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604
颗粒名称: 区·县市
分类号: D630
页数: 28
页码: 328-3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0年株洲市各个县市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株洲市 地理 概况

内容

高新区 天元区
  高新区
  工委书记谢高进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剑波
  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邓尚文
  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马光辉
  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马立恒
  袁生华费水牛
  工委委员文迪波姚永告
  工委委员、工委办主任金勇
  工委委员、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谈志明
  管委会副主任刘跃
  高科集团董事长巢亮
  高科集团总经理陈大雄
  管委办主任何登科
  招商合作局局长聂敏林
  产业发展局局长周玉智
  开发建设局局长吴兵
  劳动人事局局长齐艳辉
  财政局局长陈文君
  天元区
  中共天元区委书记谢高进
  副书记何剑波姚永告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邓尚文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马光辉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马立恒袁生华
  文迪波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爱云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金勇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远瑞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维红
  区委常委、区人武部部长刘建南
  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部长程燕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粟建华
  人大副主任王力行唐仁奇
  汪建梅王亚东
  区人民政府区长何剑波
  副区长邓尚文马立恒
  姚永告童举纲
  张意李征兵
  黄芳
  区政协主席文季纯
  副主席罗世安易冬林
  王征宇肖玲
  周定良
  区人民法院院长黄伟波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新文
  【概况】株洲天元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马家河、群丰2个镇,嵩山、泰山和栗雨3个街道办事处,14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5.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78万人,乡村人口3.1万人。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高。2010年,新区完成GDP305亿元,增长16%,占全市的比重接近1/4;完成工业总产值7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下同)20%、35%。天元区完成GDP133.6亿元,增长14.8%;完成财政收入25.8亿元,增长29%,总量连续5年排名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54.6:43,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完成工业总产值205.5亿元,增长3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连续4年获全省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亿元,增长2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达21347元、11359元,分别增长12.6%、19.7%。
  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年合同引资85.5亿元,到位资金37.1亿元,引进中建五局光伏幕墙、时代新材、湘煤立达、三湘湘雅健康城等一批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6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时代风电整机、北汽集团株洲基地一期、凯天环保、天一焊接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天台金谷、中小企业促进园引进企业35家,新增租赁面积3万平方米,创业服务中心毕业企业2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总数达118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民营企业2家,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9个,获得资金支持1.1亿元,为历年之最。获批“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被评为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之首。《株洲天易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株洲天易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复,“两型”示范点创建工作有序开展,20家单位创建成功。创建生态型园区迈出重要步伐,成为省内首个通过国家论证的工业园区。园区开发投入资金11.57亿元,完成场平208.53公顷。销售工业用地127.23公顷,出让商业用地75.47公顷。融资规模取得重大突破,高科集团融资35亿元,天易公司融资48亿元,208.73公顷地块一期实现融资6.5亿元。
  三、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株洲大道延伸段、嵩山路一街区、长江北支路、七区规划路竣工通车,昆仑山路三街区、长江南路二三街区基本建成,完成长江南路一二街区地下通道及韶山中路改造,滨江路临街建筑物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完成绿化提质项目36个,新增绿地面积198.8公顷,拆墙透绿1715.5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50%,绿地率达45%。打造6条特色样板路,提质改造了城区5条主干道。投入840万元改造2个老旧小区,完成1850户水、电改造和532户权证办理。成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城管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月度考核、年度考核、奖金总额排名均列全市第一。神农广场正式对外开放,湘水湾生态公园完成一期工程量的70%,栗雨休闲谷春节前将正式开园。
  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加快推进“农民变市民、村组变社区、村民变股民、集体变国有”的进程,完成高塘村、栗雨村等16个“村改居”试点,启动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新增休闲基地、农家乐14家,神农生态园、唐人神生态园、合花紫薇山庄获评省级五星级农家乐、休闲基地,湘云葡萄基地进一步扩大,中路村56.67公顷白薯喜获丰收,高塘蔬菜基地初具规模。投资343万元,完成水利建设141处,获全市“芙蓉杯”水利竞赛三连冠。完成马石公路硬化,修缮湘新公路等6条乡村道路。启动湘云农民新村建设。林改工作顺利推进,发证率96.8%,植树造林36.86公顷。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马家河、群丰镇两次排名全市卫生考核第一。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40元,人均补偿高出全市800元。加强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9.7%。落实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200万元。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86人。
  五、民生民利明显改善。完成5所合格学校建设,栗雨小学实现秋季新生入学,新增学位1770个。成功承办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获评省“义务教育先进县区”。创新就业培训方式,完成首批免费学历培训19人。高新区人力资源市场被推荐为全市唯一国家级人力资源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组织举办大型招聘会12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514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29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100%。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达21915人,率先在城区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19601人参保,参保率达85%,位居城区第一,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70元、140元提高到300元、160元,发放保障金1666万元,大病医疗救助280人次,援建农村安居房10户,改造危房50户,基本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就医费用平均下降50%。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4042份,初步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国优”,连续14年获“全省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打击、遏制违法建筑,累计拆违786处14.5万平方米。新建和提质改造农贸市场4家。开通T61路公交车进园区,方便企业员工出行。投资9.08亿元,开工建设安置房7260套,建成2940套。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其中16项超额完成。
  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难度较大;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任务繁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项目策划和包装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不多,发展后劲有待加强;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
  【“十一五”目标全面超额完成】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在前4年提前完成“十一五”各项经济指标的基础上,2010年新区完成GDP305亿元,增长16%,占全市的比重接近1/4;完成工业总产值7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5%。天元区完成GDP133.6亿元,增长14.8%;完成财政收入25.8亿元,增长29.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347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纯收入11359元,同比增长19.7%,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5年来,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幅均处于全市、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达到全市2000年的水平,圆满完成2000年市委下达的“奋战十年,再造新城”的任务。
  【园区建设迅猛推进】全年投入园区开发建设资金11.57亿元,创历史新高。完成工业用地场平208.53公顷,销售工业用地127.23公顷。栗雨工业园基本完成工业用地开发和产业布局,园区开发建设主阵地实现向新马工业园转移。新马工业园规划面积从12平方公里增至20平方公里,商住用地比例由15%提高到29%,拓宽了后续发展空间。工业楼宇开发方面,重点建设汽车零配件产业园,该项目规划分3期,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1期项目3.5万平方米7栋厂房年底交付。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2010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54个,过亿元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30亿元,其中外资1.2亿美元,引进一批符合“两型”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中建五局投资5亿元,用地13.33公顷建设非晶硅薄膜电池及光伏幕墙研发生产基地;中都物流投资5亿元,用地20公顷建设北汽集团配套的物流基地;时代新材新增资4亿元,征地11.6公顷建设汽车配套产品、轨道线路产品及新产业生产基地;湘煤集团投资20亿元,用地66.67公顷建设煤机·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基地;三湘集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投资建设三湘湘雅健康城,首期医院项目投资30亿元,总投资达200亿元。
  【“两型”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10月,高新区成为湖南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园区论证的工业园区。新能源、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节能环保等“两型”产业在新区发展迅猛,时代风电叶片、风能整机、中建五局太阳能、百时得、凯天环保等一大批“两型”产业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工业产值235亿元。全年成功申报创新基金项目37个,争取创新基金2790万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获批“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被评为“湖南十大最具价值投资园区”第一名。
  【千亿汽车产业初具雏形】10月28日,北汽集团株洲南方生产基地首款产品BC306Z下线,12月26日首款轿车BC301Z下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整车产能20万辆,发动机产能20万台的目标。与之配套的51.6公顷汽车零配件产业园进展顺利,其中占地20公顷的海纳川汽车零部件基地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实现与北汽集团乘用车及周边整车厂完全配套。同时,中高档汽车4S店商业片区建设顺利,引进宝马、丰田等一批知名品牌汽车4S店。截至2010年底,河西示范园已建或在建的汽车产业项目超过20个,预计到2015年,新区汽车产业将发展成为千亿级的支柱型产业。
  【获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10年4月,天元区被评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并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全年全区完成教育投资7000万元。8月26日,总投资达5000万元的栗雨小学落成。栗雨小学占地3.89公顷,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学校规划36个教学班,1600多个学位,分2期完成。9月开始招生,共20个班,教职工74名、学生720名,学校建成后解决了园区范围内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6月28日,新区召开天易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会议,正式启动村级配套改革工作,将原有村改为社区,并在社区设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城乡居民政策制度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0年底,16个“村改居”工作试点已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启动。继2009年启动实施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后,2010年新区又率先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惠及新区10余万人民群众,全区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5%,高于全市、全省水平。
  【安置房建设规模空前】全年完成安置房建设投资9.08亿元,在竹山、新泰、湘湾、凿山、新高塘、王家坪6个安置小区建成安置房2940套,另有4320套安置房在11个安置小区内正在建设,并全面推进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全年内建成安置房数量相当于2004~2009年安置房建设总量,可基本解决被征地农民的住房问题,为失地农民建设了全新的幸福家园。
  【城市道路进一步扩展】2010年,启动城区8条主干道建设。长江南路二三四街区完成投资1.3亿元,年底实现通车;长江西路、嵩山路一街区、长江北支路、昆仑山路三街区全面完工;全部完成泰山西路七街区、长江北路一二街区、滨江路、韶山路的提质改造。株洲大道延伸段东起大石桥,西抵株洲与湘潭交界处,全长4.7公里,路幅宽80~120米,投资概算约5.4亿元,工程内容包括主道提质和2条辅道、9座桥梁、1个地下通道的建设以及路灯、绿化、管网配套设施等,2D10年底实现通车。
  芦淞区
  中共芦淞区区委书记李智
  区委副书记汤立斌刘克胤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何恒仁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义群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智辉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建勇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罗春风
  区委常委杨晓江
  区委常委、副区长刘海宾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尹自力
  区委常委、人武部部长曹运社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刚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放鸣
  副主任张伶朱建琼
  文健(兼)
  欧阳友才
  陈小平
  区人民政府区长汤立斌
  副区长王建勇刘海宾
  凌志文程轶辉
  刘斌(挂)
  区政协主席陈友元
  副主席刘觉
  赵兵(兼)
  胡丽霞(兼)
  葛惠琪
  周红兵(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颜会明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小刚
  【概况】芦淞区辖贺家土、建设、建宁、董家塅、龙泉、庆云、枫溪7个街道办事处,白关1个镇,五里墩、姚家坝2个乡,拥有国家级开发区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1个,省级开发区建宁开发区1个,大京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个,共55个行政村,4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0公顷,常住人口24.7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41万人。
  全年GDP实现155.97亿元,增长14.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55亿元、68.03亿元、86.39亿元,分别增长4.2%、19.4%、11.8%。完成财政总收入5.59亿元,为年计划的118%,增长27.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9亿元,为年计划的111%,增长24.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9.6%,财税结构为全市城区最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27亿元,为年计划的106%,增长4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96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3元,增长1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17亿元,增长19.9%。实际利用外资5023万美元,增长25.8%,实际利用内资10.38亿元,增长1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6.28亿元,增长22.9%。市场年成交额达287亿元,增长23%。201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一产业、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的增幅均排名全市城区第一。
  “三大战役”亮点纷呈。城市提质强势推进,芦淞大桥顺利通车,南站西路、中瑞路、贺嘉东路延伸段先后竣工,果园路、百江路、鑫盛路、株醴路即将完工,长株潭城际铁路、航空大道进入征地拆迁阶段,江渌路、株渌路、天池路等重点前期项目进展顺利。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区域绿化率提升至50%,积极推进芦淞服饰城综合提质。棚改工作全面铺开,大园项目获得1.5亿元全市首笔专项贷款,月形山项目在全市第一个完成房屋拆迁。在全省城管系统和全市行政机关率先引进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验收认证,城市管理水平和队伍形象大幅提升。园区攻坚成效显著。全年董家塅高科园共申报土地144.67公顷,批回44.67公顷。新引进项目10个,新开工20个,竣工14个。山河智能、南方燃机、台湾佑祥等项目落户园区,株洲通用航空临时起降点成功获批,董家塅高科园成为国家工信部授牌的全国首批、湖南省唯一军民结合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康泰、新芦淞服饰(一期)工业园建成投产,与佛山童服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体承接佛山童装产业转移。现代物流取得突破,服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株百物流、烟草物流相继开工。旅游升温如火如荼。首届“芦淞·五里墩油菜花休闲旅游节”打响全市“旅游升温战役”第一枪,五里墩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芦淞服饰城获批全省首个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
  “三大主业”初见雏形。大力丰富市场业态,成功引进杭州四季青、浪莎等知名品牌,王府井百货、大地商城、芦淞皮具城、义乌商贸城顺利开业,欧洲城、金冠等4个商业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封顶,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增长19.9%。新兴工业,服饰工业园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功引进“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园”,“宇奴”牵手沃尔玛。“新芦淞”、“康泰”竣工投产,新建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芦淞服饰荣获“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称号,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芦淞区有10个自主品牌被授予“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接近占到本批次全国授牌总数的七分之一。航空产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山河智能通用飞机项目正式落户,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项目完成签约,机场项目已获批。发展现代服务业,株百物流、芦淞物流、烟草物流等项目已奠基开工,中南粮油物流中心项目正进行手续报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8704人,再就业4927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5%、130%;百分之百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新增廉租房443套,新增租赁补贴300户。投入资金1430万元,新建改造农贸市场6个,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儿童福利院及流浪儿救助中心开工建设,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完成征地拆迁,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抚安置、慈善救济和“五保之家”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高质量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5%;被评为全省“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古大桥村、何家坳和漂家井社区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深入推进科教事业,成功组建国家级“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景炎新校正式签约,高质量通过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区)”评审验收。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完成公园、建宁、枫溪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1.97%。启动了消防社会防火墙工程,成立了芦淞服饰城应急救援中队,枫溪街道被评为2010年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大力开展“五五”普法,着力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三所一会”、警司联调力度,“法治芦淞”创建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实效,成功化解多起群访、集访、重复访等涉稳事件,全区刑事发案总量较上年下降1.35%,继续保持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档案、粮食、物价、编制、人防、残联、老龄、老干、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机关事务等其他各项工作都有新的发展。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产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的产业作支撑;财政增收压力大,政策性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收支矛盾突出;重点项目由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因素影响,推进难度大;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处理难度加大;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经济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还需积极作为等等。
  【摘取“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桂冠】在2010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通过提名推荐、网上投票、专项调查和专家评议,芦淞区一举摘得“2010年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桂冠,成为株洲市惟一获奖的县市区。近年来,芦淞区对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六方面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27亿元,同比增长40.2%;实现财政总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27.4%。
  【“中华诗词之乡”花落芦淞】10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芦淞区“中华诗词之乡”称号。芦淞区是株洲的发祥地。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留下鲁班殿、洋屋岭战国古墓等古迹,唐代杜甫、北宋朱熹、南宋文天祥等人在此留下诗词佳作,近代,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相继在这里交织碰撞,融会贯通,这些都为“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全区诗词创作队伍迅速发展,芦淞诗词协会共有诗词分会11个,诗词创作小组共61个,区内有诗词爱好者(诗社组织成员)近500人,骨干诗人150余人,逐步形成了区级有诗词协会、乡(办)有诗词分会、社区(村)有诗词小组的三级网络。共出版诗词书籍32本(个人出版诗集21本),出版诗词报刊60余册,打造了庆云山碑林、徐家桥诗廊等10多个诗词景点。
  【芦淞服饰城获全省首个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8月,芦淞区围绕打造“旅游名城、购物天堂”、打造“千亿服饰产业集群”这一目标,启动芦淞服饰城地下管网改造、地下人防工程建设,人民路步行改造、服饰城美化亮化工程,创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工程,投入改造资金近亿元,对景区的道路、管网、景观小品、标识标志、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同时对金帝女装城、智超时尚广场、环洲服饰城、中国城服装市场等4个定点购物旅游市场的硬件设施以及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提升。通过开展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芦淞服饰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功能配套、旅游服务质量、景区旅游业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2月底,省旅游局组织专家对芦淞服饰城创建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进行了检查验收并给予肯定。
  【首届芦淞五里墩油菜花休闲旅游节】3月15~22日,芦淞区首届油菜花休闲旅游节在五里墩乡举行,10万余名游客前往该乡田间观看“油菜花海”盛景,创经济收入400余万元。为提高五里墩休闲旅游景点环境质量,芦淞区委、区政府在大范围种植133.33公顷油菜的基础上,投入145万元完善村道、车站、交通标识等设施,投入10万元维护景区环境卫生,同时发掘境内旅游资源,整合古樟、古塔、古井、古寺、剪纸和龙狮表演艺术,整理好三座塔,恢复百口井,持续半个多月的旅游节,推出农家游、宗教游和亲子游三大特色休闲游,开展摄影活动、户外运动、剪纸表演,活动把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凸现了五里墩乡特有的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打响了株洲市“旅游升温”战的第一场重大战役。
  【全省首个株洲通用航空临时起降点落户芦淞】12月19日,空军司令部向省人民政府复函同意设立株洲通用航空临时起降点,选址芦淞区五里墩境内,株洲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建设取得了准入证,进入正式建设阶段。这次批复结束了株洲无机场历史,对株洲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用机场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夜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一期工程预计投资近2亿元,计划2011年6月30日完成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土地平整,2011年底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株洲是国内最大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和生产基地,通用机场的建设,将使株洲航空产业实现由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飞机整机制造的历史性飞跃。通用机场也是通用航空运营与培训的平台,可以为长株潭地区乃至全省提供通用航空服务。
  【城管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12月8日,芦淞区城市管理工作通过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国家级专家组的现场审核,成为湖南省城市管理系统和市区(县)政府组成行政机关首家通过该体系认证的部门。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认可的、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包括编制修订标准、贯彻执行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3个过程。通过导入IS09001:2008标准,芦淞区城市管理工作从机制上、行政运作流程上趋于严谨、科学和有序,促进了城市管理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更加适应了行政管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荷塘区
  中共荷塘区委书记杨玉芳
  副书记周晓理徐红宇
  顾锋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周小毛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易笑平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金鹏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斌
  区委常委、副区长、金山工业园
  党工委副书记(兼)唐卫湘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张赐华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曙红
  区委常委、副区长邬凌云
  区委常委、金山工业园党工委书记欧阳光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王定国
  区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杨金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开元
  区人大常委副主任程富饶曾育军
  陈科华(兼)
  何幼慧
  区人民政府区长周晓理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小毛唐卫湘
  邬凌云张辉兵
  刘湘林冯湘玲
  刘国梁
  政协荷塘区委员会主席肖支前
  副主席朱家来陈立塔
  喻秋良(兼)
  廖山(兼)
  黄静(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沈建平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彭物明
  【概况】2010年,荷塘区辖1镇(仙庾镇)、1乡(明照乡)、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月塘、茨菇塘、宋家桥、桂花、金山)、1个管委会(合泰),39个行政村,34个社区。土地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60公顷。年末总人口27.89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8.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2‰。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7亿元,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79.0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63.9:34.2。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增长31.8%;上划中央收入1.6亿元,增长17.9%,增收2447万元;上划省级收入3572万元,增长12.66%,增收40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亿元,增长35.5%,其中房地产投资24.9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6.7%;工业投资29.5亿元。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1.8亿元,增长12.1%,新项目个数为46个;实际到位外资4950万美元,增长5.3%,新项目个数为10个。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实现农业产值3.8亿元,增长4.1%,完成农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4.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千公顷。新发展仙庾、亭子前荷花基地种植面积达40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2.6千公顷。林业产值0.2亿元,增长5.2%。中幼林抚育86.8公顷,封山育林42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0%。牧业产值1.2亿元,增长2.6%。出栏肉猪8.0万头,羊2.2万头。渔业产值0.2亿元,增长4.2%,水产品总量2202吨,增长3.6%。休闲农业呈现特色,有农家休闲业80余家,从业人员2500人。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15.8亿元,增长31.6%,规模工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20.9%,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0.1%。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7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3家。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得到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6。汽齿、电业局、株硬集团、千金药业、南车长江等5家企业进入市“5115”工程。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增长8.5%。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亿元,增长20.0%。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17亿元,增长24.8%;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5.8亿元,增长23.1%;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5.7亿元,增长23%。
  “三大战役”创佳绩。全力实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倾力打造生态大东城,建设宜居新荷塘。城市质量明显提升。全面完成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共完成小街小巷改造51条,总投资约7000万元。全面撤除新华西路中央绿化带,实施向阳广场改造工程,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农村公路建设获双佳绩,通畅工程累计完成44.8公里,通达工程累计完成10.9公里。城区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各类树木14000株。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0公顷,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8%和43.8%。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达10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1.9%,空气良好率保持在95%左右。城市管理常态化机制基本形成。投入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推动创卫工作向农村延伸,农村卫生得到根本好转。园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金山工业园引进企业达到50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旅游产业大发展。相继引进开发“荷塘月色”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婆仙岭竹海文化风景区、茶马线生态景观带等15个旅游项目,成功举办春季踏青、夏季赏荷、秋季登高、冬季养生系列旅游活动,推动了旅游高潮的形成。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2.15%和25.1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高新产品增长值达33.9亿元,增长35%。全年专利申请量稳居株洲市城区前列。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塑胶体育运动场和各类功能科室建设。3~5岁幼儿入园率达85%,适龄健全儿童入学率达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年辍学率为零,小学升学率达100%,初中年辍学率为0.03%。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图书馆株洲车辆厂分馆正式挂牌成立,建设11家“农家书屋”。成功举办区第四届大众运动会。医卫工作积极参加市“卫康”行动,开展了医疗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以“新农合”为契机,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农村居民参合率达85%。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5%,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均达100%。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施“警灯工程”、警务亭建设等措施,施行大巡防,加大法律宣传,认真做好信访接待,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了“全省平安县区”先进称号。
  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基本建立以五大保险和城乡低保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补偿率达到64.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补偿率达到60.1%;新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万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7万人;稳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8万人。城镇和农村“低保”覆盖面均达100%。“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0%。就业再就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55人。“农村安居工程”全面完工,兴建房屋15栋,灾后恢复重建35栋。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86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78元,增长19.4%。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主导产业优势还不够明显;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八达小学校长登上清华讲坛】11月7日,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此次高峰论坛云集全国各地400多名名校校长。全国各地精英校长“华山论剑”环节仅邀请3位校长参加,荷塘区八达小学校长刘影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位小学校长代表,讲座题为《辅导与激励——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校长引领》,以八达小学成功的“课堂观察”、“督导文化”、“绩效共担”等方法为例,讲述了校长如何掌握激发教师潜能的密码及精确调遣团队的本领,引起了广大校长的共鸣。
  【唱响“荷塘月色”】2010年,荷塘区旅游项目“荷塘月色”迎来大发展,先后引进开发旅游项目15个,完成项目总投资3亿元。旅游区基础建设和耕食记、仙泉谷、开心农场等景点建设全面推进,开辟千亩荷花、千亩蔬菜、千亩瓜果“三千基地”,营造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人间美景。为助推旅游升温,荷塘区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春季踏青“登山观竹海、踏青寻宝藏”、夏季赏荷“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秋季登高“荷塘月色中秋吟唱会”、冬季养生“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唱响了“荷塘月色”品牌,浓郁了“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活动,在短短2个月内带动旅游消费超过2000万元。全年共接待游客177.66万人,同比增长22.15%,实现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5.14%。
  【成功举办株洲第五届汽车消费节】10月29日~11月1日,荷塘区在株洲(国家)汽车城成功举办2010“印象华都”株洲第五届汽车消费节。本届汽车消费节共有50多家车商参展,展出近300款品牌车型,是历届参展商和参展车型最多的一届。共销售车辆1964台,销售金额2.16亿元。消费节期间,开展以“梦圆·车·生活”为主题的主体活动,通过“拆装英雄”轮胎安装大赛、“狂轰一吨油”新车主抽奖、看车展中汽车现场抽奖、新车亮相、“玩转我的车”趣味车游戏、最具魅力销售顾问网络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汽车文化与经贸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不断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市委书记陈君文,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阳卫国,市委常委、副市长龚凤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蔡典维,副市长张国浩等领导先后到汽车城活动现场视察和观摩车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城市提质大手笔】2010年,荷塘区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公司,对城市进行大视野顶层规划设计,开建“五纵五横”路网框架,营造“一廊一带、三点成面”的生态景观。先后完成分区规划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山新城、荷塘月色、荷塘商贸城、棚户区改造等规划,报批土地186.67余公顷,为上年的10倍。道路建设完成未来3~5年的前期规划。文育路、石宋路三期、向阳中路、东环北路、育才北路、S211、荷塘大道等7条道路开工建设,道路格局实现向“网格化”转变。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向阳广场。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125个老旧小区和城中村、道路绿化提质改造。“香柚大道”、“桂花大道”、“樱花堤”等一批特色街纷纷涌现。启动6处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工作。高效建成合泰服饰特色街。全面撤除新华西路中央绿化带,美化建筑28栋。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城市质量得到大的跃升。
  【经济发展创新高】2010年,荷塘区共策划包装项目183个,增长46%,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61个,过亿元的25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亿元,增长35.5%。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4.8%和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80%以上,在株洲市名列前茅。万元GDP能耗下降10%。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均创历史新高。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6,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69%,总资产贡献率8.4%,全员劳动生产率20.8万元/人,产销率98.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亿元,增长32.5%;实现利润总额4.1亿元,增长45.8%。
  【民生事业大改善】2010年,荷塘区投入民生资金达3.68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67.35%,有力地推进了各项民生事业。省市实事全面完成;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9所合格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运行;基本建立以五大保险和城乡低保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再就业体系;“阳光家园”1001套廉租房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改造农贸市场4家,改造工作居全市第一。
  【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2010年,民政部、卫生部、中残联联合命名株洲市荷塘区为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荷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并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全方位开展康复服务的工作格局,制定残疾人康复保障、康复救助等优惠政策,完善康复管理网络,为社区康复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荷塘区做到了残疾人各种数据清楚,康复需求筛查工作扎实,康复服务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区5个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较好地发挥了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和咨询转介作用。全区14个社区康复站、60个社区康复训练点的场地、设施、人员落实,工作制度健全,各类康复服务内容落实,效果明显,残疾人满意率达90%以上。100余名基层康复人员全部经过培训,实现持证上
  岗,提高了基层康复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
  石峰区
  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
  工委书记罗伟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冯建湘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建平
  工委委员陈进生王亚男
  尹念群屈邵阳
  邓元连凌红旗
  康月林邹展晖
  颜曼文李立新
  兰军
  管委会副主任刘振球陈国林
  喻华军
  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朱斌
  开发建设局局长朱宏
  产业发展局局长周立君
  财政局局长钟水根
  劳动人事局局长贺建平
  招商合作局局长罗艳
  石峰区
  中共石峰区区委书记罗伟
  副书记冯建湘肖建平
  陈进生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亚男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尹念群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屈邵阳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邓元连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凌红旗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康月林
  区委常委、副区长邹展晖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颜曼文
  区委常委、人武部部长胡家湘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立平
  副主任唐恒明易桂芝
  李德义刘业余
  蒋会平(兼)
  区人民政府区长冯建湘
  副区长肖建平康月林
  邹展晖李立新
  余群明陈丰华
  兰军欧阳政
  江洪治
  政协石峰区委员会主席黄幼刚
  副主席王湘琳潘一帆
  杜三元
  杨洋(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贺武夷
  【概况】2010年,石峰区辖5个街道,共12个行政村,3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91.3平方公里,总人口23.7万人。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区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4.8亿元,增长20.1%,增幅居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83.8:14.8调整为0.6:86.7:12.7。财政总收入达到7.31亿元,增长26.3%;收入质量显著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7.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财政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25.4%。轨道交通产业突飞猛进,完成产值32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59.8%。南车株机、株冶集团、南车株洲所3家企业销售收入均过百亿元,天桥起重成功上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排名全市第一、全省十强。商贸旅游快速升温。编制了商业、旅游发展规划,成功引进上海大众4S店、餐谋天下、时代影城等商业品牌,铜锣湾家居广场全面开业,万博珑家居广场二期工程正式启动,明峰生态园、石峰水上乐园等旅游休闲项目相继动工,亿都国际、湘依名都等商业楼盘火热开发,株洲首届建材博览会成功举办,商气人气不断聚集。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1亿元,增长19.9%。“三农”工作稳健推进。发展“农家乐”17家,硬化乡村道路39.7公里,完成水利工程420处,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三边”绿化造林61.13公顷,完成农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
  园区攻坚首战告捷。制约园区开发建设的体制、空间、土地、资金“四大瓶颈”得到全线突破。轨道科技城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园政合一”体制全面实施。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将轨道科技城的发展空间拓展到31.2平方公里,园区土地实现“封闭运行”。引进优质民营资本共同组建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运营,首期注册资本达4亿元。创新思路,推行“监管前移、重心下移、总体包干、司法前置”的征地拆迁新模式,创造了新的“石峰速度”,重金属污水处理工程16天完成征地拆迁,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一期37公顷征地全面完成,二期120公顷征地工作顺利推进。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改革方案通过专家评审,环保装备制造基地获省批复,19个污染治理项目纳入国家湘江流域治理专项规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500万元。铜霞路一期工程竣工通车,重金属污水处理工程、铜塘湾港区一期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变流技术产业园、田林路改扩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亿都国际商业配套项目、井龙安置小区启动建设,南车株机百亿扩能、南车时代百亿工程、株冶循环经济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如期推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亿元,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8.1亿元,增长22.8%。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建立项目入园评审机制,设立了项目审批服务中心。策划包装招商项目25个,成功引进项目30个,其中总投资43亿元的12个轨道交通配套项目落户轨道科技城,投资35亿元的旗滨光伏玻璃产业基地和投资15亿元的湖南湘江金属物流城等项目落户清水塘工业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65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1.7亿元,获评“全省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红旗单位”。
  城市提质日新月异。田心立交、长株高速、迎宾大道相继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征地拆迁全面启动。建设北路、石峰大道高标准提质,北站路、新民路等9条小街小巷全新改造,响石广场渠化导流岛如期完工。新建改造农贸市场6家,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3个,新增绿地142.2公顷。城管网格化管理全面推行,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落实,创卫成果进一步巩固。依法关停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线7家,完成煤改天然气12家,安全拆除废弃烟囱21根,取缔非法煤、渣场8家,减排二氧化硫1.34万吨、化学需氧量422吨,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民生事业亮点纷呈。教育投入力度空前。出台《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行动纲要(2010—2012)》,投入2400万元,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所,启动光明学校、杉木塘小学和九方小学扩建工程,为所有中小学校更换了课桌椅、黑板等设施,为所有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完成了17所学校的校安工程,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中考成绩排名全市城区第一。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35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988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城镇低保由每月270元提高到300元。建设农村安居房20栋、渔民解困住房4栋、灾后重建住房20栋。医疗卫生惠民为先。井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竣工,在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就诊药品费用大幅下降。科技工作不断进步。正式列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区验收。文体事业日益繁荣。节庆游园、体操比赛、首届“读书节”活动精彩纷呈。计生工作推陈出新。打造“阳光计生”深入推进,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试点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率保持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顺利完成。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消防、人事、人防、物价、老龄老干、档案、残联、外事侨务、侨联、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各项民生实事圆满完成。
  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步伐不快,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政务环境仍需优化。
  【获省、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一等奖】2010年,石峰区抢抓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和国家治理湘江流域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工业主导、城市带动”两大战略,扎实推进“南提北拓”两项工程,把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和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大胆创新,推行“园政合一”的园区管理模式,形成园区攻坚的强大合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理念,引进民营资本组建了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投融资主体——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思路,推行“监管前移、重心下移、总体包干、司法前置”的征地拆迁新模式,创造了新的“石峰速度”。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活动,推行企业联络员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总投资43亿元的12个轨道交通产业项目落户轨道科技城,投资35亿元的旗滨光伏玻璃产业基地和投资15亿元的湖南湘江金属物流城等项目落户清水塘工业区。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0.4亿元,分别增长37.9%和26.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5.2%,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8.1亿元,增长22.8%,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08.5%,同比提高58.1个百分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荣获省、市一等奖。
  【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开发建设形势喜人】2010年,石峰区围绕建设千亿产业园区,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宏伟目标,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理念,用造城的方式支撑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建设和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围绕“国际一流的轨道科技之都、全国示范的低碳活力新城”的总体定位,编制《轨道交通科技城规划》;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将长株高速以西、沪昆高速以南、京广铁路以北、长沙——株洲边界以东范围内31.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园区发展用地,并实行封闭运行;组建株洲首家由民营资本参股、注册资金达4亿元的园区开发运营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工商银行15亿元、国开行10亿元授信支持;推行重心下移、位置前移,实行“园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加快土地开发,上报国土资源部土地259.33公顷,完成一期37公顷土地征地拆迁,启动二期120公顷土地征地拆迁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南车株洲变流技术产业园奠基,中国南车IGBT、南车株机不锈钢钢轨等27个项目全面推进,总投资43亿元的12个轨道交通产业项目签订入园协议。
  【教育强区成效显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出台《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行动纲要(2010—2012)》,投入2400万元,建成田心中学、荷花小学等6所合格学校,全面启动光明学校、杉木塘小学扩建和九方小学寄宿部建设,为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更换了课桌椅、黑板等硬件设施,为所有的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完成17所学校的校安工程。着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三定”、“三考”和“三交流”等改革措施,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49名优秀教师。2010年中考,石峰区人平总分、5A总人数、区合格率均在全市城市5区公办初中排名第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旅游升温有声有色】充分挖掘整合辖区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开发建设,编制《石峰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九郎山风景名胜区发展详规》,启动投资2亿元的明峰生态园建设,投资500万元建成荷花园星级“农家乐”,编制了《石峰区旅游手册》,邀请媒体实地采风,成功举办九郎山山地越野车热身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着力挖掘工业文化底蕴,加强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旅游的包装策划,通过有机整合生态旅游、工业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旅游、人文旅游四位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推动全区旅游业大发展。
  株洲县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王建平
  副书记、县长蔡周良
  副书记罗琼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禧瑰
  政协株洲县委员会主席陈光国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克俭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亮文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大德
  县委常委、副县长曾文飞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稂水云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道忠
  县委常委钟勇军
  县委常委、渌口经济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黎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顺安
  县委常委、副县长谭润洪
  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彭喜雨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院院长欧阳曦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兴龙侯石泉何沙(兼)
  李桂香曾永中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克俭曾文飞
  谭润洪刘新宇
  张德云李文亮
  刘美和
  县政协副主席唐新明于大平
  吴牧师(兼)
  瞿梅(兼)
  陈代陆(兼)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毅清
  【概况】2010年,株洲县辖11个乡、7个镇、1个风景区管委会、1个场,共有23个居民委员会、332个村民委员会。土地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6897.87公顷,其中,水田24294.4公顷,旱土2603.47公顷。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5.74万人(户籍人口),增长0.15%。据计生局统计,全年新出生人口5474人,出生率为11.98‰;死亡人口2322人,死亡率为5.08‰;全年净增人口31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2010年为异常偏暖年,年平均气温18.5℃,比常年偏高0.9℃;平均年降水量为1769.7毫米,较常年偏多293.3毫米。
  2010年,株洲县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全面打响“三大战役”,全县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全县GDP完成76.5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24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86亿元,同比增长2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10.2%。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递增13.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6.5:43.3:30.2调整为25.1:46.9:28。完成财政总收入5.63亿元,增长27.3%,一般预算收入3.86亿元,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4.13亿元,增长56.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6亿元,增长16.8%。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上升到29名,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
  全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73633万元,比上年增长47.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个,实现现价总产值585675万元,同比增长39.8%,占全部工业的75.7%,同比上升2.95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87958万元,同比增长20.5%。“5115”工程有效推进,时代绝缘年产值过5亿元,华新水泥、光明重机、创林合金、航电枢纽、时代散热等年产值过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103821万元,比2009年增长65.9%。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6家,达到127家,完成总产值58.57亿元,增长39.8%。渌口经济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收入29.97亿元,实现税收6450万元。4月26日,南洲新区3家企业开工建设,实现三年产业破题目标。等级以上建安企业完成产值22亿元,实现税收2300万元,跃达公司晋升为一级建安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4733万元,同比增长1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527万元,比2009年增长48.9%。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5.53亿元,同比增长22.74%。
  2010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1285万元,较上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56.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0649万元,同比增长53.3%。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90559万元,增长77.4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625万元,比上年增长16.8%,消费品市场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实际利用外资2187万美元,同比增长58.1%,实际利用市外境内资115541万元,同比增长49.6%。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为4.8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5%。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073万元。
  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56318万元,同比增长2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638万元,增长28.4%。基金收入1523万元,同比增长58.5%。全县实现财政支出121084万元,同比增长31.89%。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2338万元,基金预算支出8746万元。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80819万元,同比增长22.87%,引进哈尔滨银行在县内设立株洲市首家村镇银行。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9元,同比增长13%;人均消费性支出10306元,同比增长9.48%,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8.79%,上升3.6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同比增长15.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6元,增长10.14%。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5376万元,同比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22792万元,同比增长3.7%;林业产值14770万元,同比增长5.9%;牧业产值117791万元,同比增长4%;渔业产值12743万元,同比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7080万元,同比增长6.1%。农产品获得全面丰收,完成粮食总产量33.05万吨,蔬菜总产量23.58万吨,出栏生猪76.42万头,同比增长3.21%;出笼家禽258.39万羽,同比增长7.8%;水产品总产量13476吨,同比下降4.93%。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1.18%,森林总蓄积量为108.1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5%,实现油茶林面积24000公顷。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0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4.08万千瓦,82789台,分别比上年增长9.98%和10.8%。
  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株洲县组织实用技术培训4820人次,科技人员下乡1910人次,申请专利4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50万元。2010年末,全县共有小学72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学生17211人,比上年减少793人,专任教师1441人,比上年减少1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共有初级中学24所,其中民办学校1所,在校学生9853人,比上年增加135人,普通高中5所(含民办学校1所),在校学生5206人,比上年减少655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3所,在校学生2036人,比上年减少281人。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40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处,卫生防疫机构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62处,村卫生室319个。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2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4人,注册护士291人,全县医院、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1062张,比上年增加23张,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73444人,参合率达94.2%。
  第三产业发展来势看好。松西子、杨梅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获得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松西子白鹤小学分校和社区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建成。大力实施“水韵渌湘”旅游发展战略,堂市土城、空灵寺、杨得志故居等景点建设取得实效,成功举办“水韵渌湘·和容天下——走进千年圣地空灵岸”等系列活动、纪念杨得志诞辰100周年、“国策杯”全国诗词大赛等活动。年内共接待游客7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8亿元。
  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全县共确定了173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8.65亿元。在建项目108个,已投资19.3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65个,完成投资19.27亿元。全年新引进项目134个,合同引资87.19亿元,到位17.46亿元,分别增长43%、26%。与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约风电开发项目,总投资20亿元。湾塘工业园的水、电、路、气等设施基本完善,南洲新区南洲、和谐、渌湘3条主干道完成设计和土地报批。总投资1.9亿元、全长9.6公里的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顺利开工。株南500千伏变电站一期工程送电运行,渌南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全面铺开,桐山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前期工作。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年内城镇新增就业242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35人。继续加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新增参保8314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5309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9.43万人,参保率89.41%,连续2年名列全省第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08%,发放补偿款4672.9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9006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764人。共为7781名城镇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32.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6011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126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门诊费用平均下降23.98%,住院费用平均下降26.51%。完成灾后重建房屋917栋,发放补助资金732万元。新建农村沼气池2320口,解决10422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廉租住房完成面积850套,新建农村安居房180栋。渔民解困工作全面完成,11户无房户、18户危房户得到妥善安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放退耕还林资金4082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200余万元。7个乡镇文化站、105家农家书屋、23所合格学校、1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8个计生服务站(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廉租房276套、14084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220万元、1840户。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得到全省通报表扬。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完成了县城1万多用户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为民办实事荣膺全省“三连冠”。深入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建立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合格县,保持全省平安县。城乡发展步伐加快。网朱公路、太长公路建设改造完工通车,芷渌等干线公路全面推进,总投资2.4亿元、连接8个乡镇、贯穿县域南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省道S211改扩建工程启动并全力推进,全县大通道路网格局基本成形。
  政务管理不断加强。出台《株洲县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健全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开展专项欠款清查追缴行动,清收欠款1047万元。查处“小金库”3个。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全年报批项目用地和储备用地359.86公顷,批回建设用地209.6公顷。全年接待上访群众581批1708人次,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912件次。继续推进一般干部交流,共交流干部42名。
  党建工作成效实。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派驻千名机关干部进村组,全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成乡镇机关“五小”设施和62个村级(社区)活动中心主体建设。健全一般干部交流常态机制,选派一批年轻机关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选聘一批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县域区划调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2月17日,湘民行发〔2010〕26号文件规定:株洲县白关镇(含原代管的大京风景区)、姚家坝乡划归芦淞区管辖。区划调整后,株洲县辖10个乡、6个镇、总面积1231.2平方公里,总人口39.9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千名干部进村组】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村组,落实‘四议两公开’,破解难题促发展”主题活动,派遣1031名机关干部进驻全县332个建制村,集中1个月的时间,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破解耕地抛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防火和规范农村低保四大难题。通过这次活动,全县800多名不符合条件或已死亡的低保户退出低保,治理抛荒耕地约1066.67公顷,切实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森林火灾零发生。活动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被《湖南日报》、《株洲日报》、《湘组信息》、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专题推介。
  【选派年轻干部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0年,为加强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改变年轻干部经历单一的现状,通过组织报名、资格审查、酝酿方案等程序,选派了20名年轻机关干部到村党组织任第一书记,协助村书记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和农业农村发展等工作。年底,县委组织部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查看、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的方式,对这批选派干部进行任期考核。其中,3名实绩突出、作风扎实、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
  【天然气利用工程顺利供气】4月23日,株洲县与株洲市新奥燃气有限公司签订燃气项目开发合作协议。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2010年完成投资1800万元,主管道(φ300)沿S211从芦淞区与株洲县交界处铺设至县五中门口,共计8.5公里。工程于5月31日举行开工典礼,10月30日明德小区实现供气入户。
  【“三大战役”成效明显】2010年,株洲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三大战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园区攻坚有突破。湾塘工业区的水、电、路、气等设施已基本完善,南洲新区道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承载力、带动力不断增强。渌口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项目24个,建成投产项目14个。4月26日,南洲新区3家企业开工建设,实现三年内产业破题目标。43家企业完成技工贸收入29.97亿元,上缴工商税收6450万元,园区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城镇提质有成效。以“栽大树、建高楼、引燃气、筑东湖”为标志,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38平方米。惠天然城市公园加快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实现供气。伏波大道提质改造顺利推进,小街小巷加快改造建设。东湖生态区启动前期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旅游升温有亮点。“水韵渌湘”战略加快推进,堂市土城、空灵岸、松西子社区等景点建设加快,杨得志故居修缮开放。举办“水韵渌湘·和容天下——走进千年圣地空灵寺岸”、纪念杨得志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株洲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松西子社区新农村建设】渌口镇的子规、西塘、松岗3个行政村于2008年被确定为株洲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合并成松西子社区。松西子社区距株洲县县城0.5公里,土地总面积7.84平方公里,社区辖34个组,1574户,5134人,2010年人平纯收入达到6500余元。
  2010年,按照建设“现代生态田园社区”的定位,按照试点先行的理念,全面推进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内,松西子社区平整土地200余公顷,完成投资2600万元,新增耕地8余公顷;路网建设基本竣工,“一环一横一纵”已经成型,环线已完成全部改性沥青油面铺设,沿环线分布的穿衣戴帽已基本完工120户,总投资600万元;占地2.73公顷的白鹤小学松西子分校一期工程已完成,实施“三清、五改”工程,实现环卫工作专业化。坚持产业为重,已投资1000万元对农业体验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改,建成出口蔬菜基地46.67公顷,其中广心菜33.33公顷,娃娃菜和其他菜种13.33公顷;完成1个田园农业合作社,培植2个葡萄基地(40公顷)、3个农业产业基地(66.67公顷),投资400万完成“开心农场”一期工程建设;带动农家休闲产业蓬勃发展,已扶植20余户农家乐。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探索“3+X”模式,加大城乡统筹改革力度,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管理新模式。
  醴陵市
  中共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
  副书记蒋永清罗绍昀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徐林娟
  市委常委、陶瓷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杨龙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伟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正平
  市委常委、副市长易顶峰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伯芝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罗立新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向平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奇志
  市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周刚
  醴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理
  副主任李运波刘跃峰
  冯志明
  刘苏朝(兼)
  李亿平
  醴陵市人民政府市长蒋永清
  副市长刘正平易顶峰
  汤云辉李忆湘
  李荣佳廖宏力
  曾市南(挂职)
  政协醴陵市委员会主席陈立耀
  副主席陈建军汪孝凡
  乔德良(兼)
  程轶辉(兼)
  唐青柏(兼)
  醴陵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书记郭向辉
  主任翁菊清
  醴陵市人民法院院长高建明
  醴陵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大
  【概况】2010年,醴陵市设立“中共醴陵长庆示范区工作委员会”和“醴陵长庆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分别为中共醴陵市委、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其管辖范围尚未正式确定。至此,醴陵市辖城区管理委员会1个,长庆示范区,街道办事处4个、乡镇26个(其中,8个乡、18个镇),行政村342个,居委会56个(其中17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4.79千公顷。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3.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3‰,比上年降低0.03个千分点。醴陵市年平均气温18.2℃,高于常年平均值0.7℃,比上年偏低0.2℃,属显著偏高年份。年最高气温达40.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4℃。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647.7小时,较历年偏多79.8小时,比上年偏少60.3小时,属偏多年份。全年总降水量为2037.3毫米,较常年偏多558.7毫米,属异常偏多年份。为1971年以来降水量最多的一年,较上年偏多597.8毫米。
  2010年,全市深入实施“三三方略”(即:三大带动战略‘城市发展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先进文化带动’;三大战役‘城市提质战、园区攻坚战、旅游升温战’;推进30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进程,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宏观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困难和挑战,全力以赴保增长、促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开高走、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质量效益、民利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基础后劲全面提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年内,醴陵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市”、“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小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绿色名县”、“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卫生城市”、“湖南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市)”、“湖南省建设教育强县(市、区)先进集体”、“湖南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市)”、“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县(市)”、“湖南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区)”、“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红旗单位”,同时获批“国家粮食生产储备基地县(市)”。
  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9.12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01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3:59.9:27.8。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20.23亿元,增长39.1%。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亿元,增长51.6%。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47.48万吨,比上年增加0.16万吨。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3.7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26千公顷。肉类总产量9.77万吨,增长1.7%。出栏肉猪113.9万头,比上年增加1.22万头;出栏羊31.63万头,与上年持平;出笼家禽682.65万羽,比上年增加1.5万羽。水产品产量达2.06万吨,增长5.1%。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50个村整建规划工作;投入项目资金1870万元,落实并实施项目29项,整建规划设计村50个、规范示范村4个。改造县乡公路8.7公里,新建乡村水泥路30公里。新建、整修、配套、清淤各类水利工程9160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3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433万公顷。投入2037万元,建设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48458人的饮水困难。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04万千瓦,增长7.8%。新建农村沼气池2101个,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内,省示范镇白兔潭镇投资800万余元,完善了镇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重点镇船湾镇投资200万余元,完成了集镇垃圾处理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泗汾镇投资200万余元,完成了垃圾场拓宽、下水道建设、自来水管网延伸等设施工程。株洲市重点镇石亭镇投资300万余元,完成了垃圾场、绿化、道路硬化等工程;官庄乡投资150万余元,完成了长连新村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全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80.17万人,参合率达93.64%。
  2010年,全市新增5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工业企业80家,总数达50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3.45亿元,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5.78亿元,增长41.9%。实现工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0.58亿元,增长28.7%。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全年陶瓷产业实现产值210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陶瓷企业177家,实现工业产值118.3亿元,增长39.97%。完成日用陶瓷40.2亿件,增长16.5%;工业陶瓷产量54.51万吨,增长25%。年内,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园区建成区面积达200余公顷,入园企业总数达54家,其中已投产企业45家。实现园区增加值15.56亿元,高新技术产值15.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59%;启动了凤凰大道对接工程,“中国(醴陵)陶瓷艺术城”、“电瓷电器产业园”、“汽车零配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建筑陶瓷园”等项目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新型化工业扎实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26.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17.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工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达92.83%、比上年增长73.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80.5%。
  全年投入各类水利工程建设资金1.2亿元,整修、新建水利工程9160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3座,改造危桥15座,建设乡镇自来水厂3个。加强了5个重点集镇建设。年内,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启动,进展顺利。
  2010年,全市重点工程建设以“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和“城市提质战”为契机,城乡建设明显提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争取上级资金9.9亿元,融资到位7.3亿元。全年拨付5630万元,其中醴陵大道4000万元、宝塔路1000万元、渌江防洪堤300万元、江源大桥300万元、渌江大道30万元。7月,总投资2300万元的左权南路延伸段建设工程竣工通车。8月,总投资1800万元的车顿桥广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11月,总投资1800万元的励节路竣工通车;总投资1500万元的渌江拦河坝工程建设工程竣工。渌江大道三、四期工程,其中三期工程基本完工,四期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11年4月竣工。预算总投资1.65亿元、总面积5.13公顷、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的泉湖体育馆工程建设,年内完成投资9000万元,主馆建设工程启动;预计2011年10月完工。总投资2700万元的塔前路,完成了道路立项、规划、施工设计、征地、房屋拆迁等工作,路基土方施工已完成80%,雨污水管道完成70%;预计2011年6月竣工通车。渌江风光带建设工程共分3期,全长6公里。其中一期工程于2005年10月竣工。年内,总投资7亿元的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房屋拆迁、体育馆至渌江大桥段的防洪堤工程有序推进;三期工程建设正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之中。年内,总投资约8亿元,长6596米、宽100米的醴陵大道建设工程的路基工程完工,排水工程接近尾声;铺设沥青路面底层26.04万平方米、中层铺设20.98万平方米;完成预制人行道板8.86万平方米,安装侧石3.94万延米;全线共种植树木6262棵,路中绿化带栽培树木4.8公里;总投资1200万元的流星潭桥主体工程竣工。岳汝高速(醴陵段)完成投资2.2亿元,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全线10个标段进入施工阶段。莲易高等级公路(G320醴陵段)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工可和评审;预计2011年启动。投资约3.78亿元的沪昆高铁(醴陵段)客运专线建设施工进展顺利。投资近2000万元、长2650米的大林河引水工程全线贯通,预计201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启动了长庆大道、渌江防洪堤二、三期等工程。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园、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湘东国际物流园、仙岳山文化景区等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启动了花炮商检海关联合监装点、花炮燃放试验场、电瓷检测实验室、口岸联检大楼等系列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其中花炮燃放试验场投资900万元、占地20公顷。
  2010年,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外贸出口稳中有增。全市有外商投资企业34家,其中陶瓷企业22家,完成外贸出口总额6.09亿美元,出口创汇2.43亿美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推介醴陵、宣传醴陵,全年全市组织市相关企业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陶瓷礼品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春夏“广交会”、上海“世博会”等。上海“世博会”期间,赠送由醴陵制作的“世界和瓶”;由省长周强向台湾亲民党主席等赠送“盛世牡丹”、“国色天香”瓶等。成功举办醴陵首届“中国醴陵内销烟花爆竹经营高层座谈会”,来自北京、新疆等19省市、近200名高端经营商与会。6月,醴陵制作的“万花赏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赠送给台湾影视歌“三栖明星”刘若英(醴陵籍)。7月,组织参加湖南省“上海世博”招商活动周和湖南省、株洲市项目推介会暨重大项目投资签约仪式,其间“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创意园”等项目成功签约。8月,市长蒋永清随同湖南省“2010年台湾湖南周暨第六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论坛”代表团,赴台参加了论坛。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4家,年末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83家。组团参加“上海世博活动周”、“第五届中博会”、“湘台经贸活动周”等招商活动;举行产业招商推介会,组织开展建筑陶瓷招商恳谈会和大型项目签约活动。全年签约引进新项目24项,实际利用外资656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6.132亿元。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3085.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6.5公里、国道129.96公里、省道51.57公里、县道296.36公里、乡道381.72公里、村道2129.11公里。有东、南、西、北客运站、株洲集团醴陵汽车站和嘉树等13个农村客运站,共拥有营运货车3242辆、营运客车623辆。拥有公交线路5条,公交车109辆。全年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87.1亿吨公里,其中完成货运量8550万吨、货物周转量86.2亿吨公里、客运量718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0.1亿人公里。邮电通信业稳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56亿元,增长12.3%。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1万户;有移动电话用户54.6万户,互联网用户5.3万户。消费品市场持续走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1亿元,增长18.8%。全市共设立家电下乡备案网点224家,汽摩下乡备案网点56家,全年共销售下乡产品16.07万台,销售额达4.87亿元。
  沩山古窑址的沩山村成功申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李立三故居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史晓林创作的歌曲《家乡的油纸伞》获湖南省第二届“湘人湘歌”大赛银奖;《科学发展好前程》被评为中华颂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二等奖;《非常年夜饭》小戏小品获株洲市第三届“炎帝文艺奖”三等奖。《思情鬼歌》获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丰收奖”。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醴陵市获“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在参加湖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获5金、17银、21铜。全年新建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0家“农家书屋”;送戏下乡演出210场次,下乡放映电影4060场、送书1270册。科技兴市战略进一步推进,科技工作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行列,连续7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投入科技经费2550万元;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省级5项,引进科技项目发展资金465万元;申请专利590件,其中企业申请专利427件。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2亿元。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醴陵市荣获“湖南省建设教育强县(市、区)先进集体”、“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市”。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44021万元,教育财政拨款35149万元。征收教育费附加1999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全市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为“零”,升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辍学率控制在0.4%以内。全年拥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33173人;小学177所,在校学生51837人。全年高考上二本以上达1769人,三本以上上线3129人,上线率65.7%。其中,本科录取2158人、专科录取1817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着力推进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投资250万元,提升、改造了白兔潭、大障镇等2所中心卫生院的综合大楼;总投资8000万元的市中(一)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启动;总投资725万元,改、扩、建了来龙门、西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全面实现;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39%。全年投资3500万元,治理污染项目50余项,建造清洁能源窖炉48座,治理废水22项,拆除燃煤窑炉33座,减排二氧化硫274吨,削减率为11.55%;减少COD排放1100吨、削减率为20.1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4.25元。
  【醴陵大道建设】醴陵大道是醴陵市城市“一环六放射”交通骨架中的主放射道路。西起醴泉路路口,东至沪昆高速(醴陵段)黄沙互通口。道路总长6.6公里、路幅宽100米,双向八车道,主线时速为50公里/小、时。大道建设工程涉及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8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截止2010年12月底,财政累计投资3.5亿元,其中工程直接投入2.6亿元,为概算的74.25%。年内,完成土石方271.7万方,占总工程量的111.2%;路基填方207.4万方,占总工程量的98.3%;清淤换填16.08万方、抛石挤淤2856方,粉喷桩12.5万延米,箱涵475.35米,分别为工程量的100%。完成排水工程圆管涵1770延米、雨水管7462.5延米,雨水检查井240座,污水管道8143米;流星潭主线桥工程的桩基、系梁、承台、墩柱、盖梁和台肋板等工程完工,制作预制梁120块,为工程总量的68.1%。完成人行道板7.87万平方米、占工程总量的82.9%;完成绿化给水管铺设2468米,占工程总量的41%;铺设水稳层20.9万平方米,占工程总量的63%。K5+100路段的3.5万伏高压杆线搬迁完成。
  年内,市政府投资3138.2万元,征地14.62公顷,对239户拆迁户分别在珊田、马脑、东岸、黄沙、钟鼓、庄埠村分别设立6个安置区,并以栋(户)安置形式进行集中安置。截至12月,6个安置区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大道两厢各20米绿化带征地完工、共征地37.84公顷,105户拆迁户妥善安置。针对320国道立交桥梁施工、管线搬迁、路基沉降、道路稳定层施工,绿化(20米)带扩征等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设计、施工、监理、质监、检测,制定了技术处理方案。针对K0+000-K0+500段中的6个土溶洞,投入3台桩基设备,采取挤密碎石桩工艺施工处理;针对大道全线(长6594米),挖填搭界部位40余处。为保证路基质量,在普通光轮压路机分层压实路基的基础上,使用羊角碾、冲击式压路机,对全线的填石路基、挖填(搭接)部位加强冲击碾压。为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指挥部加强施工环境协调工作,组织干警上路巡查,深入乡、村、组和施工现场,将工程重点前移,做到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环境协调问题,随叫随到,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对破坏、阻挠道路建设的违法事件,坚决予以打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施工现场。加强违法建设清查整治,组织专门班子对沿线道路的违法建设进行摸底清查,共查出违法建筑及搭建房屋72处,拆除24处,约2000平方米。
  【“上海世博醴陵瓷”展览】7月,醴陵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强风头、呈异彩”的“上海世博醴陵瓷”展览,市委书记谢清纯、市长蒋永清、市人大主任李理、市政协主席陈立耀等醴陵市主要领导亲临现场。
  “上海世博会”醴陵陶瓷的成功展览,再现了“醴陵瓷城”风采,展示了醴陵瓷器的美轮美奂,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一是现场赠送醴陵瓷器,展示醴陵釉下五彩瓷最高艺术,醴陵陶瓷成为“湖南名片”。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奥组委主要领导向原国际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等官员,分别赠送了由醴陵制作的《世界和瓶》;湖南省省长周强向台湾亲民党主席等,赠送了由醴陵制作的《盛世牡丹》瓶、国务院总理办公系列用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曾赠给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国色天香》;株洲市市委书记陈君文向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贝楠先生、世博中国国家馆馆长徐沪滨等,赠送了永久珍藏的醴陵釉下五彩精品陶瓷。通过赠送醴陵陶瓷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醴陵陶瓷在世界各国交往的友情,彰显了醴陵陶瓷的声誉和魅力,让世界更多国家和人民深层次了解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缤纷世界。二是现场演绎醴陵瓷器手工拉坯制作环节,展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制作秘诀。“湖南活动周”期间,在宝钢大舞台独设了中国元素传习区,是专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现场表演单独设立的瓷坊。五彩瓷现场制作表演,热闹非凡,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三是由醴陵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华联瓷业共同举办了醴陵世博瓷新品鉴赏会,展示了醴陵瓷器的美轮美奂。鉴赏会上,其展示的瓷器作品采用高白玉、釉下五彩等经典工艺类型,并首次把特种陶瓷材料以邮票形式表现,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其中,市金煌瓷艺为世博特制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万花赏》,将聚集参与“上海世博会”近200个国家的国花元素符号和文化与釉下五彩进行完美结合、紧密融合,寓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醴陵釉下五彩瓷,让各国国花更艳丽”。融合制作的百余款鲜花醴瓷在“世博会”中大放异彩。陶瓷邮票薄如蝉翼、瓷雕海宝灵动活泼、瓷质吊坠高雅华丽。四是新闻聚焦,让世界了解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新闻媒体聚焦醴陵瓷器,釉下五彩瓷誉满全球,世界各国媒体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凤凰卫视等主要电视媒体,中国新闻、《解放日报》、《潇湘晨报》、《香港大公报》等平面媒体,《人民网》、《红网》等40余家网络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报导了醴陵釉下五彩瓷。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60余家新闻媒体,分别报导或发表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近100篇。通过“世博会”的高层次、高密度、大体量的聚焦宣传,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在全世界广为传播,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的知名度誉满全球。五是在“上海世博会”的“湖南活动周”期间,醴陵市大展风采,收获累累硕果。期间,醴陵市签约了3大项目。其中,按国家AAAA景区标准建设的仙岳山文化景区开发项目与醴陵市正式签约;成功引进投资10亿元的中国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创意园;南方汽车制造中心投资100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达60万台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尘埃落定。
  攸县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
  副书记胡湘之谭智勇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彭良平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尹诺昂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能斌
  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建勇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炜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汤小红
  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杨峥嵘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毛春良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爱清
  县委常委、攸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李子善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颜建斌
  副主任贺新国
  颜学勤(兼)
  黄清秀宾玉良
  谭小宁
  攸县人民政府县长胡湘之
  副县长李能斌张建勇
  谈湘旭陈可勇
  陈运发文斌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夏玉珠
  副主席彭新立
  彭国强(兼)
  罗志勇(兼)
  肖顺昌(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邓国平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友武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党委书记蔡德和
  【概况】2010年,攸县辖15个建制镇,即:城关镇、鸾山镇、黄丰桥镇、柏市镇、酒埠江镇、网岭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新市镇、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渌田镇、石羊塘镇、桃水镇;5个乡,即:湖南坳乡、坪阳庙乡、檟山乡、莲塘坳乡、鸭塘铺乡。11月,莲塘坳乡撤乡设镇。2010年,全县共223582户,年末总人口78.45万人,比上年增加6242人;城镇在册人口10.91万人;乡村人口67.54万人;出生9446人,死亡4169人。全县土地总面积2664.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5828公顷,基本农田面积46966.67公顷。林地面积168.02千公顷,森林蓄积量31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24%。煤炭资源探明储量2.93亿吨。年平均气温18.6℃,较历年同期偏高0.8℃;年最高气温40.1℃,年最低气温-1.4℃;年总降水量为1794.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310.6毫米。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居全省十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74.45亿元,增长15.3%,5年增长1.3倍,实现5年翻番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84.73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56.12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26.1:36.3:37.6调整为19.3:48.6:32.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GDP)22237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亿元,增长42.5%,是2005年的3.7倍,实现5年翻番的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亿元,增长53.35%;财政总支出17.6亿元,增长25.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5%,提高0.9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27亿元,增长4.3%。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比例由上年的37.8:8:48.6:2.1:3.5调整为45.5:7:40:2.9:4.6。粮食播种面积7.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3%,蔬菜种植面积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4%。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50.6万吨,增长0.5%;油料1.1万吨,增长6%;茶叶320吨,增长6.6%;水果4.4万吨,增长5.5%;蔬菜61.63万吨,增长6.6%;肉类9.1万吨,增长7.0%;水产品1.7万吨,增长8.6%;出栏生猪117.89万头,增长2.8%;出栏牛1.92万头,增长2.1%;出栏羊4.65万头,增长2.4%;禽蛋产量1.24万吨,增长2.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7家。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其中被列为省级规范化作业推进项目2个,专业合作领域由农业生产加工向农业服务业拓展。农业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200处,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1060万立方米,资金总投入8000万元,总投工1030万个。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996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3平方公里。高标准完成6个粮食主产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66万元,集中连片改造中低产田733.33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县项目在8个粮食主产村启动,总投资136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全面推进,总投资1155万元,集中连片改造中低产田800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9.1万千瓦;农村用电总量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道路通汽车率100%;自来水通水率32%,解决安全饮水27609人。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3.95亿元,增长45.2%;工业增加值77.4亿元,增长22.0%。其中民营工业实现产值215.24亿元,增长45.0%。在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72.34亿元,增加值67.95亿元,增长48.5%,其中轻工业15.7亿元,增长56.28%;重工业52.2亿元,增长30.89%。工业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6亿元,增长31.46%;实现利税12.4亿元,增长33.9%,其中利润5.8亿元,增长31.6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484.51%,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原煤产量783.4万吨,增长29.12%;发电量0.85亿千瓦时,增长72.33%;水泥197.1万吨,增长19.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36%,比上年增长0.75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增长42.14%。新增入园企业2家,累计入园40家,签约项目9个,引进资金9.2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8亿元,增长5258%。
  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6亿元,增长5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08.9亿元,增长65.39%。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62%。总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25.03亿元,增长46.98%;非国有经济投资86.94亿元,增长77.65%,年内新开工工业项目523个。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1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77.0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5.46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1:52.4:45.5调整为1.9:51:47.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6.06亿元,增长51.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0.9亿元,比上年增长54.9%;采掘业投资27.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制造业投资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65.9%;电力投资10.82亿元,增长91.5%;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0.94亿元,比上年减少32.4%。争取中央、省、市投资项目40个,资金10636.2万元。实施重点项目68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实施城建项目32个,总投资10亿元。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洣江风光带、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燃气入攸等一大批城市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内环路全线通车,迎宾大道、城南防洪堤、规划展示馆等工程相继开工,东城新区建设全面启动。
  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7990公里(含村道),等级公路达1553公里;全县499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水泥(油)路,有320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有196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全面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醴茶高速基本完成第二批拆迁;S315攸县龙下至乌坳段提质改造工程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完成第一层水稳层80公里;网朱公路南岳冲隧道11月份全线贯通;攸安连接线于8月底竣工通车。旅客周转量为8.88亿人公里,增长9.8%;客运量727.13万人,增长11.2%;货运周转量为5.19亿吨公里,货运量为624万吨,分别增长10.3%和12.1%,交通运输创税近1.7亿元。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2.28亿元,增长19.9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82.83%;移动电话用户34.1万户,增长10%,普及率37.09%。国际互联网用户1.9万户。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21亿元,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4亿元,增长18.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91家,比上年增加65家。全年实际工资利用外资3300万美元,增长67.37%;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247万美元。居民消费物价上涨3.0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32%,消费品价格上涨1.32%。粮食类消费品价格上涨7.98,房屋价格上涨12.7%。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305万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04%;实现进出口总额2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6%;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23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76万美元。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接待游客336.42万人次,增长23.9%;旅游总收入9.8亿元,增长68.97%;实现外汇收入166.2万美元,增长22.02%。酒仙湖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酒埠江镇被评为湖南省第二批特色旅游名镇。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986万元,占年计划的135.86%,增长53.35%。全年非税收入入库45372万元,其中国资运营和土地收入21624万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17.6亿元,增长25.7%。教育支出33614万元,社保、就业、民政和住房保障支出28079万元,增长32.84%,医疗卫生支出13885万元,农林水支出2188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和交通运输支出23838万元,乡村转移支付村均补助标准由4万元提高到5万元,统筹拨付重点工程资金102708万元。完成地方税收32000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05.52%,增加5749.9万元,增长21.9%。县级任务完成22888.4万元,为年计划的107.19%,比上年增长1570.1万元,增长7.37%。完成国家税收收入4.2亿元(不含车购税),比上年增长24.5%。其中:两税收入41400万元,同比增收8295万元,增长24.4%;企业所得税收入53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135万元,增长35%;个人利息所得税收入42万元;另外,车购税入库2200万元,为年计划的17倍,较上年增收2050万元,增长近20倍。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9.98亿元,下降3.56%。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0.16亿元,下降8.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87亿元,增长2.59%。各项贷款余额38.63亿元,增长39.4%;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75亿元,下降14.17%。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3%。
  全县有公办学校173所,其中小学137所(含教学点),乡镇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县属高中4所、职校和特校各1所,幼儿园5所。公办学校在校学生65454人,其中小学38414人,初中17367人、高中(含职高)9673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54个,其中民办幼儿园128所,在园幼儿14517人;民办中小学校4所,在校学生9906人;其他民办培训(含高考补习职校、职业技术培训和艺术培训)机构22个,在校学生1204人。有在岗公办教职工4454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3361人。普通高考录取3721人录取率85.37%,普通本科录取1797人,录取率41.15%,其中二本以上上线1648人。
  全县共有各类技术人员6967人,县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816万元。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45件,专利授权87件。全县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0.28亿元,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株洲市民营科技企业3家,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7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县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神农动物药业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增幅29%以上。全年共向上级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其中湖南易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成功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攸县桐坝综合枢纽工程项目通过CDM国际认证机构审核,成为攸县首家通过CDM审核的项目。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80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各1所,综合档案馆1所,馆藏档案10万余册。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有线电视模拟6套、数字电视72套节目,有线电视用户9.5万户;有电影院2所,全年放映电影6300场。全县有体育场馆185座,运动场184个,游泳池1个,各种训练房13所;全年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6个,参加人数21万人;举办了以龙舟赛、职工男子篮球赛、职工乒乓球赛为内容的“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系列活动。有农村文化服务点20个,举办“好日子”赛歌会等大型文艺活动30余场次,剧团演出251场。在村、组完善100个“乡村大舞台”功能设施配套建设,建立4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和148家农家书屋。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54个;其中卫生系统共有33家医疗卫生单位(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中心卫生院7家、乡镇卫生院19家);村卫生室509家,民营医院6家,厂矿职工医院4家,个体诊所20家。开设床位1835张,在职人员2185人。2010年,年门诊量73.75万人次,住院量6.97万人次。全县共有63.9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6.7%;全年共补偿71084人次,补偿金额7520万元,统筹地区内综合补偿率提高到63.34%。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档案27万多份,城乡居民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43%、34%。
  城市人均拥有绿地面积2.3平方米,全年排放二氧化硫6442.88吨,削减964.72吨,排放化学需氧量7138.6吨,削减2084.03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27.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89%,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城市标准;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形成日处理2.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同时配套建成了污水收集管网。治污减排和结构减排有序推进,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67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24%,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园1个,自然保护区5个。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5元,增长12.83%;社会生活消费支出12080.5元,增长10.92%,恩格尔系数2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45元,增长17.7%;人均生产消费支出5100元,增长3.7%,恩格尔系数3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45平方米。年内新建农村安居工程300户,城镇廉租房11万平方米,2024套。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发展速度不快,产业转型任务繁重;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民增收空间拓展不够;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安全维稳压力较大;政府自身建设需要继续加强,执行力、创新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时期,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县GDP由2005年的7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4.45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4.2%;人均GDP突破2万元,达到2.4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5%,比2005年净增9.5亿元,增长2.7倍,年均递增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733元增加到17309元,年均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69元增加到9045元,年均增长14.8%。县域综合实力连续5年跻身全省十强,居中部6省第42位。2010年,委托北京灵思创智城市经济发展咨询有限公司,科学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五年倍增、福民强县”主题,提出了实施科教先导、产业兴县、城镇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建设智慧攸县、实力攸县、魅力攸县、幸福攸县“四个攸县”。通过实施“三四五六”工程(争创三个“一流”:世界一流中等城市、全国一流县级工业园区、全国一流景区;力争4个百亿项目:煤电一体化、株化集团搬迁、抽水蓄能、酒埠江旅游风景区;招引5家以上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或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能源供应、化工机械制造、烟花鞭炮生产、旅游休闲、优质农产品供应和湘东南、赣西北现代物流基地),实现“五年倍增”目标(GDP、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5年翻番)。
  【“三大战役”全面打响】园区攻坚势头强劲。继续投入1亿元资金,着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益力盛电子、明珠选矿药剂等6家投资过亿企业成功入驻。研究出台招商引资“八个零”政策,大力实施“51151”工程,成功引进华盛烟花、长江化肥等战略投资者,煤电一体化和干法水泥项目正式获批动工。城市提质战果显著。抓好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东城新区、火车南站片区等重点详规编制。投入资金10亿元,用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洣江风光带、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内环路路基全线成型,规划展示馆、垃圾处理场、迎宾大道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三创四化”深入推进,投入3000万元对城区主干次街道临街建筑“穿衣戴帽”,建成交通智能监控系统,探索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延伸了“洁净攸县”大行动,摸索推行了农村垃圾处理“四分法”,农村清洁工程的做法和经验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旅游开发不断升温。投入1000万元编制旅游产业总规和核心景点详规。积极组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推动旅游开发,组织策划湖南作家走进酒埠江等活动,酒仙湖4A景区创建成功。
  【成功创建国家级平安畅通县和省级卫生县城】2010年,攸县获“全国平安畅通县区”殊荣。2008年,攸县正式启动“平安畅通县”创建工作。两年多来,全县紧紧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促和谐”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道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安全和通畅水平逐年提升。2009年,全县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10万人口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分别为3.82、3.38、0.1,同比分别下降18.5%、14.8%、20%,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没有周期性严重交通阻塞现象,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攸县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列居湖南省首位。
  【迎宾大道开工建设】7月3日,迎宾大道正式动工。它是连接攸县新老城区的通道。该工程起于醴茶高速攸县互通A匝道,跨攸水至县城边缘与S315平交,与内环路对接,全长5.27公里。该道路设计为60公里/小时的双向八车道,路面设计为沥青混凝土面层,路宽设计为100米,其中机动车道30米,非机动车道12米,人行道10米,绿化带48米,是县内路幅最宽、标准最高的城市主干道。工程建设包括通道、桥梁、排水、绿化、管网、亮化等工程,项目总占用土地面积72.18公顷,概算总投资4.8亿元,其中攸水大桥桥梁跨度达1017.08米,是攸县跨度最大的桥梁工程。工程计划2011年完成道路路面工程,实现全线通车,2012年与醴茶高速同步运行。
  【洣江风光带一期工程竣工】2010年5月,洣江风光带一期工程竣工,以全新的面貌向市民开放。作为攸县精心设计打造的集商贸、居住、休闲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市景观带,一期工程项目东起铁路桥头与望岳东路交叉口,沿洣水北岸而下,至洣水一桥桥头,全长2158米,包括城防堤、滨江大道、休闲广场、景观绿化和亮化,总投资1.2亿元。项目以2001年11月开始动工修建的城北防洪堤一、二、三期工程为基础,滨江大道沿防洪堤而筑,道路宽度2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宽8米,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为城市Ⅱ级次干道;绿化景观带占地面积1.76公顷,设有3个市民活动小广场,将“望江楼”、“十二景墙”、“二龙戏珠”、“高山流水”等景观穿插其中;以临街商业旺铺和高档滨江住宅建设,带动城市建设提质,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洣江风光带是攸县首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景点别致的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4月,攸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标志着历时3年的创建取得成功。创建工作中,全县大力推行绿化责任制,积极开展义务植树、“三边”造林和“千棵大树进城”等活动,加强园林建设管护、林业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工作成果丰硕。截至2010年初,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6.69万公顷,林业用地绿化率达97.9%,森林覆盖率达56.82%;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0.2平方米,绿地率达37%,街道绿化率达98%;建制镇人均公共绿地8.6平方米,绿化率达35%;水域和道路绿化率分别达到99%、95.2%。全县共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1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22个,县级园林式单位68个。“全国绿化模范县”的成功创建,进一步推动了攸县林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功举办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2010年,总面积5.2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集休闲广场、生态公园、标志性景观于一体的县城文化广场建成。在文化广场举行的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旨在“弘扬攸县精神,唱响美好生活”,是全县为打造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品牌,拓展“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于10月19日开幕,10月24日结束,为期5天6晚,期间好戏连台、精彩纷呈,有龙灯、太极拳、广场健身舞、趣味体育等群众性活动,也有皮影、挎竹舞、打铁水、唱插花等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传统节目。整个活动盛况空前,有来自20个乡镇、12个社区、63个县直单位以及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体协、艺术学校等共5000余名表演(比赛)人员,超过20万群众参加,是攸县有史以来参加人员最广泛、节目表演最丰富,最具文化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茶陵县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毛朝晖
  副书记、代县长龙志华
  副书记彭新军
  尹朝晖(援藏)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刘日炎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姜衡湘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谭红日
  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艳平
  县委常委、茶陵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彭小中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东华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小艳
  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尹楚平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志军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鹏程
  县委常委杨忠民(挂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尔胜
  副主任颜定良陈晓雅
  邝有光
  陈普辉(兼)
  县人民政府代县长龙志华
  副县长谭红日李艳平
  谭小华罗正初
  王友文万晖
  政协茶陵县委员会主席周德才
  副主席刘祖光周萍
  罗九保(兼)
  谭外生(兼)
  陈艳娟(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黄玉丰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育平
  【概况】茶陵县下辖14个建制镇6个乡2个办事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4万公顷。2010年末总人口59.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6449人。人口出生率为18.65‰,人口自然增长率4.88‰。全年年平均气温18.7℃,较常年偏高0.8℃;年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2.1℃。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590.4小时,较常年偏多53.5小时。全年总降水量为1050.3毫米,较常年偏少41.1毫米。
  经济实力新突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7亿元,增长13.6%(比上年,下同)。人均生产总值13584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72:32.08:39.2,发展为27.1:35.6:37.3,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2.96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3.35亿元,增长5.8%;牧业13.71亿元,增长4.1%;渔业1.25亿元,增长8.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4亿元,增长6.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31亿元,增长20.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059万元,增长54.4%。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7718万元,增长51.5%;第二产业投资403341万元,增长61%;其中工业投资280790万元,增长64%。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4亿元,增长19%。其中县级以上零售额25.63亿元,增长74.8%;县级以下零售额3.91亿元,下降57%。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31亿元,增长23.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876万元,增长6.9%;上划“两税”收入完成12117万元,增长28.4%。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县财政支出12.05亿元,增长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8亿元,下降21%;教育事业费支出1.89亿元,下降8.8%;农林水事务支出1.99亿元,下降16.7%;医疗卫生支出1.13亿元,增长20.9%。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9.27亿元,比上年增加12.69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5.95亿元,同比增加6.58亿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保险业务收入10546万元,增长24%。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15650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2999元,增长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1247万元,增长19.4%;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692元,增长19%。
  工业发展新步伐。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68亿元,增长47.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户,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8833万元,增长73%;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6395万元,增长60.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95898万元,增长4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4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8.62亿元,同比增长67.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4.3%;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64.5%;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7.5%;全县完成国税税收13739万元,同比增长76.7%,占县级财政收入的25.9%。初步形成了以茶陵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国企主导、民营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一区四园”工业发展新格局。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2.08亿元,顺利完成金孟路水泥硬化、弱电入园和10千伏高压线路延伸工程,加快实施主干道排水、排污和云湖高压线路搬迁改道工程。园区洼地效应不断扩大。全年共签约项目27个,合同投资39.85亿元,创历史新高;投资10亿元的德安居陶瓷、投资3.8亿元的华盛和光华陶瓷,项目推进速度日益加快;腰陂东山石材工业园发展来势喜人,湘东钨业收购整合湘宁钽铌公司工作进展顺利。投资6亿元的湘赣物流园项目,即将与省高管局签订合同。经济开发区被中国建筑陶瓷协会授予“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贵派电器获批“中国驰名商标”。截至2010年,在“一区四园”落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5家,其中投资规模过亿元的5家。设立“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园区经济环境监测室”,加强软环境监管。同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部门资源,增设晋江招商小分队,市场运作组建招商服务公司,定地区、定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共签约项目27个,到位投资8.4亿元。重点工程提质提速。洮水水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移民搬迁任务圆满结束,安置点建设加紧施工,移民后扶政策正式出台;94公里的洮水水库环库公路路基全线拉通,洮邺公路竣工通车。“两高一铁”重点工程施工环境日趋优化,工程进度不断加快,茶常高速公路步入规划评审阶段。
  城市建设新面貌。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城市形象更具魅力。围绕打造“宜居茶陵”的目标,全面打响城市提质战。城市总规第五次修编通过上级审批。紫云街、茶陵大道竣工通车,朝阳街进入路基工程建设阶段;东阳商街、缇香小镇、南浦凤凰城、云龙山庄等一批高档次开发项目顺利推进;城区亮化工程深入实施,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市政建设力度加大。新建茶陵大道等5条城市道路,全长4129米;新建渠化岛3个,占地面积40341平方米;新修桥梁1座;完成陵园路、交通街等11条主次道路13309.8米的弱电管网建设;架设高架灯17座,安装红绿灯5处。投资400万元完成县污水处理厂后续建设项目二期管网建设工程;投资67万元完成花园式水厂的建设工程;投资151万元建设供水加压站;加大犀城大道和二期工业园的给水工程建设力度,铺设水管1650米;投资360万元,铺设茶陵大道给水主管3560米;投资156万元,完成苗圃、云龙开发区、家具建材城、燕子窝居民区等给水工程,铺设管网2412米。工程建设总投资1.06亿元。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对界首、虎踞、浣溪、腰陂等4个省市重点镇继续实行县属国有资产处置和国有土地出让金全额返回的政策倾斜和扶持。虎踞镇投资690万元,完成农贸市场改建、建材市场新建、虎踞大道等工程;浣溪镇投资640万元完成垃圾处理厂、农村客运站、二期农贸市场扩建等工程;腰陂镇对集镇进行重新规划;界首镇投资20多万元完成垃圾处理厂以及镇区路灯亮化工程。各建制镇的城建事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建设工作有声有色。市容市貌管理加强。推进“三化”工程建设。投资500多万元完成赤松仙路、犀城大道等绿化栽植工程,新增绿化面积4900平方米;进一步推行广告资源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规范经营路灯(灯箱)广告500个;新装路灯700余盏,街道路灯亮化率达98%以上。加大卫生保洁力度。成立“牛皮癣”清理专业队伍,查处并治安拘留“牛皮癣”制造者55人;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3万余份。加强城区客运秩序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定期不定期组织集中打击行动180余次,查处非法营运面的360余辆次,摩的2800余辆次。大力整治违法建设。依法拆除城区占道搭设棚亭、雨棚等违章建筑物、构筑物420余处。依法拆除东山坝八组、九组、头铺村等违章建筑构筑物76处,拆除城区范围内违法建房38栋,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蔓延的势头。
  三农工作新进展。全县种植粮食面积4.71万公顷,同比增长1.2%,产粮35.33万吨,建立优质稻、超级稻生产示范区(片)6个,水稻品种优质率95%。脐橙种植面积0.13万公顷,年出产3500吨,产值达2100万元。秩堂镇晓塘村绿康脐橙种植协会成功注册“雩仙果”商标;建有种植食用菌基地66.67公顷,年产量近万吨,年产值达8000万元;大蒜种植120公顷,生姜种植133.33公顷。特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出栏生猪88万头,龙华畜牧30万头无公害养殖基地第二期工程竣工,成功获批“全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茶陵大蒜、茶陵黄牛获国家地理标志;长沙红星集团投资油茶精深加工项目顺利实施,带动新造、垦复油茶0.22万公顷,种植烤烟0.14万公顷,产量6万担;万樟园林苗木基地、慧科生态园等现代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个,解决农村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通村通组公路173公里,舲舫中洲大桥、湖口洣渡大桥、严塘三益大桥等8个渡改桥和危桥改造项目全部竣工通车;投资100余万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50个农村清洁家园示范村建设成效喜人,已经成为全省样板工程。
  社会事业新气象。大局更加稳定。全国两会、世博会和亚运会期间,茶陵实现上访“零登记”;综合治理在全省排名前移19位,成为合格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获全省先进。教育更具信心。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明确云阳中学为完全独立的公办初级中学;推行校长负责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县政府每年安排300万元,同时成立启动资金200万元的贵恒教育基金会,加大对优秀学校和师生的奖励力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建成合格学校7所和村级合格小学14所,启动校舍安全工程,消除隐患270余处。统筹更为有力。全县共有481747人参加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95.3%;新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为16500平方米,投资1280万元。计生率达87.35%,计生工作再获省优。全年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项,派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50名。建成农家书屋128家、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现代湘剧《洣水魂》获全省戏剧展演金奖。全面完成城郊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在省十一届运动会上茶陵共获11块金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个,解决农村3.2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城镇就业257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多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46人。全县“五险”参保总人数达16.3万人,筹集五项社保资金2.5亿元。积极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城乡低保实行动态管理,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到位率达100%。新增“两房”768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260元。兴建农村安居房260套,帮助600户住房困难的特困群众进行危房改造。完成社会福利中心、洣水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全县6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办公大楼建设,走在全市前列。荣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全国法制城市创建先进县”等称号。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3项工作全省排名大幅提升,成为全省唯一的三项工作全部夺牌的县市。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
  存在的问题:经济结构需优化,农民增收渠道需拓宽,投资环境需改善,干部作风需改进。
  【“三大三创”创出风清气正新局面】8~11月,为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力量在全县开展“三大三创”活动(即:“民心访谈‘大走访’、社会治安‘大打防’、干部作风‘大整治’,努力创建‘法治茶陵、和谐茶陵、满意茶陵’”)。机关干部白天按照“县级领导牵头包乡镇、县直机关负责到村、机关干部上门到户”的要求,深入基层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困难户、上访户、致富户,实行结对帮扶,帮助村级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晚上9点~次日凌晨2点,在县级领导的带领下,上街徒步巡防。凌晨2点~6点,由民警组织在重点治安混乱地区蹲点巡防和“警车闪烁”流动巡防。同时,各乡镇、村相应组建义务巡逻队。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县纪委抽调50余干部成立13个督查小组,深入各乡镇、机关单位及楼堂馆所等经营场所,开展明察暗访,将督查触角延伸到8小时之外。此次活动共发动机关党员干部走遍全县85%以上的居民户,收集意见建议、矛盾纠纷、具体困难等各类信息12000多条;妥处矛盾纠纷430起,成功息访20户;为致富户融资120万元;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3起,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539人;全县“两抢一盗”等侵财案下降50%;查处作风不实干部49人,查处违纪典型案件5起,免职4人,党纪政纪追究5人。
  【旅游升温形势喜人】2010年,茶陵县按照“一山一水一城一府”旅游工作的战略发展思路,强力推进云阳山景区、工农兵政府旧址、南宋古城工程建设、洮水水库工程和云阳大酒店5大重点项目。成立旅游升温战及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茶陵县旅游产业发展暨旅游升温战实施方案》,将任务逐一分解到各级、各有关部门。精心编制了《株洲也好玩》旅游宣传手册,详细介绍了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的内容。发起“茶陵人免费游茶陵”活动,激发了本地人旅游的热情,增强了旅游氛围。向全国公开征集旅游传播语、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举办祖庵美食文化节、迎驾庙会等系列大型特色节庆活动。洮水水库(东阳湖)旅游规划完成初步方案设计,云阳大酒店主体楼建设封顶,酒店与华天大酒店签订托管协议,将成为茶陵首家四星级大酒店;国家3A级景点工农兵政府旧址入选全国“十二五”红色旅游线路精品景点,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阳山风景区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景区。据统计,全年茶陵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100.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2亿元。
  【交通建设跨越发展】2010年,紧紧围绕“红色摇篮,湘赣枢纽”、“构建3211交通大框架,打造全县一小时交通圈”的发展要求,大手笔抓交通建设。为进一步打好“旅游升温战”,支持洮水水库工程建设,总投资2960万元,保质保量完成长46公里的洮邺公路建设,9月全面竣工通车。投资1500万元,完成通畅工程173公里。投资总额达1950万元,完成年内投入建设的8个渡改桥和危桥改造项目,舲舫中洲大桥、湖口洣渡大桥全面竣工通车,严塘三益大桥、腰陂东南大桥、马伏江桥等渡改桥和危桥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新开工的泉南、岳汝2条高速56.5公里,高速公路穿越平水、下东等11个乡镇和42个行政村,成为出县、出省的交通“主动脉”。“两高一铁”重点工程施工环境日趋优化,工程进度不断加快,茶常高速公路步入规划评审阶段。
  【安全生产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2010年,茶陵县安全生产工作紧扣“安全发展”主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方针,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深化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排查治理隐患,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全县安全生产保持了稳定好转的良好态势。全年因各类安全事故死亡13人,比控制指标少6人,同比下降48%,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159,比控制指标少0.087,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0.661,比控制指标少1.323,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全面实现市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茶陵县被评为“湖南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城市提质战成果丰硕】2010年,自城市提质战役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明确城市提质战役的工作目标,为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遵循“传承历史、操作现在、留白未来”的理念,依托“一江两岸、一城三区”城市构架和“3211”交通网络,坚持科学规划、严格执法。以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修编为蓝本,提升规划品位,同步推进各中心集镇的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加强规划执法,重点清理城区违规建设,强制拆除违章建筑20余处,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有效杜绝了私购、乱批、乱占、乱建行为。二是加快推进新城区开发建设。县法院、公安局、交警大队、中医院等13个机关单位迁建新城区选址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武装部等一批单位新办公楼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投资1亿元在新城区储备土地66.67余公顷。三是加快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投资6亿元的东阳商街于年底正式开街,成为新老城区的重要连接线。投资1.9亿元的海龙云山墅、投资1.5亿元的南浦凤凰城、投资1亿元的云龙山庄、投资3亿元的创信国际新城等一批高档次开发项目强力推进。投资3.5亿元的老虎塘移民安置区、投资8000万元的世纪星城小区建设初具规模。投资2500万元、总长650米的紫云街7月份通车,投资5000万元、总长2000米,连接衡茶吉火车站的茶陵大道和投资2000万元的犀城大道上3个渠化岛10月底全面竣工。投资7335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完成规划选址、地质勘查、环境影响评估、可行性研究(立项批复)、林业用地审核等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小城镇建设掀起新的高潮。界首镇投资2000万元完善镇区基础设施,重点打造工业品、农副产品、木材加工家具3个专业市场。浣溪镇投资120万元新建1个垃圾处理厂,投资1000万元对农贸市场、柳沙洲商住新区等进行开发建设。腰陂镇通过多种渠道吸纳资金1800万元,投入到基础建设中,较大地改变了集镇面貌。虎踞镇投资390万元完成农贸市场改建工程,投资400万元新建1个建材市场,投资100万元完善下水道、路灯等基础配套设施。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模式,筹建云阳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成功揭牌原氮肥厂、原造纸厂、原弹药库25.8公顷土地作为开发用地。
  【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多元化】“十一五”期间,茶陵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由原来的粮食“一头沉”向产业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截至2010年“十一五”期末,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4.58万公顷增长至4.71万公顷,增长2.8%;水稻总产量由2005年的33.89万吨,增加至35.33万吨,增长4.2%。在严塘、马江、枣市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优质稻、超级稻生产示范区(片)10个,推广优质、高效、高产品种30多个,2010年水稻品种优质率达95%。种养大户逐年增多。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33.33公顷以上的有2户,3.33公顷以上的122户,种植大户的数量和种植规模均创新高。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800多户,比2005年增加900多户,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大户320多户,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84户,出笼鸡或鸭1000羽以上的养禽大户286户,养鱼水面3.33公顷以上的渔业大户162户。
  特色产业厚积薄发。“十一五”期间,茶陵县被确定为省重点产烟县,先后在枣市、界首、马江、火田、腰陂等10余个乡镇发展烤烟种植,全县烤烟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702.67公顷发展到1400公顷,带动45个村的2235户农民发展致富。脐橙在在严塘、高陇、火田、秩堂、腰陂等乡镇得到大力推广,新建脐橙基地266.67公顷。截至2010年,全县脐橙面积达1266.67公顷,挂果面积1000公顷,年产量约14300吨,产值8500万元。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120多公顷,遍及界首、平水等11个乡镇,种植0.67公顷以上的大户53户,年总产量8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广东、上海、长沙。油茶是茶陵县重点发展的传统特色产业。全县有油茶林面积2.0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严塘、桃坑、秩堂、平水、虎踞、界首、湖口、潞水、马江等20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666.67公顷以上的乡镇9个。
  生态农业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型生态农业发展起点高,规模大。慧科生态园、万樟园林等休闲观光农业成为茶陵县现代农业的新标杆、新看点。株洲市慧科农业生态园占地133.33公顷,计划投资6000万元,发展集“特种养殖”、“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娱乐”、“苗木园林”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截至2010年,完成3000余万元的前期投资,休闲生态农业的架构已初具规模。公司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年利税100万元以上,5年后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生态农业园。万樟园林公司占地757.33公顷,是集园林景观欣赏、度假、休闲、避暑、会议、垂钓、狩猎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
  农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92个,涌现龙华农牧、红星盛康油脂公司、东方米业、万利粮油、好恰油业、古城香业等一批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4万余户、联结基地2.67余万公顷,推动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建立。龙华畜牧责任公司集原种猪扩繁、育肥、饲料加工销售、沼气生态循环利用为一体,近期投资1亿元,建成年出栏30万头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后可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和上市公司株洲唐人神牵手合作,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湖南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平虎工业园建成一个占地面积20公顷的农产品生态加工物流园,一条年加工1.2万吨茶籽,产茶油3000吨,茶皂素700吨,高碱活性炭1300吨,茶饼4000吨的生产线,年产值在1.8亿元以上。这将对推动茶陵县油茶产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惠民生】2010年,湖口镇、虎踞镇、界枣集中供水工程等3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被列为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要考核内容。项目计划总投资1519.51万元,解决305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涉及4个乡镇35个行政村。为了圆满完成各项工程任务,茶陵县以加强组织领导为抓手,成立由水利、计划、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建设领导小组,由水利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和乡镇协调配合,保障顺利施工。以打造精品工程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组织专门班子,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着力打造虎踞镇集中供水工程等上规模、上档次的精品工程。加强建后管理为关键,确保饮水工程的后期良性运行。全年实际完成总投资1608.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86.52万元,省、市配套资金164.91万元,群众自筹156.72万元。完成土石方9.1万立方米,浆砌石1078立方米,砼及钢筋砼2145立方米,铺设管网(DN315-50)130公里,投入劳动工日5.03万个。解决了3239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计划任务的106.2%。
  【洮水水库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截止2010年9月底,历时6载的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涉及移民达9189人。从2005年4月启动移民搬迁试点至今,历届县委、县政府按照“统一组织、有序进行、分批实施、连续搬迁”的工作思路,不断推动移民工作上新台阶。据统计,全县共有131个部门,3万余人次先后投入到这项宏伟的工程中。累计投入移民安置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1亿元;发放移民补偿款3.1亿元。在库区复建工程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4300万元,完成库区100公里环库公路路基和5座大中型桥梁工程复建;投资1000万元,完成39.55公里的10千伏线路架设和36.55公里的400伏线路架设。共发放建房补助1200万元、商业门面价值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2600万元,安排过渡房1200套;帮助解决465名移民子女就学,956名移民优先纳入低保。桃坑乡政府、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单位乔迁新楼,新集镇农贸市场成功开墟。后期帮扶工作成效显著。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共规划建设移民安置点16个,其中后靠安置点12个,外迁集中安置点4个,可安置移民2000多户。采取联建开发的形式,启动100余套安置房或经济适用房建设,其中有40户入住。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兴建热窝里手工编织、贵派电器技工等培训基地,培训移民3000余名,有1200余名移民上岗就业。规划“水果、养殖、油茶、茶叶、榆木”等五大农业产业生产基地、移民创业园工业产业基地,以及“老虎塘、热窝里、大窝里、邺坑集镇、盘古岭”等5个农贸市场。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10年,县委、县政府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创新招商方式,理顺运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招商任务超额完成。全县新签约项目17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过10亿元的项目2个,合同投资总额37.8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80%。新增外资项目1个,合同投资12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2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9%。招商质量大幅提升。积极参与“港洽周”、“2010湖南株洲建材产业暨旅游招商(佛山)推介会”等招商活动,招商引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成功引进华润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风能发电项目、恩平市会德丰陶瓷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佛山彩蝶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为优化全县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招商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加强对大项目、新项目、工业项目的考核,既考核引进资金的数量,又考核引进企业的开工率、投产率、贡献率。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机制,建立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推进和县级领导联系帮扶制度,对5000万元以上的招商项目实行分层调度,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年共召开项目落户协调会30余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80余个。
  炎陵县
  中共炎陵县委书记李晖
  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建光
  县委副书记戴诗平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章文才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勇明
  县委常委、副县长欧阳鹏志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许志汉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刘会才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饶祥明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建中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家盛
  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郭林
  县委常委、九龙工业园党工委书记谭新林
  县委常委左华荣(挂职)
  吴文刚(挂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古友发
  副主任张若平李润生
  范洪奇谢协农
  县人民政府县长周建光
  副县长王勇明
  欧阳鹏志
  吴文刚(挂职)
  盘淑芳王衡酃
  彭志邓绍宏
  盘晓文邹建平
  李奇
  政协炎陵县委员会主席李秋明
  副主席王爱祖赖春秀
  萧学菊罗光杰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永初
  【概况】2010年,炎陵县辖9个乡6个镇1个乡级农场。土地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4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83.51%,全省第一。年末全县总户数为57239户,人口出生率14.52‰,自然增长率10.47‰。年平均气温17.8℃,年内最高气温38.4℃,最低气温-3.3℃,年日照时数1620.4小时,年降雨量1741.4毫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8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4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23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8亿元,增长13.7%,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4:46.3:34.3。财税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325亿元,增长24.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56亿元,增长24.9%。税收收入完成2.168亿元,增长26.2%,其中国税完成1.02亿元,增长24.6%;地税完成1.21亿元,增长27.6%。财政完成1.1亿元,增长21.1%。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5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70元,增长3.4%。
  旅游经济日渐升温。炎帝陵创国家风景名胜区顺利通过国评,神农谷景区创国家4A景区顺利通过省评,炎陵和一国际大酒店、神农湾酒店开工建设,红军标语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鹿原陂小镇综合开发项目成功签约,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论坛会址永久落户炎陵,成功举办“庚寅年海峡两岸首届炎帝神农文化祭”等颇具影响的祭祀活动,旅游市场不断拓展,旅游人气迅速升温,全年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80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分别增长47%、29%、56%。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县规模企业68家,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8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316亿元,增长4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87亿元,增长49.9%。九龙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中小企业创业园)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园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99亿元,增长52.5%,完成工业增加值7.69亿元,增长50.6%,实现利润总额1.04亿元,增长38.1%,税收总额4162万元,增长25.6%。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431万元,增长4.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3千公顷,增长3.43%。粮食播种面积15.48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93337吨,油料产量2132吨,水果产量13204吨。生猪出栏13.7万头,家禽出栏47.4万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20公顷。
  推进城镇建设。累计投资9亿多元,实施24个城镇提质重点项目。炎陵文化广场、草坪河沿河风光带、县府路与炎帝陵神农大道徽派风貌改造等工程基本完工。给水扩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城区水道管网覆盖率达90%。城区大街小巷道路硬化率、亮化率分别达95%和98%。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日处理生活污水1万吨。开通全省首条电动汽车旅游示范线,成为全省首个“电动公交示范城”。推进交通建设。加快“三高一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S321县城至睦村段21.7公里、县城至炎帝陵牌坊段6.962公里的公路改造工程;启动G106县城至桂东槽里段67.362公里、S322牛岗排至深坳段10.981公里的公路改造工程;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5.4公里,全县县乡公路全部硬化,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建农村安居房150栋,农村危房改造400栋,新建农村沼气池903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8700人,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49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6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0个,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分别达100%、92.5%。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38.49亿元,增长55.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551万元,增长50.5%;第二产业投资31.63亿元,增长60.4%;第三产业投资6.01亿元,增长35.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33.67亿元,增长61.2%。城镇以上资产完成投资额35.96亿元,增长59.6%。农村资产完成投资额2.23亿元,增长2%。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全年共策划、包装项目390个,向上申报争取上级支持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8.44亿元,争取到位项目22个,争取到位资金5024万元。开发水平大幅提高。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3个(县外境内),合同引进内资26亿元,实际利用内资5.06亿元,增长41.8%。引进外资企业2家,外资到位资金650万美元,增长8.3%。全年实现重大工程项目融资1.7亿元,中小企业融资5970万元。县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银太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福来喜鹅业有限责任公司列入全省158家上市后备企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全县亿元项目3个。其中,G106炎陵至桂东槽里公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3.86亿元,完成14903万元,炎陵白鹅产业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完成2100万元,湖南时代高科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完成8250万元。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项目172个,本年投资项目个数143个。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增长18.8%。按销售地区分,城镇7.33亿元,增长19.1%;乡村1.93亿元,增长16.2%。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贸易额12.25亿元,增长2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总额2.75亿元,增长26.6%。金融平台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49亿元,增长27.9%;各项贷款余额14.02亿元,增长17.8%。
  教育强县稳步推进。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28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小学9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幼儿园30所。高中学业水平合格率达96.6%,居全市第一。继续推进“教育强县”战略,深入推动与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市一中合作办学,筹集“炎陵教育发展促进金”500万元,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合格学校”、“多媒体班班通”、“标准化课桌椅”等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0个,村级卫生室143个,覆盖率71%,16个乡镇(场)卫生院设施更趋完善。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办院,建立科学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县人民医院门诊人次同比增加60%,住院人次增长40%,业务收入增长45%,药品收入比例较上年下降10%。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首创“银行代缴筹资模式”,居全市第一,参合率98.58%,住院医疗费补偿率64.45%。各乡镇全面启动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和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演出文艺活动215场,观众13万人次。免费送戏下乡60场次。完成80家“农家书屋”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县宣传文化体育中心主体基本完工。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被评为株洲市第一个拥有国家、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金牌县”。社会保障稳步发展。新增城镇就业1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319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049人,参加失业保险11000人,参加医疗保险10972人。拥有敬老院14个,集中供养人数479人。新增廉租住房159套。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748人,农村五保对象607人。农民获家电下乡政策性补贴500万元。社会政治和谐稳定,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考评排名全市第一,全省第八。
  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企业和品牌项目不多,实现财政状况根本好转、增强县域综合实力的任务艰巨;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巨大,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三是发展环境还不优,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比较明显,改革开放的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炎陵县连续5年蝉联省级“平安县”】1月4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布2009年度市州及县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估结果,炎陵县再次被评为“平安县”,连续5年蝉联省级“平安县”。近年来,炎陵县在县城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主要路口等处安装6个电子眼,在居民小区、商业网点安装视频监控设施36处。在县城组织20名巡警、36名专业治安巡防队员,利用配备的4台电动巡逻车日夜巡逻,提高了街面防控能力。针对农村点多面广、治安管理难度大、警力相对不足的矛盾,炎陵县为各乡镇农村警务室配备2名辅警,协助民警处理突发纠纷等。组织青年农民义务巡防队,每天轮流巡查保治安。开展“平安县”、“法治炎陵”创建工作,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单位”等创建活动。
  【G106炎陵县城至桂东槽里段公路提质改造动工建设】3月,G106炎陵县城至桂东槽里段公路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建设。该路段全长67.362公里,预算总投资3.8605亿元,建设工期24个月,途经霞阳、垄溪、水口、中村、龙渣、平乐等6个乡镇,24个村(居)民委员会,全线由原三级公路标准提至二级公路标准,共分8个建设标段。年底完成工程形象进度40%,完成总投资14903万元,其中路基土方100.15万立方米、路基石方178.12万立方米、挡土墙47479.67千立方米、路面基层6605.76千平方米、桥梁786.49米、涵洞3777.46米。G106是株洲的“南大门”,是炎陵县境内唯一的一条国道,该路段提质改造后将极大改善炎陵县的外部交通条件。
  【省首家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落户炎陵】4月30日,湖南省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创立大会隆重举行,省、市银监局、信用联社负责人及县内外8家法人股东、151个自然人股东出席会议。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炎陵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基础上,由县内外8家法人股东、151个自然人股东发起,并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的全省第一家由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新创立的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机制和体制的灵活性,大力组织存款,全力支持炎陵县域经济发展。截至4月30日,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共募集股金1.2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仅为2.4%,资本充足率达19.23%,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389.56%,从业人员220人。
  【炎陵县开通全省首条电动汽车旅游示范线】7月4日,“湖南省首条电动汽车旅游示范线开通仪式”在炎陵县隆重举行,14辆崭新的节能、环保新型电动公交车“亮相”炎陵县城。副市长张国浩出席启动仪式。该县此次投入电动汽车旅游示范线的车辆共14台。其中,电混汽车4台,额定载客67人,单程8公里,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模式,汽车的节油率可达20%以上,废气排放可减少30%以上,主要用于开通县城至九龙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炎帝陵牌坊运营线路;电动汽车10台,每台14座,用于开通炎陵县城区2条运营线路。炎陵电动公交旅游线路的开通运行,对于提升炎帝陵景区形象、促进旅游升温、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炎陵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8月,炎陵县九龙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株洲江钨博大硬面材料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认定为湖南省2010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这是炎陵县首次成功申报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近年来,九龙经济技术开发区从配套实施、管理体制、招商引资上攻坚克难,促推园区竞争力提升。大力发展符合低碳经济、“两型”社会要求的环保型工业,鼓励引导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园区初步形成纺织、材料、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先后夺得“湖南省棉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湖南省第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纺织行业特色基地”、“株洲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单位”等4块牌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将有效增加企业科研经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炎陵县再获“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9月25日,炎陵县顺利通过国家考评,获“全国文化先进县”殊荣。这是炎陵县继1991年首获该项荣誉之后再次获此殊荣,也是株洲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近年来,炎陵县紧紧围绕市“文化提升”战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保护县域内的“古、红、绿”文化资源。“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炎陵客家山歌”、“苏区歌谣”、“炎帝传说”等分别入选国家级、省、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通过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措施,着力夯实文化产业基础。炎陵县还相继被评为湖南省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示范县和先进县、湖南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湖南省“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第二批计划项目定点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试点县、“湖南省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目标管理考核先进集体”、“株洲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炎陵开通株洲首条县长热线】9月29日,炎陵县正式开通县长热线,着力构建便民服务“绿色通道”,成为株洲市首个开通“县长热线”的县。该热线利用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整合全县各部门的特服号码,开通政府便民服务新平台,群众有咨询、建议、意见和投诉,只需拨打“26312345”,就可以与该县政府相连接。县长热线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安排专人接听,依据“集中受理、分级负责、归口管理、限时办结”的原则,予以当即答复、电话转办、网络交办和书面批办等形式进行办理,力求交办事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达100%,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努力建成政府的生命线、群众的感情线、招商的联络线、旅游的服务线。
  【炎陵县跻身全国林改百强县】10月10日,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炎陵县被授予“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强县”称号。炎陵县林业用地面积155.19公顷,森林覆盖率83.5%,居全省第一。2008年,炎陵县启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提出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国家的惠林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林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林改的同时,谋划“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做到“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到位;宣传培训、责任落实到位;民主决策、程序规范到位;依法林改、权属落实到位”。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组的高度肯定,农民群众称之为最彻底、最让人放心的改革运动。截至10月底,炎陵县林地现场核实率为100%,发证率为95%,输机打证14.2多万公顷,发放新证9万多本。
  【炎陵县获省“双拥模范县”三连冠】11月30日,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长沙隆重举行,炎陵县被命名为省“双拥模范县”,是株洲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成功实现创建省“双拥模范县”三连冠。此前,2003年、2006年炎陵县2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县”称号。近年来,炎陵县为切实加强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工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将双拥工作列入县“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内容。大力宣传营造双拥工作良好氛围,突出重点,全面落实优抚政策,提高军人立功、家属受奖标准,高度重视征兵工作,实现连续35年37次无责任退兵。
  【全国劳动模范兰才干优秀事迹在全省推广】12月13日,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兰才干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委礼堂举行。报告会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向兰才干学习活动。兰才干担任炎陵县梅岗村村支部书记一职以来,17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无私奉献,虽然身患胃癌仍坚守岗位,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兰才干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村支书兰才干同志无私奉献赢得群众拥护的事迹很感人,请注意总结、宣传。”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强调,要在全省广泛宣传兰才干的先进事迹,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创先争优作表率。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12月21日,炎陵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成为株洲市首个国家级卫生县城。自2008年全面铺开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以来,炎陵县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整治县城面貌,改善居住环境。投入3亿元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县城下水道管网等卫生项目建设,提质改造47条小街小巷。改造建设神农、东区、坎坪等农贸市场;投入2000万元建成湘山滨水、接龙桥休闲广场、草坪河风光带等绿色休闲景观6处,县城景观面积达8.5公顷;开通全省首条电动汽车旅游示范线。先后获得“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名县”2张名片。在创卫过程中,炎陵县结合创卫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集中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农贸市场、“五小”行业等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县城面貌。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背巷实行12小时保洁,城市垃圾密闭式运输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0%。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群众参与率大幅提升。经调查,居民对县城卫生状况满意度达96%,形成了全民创卫的良好氛围。
  【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农合单病种管理模式】2010年,为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炎陵县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单病种管理模式,将59个病种列入管理范围,可报费用达100%,实际补助比例县、乡分别达60%、70%以上,人民群众受益明显。炎陵县新农合始于2006年,近年来,炎陵县积极探索新农合管理方式并取得突破,对单病种实行“病种确定、费用评估、协议管理、定额补助、超支自负、审核监督”的管理办法。同时,积极促成了省人民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协作办院,引进人才与设备,开设特色专科,使单病种管理得到有效实施。2010年炎陵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首创“银行代缴筹资模式”,基本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参合率98.58%,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64.45%,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单病种次均住院费用较一般住院病种费用人均降低了456元,年度节约基金70.47万元,大大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