加速,九天一期竣工开业,金冠、金轮、中央商业广场等项目开工建设,汉华国际、欧洲城等项目拆迁进展顺利。服饰产业持续发展,第六届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亮点纷呈,节会期间签订各类服饰代理协议金额80多亿元;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招商投资网等机构成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行业合作迈向高端;芦淞服饰研究院正式成立,服饰设计研发迈出坚实步伐;服饰城进一步提质改造,喜获“中国服装商贸名城”殊荣。
  新型工业化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0.68亿元,增长18.9%,增速位居城市4区第二,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18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产业特色进一步突显,董家塅高科园成功获批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在国家新一轮航空产业布局中赢得先机,与美国公务机公司等国外公司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高科园南方公司专项项目一期、侨泰、宇奴、港鑫服饰园等一大批项目顺利竣工,建宁开发区新芦淞、康泰服饰园开工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立项16项,成功举办株洲·芦淞科技活动周、区首届企业科技创新月等活动,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圆满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清洁能源推广工作,重点整治全区洗水行业,关停洗水企业3家,治理4家。
  新农村建设跨越前行。全年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业增加值1.3亿元,分别增长7%、6.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唐人神100万头牲猪现代化屠宰流水线竣工投产,并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好棒美食品工业园一期竣工投产;采取“以奖带投”方式,推动南塘水库、徐家冲、横冲、金湖、枫溪生态园等休闲农业不断壮大。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投资180万元修建修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冰灾受损农村电网,完成南塘、连塘水库扩容及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三清四改”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新建改建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硬化乡村道路29.18公里,水泥路入户率达80%。“三防”工作扎实有效,全年无重大疫情、森林火灾发生。粮政执法严格,粮食安全有保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年发放各项涉农补贴138万元。
  两型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坚持规划先导,启动“两型社会”建设分区规划,航空、服饰、物流等产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控制性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芦淞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坚持项目承载,9个项目进入市“两型社会”重点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笼子,南部枫溪新城片区和董家塅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市“两型社会”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区。坚持示范带动,组织学校、机关、企业、社区、村等单位开展多项“两型”创建活动,涌现出区机关大院、淞欣学校、山水国际小区、庆云电力机车配件公司等一大批“两型”示范点,“两型”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枫溪片区土地整理及开发、农村土地流转、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等多项改革试点工作。
  城市管理跃上新台阶。创卫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累计投入创卫资金1.03亿元,集中整治单位院落、居民社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河港堤坝、铁路沿线、农贸市场、“五小”行业、病媒生物等,高效率完成全区153个老旧小区改造,高质量完成38条小街小巷改造,高标准配置环卫基础设施,高起点推进环卫工作市场化;同时,顺利完成市重点项目石宋大道征地拆迁、铁西路建设、芦淞路改造、城市“穿衣戴帽”等工程,积极推进湘江五桥拆迁安置、“和厚园”小区、谭家塅安置小区等项目;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芦淞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市民健康教育意识进一步提高,创卫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模工作成效明显,积极开展“禁鸣”、“中心广场禁摩”、“主要路段禁货”等整治,完善交通标志,城区交通秩序有效改善。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顺利通过验收。
  社会事业和谐繁荣。民生质量显著提高。8件实事、35项指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社保、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大病救助覆盖率达100%,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教育强区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中小学实现“零收费”、城市中小学实现免杂费,在全市首创贫困生“绿色通道”,民办教育工作出色,获“省民办教育政策落实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人口计生工作在继续保持“国优”先进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率先实施流动人口定置管理工程,在全省首次推行流动人口免费“卡式”定位服务;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成功举办“环保世纪行”等多场大型活动,建成农家书屋5家,教育女子合唱团在“唱响株洲”合唱节活动中荣获金奖;“新农合”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79.8%,血吸虫防治工作达国家标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区第四届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城市社区创建和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湖南省首届社区文化节”在芦淞区成功举办,龙泉、操坪、王塔冲、沿河等“市民满意社区”、“廉政文化先进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不断涌现。社会大局和谐安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创新中落实,首创自行车治安巡逻模式,继续保持“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县(市、区)”光荣称号,三调联动工作获省先进;启动“法治芦淞”建设,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信访工作在省、市检查考评中获满分;“三合一”场所、安全生产、公共娱乐场所等整治行动卓有成效,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做好国防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审计、统计、档案、物价、法制、编制、人防、民族、宗教、侨务、残联、老龄、老干、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红十字会、工商联、机关事务等工作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发展。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组织干部深入调研,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实行科级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干部绩效考核制和教育、卫生系统全员竞聘上岗制。非公、市场、社区、农村党建工作全面推进,“五型”机关创建取得成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双拥工作取得新的发展。积极做好抗冰抗震救灾工作,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42件,办结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100%;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完成政府信息目录和指南、行政职权目录编制工作,组织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专项培训,夯实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获“市政务公开示范点”称号。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业竞争力有待加强,经济发展缺乏强劲的产业支持;创建工作任重道远,刚性支出压力日趋增大;战略性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各项社会矛盾依然突出,维稳压力较大;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
  【省级文明城区落户芦淞】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强社区建设和提高市民素质,近年来,芦淞区委、区政府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力创省级文明城区。先后投资30亿元,完成9条样板路建设,对全区60余条小街小巷进行提质扩容,使16栋烂尾楼实现“华丽转身”,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38.0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17.9亿元,累计签约项目63个,实际到位外资达1.7亿美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文明创建的各项指标大幅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8%,新增9块公共绿地,新建社区服务中心35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比2002年提高13倍。11月初,省文明委对芦淞区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芦淞区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区验收。
  【继续巩固“全省平安县区”殊荣】芦淞区作为株洲市的中心区、商贸区,流动人口多,区情复杂,社会治安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大问题。近年,芦淞区始终坚持以巩固“平安芦淞”成果为目标,将完善防控体系、防发案、压发案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建立区级领导、区直单位联系社区(村)的综治维稳责任制度和对街道(乡)、社区(村)的综治维稳工作进行每月排名、每月通报的制度。2008年,在全区推行机动灵活的单车治安巡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见警率,辖区巡逻点线面上的抢劫、抢夺、扒窃案件发案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8.62%、27.62%、31.54%。同时不断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全年投入31万元,加强社区(村)警务室硬件建设。2008年,继续保持“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县(市、区)”殊荣。
  【连续5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2008年芦淞区人口计生工作按照“提水平、强特色、保模范”的工作思路,继续巩固稳定低生育水平,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认真抓好“两扶”工作和出生缺陷干预检测,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这是芦淞区自2004年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以来连续5年保持“国优”领先地位。
  【炎帝服饰商务节亮点纷呈】9月20~25日,第六届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隆重举行,开幕式上,芦淞区被授予“中国服装商贸名城”荣誉牌匾。本届商务节以“弘扬炎帝文化,营造时尚氛围、推介服饰品牌、打造服饰名城”为宗旨,举行多项精彩活动,包括首届中国大学生休闲女装设计大赛颁奖晚会、“大学生创业在芦淞”人才招聘会、1978~2008市场改变中国暨中国服装市场发展高峰论坛等。本届商务节更加注重国际合作,芦淞区政府与意大利经贸代表团签署《中意服饰产业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服饰设计研发、生产检测、营销、品牌展示、人才交流等层面加强合作,芦淞服饰将加快与国际的全面对接。
  【教育强区工作再出新招】2008年,芦淞区积极扩大教育投入,着力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率先在全市首创贫困生“绿色通道”,落实“新机制”专项资金652.6万元,全年全区3729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杂费政策,农村学校实行零收费,城市学校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共救助贫困生2477人,救助金额45.48万元。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年新注册民办教育机构3所,查处非法办学机构13所,核准注销11所,下达整改意见书50份,株洲市外国语学校、芦淞教育幼稚园被评为2008年度市年检先进单位。荣获“2008年湖南省民办教育政策落实工作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成效显著】2008年,芦淞区全面落实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求,为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医疗救助保障。依托辖区工矿企事业单位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分别在贺嘉土、建设、建宁、龙泉、董家塅、枫溪等6个街道范围内设置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投入建设改造经费180余万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同时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区有农村人口25230人,全年参加新农合人数20134人,参合率79.8%,加上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数2700人,参合率达90.50%。中央、省、市、区补助资金到位166.654万元,其中区级配套基金16.86万元。
  【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挂牌】6月,芦淞区正式组建成立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注入资产评估总价值为23176万元,公司已融资5000万元,投入和厚园、谭家塅安置小区、烟草大楼及住宅等项目,预计产出5200万元。通过公司融资平台,从事区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将为增加区财政收入、缓解区财政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园区经济发展强劲】2008年,株洲国家高新区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区以打造“东航空城,西服饰园,辅以健康食品园”的产业格局为目标,紧紧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试点的契机,突出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三大产业基地的快速推进,2月,获批成立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2008年年底,基地内航空及航空相关入园企业已有25家,竣工投产项目4个,总投入资金7亿多元,正在开工建设项目4个,11家服饰企业正式投产,上半年园区服饰平台官方网站正式开通,月点击率50万次,月成交额达7000万元,吸引入园食品企业5家,工业园区已成为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招商引资态势良好】2008年,芦淞区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以“环境建设年”为契机,以节会招商为手段,以抓项目落实为核心,突出工业招商和服饰产业招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35.27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2亿元人民币,在“沪洽周”期间,引进项目13个,引进外资2.26亿美元,内资30.416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数和组团参会人数在株洲市排名第一。
  荷塘区
  中共荷塘区区委书记 杨玉芳
  副书记 周晓理 郭平
  徐红宇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欧阳真云
  区委常委、副区长 周小毛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易笑平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金鹏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斌
  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朱亿
  区委常委、副区长 唐卫湘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曙红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张赐华
  区委常委、副区长 邬凌云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开元
  区人大常委副主任 彭朝生 程富饶
  曾育军 何幼慧
  陈科华(兼)
  区人民政府区长 周晓理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郭平 周小毛
  唐卫湘 邬凌云
  张辉兵 欧阳光
  王定国 刘湘林
  政协荷塘区委员会主席 肖支前
  副主席 朱家来 陈立塔
  喻秋良(兼)
  廖山(兼)
  黄静(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沈建平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彭物明
  【概况】2008年,荷塘区辖仙庾镇、明照乡两个乡镇,月塘、茨菇塘、金山、桂花、宋家桥5个街道办事处,39个行政村,34个社区居委会。共有7.08万户,总人口27.85万人(统计口径),计划生育率为98.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2‰
  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34.55亿元,增长40.4%;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增长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增长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3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868元,增长20.9%。引进项目23个,其中市外境内项目18个,资金12.98亿元,外资项目5个,资金3270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达到61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达到17家;新增税收过亿元企业1家,实现历史性突破。中材株洲日产5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金山科技工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43个市、区级重点项目均完成目标任务。
  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55.8亿元,增长21.6%,完成工业增加值56.95亿元,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3.9亿元,增长21.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增长17.6%。
  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37699万元,增长6.2%;完成农业增加值24298.3万元,增长6.2%。实现林业产值1404.6万元,增长6.1%。植树造林工作成效显著,共完成“长防、异地、补植造林”31公顷,中幼林抚育213.33公顷,封山育林4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54%。
  实现牧业产值13867万元,增长6%;实现渔业产值1617.8万元,增长6.9%。水产品总量2297吨,增长8%。出栏肉猪7.64万头,增长5%;出栏羊2.08万头,增长8%;出笼家禽32.46万只,增长8%。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
  固定资产投资34.55亿元,增长40.4%,其中工业投资15.22亿元,增长66.6%,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4.1%。中材干法水泥生产线完成投资4.6亿,已于10月底点火投产;601一系列技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7亿元,增长43.8%。
  社会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2亿元,增长20.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26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36亿元,增长16.8%。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双高”企业认定10家,申报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2家。全年荷塘区专利申请量达182件,专利申请量稳居城区前列。荷塘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增加值57.74亿元、22.65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全年进出口总额1817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4065万美元,出口额14105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个,外资实际到位3270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项目18个,实际到位内资12.98亿元,增长60.1%。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荷塘区拥有中小学校25所,其中城区初级中学4所,小学14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6所;在校中小学生23697人,专业教师1183人。荷塘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率、升学率为100%,辍学率为零;初中入学率为100%,毕业率为100%,升学率为97.95%。特殊教育稳步发展,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荷塘区共有各类形式的幼儿园63所,幼儿入园7502人,入园率达94%。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效。以大型文艺汇演为载体,繁荣群众文化,举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炎帝广场文艺晚会和“蓝天、碧水、净土”荷塘区环保世纪行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大型专场文艺演出;指导扶植民间艺术团体发展,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喜相逢文体艺术团”等为代表的业余群众文艺团体众多;组织“魅力仙庾”书画摄影作品展;启动文昌阁、仙庾庙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强群体活动指导,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举办了各类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完成了省、市体育局主办的“奥运潇湘行·趣味乐拼拼活动”株洲站比赛和全省总决赛;关注弱势群体,成功举办了“株洲市荷塘区首届残疾人运动会”。
  【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面对年初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年中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年底金融危机冲击,荷塘区积极应对,奋力而为,主要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34.55亿元,增长40.4%;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增长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增长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3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868元,增长20.9%。引进项目23个,其中市外境内项目18个,资金12.98亿元,外资项目5个,资金3270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达到61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达到17家;新增税收过亿元企业1家,实现历史性突破。43个市、区级重点项目均完成目标任务。
  【“两型”建设初见成效】2008年,启动《两型社会下的荷塘区发展规划》、《金山科技工业园新址规划》、《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仙庾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地通过国家水利部和发改委立项,引资1000万元启动仙庾风景区宗教建筑群建设。春季城市植树1.4万株,规模居城市4区之首。加大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停污染企业和工艺落后企业4家。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开展声势浩大的“创卫”活动。投资980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51条、城中村23个、老旧小区58个、农贸市场12个,整治“五小”门店4000余家。主次干道实现24小时清扫保洁,城区历史性垃圾得到清理。“创卫”顺利通过国家“暗检”,“创模”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增强。同时,启动建宁港、白石港整治,拉通了茶马线,建好430厂区路,完成石宋路二期征地拆迁,新建乡村公路42公里,整理农村土地186.67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环卫作业实现市场化】通过公开竞标以总价1756万元把建成区范围内的环卫作业承包给3家物业公司,真正实现“政事分开,管养分离”。将建成区划分为8大格、69小格,以网格为单位分块进行作业、监管、检查和考评,定人定责,实行两级管理、两级考评,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中材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成投产】中国中材集团公司是国务院首批56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是中国企业500强。2007年9月27日,中材公司正式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8.5亿元人民币,在株洲规划建设年产400万吨的优质水泥生产基地。该项目厂区选址在株洲市荷塘区仙庾镇黄塘村和双泉村,矿区选址在仙庾镇三八村和霞山村,厂区距上瑞高速公路株洲分路口互通大约9公里。厂区用地控制在28公顷以内,首期用地约21.33公顷,矿区用地控制在66.67公顷以内,首期用地16.67公顷。2008年10月30日,该项目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湖南省省长周强等省、市主要领导出席点火仪式。
  【省8件、市10件实事任务圆满完成】2008年,荷塘区按照年初确定的实事目标,集中力量,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取得显著成绩,连续5年荣获省、市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称号。全区共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972人、917人、2613人、1531人、6.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31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107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就业援助达100%,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8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737人。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除率达到100%,共有37477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590万元。仙庾镇卫生院国债项目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所,市辖区和县级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改造县乡公路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分别为6公里和36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0个。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全部发放到位,216名对象分别受益。新建(筹建)城镇廉租住房5600平方,112户进行了货币补贴,新建农村安居房10栋。提质改造城区所有小街小巷完成47条,新建公厕20所、环卫休息室10间、垃圾站9座。
  【喜获省“平安城区”称号】2008年,荷塘区综治工作以“争创省级平安县市区”为目标,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拳出击严打整治,努力营造群防群治氛围,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并一举夺得“全省平安县市区”荣誉称号。全年刑事案件发生率下降19%,恶性案件中爆炸、劫持、放火事件为零,故意杀人案下降71%,抢劫和抢夺案件分别下降48%和33%。检察院共受理批捕案件372件683人,经审查批捕330件605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926件,审结854件,结案率92%。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798起,成功调处787起,矛盾纠纷的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8.6%。社会环境持续稳定,校园周边、铁路沿线、合泰地区等重点整治工作成效较好,各类矛盾均有效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大局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局良好】7月3日,荷塘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启动。制定下发《荷塘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方案》、《荷塘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和《荷塘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操作性的指导文件,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出台《荷塘区2008年度参合农民免费体检实施方案》,对参合家庭每户免费体检1人,共有9679人接受免费体检。通过广泛宣传和精心组织,参合率达到85%,全区有868人得到住院补偿款90.34万元,平均补偿额为1041元。有68位参合农民患特殊重大疾病得到了二次补偿款,共计97494元,有效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区人大加强工作监督】2008年,荷塘区人大坚持议大事、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努力创新监督方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全年共举行常委会会议6次,主任会议13次,开展执法检查、调查、视察活动42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3人。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及闭会期间共收到代表建议71件,通过实施跟踪督办、重点督办和现场督办,切实提高办理效果,确保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其中1件已转为市代表建议,1件经研究不列为建议办理,区人民政府实际承办建议69件,建议办理见面率、答复率达到100%,满意及很满意率达到92%,落实率达到41%。
  【区政协积极调研参政议政】2008年,荷塘区政协围绕发展中心,突出发展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全年区政协精选调研课题,确定《大力实施“商贸兴区”战略,加快荷塘区第三产业发展》、《荷塘区税收现状及今后的展望和对策》和《荷塘区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等10余个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形成了10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中《荷塘区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获市政协优秀调研报告奖。
  石峰区
  中共石峰区委书记 张政佳
  副书记刘剑飞 蔡周良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陈进生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亚男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尹念群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屈邵阳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凌红旗
  区委常委、区人民武装部政委 黄克琦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康月林
  区委常委、株洲高新区田心高科园党工委书记 邹志超
  区委常委、副区长 邹展晖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颜曼文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立平
  副主任 唐恒明 易桂芝
  李德义 刘业余
  蒋会平(兼)
  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剑飞
  副区长 康月林 邹展晖
  李立新 余群明
  陈丰华 兰军
  欧阳政
  政协石峰区委员会主席 黄幼刚
  副主席 熊华生 潘一帆
  张超 王湘琳
  杨洋(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贺武夷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朱胜辉
  【概况】2008年,石峰区辖响石岭、清水塘、铜塘湾、田心、井龙5个街道和云田、龙头铺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66.5平方公里。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1万人。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3.57‰。
  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全区实现GDP170.6亿元,增长10.3%;完成财政总收入4.9亿元,增长2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增长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7808元,增长17.2%。农业持续增长,花木产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休闲农业基地发展到26家,改造硬化乡村道路70公里,整修水利设施780处,完成农村土地整理项目133.33公顷。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6.6%。工业克难求进,轨道交通、化工、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9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10.8%。商贸日益繁荣,万博龙家居广场、株洲商城二期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株百、苏宁相继入驻,商业楼盘火热开发,商气人气不断聚集。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22.5%,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12.4%。园区项目竞相推进。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完成产业分布、企业搬迁、移民安置等专项调查,做好了项目申报、融资协调、土地储备等相关工作。田心高科园完成第四期36.13公顷征地拆迁,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被授予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园。株冶直接浸出炼锌、株化2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中铁轨道道岔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南车电机扩改、时代电气半导体研发等项目如期推进。田心立交征地拆迁有序推进,时代大道提前交地,长株高速、武广客运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1亿元,增长31%。
  改革开放竞显活力。顺利完成村级区划调整,全区行政村由45个合并为28个。市链条厂职工安置基本完成,金成实业破产工作顺利进行。对外合作不断扩大,与湖南工业大学签署“绿色化工与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合作协议,与日本开展的城市间循环经济合作,被列入国家中日循环型城市合作计划。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策划包装了46个招商项目,成功引进16个项目,全区实际利用外资4272万美元,完成内联引资15.4亿元,分别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43%和128%,评为全省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深入推进城市创建工作,对城区53条小街小巷、186个老旧小区、16个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提质改造,人民北路二期如期完工,时代B道建成通车,新建公厕15座,垃圾中转站9所,环卫休息室10间,新添垃圾容器4786个,实施城市“穿衣戴帽”工程3处,新栽大树1.1万株。积极探索城管长效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城管体制改革,组建5个街道城管分局,进一步理顺了城管职能。深入推进“创模”工作,完善道路交通标线标牌,设定停车泊位4300个,开展限摩、限货、禁鸣治理,城市交通秩序进一步优化。区域环境明显改观,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力量,深入发动企事业单位、广大群众参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了一场漂亮的“创卫”攻坚战,对居民小区、城中村、农贸市场、河港堤坝、铁路沿线、单位院落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大量卫生死角成为历史,大批违章建筑得以拆除,市容环境卫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关停、淘汰了13家污染企业和生产线,对20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特别是天成化工的关停和选矿药剂厂的搬迁,彻底解决了响石广场附近数十年来的臭气扰民问题。关闭电厂两台12.5万千瓦的机组,爆破了1座180米高的烟囱,极大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推广清洁能源296家,落实节能减排企业20家,清洁能源推广和节能减排指标均提前完成市里下达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市、区各项实事,荣获全市为民办实事先进城区称号。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元和2640元。发放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79户,扶助农村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134户。免费开展优生遗传检测2717人次,免费开展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7342人次。全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城镇就业10619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40人,援助零就业家庭155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54人。新增城市廉租住房9910平方米,援建农村安居房37栋。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救助家庭贫困学生2043人次,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00例。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了金盆岭转城居民上访、仁和小区水电改造、霞湾地区饮水安全等重大遗留难题,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中央、省、市“两会”期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的信访维稳工作,全区未出现一例非正常赴省进京上访。科技工作不断进步,被列为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市区,9家企业通过“双高”企业认定,云田花木基地获评国家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完成教师队伍“三定”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创建2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引进南方、黄冈2所民办学校。群众文化不断繁荣,迎奥运系列文体活动有声有色,云田“农家书屋”被列为全市第一家村级文化建设示范点。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云田乡卫生院的改扩建,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生工作再创佳绩,在全市率先实施计生专干“区管乡聘村用”管理模式,公开招聘28名村级计生专干,认真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连续17年荣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9件,政协委员提案69件,答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为100%。落实行政程序有关规定,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力度,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推进政务公开,完善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居)务公开,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全社会法制意识明显提高。开展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强化土地执法,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国土资源管理不断加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石峰区连续4年保持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田心高科技工业园获批“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田心高科技工业园始终坚持“追赶世界科技潮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交通电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31.58亿元,增长77.02%;实现利税14.35亿元,增长58.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6亿元,增长59.27%,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园”。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08年,关停、淘汰了13家污染企业和生产线,对20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特别是天成化工的关停和选矿药剂厂的搬迁,彻底解决了响石广场附近几十年来的臭气扰民问题。关闭电厂两台12.5万千瓦的机组,爆破一座180米高的烟囱,极大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同时大力开展“创卫”工作,对居民小区、城中村、农贸市场、河港堤坝、铁路沿线、单位院落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提质改造小街小巷53条】为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按照“沟通、路平、灯亮”的要求,筹资80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53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群众评价为“用1年的时间完成了今后8年要做的事”。
  【在全市率先开展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为变突击活动为长效管理,巩固“创卫”成果,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在全市率先开展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专业公司参与市容环卫管理,城区市容环卫全部实行作业市场化,主次干道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保洁,清扫面积由117万平方米增加到357万平方米,覆盖所有建成区。
  【计生工作连续17年荣获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认真落实利益导向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对村级计生专干实行“区聘、乡管、村用”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创建了“新家庭文化屋”,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计生咨询和服务平台,全区计划生育98.97%,通过考核评估,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这是石峰区连续17年获得这一荣誉称号。
  【云田花木基地获评国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云田乡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花卉苗木,迄今为止花木种植面积2173.33多公顷,花木品种600多个,花木种植户5000余户,花木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年销售收入2.6亿元,先后被国家林业总局和中国花卉协会评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中国花木之乡”。2008年,云田花木基地获评国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株洲县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王建平
  副书记 蒋永清 罗禧瑰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罗克俭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黄亮文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建勇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莫大德
  县委常委、副县长 曾文飞
  刘海宾
  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涂发水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稂水云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曹道忠
  县委常委 钟勇军(援藏)
  县委常委、工业园党工委书记、主任 黎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王顺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江小忠
  副主任 龙建国 齐和平
  侯石泉
  何沙(兼)
  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永清
  副县长 罗克俭 曾文飞
  刘海宾 刘新宇
  刘蓉 张德云
  李文亮
  政协株洲县委员会主席 陈光国
  副主席 唐新明 吴干庄
  吴牧师(兼)
  瞿梅(兼)
  陈代陆(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欧阳曦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毅清
  【概况】2008年,株洲县经历雨雪冰冻灾害、能源和电力供应紧张、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和考验,突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工作主题,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团结拼搏,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株洲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一三二”工作思路,围绕年初目标,在领导上加强,在力度上加大,在方式上改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指标大幅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GDP增长14.5%,达到56.93亿元,增幅比2007年提高2.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上升,全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1:37.5:31.5调整为29.8:40.1:30.1。全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3968万元,同比增长26.81%,达到3.4亿元。其中,分别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586万元、5908万元和1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7%、11.87%和73.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51万元,增长21.85%。基金收入2560万元,增长291.44%。其中: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0664万元,增长27.61%;地税部门税收收入10016万元,增长3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0元,同比增长18.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35元,同比增长18.1%。
  年内,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096万元,同比增长6.1%,粮食播种面积4.51万公顷,增长1.53%,与2007年持平;非粮作物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增长7.53%。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茶叶、水果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2.27万吨,比2007年增加0.83万吨,增长2.64%,林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76%。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3400公顷。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出栏牲猪72.06万头,同比增长19.82%;出笼家禽219.45万羽,同比增长19.3%;水产品总产量13625吨,同比增长8.31%。
  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2亿元,比2007年增加5.66亿元,增长35.7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64亿元,同比增长51.16%,房地产完成投资26716万元,同比增长111.8%。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88亿元,增长0.64%。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主导,主攻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同步实现快速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77080万元,比2007年增长46.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个,实现现价总产值271772万元,占全部工业的67.16%,同比增长64.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05308万元,同比增长14.9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48004万元,比2007年增长37.6%。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按照“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要求,投入资金1.5亿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完成通乡公路70公里,通畅工程516公里,通达工程33.2公里;干线公路建设有序推进,省道S313全线竣工通车,古王、淦八、太长线已开工建设,渌芷线建设工程和省道S211改造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以“沥青路、电梯房、红绿灯”为重点,加强县城建设和改造,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投资5000余万元,全面完成以县城主路面整体刚改柔,主要路口设置红绿灯,完善标志标牌和环卫设施等为主体内容的县城综合整治提质工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切实做好抗灾保电工作,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投入资金1.13亿元,基本完成288个村的电力恢复重建,全面完成13个村的农网完善工程,农村电网投资在全省排名第一。投入5700万元,完成58个通信基站建设。水利投资完成5000万元,湘渌江防洪大堤二期工程全面完工,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改造中低产田0.12万公顷,完成土地整理0.12万公顷。
  2008年,全县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品零售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8.44亿元,增长21.65%。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4.12亿元,贷款余额10.83亿元,分别增长22.29%和37.65%。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推进,成功获得中央银行票据兑付2.6亿元。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7亿元。房地产业规范发展,完成投资2.67亿元,增长111.8%,销售面积25.32万平方米,增长52.23%。旅游休闲日益繁荣,全年接待游客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00万元,分别增长29%和27%。改革改制深入推进。抢抓时机对全县14家企业进行了改制,置换职工身份1000余人,利用政策减少改革成本5900万元。争取政策解决了动物防疫部门、原渌口镇阀门厂、环卫处部分退休人员等相关人员养老保险统筹问题,妥善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五县市排名前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政策全面落实,“普九”债务化解顺利进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快速推进,投入1366万元建设农村合格学校16所,高质量通过了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省检,市检被评为全市优秀单位。全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深入开展“月月乐”、“五下乡”等活动,成功举办了机关职工运动会、空灵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启动第二轮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新农合参合率达85.5%,艾滋病、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认真做好了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有新的发展。加快实施“节能减排”,继续实施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国土、计生、环保等基本国策得到落实,计生工作连续18年保持全省先进行列。民兵预备役工作富有成效,多次获得省市表彰。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全年民生投入达5.7亿元,社保支出达到1.16亿元,比上年增加4357万元,增长59.85%。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8年全县共为7520名城镇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金1017.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3920人。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114人。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7%,比上年上升0.41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99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416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278人。全年财政安排4600万元,全面规范公务员津补贴,适当提高事业单位工资总额,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得到保障。加大财政对村级的投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村级转移支付每村达到2.2万元。
  完善覆盖城乡的污染治理体系。成功取缔渌江县城范围内6个砂石场,解决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自来水取水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718口,为全年目标的114%;帮助5869个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全年目标的100.3%;城镇廉租住房完成面积4000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1164栋。
  【组团参加“沪洽周”活动】6月16~21日,湖南省在上海举办2008湖南(上海)投资洽谈周,株洲县代表团准备比较充分,发布和签约效果非常好,实现了预期目标。在6月18日举行的株洲投资说明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株洲县成功签定6个项目,其中,内资项目4个,外资项目2个。合同引资130亿元,占整个株洲市的引进项目29%。此次“沪洽周”签定的6个项目分别是投资8亿美元的节能环保产业工业园项目、投资47亿元的大京风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投资32亿元的惠天然城市公园项目、投资5亿元的旧城改造项目、投资4000万美元的福华速冻食品项目和投资1.2亿元的预应力高强管桩项目。
  签约项目体现投资额度大、大项目多,外资项目引资额度增多的特点,“沪洽周”的成功是株洲县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两型”社会建设所焕发出的巨大吸引力的成功,必将有力推进株洲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推进株洲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项目】株洲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员工刘放利用多年烟草行业的物流配送经验,发明“出租车顺公共汽车线路同车搭乘信息屏”,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据了解,专利项目是由数码管显示屏和数字控制器两部分组成的一种可变数字的信息显示装置,出租车司机根据首位上车乘客所往方位,确定具体公共汽车统一线路,并通过数字控制器操作调整显示屏,提示沿线乘客搭乘顺路出租车,从而达到提高出租车载客率,降低能源消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乘客支出费用,增加车主营运收入的目的。中国国际风险投资协会、中国专利技术推广中心都认为,该专利项目符合国家当前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务院第〔57号令〕文件列出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市场开发前景。经知识产权和科技推广部门专家初选推荐,并于国内外投资机构及生产企业对技术项目的需要进行对接筛选,已被核准纳入“全国重点专利项目招商融资与推广转化扶助计划”,将在各种国家级技术交易中予以重点推介。
  【美神育种有限公司(良种猪基地)引进原种猪】2008年,美神育种有限公司投资1.5个亿首期组建1000头母猪原种场1个,1200头母猪原种扩繁场1个,年产2万头肥育猪商品示范场2个,部分猪场已投产,其它猪场正在施工之中。年内,湖南唐人神集团从美国芝加哥空运的首批每头价值2万~4万元的600头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美系曾祖代原种抵达株洲县内。中美合资湖南唐人神威特先生猪育种公司拟耗资1.2亿元,共分两批引进种猪1200头,并在株洲县姚家坝乡安下“新家”,猪舍拥有美国专利的全封闭、自动环境调控的先进建筑,是国内首个同类种猪场。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与美国核心场同级的曾祖代原种猪过1万头。今后,国内需要世界顶级水平的原种猪不再需要从国外进口,并通过联合育种,可升级生猪育种技术,改善地方品种结构,优化生猪品质,极大地推进全省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建立中国物流(株洲)产业园】12月18日,中国物流公司与株洲县政府签约,在株洲县境内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物流(株洲)产业园,项目选址在株洲县渌口镇,北起大石围,南至关口,东靠京广线,西临湘江,占地面积约133.33公顷。
  项目是一大型综合性物流项目,总体定位为面向长株潭、辐射中南地区的区域性水陆空联运枢纽,为钢材、化工、车辆、建材、农资、机械、粮油等大宗货物的物流、仓储、配送、交易、电子商务、综合开发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初步规划六大功能区,分3期建设。首期用地约40公顷,重点建设码头、仓储、物流区;二期用地40公顷,重点建设交易区和服务中心;三期用地约33.33公顷,重点建设配套商业开发。
  【引进惠天然·城市公园项目】惠天然·城市公园是2008年湖南“沪洽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株洲市重点工程项目,也是“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湖南行”招商签约的省重点调度项目。是由株洲县人民政府与湖南惠天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大型城市新农村生态社区及“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项目位于株洲县渌口镇柏树村、象石村,东接省道S211(枫溪大道),西面紧临湘江,北靠株洲市区和董家塅高科园,南面为株洲县城,距离芦淞区行政中心、城市南环线仅1公里左右,距株洲城市中心不足八分钟车程。建设时间预计为8年左右,总规划占地约533.33公顷。其中,体育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146.67余公顷,规划建设用地200余公顷,公共商业用地60余公顷,生态农田、湖泊、林地133.33余公顷。区域内部规划建设有高尔夫球场、酒店、学校、幼儿园、篮球馆、网球馆、别墅、洋房、江景高层等多种物业类型。并充分尊重自然地貌保留大面积的水系、山林、农田等原有生态体系。以绿色、生态、健康为主题,突出城乡一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尚现代等特点,致力于缔造株洲城市大客厅、长株潭融城后花园、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实现建筑、自然、人文的和谐共生。
  【县城交通提质扩容】8月6日,启动县城主干道刚改柔工程。县城主干道刚改柔道路全长8公里,总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向阳北路、向阳南路、漉浦东路、漉浦西路、津口西路、学堂路、迎宾路、南江南路、南江北路、梅苑路、黄金西路。沥青路面厚8厘米,采用改性沥青和玄武岩骨料。施划标志标线共9300余平方米,制作道路指示标牌50块,安装隔离防护栏1800米,在县城主干道旁划定了800多个停车位。省道S211县城段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以及配套设施建设顺利完工;漉浦东路和漉浦广场的人行道和绿化建设全部完成。同时,拆除漉浦路与南江路交汇处的中心环岛,在该处及津口路、县五中前设置3处红绿灯。此外,在县城设立货运停车场、面的客运车辆停放点。为方便居民乘坐7路车,还在其主要停靠点设置公交站亭。自县城交通设施升级改造以来,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事故发生次数大大减少,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过去明显减少。整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工程历时90天,于11月20日实现全面通车。
  【政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株洲县政务中心原有办公面积900平方米,办公场所相对比较狭小,办公设备和网络建设滞后,窗口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税费征缴存在自由裁量现象,不能较好执行《行政许可法》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2008年底,以“环境和项目建设”为中心,为完善和推行服务承诺制、代办服务制度和联合审批制,株洲县政府投资110余万元,将政务中心的办公场地扩大到1550平方米,进厅单位也由原来的17个增加到40个,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7人增加到76人。通过扩改,增架10兆的光纤,开通4条专线内网,添置70台工作电脑,开发审批受理、发票管理、并联审批、基础数据管理等软件,建立门户网站,在网页上开设政策法规、收费标准、服务指南、网上申报、在线咨询、监察评议、投诉建议等10几个栏目。网络平台建立后,实现了窗口受理、规范开票、一门受理抄报相关等运作模式。同时,利用政务中心网站公示公开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办证项目以及各个项目的服务指南,有关政策法规,办件结果,咨询联系方式及联系人,收费项目及标准。作为株洲县的“服务窗口”,政务中心以新的面貌,遵循“进一个大厅办成,收标准规费办完,按承诺时间办结”的工作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
  【空灵寺举办建寺1500周年庆典】11月10日,空灵寺举行建寺1500周年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居士、信士等1000余人参加大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大和尚圣辉,株洲市领导夏文星、余定平、张雄等出席庆典活动。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大和尚为各界代表赠送湖南省首本寺庙专著《空灵圣地》一书。该书首发式同日进行,此书涵盖空灵寺1500年来的始建沿革、传承兴衰、诗联碑记、传奇故事,是湖南省首次发行的寺庙专著。空灵寺位于株洲县渌口镇以南五公里的湘江西岸,始建于南朝梁武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已有1500年历史,素以“潇湘八景”之一著称,与南岳庙、岳阳楼并称“潇湘三圣地”。1999年,被列入株洲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列入省、市重点宗教场所,每年接待游客、香客10多万人次。目前,空灵寺已与湘江风光带、株洲航电枢纽等新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长株潭地区新的人文与生态旅游、休闲区。
  【众志成城抗冰救灾】2008年春节前夕爆发的特大冰雪灾害,给株洲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害。株洲县受灾人口达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冰灾发生后,株洲县成立抗冰保电工作领导小组,督促电力部门加快电力抢修,组织3万民力支持电网重建。修复输电线路11条、变形铁塔11座,新立电杆6000余根。到正月初十,率先在株洲地区实现村村通电。全力协助山西电力援军抢修长衡主网,为其提供住宿、运输、餐饮、运输等各项服务。组织人员对受损道路、桥梁进行实地勘查,制定恢复方案。对全县6条县道、49条乡道进行全面整修,确保县乡道路畅通。加快工业复产,协助企业衔接市场,争取电力负荷,保障企业满负荷生产。发挥财政调控作用,调剂安排资金200万元扶持企业。加快农业恢复,及时制定农业减灾补损计划。抢修损毁大棚200余公顷,抢种补种蔬菜333.33余公顷,新造林800公顷。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快因灾停产项目建设进度,抓紧新项目的衔接和争取。及时救助受灾群众,发放救济资金47万元、棉被5000床、煤炭19车。推进安居工程,对30户特困倒房户先行垫资5000元/栋。完善社会保障,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所。株洲县是在全市参与时间最早、承担任务最重,环境最为恶劣,付出代价最大,争取资金最多的一个县,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取得了抗冰救灾决定性的胜利。
  醴陵市
  中共醴陵市委书记 谢清纯
  副书记 冯建湘 罗绍昀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徐林娟
  市委常委、醴陵陶瓷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杨龙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苏涛
  市委常委、副市长 丁云龙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周琪
  市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贺建军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林伯芝
  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 刘正平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谢逢娥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周建新
  醴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理
  副主任 李运波 刘跃峰
  冯志明 李亿平
  刘苏朝
  醴陵市人民政府市长 冯建湘
  副市长 苏涛 丁云龙
  汤云辉 易顶峰
  李忆湘 李荣佳
  廖宏力
  政协醴陵市委员会主席 陈立耀
  副主席 张建辉 汪孝凡
  乔德良(兼)
  程轶辉(兼)
  唐青柏(兼)
  醴陵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 郭向晖
  醴陵市人民法院院长 高建明
  醴陵市检察院检察长 李大
  【概况】2008年,醴陵市辖城区管理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镇26个(其中乡8个、镇18个),行政村342个、居委会56个(其中17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37万人。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48万公顷,其中水田3.40万公顷、旱地0.085万公顷。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3.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10万人、非农业人口15.16万人。全年出生10401人,计划生育率93.1%,人口自然增长率8.58‰、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9.88‰。2008年,冰雪灾害、暴雨洪涝、干灾、高温、雷电等天气气候灾害均有发生,1月~2月,一场罕见的低温、雨淞(雪)、冰冻天气袭击醴陵,其中冰雪灾害为百年一遇,是醴陵市自1954年以来,冰冻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大、受灾程度最重的一年,也是自1951年以来同期降温幅度最大的一次。全年年平均气温18.3℃,较历年同期17.5℃偏高0.8℃;年最高气温38.5℃,年最低气温-4.1℃。全年总降水量为1400毫米,比历年同期的1478.6毫米偏少78.6毫米。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1814.7小时,比历年同期的1568.2小时偏多246.5小时。
  2008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株洲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争一进百、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和“两型社会”建设,紧扣“一化三基”工作主题,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作风大行动”,突出产业、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为着力点,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面对冰雪灾害、“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花炮禁运、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全市经济在艰苦中开局,在挑战中突破,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县域“五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年内,醴陵市被省确定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县(市)之一(全省10个),成功获准开放醴陵铁路口岸,开通了醴陵至深圳盐田港的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集装箱专列)。釉下五彩瓷器烧制技艺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瓷器”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醴陵烟花在“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焕发异彩。计划生育工作再次获“省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市)县,农村“两网”建设被省评为“农村两网建设示范县市”,科技工作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粮食生产被评为“全国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市”和全省唯一的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县(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2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9.4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56亿元,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9447元,比上年增加3678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6.3:55.2:28.5调整为15.0:58.1:26.9。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上划中央两税41438万元,增长1.0%;上划所得税7143万元,增长68.0%;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9687万元,增长26.9%;一般预算支出14.29亿元,增长34.9%。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2元,比上年增加2058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773元,比上年增加1070元、增长18.8%。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18元,比上年增加1172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61元,比上年增加649元、增长15.4%。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长,年内成功获准设立村镇银行,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65.95亿元,增长21.7%,其中农村居民储蓄22.7亿元、增长21.5%。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8512人,帮助363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735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786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156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000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37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316人。城乡享受低保人员分别达24212个和18460人。金融机构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63亿元,增长19.0%;各项贷款余额30.63亿元,增长11.3%;现金净投放7.20亿元,比上年下降11.3%。年内,证券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出现大幅震荡,但全年交易额仍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客户开户数4000余户,完成交易成交额46亿余元;全年网上交易开户数5000户。
  全市农业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克服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环境的冲击,在抓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提质增效,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18.4亿元、林业产值2.07亿元、牧业产值21.13亿元、渔业产值1.6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亿元。年内,粮食总产量平稳增长,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2.8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86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4.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3.08万吨、比上年减少1.4万吨;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89万公顷,其中蔬菜面积1.21万公顷,实现产值近7亿元。果用瓜面积0.26万公顷。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66.67公顷,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230万株,封山育林面积1.33万公顷,中幼林抚育面积5333.33公顷,低效林改造面积5333.33公顷,完成育苗7.67公顷。全年森林蓄水量为168.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3%、绿化率53.37%。全年养殖业积极落实各项生猪扶持政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推广科学养殖,全年肉类总产量8.79万吨,增长9.5%;出栏肉猪109.17万头,比上年增加8.04万头;出栏羊29.57万头,比上年增加2.19万头;出笼家禽646.68万羽,增长8.3%;水产品产量2.14万吨,增长7.0%。新农村建设加快,全年改造县道94.6公里,硬化乡、村道路446.1公里(三年累计硬化2400公里)。全市398个行政村(居委会)已有397个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市“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新建和整修各类水利工程1万余处。年内,全市投入1062万元,建设饮水解困工程,为26874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3%,全年完成双季稻机耕面积55.2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3千公顷,排灌面积15千公顷,收割面积37.2千公顷。全年新建农村沼气池2530个。年内,4个重点集镇建设、80个村庄整建规划、4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共有享受扶持移民18613人,其中三峡移民375人。主要分布在全市25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农民医疗负担大幅减轻,看病就医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得到较好缓解,全年全市参合农民达78.28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参合率达94.79%,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年内,有6.45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住院补助,补助总额达5837.61万元,比上年增加2333.17万元,人均补助为860.71元。其中,享受3万元封顶补助金待遇的农民有18人。
  年内,工业经济先后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骨干企业的带领下仍然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3.2亿元,增长28.1%;实现工业增加值100.40亿元,增长19.1%,增速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8%。规模企业异军突起,38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4.2亿元,增长46.5%;实现增加值56.96亿元,增长31.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6.7%,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1亿元,增长47.1%;实现利税总额14.1亿元,增长48.2%,其中利润总额4.69亿元,增长34.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亏损企业39家,亏损额为4129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达176.7%,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由醴陵花炮检测中心制订的《烟花爆竹禁限用药剂定性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和《烟花炮竹机械结鞭机AQ标准》的国家安全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支柱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完成日用陶瓷26.69万件,增长16.9%;工业陶瓷产量37.15万吨,增长20.6%;花炮产量1760万箱,增长24.8%。陶瓷上缴税收32247万元、增长3.92%,烟花鞭炮上缴税收11858万元,比上年下降13.3%。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排名全省第四、列株洲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35%,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6298万元,增长4.13%;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15.1%。省级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31%;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8.22%;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2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3.55亿元、增长52.64%;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8.34%。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市拥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2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62亿元,完成增加值9亿元、增长16.6%。全年完成施工面积145.8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0.29万平方米。年末,全市有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34家,其中劳务分包企业12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增长41.5%。其中,城镇以上投资40.39亿元、农村投资8.38亿元、农户投资6.13亿元。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3家,其中有开发业务的23家,完成投资7.89亿元,增长20.1%。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65.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8.7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8.87亿元。
  2008年,全市城乡建设和规划继续围绕“奋斗五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实施“优势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带动、先进文化带动”战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功能意识,加大开发投资力度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环境,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原23平方公里扩展至2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9.37万余人(即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年内,城区江源大桥、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和渌江大道二期、泉湖路、姜湾上正街、滨河路等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泉湖体育馆、星级宾馆、渌江人行桥、江源路、励节路、国瓷路建设和天然气利用等工程有序推进;中央商业广场、星海明筑、恒茂凯旋城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展顺利。以打造城区瓷城大道“严管街”为重点,狠抓了城区重点路段(解放路)的禁止摩的载客营运和出租车特许经营权续牌工作。水泥硬化了城区盛世华庭至上塘、星火河边路、大坡里市场路、城区敬老院路、金盆路、复线路、平组路等小街小巷道路10条,总面积2.07万平方米,总投资91.8万元;完成市财政局、正兴街、李家排、姜湾菜市场、力生瓷厂(原)至烟花市场、阳三小学至立三路、狮子坡小学、立三路移动公司的背巷等10条小街小巷道路的亮化。全年集镇建设总投资约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0万元,重点扶持白兔潭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船湾镇(省重点镇)和王仙、黄达咀、均楚镇(株洲市重点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扩建均楚变电站,启动王仙书堂、仙霞变电站建设,改造5条农村电力线路;完成城区5万户居民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实现数字电视平移和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目标;全年投入自然盲村并网建设资金53.3万元,架设光缆25.8公里,解决17个自然盲村村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年内,醴陵市被纳入长(沙)株(洲)潭(湘潭)“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全年完成醴陵市陶瓷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寨子岭公园规划、市体育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醴陵大道规划设计及江源路、阳三路(原泉湖路)、滨河路、姜湾上正街道路改造的市政工程设计等规划设计。全年审批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8件,面积78.42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项目38个、面积77.33万平方米;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96件,面积78.3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项目47项、面积71.87万平方米。完成跨渌江河供水主管工程建设,解决了阳三、西山街道办事处及城南居民的用水安全;全年自来水供水量1298万立方米,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8%。全年铺设天然气次高压管网68.4公里、中压管网28.8公里、庭院管网83.82公里;全市累计工业企业用气户158家,公福用气户47家,居民用气户4522户,日供气量达49万方/日。年内,加大城乡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全年投资2700万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60余项,建造清洁能源窑炉48座,拆除燃煤窑炉61座,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370吨,削减COD排放1671吨。
  2008年,全市共审查报建工程项目34项,总面积64.2万平方米,总造价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1%。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30项、总面积61.2万平方米,总造价4.51亿元、增长137.9%。年内,按照“省八件实事、株洲市十件实事”要求,全市在泉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小区分别开工建设2万平方米和1.2万平方米,全年竣工经济适用房1.54万平方米、廉租房1.2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全年全市有1600户低收入家庭享受了廉租房住房补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7亿元,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28.6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18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累计预售面积21.75万平方米。年内,完成东风商务区、三馆一场、江源大桥等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拆迁房屋9.18万平方米、508户,发放各项建设工程拆迁安置补偿资金1.45亿元。全年办理房屋登记475宗,面积26.80万平方米,变更登记367宗、面积32.88万平方米;房屋转移登记1517起,成交面积25.32万平方米、成交额3.54亿元;房屋他项权利登记1306起,面积125.0万平方米,权证价值8.33亿元。在市政府举办的第二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中,实现房屋交易1066户、面积11.99万平方米,成交额达1.69亿元。
  2008年,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城乡建设重点突出,项目建设成绩显著。总投资4500万元的渌江大道拓宽改造二期工程竣工通车。总投资918万元的渌江行人桥的桥梁桩基、桥墩施工、沉井、水上桥塔、架设钢缆等工程全部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桥面钢箱梁架设,预计2009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江源大桥累计完成工程项目投资9880万元,其中工程投资6120万元,年内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桥面可通车,人行道、栏杆等附属设施施工工程基本完成,连接线工程的水泥稳定沙砾层施工工程完工。国瓷路改造工程累计完成征地及工程投资2800万元,征地14.33公顷,支付土地征用及迁坟、树木、道路桥梁等附属物、构筑物补偿金1026万元;其中第五标段(互通工程)工程建设,按市委、市政府安排,采取以开发商带资建设的方式进行,年内融资到位资金1600万元。概算投资约2300万元的励节路改造建设工程启动,年内已完成大部分路段的征地和拆迁任务,预计2009年12月全面竣工通车。年内,新建的醴陵大道建设工程启动,成立建设前期工作筹备指挥部,确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环评方案、道路规划红线图设计、项目两箱开发、安置区用地面积和费用测算、道路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预计2010年基本完成道路建设。完成城区瓷城大道、左权路、青云路、立三路、渌江大道一期二期、阳三路一期、姜湾上正街、滨河路等8条主干道的改性沥青路面改造,共铺设改性沥青罩面约45万平方米。5月,总投资1.45亿元的泉湖体育馆及市民广场、防洪堤、风光带、城市道路、泄洪渠等系列项目建设工程奠基,年内完成征地13.16公顷,拆迁国有土地房屋80户,签订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协议42户,“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预计2010年主馆工程建设完工。总投资200万元的姜湾上正街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总投资340万元的滨河路改造工程于年底完工,共铺设人行道板2万平方米。湘东商贸中心、世纪花园、滨江花园、醴泉小区、荣泰玫瑰园、渌水家园、友谊数码电脑城、华瓷家园等小区建设工程完工,盛世华庭二期、五环国际都会一期工程接近尾声,国际新城、珊田花园、恒茂凯旋城、瑞和新城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2008年,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外贸出口稳步增长,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9%,省级园区规模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8家,年末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7家。全市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6310万美元,增长11.6%;出口创汇21999.7万美元,增长14.9%。年末,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7家,完成销售收入12.51亿元,增长0.97%;实现利润总额11843万元,比上年下降1.1%;出口创汇10840万美元,增长4.5%。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和首批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县“市”的机遇,有效推进了产业招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个,市外境内投资项目11个,实际利用外资4812万美元,引进株洲市市外境内资金11.89亿元,其中工业引资6.98亿元。年内,组织全市各类企业参加了华东交易会、第二届广州陶瓷展览会、德国汉诺威电瓷展和法兰克福陶瓷展、景博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沪洽周”招商等活动(其中电瓷企业参加“广交会”是醴陵陶瓷产业史上“零”的实破)。其中,组织全市20多家企业参加“2008湖南上海投资洽谈周”和湖南省省情推介会、投资说明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期间,共发布项目36个,签订外资项目4项、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签订内资项目14项、项目总投资35亿元。年内,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醴陵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若干优惠政策》,组织市有关部门和人员分赴广州、佛山、深圳、珠海等沿海地域考察,在深圳市宝安区组织召开“2008湖南醴陵(深圳)电子产业专题招商”座谈会,在广州参观第七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并组织召开醴陵市中国中部电光源及配套产业基地招商座谈会和签约仪式,基本确立深圳的电子、佛山的建筑陶瓷、东莞的鞋业、中山的电光源作为本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方向和目标。年内,(香港)华强鞋业等企业落户醴陵。官庄景区旅游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设计院的专家,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区、湘东地区最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分别制定保护培育、风景游赏、道路交通、休闲度假、旅游设施、基础工程等规划。
  2008年,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交通运输业仍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2988.7公里,其中国道129.96公里、省道51.57公里、县道296.36公里、乡道381.72公里、村道2129.11公里。市城区有东、南、西、北客运站、株洲集团醴陵汽车站和嘉树等7个农村客运站,共拥有营运货车2498辆、营运客运851辆。拥有公交线路5条,公交车100辆。市境内有渌江水系航道总里程124公里,其中渌水82公里、澄水29公里、铁水13公里。全市拥有各类船舶219艘,其中运输船39艘、挖沙船150艘、渡船30艘;有渡口28处、码头56个、自建浮桥26座。境内有岳汝、醴潭、沪昆高速,G320、G106国道、S313省道,醴(陵)茶(陵)铁路线、浙赣铁路复线,醴陵开往南昌始发列车和醴陵开往深圳盐田港国际集装箱专列。全年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7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其中,完成客运量6158万人次、增长8.8%;完成旅客周转量26.74亿人公里,增长7.5%;完成货运量6419万吨,增长14%;完成货物周转量68.1亿吨公里,增长14.3%。全市共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48亿元,增长22.1%。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9.7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1万户。有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互联网用户2.53万户。消费品市场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地域看,城市零售额为29.84亿元、增长24.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6.60亿元、增长25.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8.62亿元,增长23.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68亿元,增长34.0%;其他行业零售额1.14亿元,增长26.8%。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9%,比上年下降1.1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31%,比上年下降2.14个百分点。
  全市社会事业牢固树立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建设力度,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民生民利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有序,市民安居乐业。全市有文艺演出队和职业剧团32家,报刊、书屋、书店78家。年内,成立市农村电影放映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年为乡村放映电影4104场次。李立三故居被株洲市列入株洲地区五大红色旅游核心景区之一,全年接待各级领导158场次,接待参观团及游客1万余人次;开展了全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成功举办《五环都会·渌水之春》2008年春节文艺晚会和“渌水谣本土歌手大赛”,组织渌水欢歌合唱团参加了“唱响株洲、首届株洲合唱节”比赛并获演唱铜奖;史锐敏家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才艺表演,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组织的“神州大舞台”7个系列的表演比赛中获第一。选送节目《思情鬼歌》原生态歌舞表演,在参加苏州举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中,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丰收奖”。花鼓戏在全市城乡演出192场次,恢复了“三贵子”、“福寿图”等5台剧目,创作排演了现代花鼓小戏“逗公公”、“超生怨”、“发财梦”等。年内,全市群众体育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参加了株洲市“白沙奥运潇湘行·趣味乐拼拼”、“迎奥运”湘赣“二省六地市围棋少儿精英赛”,举办了“醴陵市迎奥运广场文化展览暨全民健身体育比赛”。张正辉、张莎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湘潭站)奥运火炬传递手。全年发展国家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19名;全年获国家级银牌1枚、铜牌1枚,获省级金牌19枚、银牌7枚、铜牌7枚,获株洲市级金牌10枚、银牌11枚、铜牌5枚。
  科技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创新体制、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530万元,申请专利473项,引进科技项目资金301万元。年内,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6家,民营科技企业43家。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职业、特殊等各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国家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得到实行,城乡“两免一补”普惠面达100%。全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390万元,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46.17万元、5350人次。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有在校学生38565人;小学178所,有在校学生508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1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个,实有床位2282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411人。全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为78.28万人,参合率达94.79%;社区卫生工作全面展开,改造了来龙门等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进一步完善;“降消”工作继续推进,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三鹿奶粉”事件在境内得到全面清理和控制,受害婴幼儿得到全面诊治;成功申报省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年末全市电视覆盖率、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9%和96%。
  全市法制建设紧扣“创建平安醴陵、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主题,以中共“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以“2008北京‘奥运’”维稳工作为重点,以“严打”整治为手段,以夯实综治基础为依托,以服务积极为宗旨,以教育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健全法制机制,强化措施,巩固基层基础,开展了“打犯罪、治乱源、保平安”和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恶性案件,全面推进以“平安乡镇(街道办事处)”、“平安村(居委会)”、“平安单位”、“平安学校”、“和谐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市法制建设工作又有新突破。公安工作坚持防范与打击、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有效维护全市社会治安的大局稳定,全年接处警11668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32起,打击处理773人;追捕逃犯213人;查处各类治安案件1216起,治安拘留1834人,强制戒毒30人;破获放火、爆炸、劫持、杀人、伤害、强奸、绑架、抢劫等案件171起,其中侦破现行命案14起;查处地下“六合彩”案件101起,刑事拘留21人、治安拘留259人;破获“两抢一盗”案件555起,其中抢劫106起、盗窃441起,刑事拘留379人,摧毁团伙41个;破获毒品刑事案件47起,刑事拘留52人,逮捕46人,劳教8人,治安拘留215人,强制戒毒30人,收缴海洛因4.23克、K粉237.63克、冰毒151克、麻古94粒;查办各类涉爆案件73起家,收缴炸药2544公斤,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5人,其中刑事拘留14人。检察工作突出“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全年受理提请批准批捕案件368件、695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的各类刑事案件524件、851人;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2件、22人,立案查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6件、7人;全年立刑事案、民事监督12件、15人,追捕12件、21人,追诉漏犯漏罪6件、11人。全年受理各类案件4398件,审(执)结4369件。受理刑事案件430件,审结427件、661人,其中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18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348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刑罚295人,其中监禁180人。全年审结民商事案件3420件,调解、撤诉案件1199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23件、审结22件。商业贿赂、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犯罪案件32件、43人。全年全市发生各类民间纠纷634起,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21起、自杀5起、群众性械斗14起、民转刑10起;全年各律师事务所办理各类法律事务912件,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1168件。全年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专项行动118次、查扣无牌无证机动车辆2117辆,拘留无证驾驶人员172人,侦破交通肇事刑事案件9起、拘留9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31727起,治安拘留172人。
  党的组织建设始终把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作为党建工作的主线,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作风大行动”和“双创双争”等主题实践活动,全市党的组织建设、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理论素质明显提高,作风明显改进。年内,圆满完成全市342个行政村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换届,选举产生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1128名,其中有42个村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同时,选聘22名大学生村官。全年新建村级活动场所43个,完成“省八件实事”全年考核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党建帮扶,全年水泥硬化村级道路100余公里,兴修大坝、水圳、水渠100余处。四川汶川地震后,全市组织开展缴纳“特殊党费”活动,共上交“特殊党费”119.23万元。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市委“争一进百”的奋斗目标,坚持“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原则,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全年公开招考公务员33名,选拔10名优秀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全年事业单位招聘人员109人。年内,共有13179名公务员参加考核,其中有1580名为优秀、11402名为称职、18名为基本称职、14名为不称职、165名为不定等次;根据省、市实施公务员法的工作部署及精神,向株洲市申报212个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纪政纪、行风政风,行政执法、效能监察等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受理群众举报276件次,初核线索164件,新立案104件,结案115件,党纪政纪处分党员干部107人,其中开除党籍30人、行政开除1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7人;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收缴违纪资金300余万元。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3起,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收缴违纪违法资金150余万元;责任追究领导干部18人,其中科级干部5人。
  【醴陵首发国际集装箱专列】2008年1月16日,醴陵至深圳盐田港国际集装箱专列从醴陵火车站驶出,直抵深圳盐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专列每周两趟,从醴陵站始发至盐田港终点站,全程需运行8小时。专列抵达盐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后,将集装箱直接装船,然后通过海运出口至世界各地。全年可发运集装箱专柜1.5万个,可为全市各类企业节约各类产品出口运输成本4000余万元。在满足本地企业产品运输出口需求的同时,运输范围可辐射湘东及赣西大部分地区。
  醴陵至深圳盐田港国际集装箱专列的首发和开通,这是醴陵火车站建站百年来,第一趟国际集装箱始发专列。也是继2007年5月10日,由醴陵开往南昌首发客运列车后的又一趟始发集装箱专列。醴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是全国闻名的陶瓷、花炮生产基地,享有“瓷城”、“花炮之乡”的盛誉,也是一个外向形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经济外向度高,货运出口量较大。但长期以来,市域各企业的各类产品出口,须经入库、转移、反复装卸等运输程序才能出口,导致物流成本增高,严重制约着当地产品的出口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2008年,在海关、商检等部门办事机构相继在醴陵市成立,醴陵出口商品可经内陆验关、口岸放行。为了进一步拓展商品出口途径,减少运输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加快物流速度,借助海关、商检这个平台,打造货物快速、便捷、安全流通的“海铁联运”绿色通道。在醴陵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经与南昌铁路局、深圳盐田港、物流公司、船代和货代公司的协调下,醴陵物流龙头企业“安迅物流”协同醴陵火车站,多次与深圳盐田港洽谈,终于打造了一条“海铁联运”的黄金通道,实现铁路与海路的无缝对接。“海铁联运”的开通,得到湖南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评价,既为湖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也为醴陵建设口岸县市奠定了基础。
  【农村敬老院工作成绩斐然】农村敬老院建设工作是国家、省、株洲市和醴陵市政府“办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项目,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村敬老院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醴陵市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市敬老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显著。截至2008年12月,全市先后投入资金7000万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0所、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拥有一所敬老院的目标。全市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535名、供养率达30%。10月7日和11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长沙晚报》、《中国民政》杂志等新闻、报刊媒体,分别报道了醴陵市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醴陵市改、扩建农村敬老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标准之高、环境之好和规范化管理均走在全省社会养老事业前列。
  一是以民为本,高度重视敬老院建设。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将敬老院建设列入市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实施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并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立市农村敬老院改扩建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实行局长全面抓、分管局长具体抓、业务人员盯着抓;各乡镇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与市长签订“农村敬老院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把实事工作的建设标准和考核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健全了五保服务网络,为开展五保供养和敬老院改扩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统筹规划,全面提升档次和规模。为确保农村敬老院改扩建的档次和规模,全市组织专门班子,深入各乡镇全面调查敬老院的现状,制定总体建设方案。在规划建设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工作思路,严格“三个标准”和“一个目标”(即:在建设档次上,立足上株洲市一、二级院的等级;在建设规模上,要求可容纳本乡镇30%以上的五保户集中供养;在功能配套上,着眼形成多功能、综合型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确保敬老院建设水平10年不落后的目标要求)。10月,投资2600万元,为解决市城区部分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户”和部分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在城区仙源桥建成一所占地面积3.53公顷、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能集中供养150人的全省一流的“宾馆式”中心敬老院。
  三是创新思路,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充分利用撤并学校、村(居)委会,关停企业闲置用地等,由市政府无偿划拨闲置土地或资产作为农村敬老院建设用地。在拆迁搬迁过程中实施政策倾斜,保证全市敬老院改扩建工程顺利开工;在建院办院方式上,采取政府主管、个人建设经营的“公办民营”和个人办院建院、政府给予资助的“民办公助”模式。其中碧山老年公寓、清水江敬老院属模式中的典范之一。
  四是广辟筹资渠道,确保敬老院工程顺利实施。采取“市级财政和福利资金统筹安排一点、上级民政部门支持一点、各乡镇自筹一点、爱心企业家和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年内,企业家马元为扶持家乡养老事业,为均楚镇第二敬老院捐款20万元。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加强督查力度,要求各乡镇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既要按时交付使用,更要保证建设质量;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为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为工程的直接责任人。同时,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财政和审计部门加大对敬老院的建设资金的监督和审查力度,确保敬老院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五是建管齐抓,全面提高敬老院服务质量。在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的同时,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加强敬老院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各敬老院必须具备选配一名有文化、善管理、热心为老人服务的院长,聘请一支适应老年人服务的队伍,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册。充分发挥敬老院综合功能作用,努力提高整体效应,将敬老院发展成为“集五保供养、托养寄养、健康娱乐、康复治疗”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真正发挥敬老院综合型、多功能的作用。为确保五保供养工作的落实,市出台了《醴陵市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醴陵市农村五保户供养规定》等。认真落实五保供养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其中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散居供养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
  攸县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邝邹飞
  副书记 胡湘之 刘龙仔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胡湘之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颜建斌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李能斌
  县委常委、副县长 邓元连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王云娥
  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曾湘华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伟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张建勇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毛春良
  县委常委、攸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尹诺昂
  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朱建设
  副主任 丁义平 贺新国
  颜学勤 黄清秀
  宾玉良
  攸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胡湘之
  副县长 李能斌 邓元连
  王日桂 刘小龙
  熊炜 谈湘旭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 夏玉珠
  副主席 洪建新
  彭国强(兼)
  罗志勇(兼)
  彭新立
  肖顺昌(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邓国平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友武
  中共攸县县委党校校长 陈可勇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党委书记 蔡德和
  【概况】攸县土地总面积2664.7平方公里,全县辖15个建制镇、5个乡。2008年年末总人口(公安户籍人口)为76.99万人,总户数为21.68万户。年末常住人口6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6万人,增长2.3%;人口出生率为11.38‰,人口死亡率为6.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6‰。全县耕地总面积41.72千公顷。林地面积167千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79.48万立方米;煤炭储量2.93亿吨。年平均降水量1246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6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180立方米。
  2008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居全省十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位居9县市区第三,5县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6亿元,增长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增长2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31亿元,增长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6%。人均生产总值为18414元,比上年增加3056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41.8:3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29亿元,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9.31亿元,增长6.7%;林业产值完成3.14亿元,增长3.5%;畜牧业产值完成18.50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完成1.37亿元,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7亿元,增长10.7%。粮食总产量53.4万吨,增长2.09万吨;蔬菜产量55.47万吨;水果产量3.2万吨。全年出栏肉猪111.18万头,增长5.6%;出栏牛1.74万头,增长5.4%;出栏羊4.21万头,增长5.8%;家禽出笼478.2万羽;牛奶产量1350吨;水产品产量1.68万吨,增长5%。优质稻种植面积6.67万公顷,占粮食总面积的9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23万公顷,增长4.7%,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7%。
  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180处,移动土石方1050万立方米,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6600万元,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9座,新修小Ⅱ型水库2座;新修山塘621口,防渗山塘704口,挖深扩大山塘水库2座;渠道防渗366.8公里;渠道清淤扫障1000公里。新增蓄引提水总量4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66.67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1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0.34万公顷。完成人工造林1838公顷,退耕还林400公顷。农村用电量1.69亿千瓦时,增长41.1%,推广各类新型农机具2814台,年末机械总动力60.2万千瓦,增长8.1%,新建农村沼气池2767个。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8亿元,工业增加值47.46亿元,分别增长40.3%、23.4%,其中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24.3亿元,增长41.5%,年末规模工业企业246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85.24亿元,增加值32.67亿元,分别增长40.3%、32.9%。实现利润总额3.98亿元,增长88.9%。年内新增规模企业38家,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提高8.8个百分点,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
  攸州工业园新增入园企业5家,累计入园企业33家,完成工业产值12.57亿元,增长47.8%;实现工业增加值4.92亿元,增长7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投资8380万元。全县烟花鞭炮企业发展到20家。网岭、桃水、菜花坪、新市、酒埠江等乡镇工业小区完成产值26亿元,增长32%。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53亿元,增长4.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家,完成总产值3.65亿元,增长50%;实现利润690万元,增长7.8%。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2万平方米,增加2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3.54万平方米,增加6.49万平方米。
  全年实现货物周转量7.14亿吨公里,增长17%,实现旅客周转量10.67亿人公里,增长11.5%。全年共启动交通项目17个,投入资金2.4亿元,硬化乡村道路700公里,全面完成通乡公路建设任务,完成衡炎高速公路攸县段建设,网朱公路攸县段全县贯通,正式启动攸安连接线建设,衡茶吉铁路进县设站、岳汝高速攸县段建设和S315攸县段改造等重要交通项目争取工作进展顺利。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2亿元,增长35.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34亿元,增长41.8%。其中国有投资11.36亿元,增长26%;非国有投资39.86亿元,增长38%。城镇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为78.8:21.2。房地产投资2.75亿元,增长22%。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为66:68.9:24.5。
  全年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68个,总投资16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列入市重点项目有12个,总投资94亿元,其中投资61亿元的煤电一体化一期工程完成土地平整;投资2.45亿元的桐坝水利综合枢纽工程动工建设;投资1.5亿元的网朱公路攸县段路面工作进展顺利;投资3.4亿元衡炎高速攸县段路基工程即将竣工;投资8000万元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平稳推进滨江大道、兴工路、吉兴路、新城西路、商业路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交通路和攸衡路的路面改造,完成攸州大道两厢配套、新城中路样板街建设。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6亿元,增长26.4%。县级零售额18.13亿元,增长26.5%;县以下的零售额19.83亿元,增长26.3%。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34.04亿元,增长25.3%;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1.87亿元,增长19.9%;限额以下及个体户贸易业完成32.17亿元,增长25.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3.12亿元,增长37.6%;其他行业零售额完成0.8亿元,增长28.6%。
  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于年底挂牌开园。酒埠江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被列为全市重点开发项目。
  全年完成注册合同外资4000万美元;验资注册到位外资2291万美元;利用境内资金9亿元人民币,增长82.8%;实现进出口总额250万美元。
  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增长26.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7亿元,增长25.6%。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6%。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0.84亿元,增长47.16%。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9882万元,增长47.6%;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49.7%;医疗卫生支出7351万元,增长12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4亿元,增长45.99%;科学技术经费支出1320万元,增长8.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49亿元,增加9.72亿元,企业存款8.45亿元,增加2.4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1.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9亿元。
  全县保险业保费收入1.51亿元,增长4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21亿元,增长31%;人身险保费收入1.3亿元,增长42.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86亿元,增长25%,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0.71亿元,增长22.4%;财产险赔款支出0.15亿元,增长40%。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3所,其中中学37所,小学176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新建农村寄宿制8所,合格学校9所。年末在校学生76144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66285人,全县教师数6005人。共有幼儿园124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为100%。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514人,上线率为23.6%,比上年增加99人,增长7%,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和万人上线率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全年科技经费支出1.8亿元,增长76.5%,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0.11亿元,增长46.97%。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专利申请821件;授权专利29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亿元,增长15.4%。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5亿元,增加值1.93亿元,分别增长31.5%、32%。
  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所,博物馆2所。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公共图书馆3个;省二级综合档案馆1个,开放各类档案6万卷。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8.06万户,在全省率先开通农村数字电视。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年内举办“为奥运奔跑”环城跑接力赛、“为奥运喝彩”的社区趣味体育运动会,以“健康生活生活健康”为主题活动的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和职工男子篮球赛。新建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31个,累计达64个。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在攸县召开,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作法在全省推介。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5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8个。共有病床床位1677张,其中乡镇卫生院拥有635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55人;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62.16万人。新中医院建成搬迁并正式营运;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
  全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亿元,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2亿元,增长21.4%。固定电话用户12.5万户,其中小灵通电话用户1.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4.44万户,增加5.45万户。
  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0公顷,其中开发区占用耕地10公顷,生态退耕20公顷。年末耕地为41.72千公顷。年平均气温18.6。C,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8℃;年最高气温39.3℃,年最低气温-2.6℃。年平均降水量1246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6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180立方米,年总用水量6.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709立方米。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5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1平方米。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8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56.76%。全县自然环境保护区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34公顷。连续5年开展黄兰矿区综合治理,全年投入各项资金3689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0元,增长1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增长18.6%。县城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建筑面积)64.58平方米,增长4.9%。农村人均住房面积68.7平方米,增长1.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8%、35.3%。
  全年就业劳动力44.5万人,增长1.5%。新增城镇就业和再就业人员65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外出务工人员18万人,劳务总收入29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60人。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24179人。全年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65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48万人,新农合参合率94.6%;失业保险人数1.58万人;全县9216人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落实农村低保对象6238户共19500人,其中新增低保对象1154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和临时补贴779.6万元,救助11.73万人次,月补差标准平均45元以上。全年共下拨重点优抚对象定抚定补资金1000.31万元。建设城镇廉租房1.3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00户;建设安居房70户,完成500栋农村安居房建设任务。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全县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社会保障水平仍需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少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优化。
  【地质博物馆建成开园】为加强对酒埠江地质公园的保护,按照国土资源部对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攸县从2007年底开始建设酒埠江地质博物馆。2008年12月29日博物馆正式开园。博物馆位于酒埠江镇酒仙湖畔的寒婆坳,总投入1500万元,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由主场馆、广场、停车场3部分组成,是一个集科普宣传、旅游休闲、标本存档、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地质博物馆。其中,场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分游客中心、序厅、地球厅、地质厅、人文景观厅、森林湿地公园厅、观景台等部分。博物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题,采取仿生学的室内造型,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性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介绍了酒埠江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现状和优美神奇的地质景观,以及丰富的自然生态、动植物、人文民俗等景观,集中展示了酒埠江地质公园的溶洞景观、岩溶峡谷、天生桥、天坑、竖井、地下河、裂隙泉、动植物化石等地质遗迹。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攸县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安全形势明显好转】2008年,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为契机,从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入手,实现工作重心向基层、向企业下移,有力推动了安全工作落实。通过切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对全县所有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实行“三级备案制度”,并督促企业加大投入,落实整改措施;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行为,扎实推进尾库矿治理,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对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全部立案查处,2008年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人。这些措施,有效预防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四项控制指标”比上年分别下降39.9%、38.1%、16.5%、48.7%,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实现零事故、零死亡,安全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交通建设强势推进】2008年,全县抢抓“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大力争资争项,强势推进交通建设。全年共启动交通建设项目17个,投入建设资金2.4亿元,项目之多、投入之大为历年之最,全县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拓展,公路等级继续提升。衡炎高速攸县段建设基本完成,网朱公路攸县段全线贯通,攸安连接线建设全面启动,衡茶吉铁路确定进县设站,岳汝高速攸县段、S315攸县段改造等重要交通项目争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实施通乡工程、通畅工程,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县道砂石路面成为历史;全年硬化乡村道路700公里,全县499个建制村中,471个村通水泥路,近200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近100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通畅率达到94.3%,提前两年完成国家确定的91%的建设目标。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以减少冰雪灾害损失、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完善生产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继续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势头,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夺取了粮食生产丰收。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达6.92万公顷,同比增加866公顷,其中水稻6.70万公顷,优质稻4.08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60.6%;稻谷总产量达到53.2万吨,同比增加1.86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围绕撤县建市、建设湘东南次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县城建设、管理力度。完成城东入口道路改造、县城区交通路和攸衡路改性沥青铺设、洣水二桥桥头道路改造、攸州大道两厢配套设施等城市道路畅通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实施新城路亮化美化、狮形广场恢复建设工程,建成攸州大道中心广场“扬帆”雕塑工程,提高了县城品位。同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大力推进环卫体制、城管创建、市政维护体制改革,实施城管联合执法、社区共建共管等城市管理制度,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通过扎实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中整治等工作,城区主街“脏、乱、差”及城区交通秩序混乱的局面得到根本性地改变,县城明显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城关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抗冰救灾取得胜利】1月13日~2月6日,全县遭遇连续24天,最低气温为零下2.4度,最高温度为1.9度,攸县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受灾人口达72.61万人,受灾面达96%,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8亿元,农业、林业、电信、电力等损失巨大,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43万公顷;林业受灾面积12.4万公顷;冻死猪、牛、羊等牲畜10万头;损毁水利设施、公路4500余处;倒塌房屋1765户5802间;倒塌企业厂房5万余平方米;倒塌或损坏农集贸市场36个;倒塌电杆、电信杆、有线电视杆20729根,损坏变压器、电信电视基站35座,出现19个乡镇停电20天,部分村停电达1个多月,县城连续停电6天、停水4天。面对严重的灾情,全县上下紧急动员,全县人民众志成城,迎战风雪,不惜一切代价保供电、保供水、保交通、保民生,使全县冰冻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了没有因为冰雪灾害冻死一人、饿死一人,以最快速度恢复供水供电和交通,取得抗冰救灾的全面胜利。
  【土地流转凸现亮点】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流转日益活跃,各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悄然兴起,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亮点。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县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2万份,登记土地流转面积达1.03万公顷,占农业用地面积的5.15%,其中耕地0.58万公顷,林地0.42万公顷,水面0.02万公顷,荒地0.02万公顷,涉及农户3.52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0.7%。全县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12家,参股农民2200户;建立各类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6家,其中经工商、民政和农村经管部门登记的12家,会(社)员达到4.29万人,带动农户5.51万户,全县涌现了万丰生态农业公司、株洲市黄金岭农村合作社、大和谐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引领土地流转的典型,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引起了中央、省、市乃至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茶陵县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余明刚
  副书记 蒋湘晖 周志辉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彭新军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姜衡湘
  县委常委 谭红日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徐冬生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龙志华
  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艳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彭小中
  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龙庆云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日炎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龙东华
  县委常委 尹朝晖(援藏)
  龙西茂(挂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罗尔胜
  副主任 颜定良 袁秋莲
  陈晓雅 邝有光
  陈普辉(兼)
  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湘晖
  副县长 龙志华 李艳平
  谭小华 邓小艳
  李鹏程 罗正初
  政协茶陵县委员会主席 周德才
  副主席 刘祖光 周萍
  罗九保(兼)
  谭外生(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霍志刚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育平
  【概况】茶陵县下辖13个镇7个乡2个办事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8万公顷,年末总人口为59.44万人。2008年,年平均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降雨量稍微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为18.6℃,较常年偏高0.7℃,年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2.7℃。年日照时数为1937.1小时,较常年偏多293.2小时。年降水总量1365.8毫米,较常年偏少57.2毫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50亿元,增长14.5%(比上年,下同)。人均生产总值12052元,增长14.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33.2:29.4:37.4发展为32.3:31.8:3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89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05亿元,增长14.2%。实现财政总收入3.78亿元,增长20.0%。全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15%,降低0.22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3亿元,增长6.1%,其中:农业总产值10.73亿元,增长7.0%;林业总产值2.25亿元,增长4.0%;牧业总产值14.94亿元,增长6.0%;渔业总产值1.12万元,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39亿元,增长3.7%。全年粮食产量32.79万吨,同比增长1.62%;油料产量7772吨,同比增长9.4%;年末,生猪存栏49.79万头,增长2.24%;牛存栏6.82万头,增长11.3%;羊存栏3.72万只,增长3.91%;家禽存栏146.5万只,增长4.39%。全年生猪出栏90.51万头,增长7.6%,牛、羊和家禽分别出栏2.34万头、2.33万只、172.25万只,分别增长2.63%、2.64%和3.82%。全县水产品总量达1.42万吨,增长7.0%。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87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7.13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98%。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90亿元,增长26.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户,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8.68亿元,增长40.0%,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0.39亿元,增长44.9%;集体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60.8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5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0.16亿元,增长72.2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0.47亿元,增长51.7%。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6.24亿元和0.38亿元,分别增长52.3%和44.9%。全年全社会客货周转量19.43万吨公里,增长19.1%;客运量240万人,增长5.7%;完成客运周转量24551万人公里,增长8.1%。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31万元,增长13.9%,其中:邮政1279万元,增长18.4%;电信3303万元,减少12.7%。全年累计订销报纸435万份,订阅杂志25.7万份。年末市话用户1.99万户,下降11.0%,其中:住宅电话6.57万户,下降17.5%。移动电话用户10万户,增长25.0%。互联网用户6344户,增长34.1%。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917万元,增长33.1%。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6万元,增长27.4%;第二产业投资92148万元,增长65.6%;其中工业投资91948万元,增长65.3%;第三产业投资73347万元,增长29.9%。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洮水水库完成投资45445万元,衡炎高速形象工程完成了80%左右,省道320公路改造主体工程完成,投资近8000万元的通畅工程如期如质竣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59万元,增长13.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759万元,增长11.9%,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3.1%。商品房销售面积9.78万平方米,增长43.7%,商品房销售额10033万元,增长18.7%。房屋施工面积14.94万平方米,下降24.8%;房屋竣工面积7.89万平方米,增长7.7%。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5.3%,拉动全县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6亿元,增长3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30万平方米,增长34.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36万平方米,增长204.8%。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9亿元,增长26.7%。其中县级以上零售额11.93亿元,增长29.8%;县以下零售额6.76亿元,增长2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7.09亿元,增长26.3%;餐饮业零售额1.60亿元,增长31.6%。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销售趋旺。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销售额8308万元,增长25.8%。
  全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78亿元,增长20.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519万元,增长31.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8160万元,减少1.2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县财政支出9.16亿元,增长39.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亿元,增长42.3%;教育支出1.56亿元,增长4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亿元,增长35.9%;农林水事务支出1.71亿元,增长22.5%。全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32亿元,比年初增加11.33亿元。其中企业人民币存款5.61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42.88亿元,比年初增加7.44亿元。在人民币各类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2.35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13亿元,比年初减少0.62亿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保险收入7572万元,比上年增长48.1%。
  全县有各类学校87所,在校生51508人。其中,小学37所,比上年减少40所,招生5852人,毕业生4091人,在校生3138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普通初中21所,招生4109人,毕业生4477人,在校生10877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2794人,毕业生3811人,在校生9248人。盲聋哑学校1所,在校残疾儿童69人。幼儿园24所,比上年增加了7所;在园幼儿1.14万人。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含个体)603个,卫生技术人员2280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1062张。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医技水平有新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88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8%,完成有线数字电视转换1.7万户。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省级以上奖牌30枚,其中金牌12枚。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推广科技成果25项,投入科技经费759万元,取得科技成果2项,获得26项科技专利。
  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6.29万户,总人口为59.44万人,人口增长1.2%。全县全年出生人口8962人,人口出生率为15.96‰,下降0.6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8‰,下降1.18个千分点。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1.98%。“三废”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599万吨,达标率78.3%;工业废气155394万标立方,净化处理率98%;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区覆盖率80%。工业废物排放量22.35万吨,处理率达100%。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8元,增长22.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540元,增长13.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446元,增长13.8%;衣着消费支出1182元,增长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43元,下降3.8%;医疗保健支出352元,下降25.9%。全县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73平方米,增长6.1%。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空调器76台、微波炉16台、家用电脑46台、彩电178台、冰箱96台、洗衣机100台、移动电话206部、健身器材4套、照相机32架、摄像机2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90元,减少1.3%,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151.4元,比上年略有减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67元,增长6.79%。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有69户拥有摩托车、有67户拥有影碟机、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24部、有97户拥有彩电、有39户拥有电冰箱、有4户拥有洗衣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4041人,其中,城镇11808人,经费支出1440万元;农村12233人,经费支出489万元。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县共有优抚对象6546人,供养经费支出430.8万元,其中集中供养711人,经费支出154.8万元,集中供养率达10.9%。共有乡镇敬老院20个,其中新建4个。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建设基础不够实,农民增收渠道不够宽,思想解放力度不够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茶陵县投资400万元,实施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完成地形图测量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规划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大建设、大改造,继云阳路、炎帝北路、炎帝中路改造之后,筹资1500万元,完成交通街、陵园路、炎帝南路等城区主干道路沥青改造,投资1200万元拉通了赤松路和云栖路,城区路网体系日益完善。投资900万元完成总长14000米的犀城大道雨污管道建设。投资140万元建设4个城区垃圾中转站。投资110万元建成50个公交车停靠点。投资87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与株洲首创水务有限公司以BOT模式签约,并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万元启动城区亮化工程,城市夜景更加绚丽。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对城市清扫保洁权进行拍包,建立环卫协管员制度,实现城区每天18小时保洁。狠抓以“三车三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市容市貌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夜宵摊点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加强对进城散装货物运输车辆的监管,禁止在城区主要街道燃放鞭炮,清除违章占道650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400余处,整治违章户外广告310余次,取缔、规范摊点585个,查处“牛皮癣”制造者25人,处置“牛皮癣”工作的典型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将出租车经营权、城市路灯灯箱广告权、户外广告使用权等城市资产推向市场,精心包装交通街宗地、苗圃宗地等进行整体出让,城市经营收益突破1亿元。
  【洮水水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洮水水库坝址位于洣水一级支流沔水下游舲舫乡洮水村内,距县城19公里。水库大坝主体为面板堆石坝,坝长313.3米,最大坝高102.5米,坝顶高程210米。电站装机6.9万千瓦,年发电量1.5亿度,控制流域面积769平方公里,总库容5.15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05米,防洪库容为1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7.531亿元。库区涉及桃坑、舲舫2个乡20个村,108个村民小组。淹没耕地288.82公顷,林地715.86公顷,需搬迁移民1949户9189人。2008年,工程被株洲市列为未来5年内十件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
  洮水水库是采取由业主负责大坝主体工程建设,政府负责主体工程建设协调和移民安置工作,实现了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分开同步进行的建设模式。截至2008年末,大坝主体达206.5米高程,完成大坝填筑;全面进行面板混凝土浇筑,起闭机井筒混凝土浇筑达172高程;发电厂房、溢洪道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进展顺利。工程完成总投资4.5亿元,主体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余元。移民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8年12月20日,共签订移民协议1652户,占总任务的87.3%;移民启动建房1268户,占总任务的67%;拆除房屋579户,占总任务的30.6%;生产安置38户。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强力推进】2007年下半年以来,茶陵县提出争创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展环境保洁、市场整顿、社区包联、“五小”治理、城乡结合部整治等各类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省、市、县文明卫生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卫生户三级联创工作,全面推行创卫考评奖惩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指挥部,专门从城管局、卫生局、教育局、旅游局等单位抽调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10人,指导全县创卫工作;重新调整县爱卫会成员,设立正科级编制的爱卫办,扩编到5人,与县创卫办合署办公。二是投入保障到位。创卫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创卫办专项经费20万元,并对城关镇的下辖6个社区和经济开发区,按照2万元/区的标准安排了创卫专项经费,确保了创卫办工作的有效运行。三是舆论宣传到位。县创卫办编发了《创卫简报》,《茶陵新闻》开辟了“创建卫生县城、建设美好家园”专栏,重点报道县创卫工作动态和典型事迹,对一些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曝光;每周制作播放一期融健康教育、“创卫”知识为一体的专题节目;在茶陵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开辟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构建和谐美丽茶陵”专题,在户外电子屏全天候滚动播放创卫公益广告;发放《茶陵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倡议书》、《茶陵县市民‘十要十不’行为规范》、《创卫简报》等资料6000余份,刷写张贴标语400余条,制作大型广告牌6个,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随着创卫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创卫的氛围日益浓厚,城区环卫设施日臻完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除四害达标成果得到有力巩固,社区卫生保洁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明显提升,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茶陵县大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促进“一区三园”的建设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创新招商理念,逐步完善招商机制。全县各级各单位落实招商引资领导责任制,明确各单位行政一把手为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招商工作格局,并将招商任务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实行招商激励政策;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审批代理和限时办结制度,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主管副县长挂帅的5个招商小分队,带项目、带任务、给经费、给政策,常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大力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成功引进项目8个,合同投资总额1.7亿元。全年共引进各类投资项目27个,合同投资总额27.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16个。新增外资企业3个,注册合同外资794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70万美元。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成立湖南锡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启动了对县内锡田矿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汉背有色金属加工园初具规模。东山石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茶陵东山石材工业园,已有6家石材加工企业入园。占地0.08万公顷的经济开发区二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投资8000万元完成征地工作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已有4家电子线路板和LED电子显示屏企业成功落户。贵派电器、古城香业、富盛针织厂和年产1万吨高氯酸钾等项目均已竣工投产。
  【交通建设跨上新台阶】2008年,茶陵县抢抓国家重点投资交通建设的机遇,全力打通出省出县通道,构筑至长株潭等周边大中城市“2小时经济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发展条件。2008年,计划完成交通建设资金投入14亿多元,在建国家、省级铁路、公路项目4个,境内投资2.6亿元、全长45.4公里的320省道扩改工程已基本完成;全长49.58公里的衡炎高速公路茶陵段已完成投资8.2亿元,8个标段的路基工程已完成,预计2009年10月可全线通车;总投资25亿元、全长46公里的泉南(泉州—南宁)高速公路茶陵段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2009年7月正式开建;总投资20亿元、总长47公里,湘赣两省携手打造的东西向黄金铁路运输通道——衡茶吉铁路(衡阳—井冈山)于2008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该铁路是沟通京广、京九两大南北干线的又一条东西向重要连接线。同时,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通乡水泥公路11条、115.6公里;硬化通村公路328条、1162公里,完成渡改桥项目7个、危桥改造项目7个,实现了乡乡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公路。
  【五塘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为了改善农村灌溉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茶陵县按照“全面铺开、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带动全部”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行“五塘”(即:山塘新建、险塘加固、小塘扩大、浅塘挖深、山塘防渗)建设。重点项目区分布在下东、枣市、界首、马江、浣溪、湖口、舲舫、洣江等乡镇。
  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财政局、计划局、水利局等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每处山塘奖励500元~1000元;乡(镇)村对每处山塘补助500元。同时,积极发动山塘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利用民间资本搞好“五塘”建设。在规划设计上,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班子,完成“五塘”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上级部门审批。制定工程建设质量技术标准和施工操作规程,明确竣工验收要求。县水利局有关股室和各乡镇水管站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对工程进度、竣工验收统一把关。培植了界首、枣市、马江、舲舫、洣江六个样板点。召开“五塘”建设流动现场会,组织全县各乡镇参观学习典型样板工程,总结经验,学习先进,使全县“五塘”建设高效优质推进。共完成“五塘”工程1080口,其中新建山塘109口,险塘加固147口,小塘扩大111口,浅塘挖深74口,山塘防渗639口,投入资金2101.76万无。增加蓄水量441.98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0.144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0.027万公顷,增加粮食产量376万公斤,增加养鱼产量35万公斤,年增产值370.87万元,增加农民收入511.26万元。
  【云阳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12月,茶陵县云阳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国家评定验收。云阳山景区位于茶陵县城近郊。湘江支流洣水、醴茶铁路、106国道蜿蜒而过。云阳山是湖南省不多见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区面积8688.7公顷,由云阳山、天堂山、杨柳山、鹰嘴岩等山峰组成,最高海拔963.2米,最低海拔11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云阳山景区方圆70余里,园中群峰耸立,丹崖流霞,飞瀑垂帘,峡谷深幽,古洞藏奇。绝佳的景色为云阳山增添无穷魅力,使其享有“古南岳”之称。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阳山景区坚持规划先行,打造景点精品,完善了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了服务水平。投资1500万元对赤松公路和环山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祈丰台楼阁、南岳宫配殿、紫云寺天王殿、蓬莱阁及厢房、南岳宫广场及放生池、老君像及《道德经》、神龟谷吊桥及瀑布、东门石牌坊等重点景点建设;投资500万元新建了北门游客中心、停车场、竹咀湖服务点。投资1500万元的东门游客中心、停车场和投资2000万元的赤松仙及五福岩工程正在启动建设。对景区导览图、景点解说牌、游步道指示牌、安全警示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等九大类近200块旅游引导标识进行重新设计和全面更新。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2008年12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创建3A级旅游景点顺利通过国家评定验收。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处于原老县城内,洣水由南经东而北向西环流而过。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州(县)署衙门,始建于宋代中叶之末,占地面积1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余平方米,头门、仪门、戒石、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依次排列,两厢房舍一一对应,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青瓦灰墙,圆柱方檩,画栋飞檐,高耸马头墙,建筑风格属于民清风格,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东方审美艺术。后几经战火,焚毁大半。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第8条中的重要景点。2005年县委、县政府实施“拓城兴旅”战略,将修复工农兵政府旧址列为全县十项重点工程之一。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投资近2000万元,对工农兵政府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开设毛泽东与茶陵展、工农兵政府纪念馆,茶陵籍将军馆、茶陵历史人物展等展室,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改建游道基础设施。景点形成古朴、典雅、悠闲的园林风格,品位大为提升。2007年11月28日,成功举行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80周年大庆。
  【烤烟生产跻身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茶陵县是株洲市唯一的省烟叶生产基地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和省中烟工业公司特色烟生产基地。2008年,全县有6个乡镇42个村种植烤烟,共投入烟草项目资金1690万元,新修沟渠44条18.21公里、塘坝10座,新建大密集式烤房29座,改建小密集烤房500座,漂浮育苗面积发展到600公顷,建成育苗大棚302个,改良土壤0.03万公顷。投资1000余万元的全省第一个标准化烟站火田烟站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高标准编制《茶陵县烟叶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并通过了省、市烟草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审定,茶陵烟叶被定为“复合甜香香润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全面推行了稻草还田、深翻冻坯、漂浮育苗、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化学抑芽、统防统治等技术,引进了云烟202、湘烟1号两个新品种,全县烟叶生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全年烟叶收购突破5万担大关,达到5.08万担,跨入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行列。
  炎陵县
  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李晖
  副书记 周建光 潘才良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姚永告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彭雁
  县委常委、副县长 戴诗平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廖少军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莫大德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欧阳鹏志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谢洪富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会才
  县委常委 饶祥明 舒志明
  县委常委、副县长 章文才
  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 曹运社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古友发
  副主任 万月华 曾筱萍
  张若平 陈书德
  李润生
  县人民政府县长 周建光
  副县长 姚永告 戴诗平
  章文才 王勇明
  盘淑芳 王衡酃
  彭志 邓绍宏
  政协炎陵县委员会主席 李秋明
  副主席 朱新华 王爱祖
  赖春秀 肖学菊
  罗光杰
  县人民法院院长 刘仕明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永初
  【概况】2008年,炎陵县辖15个乡镇,1个乡级农场。土地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3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2.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83784人,城镇人口59956人,人口出生率为8.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年内最高气温38.4℃,最低气温-3.5℃,年降雨量1500.7毫米。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9亿元,首次突破2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40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0578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74658万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9:39.5:36.6。实现财政总收入20580万元,同比增加3511万元,增长20.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762万元,同比增加2514万元,增长22.4%。税收收入完成13451万元,同比增加2309万元,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08元,下降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50元,增长21%。在县域经济考核中,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0亿元,增长43.2%。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68748万元,增长2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17万元,增长30.6%。新竣工电站16座,新增装机容量1.57万千瓦,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18.8万千瓦。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1家,比上年增加11家。加大九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了九龙大道路基工程,拉开了九龙工业园的发展框架。园区投产企业达到41家,比上年增加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12亿元,上缴税收2665万元,分别增长77.2%和31.9%。开展两次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关闭不符合“生态立县”要求的企业28家,顺利启动长兴水泥厂搬迁,整顿和限期治理5个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全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183257吨,达标率为63.92%。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4730万标立方米,比上年上升55.4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711.76吨,比上年增加173.36吨,上升2.03%。固体废物中有5408.5吨被综合利用,有1410.48吨被处置,排放52.78吨,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为62.08%。
  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791万元,增长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640万元,增长5.6%。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19.12千公顷,下降3.2%。农作物复种指数1.62。粮食播种面积14.49千公顷,下降3.59%,粮食总产量89355吨,下降3%。木材采伐10万立方米,下降19.16%;出栏牲猪12.84万头,出笼家禽53.56万羽,水产品产量870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启动了福来喜白鹅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白鹅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33万公顷,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面积突破0.07万公顷。冰灾、洪灾水毁设施逐步得到恢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有序实施。全部免除农田灌溉水费,一举结束农民缴纳水费的历史。完成2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00公顷。实施了4个土地整理项目,其中船形、东风土地整理项目已完工。投入540万元实施第二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28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8年通电行政村202个,通电话行政村201个,有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的行政村202个。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个。新建农村沼气池390个。改造县乡公路30公里。完成通畅工程448公里,圆满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通畅率达到91%,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总投资近亿元。
  开放型经济迈开新步伐。招商引资有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利用内资56618万元,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510万美元,增长9.7%。旅游经济稳步发展。全年接待游客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55.2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8%、15%。金融运行平稳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4亿元,同比增加43931万元,增长26.7%。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693万元,增长57.5%,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564万元,增长114%。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98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城市零售额25746万元,增长25.6%;县以下零售额32652万元,增长21.9%。林业、电力改革有新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县林权证换发面积达50%,国营林场税费改革初见成效。木材公司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置换职工身份423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金1140余万元,重新组建了炎陵县绿源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着眼解决电力发供用矛盾和问题,推出了理顺电价的试行方案,建立了电价与税收相联动的调控机制,接管了5个乡镇自供区负荷,启动了挂靠国家大网“托管”、“股改”的有关前期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52428万元,增长30.6%。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34948万元,增加24725万元,增长22.4%。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13个,增加33个,增长18.3%。其中:城镇以上投资施工项目204个,增加28个,增长15.9%。围绕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突出炎帝文化、山水生态特色,高起点、适度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基本完成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一地两片”(神农福地,火车站、高速公路互通口片,神农大道草坪河片)控制性详规。内环线竣工通车。洣泉路改造完工。建设炎陵文化广场湘山滨水景观、接龙桥景观工程。启动污水处理厂、草坪河风光带建设。全面实施县城给水扩建、管道天然气等项目建设。改造溪源路、城西路、红南路、西外街、长江路等小街小巷。全年城镇建设总投资达1.4个亿,为历年来投入最大的一年。策划并启动神农福地休闲娱乐体育主题公园、神农湾旅游酒店、炎帝文化聚集区、天星寨香樟温泉休闲度假区等7个重大旅游项目。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学校31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小学10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4个,幼儿园28所。在校学生总数17968人,下降2.81%。教职工人数1492人,下降3.18%。小学生毕业人数1516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生辍学率为零。初中生毕业人数1316人,初中生毕业率95.6%,初中生辍学率0.81%。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获省、市优秀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获全省先进,“普九”债务有效化解。炎陵中学和县职校顺利搬迁,建设十都、下村、龙溪、船形4所合格学校,薄弱学校改造扎实推进。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拥有科研开发机构1个,科研活动人员17人,申请获批专利21项。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184场,观众人数11万人次。图书馆1个,藏书13.1万册,全年借阅书刊11万册次。拥有博物馆和纪念馆1个,参观人数1.2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了有线电视城乡联网、无线数字电视和村村通广播电视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县拥有县乡广播电视站15个。有线电视用户20065户,增加133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6.47%。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6.0万人,覆盖率89.3%。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20个,床位总数455张,卫生工作人员69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明显,农民参合率达95.1%,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全年兑付农民医疗费用990.64万元。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598人,增长4.7%;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798人,增长3.2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165人,增长3.43%;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174人,增长4.15%。当年新增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003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808.4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06万元,分别增长19.24%和43.46%。全县拥有敬老院14个,敬老院集中供养人数486人,比上年增长15.4%。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6010万吨公里,增长2.9%;客运周转量1985万人公里,增长4.3%。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4711万元,增长12.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724万元,增长11.2%;电信业务收入3987万元,增长8.4%。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89407户,比上年净增7742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373户,比上年减少1116户;小灵通用户4495户,比上年减少728户;移动电话用户55034户,净增8858户。电话普及率为48.6/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642户,比上年净增262户。省8件、市10件实事,各项考核指标全部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计生工作重返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行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综治考核名列全省17位,比上年上升了24位,重返全省先进县行列。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全县发展大局和谐稳定。
  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发展不足依然;二是项目建设进度不快,招商引资陷入低迷;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制约因素较多,成效不够明显;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加强,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五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规范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大;六是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炎陵首家“双高”企业得到认定】1月,炎陵县首家“双高”企业——炎陵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公示期,被认定为“双高”企业,实现炎陵“双高”企业零的突破。炎陵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创新竹木制品生产工艺流程,改变原竹木制品单一形状,采取纵横交错的拼板方式,提高坯板成型压力新工艺,生产系列环保高性能耐磨竹木制品,并获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项专利。2007年11月,炎陵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将其生产的环保高性能耐磨竹木制品申报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经省科技厅专家评审,公司及其生产的环保高性能耐磨竹木制品被拟认定为“双高”企业和产品,进入公示阶段,并顺利通过公示期。
  【全力做好灾后林业、电网恢复工作】年初的冰冻灾害导致炎陵县林业活立木损毁109万立方米,立竹损毁2100万株,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9.08亿元。同时,炎陵这个全市唯一的地方电网遭到毁灭性损毁,境内100余座电站不能发电,县内电网大面积连续中断供电,电网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为尽快恢复林业生态和确保林农大灾之年不减收,炎陵县计划在3年内投入近600万元资金实施“以奖带投”,鼓励林农大力造林。对2008年期间造林连片面积10亩以上的林农每亩奖励30元,灾后清理雪压破裂、翻蔸笋竹林连片5亩以上的林农每亩奖励10元;对2009~2010年期间灾后造林连片面积10亩以上的林农每亩奖励20元。同时,组织林业部门干部职工下乡进村,全面调查评估损毁林木,搞好采伐设计,指导群众合法采伐,科学及时清山。为快速、高效组织电网抢修工作,成立电网恢复工作指挥部,明确电网恢复进度,按照“先主网、后配网,先生活、后生产,先应急、后规范”的原则,紧紧围绕电网设施恢复目标任务,科学制定方案,积极调度筹措资金,分工负责实施抢修,在3月底恢复了全县大面积供电。
  【魏小安等旅游专家把脉炎陵旅游发展】6月5日,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原司长、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率北京有关旅游规划专家,深入炎陵县旅游景区考察旅游资源,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把脉炎陵旅游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一是实施“一个战略”。要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确立“旅游立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抢抓“两型社会”试验区这一大好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二是狠抓“四个重点”。整合炎帝陵、神农谷、天星寨、神农福地4个重点旅游景区,构造与其配套的新型的、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培育一个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炎帝陵要将陵墓文化向炎帝文化转化,体现农耕文明集大成,从而构建一个文化聚集区;神农谷可建成一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天星寨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神农福地建成一个面向长株潭游客的体育健身休闲区。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6·5”世界环境日,炎陵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环境建设年”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动员大会,由此拉开了生态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的序幕。专项行动的重点是“三个一批”,即对污染特别严重、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旅游形象、规避行政许可证非法生产的企业“关闭一批、整顿一批、限期治理一批”。“关闭一批”,就是责令27家污染企业限期关闭,同时责令玻纤行业陶土坩锅生产工艺在11月底前完成技改或转产,逾期未完成的也将依法实施关闭。“整顿一批”,就是要求化工行业进一步规范废气处理、盐泥处置等措施,对规避行政许可的工业企业责令限期补办手续或者依法取缔。“限期治理一批”,就是责令长兴水泥厂等4家企业限期另行选址;责令铁合金行业限期安装烟尘处理设施,对逾期未完成的依法实施关闭。为抓好专项行动,县委、县政府成立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部门联合办案制度,对每个关闭企业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力求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同时,为确保专项行动顺利推进,强化工作纪律,凡关闭企业逾期未关闭到位的,责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实施党纪政纪处分,甚至组织处理,所在乡镇处罚5万元;凡关闭后又死灰复燃的或者未经行政许可又新上了非法企业的,每发现1家罚乡镇政府20万元,所在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凡为关闭企业徇私说情,设置阻力的党员干部要依纪给予纪律处分,涉及领导干部的实行就地免职。
  【7·30洪灾受灾严重】受8号台风“凤凰”的影响,炎陵县自7月29日晚上8时开始持续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至30日上午11时,大院农场降雨量达273.6毫米,石洲乡、十都镇、沔渡镇、策源乡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县城站142.7毫米,龙溪124.3毫米。河漠水最大流量108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91.98米,斜懒水最大流量712立方米/秒。全县16个乡镇(场)均不同程度受灾,尤以十都、沔渡、策源、水口、霞阳、三河、大院农场等7个乡镇场受灾最为严重。全县受灾人口6.5万,成灾人口4.8万,被困人口317人,转移安置人口2935人。全县共倒塌房屋1509间,其中倒塌居民住房1093间,损坏房屋3126间;道路塌方1000余处,损毁路基40多处5万余米,冲毁大小桥涵150座;冲毁水利设施1600余处,防洪堤100余处2万余米,水毁泵站10处(900千瓦),水圳5000余米,水坝150余座;倒塌电杆300余根,损毁电力线路1100余米,有20座小水电站被水淹或渠道垮方,12座停产;农作物受灾面积3080公顷,成灾面积1640公顷,绝收面积421公顷,毁坏耕地面积254公顷。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3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损失4820万元。
  【全国首份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称“信用环境炎陵最好”】9月9日,株洲市正式发布《2007年度株洲市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运用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株洲市5县(市)金融生态状况排出名次,炎陵县金融生态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据悉,这份报告是株洲市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领导小组聘请国内享有盛誉的研究机构、国家“985工程”学术团队——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对全市所辖5县市2007年度金融生态进行的评估,旨在科学掌握该市金融生态现状,进一步推动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近年来,炎陵县立足赶超、科学跨越发展,以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县”为突破口,着力于建设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和谐的信用环境以及规范的金融运行秩序。通过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个体经营者的诚信度和企业贷款的履约程度明显提高;开展“信用乡(镇)、村(组)”创建,全县202个行政村已有68个村完成创建工作。同时,制定《炎陵县银行业对不诚信借款人联合制裁办法》,依法限制恶意欠贷欠息、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开户、结算、贷款;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将恶意欠贷欠息、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并组织有关执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依法清偿金融债务,保全金融债权。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全面清收公职人员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建立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户数据库。计划到2009年末,实现全县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全部清零的目标。做到应清尽清,不留漏洞,不留死角。优良的信用环境增强了县域经济“软实力”,促进了炎陵金融、经济的双丰收。
  【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开工建设】9月26日,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式动工建设。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红军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在炎陵城乡各地书写了大量标语。经统计,全县至今保留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有151处(组)339条,4617字,漫画、组画8幅,对联3副,留言2篇,红军识字班墙报成绩公布栏2个,还有写在纸上的标语3张,标语落款的部队番号达66个。炎陵已成为全国红军标语保留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署名番号最多的县。2006年有关方面决定在炎陵兴建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对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加以保护。根据设计,红军标语博物馆共3层,建筑面积3891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020万元,其中博物馆土建工程投资887万元。
  【戊子年公祭炎帝陵典礼隆重举行】10月17日,由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祭祀办)和炎陵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戊子年公祭炎帝陵典礼在炎陵县隆重举行。活动主题为弘扬炎帝精神、推进跨越发展、实现“保二争一”,市委书记陈君文任主祭人,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群主持仪式,全市各界近万人祭拜民族始祖。
  【刘朝华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月17日,炎陵县志愿者“鱼片”——刘朝华骑摩托车在县策源乡平湖村进行志愿服务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刘朝华是炎陵县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司机,1998年从部队退伍参加工作后,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并发起成立炎陵义工社,他利用现代网络,十年如一日默默帮助200多名山区贫困学生,最终牺牲在助学路上。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反响。为此,共青团中央追授刘朝华“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共青团湖南省委追授刘朝华“湖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湖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中共株洲市委追授刘朝华为“株洲青年楷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分别就这一典型的宣传报道作出批示。同时,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发文决定,号召全省学习无私助学志愿者刘朝华。中央媒体驻省记者和省级媒体纷纷奔赴炎陵,对刘朝华的事迹进行进一步采访报道。10月11日晚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报倒在助学路上的爱心义工——炎陵县青年刘朝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10月22日,无私助学志愿者——刘朝华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炎陵县艺术馆举行。
  【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1月,炎陵县顺利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专家验收,成为株洲市此项工作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县”。炎陵县是省重点林区县,有笋竹林2400余公顷,笋竹产业年产值过亿元,成为当地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12月,炎陵县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第四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单位。随后,炎陵县全面启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基地创建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投入品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通过县建示范片、乡镇建示范点、村建示范园、农户建示范块的方法,全力推进基地建设。炎陵县共完成13380公顷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任务,基地分布在策源乡、石洲乡、十都镇、大院农场和青石冈林场。全县竹笋加工大小企业达到17家。在专家检查验收时,各项综合评分高达94分。
  【10亿元“绿色能源”项目落户炎陵】12月17日,武汉凯迪投资公司与炎陵县政府签订“绿色能源”项目投资协议书,该公司10亿元“绿色能源”项目将落户炎陵。凯迪绿色能源项目将构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拟在炎陵县投资建设3.33万公顷能源林基地、10万吨生物燃油燃气厂,2×12兆瓦生物质电厂、万吨有机肥料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厂等五大循环经济个体,项目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双方已就3.33万公顷能源林基地、2×12兆瓦生物质电厂等项目进行了签约。
  【衡茶吉铁路开工仪式隆重举行】12月28日,由铁道部和湖南、江西两省共建的衡茶吉铁路建设动员大会暨开工仪式,在湖南省炎陵县沔渡镇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交界处隆重举行。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出席,湖南省省长周强、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讲话。衡茶吉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连接京九与京广两大繁忙干线的又一重要通道,西起京广铁路衡阳站,途经衡南、安仁、攸县、茶陵、炎陵,穿越罗霄山脉,进入江西省井冈山,接吉井线井冈山站,新建线路全长211公里,湖南省境内长162.2公里,江西境内长49.3公里,建设工期为3年半。衡茶吉铁路建设启动,是铁道部、湖南省、江西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革命老区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中心城市与革命老区的经济联系,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湘赣两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运输保障,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衡茶吉铁路的修建,将有效整合湘赣粤桂等省(区)的旅游资源,通过铁路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湘赣旅游圈大格局。它是第一条经过炎陵县的铁路,并设炎陵站,站场设在霞阳镇中团村。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株洲年鉴 2009》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记载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共设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法、工业等30多个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