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987
颗粒名称: 农业和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64
页数: 13
页码: 197-2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种植业、农业科学研究、养殖业、林业、水利水电、农机农具、气象、农村能源工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农业 工作

内容

【概况】2008年,全市农口系统紧紧围绕市委“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克服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等困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农业增加值110亿元,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3%,连续5年增幅超过10%。
  2008年,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一年。粮食生产再创佳绩。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大户等措施,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呈现“四增两减”好态势,即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增加、优质稻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季稻面积减少、抛荒面积减少。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9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89.43万吨,创历史新高,粮食单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9公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粮食收购量居全省各市州之首,攸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规模养殖强劲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小区达105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4%,高出全省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通过财政及金融部门的大力扶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9家,会员5.6万人,带动15万农户增收,并涌现攸县大和谐、醴陵保丰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休闲农庄发展到205家,年营业收入达2.1亿元。
  2008年,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观的一年。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5.1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78万处,治理病险水库57座,茶陵县被评为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十强县;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37万公顷。加强生态建设,完成造林1.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59%;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9249个,沼气池总量突破7万个。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通乡公路339公里、通村公路1928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5个。完成1588个行政村的电网恢复重建和改造,农村电网全面恢复。
  2008年,是广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农民增收保持2004年以来较快增长的好势头。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00元,人均增加650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增收途径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劳务经济带动增收。培训农民10.9万人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二是农产品价格拉动增收。生猪、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强力拉动农民增收。全年生猪销售价格达到900多元/百斤的历史最高价,粮食收购价格也高于往年。三是惠农政策促动增收。全市发放27项涉农惠民补贴3.4亿元,其中种粮补贴双季稻每亩达119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农田灌溉水费由政府支付,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644万元。
  2008年,是县域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5县市完成GDP45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接近50%;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2.1亿元,增长33.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28.18亿元,增长21.7%;实际利用内资39.66亿元,增长34%。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排序中,醴陵市进入全省前五强、攸县稳居前十强,炎陵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
  2008年,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一年。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全面完成,750个村完成高标准的村庄建整规划,农村进入有序建设新阶段。百村示范取得成效,整合各类项目340个,落实资金1.2亿元加强示范村建设,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8%,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并涌现炎陵星光、攸县罗家坪、荷塘区仙庾村、石峰区兴隆山村等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扎实推进,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推介了株洲市的经验。千村整治全面开展,以“两化”、“三清”、“四改”为重点,整修村组公路4066公里,改水、改厕、改栏14万户,新建垃圾池6000个,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文明新风进入千家万户。
  2008年,是农业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的一年。一是争资规模大幅增加。全市共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达8.4亿元,增幅超过50%。二是争取中央新增投资力度空前。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的机遇,积极与上级衔接,密切跟踪项目方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中央第一批新增投资1000亿元,株洲市落实农业和县域项目2.3亿元,第二批已落实农业项目4个,到位资金4300万元。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进一步健全农业项目库,加大项目包装、推介力度,重点融合、打捆了一批农业大项目,入库项目达到126个,重点大项目50个。新上唐人神100万头生猪屠宰线、醴陵湘洲公司60万头生猪生产线、福来喜炎陵白鹅深加工和好棒美现代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等一批农业大项目,带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008年,是农村和谐稳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市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加强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农村社会长期稳定,连续20年没有发生涉农恶性案件。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8年保持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天元区成功晋升“国优”,炎陵县重返“省优”。全面实施农村民生保障工程,兴建农村安居房2300栋,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0所,实现全市乡乡有敬老院,6.0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农产品市场准入正式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省领先;解决9.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率先开通“12316”农民服务热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动物免疫防疫工作扎实开展,确保全市清静无疫。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气象、残联、扶贫等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2008年,株洲市市本级一卡通信息化发放了39项补贴,全年共发放总额为34220.08万元。其中:粮食直补2794.4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139万元,农资综合直补16156.17万元(以上3项粮食两补共计为22089.59万元),石油补贴291.91万元,能繁母猪补助553.34万元,计生家庭奖扶金202.08万元,农村低保金1331.0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61.18万元,农村五保户补助844.31万元,农村自然灾害救助55万元。以上11项共计发放补贴25428.43万元。另有农业灾损补贴等28项共计发放了8791.65万元。随着中央惠农资金加大投入,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全市连续20年未发生一起涉农恶性案件和涉农群体性事件。
  【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清自查活动】9月上旬开始,在全市9个县市区广泛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清自查活动。自清自查活动经历以下4个阶段。首先是乡镇村自查阶段;其次是县市区复查阶段;再次是全市督查阶段;最后是“回头看”阶段。自查、复查两个阶段以县市、乡镇为主,具体由“两办”组织实施。突出看、查、听、提4个环节。具体方式是一看现场:督查组深入工作一线,挖掘工作经验,发现工作问题。二查资料:查阅相关工作的具体资料。三听汇报:听取县市区专题汇报。四提要求:督查组对各地提出相关工作整改意见或要求。督查方法总体上是以暗访督查为主。即不打招呼,不要陪同,随机抽样,走村入户,一竿子插到底,实地查看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执行“四个严禁”工作纪律】在各项惠农补贴发放过程中,各地较好地执行了“四个严禁”工作纪律。即:严禁用补贴资金抵扣税费尾欠;严禁以任何形式克扣、截留、挪用补贴资金;严禁将补贴资金强行用作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农民补贴存折发放到户,严禁在村干部手中滞留。对自查、督查中所发现出来的问题,逐一整改到位。7月30日,醴陵市发现2007年晚稻良种补贴资金315.2万元滞留2个月,未发放到农民手中。3天之内,全部整改到位。芦淞区4个乡办自查中,由于乡办村数据报送不实问题,发现2008年涉农补贴资金103.92万元滞发。9月25日3天之内立即整改到位。荷塘区5个乡办由于相同因素,2008年涉农补贴资金458.95万元滞发。10月2日7天之内整改到位。攸县桃水镇发现有60多户两补存折未发放到户,自查后已全部发放到位。
  【规范村级财务审计工作】2008年,推广攸县审计“四不”工作经验:审计账簿不留死角,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定性是非不偏不倚,问题处理不留情面。全年,全市共清理审计678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清理审计金额达8435万元,追回违规违纪金额138万元。茶陵做好了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聪、下东等10个乡镇26个村2005~2007年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金额889万元,发现违规违纪金额60万元。攸县审计4个农民意见较大的村,即:莲塘坳乡医西村、先锋村,桃水镇桃水村,、了江桥镇学堂坪村。审计时间达6个月,确保了第7次村委会换届顺利进行。株洲县审计仙井乡吴田村粮食两补资金落实情况。该村2004~2007年采取假名套取截留两补资金24114.11元,及时上报,处理到位。
  【做好2008年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兑付工作】2008年,是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兑付的第5年。兑付比例为现有余额的19.93%。按照省市县1/3配套原则,5个县市配套总额为397.74万元。其中:株洲县107.42万元;醴陵市6.26万元;攸县231.42万元;茶陵县52.41万元;炎陵县0.23万元(实际兑付工作已在2004~2005年阶段结束,只等省里配套资金拨付到位)。11月27日,有兑付工作任务的4个县市资金已经到位。省、市兑付资金均已拨付到位,确保了兑付工作于2009年元旦前后结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居全省前列】2008年,株洲市列入中央和省财政项目12个,到位资金总额11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项目6个,项目资金额90万元;省财政项目6个,项目资金额24万元。6个中央财政项目分别是:攸县上升牲猪专业合作社10万元;攸县兴旺果业专业合作社20万元;醴陵市湘洲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元;醴陵市嘉树乡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万元;茶陵县农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万元;炎陵县惠农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20万元。6个省财政项目分别是:茶陵县洣江乡樟树村牲猪养殖协会4万元;芦淞区五里墩乡种养协会4万元;石峰区龙头铺昦丰牲猪养殖协会3万元;天元区浅塘养鸡协会3万元;攸县金峰油茶协会6万元;株洲县南阳桥乡无公害蔬菜协会4万元。项目资金额比上年增加17万元。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株洲市项目总数和项目资金总额,均居全省前列。
  种植业
  【概况】2008年,全市农业部门紧紧抓住“两型社会”、新农村建设机遇,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同心协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3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和13%。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08年,是株洲市历年来抓粮食生产领导最重视、花精力最多、投入最大、措施最硬的一年,效果也是最明显的一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5.03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总产179.09万吨,比上年增加2.22万吨。粮食单产477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368公斤高出109公斤。
  经济作物持续增长。全市经济作物面积为10.88万公顷,实现总产值2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21万公顷、1.9亿元,增长1.97%和7.03%。其中蔬菜5.564万公顷、实现总产量125.8万吨,比上年增加0.117万公顷和1.58万吨。经济作物总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连续6年都在50%以上。全市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和“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扶持大户”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狠抓优势产业带建设,促进了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格局的形成,高效特色经济作物进一步得到发展。目前,全市拥有33.33公顷以上的水果基地20个,3.33公顷左右的果园承包大户300余户,66.67公顷左右的蔬菜示范基地40个,6.67公顷以上茶园50个;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发展到0.814万多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商品蔬菜基地面积0.87万公顷,总产90.03万吨,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经济协作组织36个,年外销蔬菜12.18万吨,并注册蔬菜商标8个;名优水果生产基地发展到15.59万公顷,占水果面积的47.3%。
  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13.1亿元,同比增长18.7%,完成销售收入109.5亿元,同比增长19%;建立基地面积455.2万公顷,带动农户39.78万户;全市休闲农业庄园发展到205个,新增4个,年接待15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0.2万人,全年实现经营总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2%。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82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家,总产值过5000万元的有20家,过亿元的有7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市级35家。共有3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18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省领先。市、县农业部门围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控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到2008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2万公顷,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8个、获得“三品”认证的农产品8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6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3个;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16个,配备检测设备59台(套),专业检测技术人员80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43个,每年开展例行检测20次左右,蔬菜农残超标率年年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全年省农业厅对株洲市主要农产品共进行了8次例行监测。其中,蔬菜4次,水果2次,茶叶、大米各1次。4次抽检蔬菜样品100批次,农残超标3批次,合格率97%,合格率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蔬菜基地抽检20批次,合格率达到100%,居全省领先。水果、茶叶、大米农药残留均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市本级开展例行监测14次,农残超标率为2.06%。同时,制定《关于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意见》和《株洲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并于12月24日正式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确定了33个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为全市首批市场准入单位。
  争资引项成绩突出。近5年,共争取部省各类农业项目200多个,资金2.92亿元,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株洲市共向部、省申报农业专项98个,到位资金7284.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93%。落实农业招商项目9个,招商引资9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13%。
  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特别是醴陵、株洲县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任务。全年农业部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350期,培训农民10.91万人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2321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000人,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就业率达90%以上;“蓝色证书”培训820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200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近50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达57%,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8%。
  农业环保工作成效显著。认真组织对全市12127个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所有调查数据是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中一次性通过审核的4个市州之一。8个乡村清洁工程项目,一次性通过省厅验收,有3个被评为优秀项目,合格率、优秀率为全省第一。稻水象甲防控达到了面积减少、损失减轻的目的。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735万公顷。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2008年,市、县两级进一步完善农业执法体系,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1890个次,查获违规单位(个人)82个,立案查处不合格农资案件70起,收缴甲胺磷191.75公斤,查获违规农资443吨。
  【创办示范样板,开展高产竞赛】2008年是“全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被列为部省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和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建设县,要求创建万亩示范片7个,其中醴陵、攸县为部级示范片。为此,市、县两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省农业厅专家验收,4个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508公斤。在全省96个示范片中,醴陵市居第二,攸县居第五。攸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获奖金100万元,并被推荐评为2008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开展非公经济“三最”评选活动】3月,在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最具影响品牌、最具影响企业、最具影响人物和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知名人物评选活动中,经过全市人民积极投票,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茶陵县龙华畜牧董事长龙秋华当选为最具影响人物,株洲市丹陵花木董事长刘剑当选为非公经济知名人物,太子奶集团、唐人神集团被评为最具影响企业,株洲云田花木被评为非公经济知名企业,“中冠”竹木、“太子”奶、“唐人神”肉制品3个品牌被评选为最具影响品牌,“福来喜”鹅、“好恰”山茶油、“华湘王”营养保健系列豆腐、“良强”系列饲料、“炎洣神”米粉、“佰香记”方便米粉、“鑫多香”腊制品、“好棒美”休闲食品、“黄三爷”腊卤制品、“沙坡里”腊制品10个品牌被评选为非公经济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三最”企业、人物、品牌分别占到全市“三最”的5.6%、12.1%、24.5%。
  【特色蔬菜种植效益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5.564万公顷,拥有蔬菜大棚2.1万个,实现总产量125.8万吨,完成总产值20.36亿元,与上年比较,面积、产量约有增加,产值约有减少。其中,商品蔬菜基地面积3.814万公顷,总产量90.03万吨,总产值15.13亿元。蔬菜—蔬菜、蔬菜—晚稻、棉花—紫皮大蒜套种的高效种植模式逐步成熟,猪—沼气—蔬菜生态模式逐步推广。炎陵县三河镇星光村采用蔬菜—蔬菜栽培模式种植“菜心”,效益明显提升,全年复播面积超过200公顷,产值突破1000万元。株洲县南阳桥乡早禾冲村农民廖德良投资200多万元兴建农场,采用猪—沼气—蔬菜栽培模式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亩平产值突破了1万元,鲜菜直接供应市内大型餐饮企业和大型超市,备受消费者青睐。
  【株洲农产品积极参展硕果累累】2008年,株洲市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并获得良好收益。在首届“湖南十大特色食品”评选活动中,株洲市“唐人神”肉制品榜上有名,同时入选特色食品的还有“舜华”临武鸭、“龙牌”酱油、“乡里”肉制品、“粒粒珍”湘莲、“日出东方”灯芯糕、“满师傅”豆干等;在第三届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上,株洲市组织唐人神、太子奶等2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种品牌和158种产品参展,炎洣神、鑫多香、湘健茶油等3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食博会金奖,株洲市被评为优秀组织奖,签约销售订单1.58亿元;在第7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好棒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1.8亿元。
  【全市水果生产现场观摩会议在茶陵召开】为总结交流各地水果生产经验,共同探讨全市水果产业发展,7月22日,全市水果生产现场观摩工作会议在茶陵召开,会议观摩茶陵县十里冲园艺场脐橙生产基地、湖口镇葡萄园。会上,市农业局长胡里仁总结近几年水果生产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茶陵县发展脐橙产业的作法,部署今后全市发展水果生产的工作思路。他强调,各地要实施好种苗工程,加快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良水果品种;要发展特色水果,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打造品牌,增加水果市场占有率和效益;要办好样板示范点,带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通过办好示范点,争取项目资金。会上,茶陵县农业局长刘红波介绍该县发展脐橙的典型经验,市经作站站长罗细明简要介绍目前水果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病虫防治工作重点。
  【省首个“12316”热线在株洲市顺利开通】9月22日,全省14个市州首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12316”农业服务热线在株洲市农业局开通。信息系统采用当今该领域最先进的IP分布式呼叫中心,利用市级平台,通过“一拖五”的方式,带动5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可进行同步通讯、同步服务。“12316”热线以惠农政策宣传、动植物疫病防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农产品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咨询、法律维权服务等为服务内容,实行24小时话音自动查询、专家在线解答、来电留言录音不同的服务方式,可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从而有效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农业局作为国内第一家采用该系统的农业部门,得到部、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株洲金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0月10日,株洲金岭农村经济合作社在攸县网岭镇北平村成立,这是长株潭地区获批“两型社会”建设后成立的第一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是探索进行农林用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化(财产化)、交易许可、市场化流转等改革实验,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委托经营、入股、出租、经营转让等多种途径,将一部分乃至全部耕地集中起来,组织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经广泛征求意见,有20个村民小组400多户自愿以1500余公顷土地,通过组建株洲市金岭农村经济合作社,实行集约规模经营,形成以优质稻、瓜果、蔬菜、养殖为特色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好棒美”等入选全省首届农业产业化“三大”】9月,由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发起的湖南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龙头企业、十大领军人物、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评选活动启动,经过近2个月的初选、公众网络投票、专家综合评定等程序,株洲好棒美食品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伍志红分别获评“全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龙头企业”、“全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领军人物”,茶陵县神农度假村被评为“全省首届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
  【株洲市农产品市场准入正式启动】12月24日,株洲市农产品市场准入正式启动。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株洲市制定《关于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意见》,通过采取推行标识流通、质量追溯、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制度,加强对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从源头上进一步保证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3~5年努力,力争全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降到5%以内,生猪瘦肉精检出率不超过1%,水产品孔雀石绿、呋喃唑酮检出率为零。
  农业科学研究
  【概况】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株洲市蔬菜研究所),主要承担全市农业科研、示范、引进和推广等工作任务。先后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4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9项,市(厅)级37项;通过各级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4个,其中国家级审定品种1个,省级审定品种11个,市级审(认)定品种22个,为株洲及湖南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围绕“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奋斗目标,坚持“公益办所、科研所、成果兴所、开发辅所”的发展思路,立足于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引领战略,自主创新,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研工作呈现强劲势头,两系杂交新组合陆两优1537、株杂一号番茄通过湖南省审(认)定。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被列入2009年市重点建设项目;利用世行贷款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于7月批准实施;“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项目,11月通过农业部立项。据统计,2008年,农业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35.85万公顷,新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组织科技下乡活动10次,培训人数1550人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省农业科研工作会议上,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实力、蔬菜科研、两用核不育系育种列全省第一。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株洲市超级杂交早籼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批准实施】200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株洲市超级杂交早籼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世行官员、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与评估,7月正式批准实施。项目由市农科所提供技术支撑,株洲亚邦种业公司组织实施,总投资700万元,全部来自世行贷款。项目以居国内领先地位的两用核不育系“株IS”为核心,以其组配的系列组合“株两优02”、“株两优819”等为主推品种,采取“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项目建成后,可促进超级杂交早籼稻的推广,推进南方稻区双季早籼稻产业的优化升级。每年至少可为项目区粮农增收3520万元以上。
  【石天宝获株洲市第二届“感动株洲十大人物”】石天宝,男,汉族,1967年4月出生,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室主任,高级农艺师。他先后参与6项省、部级项目,选育通过审定品种(组合)13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篇。1997年2月,受到株洲市农业局党组嘉奖。2002~2005年被株洲市农业局评为“优秀个人”。1998年、2002~2005年被株洲市农科所评为“优秀工作者”。2007年获“株洲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和被评为株洲市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第二届“感动株洲十大人物”。
  【市农科所中长期科研规划】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需求,进一步强化社会公益性职能,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1.着力加强农业科研。5年内建设11.40公顷高标准核心研发基地,努力实现“8125”目标,即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审定的水稻、蔬菜品种8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
  2.着力强化项目支撑。5年内完成3个新品种权的保护,着力实现“5582”目标,即争取国家级(或部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8个,项目资金2000万元。
  3.着力推动成果转化。5年内建设两系不育系繁殖基地53.33公顷,杂交制种基地666.67公顷,全面实现“1118”目标,即推广水稻、蔬菜及其它农作物新品种10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0项,推广面积66.67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亿元。
  【株洲市农科所网开通】2008年,株洲市农科所开通全省第一个地市级农业科研网站——株洲市农科所网。这是一个集介绍市农科所动态、传播科学信息与知识、展示科技成果和提供在线科技咨询为一体的专业性网站。申请国家顶级域名wwW.zzsnks.com和“株洲市农科所.com”的中文域名。进一步拓宽服务“三农”的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开辟了一条新的高效、便利的绿色通道。
  养殖业
  【概况】2008年,全市饲养生猪791.84万头,出栏507.77万头,存栏284.07万头,同比增长3.18%、3.6%、2.45%。肉牛出栏10.1万头,比上年增长6.23%。饲养山羊102.24万只,出栏53.72万只,存栏48.52万只,同比增长10.41%、8.05%、13.17%。饲养家禽4529.27万羽,出笼2854.08万羽,存笼1675.19万羽,同比增长6.96%、5.66%、9.27%。全市肉类总产量417338.38万吨,蛋品产量46088.01吨,奶类产量1908.6吨,水产品产量77474吨,同比增长4.09%、11.19%、3.58%、8.15%。
  质效并重发展规模养殖。2008年,全市有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近2万户,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16个,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小区105个。株洲市畜牧水产局首次印制500份规模养殖户(场)典型材料和2000份规模养殖档案,对全市较有影响的30余家养殖场进行宣传,规范养殖档案的操作。同时,率先在全省以市政府的名义印发《株洲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通过引导养殖户推广“零排放”、沼气和有机肥料厂等综合防治措施,为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开辟切实有效的新途径。
  层层动员狠抓动物防疫。一是全面实行责任制。层层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制订下发《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二是认真落实免疫措施。全市免疫生猪口蹄疫和猪瘟426万头、羊口蹄疫92万头、禽1620万羽。生猪口蹄疫和猪瘟免疫、羊口蹄疫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和禽流感免疫密度均达到100%。三是严格规范疫情处置。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有关规定,市县业务主管部门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范疫情报告、处置、封锁、损失评估、生产恢复、调查总结以及促进流通等程序。
  注重引导推进品种改良。市畜牧水产局以湖南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以推广能繁母猪人工授精为工作重点,引导养殖户使用杜洛克、长白等良种公猪和长大杂母猪,许多养猪大户走上自繁自养的道路。2008年,株洲市通过积极申报努力争取,新增1家种猪场,另有2家种猪场成功升级为扩繁场,扩繁场数量由5家增至7家,种猪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力以赴开展行业执法。一是加强畜禽产品市场检疫检查力度。市县各级畜牧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检疫检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定人、定岗、定责、定奖罚”的办法加强检疫检验工作,保证上市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打击经营、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部分县市区采取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查实处理有奖的办法,加大打击经营、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对饲料的监管。加强以“瘦肉精”和过期变质为重点的饲料生产经营监管工作,保证养殖生产安全。2008年,市畜牧水产局在全市组织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专项整治行动,对市区的38个兽药、饲料店进行排查。同时,还调拨1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各县市区抽检兽药、饲料和生猪尿样的检测。抽检样品分别被送到省兽药检测中心和市动检站兽药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四是加强渔政管理。4月1日,市畜牧水产局配合省局在长沙风帆广场举行“湖南省春季禁渔暨长株潭湘江渔业资源养护联合行动”启动仪式,株洲市提供各类鱼苗15万尾。同时,借上年国家对渔船进行柴油补贴的良机,加强对渔民家庭的走访与沟通,对《渔业法》等有关知识、法规、政策进行宣传,杜绝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发生,保护了全市渔业生产资源和正常生产秩序。全年完成全市近700艘渔船的渔业船舶登记证和检验证办理工作。
  围绕发展争取资金投入。2008年,市畜牧水产局着力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推动行业跨越争取上级资金,全年申报各类扶持资金7957万元,已到位资金7638万元。比较大的项目资金主要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1300万元,能繁母猪养殖补助1752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1740万元,生猪良种补贴140万元,原种猪扩繁场建设100万元。争资立项创30年来最好水平。
  【养殖业抗冰救灾】1月中旬以来,湖南省遭遇多年不遇的冰冻雨雪低温天气,冰冻灾害给株洲市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损失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冰雪灾害,市畜牧水产局扎实开展养殖业抗灾救灾工作。一是各级高度重视。市局下发《关于做好牲畜防寒防冻工作的紧急通知》(株牧渔〔2008〕3号),并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对抗灾救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同时,市局分成4个工作组,深入5县4区核查灾情、指导抗灾救灾、慰问受灾养殖农户。全市各级畜牧水产系统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坚持24小时值班制,坚持冰雪灾情日报制度,南部4县在长时间停电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信息日报任务,确保全市养殖业灾情信息的畅通。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各级畜牧部门结合实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规模场、养殖小区等开展畜禽技术指导,降低畜禽死亡,减少损失。三是加强物质保障。针对各地由于冰冻、停电造成饲料紧缺的实际情况,市局在全市实行饲料运输绿色通道,保障各地不因冰冻灾害而使养殖户的畜禽“断粮”,组织烤炉(灯)、仔畜禽保温设施和一批草帘、防风布帘等保温物资分发给规模养殖农户。四是认真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株洲市共争取省级救灾资金515万元,修复加固受损畜禽圈舍90300平方米,向灾区调运仔猪86570头、家禽236650羽、饲草料9000吨,1676头母猪得到理赔,发送技术指导资料41000册,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帮助指导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4252人次,受灾种畜禽场均恢复正常生产。
  【“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启动国家食品安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9月26日,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国奶站清理整顿工作督查组到株洲市现场督导工作。全市有百草乳业和太子奶集团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经省质监部门测定,百草乳业使用的原料奶粉(三鹿全脂奶粉、伊利全脂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太子奶集团使用的进口奶粉和部分国产奶粉(新疆伊犁永旺和宁夏全味)未检出三聚氰胺。株洲市对全市奶牛养殖户进行了执法检查,对养殖户所用的饲料、兽药以及养殖管理进行规范,要求统一建立养殖档案,加强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管理,对11户奶农进行执法检查,没有发现生产不合格生鲜奶的情况。
  【唐人神建世界顶级猪场】2008年,唐人神集团与美国威特先公司合作建设的第一个原种猪场落户株洲市,总投资1.3亿元。每座猪舍安装从美国引进的全球一流猪舍环境自动调节系统,整个猪舍排风扇的运行与否、转快转慢以及猪舍内部温度全部由电脑自动化控制。原种猪场全部引进美国优良种猪,采用美方管理技术。该种猪场的投产,不仅结束了株洲市没有原种猪场的历史,而且推进市良种繁育体系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今后国内大型种猪场、养猪场如需要世界顶级水平的原种猪,可从此场引种,不需从国外进口。
  【人工放流】2008年,为维护湘江生态平衡,改善湘江水域环境和水质,增殖渔业资源,市局将原株洲县畜禽水产良种场改造为专供人工放流的鱼类苗种培育基地。基地投资20多万元,整修池塘2.67多公顷,沟渠300多米,配备相应的排灌设备,并于5月中旬,投放良种鱼类水花600余万尾进行培养,放养草、鲢、鳙、鳊鱼4个品种。6月,株洲市鱼类人工放流苗种培育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省首家专供人工放流的鱼类苗种培育基地。
  【应急知识宣传】为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和省局的统一部署,市局精心组织并开展一系列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知识的宣传活动。收集并整理印制《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知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知识》、《水生动物防疫应急知识》等宣传资料。在宣传周活动中,组织专业技术干部200余人,分成10个工作小组,携带养殖业应急知识宣传资料30万份,利用各县市区乡镇赶集、人员聚集的机会免费发放资料,耐心讲解,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活动周期间,全市畜牧水产系统共发放: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知识5万份;水生动物防疫应急知识3.5万份;渔船航行安全与应急知识1.5万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知识5万份;草鱼应激性出血病防治知识5万份;防治高致性禽流感知识问答5万份;禁止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知识问答5万份。安排52名技术人员,参与各地政府应急管理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应急知识现场宣传活动,当场派发各种宣传资料2万份,接待群众现场咨询1000多人次。
  林业
  【概况】2008年,株洲市林业用地面积达73.3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58.9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673.21万立方米,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比上年减少265.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9.59%;林业总产值达4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3.8%。林业投入再创佳绩,全年争取林业项目资金1.16亿元,为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确保林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为林业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2008年,完成造林1.0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33万公顷、防护林0.05万公顷、速丰林0.33万公顷、补植重造因灾损失面积0.33万公顷)。封山育林护林4.67万公顷,中幼林抚育2.5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2.0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820万株。
  全市林政资源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加强林地管理。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开展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在强化林地审批的基础上加强审批后的监督工作。全年共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92起,征占用林地面积275.82公顷,征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494.32万元。二是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森林采伐限额下达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执行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2008年省厅共下达株洲市木材生产计划151.687万立方米,出材量81.917万立方米。实际完成计划87.2707万立方米,出材量50.4488万立方米,其中87%用于受灾林木清理采伐。全市无超限额、超计划采伐行为。三是加强林政秩序管理。全市开展林政执法行为和木材运输管理秩序的整顿,开展木材经营市场的整顿和治理,公路、水上“三乱”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林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全年,全市共年检野生植物经营许可证22个、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4个,核发野生动植物经营许可证10个,采集证65份。强化对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系列活动,加强候鸟监测,强化防控措施。2008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5933.33公顷,同比上升18.4%,呈明显上升趋势;成灾513.33公顷,成灾率较上年略有下降。防治5826.67公顷,生物防治及无公害防治率较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森林植物检疫规范有序,全市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5%,松类木材检疫率达100%。
  全市森林防火工作,面对森林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克服了冰灾影响和极端气候条件的重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狠抓责任落实,扎实开展了各项工作。全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217起,其中森林火警152起,一般火灾65起,受害森林面积604.62公顷,受害森林面积与上年上升了41.5%,受害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没有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和群死群伤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森林火灾损失,维护了林区社会稳定。
  全市林业部门认真宣传贯彻涉林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各项法律法规学习,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株洲市林业局政务中心窗口2008年被市精神文明办评为“文明窗口”。认真依法履行职责,在保护森林资源,强化林政秩序,搞活木竹流通,规范种苗市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清理非法征占用林地,打击毁林犯罪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市共办理林业行政案件1733起,同比下降18%,其中局本级办理林业行政案件40起。在1733起案件中,盗伐林木案38起,滥伐林木案254起,毁坏林木、苗木案7起,违法征、占用林地案61起,违法运输木材案1220起,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92起,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6起,非法收购、出售、运输、携带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案29起,其它案件26起,查处1705起,查处率为98%,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58.2万元。
  妥善处理山林权属纠纷,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积极调解因林权换证带来的山林权属纠纷案件,全年未发生一起因山林权属纠纷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全市相继开展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秩序的整顿、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行动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两级公、检、法机关常抓不懈,为国家、集体、公民挽回大量的经济损失。全市两级森林公安机关立各类案件601起,查处583起,其中森林火灾案件173起,打击处罚违法犯罪人员654人,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了林区稳定。
  【全市林业冰灾受损情况】1月13日~2月初,株洲市遭遇罕见雨雪冰冻天气,全市林业生产和林业系统受灾严重。经调查核实,林业冰灾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7.37亿元。其中:林木累计受灾面积35.58万公顷,林木蓄积损失325.02万立方米,受损楠竹1.67亿株,直接经济损失269737万元;营造林累计受灾面积1.9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221.15万元,其中重点工程0.80万公顷;苗木(苗圃)累计受灾面积0.28万公顷,损失苗木19645.5万株,国有苗圃受损房屋1400平方米,良种基地受损房屋300平方米,种源受灾面积114.67公顷,采种基地受灾面积666.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200万元;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受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400.9万元;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215万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设备受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710万元;野生动物养殖场受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564万元;自然保护区受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40549.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受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5572.8万元;森工企业毁损房屋70440平方米,毁损设备434台,毁损供电线路325公里,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895万元。
  冰灾损失主要特点:一是受损严重的树种主要是国外松、马尾松、楠竹、桉树,这几个树种在有的地段和区域几乎是毁灭性的;二是受损在山区海拔500~1000米和丘陵区200~400米的区域最严重;三是冰灾受损形式主要体现为林木因不堪冰雪重负,而倒伏、断枝、断梢、折裂。
  【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冰雪灾害发生后,全市林业部门紧急下发关于雪压材收购、林地清理等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有效杜绝了乱砍滥伐事件的发生。切实做好雪压材的清理工作,全市已累计捡拾、清理、采伐雪压材110.3万立方米。认真总结年初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教训,市县两级投入280余万元用于预防宣传、设施设备购置、扑火机具储备、消防队伍组建和培训等工作,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制定林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补损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开展灾后重建、生产自救。累计投入近1800万元(其中中央救灾资金700万元,市局下拨救灾资金240万元,县市区投入合计900万元),重点用于全市林业补植补造、外购苗木、林木清理、冻死冻伤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及救助、基础设施恢复,已累计修复毁损房屋9174平方米,道路509公里,水电、通讯线路712公里,瞭望台(哨)41座,重新添置了一批气象、观测、交通设施设备,80%以上的林区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恢复,所有的基层林场(站、所)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非公有制造林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林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民营资本越来越多的投向林业生产,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的造林经营大户。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造林大户和公司11098户、1.37万公顷。
  茶陵县段晚开等3人在平水镇买山126.67公顷造林,茶陵县木材公司下岗职工高小毛在枣市买山133.33公顷造林,茶陵县浣溪镇谭建红买山266.67余公顷进行楠竹开发。攸县刘国华在皇图岭镇鹏乐村租山133.33多公顷造油茶,使用机械化高标准整地。攸县高和镇刘丙才成立亚材林业有限公司,购买原高和乡林场30年的经营权,共计面积248公顷,2008年新造100公顷。茶陵县虎踞镇李乐文,买断虎踞镇林场经营权,现有林场面积达1333.33公顷,共造林666.67公顷,2008年新造林133.33公顷,主要发展油茶和速生丰产林。
  醴陵市林业局2006年下半年引进江西省萍乡市企业家杨林初到醴陵投资造林,兴办股份合作制林场,注册成立“醴陵市新兴林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人民币,采用租用山地流转形式,以企业化的模式经营,开展林业产业开发、建设速丰林基地,实行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计划用3年时间,营造速生丰产林1333.33公顷,2008年春新造林400公顷。攸县坪阳庙等乡镇成立金岭油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坚持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农资购买,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低产改造,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产品销售,计划2008~2015年,发展油茶0.67万公顷,低产改造0.53万公顷,并且建立油茶精深加工基地,创建金岭油茶品牌。
  【高速公路、国省道两旁的宜林地造林绿化工作启动】2008年,对全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的火烧迹地等宜林地进行调查摸底,全市道路两旁至第一层可视山脊范围内共有火烧迹地、荒山、低残林3957.25公顷,其中离公路100米范围内面积为279.56公顷。根据调查情况,编制株洲市高速公路、国省道两旁森林生态提质工程方案,准备3个造林年度之内完成道路两旁的生态提质工程。2008年冬已完成整地280余公顷。
  【开展古树名木调查】10~11月对全市各乡镇场、城市建成区古树名木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调查。共调查30173株。有26科41属53种。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242株,300~499年的国家二级古树642株,100~299年的国家三级古树22135株,县城建成区30~99年的古树7154株。其中,有香樟7850株,银杏125株,枫香1418株,红豆杉287株,乐昌含笑331株,杉木30株,马尾松8908株,铁杉387株,大院冷杉3株,拐枣9株,细叶青冈12株,枫杨167株,椤木41株,木荷2995株,苦槠66株,南方槲栎3株,飞蛾槭13株,水杉1株,柿子树2株,黄连木41株,漆树3株,槐树18株,罗汉松9株,黄檀21株,皂荚28株,乌桕26株,杨梅15株,楠木9株,石栎19株,榔榆1株,板栗14株,榆树12株,青冈栎14株,白栎4株。并且全部资料输入全省古树名木管理系统。
  【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全市13.33多万公顷的松林,连续8年,每年进行两次普查。按惯例,于4月、10月,在全市认真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对全市主要公路、铁路两旁、河流两岸、风景名胜区、城市4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普查,从调查的9.65万公顷面积松林情况看,没有发现松林异常现象,共查出枯死松树368株,通过普查人员直观、取样90株鉴定分析后,有部分确定为干旱、白蚁、天牛、冰雪灾害对松林所造成的危害,对无法确定的样品交省林科院检验,未发现松材线虫。2008年,湖南省又新增了2个疫点,全省出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地市已增加到6个,各疫点对株洲市呈包围态势,给全市13.47万公顷松林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2008年,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市局抽调人员组建专门的林改办公室,组织人员赴怀化、浏阳等地市学习试点经验,多次深入林业基层乡镇调研,收集掌握各类情况和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制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广泛征求意见并最终经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12月9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林改工作动员会议,全面启动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水利水电
  【水利建设】2008年,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1亿元,出动各类施工机械7.83万台次,完成劳动工日3142万个,移动土石方3163万方,37857处大小水利工程得到修复和新建,超额完成“3335”年度目标建设任务。一是堤防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整修防洪大堤86公里,其中株洲县整修湘渌江堤防21公里。二是水库除险加固卓有成效。对7座小(一)型、5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进行有效治理,水库安全和利用系数大大提高。三是灌区配套改造继续推进。完成酒埠江、官庄、河东等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完成渠道防渗716.3公里。四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势头不减。全市共完成五塘工程1600多处,整修加固各类堤岸、泵站等178处,修复水毁工程2500多处。五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明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5平方公里。这些水利工程及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全市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3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2万公顷,新增蓄水总量1319.5万方,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生存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防汛工作】5月下旬~6月中旬,全市先后出现3次强降雨过程,株洲市区、醴陵市北部和炎陵县不同程度受灾,6月16日12时,湘江洪峰水位39.91米。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领导靠前指挥,汛前准备工作扎实,气象预报准确及时,信息传达通畅到位,各地部署措施得力,全市城乡没有出现重大险情和灾情,实现了不垮一堤一库,不出现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4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整体部署全年防汛抗旱工作;暴雨来临前,对全市迎战强降雨工作做了周密安排;6月6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再次部署防汛工作,要求全力抓好当前防汛抗灾工作。二是指挥调度科学及时。市防指先后6次下发紧急通知,4次组织防汛会商,6次派出工作小组,各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各级防汛责任人、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全部取消休假,所有人员到岗到位。三是汛前准备充分。修订防汛预案,加强防汛值班,储备了抢险器材,落实了防汛责任。市军分区、驻株部队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作好应急准备。全市形成奋力抗洪抗灾的工作格局,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依法治水】一是加强水法规宣传工作。投入资金30多万元,组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请市领导在株洲日报刊登署名文章,在株洲电视台播放“人、水、法”专题片和标语,悬挂气球100多个,张贴标语横幅4000多条,印发资料3万余份等,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对2003年以来各类建设项目进行调查摸底,下发整改通知书330份。攸县农发水保项目年度治理任务全面完成。三是开展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水行政执法。加强河道执法检查和汛期安全巡查,开展河道整治专项行动,拆除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砂石场22处、查处违法砂石场案25起、违章采砂案23起。对违章建筑、侵占河道、无证取水、损毁水利工程设施等违法、违规进行有效治理。妥善协调解决一些水事纠纷,较好地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饮水安全实事】2008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省下达株洲市任务是9.479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3996.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49万元,省配套452.09万元,市、县各配套598.31万元。任务下达后,一是落实实施计划,明确管理责任。逐级将解决饮水不安全任务落实到乡镇、村组,严格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将责任落实到单位、个人和技术负责人。二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配套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农户共同负担,中央补助资金约占45%,其余部分由省市县财政配套和自筹解决。各地积极发动群众自筹,鼓励多方参与,吸引民间资本,较好地解决了配套资金问题。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努力完成任务。严格实行“六制”管理,即规划建卡制、工程招投标制、资金报账制、工程监理制、管理责任制、社会公示制。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水源充足,水质达标。全市共完成工程262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9.77万人,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
  【水库移民工作】以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改进库区民生和促进库区稳定为主线,以增加移民收入为目标,继续加强水库移民工作。一是完成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规划核定移民总人数65888人,其中直补移民60988人,占92.6%,项目扶持4900人,占7.4%。规划期内总投资17789.76万元,其中直接发放到人资金16466.76万元,项目扶持资金1323万元。二是切实开展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规范移民直补资金的发放,由县级财政通过“一卡通”发放,妥善处理了人口登记和扶持资金发放中存在的遗留问题,制定《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核减工作试行办法》,加强以库区道路、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后扶项目编制。三是及时化解移民矛盾。共接待移民上访252人,回复信函23件,特别是洮水水库移民群体上访事件发生后,市水利局及时进行疏散,多次派出调查组深入库区,实地考察水库建设现场和移民安置点建设情况,督促和指导茶陵县采取措施,及时化解矛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水利改革】水管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大中型水管单位28个,人员1621人,应落实人员经费2228万元,工程维修养护费1894万元。出台改革方案的单位28个,落实到位人员经费2228万元、工程维修养护费1796万元,两费落实率达97.6%,全市水管单位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政府支付农业灌溉水费工作落实到位。市政府承诺,从2008年开始农民农业灌溉水费由政府统一支付,这是市委、市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全市共有各类灌溉工程95510处,其中收水费的51920处,灌溉面积10.13万公顷,年应收水费2644万元,市水利局及时向市政府提出按应收标准由市县两级政府支付农业灌溉水费2295万元的实施方案,并起草《株洲市政府支付农田灌溉水费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此举不仅解决了水费收缴难的矛盾,更让农民分享了改革成果,深受各级和农民群众欢迎。
  【争取和筹集水利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注重前期工作和项目库建设,开展和完成《流域规划》、《县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综合规划》、《水能资源规划》、《水库治理规划》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水利规划》的编制。加大与上级项目衔接和工作汇报力度,争取49座病险水库分别列入国家和省近期规划治理任务,2008年共向国家和省争取各类水利项目资金可达2.6亿元。二是加强各项水利规费收缴。征收到位各类水利基金3080万元,其中防洪保安资金2600万元,其他水利规费48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水利经济。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利用水库水面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供水产业、发电产业、养殖业、种植业、休闲旅游业等,特别是小水电总装机达到27.4万千瓦,年总发电量109576万千瓦时。全年完成水利经济总产值3.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利事业的发展。
  湖南省酒埠江水电站
  【概况】湖南省酒埠江水电站坐落在株洲市风景秀丽的酒仙湖景区。水库始建于1958年,电站于1960年建成投产发电,是湖南省最早的水电企业之一,电站装有3台3000kw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约3000万千瓦小时。有职工340人。水库总库容2.9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航运的国家大二型水库,属省水利厅直属企业。
  建站近50年来,始终坚持水库以灌溉为主,发电服从灌溉的原则,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优化调度,满发多供,创造了巨大的灌溉和发电综合效益,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自建成投产到2008年底,累计发电152196.19万kwh,售电收入15927.97万元,并先后完成省内外60多座水电站、升压站的机电安装、机组大修等业务,安全生产累计达到6789天。同时保证了攸县、醴陵两县市3.47万公顷农田灌溉任务。
  2008年,站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倡导“团结拼搏,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始终坚持“一业为主,两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以“三抓一创”为重点,以办好9件实事为目标,立足“两个转变”,坚持“三个树立”、突出“两大重点”、注重“三项建设”、加强“三大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
  电站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八五期间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水利厅“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全生产标兵”等多种荣誉称号。2008年又被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全省水利系统财务管理先进单位、湖南水利水电开发集团公司先进单位。
  农机农具
  【概况】2008年,全市农机化工作坚持以中共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促进,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科技推广,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切实加强安全监管,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农机化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省农机系统目标考核中再一次荣获先进单位,实现“六连冠”。到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1.53台,207.32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9.86%和8%。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4293台,比上年新推广1057台,增长32.66%;拖拉机呈现快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盘式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分别新增114台、353台和1037台,拖拉机总量达14428台;插秧机推广效果明显,新增42台,总量达73台;水田耕整机新增5001台,总量达5.39万台。
  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发展,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巩固耕作机械化水平的前提下,实现收割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扩大机械插秧示范推广的覆盖面。通过在政策上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实行累进购机补贴,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在技术上实行免费培训,培养出一批素质高、技术硬、懂管理的机手队伍;在措施上激励广大农户使用机械插秧,减少农户的作业成本,促进机械插秧的发展,全市落实机械插秧示范基地27个,面积613.34公顷。2008年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53.19%,其中机耕面积为22万公顷,机耕率为89%;完成机械收获面积14.67万公顷,机收率为59%。
  农机项目的实施仍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2008年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购机补贴项目资金109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515万元,全年农机项目总资金达到1605万元。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农机补贴任务,一是调整购机补贴重点。重点推广大中型拖拉机、耕作型手扶拖拉机、插秧机和农田作业机具。二是规范购机补贴实施程序。颁布《株洲市农机补贴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严肃了补贴纪律,规范了购机经营,严禁套购补贴指标、严禁滋生项目腐败。全年,共补贴各种机具6756台,其中收割机828台、大中型拖拉机75台、手扶拖拉机和盘式拖拉机1699台、插秧机42台、耕整机3916台。
  【积极抵御特大冰冻灾害】自1月中旬开始,株洲市遭受到了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全市农机系统受到了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冰冻灾害损坏农机具6941台套,农机户倒塌机具棚库521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97万元。冰灾期间农机供应点、经销商、农机学校、农机生产维修企业,因停业、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因冰雪灾害影响造成的后续损失至少达300万元以上,全市农机系统因冰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3097万元。灾情发生后,市县两级农机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修复各种农机具9113台套,重建棚库582间。市局全体职工深入京珠高速执行救助任务、出动90人次上街铲雪除冰,确保城市道路畅通;发动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为灾区捐款捐物近3万元。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公司被市政府评为抗冰救灾先进单位,易建辉被评为全市抗冰救灾先进个人。
  【首家农机合作社成立】4月22日,华江农机化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在攸县新市镇挂牌成立,合作社有会员323户,拥有水田耕整机292台、水稻联合收割机9台、插秧机3台、农用车22辆。
  针对目前攸县务工经济发达、农业生产人手紧缺这一现象,为维护粮食生产安全,确保耕地不被抛荒。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将长茹、吕家陂、福寿湾3个村的农机具组织起来,实行统筹安排,并肩作战,为村民提供周到的机耕、机插、机收及农产品运输等服务。合作社采取“民办、民管、民受益”,实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员享受平等权利。社员自愿加入,自由退出,自我服务。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机械、新型农业技术及生产服务;引进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组织技术辅导和培训;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品种优质化种植并提供其他社员所需的服务。
  【农用柴油供应有了政策保障】近几年来,燃油供应紧张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农业生产大忙季节,柴油供应颇为紧张,农业机械难加油、加油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服务农业生产。为全面解决农用柴油供应紧张问题,市政府办于7月11日下发《关于确保全市农用柴油供应的紧急通知》(株政办函〔2008〕126号),要求农机管理部门、石油供应部门加强协调,确保农用柴油供应;采取措施,积极搞好农机供油服务;强化监管,切实维护供油市场秩序;密切配合,完善农用柴油供应的协调机制。
  【中国农机院院长陈志考察市农机工作】10月28~29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志一行6人在省农机局谢国华局长的陪同下考察市农机化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会见考察组一行,市长助理陈立新陪同考察。
  考察组一行于28日上午听取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的工作汇报,对公司近年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寄语公司要为湖南的农机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下午,考察组深入荷塘区金山工业园现代农装株洲收割机有限公司新厂房工地、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拟筹建的湖南省农机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听取各方工作汇报后,陈志院长一行对株洲的农机化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株洲的农机化工作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愿意与株洲进行更充分的合作,加大对株洲农机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株洲的农机化发展作出更的努力。
  气象
  【概况】2008年,全市气象部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拓宽气象工作领域,气象事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全力以赴抓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成效显著。2008年,株洲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一是年初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天气。1月13日~2月4日连续低温雨雪的日数达21天,冰冻日数达19天,电线积冰平均直径最大值为42毫米,最大降雪量为22.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为18厘米,过程最低气温达-6.9℃,此次冰冻是株洲市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来势最为凶猛,损失程度最严重的一次。二是5月28日的暴雨天气过程。24小时降水量市区达104.6毫米,其中区域自动站观测点最大雨量为283毫米,出现在醴陵市南桥。全市有25个站点雨量超100毫米,4个站点雨量超200毫米。由于降水强度大,时间集中,导致市区、株洲县、醴陵市出现不同程度灾情,其中醴陵市浦口镇山洪暴发致3人死亡。三是6月8~14日的区域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6月8~14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站点有115个,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98个,超过200毫米的站点有30个,超过300毫米的站点有2个。最大降水量为醴陵的南桥镇(343.3毫米)。四是受8号台风“凤凰”影响,炎陵县7月29~30日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大院农场降雨量达311.6毫米。
  全市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全市气象部门及时监测、科学分析、准确预报、细致服务,为领导抗灾救灾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保障。
  在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气象部门率先启动《雨雪冰冻灾害预警预案》Ⅱ级应急响应。全市各级台站共发布专题天气预报41期;召开雨雪冰冻天气新闻发布会1次,接受株洲电视台、日报、晚报、电台等多家媒体专题采访85次;发布道路结冰、雪灾预警信号13期;发送手机短信800余万人次;96121气象预警声讯主叫服务42万人次;向服务单位提供专业气象服务27次。
  6月8~10日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气象部门提前3天准确预报,6月5~8日,市气象台连续发布5期强降水专题预报,明确指出全市8~10日将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局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对70.4万“96121”电话用户进行主叫服务,对124万气象短信用户发布了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天气预报发布3次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此外,还在电台、报纸等媒体发布预警消息。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等市领导对气象部门呈报的专题天气预报进行了重要批示。根据气象预报预警,6月8日市政府紧急召开防汛会商会,市防汛指挥部连发6个文件通知,全面部署全市防汛工作,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防范得当,全市未出现大的灾情。
  2008年,全市气象部门累计发布专题天气预报68期;发布暴雨、雷电、冰雹和高温等预警信号34次;发送预警短信1600多万人次,其中向防汛部门及各级责任人免费发送气象预警短信2.8万多人次;通过“96121”气象灾害预警平台主叫服务125万多人次;召开重要天气新闻发布会5次;提供专业服务58次。
  准确的预报和主动及时的服务,为政府部门科学指挥抗冰救灾、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工作,有效降低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回良玉副总理在醴陵视察期间,特别提到了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和及时预警。黄曙光副市长在市局检查工作期间,也对气象部门的工作给予了赞扬和肯定。
  二、加大投入抓创新,气象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加强科技创新。一是引进并完善株洲市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实现了常规天气预报、精细化预报、雷电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等气象服务产品的网上实时发布。二是投入资金几十万元,组织科技人员攻关,成功研发株洲市“96121”气象灾害预警主叫服务系统并投入业务使用。
  学术活动与横向交流合作得到加强。一是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横向合作与交流。与环保局合作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与林业局合作开展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与国土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二是通过“3·23”世界气象日、科技周宣传等活动,加强气象科技交流。三是鼓励业务人员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姜海泉、李细生等论文在全国学术会上进行交流,反响良好。周伟、陈明、姜海泉等3人撰写的论文参加了省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交流并获奖。
  三、始终坚持抓效益,气象科技服务上新台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履行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安全管理职能一是积极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易燃易爆场所、重点行业、人群密集场所等进行了全面的防雷安全检查。二是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防雷工作,为两所中学无偿高标准安装了防雷设施。三是加强防雷技术服务,积极开展新建检测服务和防雷常规检测,提高对各类建(构)筑物的检测覆盖率,发现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四是加大对施放气球安全管理。规范施放气球的资质证、资格证,与气球广告公司签订《施放气球安全责任状》
  【档案规范化管理被授予“省特级”】2008年,局党组把档案工作和档案上等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管理、保管保护,基础业务建设和开发利用等四个方面加强档案工作。自2008年年初开始,抽调骨干人员组成档案晋级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晋级方案。并先后投入10多万元,改善档案工作设施设备。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基本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格局。通过由省档案局、省气象局、市档案局组成的评估组的认真评审,对照《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地方标准,评出了97分的高分,达到省特级标准。
  【“96121气象灾害预警主叫服务系统”研制成功】6月30,由市气象局研制、居国内领先水平的“96121气象灾害预警主叫服务系统”,通过省气象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株洲市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每年因灾损失不小。为了能赶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有关人员和广大群众,让其提前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市气象局组织人员和资金,加强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出“96121气象灾害预警主叫服务系统”。服务系统有智能路由功能,可同时对接多个通信运营商,并自动按地域分配话务。20分钟内,可呼叫通知全市范围内5万个指挥人员;1小时最多可呼叫全市范围内15万个特定气象预警接收负责单位和责任人;24小时内,可呼叫全市所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该系统还可为政府发布其他预警信息或政务信息。据悉,该项目进入中国气象局项目库,将向全国推广。
  农村能源工作
  【概况】2008年,株洲市新建9249个沼气池,圆满完成“省八件”、“市十件”实事建设任务。农村能源由单一利用向综合利用发展。截至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推广6.32万个户用沼气池、46万多个节柴灶、1.12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350多个秸秆气化炉。全市共争取各类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广大沼气用户通过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及环保效益。全市农村年利用可再生能源折标煤10万多吨。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株洲年鉴 2009》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记载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共设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法、工业等30多个类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左慕军
责任者
曾庆忠
责任者
彭刚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