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862
颗粒名称: 区·县市
分类号: F127.9
页数: 31
页码: 351-3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高新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内容

高新区 天元区
  高新区
  工委书记 谢高进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何剑波
  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邓尚文
  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马光辉
  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马立恒 袁生华
  费水牛
  工委委员文迪波
  工委委员、工委办主任 金勇
  工委委员、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谈志明
  管委会副主任 刘跃
  管委会主任助理 宋国武
  高科集团董事长 巢亮
  高科集团总经理 陈大雄
  高科集团副总经理 方光辉 王洪宇
  管委办主任 何登科
  招商合作局局长 聂敏林
  产业发展局局长 周玉智
  开发建设局局长 吴兵
  财政局局长 丁勇
  劳动人事局局长 齐艳辉
  天元区
  中共天元区委书记 谢高进
  区委副书记 何剑波 何建红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邓尚文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马光辉
  区委常委、副区长 马立恒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袁生华 文迪波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石强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金勇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陈远瑞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爱云
  区委常委、区人武部部长 刘建南
  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部长 程燕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粟建华
  副主任 李晓华 王少华
  王力行 唐仁奇
  汪建梅
  区人民政府区长 何剑波
  副区长 邓尚文 马立恒
  童举纲 张意
  杨胜跃 张倩
  李征兵
  区政协主席 文季纯
  副主席 罗世安 易冬林
  王征宇 肖玲
  周定良
  区人民法院院长 黄伟波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新文
  【概况】株洲高新区、天元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马家河、群丰2个镇,嵩山、泰山和栗雨3个街道办事处,30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5.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2万人,乡村人口6.47万人。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9年高新区完成GDP230亿元、工业总产值5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同比增长14.5%、23.7%、40%。天元区GDP、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百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01亿元、117亿元、107亿元、100.3亿元,同比增长15.5%、23.8%、24.1%、40%;实现财政收入1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20%、6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200元、9520元,同比增长12.4%、14.6%。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53:43.8,工业主导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企稳向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民营科技企业8家、总部经济企业3家。规模工业企业新增27家,总数达到105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考核荣获全省红旗单位称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4%。销售过亿元的规模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4家,天台金谷、中小企业促进园引进企业37家,新增租赁、销售面积2.3万平方米。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10%。投入328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86.67公顷农田土地整理基本完成,农村水利再夺市“芙蓉杯”称号。完成乡镇道路硬化拓宽20.2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5.3公里。新增休闲农家乐21家,总数达58家,实现产值2814万元。高塘、南塘蔬菜基地通过无公害认证。新建养殖小区3个。第三产业稳步上扬。落实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成功举办2009年欢乐天元消费节,餐饮、住宿、商品零售等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同比增长25.7%。新增商贸、餐饮服务业1343家,总数达6183家。完成房地产投资2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3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4.7%、13.5%。
  三、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引进项目53个,合同引资82.1亿元,到位资金46.5亿元,分别增长16.8%、15.5%。全区安排的45个重点项目,年内完成项目投资52亿元,17个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完成投资21.6亿元。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建设明显加快,湘水湾项目一期正式交地,栗雨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神农城项目年底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亿元,较2008年增长19%。大力推进高效、集约供地机制创新,启动47宗约1000公顷土地征地拆迁,其中园区突破666.67公顷,交地396.67公顷。园区融资实现突破,通过银行申贷、信托融资、改制上市,高科集团融资达25.26亿元。区内新增金融机构2家,银行各项贷款余额83亿元,同比增长125%。园区空间得到拓展,欧园二期建设全面启动,天易大道完成投资3亿元。完成工业用地开发186.67公顷,新马环线启动建设。清理园区闲置土地13公顷。
  四、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再次获得“省级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大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在“创卫”迎接国家技术评估、考核鉴定中获得好评。探索建立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市政维护、绿化养护“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成荣华居、华天新村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水电“一户一表”改造惠及2300多户居民,为813户居民办理房产证、土地证。推进城市“四化”工作。绿化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绿化提质改造项目54个,植树4.8万株,拆围还绿12处,透绿2.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8万平方米。美化投入资金1.4亿元,提质改造城区长江路、黄河路等6条主干道,清洗、提质、重塑房屋268栋,拆除防盗窗10481个,安装技防设施面积3.8万平方米。亮化投入1300万元完成48栋建筑物的亮化工作。“数字化”投入430万元,全面建成网格化城市管理指挥系统,并在全市率先投入使用和试点。
  五、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马家河中学等8所城乡中小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验收,启动新栗雨学校建设,完成学校的规划和选址。资助贫困学生939人次,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838人。天台小学被评为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完成群丰文化站改建,建成农家书屋6处,成功举办区第五届大众体育运动会,“周周乐”、国庆游园、“五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丰卫生院新门诊楼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接种疫苗1.4万人。“新农合”参合49015人,支付各类补偿526万元,惠及农民3890人次。完成28个社区换届选举,直选社区达到17个。社区建设成效喜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光荣称号,湘银社区被评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计生工作再创佳绩,连续12年荣获“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140元,发放保障金1705万元。大病医疗救助201人次。加快推进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增养老参保5800人,医疗参保1813人。启动7个安置区3650套安置房建设,建成1409套。试点实施“征转分离”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政策,高塘村8个村民小组814人受益,发放各类资金1500万元。率先在全省实施重金属污染区域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办理各类社会保障339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039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62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100%。省、市8件和区10件实事全面完成,再次评为“全省为民办实事先进集体”。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优化发展环境,打击、遏制违法建筑,累计拆违1747处29.8万平方米。开展“大接访”活动,对24个信访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和遗留问题。“法治天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综治考核全省排名第六,公众安全感调查居全市第一,获得全省“平安区”称号。
  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大;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任务繁重;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
  【园区融资实现突破】2009年,株洲高新区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园区的银行申贷、信托融资、BT融资、企业债券、改制上市等工作取得突破。成立天易示范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搭建了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融资平台。全年融资突破45亿元。高科集团实现融资22.5亿元,园区在建和已建企业融资21亿元,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500万元。向上争取各类科技项目资金9618万元,向上争取实事项目资金9631万元。
  【开展征转分离试点】2009年,天元区积极探索并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在马家河镇高塘村8个组开展以“村组整体征收、整体拆迁;村民整体安置、整体转城;农村集体土地征转分离、先征后转”为核心内容的“征转分离”试点工作。一次性将“征转分离”区域内708名符合参保条件的村民转为城镇居民,并集中为参保村民办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注册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高塘大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部分村民成为股东;180余公顷土地分期分批实现由“集体变国有”。新高塘安置小区成为全市第一个以村委会为建设单位承建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的行政村;通过征转分离,高塘村实现“村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村民变股东、集体变国有”的转变,为株洲市的“城乡统筹”工作创造了经验。
  【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为实现“边拆迁、边安置”的目标,2009年天元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置房建设有关问题,将安置房建设列入区政府10件实事,明确2010年12月底前完成7226套安置房建设任务;设立安置房建设专项周转资金,严格安置房指标管理审批;完成全区安置用地规划选址编制工作,规划控制“两安”用地467.9公顷。至年底,全区启动9个安置小区3650套安置房建设,其中4个安置小区1409套安置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启动销售工作,解决了4000余名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安置问题。
  【株洲大道延伸段拓宽改造工程开工】株洲大道延伸段改造工程东起京珠高速匝道,西至湘潭边界,全长4.5公里,是开发欧洲工业园二期主要进出通道和管网建设的主要载体。项目概算投资5亿元,采用BT模式建设。工程于2009年4月中旬开工建设,8月底完成征地拆迁。2009年底完成征地拆迁、路基土石方、排水施工,来水管道基本铺设完毕,桥梁桩基础完成82%;项目完成投资3亿元,其中征地拆迁1.4亿元,工程产值1.6亿元。
  【南车时代风电产业园奠基】2月6日,由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时代)规划投资的南车时代风电产业园在栗雨工业园奠基。项目占地约16公顷,总投资3.5亿元。2009年底,该项目基本完成厂房土建基础施工。
  【“两型”社会建设实质推进】2009年,高新区、天元区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布局五大示范区之一。6月2日,成立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编制《株洲天易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株洲天易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制定7个“两型”示范点创建标准体系和创建考评办法。“两型”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风电叶片、风能整机、凯天环保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12月15日,市委常委会正式批复设立中共株洲天易示范区工作委员会与株洲天易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009年,株洲高新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建立“博士创业基地”,建成省级技术中心2家,“株机公司”等3家企业获批湖南省创新型科技企业;完成专利申报280项,增长55.6%;为企业争取科技项目资金9618万元,其中示范园区6042万元,为历年之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总数达到105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1亿元。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基金推荐单位,为企业争取创新基金1340万元,其中示范园区13家企业获得930万元。继续实施“创新奖”,对81家创新型企业颁发的“创新奖”奖励总额达353.3万元。
  【天元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近年来,天元区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救助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体文化日趋丰富,社区治安秩序良好,社区环境友好和谐。社区工作和公益性服务用房建筑面积每百户达25平方米,群众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满意率达到95%以上。2009年10月,天元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芦淞区
  中共芦淞区区委书记 李智
  区委副书记 汤立斌 刘克胤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许立佳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谭义群
  区委常委、统战部长 周邦发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姚智辉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罗春风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王宏杰
  区委常委 杨晓江
  区委常委、副区长 徐业伟
  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 尹自力
  区委常委、区人武部长 曹运社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放鸣
  副主任 杨雪辉 张伶
  朱建琼
  文健(兼)
  欧阳友才
  区人民政府区长 汤立斌
  副区长 王宏杰 徐业伟
  凌志文 陈刚
  罗双全 谭润洪
  朱国学(挂)
  区政协主席 陈友元
  副主席 刘觉
  赵兵(兼)
  胡丽霞(兼)
  葛惠琪
  周红兵(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颜会明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小刚
  【概况】芦淞区辖贺家土、建设、建宁、董家塅、龙泉、庆云、枫溪7个街道办事处,五里墩1个乡,拥有国家级开发区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1个,省级开发区建宁开发区1个,共19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0公顷,常住人口24.3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1.47万人。
  2009年,全区GDP达131.1亿元,增长14.2%;完成财政总收入4.18亿元,增长18.8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增长34.9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6.82%,收入质量全市最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22亿元,增长45.6%;实际到位外资6043万美元,到位内资11.7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20%和30.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929元和9079元,分别增长12.4%和19.7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排名全市城区第一。
  改革创新活力彰显。科学制定航空、服饰产业及枫溪生态城等系列规划,发展蓝图进一步明晰。成功组建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敏锐把握全省财政体制改革趋势,坚持均衡入库,及时调整相关税种征收力度,确保区级可用财力最大化;强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重点项目管理和集中采购制度;全区公务经费开支压缩10%以上,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达15.65%,财政投资评审审减率达23.33%,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成功推行环卫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朝市场化、数字化、精细化、长效化方向迈进。“两型”社会建设、农村“三变”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乡(办)职能转变等工作有序推进。
  商贸经济量质双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5亿元,增长22.3%,市场成交额达233.2亿元,增长22.6%。商贸交易更为活跃,全年各类商贸活动达2000余场次,合同交易额近80亿元。现代服务业提质步伐加快,汉华、南京中商、大汉希尔顿、金轮、金冠、欧洲城等在建商业项目进展顺利;成功引进平和堂、科佳QQ数码、金凤凰珠宝、皇家永利娱乐城等一批优质商业资源。搬迁钟鼓岭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奇迹、满江红等4个农贸超市,农贸市场改造进度及质量居全市第一。徐家桥商业休闲一条街、贺家土美食一条街等特色街区日趋繁荣。第七届炎帝服饰商务节升格为省级重要经贸活动,芦淞服饰城与柯桥中国轻纺城和上海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成功对接;意大利(中国)西迪美科创意设计暨品牌运营中心、清华大学芦淞服饰培训机构等相继入驻,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荣获“中国女裤名城”、“湖南省女裤生产基地”、“湖南省青年创业基地”等3项殊荣。
  工业强区逆势上扬。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14.77%。园区在工业强区中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29.6%,实现利润1.23亿元,增长21.2%;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17个,其中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个,亮点保鲜、湘火炬机械制造等12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精诚实业、金禾舜等13家企业投产达效;航空产业基地规划、通用机场选址、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组建等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美国公务机公司、山河智能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被授予“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园”等多项称号。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
  城乡环境大为改观。湘江五桥二期拆迁工作圆满完成,株曲路改造工程如期完工,株醴路、果园路建设正式启动,江渌路、天池大道顺利完成前期工作,南部新城路网框架加速成形。“四创四化”工作成效显著,荣获“株洲市四化工程红旗单位”称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纵深推进,减排工作进度名列全市第一;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成功盘活医药大厦、海惠大厦最后2栋“烂尾楼”。和厚园安置房按期交付,长坡、谭家安置小区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行,新修乡村公路66.96公里,兴修水利305处,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个,五里墩乡百井村“穿衣戴帽”改造工程圆满完成。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为民办实事任务超额完成,被评为省、市先进。投入300多万元,购买公益性岗位600余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910人,安置失业再就业人员4822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2444人,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612人。社会保险扩面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新增参保指标均超额完成,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万多人,中小学校学生参保率100%。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安居工程、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和“五保之家”建设得到全面落实。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全面完成11所合格学校建设,顺利通过全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评估并获第一名,省唯一“国际生态学校”落户芦淞区。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国优”,“两扶一免”工作和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一盘棋”试点工作平稳推进。文体工作上水平,成功举办区第二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建成2个基层综合文化站、15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直选面达55.6%。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区疾控中心、伤科医院住院大楼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公园、建宁、枫溪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五里墩、建宁2所乡卫生院提质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71%;疾控措施得力,成为全市唯一没有因“甲流”整校停课的城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法治芦淞”建设卓有成效,荣获全省“司法行政大动员化解矛盾促和谐专项维稳活动先进单位”,社区矫正工作被评为省先进县区,建宁街道被评为省“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文化园、沿河、南湖塘等社区和五里墩村被评为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进一步完善“领导大接访”及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访维稳风险评估和协作分流机制,有效疏导群众诉求。理顺应急救援机制,成立区应急救援大队。深入开展烟花鞭炮等高危行业、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隐患排查和消防安全“铁拳整治”专项行动,江南商城重大火灾隐患成功销案。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上升,案件侦破量和犯罪打击数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认真做好国防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民族、侨联和统计工作被评为省先进。档案、粮食、物价、法制、编制、人防、残联、老龄、老干、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机关事务等其他各项工作都有新的发展。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55件,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坚持政务公开,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充分利用网络及《芦淞政报》等形式广泛公开政府各类文件,积极打造阳光政府。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廉政建设扎实有效。深入开展“四治”活动,认真执行机关干部挂牌上岗制度,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改进,政府执行和落实能力进一步提升。
  存在的问题:受全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大气候影响,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突出;工业振兴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投融资平台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安全生产和社会维稳工作还存在不少隐患;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等等。
  【科技工作再获国优】2009年,芦淞区以全省城区排名第4的优异成绩通过湖南省和科技部的考核评审,再次跃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李智书记、汤立斌区长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先进个人”。为化解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的普遍冲击,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芦淞区协助企业组建并申报了机械传动、肉类加工、苎麻纺织等多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11家企业与16所高校院所实施项目对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20多个。组建国内首家EPS研究院,获国家和部、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13项,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10万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3亿多元,举办科技创新活动30余次,参训参赛3000余人,为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应用性研究,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角,制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设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首届科技进步奖共有10个项目获得奖励,各企业共获奖金31万元。
  【“四化”工程扮靓城区】2009年,芦淞区将城市“四化”工程作为“第一工程”,举全区之力,克难攻坚。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中心广场、火车站、建宁大道等32处地段的绿化提质改造工程,拆违透绿4万多平方米,新增绿地6万余平方米,成功打造中心广场主题公园、建设路花卉一条街、枫溪大道原生态景观等一批精品工程。全区新增绿量相当于过去3年总和。完成15条主次干道462栋建筑物美化亮化改造,改造建筑物面积达18.73万平方米,整治面积达41.67万平方米,拆除防盗窗13005个、59719平方米,安装智能防盗网9460个,整治重塑各类户外广告牌、门店招牌3822块、57075平方米,安装空调格栅5402个、16206平方米。投入450万元建成城管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将全区37.11平方公里区域划分为37个网络单元格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形成问题发现、受理、派遣、处理、督办、核查、结案、回复、上报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快速处理机制。
  【教育强区成效显著】2009年,芦淞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加大教育投入,全力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薄弱学校扶助工程”,深化新课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创建“名学校”,校长、教师全员参培启动“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以“主体性课堂”为载体建设“名学科”,深化德育JQ工程内涵打造“名项目”,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质量通过“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评审验收,以97.5的高分位居全省7个县市区第一,高标准通过全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评估验收,被推荐为全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先进单位。
  【社区建设硕果累累】近年,芦淞区坚持以“党建为龙头,服务为根本,队伍为保障”的工作方法,狠抓社区建设,围绕和谐与民生两大主题,以民主自治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服务群众为方向,实施“七抓七促”,即抓共建促自治、抓基础促管理、抓便民促服务、抓平安促长安、抓素质促文明、抓龙头促向心、抓实验促农村。全区社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城区”,所辖曹塘坝社区被授予“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王塔冲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枫溪街道荣获全国“六好乡镇(街道)基层工会”称号,建设街道、王塔冲社区、沿河社区分别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和谐社区”称号,公园社区被评为省创建“两型”社区先进单位。
  【服饰贸易转型升级】2009年5月,芦淞服饰交易平台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团审核,成为国家服务行业重点建设项目。该交易平台以在线批发购物的模式,辅以在线订单、支付、物流查询等功能,完成服饰批发零售交易。2009年以来,芦淞区力促传统服饰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结合,拓展营销渠道,以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以电子商务优化流程,实现传统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全面促进服饰城的贸易转型升级,演绎商战新格局。经过3年的建设,以芦淞服饰网为主站的芦淞服饰城信息平台,累计发布品牌6652个,商品信息24.5万余条,招商加盟信息1.2万多条,建成中国城、九天国际、智超等12个电子市场。
  【2009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成功举办】10月23日,2009第七届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在株洲市体育中心隆重开幕。7年来通过市区两级政府的不懈努力,炎帝服饰商务节在业界的影响不断增强,成为株洲人的重要节日,此次节会由株洲市人民政府、省商务厅主办,首次升格为省级重大商贸活动,节会规格实现飞跃,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本届商务节延续“时尚、品牌、融合、共赢”的活动主题,紧扣“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政策目标,推出服饰城旅游购物周、大学生创业月、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祭祀炎帝始祖等8项主题活动。开幕式上,芦淞服饰城被授予“省青少年创业就业基地”、“省女裤生产基地”称号。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芦淞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冲击,紧扣“保增长”的工作主旋律,壮大财力,优化收入结构,为芦淞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依法实施税费减免政策,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增值财源,涵养税基。强化收入征管,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好非税收入的征缴、入库工作。重视与税收部门合作,制定项目税收联系制度,推行税收信息化管理模式,抓好重点税源,强化零散税收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全区共实现税收收入36319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86.82%,收入质量位居株洲市第一。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解决芦淞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投入不足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09年,芦淞区组建成立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年公司以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管理”为总体思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以公司资产和未来收益为基础,积极向金融机构组织贷款7000万元,推进和厚园安置小区、烟草局项目、谭家安置小区工程的实施。出台制定重点建设项目会计集中核算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财务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芦淞区自2004年省市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以来,紧贴该区实际,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再就业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责任体系,将再就业资金的下拨与考核结果挂钩。二是努力创新就业模式,通过创办就业实体、政府购买岗位、组织大型招聘会、开展就业培训、创立劳务派遣公司,不断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加强和完善社区平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网络。狠抓“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的进一步到位,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区人力资源市场,创办“芦淞人才网”、《人才简报》。2009年,超额完成省市就业再就业任务指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910人,安置失业再就业人员4822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2444人,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612人。
  荷塘区
  中共荷塘区委书记 杨玉芳
  副书记周晓理 徐红宇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周小毛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易笑平
  区委常委、统战部长 刘金鹏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斌
  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朱亿
  区委常委、副区长 唐卫湘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张赐华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曙红
  区委常委、副区长 邬凌云
  区委常委、金山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欧阳光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王定国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开元
  区人大常委副主任 彭朝生 程富饶
  曾育军
  陈科华(兼)
  何幼慧
  区人民政府区长 周晓理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小毛 唐卫湘
  邬凌云 张辉兵
  刘湘林 王法忠
  冯湘玲
  政协荷塘区委员会主席 肖支前
  副主席 朱家来 陈立塔
  喻秋良(兼)
  廖山(兼)
  黄静(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沈建平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彭物明
  【概况】荷塘区辖1镇(仙庾镇)、1乡(明照乡)、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月塘、茨菇塘、宋家桥、桂花、金山)、1个管委会(合泰),39个行政村,34个社区。土地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60公顷。年末总人口27.89万人,城市化率91.2%,计划生育率98.7%,人口自然增长率5.35%。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01.82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62.32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亿元,同比增长44.8%。财政总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9%。全区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财政总收入过3亿元的预期目标。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分别为39271万元、21828万元,同比均增长5.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10公顷,产量3.9万吨。蔬菜基地扩面至200公顷,荷花种植面积发展至30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2230公顷。全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333.33公顷,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2913万元,同比增长12.3%,出栏肉猪8.1万头,增长6.0%,出栏羊2.2万头,增长5.8%,出笼家禽40.3万只,增长24.2%;实现渔业产值1757万元,同比增长2.4%,水产品总量2126吨,增长5.3%;实现林业产值1472万元,同比0.4%,森林覆盖率达36.5%。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高效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工业总产值177.98亿元,同比增长13.4%,工业增加值57.98亿元,增长14.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64.06亿元,同比增长13.1%,工业增加值56.30亿元,增长14.9%。完成工业投资24.1亿元,增长58.6%,新增技改投入19.4亿元,增长28.9%。全区新增规模企业8家,达69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达24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2家,达8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获全省先进。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4.34亿元,同比增长10.3%;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2家,实现产值10.4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1亿元,同比增长26.0%,居全市之首,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增长25.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3%。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达16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32亿元,同比增长13.4%。全区农贸市场提质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红旗广场商业圈已基本形成,汽车销售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房地产业明显回暖。
  全年共实施项目161个,创历史新高;争取中央拉动内需投资项目8个,到位资金3524万元;引进内资项目23个,到位资金10.9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个,到位资金5070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华润万家在区内落户。招商引资综合考评居全市第一。市、区两级33个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红旗路实现拆桥、改造、美化三大工程4个月完成,创造了城市建设“株洲速度”;新桂花路、新塘路一期、石宋路二期竣工通车;湘华路、水芙路等社区道路顺利完工;新建农村公路30.1公里。茶马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宋樟线、宋芷线建成通车。“四创四化”工作成效明显。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2.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4.5%,居城市4区之首;美化主、次干道7条,综合整治建筑物505栋;亮化建筑43栋、小街小巷27条;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清扫保洁、垃圾清运、机械化作业全面推向市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推进“创卫”工作向农村延伸,首批20个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
  科教文卫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增“双高”企业7家,“双软”企业3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88.61亿元、33.32亿元,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城乡教育均衡推进,投入560余万元对10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进行提升和改造,新建合格学校2所。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95%。文化体育事业实现历史突破。在2009年株洲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荷塘区代表团名列9县市区第一,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大力开展“文化进村”活动,打造仙庾村新农村文化示范点,完成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高水平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全区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44%。大力开展“五小”整治,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荣获省优质服务先进城区称号。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城镇新增就业806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2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934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500人。城镇“低保”覆盖面达到100%,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3.4%。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6%,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36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9109元,增长15.8%。全面落实矛盾纠纷调处和不稳定隐患排除的责任和措施,切实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综合考评在全省排名比上年上升24位。圆满完成社区换届直选工作。全年工作获得市级以上先进203项,其中省级以上5项,国家级8项。
  存在的问题:发展动力不够强劲;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展;民生事业的发展仍需努力等。
  【开设周末课堂】中共荷塘区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干部培训新路子,从下半年起,在区内开设“周末课堂”,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组织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参加学习,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授课,不断拓宽干部视野,提高理论及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的2个主题班,分别为面向科级领导干部的领导干部提高班、面向年轻干部的公文培训班。先后开课12堂,邀请市区领导、党校讲师和高级教授等10余位资深人士授课,近1800人次参加培训,内容涉及领导能力、信息与公文写作、公务礼仪、管理心理、“两型”社会建设、项目建设等多个方面。此种做法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引起广泛关注。
  【创建党务工作论坛】2009年,中共荷塘区委积极探索创新党务工作模式,创建党务工作者论坛,以论坛为载体,针对当前党建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全区广大党务工作者进行交流、探讨,使党建工作服务于发展大局作用明显增强。论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在主题框架内围绕三大版块(第一版块:“主题发言、金点共享”、第二版块:“讨论交流、畅所欲言”、第三版块:“实地参观、眼见为实”)进行展示。参加人员上至区委书记、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长,下至区直属各党组织书记,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分管政工的副书记,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并根据每期具体情况邀请有代表性的党务工作者围绕党建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积极献计献策100余条,被采纳30余条。自举办论坛以来,各个单位申请入党的人数比上年增加50多人。首期论坛在荷塘区具有典型意义的非公经济企业——海联公司举办,针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重经济发展轻组织建设,不重视党员发展,党组织活动开展少,组织薄弱等问题,精心选定主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所有参与人员围绕主题开展讨论、发言,就促进党组织在非公组织中蓬勃发展,为非公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献计献策50余条。
  【建筑垃圾管理考核四夺第一】8~12月,荷塘区采取“严把三关,全程控制”的办法,在株洲市城市4区建筑垃圾管理考核排名中连续4个月夺得第一名。一是把好事前审批关,严格资质审查,严格路线审批,严格场地管理;二是严把事中监督关,对运输过程、运输时段、运输路线实行全程监控和管理;三是把好事后处置关,准确问责,及时清污,从严处罚。自6月始,平均每月现场处理建筑垃圾违规行为200余起,加强了建筑垃圾的管理。
  【科技工业园建设快速发展】金山科技工业园继上年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株洲硬质合金产业基地后,2009年又获准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株洲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包装的株洲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得科技部90万元扶助资金。全年工业园技工贸总收入达13706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95万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65%以上。
  【区域经济实现4大突破】2009年,荷塘区区域经济实现“四大突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101.8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达3.34亿元,增长20.13%;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达2.16亿元,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亿元,达50.1亿元,增长44.8%。全区经济质量大幅提升,呈现“两优、两高、两降”:产业结构、财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65.6:31.8调整为2.1:61.2:36.7,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提高4.9个百分点。经济财税结构比为82:18.居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科技对经济贡献率高,高加工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6%、23.2%,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45%,增长3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安全生产事故分别下降8%、3.7%。
  【重拳打击农村“一夜房”】12月10日,荷塘区仙庾镇黄塘村、双泉村31处违法建筑在一天内被依法强制拆除。针对仙庾镇部分农户无视国家有关规定突击违规建房,出现许多“一夜房”,甚至还有村民占用耕地突击建房,严重破坏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管理秩序的情况,荷塘区组织区治违大队、规划、国土、公安、检察院、司法局、交警大队、卫生局等部门,联合市其他3个区拆违大队,共计358名行政执法人员,果断对上述违法所建私房实施强制拆除,共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896.85平方米。此次行动涉及对象之多,范围之广,在全市尚属罕见,为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秩序,起到有力的警示作用。
  【成功主办区级房交会】2009年,为倾力打造“宜居新荷塘”,荷塘区在株洲市首开先河,成功主办区级房交会,签订意向购房合同700多套,现场购房30多套。此举有力地宣传了荷塘宜居形象,推动了房产销售。全年全区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15.7%。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009年,荷塘区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原有的桂花无公害基地、徐家塘蔬菜基地、仙庾花卉苗木基地、金钩山食用菌基地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桂花基地面积发展至140公顷,徐家塘基地发展至近千亩。新发展仙庾岭、亭子前村等荷花种植基地30公顷。5大基地年产值达到7500万元以上,年增加值5000万元以上。
  石峰区
  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
  工委书记 张政佳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剑飞
  工委副书记 肖建平
  工委委员陈进生 王亚男
  尹念群屈邵阳
  凌红旗 康月林
  邹志超 邹展晖
  颜曼文 贾先才
  李立新 兰军
  石峰区
  中共石峰区区委书记 张政佳
  副书记 刘剑飞 肖建平
  陈进生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亚男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尹念群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屈邵阳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凌红旗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康月林
  区委常委 邹志超
  区委常委、副区长 邹展晖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颜曼文
  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黄克琦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贾先才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立平
  副主任 唐恒明 易桂芝
  李德义 刘业余
  蒋会平(兼)
  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剑飞
  副区长 肖建平 康月林
  邹展晖 李立新
  余群明 陈丰华
  兰军 欧阳政
  江洪治
  政协石峰区委员会主席 黄幼刚
  副主席 熊华生 潘一帆
  张超 王湘琳
  杜三元
  杨洋(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贺武夷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朱胜辉
  【概况】2009年,石峰区辖响石岭、清水塘、铜塘湾、田心、井龙5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82.9平方公里。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3.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4万人,城市化率98.94%。常住人口出生率8.78‰,自然增长率1.8%‰。
  区域经济在应对危机中稳健增长。全年实现GDP185.3亿元,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5.75亿元,增长2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8亿元,增长4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6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9144元,增长17.1%。工业逆势上扬。大力实施“5115”、“151”成长工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增长,冶金、化工、建材产业转暖回升,南车株机、株冶集团销售收入均过百亿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13.6%。商贸日益繁荣。万博珑家居广场建成开业,铜锣湾精品家具市场成功运营,大众汽车4S店项目顺利落户,房地产开发持续升温,餐饮休闲业人气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亿元,增长21.5%;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14%。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畜牧水产稳定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白石港血防三期等水利工程430处,改造硬化乡村道路15.2公里,打饮水井30口,新增休闲农家乐10家。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5.8%。
  园区建设在攻坚克难中成效显著。克服融资压力巨大、征地拆迁矛盾复杂等重重困难,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组建挂牌,循环经济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搭建运作。工业区详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环保产业园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完成土地储备65.13公顷,上报批复重金属污染变性土地93.2公顷。策划包装21个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上报国家专项计划。环保产业园与6家企业签订入园协议。融资2.02亿元,完成铜霞路一期改扩建征地拆迁和基础路面施工,先锋安置小区一期基本建成。投入2900万元,完成长石路拓宽改造。总投资35亿元的旗滨集团光伏玻璃产业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清水塘污废水综合处理、长株潭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得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核心园区称号。田心高科园建设全面推进,制定《轨道交通城(石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建立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项目库,园区第四期36.13公顷土地顺利交地,第五期34.73公顷土地完成报批,电子信息产业园3.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顺利竣工,全年引进项目9个,开工项目12个,竣工投产5个,实现园区总产值228亿元,同比增长73.5%。
  项目建设在群策群力中喜结硕果。全区各类重点项目火热建设,成绩斐然。武广高铁建成通车,长株高速全面推进,田心立交、时代大道提前交地,迎宾大道、职教园征地拆迁如期完成。电力机车百亿扩能、株冶10万吨直接浸出炼锌、中铁轨道高锰钢辙、时代电气大尺寸半导体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株化2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南车电机多兆瓦级风力发电产业化、智成化工30万吨干法过碳酸钠扩建、联诚集团轨道交通牵引装备部件生产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增长42.2%。
  改革开放在积极稳妥中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市链条总厂、金成公司、选矿劳服破产工作基本完成,支持柳化集团成功并购智成化工和中成化工,促成隆科肥业整体收购湘珠化工,深化映峰福利、康力冶炼等企业改革,配合完成选矿药剂、天泰能源、湘火炬等企业的破产改制重组,接收一批省、市属企业的社会职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完成。招商引资再创佳绩,策划包装73个招商项目,成功引进30个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603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9.34亿元,均为目标任务的120%。
  城区面貌在“四创四化”中焕然一新。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四创四化”工程,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5%。在极短的时间内,优质高效完成城市美化工程,拆除防盗窗6601个,美化临街建筑物301栋,精心打造杉木塘、响石岭、清石广场3个特色广场和2条样板街,提质改造老旧小区187个,依法拆除违法建设193处4.9万平方米。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全市一流的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深化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强化日常考评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圆满完成创卫任务,顺利通过省检、国检。扎实推进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创建,集中整治交通违法行为,全区交通秩序不断规范。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加速推进。深入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实施12个节能减排项目,推广清洁能源12家,关停污染企业和生产线5家,削减SO25275吨、COD1654吨,全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4天,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社会事业在惠泽民生中持续繁荣。民生实事圆满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市、区各项实事任务,扶助农村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134户,农村计生家庭特别扶助金发放率10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205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100%。新增城镇就业883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1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61人。新增城市廉租住房404套,援建农村安居房26栋。新建改造农贸市场6个。救助家庭贫困学生1024人次。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20件。民意诉求得到保障。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突出解决3024名历年来征地转城居民和重金属污染范围内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妥善解决铜锣湾广场合同纠纷及业态调整、仁和小区水电改造及产权办证等历史遗留难点问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不断进步,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2项,申报专利248项,被评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新建塑胶运动场4个,完成7所合格学校建设,田心中学成为全市唯一推荐赴新加坡公费留学的公办初中学校。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荣,元宵节、迎国庆系列活动有声有色,打造“文化家家亲”石峰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做好甲型H1N1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计生工作再上台阶,被评为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先进县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国土资源管理、人事、审计、物价、统计、人防、老龄、档案、残联、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亟需调整,投融资主体市场运作欠缺,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开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是2007年12月经国家6部委批准设立的国家第二批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2009年,园区挂牌组建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搭建运作循环经济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完成土地储备65.13公顷,上报批复重金属污染变性土地6.74平方公里,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3亿元。顺利通过工业区详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环保产业园的规划评审。建立四类项目库共收集115个项目,总投资约473亿元策划包装21个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上报国家专项计划。园区环保产业园与6家企业签订入园协议。融资2.02亿元,完成铜霞路一期改扩建征地拆迁和基础路面施工,先锋安置小区一期基本建成。投入2900万元,完成长石路拓宽改造。旗滨集团光伏玻璃产业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清水塘污废水综合处理、长株潭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核心园区称号。
  【制定出台《轨道交通城(石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石峰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千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千亿元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2009年石峰区制定出台《轨道交通城(石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石峰区将实施“工业主导,城市带动”两大战略,力争用3~5年时间以“造城”的方式拓展田心片区,以“规划最规范、土地最集约、配套最齐全、投资最集中、环境最优美”的“六最”标准建设田心高科技园区,将田心20平方公里片区打造成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国轨道交通城,构建起立足园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轨道交通电力机车制造基地、零配件供应基地、电力机车成套技术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该纲要的制定出台,将为石峰区乃至全市积极抢抓国家大规模实施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促进轨道交通产业超常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2009年,石峰区围绕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办法,按照“策划包装一批、引进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抓好项目开发建设,全区各类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武广高铁建成通车,长株高速全面推进,田心立交、时代大道提前交地,迎宾大道、职教园征地拆迁如期完成。电力机车百亿扩能、株冶10万吨直接浸出炼锌、中铁轨道高锰钢辙、时代电气大尺寸半导体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株化2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南车电机多兆瓦级风力发电产业化、智成化工30万吨干法过碳酸钠扩建、联诚集团轨道交通牵引装备部件生产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增长42.2%。
  【获全省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2009年,石峰区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开创招商引资的新局面。实际利用境外资金直接投资6603万美元,为年计划的120%,同比增长54.6%;内联省外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9.34亿元,为年计划的120%,同比增长27%,大幅超额完成指标任务,被评为“湖南省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县市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石峰区委、区政府制定奖励办法,探索出“稳”发展、“兴”业态、“活”机制的招商战略三步棋工作新模式,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健全项目审批代理制度、外商投资审批程序、政务公开等制度,不断净化企业投资环境,优化项目发展环境。
  【“四创四化”成效斐然】2009年,石峰区多措并举,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四创四化”工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容环卫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5%。在极短的时间内,优质高效完成城市美化工程,拆除防盗窗6601个,美化临街建筑物301栋,精心打造杉木塘、响石岭、清石广场3个特色广场和2条样板街,提质改造老旧小区187个,依法拆除违法建设193处4.9万平方米。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全市一流的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深化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强化日常考评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圆满完成创卫任务,顺利通过省检、国检。扎实推进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创建,集中整治交通违法行为,全区交通秩序不断规范。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加速推进。深入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实施12个节能减排项目,推广清洁能源12家,关停污染企业和生产线5家,削减SO25275吨、COD1654吨,全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4天,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妥善解决征地转城居民和重金属污染范围内农民老有所养问题】随着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加快,石峰区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征地转城居民和重金属污染范围内居民人数逐渐增多,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石峰区委、区政府果敢决策,预计投入7603万元,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征地转城居民自愿提出申请缴纳部分的方式,在个人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后,依法依规将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征地转城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历年来3024名征地转城居民和重金属污染范围内农民妥善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成为2009年度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株洲县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王建平
  副书记 蒋永清 罗琼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罗克俭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黄亮文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建勇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莫大德
  县委常委、副县长 曾文飞
  刘海宾
  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涂发水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稂水云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曹道忠
  县委常委 钟勇军(援藏)
  县委常委、工业园党工委书记、主任 黎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王顺安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罗禧瑰
  副主任 侯石泉
  何沙(兼)
  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永清
  副县长 罗克俭 曾文飞
  刘海宾 刘新宇
  张德云 李文亮
  刘美和
  政协株洲县委员会主席 陈光国
  副主席 唐新明 吴干庄
  吴牧师(兼)
  瞿梅(兼)
  陈代陆(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欧阳曦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毅清
  【概况】2009年,株洲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致力抢抓机遇,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跻身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全年完成GDP63.41亿元,增长15.7%,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3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同比增长2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12亿元,同比增长16.3%。三个产业齐拉动,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26.5:43.3:30.2。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3088万元,同比增长26.84%,实现三年翻一番。其中分别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886万元、6832万元和27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6%、15.64%和82.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797万元,增长30.6%。
  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4451万元,同比增长5.6%,粮食总产33.02万吨,比上年增产0.75万吨,出栏生猪74.04万头,出笼家禽239.7万羽,水产品总产量14215吨,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79%,森林总蓄积量99.6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2%。
  2009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938万元,比上年增加12.97亿元,增长60.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3912万元,同比增长76.6%,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24588万元,比上年增长39.12%,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个,实现现价总产值381612万元,同比增长33.3%,占全部工业的72.75%,同比上升8.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42976万元,同比增长2.4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60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34%。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强力推进“5115”工程,规模工业企业由上年83家增加到101家,总投资13亿元的华新干法水泥顺利投产,时代绝缘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光明重机、中成机械、鸿远阀门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交企业纳税大户不断增多,株洲航电枢纽缴纳税收达3596万元,电力税收达701万元。建安产业稳步发展,全县等级以上建安企业达24个,完成总产值20.8亿元,增长16.6%。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规模达20亿元,创历史之最,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2.6亿元,增长118.1%。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积极推进“三大两基地”建设,洲坪、朱亭等优质稻基地,湖南森龙公司洲坪优质油茶基地,南阳桥、白关、淦田等蔬菜基地,湖南美神公司姚家坝育种基地,南阳桥新正德养殖基地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湘渌米业、龙颂食品、鑫多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切实巩固粮食生产,全面治理耕地抛荒,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4.68万公顷,实现总产33万吨,种粮大县地位得到巩固。发展生猪112.5万头,出栏生猪74万头,实现生猪调出大县目标。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人工造林0.28万公顷。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新造油茶林133.33公顷,复垦油茶400公顷。
  项目强势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成立广州、深圳招商联络处,组团参加“港洽周”等招商活动,全年新引进项目122个,合同引资61.17亿元,到位13.87亿元,分别增长30%、24%。全年争取中央新增投资计划项目12个,总投资达1.73亿元,其中中央新增投资5539.3万元。项目建设快。惠天然城市公园2.21公顷样板区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垃圾处理场成功立项,津口东路完成东段提质改造。湘江防洪景观工程、松西子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顺利推进。芷渌公路开工建设且完成路基工程;网朱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大部分路基工程;渌口湘江大桥建设可行性论证通过省发改委评审,正在进行施工设计。完成通乡公路63公里,通畅工程95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期间通乡、通畅、通达工程建设目标。株南500千伏变电站正在建设,35千伏仙井变电站竣工送电,3条35千伏冰改线路完成施工。农村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所有小型水库建设已编制规划,大京、太湖、友谊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改造中低产田2270公顷,新建农村沼气池2186口,新建农村无害化厕所600个,完善覆盖城乡的污染治理体系。帮助10982个农村人口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城镇廉租住房完成面积10000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332栋。成功争取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试点县,已为6000户农户配置新型粮仓。项目服务优。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技改等问题291个。成功举办银企项目洽谈暨签约仪式,签约项目33个,签约资金5亿元。
  民生民利不断改善。投入资金3.15亿元,全面或超额完成省8件、市县10件实事,被推荐为省为民办实事先进单位。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项涉农补贴6800万元。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4.2%。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参合人数达35.7万人,参合率达91.8%。在全省首批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5.8万60岁以上农村居民每月领取55元养老金,参保缴费率达88.3%。切实抓好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城市居民人均每月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扩面到3.5%,保障标准人均每月提高5元。保障住房建设全面完成,新建城镇廉租房282套1.4万平方米。建设灾后重建房194栋。新建五保之家6个,荣获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管理先进县称号。成立株洲县慈善会,发放慈善款110万元。切实加大财政对乡村的投入,乡镇预算净增410.5万元,村级转移支付每村达到4万元。加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获得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城市廉租房、农村安居房、灾后重建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等各项惠民工程全面落实,获得“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管理先进县”称号。建设合格学校22所,完成3所乡镇卫生院扩建工程,新改建村级卫生室10个,获得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有效拓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合格县。加快推进教育强县,县五中省示范性高中复评和市教育两项督导评估均顺利通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完成城乡中小学校和乡镇幼儿园规划布局,建设合格学校22所,化解“普九”债务1579万元。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月月乐”、“月月赛”活动深受群众喜爱,组团参加株洲市第十一届运动会荣获全市第三名,成功承办乒乓球比赛,荣获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农村文化阵地巩固加强,新建3个综合乡镇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21个。成功举办“文化名家看渌湘”活动,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完成3所乡镇卫生院扩建工程,新改建村卫生室13个。积极开展甲流防治,接种疫苗21180人,全县没有发生死亡病例。全面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被评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五五”普法深入开展,计生、环保、国土等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继续保持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2009年11月,株洲县被确定为株洲市唯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县。2009年12月4日,株洲县召开新农保试点工作动员大会,试点工作随之在全县推开。
  一是搭建县、乡、村三级新农保工作网络。成立县农保局并配备12名工作人员,乡镇劳动保障站配备1名专职农保员,村(居)委会指定1名农保协管员,将职责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株洲县将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与第三批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建帮扶、访贫问苦等中心工作结合抓:全县抽调1000名县乡干部、1000名村干部、1000名县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下拨每村1000元启动经费,300多个村(居)委会齐发动。
  二是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县劳动和保障局从实际出发,制定有特色的配套政策;公安部门进行户口核查、办理身份证以及换发新户口簿工作;信用社免收卡折手续费,集中力量打印缴费卡和养老金存折;财政部门积极筹措和争取上级农保资金,代管并及时上缴原村级代收的新农保基金;宣传广电部门为整个新农保试点工作及时宣传和报道,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态势;县民政局和残联协助特困群体人员政策出台和对象认定。
  三是建立灵活机制,创新方法。在村组设置参保登记缴费点,现场办理参保登记及缴费,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参保缴费。同时,在加强基金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措施,采取村级代收保费、批量缴费入库的方式;简化了保费收缴入账的程序,大大加快了参保登记和缴费的工作进度。采取参保缴费与养老金待遇发放同步实施的方式,严格执行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待遇时,其同村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
  据初步统计,已缴2009年度保费人数为193143人,登记参保缴费率达97.33%,居全省14个试点县、市、区之首。收取保费2239万元。符合待遇领取养老金人数为57392人,共计发放1416万元。19个乡镇中有11个参保缴费率达到90%以上,166个村达到90%以上,其中36个村达到100%。2009年度新农保试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成功争取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试点县】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粮食主产区农户科学储粮问题的有关文件精神,2009年湖南省被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拟用4年时间(2009~2012年),为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的70万农户配置新型粮仓,普及储粮新技术,年内全省计划完成5万户。株洲县粮食局及时捕捉信息,积极争取,在省市粮食局和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株洲县成为全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8个试点县之一,首批指标为6000户。
  2009年,株洲县率先在渌口、南阳桥、雷打石等11个乡镇推广该项目,先后2次组织召开11个乡镇的乡镇长会议,会后各乡镇也都组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宣传发动。由于宣传到位,农户反映热烈,截至12月15日,有白关和雷打石镇按分配指标落实到户,并收齐农户自筹款项。12月16日,生产厂家送来样品60个,县粮食局送往各乡镇,厂家在12月中下旬到县批量生产。
  【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12月19日,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株洲县“中华诗词之乡”,株洲县成为株洲地区首个“中华诗词之乡”。
  株洲县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底蕴,县内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山文化”遗址,又有舜帝南巡足迹。境内诗词文化渊远流长,历代诗人在湘渌江两岸留下许多不朽诗篇,诗圣杜甫南游潇湘赋诗约99首,其中在株洲县境内已发现9首,因而享有“诗词故里”美誉。2009年初,株洲县率先提出争创“中华诗词之乡”的口号,积极挖掘人文遗产,以当地诗词协会为纽带,开展“诗词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户),同时经常举办诗词比赛等活动,培养诗坛新人新作。截至2009年底,全县发展诗词协会分会30个,会员逾千人。县有诗词协会,乡镇和部门有分会,社区、村、学校有小组,形成三级网络,并且到处建诗墙、辟诗栏、写诗词、学诗联,诗风甚浓。
  2009年12月18~20日,株洲县成功举办湖南省创建“诗词之乡”现场经验交流会。12月19日,省诗词协会副会长、省诗协会长赵焱森宣读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株洲县“诗词之乡”的决定,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助理、将军李文朝授牌。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自2005年株洲县被商务部列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以来,株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结合全县农村市场实际,按照“企业市场化运作,政府助力推动”的工作原则,积极引进株洲市津津乐贸易有限公司、湖南兆丰年农资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并专门成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出台扶持政策,不断推进创新模式,务实工作,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保障了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2009年,株洲县“万村千乡”连锁农家店的乡级覆盖率达95%以上,村级覆盖率达85%以上,农家店销售额占全县日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农家店的配送率均在65%以上。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全县的零售商业网点超过2000余家(不含服装、家电、农资等),网点营业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占20%以上。农家店经营良好,配送是由试点企业及第三方经销商完成,自采商品均有进货记录,台账基本完整。株洲县申报的株洲县糖酒批发超市被省商务厅批准为2009年度湖南省17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承办企业之一,引进隆平高科农资有限公司在株洲县布点40家。全年新建或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120家,覆盖全县332个行政村,构建了新农村购物安全、配套、价稳的现代物流基础网络。2009年12月18日,株洲市商务局、财政局联合验收检查小组对株洲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80家生活店、40家农资店进行初步验收,一致认为株洲县“万村千乡”农家店初步验收合格。
  【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2008年下半年,株洲县的企业进入严冬,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2家处于停产状态。200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到企业去,主动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施以援手,提振信心。从2009年2月份起,株洲县企业发展促进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
  在株洲县服务企业“暖冬行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县企业发展促进局抽调50名工作人员,通过采取询问、填表、走访等调查方式,于3月10~20日,分成6组负责6个处片区,对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和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在建或筹建工业项目(重点突出200万元以上)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调研工业企业206家,各企业收集反映的问题296个,累计为企业解决或协助其他部门共同解决各类问题281个,解决率为95%。促成光明重机、鸿远阀门、创林合金、成远模具等17家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可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亿余元。6月11日,召开株洲县银企项目洽谈暨融资签约仪式,邀请市经委、市金融证券办、市内14家银行主要负责人,以及县内7家银行和50家规模企业负责人参加,由市工行、市农行邀请专家进行融资辅导,通过有效对接,确定放贷项目33个,贷款资金4.63亿元,解决了部分企业融资难题。10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现场签约,签约资金2.46亿元。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县域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6亿元,增长30.36%,增幅居南5县市第二。
  【推进新型工业化“5115”工程】株洲县为贯彻落实株洲市委“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和县委“一三二”工作思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改变县域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特色不明现状,培育一批支撑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和主导产业,株洲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5115”工程。2009年7月3日,出台《株洲县推进新型工业化“5115”工程实施方案》,即从2009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有色冶金、建筑安装五大产业,培育年产值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5个,其他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超过50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0亿元。
  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成立株洲县“5115”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与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对“5115”工程日常工作的协调、服务、指导和工作考核。二是建立责任联系制度。“5115”工程企业安排1名县级领导对口联系,明确1个服务责任单位,1个或多个协助单位,各服务责任单位一把手为联系企业责任人,确定1名干部为联络员。三是建立特殊扶持政策。实行特殊优惠。“5115”工程企业新上生产性建设项目规划报建时,免收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并由县政务中心负责办理相关证照。实行特殊支持。对“5115”工程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凡对企业的检查、收费,必须报请县“5115”工程领导小组同意。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用于“5115”工程企业技改投入贷款贴息。优先安排县科技、环保专项资金,支持“5115”工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实行特殊奖励。对首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县政府按主营业务收入的万分之一给予企业法人代表突出贡献奖励;以后年度增幅超过全县规模工业平均增幅的,继续给予奖励。经济效益较好、年主营业收入有望过10亿元的企业,可申请列入“5115”工程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四是建立企业要素协调保障机制。全县用地指标重点向“5115”工程企业倾斜,优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对“已批未供”、“已供未用”的土地,第一时间依法调整给“5115”工程企业。每季度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创新融资方式,鼓励银信部门增加信贷投放,切实为“5115”工程企业融资服务。加快电力建设,合理调度,优先保障“5115”工程企业电力供应。五是建立考核评定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考核办法,派出跟踪督查员,每季度对“5115”工程企业目标任务和服务责任单位、协作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六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5115”企业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升级或淘汰处理。对参与“5115”工程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政府年终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全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实现年初突破100家的预期目标。全年共申报技术改造项目10个、技术创新项目3个、初创企业5个,争取中央、省、市企业扶持资金约800万元。(文汇)水泥顺利投产】华新水泥4500吨/天的干法熟料生产线项目是全国500强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湘投资的首条干法水泥生产线,是株洲县2008年引进的重点项目,也是株洲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项目一期总用地面积152.36公顷,厂址主要位于株洲县堂市乡的黄竹、湖塘2村。项目共设计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预计总投资12亿元。项目完全投产后,年产值14亿元,预计年创税收1亿元。工程于2007年12月30日奠基。2008年年底完成项目前期调查、矿山协议签订、矿山清表、卸土场建设、安置重建等工作。2009年上半年,《矿区土地流转协议》签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项目建设进入攻坚阶段。2009年10月,进厂公路通车,矿山开工。2009年12月19日,华新水泥第一期工程第一条生产线建成并点火试投产。
  【芷渌公路开工建设】芷渌公路于2009年9月中旬开工建设。公路东起醴潭高速芷线桥互通口,西连湘水重镇渌口,全长32.736公里,路面宽为9米,总投资1.44亿元。它是湖南省干线路网改造重点工程之一,是株洲市九纵十六横主骨架公路之一。它的建成将有效扩大醴潭、长株高速公路的幅射面,推动株洲快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和推进株洲县和醴陵市东部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株洲县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9月30日开工,2009年11月30日正式通水试运行,从此结束了县城生活、工业污水直排湘渌江的历史。
  株洲县污水处理厂位于株洲县渌口镇王家洲村,占地2.24公顷,标高38米,总投资7676万元,项目分为厂区工程和污水收集系统A、B2个标段。污水处理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功能的改良性氧化沟工艺,设计日处理污水2万吨;污水收集管网总长度达30.52公里。截至2009年11月20日,县污水处理厂顺利实现联机运行,项目投资完成7691万元。其中,厂区基建完成投入2231万元;设备投入1325万元,污水处理设备于11月15日前全面安装完毕;管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35万元,建成主干管11.5公里、次管道19.02公里,整个管网与厂区顺利对接、实现通水。株洲县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促进了株洲县污水处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缓解和控制了湘江河域的水污染,进一步优化株洲县投资环境。
  【松西子社区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松西子社区由株洲县渌口镇松岗、西塘、子规3个行政村组建而成,2008年被确定为株洲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株洲市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2008年末共有人口501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951人,居民人均收入达6020元,比株洲县同期人均农民纯收入5736元高4.95%,比株洲全市同期农民纯收入5837元高3.14%。
  2009年,社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环道建设完成,路基9米,6米的沥青路面,分内外环;省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即将完工,项目整治面积3200余公顷,配套的水利设施建设也接近扫尾;117户农户“穿衣戴帽”工程顺利完工;一横一纵、外环及组组通等相关路网路基工程基本完工,白鹤小学松西子分校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初定,社区美化靓化工程正在施工阶段,广播站正在建设中,环卫设施也与市环卫局衔接当中;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辖区内70%土地已经流转到松西子社区理事会名下农业合作社,村土地流转率达到90%;策划制定《松西子体验型农业公园对外招商合作项目书》参加上海“2010年首届中国城镇投资博览会”,招商引资项目也逐步落实,在建广心菜基地46.67公顷,葡萄园基地扩大到10公顷,西塘66.67公顷蔬菜基地建设有序进行,子规13.33公顷花木基地、26.67公顷休闲旅游基地、13.33公顷蔬菜种植等项目正在实施中,松岗农家休闲基地正在初步洽谈阶段;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指标已报批26.67公顷。
  醴陵市
  中共醴陵市委书记 谢清纯
  副书记 冯建湘 罗绍昀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徐林娟
  市委常委、工业园书记 杨龙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苏涛
  市委常委、副市长 易顶峰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伟
  市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贺建军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林伯芝
  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 刘正平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罗立新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周建新
  醴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理
  副主任 李运波 刘跃峰
  冯志明 李亿平
  刘苏朝
  醴陵市人民政府市长 冯建湘
  副市长 苏涛 易顶峰
  汤云辉 李忆湘
  李荣佳 廖宏力
  政协醴陵市委员会主席 陈立耀
  副主席 张建辉 汪孝凡
  乔德良
  程轶辉(兼)
  唐青柏(兼)
  醴陵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 郭向晖
  醴陵市人民法院院长 高建明
  醴陵市检察院检察长 李大
  【概况】2009年,醴陵市辖城区管理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镇26个(其中乡8个、镇18个),行政村342个、居委会56个(其中17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21.2万人。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48万公顷。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4.55万人,全年出生11285人,计划生育率89.85%,人口自然增长率6.98‰,比上年降低1.6个千分点,人口出生率11‰。
  2009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电等天气气候灾害均有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全年年平均气温18.4℃,高于常年平均值0.9℃,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六高值,是第13个气温持续偏高年份。年最高气温39.2℃,年最低气温-2.8℃。全年总降水量为1439.5毫米,比上年偏多39.4毫米。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708.0小时,比上年偏少106.7小时。
  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和“争一进百、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坚持“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保增长,尽心尽力保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坚持不懈抓作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好于预期、好于上年,跨上了历史的新台阶,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五强。醴陵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优秀平安畅通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位居全省县级第二;被评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红旗单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市)”、“全省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县级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优胜单位”、“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县(市)”、“湖南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市)”、“湖南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首夺“芙蓉杯”;成功创建“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示范县”、“株洲市金融生态模范达标县”,成功争取沪昆高铁在醴陵建站,成功举办耿飚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历史的釉光”首博展和台湾釉下五彩瓷珍品展等活动。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7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值按现价统计,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39亿元,增长1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21856元,比上年增加2409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5.0:58.1:26.9调整为13.4:57.1:29.5。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2亿元,增长20.0%。其中,上划中央两税4.42亿元,增长6.7%;上划所得税0.74亿元,增长3.7%;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04亿元,增长29.6%。一般预算支出17.81亿元,增长24.6%。2009年,全市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提质增效和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确保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28亿元,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19.03亿元,林业产值2.33亿元,牧业产值19.95亿元,渔业产值1.5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9亿元。粮食生产形势大好。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4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72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47.32万吨,增长7.1%,其中稻谷产量45.15万吨。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6.7公顷,人工造林面积1400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面积5.3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面积2.67万公顷,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230万株。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9.61万吨,增长9.3%,出栏肉猪112.68万头,比上年增加3.51万头;出栏羊31.63万头,比上年增加2.06万头;出笼家禽681.15万羽,增长5.3%;水产品产量达1.96万吨。加大支农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改造县乡公路27.2公里,水泥(沥青)硬化乡村道路17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新建、整修配套、清淤各类水利工程10680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座,增强了农业防汛抗旱能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433万公顷。完成双季稻机耕面积6067万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467万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6千公顷,机械收割面积55.3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5.7万千瓦,增长7.8%。投入1905.58万元,建设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42545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3610个,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年内,集镇建设进一步提速。王仙镇、黄达咀镇、均楚镇被列为株洲市重点镇;石亭镇、船湾镇、孙家湾乡和官庄乡成为全市重点乡镇。移民工作有效推进。全市共有享受扶持移民18613人,其中三峡移民375人。全年发放后扶资金1088.03万元,投资880万元完善了移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88万元,安装直播卫星设备168套,解决了5个自然盲村(24个自然组)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年末全市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目标。
  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产业更优更强,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4.78亿元,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7.59%,比上年提高38.2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8%,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96%,省级园区规模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60.22%。由农业部花炮检测中心(醴陵)制订的《烟花爆竹机械滚筒造粒机》、《烟花爆竹机械引线机》、《烟花爆竹机械爆竹插引机》AQ4107~4112等6个花炮机械行业标准,于2009年1月1日由国家安监总局正式发布实施。陶瓷产业跻身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年陶瓷产业实现产值158.2亿元,增长20.0%;日用陶瓷产量31.81万件,增长16.5%;工业陶瓷产量43.61万吨,增长18.5%。花炮产业实现产值94.5亿元,增长22%;产量2160万箱,增长24.0%。陶瓷产业上缴税收33398万元,花炮产业上缴税收12793万元。陶瓷和花炮两大支柱产业的税收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3.5%和9.0%。陶瓷产业园区入园企业达46家,已投资40家;产值突破25亿元。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获省、株洲市“红旗单位”,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31.7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37%;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9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4.71亿元,增长70.0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60.22%。
  2009年,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39亿元,增长14.7%。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境内公路总里程达2988.7公里,其中国道129.96公里、省道51.57公里、县道296.36公里、乡道381.72公里、村道2129.11公里。全市有东、南、西、北客运站,株洲集团醴陵汽车站,以及嘉树客运站等10个农村客运站(年内新建沈潭、王坊客运站),有营运货车2512辆、营运客车861辆。拥有公交线路5条,公交车100辆。境内,渌江水系航道总里程124公里,其中渌水82公里、澄水29公里、铁水13公里;拥有各类船舶219艘,其中运输船42艘、挖沙船147艘、渡船30艘;有渡口28处、码头56个、自建浮桥26座。境内主要公路有醴潭高速、沪昆高速、320、106国道、313省道和正在建设的岳汝高速;主要铁路有醴(陵)茶(陵)铁路线、浙赣电气化铁路复线和正在建设的杭长高速铁路,并设有醴陵开往南昌始发列车和醴陵开往深圳盐田港国际集装箱专列。全年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77.8亿吨公里,其中完成客运量6527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28.3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125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74.5亿吨公里。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1亿元,增长16.5%。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9.8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2万户。有移动电话用户41.5万户,互联网用户3.8万户。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82亿元,增长23.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2.16亿元,增长20.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9.28亿元,增长21.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26亿元,增长23.7%;其他行业零售额1.44亿元,增长26.4%。全市共设立家电下乡备案网点155家,汽摩下乡备案网点56家,共销售下乡产品50516台,销售额达16250万元。市场物价增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7%,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3%,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金融证券业较快发展。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73亿元,增长22.7%;各项贷款余额41.54亿元,比上年增加10.9亿元,增长35.6%。证券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展趋势较好,客户开户数、交易量较上年均有大幅提高。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醴陵胜利路证券营业部推出了孕育多年的创业板和手机炒股委托交易业务。
  2009年,全市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卫生、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加大城市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环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增长48.8%,其中,城镇以上投资67亿元,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万元(含省示范镇白兔潭2000万元)。年内,成功争取沪昆高铁在醴陵设站,高效完成了岳汝高速公路醴陵境内路段的征地、拆迁、安置任务。总投资6亿元,长6596米、宽100米的醴陵大道于5月破土动工。完成江源大桥、渌江书院桥、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江源路、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及状元洲文化公园改造;基本完成左权南路延伸线、车顿桥广场和东正街改造;稳步推进国瓷路建设、渌江大道拓宽(三期、四期工程)、阳三路一期工程改造、公厕和垃圾站建设。亮化城区龙井花园、数码路、南门桥西、县阳路至青云路、醴泉古井至寨子岭路、泉湖小学至立三路、星火路、三刀石至丁家坊、力生瓷厂至姜湾老街、阳三小学至电影院等10条小街小巷,共安装路灯73盏。重点抓好“一带、一区、两路”建设,完成沿江路风光带的规划、测量和征地,推进休闲公园服务区建设,完成玉兔路的征地拆迁和文仪路的道路成型等工作。在完成城区居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和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目标,进一步拓宽了网络用户入户率。年内,按照“五彩醴陵、魅力瓷城”的城市定位原则,统筹城乡规划,启动了“城市第五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编制了50个村庄整建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渌江大桥两厢建筑概念规划和渌江书院、文庙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了渌江大道(三期、四期)、塔前路、左权南路、渌江大桥连接线等道路规划设计;编制了三刀石经济适用房、桎木嘴广场交叉路口、城区道路改性沥青和给排水管网改造等规划设计。完成沪昆高铁醴陵站区5平方公里地形、醴陵大道拆迁安置放线、城区主干道沥青路面、石亭镇、官庄乡、湘东物流中心等测量。全年作出行政许可198件,市政管线规划许可15件、18.7公里。完成自来水供水管网总长388.22公里、总户数37788户,全年自来水供水量达1177.27万立方米。全市拥有10万立方米/日CNG加气母站和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各1座。年内,完成次高压管网130.3公里、中压管网101.57公里、铺设庭院管网86.37公里。全市累计工业企业用气户225家,居民用气户15126户,平均日供气量达43万立方米/日,年供气总量1.56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完成规划选址,预计2010年启动建设。
  2009年,全市拥有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34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4家、专业承包企业8家、劳务分包企业12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2.7亿元,增长20.5%;实现增加值7.9亿元,增长20.5%,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值始终保持在6%以上。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76.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3万平方米。全年为38个建筑工程项目发放了施工许可证,总建筑面积达74万平方米,审查备案率100%。房产开发步伐加快。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3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3亿元,增长43.6%。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85.1万平方米,增长29.0%,竣工面积29.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3.8万平方米,增长12.9%;实现销售额11.1亿元,增长51.1%。新建商品房多层均价为1800/平方米,高层均价为2300/平方米。年内,按照“省八件实事、株洲市十件实事”要求,落实廉租房中央支持资金1399万元、维修改造专项资金300万元。全年维修改造直管公房748户;新建廉租住房200套、9840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为符合保障条件的3400户、10200人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9.3万元。年内,完成东风商务区、岳汝高速醴陵段、醴陵大道、渌江大道、励节路、体育广场、江源路、阳三路、数码路、S313线等15个建设项目的房屋拆迁工作,拆迁房屋1134户、33.26万平方米。全年办理各类房屋登记6458宗、面积39.3万平方米,变更登记275宗、面积12.4万平方米;房屋转移登记1778起,成交面积27.3万平方米,成交额5.4亿元;房屋他项权利登记1584起,面积78.4万平方米,权证价值13.2亿元;完成房屋测绘381宗,面积64.64万平方米。完成白蚁预防施工面积41.2万平方米。
  2009年,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年争取国家项目30余个,资金2亿余元,五大融资平台融资8.8亿元,全市在建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达40项,总投资21亿元,建设和投资规模创历史之最。总投资6亿元的醴陵大道于5月破土动工。采用悬索钢箱结构的渌江书院桥(人行桥)竣工通行。江源大桥、西山大桥、渌江书院桥、渌江桥、醴陵大桥、电信大楼附属亮化及李畋殿、财源塔、左权路行道树等10个亮化改造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渌江大道三期工程完成全部征地拆迁任务,共征地8.57公顷,路基土方工程总量完成80%,安置地及排水管道铺设等工程正有序推进,预计2010年竣工通车。车顿桥广场建设工程完成广场绿化亮化、管线搬迁、箱涵建设等项目,预计2010年春节前完成工程建设。状元洲改造工程完成景区绿化、护堤、土方、道路垫层、管线铺设、公厕等项目,预计2010年春节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塔前路建设工程完成道路立项、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预计2010年竣工通车。总投资900万元、长1150米、宽15米的东正街改造工程,年内路面挖掘、下水道铺设、路基、侧平石、人行道铺装等工程全面铺开,预计2010年春节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大林河引水工程施工进度加快,累计挖掘隧洞2650米,预计年底实现隧道贯通,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房产开发项目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五环国际都会一期、中央商业广场、东风大酒店等小区建设工程完工,国际新城、恒茂凯旋城、星海明筑、盛世华庭苑二期、名都天下城等12个重点建设小区工程正加速推进。
  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强化沿海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外贸出口稳中有增。年末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5家,完成销售收入11.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007万元,出口创汇9946.03万美元。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家,年末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69家。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06亿美元,增长9.3%;出口创汇2.06亿美元。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建立常态化招商推进机制,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签约引进新项目2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8个(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4个、沿海产业转移外资企业4个),实际利用外资6226.5万美元;引进内资项目17个,实际到位资金15.3亿元;新型工业化利用外资5028万美元。组织全市各类企业参加上海华东交易会、德国汉诺威工业博展会、德国法兰克福陶瓷礼品展、景博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等商务会展。其中,在组织华联瓷业等34家企业参加的第106届广交会上,共设展位129个,合同成交额4043万美元,增长31.6%。在“2009湖南(香港)投资洽谈周”上,成功签约生物复混肥、仙岳山宗教旅游开发、湘东国际物流园等5个项目,成功对接佰川、永一嘉、三爱鞋业和巧提、奇才手袋等加工贸易企业。深圳盐田港集团公司决定于2010年在醴陵投资建设内陆无水港码头。完成官庄景区旅游规划项目(国家4A级旅游区)策划书。
  全市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科技兴市战略力度加大,科技工作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行列,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全年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2112万元,申请专利495项,引进科技项目资金178万元。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22亿元。围绕“教育强市”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教育成果显著,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和“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市)”。8月,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醴陵市作“紧扣协调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教育强市”的经验交流发言。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9145万元。将职业教育建设纳入了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大楼项目全面启动。投资6400万元,完成62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投资559万元,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全年新增教学、生活用房面积9900平方米。筹资521.28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9727人;全年免费提供教学书、免除基本杂费学生达148115人,合计人民币4962万元。年内,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22703人;小学177所,在校学生5100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100%。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出台《关于醴陵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建成醴陵市非物质遗产釉下五彩陈列馆,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市文化馆被省群众文化学会授予“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点”,市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三级博物馆”。成功举办醴陵市首届陶瓷创意大赛,出版发行《醴陵当代陶瓷艺术经典大型画册》。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全年为乡村放映电影4104场次。史锐敏家庭创作的《军民团结一家亲》文艺节目,在参加央视“神州大舞台”《爱国歌曲家家唱》中荣获第二名。在参加湖南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中,全市29个文艺作品入围,其中市第八中学书法教师冯高创作的《行草书条幅》获书画类金奖,《星子灯》获开幕式特别奖,舞蹈《五彩情韵》获舞蹈类银奖。在参加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作品大展”等活动中,有2幅作品入选株洲市“庆国庆60周年书画展”精品集。花鼓戏在全市城乡演出500场次,恢复了《挂金牌》、《天子娇女》、《屠户状元》等3台大型古装戏,创作排演了现代花鼓小戏《祖宗树》、《歌唱我们的新醴陵》、《买码》、《桑榆情》等新剧目。年内,全市群众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全民健身日”活动为中心,分别组织参加株洲市十一届运动会和省青少年跆拳道大赛等赛事,成功举办株洲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篮球赛。在株洲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醴陵市运动健儿共参加23个大项比赛,总分排名第二。全年开展冬季环城赛跑、“电信杯”、“信合杯”羽毛球赛、首届自行车赛等各类大型体育活动30余次。16期大型系列报道《天南地北醴陵人》于8月正式开播。《醴陵一证通制度方便农民看病》、《湖南醴陵调整种粮补贴:多种粮多补贴》新闻报道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中播出;红色记忆题材篇《左权》、《蔡申熙》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中播出;《醴陵加工贸易实现零的实破》等18条稿件在《湖南卫视》播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9个,医师1733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145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参合农民77.75万人,参合率达93.0%;累计住院补助9.3万人次,补助金额达7125万元。争取国债资金459万元,完成王仙等6所卫生院、船湾和仙霞公转房、南桥太平村等4所卫生院项目建设。社区卫生工作根据城市卫生建设和省、市为民办实事工作要求,制订《醴陵市城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设置了来龙门、阳三石、西山、黄泥坳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做好非典、甲型H1N1流感、霍乱等传染病情监控。环保整治成绩显著。全面开展城区炉窑整治工作,拆除烟囱54座,完成23座窑炉改造,销毁氰化池30个;开展造纸企业污染集中整治,关闭规模以下造纸企业52家,16家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整治到位;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50元,比上年增加1728元,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比上年增加928元,增长13.7%。年末,全市在岗职工49281人(计算口径为全部国有、集体单位和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757元,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45元,比上年增加1327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62元,比上年增加601元,增长12.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78.13亿元,增长19.1%。其中,农村居民储蓄27.83亿元,增长22.4%。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406人,帮助3300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在4.2%以内;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86200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进展顺利,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653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102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55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7101人,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31人。全年享受城乡低保人员分别达23621人和29500人。
  2009年,全市紧扣“创建平安醴陵、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主题,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进一步健全法制机制,强化措施,巩固基层基础,不断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打造综治工作新平台,构建“大防范”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平安乡镇(街道办事处)”、“平安村(居委会)”、“平安单位”、“平安学校”、“和谐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市公安局被国家公安部确定为“全国公安国保战略支撑点”。全年公安工作紧紧抓住“打防结合”工作主线,强势推出“严打、严防”系列举措,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实现了“两升一降”的工作目标。全年接处警10684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23起,打击处理773人,其中刑事拘留607人、追捕逃犯213人;查处各类治安案件1219起,打击处理790人,追回各类逃犯225人;查处治安案件917起、治安拘留1602人。全年侦破命案4起,摧毁8个恶势力团伙;查处卖淫嫖娼等涉黄案件23起,查处地下“六合彩”等涉赌案件114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461人;破获各类毒品刑事案件58起,摧毁毒品犯罪团伙3个,收缴毒品613.8克;破获各类涉危涉爆案件36起,收缴雷管3000余发、炸药2000余公斤、导火索8000余米,销毁剧毒物品10公斤。重点开展打击“三电”犯罪的专项行动,查办相关案件53起,打击处理38人,行政拘留5人。全年看守所共羁押犯罪嫌疑人768人,遣送劳教5人,刑满释放143人,撤案释放11人,投送监狱200人,执行死刑1人;拘留所收拘1539人,其中行政拘留1456人,司法拘留83人。高效处置交通群体性突发事件12起,执行各类交通维护任务246次;开展“酒驾、涉牌涉证”专项行动133次,查处交通违法行为45760起,扣留违法车辆5552辆,治安拘留350人。新建交通信号灯2处、改造3处,更新交通道路标线4.36万平方米,更新标牌1360块。全年交通事故万车事故率25.23次,万车死亡率3.09人。检察工作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性侵权犯罪及危害民生等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全年受理提请批准(决定)逮捕案件342件620人,经审查批准(决定)逮捕286件499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的各类刑事案件475件762人,提起公诉411件633人;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4件26人,立案查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5件5人。全年立案刑事、民事监督案件31件,依法决定追加逮捕23人,24人(含上年)获有罪判决。追诉漏犯漏罪22人,提请刑事抗诉7件9人,其中4件6人获改判。林业检察工作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17件17人,其中批准逮捕15件15人。审判工作全年受理各类案件3112件,审(执)结3089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084余万元。受理刑事案件451件,审结449件、678人,其中从严判处故意杀人、抢劫、盗窃、涉黑涉恶等犯罪分子379人。受理民商事案件2017件,审结1995件,涉案总额2.73亿元。审结各类行政诉讼案件21件,执结征收社会抚养费、环保排污费、强制拆迁等非诉执行案件183件、总标的509.71万元。全年执结各类新收案件420件、标的2574.9万元。人民陪审员全年参与案件审理1750件。司法工作按照“树立一种理念、紧扣两大主题、实出三项工作、实现四个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应对金融风险、促进富民强市”专项法律服务活动为总抓手,突出抓好基层基础综治、专项法律服务、创建法治醴陵3项工作。全年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9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9%。新建企业调解组织36个,调处企业内部矛盾纠纷52起、企地矛盾75起;对1184名刑释解教人员和75名监外执法对象进行登记和帮教,建立了过渡性安置基地,落实低保对象45人;在159个行政村(社区)开设“法律诊所”,为1500户居民免费发放普法读本和法律服务便民卡。全年全市律师为246家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代理各类诉讼业务869件,代理非诉讼业务482件;办理各类公证1609件,其中涉外426件。
  2009年,全市始终把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作为党建工作的主线,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第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围绕全市“争第一、进百强,勇当科学发展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两新”组织党建的薄弱环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通知》;为提高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出台《关于实施党建“双百”示范工程的意见》。年内,醴陵市推出的“3+1”学习模式在全省推介。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力度,强化党员干部培训、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工作,调整党费收缴标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先后4次组织全市行政村(居委会)的主任和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培训,实行在任村干部工资制,加大离任村干部的补助力度;全年发展新党员510人,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0个。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更具公信力,教育监管更重实效性,绩效考核更富科学性,干部信息管理更加制度化。完成市直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正副职及机关干部的调整,有10名进入公选前的“80后”年轻干部被直接提拔为乡镇长;公开选拔市建设局等3个副局长职位和50名“80后”科级后备干部。分别举办副科级领导、中青年干部、民主党派及党外干部的培训班。继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对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园区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考核,增加粮食生产、城市“三创”等考核内容。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市委“争一进百”工作目标和年初工作思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遵循“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原则,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全年公开招考公务员78名,选拔11名优秀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全年共有12952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考核,其中优秀等级1560人,称职等级11203人,基本称职等级17人,不称职等级14名,不定等次154人;评定三等功198人。全市已获批准的16家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6人,登记参照管理公务员157人。年内,醴陵市被株洲市确定为纪检监察派出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召开3次市委常委会专题讨论研究,制定《醴陵市纪检监察派出(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8月上旬,全市新组建4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并对8个市直单位实行派驻管理。将乡镇、街道办事处、双管和直管单位分类为4个片,采取管理和联系的方式分列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株洲市纪委将醴陵市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推广;《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媒体分别给予了报道;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纪委、省纪委对醴陵的纪检改革试点经验进行了推介。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纪政纪、行风政风、行政执法、效能监察等工作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维护党的纪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年共受理来信来访和群众举报178件次,党纪政纪立案90件,其中大案16件、要案14件;处分党员干部90人,其中开除党籍20人、行政开除5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0人,收缴违纪资金700余万元,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强化行政效能问责,9个单位受到通报批评,23人被问责,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6人诫勉谈话。查处了一批涉农案件,为农民减轻负担65.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1万余元。责任追究领导干部18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12人。
  【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亮相首都博物馆】4月27日,“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在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的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首次大规模进入国内一流的大型搏物馆展出。
  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连宣布珍品展开幕。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中纪委副书记夏赞忠,省文化厅副厅长孟庆善、株洲市市委书记陈君文和醴陵市市委书记谢清纯、市长冯建湘等领导及驻外使节、毛新宇等知名人士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本次展出时间从4月27日至6月30日,展区分为清末民初时期釉下五彩瓷珍品、建国以来以“毛瓷”为代表的“红官窑”珍品和改革开放以来釉下五彩瓷的创新和发展三大部分,共展出釉下五彩瓷艺术珍品97件,集中展示了釉下五彩瓷诞生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期间,在首都博物馆召开以釉下五彩瓷为主题的专家论坛,主要就国内陶瓷艺术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有关专家指出,此次首博馆将釉下五彩瓷纳入馆藏,是对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历史地位的肯定,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釉下五彩瓷的经典魅力,也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礼物。展出吸引了10万余名观众前往观看,观众留言本写满了70余本。
  展出期间,全国40余家媒体、60余名新闻记者进行了专场采访报道,各媒体首发(播)稿件40余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网站对展出活动和醴陵釉下五彩瓷进行了多方面报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省内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大批量、多层次的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使“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盛世中华”对瓶赠泰国总理】2009年是中泰建交34周年。7月上旬,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博士在钓鱼台国宾馆,向率团访华的泰国总理阿披实赠送了醴陵元诏瓷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诏瓷业”)制作的“盛世中华”对瓶。阿披实总理对“盛世中华”对瓶的佛点金工艺大加赞赏。他说:“泰国对金色自古以来就有传统情节,佛点金的工艺与泰国文化风格相融,加之釉下五彩瓷工艺为中国国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的结合不仅是中泰文化最好的表达和见证,而且对增进中泰两国友谊具有深远的意义。”醴陵釉下五彩瓷再次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盛世中华”对瓶是“元诏瓷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精心设计的瓷艺精品,以国花牡丹为主,象征中国的繁荣昌盛,花瓶上绘制了6朵牡丹花,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其工艺集釉下五彩、青花、中国红和佛点金为一体,开创了中国彩瓷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该作品由故宫博物院、湖南收藏家协会联合监制,聘请国内著名国画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昭咏先生为设计指导,特邀高级工艺美术师、釉下五彩瓷资深设计专家袁述凡先生亲自设计制作。该作品限量发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醴(陵)茶(陵)高速破土动工】5月27日,隆重举行醴陵至茶陵高速公路开工动员大会。湖南省副省长刘力伟出席大会并宣布醴陵至茶陵高速公路开工。醴(陵)茶(陵)高速公路是岳阳至汝城高速公路其中的一段,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地区及湘东地区南下香港、北上武汉的快捷通道,同时,也是京港澳国家高速公路在湘东地区的重要辅助通道。岳汝高速在醴陵市境内全长60.5公里,自北向南途经官庄乡、枫林市乡、黄达嘴镇、板杉乡、黄泥坳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神福港镇、孙家湾乡、嘉树乡、泗汾镇、船湾镇。岳汝高速途经株洲地区的醴陵、攸县、茶陵,与醴(陵)潭(湘潭)高速公路相接,顺接浏阳(黄泥界)至醴陵的高速公路,止于茶陵县的水平镇,并与衡炎高速公路(在建)相接。
  醴(陵)茶(陵)高速公路全长105.2公里,总投资78.95亿元。按双向4车道设计,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小时。全线共设置桥梁92座,互通口10处,分离式立体交叉27处,服务区2处,停车场2处。醴陵境内增设黎家冲互通至市城区的3.6公里连接线。预计2012年底竣工通车。
  【全力打造醴陵大道】近年来,醴陵市大力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坚持“中提、东扩、南进、北连”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了城市对外拓展、开辟城市新区的城市化进程速度,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境内320、106国道,醴潭高速、岳汝高速(在建)和313省道等交通主干道的新建、改造工程相继竣工或正在进行,市域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醴陵大道是醴陵市“一环六放射”骨架中的一条重要干道,西起醴泉路口,东至醴潭高速的黄沙互通口,道路全长6596米、宽100米,按双向8车道设计,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道路建设涉及来龙门、阳三石、黄泥坳3个街道办事处,王仙、东堡2个乡镇,马脑潭、钟鼓、黄沙、珊田、东岸、庄埠、五里牌7个行政村和金塔集团。沿途需征地76.85公顷,拆迁房屋201户。醴陵大道的开通,可将城市东扩1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5平方公里以上。醴陵大道建设从2009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2010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年内,完成马脑潭、珊田、黄沙、钟鼓、庄埠、东岸村6个安置区的11.49公顷的征地手续和规划设计,完成集体、国有土地及企业拆迁户212户、196栋房屋拆迁协议。全年完成清表5.6公里,土石方挖方93万立方米,填方42.5万立方米,弃方50.5万立方米,清淤挖方13万立方米,石方爆破13.5万立方米,铺设排水圆管Ф2000涵洞188米。
  醴陵大道的开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加快城市建设、城市扩张、区域人流、物流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为早日实现建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目标、打造全省县级样板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攸县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邝邹飞
  副书记胡湘之 谭智勇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邓元连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颜建斌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李能斌
  县委常委、副县长 张建勇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汤小红
  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曾湘华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熊炜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毛春良
  县委常委、攸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尹诺昂
  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朱建设
  副主任 贺新国
  颜学勤(兼)
  黄清秀 宾玉良
  攸县人民政府县长 胡湘之
  副县长 李能斌 张建勇
  谈湘旭 吴爱清
  艾医卫 陈可勇
  陈运发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 夏玉珠
  副主席 洪建新 彭新立
  彭国强(兼)
  罗志勇(兼)
  肖顺昌(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邓国平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友武
  中共攸县县委党校校长 李飞智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党委书记 蔡德和
  【概况】2009年,攸县辖15个建制镇、5个乡,年末总人口77.68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2664.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67万公顷,煤炭探明储量2.93亿吨。年总降水量1071.9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少412.3毫米;蓄水总量5.42亿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8.8℃,较历年平均值偏高1.0℃,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2.2℃。
  2009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居全省十强。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1.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7.72亿元,分别增长5.4%、22%和13.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21.2:44.3:34.5。人均生产总值(GDP)达20017元,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36亿元,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21.12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3.67亿元,增长1.0%;畜牧业产值20.96亿元,增长7.6%;渔业产值1.41亿元,增长2.2%。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4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有新发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粮食播种面积7.0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3%;油料种植面积0.8万公顷,增长13.6%,蔬菜种植面积1.4万公顷,增长7.6%。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50.29万吨,增长0.4%,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油料1万吨,增长13.2%;茶叶0.03万吨,增长6.76%;水果4.17万吨,增长22.4%;蔬菜57.8万吨,增长9.8%;肉类8.48万吨,增长3.7%;水产品1.75万吨,增长5.4%。全年出栏生猪114.68万头,增长3.1%;出栏牛1.88万头,增长8.0%;出栏羊4.54万头,增长7.8%;家禽出笼502.9万羽,禽蛋产量1.27万吨,增长2.5%。全县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230处,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1060万立方米,资金总投入8300万元。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7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3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平方公里。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5.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完成人工造林3866.67公顷,农村用电总量1.7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05%,新型农村沼气池2003个,解决安全饮水4.8万人。顺利通过湖南省农村电气化试点县验收,是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2亿元,增长27.1%,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24.4%。在全部工业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13.38亿元,增加值43.4亿元,分别增长29.4%、33.7%。实现利税总额9.42亿元,利润总额4.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51%和1.9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原煤产量606.7万吨,增长24.63%;发电量1.2亿千瓦时,增长29.09%;水泥170.4万吨,增长40%。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30.57%,比上年增长45.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72%,比上年增长0.08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安排1000万元奖励资金,开展“三百兴工”招商争项融资大会战。攸州工业园新增入园企业3家,累计入园21家,签约项目34个,引进资金8.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73亿元,增长30.7%,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亿元。
  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63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1.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09%。
  年末境内公路里程2396公里,增长7.98%;旅客周转量为10.89亿人公里,增长9.8%;客运量1500万人,增长0.1%;货运周转量为10.4亿吨公里,货运量为0.192亿吨,分别增长45.7%和32.4%,交通运输创税近1.7亿元。全年共启动重点工程建设6个,投资额近42亿元,已完成投资5.6亿元,新改建农村客运站2个,新建招呼站86个。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59亿元,增长22.7%。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1.57亿元,增长20.5%;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2.14%,其中零售价格指数下降2.21%;农业价格指数下降3.33%。
  全年利用外资3315万美元,增长44.7%;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760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77万美元,增长10.8%。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72万人次,增长10%;旅游总收入5.8亿元,增长11.5%;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95亿元。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9000万元,为年计划的108.7%,比上年增长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662万元,增长29.87%。完成财政总支出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75%。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7.57亿元,增长19.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82亿元,增长16.83%。各项贷款余额27.7亿元,增长28%;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06亿元,下降7.2%。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0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6800万元。全年赔付9460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897万元,人身险赔付8563万元。
  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48亿元,增长49.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65.63亿元,增长62.7%。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7.9%。总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17.03亿元,增长49.91%;非国有经济投资投资48.94亿元,增长20.78%,年内新开工工业项目556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47亿元,增长67.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0.0%。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8.7%;采掘业投资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74.81%;制造业投资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96%;电力业投资5.65亿元,是上年的3.16倍;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倍。全年争取中央、省、市投资项目48个,资金2.16亿元。共实施城建项目28个,城建投入5.6亿元。布局实施重点项目68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公路攸县段建成通车;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启用;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县城绿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城区主干道“刚改柔”50万平方米;改造小街小巷99条,乡村道路提质扩标765公里;启动了城区燃气项目、梅城广场建设项目。
  截至2009年底,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技术人员1.71万人,全年共有专利申请132件,授权专利29件。年内签订技术合同3500项,成交额2.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44%和53.33%。全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6.7亿元,增长49%。
  全县共有公办学校189所,其中小学155所,在校生41621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26所,在校生20752人,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继续保持99.29%;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9770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3356人,民办教育机构155个,其中普通中小学4所,幼儿园128所,高考补习学校1所,职业学校2所,其他培训机构20个;年末共有中小学在校学生75499人。有聋哑学校1所,残疾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幼儿园129所。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和万人上线率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0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档案馆、群众艺术馆各1所,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5%;电影院2座,全年放映电影6308场。县内拥有体育馆3座,运动场40个,游泳池3个,各种训练房3个,全县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次,参加人数达6.1万人。农村文化服务点33个,年内举办“好日子”赛歌会等各种文艺活动300余场次。2009年成为全省第一批数字化电视县。
  2009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2.33亿元,增长20.6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8.3万户,普及率为72%;移动电话用户达31.9万户,增长30.5%,普及率为31%。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05个。各类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801个,新建卫生院3个。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66.22万人,覆盖率95.7%。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63.39万人,覆盖率91.5%。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91元,增长13%,恩格尔系数0.2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26元,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77元,增长16.68%,恩格尔系数0.45。以上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6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65.66平方米。2009年,新建农村安居工程490户,城镇廉租房2.7万平方米。
  年末全县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总人数3.9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总人数6.2万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3.82万人;新增“五大保险”24583人,共计参保人数2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6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7万人,帮扶城乡“双零家庭”20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落实城乡低保33419人,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2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840元/年。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2764.37万元,百岁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提高到每个月400元/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20.8%。
  全县森林覆盖率56.77%,城市人均拥有绿地面积2.2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84%,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城市标准。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600公顷,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的1个。投入3807万元实施东部矿区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不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还很重;在体制转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的任务仍然艰巨;干部素质作风离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衡炎高速公路攸县段建成通车】衡炎高速公路是湖南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划福建泉州至广西南宁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段,是湖南、江西两省区域发展的重要通道。衡炎高速公路起于大浦互通一期工程终点,终于炎陵县。衡炎高速攸县段路线经衡东县进入攸县菜花坪镇、渌田镇,于芷陂S212设安攸互通,然后于松角塘进入茶陵县平水镇,全长13.17公里,投资8.5亿元,涉及2个乡镇,7个村,49个村民小组。工程于2005年12月29日动工建设,征用土地面积95.23公顷,拆迁房屋29栋35户,迁坟775座,搬迁电杆596根,完成工程土石方320万立方米,历时4年,2009年12月26日衡炎高速公路建成全线通车,结束了攸县境内无高速公路通行的历史。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营运】根据《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株洲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覆盖”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攸县城区污水处理厂被列为2009年建成项目。项目选址于鸭塘铺乡龙湖村,设计处理规模5万吨/天,项目总投资概算1.12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5.86公顷,配套管网全长44.65公里。污水处理项目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功能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分2期建设。一期工程规模为2.5万吨/天,共征地3.30公顷,服务面积13公里、12.2万人口。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它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民生工程来抓,成立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强化资金保障,严格督查考核,确保了污水处理厂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期工程累计投资8025万元(厂区投入4645万元,管网投入3380万元),2009年11月30日经市环保局批准投产试运行,将于2010年元月30日正式运行。
  【“三百兴工”招商争项融资大会战强势推进】紧紧围绕“百个重点项目进县、百家规模企业入园,百家规模企业扩能”的主题,制定了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活动方案和考核办法,成立三百会战办公室,组建10个招商小分队,出台招商引资“八个零”政策,安排1000万元奖励资金,深入开展招商争项融资大会战活动。自2009年10月27日动员会召开以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各招商小分队赴北京、河北等地区招商共计30余次,取得了阶段性效果。活动第一阶段,全县共包装项目145个,签约项目65个,在谈项目69个;在建项目39个,在建项目中拟投资1500万以上的项目10个;合同引资8.5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5个。
  【土地流转经验在全省推广】2009年,攸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序”的原则,在全县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县乡两级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和指导。截至6月底,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到1.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6%,涉及农户6.62万户,占总农户的38.9%;培育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7月2日,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攸县召开,攸县“土地流转”经验向全省推广。现场会后共接待13个地市州50多个部门单位计500多人次到攸县学习考察。
  【打造“阳光计生”工程】为实现“扎实强基础,综合上水平”和“重返省优”的目标,攸县立足本地实际,大胆创新,以开展生育文明创建为载体,以推行村务公开为突破口,全力打造“阳光计生”工程,初步形成“阳光政务、便民服务、群众参与、共同监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了鲜活的经验。攸县推行村(居)务公平、打造“阳光计生”的做法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8月3日,全省规范村(居)务公开打造“阳光计生”工作会议在攸县召开,攸县被誉为湖南省计划生育村务公开第二次发展的示范点、首创县和发源地。
  【“三创四化”活动全面铺开】为建设生态、文明、宜居新攸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大力开展“三创四化”即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平安畅通县,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按照“全县统筹、乡镇为主、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不断深化创建理念、理顺创建机制、探索创建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施城建重点工程28项,投入建设资金6.2亿元,“刚改柔”城区主干道50万平方米,改造小街小巷99条,安装路灯2400盏,改建城区下水道、地下管线网58公里,建成滨江风光带2.39公里,启动城区燃气、梅城广场、垃圾处理场建设,完成灵龟峰广场、老体育场改造、污水处理厂、6座垃圾中转站及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对湘东大市场片区实施配套改造,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县城绿化率一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创新管理体制,推行市场运作,集中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观。同时,各乡镇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创建活动,20个乡镇总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全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茶陵县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余明刚
  副书记 毛朝晖
  县委副书记、县长 蒋湘晖
  县委副书记彭新军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刘日炎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姜衡湘
  县委常委、茶陵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 谭红日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李艳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彭小中
  县委常委 尹朝晖(援藏)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龙东华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邓小艳
  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尹楚平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谢志军
  县委常委 杨忠民(挂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罗尔胜
  副主任 颜定良 袁秋莲
  陈晓雅 邝有光
  陈普辉(兼)
  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湘晖
  副县长 龙志华 李艳平
  谭小华 李鹏程
  罗正初 何良安
  王友文
  政协茶陵县委员会主席 周德才
  副主席 刘祖光 周萍
  罗九保(兼)
  谭外生(兼)
  陈艳娟(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霍志刚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育平
  【概况】茶陵县下辖14个建制镇6个乡2个办事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万公顷。2009年末总人口60.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393人。人口出生率18.71‰,人口自然增长率4.4‰。全年年平均气温19.1℃,较常年偏高1.2℃;年最高气温38.9℃,最低气温-2℃。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932.4小时,较常年偏多288.5小时。全年总降水量为1049毫米,较常年偏少70.1毫米。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9亿元,增长14.6%(比上年,下同)。人均生产总值11171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3:31.8:35.9发展为28.72:32.08:39.2,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1.34亿元,增长10.5%;林业产值2.99亿元,增长0.1%;牧业13.92亿元,增长4.1%;渔业1.07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3亿元,增长6.7%。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28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3%,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198万元,增长41.5%。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1791万元,下降3.7%;第二产业投资266244万元,增长57.6%;其中工业投资171119万元,增长8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亿元,增长23%。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28亿元,增长1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出现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县财政支出11.81亿元,增长28.9%。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6.58亿元,比上年增加11.26亿元;贷款余额19.37亿元,同比增加2.8亿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保险业务收入9377万元,增长24%。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13828元,增长11.8%。农民人均总收入4365元,增长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6852万元,增长13.5%;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142元,增长10.85%。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2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增长26.3%,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35.7%。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0.04亿元,增长8%;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0.1亿元,增长10.7%;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2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0.06亿元,增长42.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0.88亿元,增长36.4%。轻工业生产增长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和4.26亿元,分别增长26%和24%。初步形成以茶陵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国企主导、民营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一区四园”工业发展新格局。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物流园加紧建设,“三通”工作目标基本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有序推进;佛山市彩蝶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的建筑陶瓷项目正式签约,计划3年内投资3亿元建成一个73.33公顷的大型建筑陶瓷产业园,平地工作全面启动。国企湖南有色控股集团主导的有色金属加工园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投资1.9亿元完成矿区的初步探测,企业与地方战略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民企东山石业开发有限公司主导的石材工业园建设来势喜人,有8家企业入园,5家实现投产。目前,在“一区四园”落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5家,其中投资规模过亿元的5家。设立“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园区经济环境监测室”加强软环境监管。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全年累计投放贷款18.8亿元,比上年净增1.1亿元,增长6.1%。茶陵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30个重点示范园区。同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部门资源,成立招商工作小分队,市场运作组建招商服务公司,定地区、定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共签约项目21个,到位投资5.8亿元。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快推进规划、城管、城投、招投标四大改革,城市建设实现蓬勃发展。规划龙头地位日渐明显,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各项控规、详规基本完成;严格规划执法,开展26次“大拆违”行动,拆除违法建筑面积达7500多平方米。道路交通体系日趋优化,犀城大道雨污管道建设全部完成,紫云街和朝阳街建设相继启动。全年客运量250万人,增长14%;完成客运周转量30036万人公里,增长22.3%。新城区开发日益加快,东阳商街、教师新村、格兰春天小区等工程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交通大楼、林业大楼顺利迁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投资1000万元实施城区亮化、绿化工程,投资8724万元的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通过验收,步入通水试运营阶段,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全面达标。城市经营效益日见提高,精心包装、整体出让云阳宾馆、商业大楼、阳光药业等宗地,做活土地文章,城市经营收益达2.4亿元。加快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秩堂实现撤乡改镇,界首、浣溪、腰陂、虎踞等4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强力推进,城镇化效应逐步显现。“创卫”工作圆满完成。全面推行创卫包联责任制和奖罚机制,狠抓以“三车三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市容市貌整治行动,取缔或规范夜宵摊点、流动食品摊点等1800余个,查处非法营运面的360余辆次、摩的2400余辆次,城区非法营运得到有效遏制;开展“五小行业”集中整治行动12次,下发整改通知10000余份,建立健全社区保洁机制,城区卫生水平明显提升;“创卫”工作各项指标全面达到省标,以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成功摘得省级卫生县城奖牌。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争取国债项目47个,到位资金1.48亿元。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各类工程10180处,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1处,解决界首、桃坑、腰陂、马江等乡镇2.95万余人饮水问题;投资5291万元完成农村“通畅工程”172.7公里,7座渡改桥和危桥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和乡乡通等级公路的目标;新建沼气池1300个;下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720万元;下发林农补助资金1660万元;开展“家电、摩托、汽车下乡”活动,兑付补贴资金817.3万元。巩固发展粮食和生猪等传统农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7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2.94万吨,增长1537吨;水果3.2万吨,增长531吨;水产品产量1.35万吨,同比下降5%。发展生猪136.7万头,出栏生猪100.5万头,投资1亿元、年出栏30万头的无公害化生猪养殖基地,一期工程竣工使用,全面完工后可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加快培育烤烟、葡萄、脐橙、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烟叶面积0.16万公顷,产烟3550吨,实现税收突破1000万元;马江“慧科生态农业园”建设顺利推进。制定出台土地流转实施细则,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农民流转土地0.63万公顷。完善发展种养、加工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4个,行业协会5个,涌现出生猪养殖、食用菌、灰天鹅等4个上规模、有特色的农民经济合作社。成功承办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第四次联席会议,“五型”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经验在全省推广。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强化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举全县之力抓好洮水水库工程建设及其移民工作,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移民工作有效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总投资6.6亿多元,大坝主体工程达206.5高程,附属工程全面铺开,复建工程基本到位;邺坑新集镇正式开墟,热窝里、老虎塘等安置小区建设平稳推进;签订协议1889户、占95.4%,启动建房1709户、占85.9%,拆除房屋1696栋、占85.2%。“3211”大交通框架雏形凸现。衡炎高速、S320茶陵段全线竣工通车;衡茶吉铁路、岳汝高速和垄茶高速项目全面开工,岳汝高速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衡茶吉铁路、垄茶高速拆迁工作有序推进,通过评审的客货两用站,将成为湘赣边界的枢纽编组站。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房地产开发增加值1.56亿元。云阳山旅游开发掀起热潮。继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后,再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地质公园3项桂冠,隆重举办省第二届道文化节、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实电视系列片《徐霞客》,有效推介了茶陵旅游。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狠抓“两案”办理工作,共办结建议案198件、提案118件,办结率、见面率均为100%,满意率达99%以上。针对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进网吧管理的建议》,投资48万元建立城乡网吧视频监控平台,对城乡网吧进行140余次突击检查,查处违规网吧94家,网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针对《关于解决县城云阳开发区一带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的建议》,县政府关停、搬迁一批企业,督促云阳自来水厂进行技改,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认真抓好行政复议工作,及时纠正一批具体行政行为。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强化政务中心服务职能,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和园区“无费区”管理,全面推行审批代理、限时办结制。扎实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重点开展洮水水库、衡炎高速、衡茶吉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创卫”、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跟踪效能监察。大力开展行政效能和优化发展环境投诉活动,在全市率先设立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向上申报科技项目10项,新增省级著名商标1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全县有各类学校60所,在校学生50728人。其中小学35所,比上年减少2所,招生5900人,在校生32083人,毕业生448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21所,招生4543人,毕业生3204人,在校生11993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1734人,在校生6652人,毕业生3731人。投入1506万元完成9所合格学校建设并顺利通过省、市评估验收;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和寄宿生住宿费,资助中小学贫困生11721人次,发放资助金501万元。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0个(含个体),卫生技术人员2450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291张。投资128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门诊急诊大楼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试点工作,新农合参合人数达45.6万人,参合率89.56%,门诊统筹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5.3%。认真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计生工作再获省优。建立《茶陵新闻》日播机制,建成乡镇文化站6个、农家书屋24个,艺术创作、文物保护、群众文体活动亮点纷呈。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13746万元,增长14%。全年累计订销报纸481万份,订阅杂志0.9万份。年末电话用户6.71万部,下降18%。移动电话14.2万部,增长26.8%。加大严打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打盗抢、除黑恶、禁赌毒”和“剑啸犀城二号”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523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26人。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五大保险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参保人数4.69万人。开展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城市低保线由每月180元提高到220元;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缴补建工作,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积极启动4.26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和1.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机制,查处违法用地17起。
  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需优化,农民增收渠道需拓宽,投资环境需改善,干部作风需改进。
  【洮水水库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洮水水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移民安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投资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主体工程建设基本竣工。大坝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土石方填筑工程,大坝达到210高程;大坝趾板灌浆、面板止水、坝前粘土回填、防浪墙、溢洪道、观测竖井等工程建设全面完工;发电厂房和其他附属工程正在加紧进行。移民搬迁安置扎实推进。截至年底,库区移民户签订搬迁安置协议1916户,占总任务的96.08%,拆迁房屋1711栋,占总任务的88.8%。(其中2009年签订协议219户,启动建房444户,拆除房屋1103栋)。建设16个移民安置点,除老虎塘安置小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紧进行外,其他移民安置点基本建好新房。按照农业安置与二、三产业安置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库区有76个组搞好了生产安置方案,75%的土地补偿款拨付到组到户由移民自主进行生产安置。组织157线以下林木砍伐、卫生消毒、建(构)筑物清理。基础设施复建步伐加快。库区100公里环库公路路基和桥梁工程全部复建完工,洮邺公路全面启动硬化;库区的电力、电信、广电等设施复建正在加紧进行;桃坑乡政府、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单位全部乔迁邺坑集镇办公,集镇农贸市场大棚和摊位已建好,并成功开墟。库区产业规划全面启动。采用“政府+企业+移民”的方式,规划建设榆木基地0.67万公顷,在洮水水库库区启动33.33公顷试点建设。在经济开发区二园区规划占地0.67公顷的移民创业园,吸纳移民入园兴办企业。园区规划红线确定,规划设计完成,平地工程正在加紧进行。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2009年,茶陵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完善招商机制,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挂和部门包抓责任制,成立专门协调班子;整合部门资源,高质量组建招商小分队、市场运作招商服务公司;全面拓展招商渠道,不断创新招商手段,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央企”产业,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港洽周”等招商活动,定地区、定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新签项目21个,合同投资总额23.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亿元。其中固定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合同外资项目2个,实际到位外资1012万美元。特别是成功引进总投资2亿元的石材工业园和总投资3亿元的建筑陶瓷生产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茶陵。
  【创卫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茶陵县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一目标,以顺利通过省、市爱卫会验收为出发点,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督查力度,大力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市场整顿、社区包联、“五小”治理、城乡结合部整治等各类专项行动。结合省市验收全面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工程建设,加强中心农贸市场、车站、医院等重点部位的整治力度,继续分类分项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理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以农村改厕为重点的市级卫生村创建工作,拓展创卫空间,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全县创卫的氛围日益浓厚,城区环卫设施日臻完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除四害达标成果得到有力巩固,社区卫生保洁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居民健康意识得到提高,爱卫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城市的软实力得到提升。4月份茶陵县顺利通过市爱卫会创卫预考核,进入省检程序。5月初迎来省爱卫专家创卫调研。7月份,茶陵县在全省县城卫生检查中勇夺全市第一名,完成对全县文明卫生单位和卫生村的复查工作。8月份完成500座中央补助农村改厕工作。9月份茶陵县以全省最高分95.4分的成绩顺利通过省爱卫会创卫考核验收。12月份,省爱卫会授予茶陵县“湖南省级卫生县城”,标志着茶陵县爱卫工作迈上新台阶。
  【茶陵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型”经验在全省推介】10月,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第四次联席会议在茶陵召开,各地州市与会人员专题研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并对茶陵县形成的“龙头企业主办、服务营销代办、股份合作兴办、职能部门领办和基层组织创办”的“五型”工作经验予以推介。
  茶陵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家,吸纳会员4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5万余户。一是龙头企业主办型。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全省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竞争力最强的湖南龙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凭借饲养技术和营销渠道,牵头成立茶陵县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全县生猪养殖户,精心打造“犀农”品牌无公害生猪,成功向农业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得省出入境检验局的“肉类出口企业供宰动物饲养登记备案”。目前,全县全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其中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养殖户2家,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户87家),申办深圳市生猪供应基地,并与湘潭伟鸿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生猪出口欧美市场。二是服务营销代办型。该模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社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订单营销。界首镇食用菌种植大户谭青柏联合全镇食用菌种植户,成立茶陵县鸿发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提供技术,统一运输销售,积极为菇农提供优质服务,带领界首、枣市、马江等6个乡镇48个行政村2000余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种植。成功注册“界首姬菇”和“界首秀珍菇”等商标,申请QS绿色食品安全论证,发展食用菌种植66.67余公顷,年产7000吨,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三是股份合作兴办型。该模式是农民以土地资产或流动资金入股,经营利润按投资多少进行分配。茶陵县慧科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村民以土地资产入股的方式,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733.33公顷,集生产经营、示范推广、科普科教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观光休闲园。枣市镇枣园村村民谷武征个人出资20万元,其他农户每户出资3万元,以全组闲置土地作为合作社的原始启动资本,将全村分为养鱼、养鹅、养猪、养牛、养羊、农田土地耕作机械化等6个专业组,形成一个以集体生产、集体经营、分工明确、作业专一、共担风险,集种、养、销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合作社。四是职能部门领办型。该模式是农口部门发挥各自项目、人才、技术等优势,由职能部门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部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提供项目资金、栽种技术,负责统一管理经营,农民参与生产。县烤烟办牵头组织112户种烟大户,创办了茶陵县烤烟生产合作社,带动农民3万户,发展烤烟1666.67公顷,年产值达2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每亩实现利润3800元。五是基层组织创办型。该模式是由各村根据本村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虎踞镇黄坪村为加快发展苎麻产业,成立苎麻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3000余户,发展苎麻面积733.33公顷,年创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
  【云阳山成功创建省风景名胜区、省地
  质公园、省自然保护区】2009年,茶陵县以发展旅游产业为抓手,大力实施“拓城兴旅”战略,着力打造“生态茶陵,绿色新城”。云阳山风景区继2008年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又成功创建“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湖南省自然保护区”、“湖南省地质公园”。年初,茶陵县委、县政府把创建云阳山省风景名胜区、省地质公园、省自然保护区作为列为全县八大实事之一,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全力推动创建工作。一是做精景区景点。在2008年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提质,在南岳宫景区投资100万元新建文化景墙,增强景区的文化氛围。投资50万元在神龟谷景区整理吊桥下面的瀑布,形成五级瀑布的壮美景观。二是做实配套设施。投资400万元,高标准新建集游客中心配套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东门服务区。投资100万元修通老君岩至祈丰台特色游步道。三是做优景区绿化。投资328万元对景区17公里游览道路栽植行道树,对85.8公顷冰灾损失的风景资源恢复及劣势树种的林相改造,提升了生态旅游观赏价值。
  【茶陵县烤烟生产实现历史新跨越】2009年,茶陵县烤烟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全县共有6个种烟乡镇,45个种烟村,2505户烟农,实际移栽烤烟面积1620公顷,比2008年增加466.67公顷,烤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行稻草还田、深翻冻坯、漂浮育苗、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化学抑芽、统防统治等技术;在马江镇西冲村开展千亩湘烟一号特色烟叶栽培示范;在东冲村开展密集式烤房群建设,实行统一烘烤,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争取到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资金24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种烟乡镇的烟田水利设施。新建大密集式烤房351座,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新购漂浮育苗大棚306套,全面实行漂浮育苗。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的腰陂标准化烟站将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全县共收购烟叶3565吨,总产量创历史最高,其中上中等烟占90%以上。实际烟叶收购均价8.6元/斤,公顷平收入37950元;实现烟叶税1100万元,烟叶税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炎陵县
  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李晖
  副书记 周建光 潘才良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姚永告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章文才
  县委常委、副县长 戴诗平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廖少军
  县委常委、副县长 欧阳鹏志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刘会才
  县委常委、九龙工业园
  工作委员会书记 饶祥明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勇明
  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 丁光辉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 黄建中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崔家盛
  县委常委 左华荣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古友发
  副主任 万月华 曾筱萍
  张若平 陈书德
  李润生
  县人民政府县长 周建光
  副县长 姚永告 戴诗平
  欧阳鹏志 盘淑芳
  王衡酃彭志
  邓绍宏 盘晓文
  政协炎陵县委员会主席 李秋明
  副主席朱新华 王爱祖
  赖春秀 肖学菊
  罗光杰
  县人民法院院长 刘仕明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永初
  【概况】2009年,炎陵县辖15个乡镇,1个乡级农场。土地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3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83.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5365人,其中城镇人口5.92万人。人口出生率13.71‰,人口自然增长率6.29‰。年内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5.2℃,年降雨量998.5毫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亿元,增长15.6%;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增长38.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增长62.1%;规模工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36.7%;实际利用内资6.07亿元,增长8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亿元,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74元,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3元,增长2.3%。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规模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内资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列全市第一。
  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年共争取到位项目64个,项目资金6448万元。组建工业、旅游招商小分队进行专业招商。引进中机铸造、光大服装、神龙福地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合同利用资金30.6亿元。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出台工业企业“特别保护期”等系列优惠政策。实现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增长34.3%。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增至5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5家。启动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九龙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15.06亿元,上缴税收3314万元,分别增长48.8%、24.3%,被授予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5个县市园区第二位。新投产电站11座,新增装机容量1.3万千瓦,全县总装机容量达19.93万千瓦。旅游经济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2亿元,分别增长52%和47%。成功举办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海内外道教界公祭炎帝大典等大型祭祖活动,中央电视台等100余家新闻媒体“聚焦炎陵”采访,全国百家知名旅行社到炎陵踩线。入选“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大众最喜爱的湖南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完成炎帝陵一期续建工程、红军标语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4亿元,增长5.1%。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20430公顷,增长6.8%。粮食播种面积15490公顷,增长6.9%。全县粮食总产量92860吨,增长5.3%。获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核换发工作全面完成,耕地流转1000公顷。名优茶基地面积突破166.67公顷。1.33万公顷笋竹标准化生产基地经农业部验收正式授牌。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家。“酃县白鹅”实现株洲市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零的突破,“酃县白鹅”保种场晋升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福来喜鹅业深加工基地建成投产。大院乌龙茶、霞阳神农铁观音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江陵木业正式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层齿接板生产基地。
  城乡环境明显改观。境内首条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建成通车,G106牌坊至县城段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炎睦高速、炎陵高速、炎汝高速、衡茶吉铁路、G106县城至桂东槽里段改造等全面开工。全面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炎帝陵AAAAA景区、神农谷AAAA景区创建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省技术评估,中国旅游强县、省级文明县城、炎帝陵5A景区、神农谷4A景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总体风貌设计、全县村庄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县城镇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05亿元,九龙大道竣工通车,炎陵文化广场、湘山滨水景观、接龙桥景观、草坪河城市防洪工程、小街小巷改造、县府路和炎帝陵神农大道风貌改造全面完成。给水扩建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通畅工程68.6公里。中村至沔渡11万伏高压线路竣工运行。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战备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全面启动“四线六镇”的“四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和“三边”(路边、城边、水边)造林绿化工程,主要旅游干道沿线的村庄环境和面貌明显改善。获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关停不符合“生态立县”要求的企业3家,工业废水达标率70.09%;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全年绿化造林1.67万公顷;荣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
  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林业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逐步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全市率先运行林业要素市场,成为株洲首个林地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大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如期实现“国网托管”。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成立城市管理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成功创建市级金融生态达标县。县信用联社获批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实质性运作城投公司和国资公司,组建信用担保公司,实现融资1.537亿元。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强力推进教育强县,设立炎陵教育发展促进金;成功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市一中合作办学;建设合格学校5所,实施中央投资初中工程3个,完成中小学校标准课桌椅一期工程,启动“校安工程”和多媒体“班班通”工程;“普九”化债全面完成;成功申报创建省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获省优秀。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再次获“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成功合作办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首创“银行代缴筹资模式”,2009年参合率达95.6%,住院补偿率达42.87%。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计生工作保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获评省“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工作先进单位”。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连续36年38次无责任退兵。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完成县城4个社区居委会服务大楼建设。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首次实行居民直选。省市为民办实事全面或超额完成。新建改造廉租住房414套,建成农村安居房140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督办重点信访责任制和“县长接待日”制度,畅通民众诉求渠道,全年共受理来信来访3549件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成立人民防空办公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公安队伍满意度及群众安全感民意调查排名全省第六。综治考核名列全省第7,比上年上升10位。
  存在的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三是招商安商的合力还不强;四是支撑炎陵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还不快;五是财政收入结构还不优。
  【首届中华茶祖节在炎陵县隆重举行】4月10日上午,国内外茶叶界行业领导、知名专家、教授,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等5000多人,聚集在茶祖炎帝神农氏安寝地炎帝陵,隆重举行“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这是五千年来中华茶人、世界茶人举办的首次祭奠茶祖活动。此次活动由省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主办,株洲市政府承办。此次祭祖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黑茶、黄茶、绿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名茶作为供品参与祭祀活动,另有20多种名茶作为祭品进行展示。在歌祭部分800余名青少年组成的合唱队,演唱了《炎帝颂》、《神农茶歌》。下午,“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在炎陵县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弘扬茶祖文化,发展茶叶产业”这一主题,分别发表有关茶文化、茶祖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并通过了《茶祖神农炎陵共识》。共识主要包括:神农氏是“茶祖、茶叶始祖”;正式确立每年谷雨节为“茶祖节”,即中国茶节;倡议在炎帝陵建设一个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博物馆与茶文化观光园。
  【炎帝陵一期续建工程建成】6月10日,炎帝陵一期续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重阳公祭正式投入使用,工程总投资6600万元。
  2009年,为进一步完善炎帝陵景区配套设施、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把炎帝陵打造成为“寻根祭祖圣地”,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炎帝陵一期续建工程。工程包括:祭祀大道按中轴线延伸300米左右,入口处和衡炎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交通环道,以田园风光和园林设计为主的景观工程,沿祭祀大道两侧增设不同时代的文化工程项目。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文化工程项目,包括:入口广场中心设立炎帝群雕像;入口广场两内侧两旁各立1座汉石阙门;入口广场至鹰鹿广场祭祀大道两侧,立5对、共10根五谷石柱,采用浮雕形式,雕饰五谷图案;鹰鹿广场两边绿地分别竖立神鹰、仙鹿雕塑;朝觐广场4个角处立4座唐灯;朝觐广场至祭祀广场两侧安放九鼎九簋。与已建成祭祀广场栏板镌刻百草图案,清代风格的神农大殿,形成炎帝陵“西汉有陵、唐有奉祀、清定形制”的发展轨迹。
  炎帝陵一期续建工程的建成对于弘扬炎帝精神,发扬炎帝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情感,助推炎帝陵创5A景区和炎陵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炎陵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办院】8月21日,湖南省人民医院与炎陵县人民医院两院正式签署对口协作协议,省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属唯一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将向炎陵县人民医院选派院长、业务院长及医疗专家,从医院管理、专科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理念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炎陵县人民医院水平。10月,在省卫生厅、省人民医院及炎陵县委、县政府的全力配合下,省人民医院选派的胡朝晖、梁力晖赴任炎陵县人民医院院长与业务副院长,省人民医院同时派出肝胆外科、骨科、普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护理管理、B超、检验科等10名专家支援炎陵。12名支援专家到达炎陵后,从开展医疗新技术、培训医务人员、下乡义诊、改善医院服务、规范护理管理等工作入手,3个月时间使炎陵县人民医院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使炎陵县的老百姓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省城级别三甲医院的服务。
  【教育强县三大举措】9月6日,炎陵县召开推进教育强县工作专题会议,推出兴教三大举措:一是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资金作为“教育发展促进金”,并广纳社会捐助,对长期扎根山区,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重奖。设立“政府人才奖金”,每年重奖一批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二是3年投入700万元,启动“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农村信息化学校;在各学校班级装备多媒体,其中一期将投入200万元,年内把多媒体装备到小学1~3年级。同时启动农村教师工作周转用房建设项目,让教师安心扎根山区。三是政府与名校合作办学。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称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最早的公立中学长沙市一中,分别与炎陵县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对口援助炎陵县一中办学协议”。今后,炎陵县多所学校将加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牌子,并由第一师范学院选派优秀教师义务领办1~2个实验班。同时,第一师范学院每年免费为炎陵县培训教师50名、每年与一线教师进行2次以上交流或挂职锻炼。
  【炎陵县再获“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9月25日,炎陵县顺利通过文化部的各项考评,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这是炎陵县1991年之后再次获得此项荣誉称号,也是株洲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近年来,炎陵县紧紧围绕“文化提升”的发展战略,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举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是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二是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炎陵客家山歌”、“苏区歌谣”、“炎帝传说”等分别成功入选国家级首批、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株洲市首个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金牌县”。三是开展“炎陵情”联欢晚会、亲子读书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四是按照“以旅游服务为龙头,舞活炎陵文化产业链”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炎陵风情”文化园设施建设,提高表演质量,向游客展示炎陵丰富的炎帝文化、客家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
  【“酃县白鹅”入选“国家地理标志”】10月,农业部发布公告,由炎陵县兴农养殖协会申请登记的“酃县白鹅”,经该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评审和公示,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准予登记,并允许其在农产品或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依法实施保护,实现了株洲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零的突破。11月21日,“酃县白鹅”保种场晋升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酃县白鹅”是湖南省唯一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的优良鹅种,国家农业部已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被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炎陵县拥有草地26.67万公顷,发展白鹅产业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炎陵县把白鹅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给予农民养鹅种苗资金补助,给予规模养殖户建设鹅舍信贷支持,给予鹅业企业在用地、用电、融资、项目立项等方面扶持,培育发展了湖南福来喜鹅业等龙头企业,白鹅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养鹅农户6000户,种鹅2.5万羽,年出笼商品鹅90万羽。由福来喜鹅业投资新建的首家白鹅产品加工基地已正式投产,标志着“酃县白鹅”建立了从种苗、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炎陵入选“中国十佳绿色城市”】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炎陵县成为全国5个入选城市之一。本次活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支持,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国际论坛组织。经过自荐或推荐、组委会预审、网络公投和专家评委会评审,炎陵县与广州市、山东省日照市、北京市石景山区、云南省个旧市一起,在“提名百强榜”中脱颖而出。
  炎陵县拥有83.5%的森林覆盖率。多年来,炎陵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以炎帝陵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以小水电、竹木加工等为主的无烟工业,以炎陵白鹅、无公害蔬菜等为主的绿色农业。
  【炎陵地方电网成功由省电力公司代管】12月17日,湖南省电力公司代管炎陵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签约仪式在炎陵举行。这标志着炎陵县沿用了几十年的“自发自供”电网管理模式终结,从此进入湖南电网大家庭。
  炎陵已并网发电的小水电站有130座,装机总容量达19万千瓦。依托小水电优势,逐步形成自发自供地方电网。近年来,炎陵新上建设项目增加,经济发展加快,仅九龙工业园就已落户企业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全县形成冶金、建材、陶瓷、玻纤、棉纺、超硬材料、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用电负荷剧增,加上山区小水电发供电不均衡、电网建设滞后,供用电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6月,炎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电力体制改革,经过与省电力公司协商,双方同意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炎陵县电力公司。省电力公司将对炎陵电网实行统一规划、建设、调度和管理,并由省公司分期分批下达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在3~5年内完成炎陵农村户表改造。居民生活、非居照明、商业、非普工业、星级宾馆及除工业园以外的大工业用电电价,实行2年过渡期,2年内达到省电网统一目录电价。工业园、矿热炉、化工企业用电电价实行5年过渡期,逐年调整并缩小与省电网目录电价差异。
  【“特别保护期”政策助推企业发展】4月,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炎陵县出台对全县工业企业实行“特别保护”的政策。规定对县城所有工业企业在特别保护期间,原则上实行不检查、不罚款、不收费、不关停的“四不”政策。同时,合理调低规模以上企业的电价,严格执行增值税低扣政策,积极推行各种贷款业务,在电力、财税、信贷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并成立工业企业协调服务小组,及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项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46亿元,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8亿元,增长34.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出成绩】2009年,炎陵县全面启动林改工作,以主体改革带动配套改革,以配套改革促进主体改革,重点在确权发证和保护林农根本利益上着力,突出实际,创新思路。成立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村组均成立相应林改工作机构。县林业局重新设立机构,核定职责、编制和岗位,建立管理、执法、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林业运行机制。350多名事业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分流60多人。同时,为切实转换职能,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县财政将林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纳入预算。组建县林业要素市场,搭建林权和林产品交易、流转、融资平台。引导农民通过林地流转、入股、合租等形式,共成立油茶、黄桃、楠竹专业合作社10多个。吸引社会资本2亿元投入林业。林工产业年总产值突破14亿元,税收增幅达150%,带动社会就业2万多人,林农收入明显增加。年底,基本完成应发证山场的现场核实、到户勘界、勾图、四至签字等外业任务,85%以上的应发证山场的明晰了产权,输机打证12万多公顷,发放新证8万多本。综合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在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上作书面典型材料介绍。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株洲年鉴 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09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