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506
颗粒名称: 农业和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64
页数: 12
页码: 180-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0年株洲市农业产值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建设改革情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株洲市 农村经济 农村工作

内容

【概况】2010年,株洲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好中见快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58元,同比增加1156元,增长17.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加速发展,醴陵、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株洲县、炎陵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农村经济综合指标稳居全省第二。
  一、农民增收势头强劲。一是农产品量价齐升带动农民增收。全年出栏生猪441万头,生猪销售价格达830元/百斤,同比增长25%。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86.67公顷和3.8万吨,稻谷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均有较大涨幅。攸县、醴陵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二是非农产业驱动增收。劳务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6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70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2%,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从农村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大幅增加。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农民增收。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人均达210元,增长70.8%。四是惠农政策促动农民增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6.31亿元,同比增长27%,农民政策性人均增收330元。
  二、现代农业发展提速。一是以粮食为主的规模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年种植粮食面积26.33万公顷,总产187万吨,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7个丰收年。种植业、养殖业向大户、能手集中,全市水稻规模种植面积超过50%,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超过60%。唐人神集团建成国内唯一的中美合资世界顶级种猪场。二是以机收为主的机械化生产实现新突破。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从播种、病虫防治、收获、烘干全部实现机械化,全市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6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三是以休闲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大提速。出台促进旅游升温、休闲农业发展的8条优惠政策,全市休闲农庄发展到243家,实现营业总收入3.05亿元。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700多家,培育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5115”重点工程企业唐人神集团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83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50亿元。
  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蓬勃发展。加大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力度,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共流转土地5.67万公顷,流转率达3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天元区、炎陵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林权证抵押贷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3家,专业合作社达389家,带动28万户农户增收致富。二是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完成。通过“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努力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林业得发展”,全市林权主体改革提前完成。省政府在炎陵召开林改新闻发布会,株洲市获评全省林业建设“湘林杯”。三是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取得实效。借鉴高塘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经验,在云田、松西子、仙庾、星光等村庄推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三变”(土地变国有、农民变市民、村组变社区)、“六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步伐稳步推进。农村“两会一部”兑付工作进展顺利,水务一体化、市渔场改革全面启动,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技、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推手,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年全市投入资金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9万处,治理病险水库8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开发整理农田0.6万公顷。市水利局获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完成通畅通达公路建设1135公里,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95%。加强造林绿化,完成造林面积1.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15%,炎陵县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并入选“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新建沼气池8386个,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系统356个。农网改造、通讯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一园二区五片示范村”启动项目180个。云田、松西子、仙庾、湘云、百井等村被誉为市农家旅游休闲“五朵金花”,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株洲市召开,株洲县、炎陵县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五、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万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万人。计生工作强力推进,株洲市被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市。在株洲县及城市4区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5%。改扩建乡镇敬老院6所,完成1115栋农村安居房工程建设,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超过28%。新解决39万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启动放心粮油示范工程,果蔬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1.02%以内;积极开展粮食项目建设,落实3.5万吨市县(区)储备粮任务。建立气象自动观测站160个,现代气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残疾人技能培训345人,残疾人的保障机制和服务机制逐步健全。防汛抗灾取得全面胜利,动物防疫确保了清净“无疫”,农村社会连续22年无群体性涉农恶性案件。
  【大力扶持省级示范社建设】2010年,株洲市有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分别为:株洲县湘渌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醴陵市协力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醴陵市新立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攸县上升生猪合作社、攸县佳利蔬菜产品合作社、炎陵县平乐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0年,全市共安排资金200万元,其中市里安排60万元,即50万元专项经费和10万元工作经费。有示范社建设任务的4个县市安排100万元的专项扶持经费和40万元工作经费,共计140万元。具体安排情况是:株洲县共30万元,含专项扶持20万元,工作经费10万元;醴陵市共40万元,含专项扶持30万元,工作经费10万元;攸县共40万元,含专项扶持30万元,工作经费10万元;炎陵县共30万元,含专项扶持20万元,工作经费10万元。炎陵平乐黄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所产黄桃按不低于6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全年产量45万公斤,最高零售价涨至30元/公斤,解决农民劳动力0.6万人,其中,解决残疾人就业100人,为农民创收3500万元。8月上旬,该社所辖平乐乡种植基地便新增农民存款近1000万元。2010年2月合作社荣获省十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5月荣获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的建设,促进和带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38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成员4.1万人,带动农户11.67万户。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2010年,株洲市规范市、县(市)、乡、村4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站,规范合同订立双方行为。截至年底,全市流转农村土地25.33万公顷,占全市农用地面积的28.5%,其中,耕地流转5.36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5%。天元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证书》作为抵押,为1家流入主体解决支农贷款200万元,初步探索出了解决融资难的一条新路。株洲县开心农场探索出让城里人到自己场内租种菜地的新做法。荷塘区出台《鼓励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暂行办法》,年底奖励流转大户68万元。
  【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检】7月初,全市认真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截至9月16日,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基本结束,总体情况如下:2007~2009年,株洲市市本级及各县市区级财政共安排强农惠农资金23953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安排强农惠农资金171059.84万元。自查自纠阶段中,发现违规违纪违法案件41个,违规违纪违法金额858.15万元(包括以往接受检查发现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22个,违规违纪违法金额484.2万元)。重点检查阶段,检查单位320个,资金项目767项,发现违规违纪违法金额1066.7万元。针对省重点检查组指出的“株洲县通乡公路建设工程招标违反省政府规定”、“醴陵市X015唐堆线建设项目没有组织公开招投标”、“攸县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不符合相关规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欠规范”4个问题,株洲市农村经济管理处认真落实整改责任,对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查处,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截至10月21日,市县两级共发现问题171个,违规违纪违法金额2338.08万元。整改到位163个,涉及金额2295.73万元;正在整改的8个,涉及金额42.35万元;责任追究21人,其中:行政处罚3人;党纪政纪处分7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1人。2010年,全市各地通过“一卡通”发放的惠农补贴项目平均达25项,发放惠农补贴资金达3亿元以上。
  【规范村级财务审计工作】2010年,全市开展第七届村级组织财务清查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年全市共有542个村级单位完成专项审计,审计金额达14651.82万元,查出违规违纪金额45.2万元。炎陵县审计村级单位152个,审计金额1180.4万元,查出违规违纪金额20余万元。
  【完成年度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兑付工作】2010年,省处置办安排株洲市配套总额397.52万元,其中株洲县107.36万元;醴陵市6.3万元;攸县231.32万元;茶陵县52.33万元;炎陵县0.21万元。年底前,株洲县、攸县和茶陵县3个县实际兑付任务全部完成。
  【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工作】2010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扶持数量和金额进一步扩大。全年全市到位项目10个,总额达1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项目7个,金额为110万元。分别为株洲县湘渌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33.33公顷高产优质葡萄基地建设、品种引进繁育、农民培训10万元;醴陵市协力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种猪引进、农民培训、信息网络建设30万元;醴陵市新立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品种引进、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认证、农民培训、信息网络建设10万元;醴陵市湘醴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引进、农民培训、专家咨询、营销网络建设20万元;攸县上升生猪合作社5000平方米种猪繁育场新建、种猪引进20万元;攸县佳利蔬菜产品合作社53.33公顷香椿生产基地建设、1000平方米香椿生产加工车间建设、农民培训10万元;茶陵县利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农民培训10万元。其中,省财政项目3个,金额为23万元。分别为醴陵市金颖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2万元;攸县穗丰水稻植保合作社(含丰泰水稻社1万元)11万元;炎陵县平乐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万元。
  种植业
  【概况】2010年,全市农业系统着眼于调结构、保增收、惠民生工作大局,努力战胜低温、洪涝、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农业经济继续呈现出好中见快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23.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65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17.8%,农村经济综合指标稳居全省第二。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努力克服长期低温阴雨、洪涝及病虫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据统计,201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6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5万公顷,增长1.31%,总产184.5万吨,比上年增加0.9万吨,增长0.47%,是继2004年以来的第7个丰收年。粮食单产474公斤/亩,水稻单产484公斤/亩,均比上年增加9公斤/亩、高出全省70~80公斤/亩,位居全省第一。优质稻发展到11.33万公顷,其中高档优质稻1.8万公顷。全年规范足额下拨“四补贴”资金28477万元,其中,农作物良种补贴5204万元,粮食直补289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8423万元,肥料补贴1960万元。全市共流转农村土地25.2万公顷,占全市农用地面积的28.12%,其中耕地流转5.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2.75%。
  经济作物稳步发展。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10.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67公顷;总产值34.59亿元,较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4.53%,连续6年实现经作产值占种植业比重的50%以上。其中,蔬菜种植面积5.88万公顷,总产132.8万吨,产值22.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75%和5.1%,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7种之多;水果2.1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3.33公顷,总产20.7万吨,产值5.13亿元,桃、梨、李、葡萄等时鲜水果产量有所增加;果用瓜7826公顷,总产15.38万吨,均与上年持平;茶叶1953.33公顷,与上年持平,总产1766吨,比上年增加387吨,产值2900万元,比上年增加241万元。全市农作物设施栽培发展迅速,面积达3.69万公顷,其中,蔬菜设施栽培面积1.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26.67公顷,增长7.4%;其中大中棚栽培面积1126.67公顷,小拱棚7460公顷,遮阳网2666.67公顷,防虫网746.67公顷;经作设施栽培面积达3546.67公顷,其中水果套袋面积1400公顷;粮食作物设施栽培2.13万公顷。
  休闲农业提质扩容。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好“旅游升温”战的要求,全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抓住发展机遇,扎实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发展休闲农业。9月7日,全市休闲农业工作会议召开,株洲市出台《株洲市鼓励休闲农业发展八项优惠政策》(株政发〔2010〕22号),以发展休闲农业,助推“旅游升温”。8项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资金、用水用电、星级评定、激励机制等方面对休闲农庄进行规范和扶植,鼓励全市休闲农业做大做强做优。出台《株洲市鼓励休闲农业发展八项优惠政策》。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43家,其中,省五星级休闲农庄12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5家,接待游客21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经营总收入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5%。
  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0.48亿元,销售收入145.74亿元,增加值49.9亿元,利润7.05亿元,上缴税金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8%、15.2%、29.27%、33.27%、28.57%。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发展到273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35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5家(国家级2家,省级14家,市级69家),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79%。同时,品牌建设成绩喜人,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省著名商标19个、湖南名牌产品14个,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比“十五”期间增加47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全年全市农业部门先后投入200万元重点建立18个农产品标准化基地,面积达1333.33公顷;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抽样检查23次,抽检农产品达50余种,样本63930批次,农产品合格率达98.68%,其中抽检蔬菜样本58877批次,合格率98.67%。省农业厅抽检全市农产品7次,农残超标率在省定范围内;全市“三品一标”新认证数达7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7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9个无公害农产品取得复查换证证书,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总数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00个,达1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3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三品一标”认证创历史最高纪录,并超额完成省定任务。为有效抑制蔬菜农药残留,确保师生饮食安全,7月2日,株洲市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校园”工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农业局局长胡里仁到株洲市五中、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赠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备和相关药剂。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实抓好生产源头监管,株洲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承诺行动。7月16日,首批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承诺仪式在芦淞区新庄蔬菜基地举行。来自市区和株洲县的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递交了质量安全承诺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全年全市没有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在11月省农业厅组织的对全省14个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交叉检查中,株洲市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绩得到检查组和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居全省首位。
  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创新高。全年株洲市向部、省申报农业专项135个,到位资金1.11亿元;完成农业招商项目10个,招商引资到位4430万元,完成市政绩考核目标的147.7%。
  【省市实事圆满完成】2010年,株洲市农业局承担的省、市为民办实事任务主要有2件,即“7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和“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8%以内”。11月,由市农业、财政、统计等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对石峰区云田乡云田村、荷塘区仙庾镇仙庾村、株洲县南阳桥乡南岸村、醴陵孙家湾乡孙家湾村、醴陵东堡乡漏水坪村、攸县菜花坪镇谭桥村、茶陵湖口镇小潭村等7个清洁工程示范村进行实地验收,7个清洁工程建设村全部完成项目所要求的目标任务。根据省农业厅组织检查的结果,株洲市清洁工程的建设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市农业局对农产品开展多次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实事要求的8%以内。
  【攸县项目区田间工程通过世界银行验收】1月初,株洲市超级杂交早籼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子项目攸县项目区田间工程,通过世界银行委托的专家组现场验收。该项目系株洲亚邦种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世界银行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分布于攸县4个镇的5个村,建设总面积达275.33公顷。项目区建成后,这5个村的农民通过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每年可增收330万元。同时可带动周边20个乡镇、1.5万户,每年可增收2.6亿元。专家组认为,通过采取“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攸县乃至株洲将成为国内早籼稻良种繁育的重要基地,引领南方稻区早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天元区绿色食品认证实现零的突破】3月初,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证,天元区湘云葡萄园基地生产的“湘云”葡萄荣获绿色食品A级认证,该基地成为天元区首家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基地。近年来,天元区群丰镇湘云村9位农民合资数百万元,采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公司参与、市场化运作、土地流转的方式,按照“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模式,组建株洲市壹加玖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湘云葡萄园基地,计划总投资5600万元,分3期实施,逐步扩大规模至50公顷,力创高标准绿色生态果园。基地占地20公顷,基础设施齐全。为提高葡萄质量和品位,基地专门聘请全国著名的葡萄种植专家、省农大石雪晖教授作为技术顾问,邀请株洲市农科所的专家定期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和全程提供技术支持,澧县葡萄基地委派1名高级技术人员常驻指导,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生产。园内种植葡萄品种繁多,其中夏黑、红宝石等品种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
  【攸县成立首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4月14日,攸县首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攸县鑫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落户上云桥镇。攸县鑫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60万元,首期投入300余万元,在上云桥镇老头岭、冯家坳、圳江3个村建立基地,种植面积近26.67公顷,同时带动周边200余农户种植,推广种植面积达26.67公顷。合作社的成立,将推动攸县金银花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广大农户快速增收。
  【2010年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项目银企对接洽谈会】为促进银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互赢,缓解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压力,4月20日、4月23日,由市农业局组织召开2010年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项目银企对接洽谈会,市农发行、市农行主要负责人和全市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参加洽谈会。会上,有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资金总额达3.6亿元。对接活动成效明显,受到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一致好评和普遍欢迎。
  【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危朝安到株洲视察早稻生产】5月3日,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危朝安深入醴陵大障镇、泗汾镇等地,检查粮食生产计划落实情况,察看早稻的长势情况。危朝安副部长对株洲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面积所取得成绩表示十分满意,特别是对醴陵市发展粮食生产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全市抓住时节,进一步落实措施,努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省农业厅厅长田家贵等参加督察。
  【炎陵县平乐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50佳”】2010年,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合作经济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活动中,炎陵县平乐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国数百家合作经济组织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合作社。炎陵平乐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为经营机制,以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增强果农生产技能为立足点,以打造“炎陵黄桃”品牌产品为目标,围绕良种苗木供应、基地高标准创建、产品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营销等环节加强技术指导,千方百计带动果农奔康致富。2月,合作社被评选为“湖南省十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果品加工物流集散园落户株洲市】2010年,占地20公顷、总投资达2亿美元的果品加工物流集散园落户金山工业园二期,它将成为辐射全国的大型水果精加工、配送、出口及物流配套园区。5月10日,荷塘区与真滋味坚果有限公司、志宏国际物流公司正式签约入园。真滋味坚果有限公司是一家澳大利亚独资公司,成立于1979年,主要销售各类坚果、干果和点心小吃,该公司与澳大利亚境内和海外的高品质坚果种植者和供应商联系紧密。志宏国际物流公司在香港注册,主要从事货运服务业务,其代理公司分布于中国各大港口城市及世界各地。
  【醴陵首创全省“农产品产地编码标识”制度】6月上旬,醴陵市农业局将该市全部农产品实行产地编码标识,以更好地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基地准出和实行可追溯的产地制度,这在全省属首创。对全部农产品实行产地编码标识,即将生产区域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组名和产品名称编成10位数阿拉伯数字。凡是基地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贴有安全编码标识的基地准出证,消费者按照证上的编码,可以在醴陵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产地查询,做到了农产品消费“心中有数,吃了放心”。
  【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工作会议在醴陵召开】6月21~22日,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工作会议在醴陵召开,来自全省14个州、市,33个县市农业局主要领导共110人参加会议。会议代表参观了醴陵市泗汾镇农场村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和泗汾农业技术站建设。会上,省农业厅总农艺师刘年喜要求各项目县学习先进、总结经验,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全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早稻现场会在醴陵举行】7月6日,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早稻现场会在醴陵市召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临大会并讲话。来自全省14个地州市的农业局长、水稻研究专家及36个“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基地县的农业局长等200多人参加会议,并到醴陵市泗汾镇石湾村,现场察看了160公顷超级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基地。
  【炎陵大院高山乌龙茶荣获“国饮杯”特等奖】8月26日,炎陵县选送的大院农场归龙窝高山乌龙茶园生产的高山乌龙茶在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第一阶段)获青茶特等奖。大院农场高山乌龙茶基地在海拔1350~1650米之间,是湖南最高海拔茶园。自台商2001年开发建园以来,按“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的要求,以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为目标。截至2010年初,基地开发种植高山乌龙茶100公顷。此次选送参加全国首届“国饮杯”评比活动的“大院农场归龙窝茶园高山乌龙茶”,以其外形颗粒圆结;色泽青绿油润;香气浓郁,有花香;汤色蜜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甘醇、鲜爽、灵活;叶底嫩软、绿亮等特点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此项殊荣的获得,为炎陵打造茶叶知名品牌,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农业厅与市政府“厅市合作”协议签约】10月11日,省农业厅、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建“两型”社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株洲市华天大酒店举行。省农业厅厅长田家贵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共同签署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由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主持。签约仪式上,市委书记陈君文指出,这次合作协议的签署,为进一步推进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一次难得的机遇。并表示株洲市将认真履行协议,强化服务监管,着力搭平台、引资金、学技术,努力扶龙头、树品牌、谋发展,全力推动株洲“三农”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田家贵厅长对株洲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
  【醴陵市农作物栽培技术在全省率先步入规范化时代】10月22~23日,醴陵市水稻、蔬菜、茶叶、甜瓜等20项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通过株洲市评审。此前,醴陵市《醴陵市花椰菜栽培技术规程》等2项标准和《醴陵市早稻翻耕撒播技术规程》等分别通过省、市审定,至此,醴陵市主要农作物技术规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醴陵市农技推广中心结合本地特色,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开展试验示范,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等方式,制定了一系列栽培技术规范。株洲市农业标准规范专家组一致认为:此次出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符合实际,文字简练,通俗实用,可操作性强,对规范醴陵水稻及无公害水果、果用瓜及蔬菜生产,提高产量和优化品质、促进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7个产品获农博会金奖】11月24日,为期7天的2010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圆满落下帷幕。株洲市的湖南天源食品有限公司“戴永红”原味南瓜子、奶油蚕豆、原味西瓜子、迁西板栗、原味葵花籽、开口核桃和攸县海源豆制厂攸县“田豆香”卤制品香干等7个产品获2010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株洲市农业局获最佳组织奖。株洲市组织唐人神集团、天源食品、金巢食品、鸿华鸭业等11家企业参展,展品数百个。
  【全市农业工作获部、省级多项荣誉】2010年,全市农业工作在全国、全省斩获多项殊荣。在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市农业局局长胡里仁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攸县、醴陵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醴陵市的巫启凤和谢树雪、攸县的朱国林、株洲县的彭满珍等4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在农业部主办的全国农业执法技能比武活动中,市县2名执法人员曹全国、周湘波与省总队队员彭才英组成湖南代表队获团体三等奖,拍摄的执法短片入选全国农业行政执法教学案例。市农业局获全省2010年度市州农业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全省2010年度市州乡镇企业局目标管理一等奖。在2010年度全省农业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株洲县农业局、攸县乡镇企业局、醴陵市蔬菜办、醴陵市白兔潭镇农产品质监站、醴陵市泗汾镇农技站均被评为全省农业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醴陵市农业局局长钟国建、炎陵县十都镇农技站站长邹伟华分别被评为全省农业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十佳农业局长”之一、“十佳乡镇农技站长”之一。同时,醴陵市被评为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并获奖励100万元;株洲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省第一,市农业局被评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先进单位,醴陵市农业局被评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试点县工作先进单位。
  【“茶陵大蒜”、“茶陵黄牛”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月底,“茶陵大蒜”、“茶陵黄牛”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茶陵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大蒜是茶陵的传统特色农产品,以个大瓣壮、皮紫肉白、包裹严实、香辣浓郁而驰名国内外,因品质上乘,明清时被列为“贡品”。全县种植面积800公顷左右,年总产量约2000吨。茶陵黄牛是该县养殖范围较广的特色农产品,由农民天然放牧。茶陵黄牛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农业科学研究
  【概况】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建制于1962年6月,1995年加挂株洲市蔬菜研究所,2010年升格为正处级,差(定)额拨款事业单位。
  2010年,株洲市农科所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获科技成果奖2项,审定新品种(组合)5个,其中1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4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科研进展呈现强劲势头。“两系法广适型早籼超级稻株两优30的选育与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株1S的选育与应用”获株洲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合作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组合株两优173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合作选育的两系中熟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06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作选育的两系中熟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1733、株两优4026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作选育的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152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生物育种实验平台建设及设施维修改造”项目、世行贷款农业项目《株洲市超级杂交早籼稻良种繁育基地》子项目续建、“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技术机理研究”项目、“株两优173推广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湘中水稻区域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优质稻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协作研究课题)”等6个项目获批。
  【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视察株洲市农科所】12月3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应邀到株洲市视察工作。市委书记陈君文陪同视察。
  袁隆平院士先后视察了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市规划展览馆和新落成的株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会上,市委书记陈君文介绍了株洲市情况。党委书记、所长程建强汇报了全市农业科研工作。袁隆平院士高度赞扬株洲市农科所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要求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加大对株洲市农科所的支持,开展科技合作研发。
  袁隆平院士与市委书记陈君文等专家领导参加株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成暨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湖南省农科院院长邹学校,湖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株洲市政协主席刘岁文,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蔡典维等专家领导陪同考察。
  【株洲市农科所成为湖南省优质稻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协作单位】9月4日,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凌文彬,党委委员、水稻研究室主任石天宝参加湖南省优质稻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协作攻关会议。这标志着株洲市农科所正式成为湖南省优质稻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协作单位。会议由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陈学斌主持,省优质稻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何铁林就项目的立项背景、项目实施、联合协作攻关等方面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省优质稻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执行专家赵正洪研究员就项目实施方案作了报告说明。市农科所副所长凌文彬就株洲所科研基本情况、科研条件、优质稻育种进展等作了汇报,并代表株洲市农科所与项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签订《高档优质早(中)稻品种选育》专题合同任务书。
  【石天宝获“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10年12月,株洲市农科所党委委员、水稻室主任石天宝获“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石天宝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参与选育通过审定品种(组合)16个,选育的3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实现株洲市植物新品种保护权“零”的突破。其中,参与研究的科研成果“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的选育研究”200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亿元以上。
  养殖业
  【概况】201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747.97万头,出栏463.19万头,存栏284.78万头;牛饲养量21.48万头,出栏5.28万头,存栏16.2万头;羊饲养量96.71万只,出栏52.41万只,存栏44.3万只;家禽饲养量3764.53万羽,出笼2255.36万羽,存笼1509.17万羽;全市肉类总产量394007.8万吨,蛋品产量4.6万吨,水产品产量7.9万吨,主要生产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畜禽规模养殖步伐明显提速。2010年,龙华农牧公司在茶陵新建全省规模最大、栏舍标准最高、自动化管理程度最先进、污染处理效果最好的标准化养猪示范场。唐人神集团在株洲县建成国内唯一的中美合资世界顶级种猪场。炎陵白鹅产业发展迅速,白鹅出笼突破100万羽。唐人神1000万头生猪产业化跨100亿元工程完成立项和选址,百万头生猪屠宰线、西式火腿加工线正式建成投产。“百区千户”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6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超过500户,规模养殖比重突破60%。治污得力。根据省局要求,全年全市116家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面完成治污整改。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明显提效。2010年,全市生猪、牛、羊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免疫密度均为100%,其他动物疫病的免疫比上年同期也有所增长。年内,对各地乡、村动物防疫员、养殖大户和其他兽医从业人员集中培训。全市统一出台免疫公示卡制度,印制养殖档案和免疫台账。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全市通过省级无公害生猪生产产地认证312万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产地认证9160公顷,无公害畜禽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个,无公害畜禽水产品认证9个,大、中生猪免疫标识的挂标率100%。全市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整治行动17次,查处不合格饲料3.2吨、不合格兽药320公斤,罚款5.15万元,取缔非法饲料、兽药经营户6户。进行生猪产地检疫160万头,查处病畜0.08万头,检疫率为96%;屠宰检疫18万多头,禁宰病猪0.45万头,屠场检疫率为100%。
  渔政监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加大对全市渔业市场、酒店、宾馆及各小饭馆的执法检查力度,查处违法经营鲟类鱼小型酒店2家。成功举行“长株潭”三市第三次大型鱼类人工放流活动。全年共抓获违法捕捞渔船8艘,没收电捕设备8套,取缔迷魂阵6套,没收违法渔货物200公斤,处罚2人,有效打击了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全面完成株洲市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的各项任务。
  养殖科技推广工作明显提质。全年全市开展业务服务6次,举办技术讲座8场,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印发畜牧水产科技信息资料8000余份,接受养殖户咨询及上门服务达600多人次。重点推介攸县麻鸭、酃县白鹅、杜长大杂交组合(种猪)等49个主导品种,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生猪规模场标准化饲养技术、提高能繁母猪生产能力技术等23项畜牧技术,淡水池塘健康养殖和高效增氧技术、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技术改造、网箱无公害养殖技术等12项渔业技术。
  【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6月24日,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在株洲市召开。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畜牧水产局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全省14个地州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先后参观茶陵县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攸县东方红牧业公司,听取了相关情况汇报。市政协副主席谢罗生陪同参观。省农业厅常务副厅长曹英华对株洲市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省畜牧水产局与株洲市签署合作备忘录】9月8日,省畜牧水产局与市政府签署共建“两型”社会合作备忘录。双方承诺:将建立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市委书记陈君文,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会见省畜牧水产局局长曹英华一行。根据备忘录,双方合作内容包括:做好养殖业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实施生态健康养殖,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及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养殖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双方将建立项目对接和联席会议制度、联动工作和信息共享机制。省畜牧水产局将在技术指导、项目申报、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王群在签约仪式上致辞。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主持签约仪式。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为进一步适应畜牧水产工作的新要求,努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株洲市畜牧水产局正式更名为“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市动物防疫站正式更名为“株洲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株洲市动物疫病防治控制中心”)。4月28日,举行更名挂牌仪式。省畜牧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英华,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株洲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格林,长沙市畜牧水产局局长聂荣富,湘潭市畜牧水产局局长余国伟等参加揭牌仪式。
  【湘江长株潭段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5月5日,湘江长株潭段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株洲市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宣布放流活动开始。市委书记陈君文出席活动。此次放流活动,是湘江长株潭段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株潭3市联合向湘江投放四大家鱼原种良种鱼苗200万尾、亲本50组、胭脂鱼1000尾、乌龟200只。投放湘江的50组鱼类亲本,每条平均重5公斤,均具备繁殖能力。
  长株潭地区城市密集,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随着水质的恶化,加上过度捕捞,湘江渔业资源大为衰减,有30多种鱼类数量明显减少,年渔获量仅为40年前的两三成。近3年,株洲市累计向湘江投放良种鱼苗500万尾。
  林业
  【概况】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73.3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5.04%;林地面积59.1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81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53%。林业产值达67.07亿元,全市呈现资源增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的良好态势。
  大兴造林,不断夯实生态基础。2010年,全市形成“众志成城促林业,齐心协力抓造林”的良好局面。一是植树造林声势大、效果好。全市完成育苗106.67公顷,提供优质种苗7270.5万株;造林1.52万公顷,为省厅下达任务的1.86倍;义务植树820万株,尽责率达86.7%。二是“三边”造林力度大、质量高。全市“三边”造林总任务0.44万公顷,截至2010年底,完成造林0.3万公顷。市、县两级财政拨款近2000万元开展“三边”造林,醴陵等地采用专业造林队高标准整地、造林。三是大户造林规模大、发展快,全市共有造林公司和大户1156户,面积达2.40万公顷。醴陵金桥油茶专业合作社在醴潭高速公路两边建设万亩油茶基地,森龙公司在株洲县洲坪乡建设油茶基地193.33公顷,广东东莞客商在攸县皇图岭兴建高标准油茶林66.67公顷。
  强化管理,全力保护森林资源。一是严防森林火灾。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责任制,不断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防火扑火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2010年全市森林火灾发生31起,受害面积133.33公顷,较往年均有大幅度下降。二是防控生物灾害。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0.76万公顷,发生率1.3%;成灾0.11万公顷,成灾率1.85‰;无公害防治0.57万公顷,无公害防治率达75%。三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累计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4个(其中重要湿地6处)、森林公园5个,总经营面积分别达3.73万公顷、4.67万公顷,建设各级生态公益林30.57万公顷,保护格局初步形成。四是开展湿地普查。调查湿地斑块961个(水田除外),湿地总面积3.58万公顷。在神农谷自然保护区新核定高山沼泽湿地826.7公顷,其中有200公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五是严厉打击涉林犯罪。通过开展“春季行动”、“火案二号”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涉林案件532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563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优化服务,着力发展林业产业。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在项目筛选、包装、申报、实施等各个环节上加大力度,确保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各类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2.7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29亿元),到位资金1.50亿元。二是开展测土配方工作。全市对20.29万个小班进行野外核查,完成基础数据入库更新,工作进度、质量居全省前列。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全年全市涉林招商引资过亿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涉林省级龙头企业达17家。四是组织参加省首届家博会。株洲市投入30余万元,布置展区450平方米,组织攸县奇瑞、茶陵木森、炎陵中冠等11家企业参展。参展家具与木竹装饰品共有10大类,近百个品种,上千件展品。香樟缘等4种产品获展览会金奖,株洲市获优秀组织奖。
  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存在问题。突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市林业局共收到建议、提案4件,内容涉及油茶产业发展、森林城市建设、山体水域保护等几个方面。市林业局制定措施,着力解决,先后申报并确定1个国家级、3个省级油茶重点县市,为建设油茶产业强市打下坚实基础;结合“三边造林”积极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增加城区森林面积;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对山体、水域保护的决定》,进一步强化全市山体、湿地的保护工作。4件建议、提案办理见面、满意率均达100%。
  【株洲市喜获“湘林杯”】2010年,株洲市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业工作亮点纷呈,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成绩突出。造林面积为省里下达任务的1.86倍;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为全省最低的地市;炎陵县跻身全国林改百强县之列,并承办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总产值、林业建设投入的增长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效。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株洲市人民政府被省政府授予“湘林杯”林业建设目标管理优胜奖,并颁发“湘林杯”。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林改工作是株洲市2010年度的“十大改革”之一,也是全市的“一把手”工程。截至年底,实际完成现场核实面积66.32万公顷,现场核实率达98.92%;完成发证640万公顷,发证率达95.48%;涉及山林纠纷3431件,已调处3300件,纠纷调处率96.18%。通过多措并举,全市于10月提前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10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炎陵县龙溪乡菜坪村举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多家国家级、省级主要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通过政府、媒体、林农直接对话,向社会展示全省林改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示了林改给株洲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厅市合作”推进“两型”社会建设】8月20日,省林业厅与株洲市政府签署“共建‘两型’社会备忘录”,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等省市领导参加活动。根据“备忘录”内容,省林业厅将对株洲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工程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林业政策扶植等4个方面重点支持,株洲将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建设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工作。通过厅市合作协议的签订,强化了林业工作力度,同时给株洲市林业发展带来机遇、给“两型”社会建设增添活力。
  【开展湿地普查】3~10月,株洲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经过调查核实,全市有湿地斑块961个,湿地总面积35812.9公顷,其中河流湿地26860.48公顷,湖泊湿地1179.3公顷,沼泽湿地937.6公顷,人工湿地6835.42公顷,湿地植被总面积10547.02公顷,水稻田182793.7公顷。其中,炎陵县桃源洞自然保护区新核定山地沼泽湿地826.7公顷,并有200公顷极具观赏价值。
  【林业测土配方工作】自3月30日全市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核查工作动员及培训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各地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在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同时,对测土配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积极稳步推进核查工作。株洲市林业局积极采取措施,开展专项监督检查9次,组织召开全市调度会5次,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测土配方工作。截至年底,全市20.29万个小班立地因子野外核查、基础数据入库更新、土壤肥力因子核查等工作全面完成。测土配方成果在2010年冬季造林中得到应用,预计2011年推广应用率将超过70%。
  水利水电
  【概况】2010年,株洲市水利局内设8个职能科(室):办公室、政工科、内审科、监察室、计划财务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科、水政科、防洪科。下辖15个事业单位:市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土保持站、河道堤防管理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小水电管理站、灌溉实验站、水利经济管理站、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站、氮水灌区工程管理所、河西防洪排渍管理站、河东防洪排渍管理站、酒埠江灌区管理局、官庄水库管理局。有干部职工327人,其中局机关在职干部64人,离退休干部职工25人。
  【水利建设】2010年,全市共筹集水利建设资金5.18亿元,开工并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96万处,在全市城乡掀起新一轮大干水利的高潮,解决了一大批各级政府多年规划、各地群众长年期盼的水利问题。全市共除险加固病险水库95座,新修集中供水工程31处,新解决13.9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平方公里,继续对官庄灌区进行配套建设,对攸县皮佳如和茶陵岩口灌区的骨干渠系节水改造工程,2327口自分田到户以来从未清淤的“碟子塘”得到防渗扩容,整修加固堤防15公里,治理中小河流22.2公里,全市防洪减灾的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株洲市再次获全省水利系统最高奖项“芙蓉杯”。
  【防汛抗旱】2010年,全市共发生10轮强降雨,湘江株洲站2次出现超警戒水位,渌水大西滩站出现超历史水位。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近2个月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轻度以上干旱,湘江株洲段11月17日出现29.13米的历史最低水位。面对南北夹击、水旱交替、接踵而至的复杂防汛抗旱形势,全市水利系统科学调度,连续作战,共转移群众8.8万人,成功处置各类险情262处。通过科学调度各类灌溉工程,有效化解了灌溉用水紧张矛盾,有效应对了湘江城市供水危机。取得未垮一堤一库、未发生群死群伤、未因干旱造成大面积经济损失的胜利。12月29日,全省防办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株洲防办被评为全省防办系统“先进单位”。
  【依法治水】加大水法宣传力度,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依托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领导访谈、有奖竞答、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市本级规范17个水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批流程,实现网上电子审批,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强化水政执法,充实市河道执法大队人员力量,投入10多万元配备河道巡查执法车辆,建立河道巡查制度,坚持每周下河不少于2次,河道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全年市本级共查处违法采砂案件156起,拆除湘江河道内砂石场22个,对株洲大桥上、下游各500米河道障碍物进行清除,按照建立“创卫”工作要求,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市河道处被省水利厅评为2010年全省先进单位。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工作,继续严格实行水保“三同时”管理。全年全市共收取各类水利规费464万元,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
  【节水型社会试点】2010年,全市水利系统继续狠抓水资源管理工作。修订《株洲市水功能区划》《株洲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2010年株洲市水资源公报》《株洲市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对城市4区地下水情况进行普查并建立管理档案,进一步摸清了全市水资源家底。对炎陵县新开电站等一批涉水建设项目进行取水论证审查,否决了一批对水环境、水生态有潜在影响的建设项目。下大气力推进“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确定机关、企业、学校等7类19个示范创建单位,制订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狠抓节水项目试点工作,智成化工厂和株洲冶炼厂的节水技改项目顺利通过上级验收。“节水型”社会建设体制创新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成立市水务局,扭转了试点工作停滞不前的局面。
  【水利管理】严格“四制”要求,狠抓项目监管,全年共开展项目督查、抽查、稽查23次,风险防范机制更加健全,确保了干部、工程、资金安全。扎实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对省定的51处水利工程进行整改落实。加大争资引项工作力度,全市共争取到位省级以上水利建设资金2.43亿元,比上年增加1.3倍。完成《株洲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等10多个单项规划,为争取上级投入、确保项目早日落地奠定了基础。市防办、市水利设计院“三定”方案、领导班子、人员机构落实到位。
  【移民工作】2010年,市水利局严格按照“不重、不错、不漏”一人的要求,核定享受直补扶持移民65888人(其中三峡移民1332人),项目扶持4900人。对生产、生活、生存条件很差的移民实施“二次搬迁”,共投入专项资金88.8万元,移民自筹资金139万元,动迁移民148人。编制《2011~2015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规划项目的编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项目、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事业项目上,其中包括农田水利配套、农村交通、中低产田改造、生产开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全市移民区改善道路54公里、防渗渠道16公里、新建移民安全饮水工程18处,总投资达956万元,受益移民32437人。全年共引导、支持移民创建22家各类产业基地。培训移民3740人次。接待移民来信来访126多人次,妥善、平稳地完成洮水水库所有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农机农具
  【概况】2010年,全市农机化工作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拓宽农机发展领域,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加快农机产业建设,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6.32万台,239.96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6.6%。农机装备在保持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发展态势不减的前提下,植保机械、排灌机械、加工机械、农建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收割机拥有量达6833台,比上年新推广978台,增长16.7%;拖拉机呈现快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分别新增480台和3100台,拖拉机总量达21570台,比上年增长20%;插秧机推广措施进一步加强,新增85台;植保机械、加工机械和排灌机械分别比上年新增4500台、3500台、5400台。
  扎实开展农机化工作。一是突出农机作业服务。全年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完成机耕23.67万公顷、机收18.73万公顷、机插0.2万公顷。全市农机合作组织新增农机合作组织16家。二是突出农机购置补贴。全年全市完成农机购置补贴4480万元,补贴各种机具34547台,其中补贴收割机973台、拖拉机3585台、插秧机83台、耕整机13815台、挖掘机57台。三是突出加强基层管理。加强农机基层体系建设,做到依法管理、有序发展。全市共完成农机动力技术检测4610台,提高了农机技术状态。依法对126个农机经营网点进行检验,核发“农业机械维修经营技术合格证”60个,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农机维修、经营市场。在抗灾救灾工作,全市组织6000余台机具投入抗灾救灾,争取到抗灾救灾资金16万元。全年各农机学校共培训各类农民技术人员4598人。四是突出农机安全监管。2010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多项措施的落实,取得较好的效果,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中,建设平安农机示范县1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8个、示范村32个、示范户552户。通过开展道路安全整治,全市拖拉机挂牌率达94.8%,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检率达85.3%,驾驶员持证率达86.0%,事故统计率为100%,农机“三率”水平迅速提高。全年全市新上户拖拉机3214台,换发拖拉机驾驶证1256本;初次申领和增驾拖拉机驾驶证456人;新上户收割机731台。
  【副省长徐明华视察株洲市农机工作】3月2日,副省长徐明华率省有关单位负责人一行视察株洲市农机工作。徐省长先后视察了现代农装备株洲收割机有限公司、醴陵市农友农机服务中心,要求各级农机部门一定要充分引导、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吉芳、省政府农办主任刘宗林、省农业厅厅长田家贵、省供销社主任陈德礼、省农机局局长谢国华等省市领导陪同视察。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考察株洲市农机工作】10月22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考察株洲市农机工作。考察组首先到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参观了公司研发的各种农业机械。他要求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要着力注重抓好3个结合,一是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二是产学研的结合,三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为现代农业和农民群众服务的质量,把企业做大做强。随后先后考察和视察了醴陵市泗汾镇金盛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云田镇云田村乡村清洁工程、醴陵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泗汾镇农技站示范县项目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情况。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等陪同考察。
  气象
  【概况】2010年,全市气象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经受住了各种困难考验,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气象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株洲市气象台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一、优化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
  全力以赴做好决策气象服务。2010年,株洲市天气较复杂,共出现7次暴雨天气过程,并出现雨雪、倒春寒、高温、雷电、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全市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工作,超前部署,严密监视,及时预警,主动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及防汛部门防灾减灾决策做好气象保障。主汛期内全市没有出现重大灾情、没有垮一库一坝。全年累计向市委、市政府及市防汛指挥部等报送专题气象服务材料66期;与市国土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20期;发布暴雨和高温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5次。通过手机短信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800余万人(次),向防汛部门及各级责任人免费发送气象预警短信70多万条(次);通过“96121”预警平台进行主叫服务500余万户(次)。
  紧贴需求做好公众气象服务。全市气象部门本着“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认真做好公众气象服务。通过手机短信、“96121”电话、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春节、五一、端午、高考、中秋、国庆等专题天气预报,为全市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开展气象保障服务。针对倒春寒、夏秋高温、秋季寒露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及时开展针对性强的特色气象服务。年内接受株洲电视台、株洲日报等媒体采访100余次;发布天气消息及科普文章100余篇;召开重要天气新闻发布会4次;提供专业服务54次。
  扎实开展行业气象服务。针对行业需求,开展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电力、交通、旅游气象服务等行业气象专题服务。与国土局合作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取得较大成效。2010年“6·20”大暴雨期间,根据气象预警信息,炎陵县提前转移安置群众600余人,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30余栋民房受损,但无人员伤亡。在“6·24”暴雨中,根据市局与国土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醴陵西山万宜村耿塘组提前转移26户116人,随后发生的泥石流灾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无人员伤亡,该成功避险的案例被编入《湖南省地质灾害避险手册》。市国土局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代表在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二、创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凸显新特色。
  2010年,全市地面测报、预报质量居全省前列。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和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发布农气旬、月报、农气服务情报60余份。积极开展气候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工作,发布各类气候预测和气象影响评价服务产品45份,《气候影响评价》被评为全省第1名。加强全市通信线路、局域网和计算机设备的管理维护,全市5个单收站、中规模卫星云图接收站、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运行正常。
  三、精心组织,现代业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一是切实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二是完成全市60台DAB数字卫星预警系统建设。三是继续发展手机短信、“96121”、农村有线广播等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和气象信息员队伍,拓展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全市手机短信用户达25万户。“96121”包月用户近2万户。气象信息员队伍达到1000余人。
  强化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2010年,市气象局进一步优化预报预测业务流程,狠抓天气预报会商和预报质量综合考评,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逐步常态化。改进和完善气候预测业务流程和方法,努力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及时发布春播、汛期等天气趋势气候预测产品。推进短时临近系统、MICAPS系统、精细化预报产品库、灾情直报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成新增13个区域自动观测站建设,全市区域自动站达160个。完成醴陵、茶陵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按时完成观测场、值班室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管理和维护维修工作,确保了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正常。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妥善处理嘉天房地产项目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事件,增强了株洲市有关部门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认识。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业务人员在核心刊物发表优秀论文与技术总结。全年有2篇论文获株洲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2人获全省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称号。
  四、规范管理,气象依法行政有新起色。
  一是认真履行防雷减灾安全管理职能。加强防雷行政审批和防雷技术服务。积极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二是严格规范施放气球活动,下发规范性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施放气球管理工作的通知》,与气球广告公司签定《施放气球安全责任状》,进行气球巡查126天(次),及时纠正安全隐患。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不法行为。四是加大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2010年,市局政务中心窗口被评为全市集中行政审批先进单位。
  【获全市政风行风公众测评第二名】2010年,市气象局秉承“优质文明服务”宗旨,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一是不断增强气象综合探测能力,为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三是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服务。四是规范依法行政行为,理性文明执法。全年实现零投诉、零处罚、零积案。在52个具有行政执法职能单位中,获全市“政风行风公众测评”第二名。
  农村能源工作
  【概况】2010年,株洲市农村能源共使用中央及省级各类补助资金1006.32万元,市、县、乡配套投入145万元,共新建户用沼气池8386个。至此,全市累计建设沼气池已达90000余户,年增收节支规模效益达1.17亿元。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以500余名农民沼气生产工队伍为基础,建立了196个服务网点。全年完成1800户退耕还林户的用能结构改造,1500户使用环形水箱高效节柴灶,300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