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652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Z9
页数: 13
页码: 36-48
摘要: 本文记录了2009年株洲是人口、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水文的状况,采用制表方式记述了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落实、工作先进县市区、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株洲市 综述 年2009年

内容

人口状况
  2009年,全市共有1120768户,比2008年增加14487户,增长率为12.93‰,总人口数3867861人,总人口比2008年底增加37489人,增长率为0.97%。2009年出生人口52735人,出生率为13.63‰;死亡26717人,死亡率为6.90‰;迁入68912人,迁出57441人;全市自然增长26018人,机械增长5590人。在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977495人,女性为1890366人,性别比为104.61:100(女性100)。从绝对数看,全市男性多于女性87129人。全市总人口中,天元区152953人,芦淞区191097人,荷塘区212078人,石峰区245804人,株洲县456680人,醴陵市1045496人,攸县776802人,茶陵县601586人,炎陵县185365人。(言坚真)
  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
  气候特点
  2009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株洲各县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雾、冰雪等天气气候灾害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连旱造成株洲、醴陵和茶陵达到干旱年标准,攸县达到大旱年标准,炎陵达到特大旱年标准,9月底湘江株洲段水位破历史纪录,跌至29.24米,是株洲市水文站建站45年以来测量到的最低湘江株洲段水位。
  2009年,株洲市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夏秋连旱严重,雷电灾害频繁,气温异常又创新高,强对流天气伤人毁物影响较大。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18.7℃,比常年偏高1.1℃;平均年降水量为1048.9毫米,较常年偏少427.9毫米。年内平均气温高、光照足、降水偏少,对农业属于正常年景;林业方面,天气条件较适宜,树木生长情况较好,但森林火险等级高,对林业属于正常年景。入春较早、入冬正常,气温高、雨日少,对旅游而言是一个好年景。2009年株洲地区气象灾害较少,为偏好的年份。综上所述,2009年株洲地区气候年景偏好。
  (廖莉芝)
  【气温】 2009年,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18.7℃,较常年偏高1.1℃,比上年偏高0.4℃,属异常偏高年份,是仅次于1998年和2007年的第3高值。冬季平均气温8.7℃,较常年偏高1.6℃,比上年偏高3.0℃,为显著偏高年份,是仅次于1998年的第2高值。各县市冬季平均气温在8.3℃(攸县)~9.1;℃(茶陵、炎陵)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西北部低、南部高。春季平均气温18.0℃,较常年偏高1.3℃,比上年偏低1.4℃,为偏高年份。各县市春季平均气温在17.7℃(炎陵)~18.4℃(茶陵)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中部高、东北和南部低。夏季平均气温28.5℃,较常年偏高0.9℃,比上年偏高0.4℃,为显著偏高年份。各县市夏季平均气温在27.0℃(炎陵)~29.5℃(株洲)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北高南低。秋季平均气温19.8℃,较常年偏高1.1℃,比上年偏低0.3℃,为显著偏高年份。各县市秋季平均气温在19.2℃(炎陵)~20.4℃(株洲)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中部高、南北低。2009年株洲地区≥35℃天数为48.2天,较常年偏多15.9天,比上年偏多8.6天,属偏多年份。200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6℃,出现在7月18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0℃,出现在1月14日。
  (廖莉芝)
  【降水】 2009年,株洲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048.9毫米,较常年偏少427.9毫米,较上年偏少322.7毫米,为轻早年份。平均年雨日127.8天,较常年偏少42.7天,较上年偏少22.4天,属异常偏少年份,是1971年以来最少雨日年份。各县市冬季降水在63毫米(炎陵)~142毫米(株洲)之间,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较常年冬季降水除株洲偏少外其余县市显著偏少。春季降水在413毫米(炎陵)~530毫米(醴陵)之间,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较常年春季降水株洲、醴陵和攸县基本正常,茶陵和炎陵偏少。夏季降水在323.0毫米(茶陵)~496.5毫米(醴陵)之间,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较常年夏季降水株洲、醴陵和攸县基本正常,茶陵和炎陵偏少。秋季降水在98.3毫米(炎陵)~172.2毫米(茶陵)之间,秋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多、南北少。较常年秋季降水茶陵正常、株洲和醴陵偏少、攸县和炎陵显著偏少。从各月降水分布来看,1月、2月、5月、8月、9月和10月各县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0%以上;7月株洲、醴陵和攸县较常年同期偏多80%以上,11月攸县、茶陵和炎陵较常年同期偏多40%以上;12月株洲和醴陵较常年同期偏多50%以上,其中7月降水量攸县为建站以来最多;9月降水量株洲和炎陵为建站以来最少。
  (廖莉芝)
  【日照】 2009年,株洲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712.2小时,较常年偏多119.0小时,较上年偏少55.5小时,属正常年份。株洲各县市年日照时数在1516.9(攸县)~1899.5(茶陵)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北部和南部日照时数偏多,中部正常。其中攸县偏少24.2小时,其余县市偏多18.1(醴陵)~255.6(炎陵)小时之间。
  株洲四季日照均偏多,其中冬季日照时数为288.8小时,较常年偏多48.2小时,较上年偏多72.6小时。春季日照时数为340.8小时,较常年偏多48.2小时,较上年偏少46.2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633.6小时,较常年偏多25.9小时,较上年偏多2.9小时。秋季日照时数为474.6小时,较常年偏多54.4小时,较上年偏多16.2小时。从各月日照时数分布来看,1月、2月、3月和12月日照偏少;4月和11月日照时数基本正常;5月、6月、7月、8月、9月和10月日照偏多。(廖莉芝)
  气象灾害
  【寒潮、雨雪】 1月5~8日,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及高空低槽共同影响,出现一次小到中雨(雪)天气过程。11日晚~12日,受冷空气影响风力较大,过程降温幅度为10℃~12℃。23~26日,受冷空气影响出现一次寒潮雨雪天气过程,气温明显下降。(廖莉芝)
  【连阴雨天气】 2月15日起出现19天连阴雨天气,各站总降水量:株洲63.5毫米,醴陵34.7毫米,攸县15.3毫米,茶陵7.2毫米,炎陵14.4毫米,总体上北多南少。由于2008年12月以及2009年1月株洲地区降水比历年偏少(南部县市显著偏少),酒埠江水库、官庄水库、湘江株洲段水位离防汛警戒水位还有10米以上,这次降水过程较好的缓解了前期旱情。连阴雨过程除对冬修水利扫尾工程进度有一定影响外,对防汛工作无大影响,对农业生产也影响不大。上半月温高光足,有利于油菜现蕾抽苔,下半月阴雨寡照,对油菜授粉有一定的影响。(廖莉芝)
  【暴雨洪涝】 2009年,各县市年总暴雨次数在1(攸县、炎陵)~4(株洲)次之间,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大致是北多南少。全年株洲地区出现3次较大降水过程,致使全市5县市、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5.98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3270万元)。
  局地暴雨洪涝(茶陵6月23日):6月23日,茶陵县出现强对流性降水,本站日降水量29.2毫米,区域雨量站数据显示有3站次达到暴雨标准,分别为秩堂乡(61.6毫米)、洮水水库(80.6毫米)和桃坑乡(138.4毫米)。此次暴雨过程冲毁农田5.4公顷、水渠1200米,冲跨山塘1口、大小桥梁15座、乡村道路15公里,山体滑坡20处,倒电杆5根,损坏线路1500米,倒房屋2间,100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第一次暴雨(6月8~11日):6月8日晚上开始到11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及地面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株洲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一次较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在50毫米~100毫米,并伴有短时的雷暴及大风。株洲市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9.2毫米。株洲各县市区域自动站雨量表明,这次自北向南影响株洲的强降水主要集中在48小时内,据统计48小时内降水量有2个站大于100毫米,43个站大于50毫米,有97个站大于25毫米,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攸县的桃水镇,为109毫米。由于前期降水不是很充沛,因此未出现灾情。
  第二次暴雨(7月1~3日):7月1~3日,受梅雨锋雨带南移的影响,株洲地区自北向南普降暴雨,部分出现大暴雨,其中株洲90.2毫米,醴陵132.0毫米,攸县129.8毫米,茶陵92.4毫米,炎陵57.4毫米。区域雨量站数据显示,全市93%站点降水超过50毫米,64%站点降水超100毫米,10%站点超150毫米,最大为株洲县鸿仙站197.4毫米。大暴雨致使各县市不同程度遭灾。据《株洲晚报》报道:暴雨导致湘江、洣水、渌水全线上涨。其中醴陵市大西滩站7月3日4时06分出现洪峰,水位为53.3米,超警戒水位3.8米,由于此次降水时间集中、雨量大,导致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株洲县等5县市63个乡镇18.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43间,转移人口4941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45万元。株洲市区和境内交通也因暴雨出现多处险情:铁路“涵洞”积水成湖(白关),强降水导致高速公路多路段积水(醴潭高速),马路积水成“河”(S211线株洲县湾塘路段)。
  第三次暴雨(7月24~30日):7月24日08时~30日20时,株洲地区北部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南部出现中等程度的降水。过程降水量株洲167.4毫米,醴陵176.6毫米,攸县60.7毫米,茶陵47毫米,炎陵37.6毫米。区域雨量站数据显示,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株洲市区、株洲县、醴陵、攸县的部分乡镇,全市119个站中,过程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的雨量站超过75个,过程降水量超100毫米的雨量站达46个,过程降水量超200毫米达3个,过程降水量最大的为醴陵白兔潭站,达232.0毫米。此次暴雨过程影响时间较长,降水比较均匀,株洲地区未出现灾情,降水缓解了株洲地区前期出现的晴热高温天气。(廖莉芝)
  【夏秋连旱】 2009年8月以来,株洲地区降水普遍偏少,其中秋季降水量偏少四到五成,株洲地区基础蓄水工程8月31日蓄水量为7.13亿立方米,占应可蓄水总量的66.22%。10月中旬北部旱情有所缓解,但南部气象干旱有增无减,下旬干旱再度发展。各站均达到夏秋连旱标准。从气象干旱持续时间分析,各县市连旱日数在40(茶陵)~82(攸县)天之间。株洲、醴陵和茶陵达到干旱年标准,攸县达到大旱年标准,炎陵达到特大旱年标准。攸县农田受旱约11.8千公顷,7条溪河断流,4800口山塘干涸,严重缺水人口1000人左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林业受灾也较严重,苗木受损面积800万株,3万公顷油茶产量减半,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炎陵全县发生大范围夏旱和秋大旱,给该县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部分乡镇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受旱较重的有东风、中村、船形、鹿原、三河、水口、十都、龙溪、石洲、沔渡等乡镇,造成61000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7700公顷,林业受旱面积35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252万元。由于湘江流域总体降水量少,株洲市降水量显著偏少。湘江株洲段水位持续走低,导致2009年枯水期提前,9月底湘江株洲段水位破历史纪录,跌至29.24米,是株洲市水文站建站45年以来测量到的最低湘江株洲段水位。(廖莉芝)
  【大风冰雹】 11月9日,茶陵县境内出现强对流天气,其中湖口降雨45.6毫米,界首出现大风和冰雹天气,火田也出现米粒大的小冰雹。狂风雹雨大约持续约有15分钟左右,大风冰雹天气导致贺铺、共富、上联等1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界首倒塌房屋、折断树木,损坏竹制大棚62间,倒塌集镇市场大棚32间、居民住房273间、厂房23间。受损最严重的是学校,界首中学师生受伤30人次,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其次是养菌场、砖场和养猪场等生产经营场所,倒塌竹制菌棚62间,全部菌棚顶盖塑料油纸不同程度受损;吹掀砖场顶盖石棉瓦23间;倒塌养猪场43间。全镇共有受灾人口16215人,倒塌居民住房13户28间,养猪场43房不同程度受损坏;农作物受灾143公顷。(廖莉芝)
  【雷电灾害】 2009年,株洲地区共发生雷击事件6起,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5万元。具体情况分述如下:4月16日8:35~9:00左右,株洲县渌口镇团山村姚门组姚姓户主杂物房遭雷击,雷击事件造成1人受雷暴声震动,听力严重受损;杂房毁坏严重;毁坏电冰箱、洗衣机各1台,厨房案板、厨具,液化气灶1台,电表1只,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左右。6月16日15:00~15:10左右,醴陵市金鹏出口花炮厂包装车间遭雷击,造成1人轻伤;烧毁大量包装材料,一些成品、半成品花炮,车间全部被毁;附近居民3台电视机被毁,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6月22日下午3时40分左右,醴陵市一所建在山上的小学遭遇雷袭,位于教学楼3楼(顶楼)的一间教室天花板一角被雷击穿,教室损坏较为严重。由于教师事先疏散学生,未造成人员伤亡。6月23日15:40分左右,株洲县仙井乡龙风冲村张家组遭雷击,造成伤1人,毁坏电视机2台,洗衣机1台,电表1个;6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2间杂物严重破坏;室内电线和室外50米外电线全部毁坏,另外周围农户有20台电视机被毁,共计经济损失7万余元。6月23日16:00~16:20分左右,株洲市驾管所内遭到雷击。造成考场内桩考3个控制柜、3个通信模块损坏,1个红外光端头损坏,监控机房内2个串行口损坏,1个网络机房系统瘫痪,经济损失约2.4万元。8月22日15时左右,攸县黄丰桥地区出现强对流性天气,产生午后局部雷暴现象。攸县民爆公司黄丰桥库房办公处监控系统摄像头遭受雷击,并产生雷电波引致办公楼处,导致屋内电视机等设备被击坏,损坏摄像头6只,电视机2台,直接经济损失0.6万元。(廖莉芝)
  水文状况
  2009年,株洲市年平均降雨量1295.7毫米,比历年均值偏少12.2%。全市除董背冲站比历年均值略偏多外,其他各站降雨量比历年均值均偏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北部比南部多;渌水流域比洣水流域和湘江干流沿线多,年降雨总量最大的站点为炎陵县梨树洲站,降雨量达1794.8毫米;年降雨总量最小站点为茶陵县马江站,降雨量为985.1毫米。
  2009年,渌水流域大西滩站发生3次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7月3日大西滩站洪峰水位重现期达10年一遇,其他各水文站发生1~2次较大洪水过程。湘江及洣水流域水情情势总体平稳,湘江干流株洲站及洣水干流龙家山站均未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来水量较历年明显偏少。
  株洲市2009年旱情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影响,地区差异明显,株洲市区、醴陵市旱情较重,全年共出现2个时段旱情。第一阶段旱情自7月中旬开始,至7月24日结束,持续时间10多天,旱情等级为轻旱。第二阶段旱情自8月下旬开始,持续时间近2个多月,旱情等级中旱、局部达严重等级。
  2009年,受湘江中、上游流域降雨明显偏少影响,湘江干流株洲段枯水期较往年提前来临,且水位偏低持续时间较往年长,并频频刷新历史最低纪录,实测到得最新历史最低水位为29.21米。9月16日,株洲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29.31米(原历史最低水位29.37米,出现于2008年10月23日),至25日水位退至29.24米,11月8日刷新最低纪录为29.23米,11月24日再次刷新历史最低纪录为29.21米。为确保下游用水安全,省防指多次发布湘江枯水预警,并启动湘江干旱期水资源调度方案,主要通过东江水库和大源渡航电枢纽、株洲航电枢纽调水补充湘江来水量。
  2009年株洲市主要河流水文状况:湘江干流株洲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146.4毫米,最高水位37.34米,最大流量896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7月3日。受降水偏少影响,株洲站出现出现历史最低水位29.21米,最小流量392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1月24日。年径流量439.2亿立方米。
  渌水干流大西滩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405.7毫米,最高水位53.33米,最大流量224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7月3日。最低水位45.80米,最小流量3.18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0月20日。年径流量25.81亿立方米。
  铁水泗汾水文站为新设站,2009年5月开始测验。5~12月降水为855.7毫米,最高水位56.84米,最大流量136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7月3日。最低水位50.73米,最小流量4.75米3/秒,均发生在10月18日。
  南川水潼塘水文站年降水为1530.6毫米,最高水位97.48米,最大流量773立方米/秒,均发生在7月2日。最低水位93.51米,最小流量1.5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月26日。
  洣水龙家山水文站年降水为1159.1毫米,最高水位92.80米,最大流量763立方米/秒,均发生在5月21日。最低水位91.07米,最小流量7.12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0月28日。年径流量22.15亿立方米。
  河漠水炎陵水文站年降水为1079.6毫米,最高水位89.08米,最大流量381立方米/秒,均发生在5月20日。最低水位86.43米,最小流量1.99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2月2日。
  (胡良贵)
  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落实情况
  2009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主要包括: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保体系、实施安居工程、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强农产品流通管理,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市区环境质量。经过一年的努力,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8项考核目标全面完成任务,其中28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万慧文)
  文明建设
  2009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为促进“保二争一、科学跨越”营造了良好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突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大力褒扬道德模范典型。深入开展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评选推荐活动,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各类典型和先进人物。先后推荐道德模范候选人10人,其中刘朝华、龙秋华被省文明委评为湖南省道德模范;推荐身边的好人12人,其中朱飞锦、孙建平等8人入选全国“好人榜”。认真组织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投票工作,参与投票人数分别达7万人次和10万人次,在全市掀起学习和争做道德模范的热潮,社会正气得到进一步弘扬。
  二是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开展“情暖株洲、文明关爱”活动,节日期间慰问城市困难户210户,发放慰问资金16.5万元,在全社会树立文明单位的表率作用。6月初,市文明办与客运管理处、市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等部门联合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组织1100辆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参与,为考生提供爱心服务6000多人次。9~12月,市文明办、市妇联、株洲晚报联合开展株洲市首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先后有95万人次参与投票,弘扬了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三是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全市开展歌咏活动900余场,参与群众达80万人次。市委统战部、株洲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爱国歌曲大家唱·红歌会”歌咏比赛获得广泛好评。开展礼仪教育,普及礼仪常识,组队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电视竞赛,获优秀奖。认真组织“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传递活动,全市上传信息1000余条,参与转发1.2万次。积极参与以“彩传盛世,情动湖湘”为主题的“红彩信”制作传播活动,共创作反映60年来株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原创“红彩信”5000多条,全市9万人次参与转发。
  二、突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各级教育部门突出教师职业道德和法规政策教育,全市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健全教师家访制度,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和“家长示范学校”的评选。组织排演《小白鹤》、《炎帝颂》等一批优秀少儿歌舞节目,开展少儿科普展、美术书画展、精品图书展、送电影进社区等各种少儿文化活动。市文明办、市妇联牵头组建“亲子教育讲师团”,聘请著名作家、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律师,深入学校、社区、农村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创办10个市级“留守儿童之家”。
  二是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确定市第18中学为省级实践活动联系点。同时,以联系点为重点,先后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网上祭英烈”活动、“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和“三湘读书月——全市少年儿童‘新中国60年道德模范故事会’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影片免费展映活动。全年全市共举办读书知识竞赛300多场,为农村免费放映电影100多场次。城区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大部分都设立心理咨询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团市委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为未成年人开展维权服务。城市4区加强未成年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有效地缓解了未成年人进网吧的问题。
  三是扎实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活动。制定下发《株洲市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任务分工》和《株洲市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纳入文明创建范畴,作为考核和评优依据。市新闻出版局开展集中行动,重点检查出版印刷市场、电脑软件市场,出动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检查经营户200余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2000余册,并举行声势浩大的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行动。团市委广泛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等活动,市关工委聘请500多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通过整治行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效果,受到省关工委副主任高锦屏的高度评价。
  三、突出文明城市创建主题,文明创建活动亮点纷呈。
  一是稳步推进城市硬件建设。先后邀请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及规划专家,对株洲市绿化造景进行考察,论证优化方案,编制560平方公里城市区划范围内用地生态概念性规划,修编100平方公里绿地系统详细规划,投入3亿元实施“拆围透绿,栽树造景”工程,投入5000万元实施城区亮化工程,投入2亿元对城区919栋临街建筑物实施“穿衣戴帽刷漆”美化工程,全面规范广告招牌、各类管线、空调外机设置,拆除防盗网、雨阳棚等,投入3亿元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使城市管理走向智能化。12月29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全国爱卫办授牌,创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创环保模范城市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二是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力度。制订下发《2009年度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宣传工作重点,制订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报道计划,在《湖南日报》、《株洲日报》、株洲电视台、株洲广播电台、红网、株洲网等阵地上宣传株洲市创建文明城市取得的成果,共发稿件600余篇。《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新城市报》开设专版,株洲电视台、株洲广播电台开设专栏,推出创建文明城市专题,市文明委设立6块大型公益广告牌,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城区大部分电子显示屏、公交站牌、建筑围档都有创建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城区各社区统一制作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栏,创建工作的氛围热烈、浓厚。
  三是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以电视学校《神农讲坛》为载体,加强市民素质教育。全年制作播出节目52期。各街道社区的文明市民学校运用专题讲座、专家辅导、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单位职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广泛进行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文明习惯、卫生知识、文明创建等培训和教育;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家庭文化建设和群众参与的广场文化、院落文化等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重点抓好市级试点村茶陵县火田镇贝水村的创建工作,9个县市区各确定1个试点村。市文明办为贝水村落实创建经费60多万元,全市11个试点村共筹集创建经费300多万元,开展政策法律讲座26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2场,开展送电影、图书、文艺、实用技术、科技资料下乡35场。
  (邓序招)
  株洲市2009年度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先进县市区
  天元区 炎陵县
  红旗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茶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攸县财政局
  醴陵市农业局
  株洲县国土资源局
  芦淞区地方税务局
  株洲电业局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市城管执法局
  先进单位
  天元区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利德集团股份公司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
  天元区国家税务局
  天元区城管执法局
  天元区嵩山路街道办事处
  炎陵县
  炎陵县地方税务局
  中国移动炎陵县分公司
  炎陵县人民检察院
  炎陵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茶陵县
  茶陵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茶陵县人民检察院
  茶陵县建设局
  茶陵县虎踞镇
  茶陵县下东乡
  湖南贵派电器有限公司
  茶陵县城市执法管理局
  攸县
  攸县地方税务局
  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中国农业银行攸县支行
  攸县新市镇
  攸县大同桥镇
  攸县上云桥镇
  攸县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攸县煤炭工业局
  攸县人民检察院
  攸县公路局
  中国移动攸县分公司
  醴陵市
  醴陵市孙家湾乡
  醴陵市官庄乡
  醴陵市阳三石街道办事处
  醴陵市人民检察院
  醴陵市公安局
  醴陵市国土资源局
  醴陵市交通局
  中国人民银行醴陵支行
  株洲海关驻醴陵办事处
  醴陵市来龙门街道珊田村
  醴陵市民政局
  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株洲县
  株洲县南阳桥乡
  株洲县国家税务局
  株洲县地方税务局
  株洲县烟草专卖局
  株洲县电力局
  株洲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国移动株洲县分公司
  株洲县公路局
  芦淞区
  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江山置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市公安局芦淞分局
  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南方中学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芦淞区国家税务局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行
  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株洲分行
  荷塘区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荷塘区地方税务局
  第四中学
  湖南省醴潭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荷塘区国家税务局
  株洲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荷塘区桂花街道办事处
  株洲湘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荷塘区财政局
  株洲海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石峰区
  市公安局石峰分局
  市国土资源局石峰分局
  九方小学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株洲光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株洲天桥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市排水公司
  云龙示范区
  株洲兴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株洲云龙示范区云田乡
  市直机关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市人民检察院
  市国土资源局
  市房产管理局
  市物价局
  市环境保护局
  市委市政府接待处
  军队系统
  株洲军分区离职干部休养所
  先进个人
  天元区
  李西民 陈力清 刘东锋
  曾鸿平 徐令斌 李懿
  曾林建 周晓云 易桂芝
  江旭高 谭晖晖 程根平
  艾国 童心 罗红群
  刘志林
  炎陵县
  段炳贵 周三发 吴先德
  喻大明 贺勇 陈清林
  茶陵县
  马文平 郭渐雄 何文龙
  范桥平 周国尧 陈运洋
  邝先勤 张春明 刘正强
  张志强 谭红平 谭启宏
  刘峥 谭红波 段湘平
  攸县
  周文安 文斌 欧阳荣
  何湘成 谭兆贤 易桂凡
  刘友良 黄荣 邓小荣
  卢伟彬 刘建奇 旷晟
  王建中 丁可德 谭运钊
  皮秉剑 贺德足 张旭
  欧国胜 刘伟瑞
  醴陵市
  彭喜平 欧国荣 万四海
  李雪 易朝华 陈建球
  李华定 余汉平 颜建民
  刘晋湘 胡家清 李蔚霞
  丁奇志 洪见波 史晓林
  钟国建 丁辉 陈必克
  汪建国 温国战 李国赐
  王鹤高 江汉云 汤再忠
  何文立 徐辉 胡兆霖
  株洲县
  彭飞雁 朱盛开 孙晓廷
  彭学里 徐青玉 郑国文
  谭启云 王朝阳 郭举鹏
  孙友余 张涛 何超
  芦淞区
  陈怀玉 陈正跃 邓善春
  吴德华 王琼 罗煦日
  易新河 陈建冰 孟宪海
  何银川 何质玮 樊云海
  刘洪波 欧阳铁燕 马辉平
  龙和平 彭本长 熊焰
  李竹清 刘艳 何香兰
  漆小玲 周牛柒 卜更生
  刘云辉 张建群 王智敏
  荷塘区
  曾星 肖建国 邱志辉
  谭志宏 汤六明 刘国强
  龚飞午 赵聚忠 刘巍
  陈昱 颜峰 胡开虎
  龚新胜 邓南阳 文浪
  付妙 刘永学 魏星
  金华 蔡世华 何建辉
  王树清 曾铁球 舒睿
  邓卫明 黎伟 唐明策
  蒲葛红 薛伟 杨冬红
  石峰区
  刘荣 谭锋 杨旺
  石长忠 阳吉初 丛峰
  钟甫龙 刘弢 陈丽君
  彭婵 廖青梅 张翕
  罗志红 杨文斌 喻馨亿
  邱珏 李玉珍 杨佩园
  谭寓展 张红革 王旭原
  鲁志昂 曾纪斌 王志安
  袁根强 罗香兰 王炎根
  程黎 唐新强
  云龙示范区
  郭满 郭若波 卜红霞
  谢屹 曾文俊 陈件明
  市直机关
  吴明 王自然 朱建军
  李正初 欧阳奕宏 陈明祥
  朱俊兰 易建辉 肖建华
  熊明剑
  军队
  彭军 常勇(邓序招)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
  2009年,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紧紧围绕“营造与治理、查处与建制”这一主题,积极探索优化株洲发展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全年共受理各类投诉、求助、咨询事项1739件,市优化办受理投诉557件,办结505件,办结率91%,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共受理1182件,办结率为879%。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102件,处理48人,其中通报批评12人,组织处理32人,诫勉谈话4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为企业和经营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产生巨大社会效益,为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全省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
  转变观念,创新工作举措。市优化办明确提出“查处与源头整改相结合”、“个案协调与整体改进相结合”、“树立正面典型与反面曝光相结合”等工作措施。改革创新对优化环境工作的考核测评,对优化办、效能办、纠风办的社会公开测评整合为“三办合一”。充分发挥并有机整合经济“89110”台、行政效能投诉中心“12342”接线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特邀监督员等社会监督网络体系,提升受理投诉、接受举报信息的功能。对特邀监督员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保留老骨干,增添新成员,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精干。
  强化联动,服务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严格遵守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环境工作联动机制的要求,立足大局协作意识,摆正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位置,自觉服从、服务于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克服部门本位主义,做到凡是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事情,都自觉执行、主动落实,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开展工作。对凡是涉及多个部门、多家单位的事情,各部门单位在优化办的牵头组织下都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政令畅通。
  查处案件,落实责任追究。根据省政府、省优化办关于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损害企业利益案件查处力度专题会议的精神,全市县区两级优化办和市直部门,加大对此类案件调查和处理力度。2009年,群众联名举报某企业法人代表侵吞挪用企业资产,致使企业由盈利到亏损几近破产,市优化办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荷塘区检察院及荷塘区法院联合对案件进行查处,9月市法院对此案终审判决,追究3位相关责任人的司法责任,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5月,经市优化办与市政法委不懈努力和跟踪督办下,排除来自司法内部的各种干扰,使为期3年的企业维权案尘埃落定,对此案涉及的典型诈骗罪责任人判处有期徒刑10年,为企业追回赃款58万元。某县在林业生产基地区域出现以罚代法,违规乱收费现象,接到举报后,市优化办交县优化办办理,由于县优化办没及时取证处理,3个月后此案又重复投诉,市优化办与市物价局会同县纪委、县优化办联合调查取证后,县纪委对2位相关责任人予以党纪立案。通过典型案件的查处,扩大了优化环境工作的影响,遏制了破坏经济环境现象的蔓延,增强了企业投资置业的信心。
  协调矛盾,为企业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各级各单位优化办的组织、协调和督查督办职能,帮助企业及时协调各种矛盾和纠纷,维护企业合法合理的权益,使企业安心放心做好做大。5月,接勤俭房地产求助解决建筑施工场地阻工18个月的案件,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府主管领导等对案件都作了重要批示,一定要解决矛盾,优化施工环境。市优化办会同区优化办进行前期调查,找到症结为当事人在执法机关有亲戚,与该机关的纪委、区政府分头做工作,当天就将矛盾解决,恢复了施工,维护了企业的发展环境。茶陵县河砂开采招商是一起越级上访案,市委、市纪委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批示。市优化办与县政府、县河砂整治办及县纪委优化办等相关部门一起,采取打抚相结合的对策,将解决案件与全县河砂开采依法整治,与优化环境和对外开放形象结合起来,经过多次协调,理顺投资商与县、乡政府、11家采砂经营户及当地群众的关系。适时依法处理典型违法开采行为,使案件妥善、圆满解决,实现全县河砂开采依法整治规范,投资商、采砂经营户及当地群众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2009年全市各地各部门优化环境工作机构积极协调,主动化解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利益的矛盾纠纷达235起,为企业维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稳定减少群体事件作出有益的贡献。
  现场督查,确保项目建设。开展对重点项目建设专项效能监察。根据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效能监察的统一安排,由优化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株洲市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项目进行重点督查,对质监中心建设的具体问题和相关部门及天元区政府进行衔接和督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对有关重点项目建设施工环境方面的投诉,全市各级优化办和市直联动部门都及时受理,认真办理。10月22~23日,由市监察局、市优化办领导带队,对110KV公园变电站等4个重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效能督查,采取实地察看项目进度情况和听取区(县)及项目负责人的汇报等方式,发现问题,进行沟通,现场督查督办,达成共识,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芦淞区“欧洲城”拆迁工作的有关投诉,市优化办及时受理,并主动与区政府衔接,化解矛盾,避免了拆迁矛盾对工程的负面影响。茶陵县派专人对衡炎高速、洮水水库、东阳大道等省市县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实行跟踪督查30余次。炎陵县为过境4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通过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专项效能监察,及时纠正项目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行政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行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荷塘区深入企业走访调查,收集问题50个,分2批实现问题“销号”。株洲县转变机关作风,组织50名干部分6个组用10天时间对206家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收集298个问题,在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对有关单位交办的21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会后由县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继续将余下的277个问题交办督办,办理情况将纳入承办单位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范畴。
  健全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考核考评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优案申报评选制度、源头整改制度,使各项制度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刚性保障和有效措施。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深入调研和走访,制订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内部效能管理机制。攸县制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规定》,炎陵县制定“工作预案销号公示”制度,市质监局建立“四位一体”监督卡制度;市交通局制定关于对《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构建了株洲市优化环境的长效治理规范机制。市运管处在全市率先推行行政许可代理制,对法规授权许可的9个项目,申请人均可自行选择代理,既省心又省时,被群众喻为株洲运管的“贴心工程”。市建设局全年先后2次组织自查自纠工作,向服务对象发放问卷调查650份,收集建议和意见40条,对问题多发易发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进行认真整改,从源头上堵漏,加强预防。
  共同参与,强化社会监督。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优化办积极组织引导优化环境测评点和监督员开展各项调研活动,对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窗口单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高效服务等涉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协助有关部门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展开督查和查处。对全市优化经济环境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及时反馈有关经济环境的各种信息,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全年测评点及监督员反馈相关信息560条,提出优化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建议36条,其中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各1件,开展调研走访活动20余次。定期参加有关经济环境工作的座谈会和参与对现场的督查活动,充分履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监督职责,为有效推进全市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考核导向,激发部门为企业做实事。2009年,市优化办在系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部门为企业服务、办实事的工作内容,提高与此工作相关的考核计分权重,激发和调动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解难题、做实事的积极性。荷塘区深入开展“双帮双促”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派出5名干部到5家骨干企业(“5115”工程企业)挂职,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市国土局建立“2+6”联系点制度,要求每个业务科室至少确定2个固定联系点,每月至少上门服务6次,主动向用地单位服务。市发改委等部门优化工作程序,主动压缩审(核)批办结流程和时限,推行网上审批、科室并联审批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市工商局推行“一化三基”工商联络员制度,在全市确定500家有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指派300名工商干部担任联络员,认真开展一对一、一对二的联系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5家重点项目企业的注册登记,实行主动介入、全程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市质监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监管服务对口联系的通知》,组成综合服务队实行一次性上门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陈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快速实现“V型”反转,全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实现。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高位运行;总体向好,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跨越千亿。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2001~2008年年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四年连续跨越600亿元、7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四个台阶,成为全省第五个跨入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493.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27474元,增长13.6%。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53.8:34.1,调整为10.5:54.8:34.7,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有力推进,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个和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8.3%,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4%,提高4.6个百分点。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8%,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49.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8%,提高0.8不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54.6亿元,增长15.4%,高于全市增幅1.2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9.8亿元,增长26.3%,高于规模工业增幅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6.1亿元,增长20.9%,高于全市水平1.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9年全市价格受上年价格高位运行、国际金融危机和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等因素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总体下降了1.2%,涨幅较上年缩小6.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了1.9%,涨幅较上年缩小7.3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四涨四跌”,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1%、食品类下降0.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1%、居住类下降3.6%。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9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54人,下降17.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5人,下降28.3%;工矿贸易企业10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6人,下降5%;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为2.52人,下降40.6%;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为2.27人,下降9.9%。
  省市实事全面完成。2009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共49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30项超额完成任务。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63亿元,增长44.9%,较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年净增1746亿元,每天投资超过1.5亿元。城镇投资518亿元增长49.8%;农村投资45亿元,增长5.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2891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增长0.3%、44.8%和58.1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963个,增加303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639万元,增长26.7%,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12个,增加19个;工业投资完成288.1亿元,增长44.7%,占城镇投资55.6%,提高4.3个百分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129.4亿元,为年计划的119.1%,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71.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4%,产业发展类项目57.6亿元,为年计划的130.4%。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42.4亿元,为项目计划总投资的46.5%。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09年,全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快速实现“V型”反转,全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实现。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高位运行;总体向好,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跨越千亿。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2001~2008年年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四年连续跨越600亿元、7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四个台阶,成为全省第五个跨入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493.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27474元,增长13.6%。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53.8:34.1,调整为10.5:54.8:34.7,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有力推进,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个和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8.3%,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4%,提高4.6个百分点。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8%,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49.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8%,提高0.8不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54.6亿元,增长15.4%,高于全市增幅1.2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9.8亿元,增长26.3%,高于规模工业增幅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6.1亿元,增长20.9%,高于全市水平1.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9年全市价格受上年价格高位运行、国际金融危机和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等因素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总体下降了1.2%,涨幅较上年缩小6.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了1.9%,涨幅较上年缩小7.3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四涨四跌”,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1%、食品类下降0.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1%、居住类下降3.6%。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9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54人,下降17.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5人,下降28.3%;工矿贸易企业10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6人,下降5%;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为2.52人,下降40.6%;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为2.27人,下降9.9%。
  省市实事全面完成。2009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共49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30项超额完成任务。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63亿元,增长44.9%,较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年净增1746亿元,每天投资超过1.5亿元。城镇投资518亿元增长49.8%;农村投资45亿元,增长5.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2891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增长0.3%、44.8%和58.1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963个,增加303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639万元,增长26.7%,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12个,增加19个;工业投资完成288.1亿元,增长44.7%,占城镇投资55.6%,提高4.3个百分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129.4亿元,为年计划的119.1%,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71.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4%,产业发展类项目57.6亿元,为年计划的130.4%。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42.4亿元,为项目计划总投资的46.5%。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09年,全市城市提质扩容步伐加快,“四创四化”成效明显。城区总人口达到100.2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双百”城市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城市绿化再度升温,栽植苗木38.7万株,拆围透绿88处,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3.6%,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1平方米。提质改造城市农贸市场21家,超市化管理稳步推行。城区添置环卫保洁清扫车辆设备45台,组织户外广告专项整治,1511栋临街建筑物进行重新美化设计,282栋建筑物进行了亮化,数字化治安电子防控系统稳步推进。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进展顺利。
  农村条件不断改善。2009年,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48万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97座,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4.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营造林1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1%。全年解决12.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10364个,总数达到8.2万个。新建农村客运站15个,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603.1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53.9公里,全市90%以上的建制村通水泥路。全市860个村完成了村庄规划,3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启动项目269个。连续21年无重大恶性涉农案件,全市农村和谐稳定。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关停重金属污染和造纸企业80家,取缔“十五小”企业24家。城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38天,二氧化硫削减率为28.7%,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6.8%,镉、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8.4%和56.4%;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2吨标煤/万元,下降15.4%。全市新建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3.2%,结束污水直排历史。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突破百亿。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0.3亿元,增长22.2%,一般预算收入66.6亿元,增长42.4%。2009年受政策性减税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8.7%,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收入增长主要由非税收入高速增长支撑,贡献率达到75.8%。全市财政总支出128.7亿元,增长17.4%。一般预算支出118.2亿元,增长24.5%,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78.7亿元,增长24.4%,占一般预算支出66.6%。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944.9亿元,增长2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83.3亿元,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485亿元,增长38.8%,其中短期贷款235.5亿元,增长26.1%;中长期贷款201亿元,增长43.4%。存贷比为5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保险市场低位运行。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21.8亿元,增长4.3%,增幅减缓40.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5亿元,增长17.7%;人身保险收入16.3亿元,增长0.5%。各项赔款和给付额5.06亿元,下降26.3%,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2.77亿元,下降24.2%;人身保险赔付2.3亿元,下降28.8%。
  四、人口、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09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4万户,总人口382.8万人,常住人口373.4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人口100.2万人,常住人口97.69万人,县域年末总人口282.6万人,常住人口275.71力人。全市有城镇人口192.55万人,乡村人口190.25万人,城市化率为50.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城市化率为91.9%,县域城镇化率为35.5%。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人口自然增长率7.34‰。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失业再就业2.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0.3万人,增加4.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4.4万人,增加4.3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试点,参保1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提高0.21个百分点。组织农村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分别为10.6万人、2.1万人。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达到610元/月和560元/月。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1亿元,改建乡镇敬老院7所。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3元,增长12.5%,其中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等三大收入分别增长15.8%、31.7%和9.6%。农民人均纯收入6502元,增长11.4%,增幅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4.7%,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7.6%,提高1.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增长6.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8年2.81:1缩小到2.68:1。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80项,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8600万元;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8项,争取经费2560万元;株洲列入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补贴资金1.85亿元。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85.4亿元,增长26.1%,实现增加值204.3亿元,增长29.1%。全年申报专利1608件,增长8.9%,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4项,省科技进步奖18项,第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荣誉称号。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2833人。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人文智育、快乐德育、阳光体育”计划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全面启动。全省首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夺得全省第一;全市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本科上线人数增长10.6%;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6个专业大类项目有4个专业大类获全省团体第一。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学生30万人,投入资金277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8万人。投入资金3684万元,完成53所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投入1336万元,为13所学校新建塑胶运动场。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2009年,圆满承办湖南省群众艺术节群众文化舞台演出和闭幕式暨株洲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大型歌舞剧《鹅卵石》夺得“田汉大奖”和剧作奖等9项单项奖;舞蹈《少女的第一场雨》等6项获湖南省艺术节金奖。全年举行炎帝广场“周周乐”文艺演出20场,送戏下乡422场,农村图书2000余册;积极推行网吧安装视频系统和身份证识别系统,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有线电视用户为45.7万户,增长8.5%。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96场次,增加31次,参会人员4.8万人,增长1.29倍;举办全面健身运动项目1442项,参加人员30.8万人,分别增长71.7%和17.1%;有各类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3座。全市有卫生机构1354个,其中医院64家、乡镇卫生院113家、妇幼保健院10所;有床位15053张,卫生技术人员21696人,其中执业医师5817人。市河西中心医院主体工程全部封顶,市二医院、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全面启动;全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5所,全面完成22所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中心、24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建设和57所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套建设。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52.2万人,参合率达92.6%,提高0.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费用报销率42.3%。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种常用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免费为16.7万农村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为2.2万农村生育期妇女补服叶酸。“五苗”接种率达97.2%,甲型H1N1流感疫苗首批6万人接种任务全面完成。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2009年,全市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较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5.1万亩,比上年增加19.6万亩,增长5.2%;粮食总产量183.6万吨,增产4.5万吨,增长2.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8.1万亩,增长24.2%;蔬菜播种面积79万亩,增长6%;水果产量19.6万吨,增长7.6%。生猪出栏432.1万头,增长2%%;出栏牛羊55万头,增长1.4%;家禽出笼1882万羽,增长6.6%;水产品6.95万吨,增长5.3%。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3家,带动农户近20万户;全市种田面积过千亩的规模经营户达到110多户,生猪养殖大户达到350户;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唐人神、好棒美、福来喜、仙竹米业等18个项目入选“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市共流转土地363万亩,其中流转耕地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耕地流转被誉为“株洲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推进,完成明晰产权现场核实任务60%,完成林权发证任务35%。
  (二)工业、建筑和房地产业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93.1亿元,增长17.1%,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200亿元,增长18.6%,实现增加值426.2亿元,增长19.3%,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进入下半年以来,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长,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生产形势较好,增加值分别增长33.7%、31.6%、39.2%和19.6%,有力支撑了规模工业的稳步回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逐步扭转下滑局面,全年分别增长5.1%和0.7%。“5115”企业完成增加值154亿元,对株洲规模工业贡献率为35%,全年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家。规模工业实现业务收入1065.4亿元,增长21%,回落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4.8亿元,增长18.5%,提高1.6个百分点;受增值税转型影响,企业自留利润增加,全年实现利润42.2亿元,增长35.8%,提高33.2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5.2%,提高10.2个百分点。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株洲名列全省第二。天元区、株洲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企业)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企业)光荣称号;荷塘区、株洲千金药业股份等4家单位(企业)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企业)光荣称号。
  建筑房地产恢复增长。2009年全市建筑房地产业呈恢复性增长特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7.2亿元,增长9.2%,提高4.8个百分点,低于2001~2007年平均增幅8.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04.1亿元,增长27.9%,回落12.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37.6亿元,增长7.7%,提高2.8个百分点,低于2001~2007年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109.6亿元,增长42.3%;商品房竣工面积完成242.7万平方米,下降32.5%;销售面积完成429.9万平方米,增长21.3%。
  (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电信业
  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44亿元,增长11.4%,增幅与上年持平。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24.7%,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23.7%,公路客运周转量增长24.9%。衡炎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武广高速正式通车,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52.4亿元,增长13.5%,其中电信业务量完成50.5亿元,增长13.6%,邮政业务量完成1.86亿元,增长9.4%。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45.1万辆,增加6.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4.6万辆,增加1.2万辆,摩托车30.8万辆,增加3.45万辆;移动电话196.2万户,增长31.4%,互联网用户19万户,增长0.1%,固定电话用户74.7万户,下降19.3%。(四)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1334元,增长13.8%,高于可支配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064元,增长12.8%,高于纯收入增幅4个百分点。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支出稳步增长的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亿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实际增长21.9%,同比加快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加快4.4百分点,农村市场加快6.4个百分点。设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534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3.1万台,销售金额2.58亿元;销售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3.56万台,销售金额4.34亿元。
  外向经济继续调整。2009年全市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94.8亿元,增长28.3%;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20.5%。完成进出口总额11.47亿美元,下降0.5%,其中出口额4.74亿美元,下降32.4%,进口额6.73亿美元,增长48.8%。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932.6万人次,增长14.1%,接待境外游客3.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旅游总收入55.8亿元,增长14.8%,其中旅游创汇968.5万美元,增长14.5%。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4家,旅行社4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不变价格计算。
  (庄云庭)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株洲年鉴 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09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