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经济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473
颗粒名称: 综合经济与管理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18
页码: 140-157
摘要: 本段记述了2010年株洲市经济管理的发展和改革、统计调查、物价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开展的概况。
关键词: 株洲市 综合经济 经济管理

内容

发展和改革
  【概况】2010年,株洲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在调研设谋、争资引项、协调服务、园区攻坚和“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在2010年的全市政风行风社会公众测评中再次获第一名,并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被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书香机关”等多项殊荣。
  一、突出综合调研,参政设谋取得新成果。一是积极抓好规划编制,着重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30多个专项课题调研,形成“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在市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二是积极抓好经济运行监测,组织主要经济部门开展季度形势分析,及时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和办法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谋。编辑《全市经济形势分析》3期、《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2010年版)》、《株洲发展》内部刊物4期。三是积极开展专项调研。围绕株洲市经济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形成《实施重点突破打好园区攻坚战》、《关于株洲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等20余项调研成果。
  二、突出争资引项,项目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突出把投资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一是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全年争取到上级各类资金11亿元,实现连续3年争资突破10亿元,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内资125亿元,增长32%,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开发与管理,组织发改系统开展“项目策划月”活动,新策划基础设施、教育文化、节能减排等一批优质项目,策划筛选“十二五”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三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62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投资165亿元,超额完成年计划16%,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基地、市中心医院、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景观道路等44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通过大项目带动,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8.5亿元,增长37.1%,连续5年投资平均增幅保持在36%以上。
  三、突出中心工作,重点攻坚取得新进展。一是园区攻坚。紧扣全市园区攻坚战“118”战略目标,扎实开展园区攻坚各项工作。完成园区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深入园区看攻坚”活动,着力解决园区建设的土地、融资等主要问题,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56亿元,同比增长40.23%;工业增加值394.5亿元,同比增长37.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26.9亿元,同比增长41.6%;上缴税金总额47.7亿元,同比增长48.2%。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排名中,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2.23%,稳居全省第二位。二是医改工作。牵头制定的全市医改整体方案,相关11个子方案陆续出台。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获省政府批准,12个相关子方案均形成送审稿,选择两家三甲医院实施按病种收费和绩效工资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9大类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实施。启动株洲县、攸县、炎陵县和城市5区26个乡镇卫生院及2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试点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医保进一步扩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全市向上争取、市县筹措医改资金累计14.5亿元,占3年医改总投入的59.3%。
  四、突出重点服务,综合协调有新起色。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助办”为总体服务要求,着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重点项目协调。不遗余力地开展攸县煤电一体化、旗滨玻璃等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成功争取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于9月顺利开工建设。二是重点工作协调。积极开展服务业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向省申报并上报到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参加省银企融资洽谈会,完成华强文化园配套建设等13个项目签约127.5亿元。积极组织园区参加“经洽会”、“珠洽会”等招商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积极开展项目稽查工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招投标工作,全年依法核准工程建设项目90多个。三是其他工作协调。完成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动员、政务信息、对口支援等工作的协调,完成援藏资金150万元、湘西泸溪110万元。
  【“两型”社会建设如火如荼】经过了3年改革建设,株洲市“两型”试验区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示范区建设加快。云龙、天易、清水塘3个片区的发展规划全面编制完成,3个片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步伐加快,云龙示范区铺开“六纵四横三互通”路网建设。二是“两型”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全面加速。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速,北汽控股汽车生产线成功投产。长株高速、云峰大道建成通车,云龙大道、迎宾大道、华强文化产业园、湘江风光带、职教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启动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129个,完成霞湾港水质变清一期工程、株冶总废水零排放工程,启动建设重金属废水处理厂。三是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城区建设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十大改革扎实推进,创新性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稳妥推进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首个农村信息化基地落户云田。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进展顺利】2010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规划编制工作在开展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基本思路》、《规划纲要》、《规划项目库》初稿。株洲市“十二五”编制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规划纲要(草案)》文本,率先通过高规格专家咨询、评审,并在全市人大会上一致通过。规划围绕株洲市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定位,确立未来5年全市发展战略为: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战略,努力建设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并形成“十二五”规划“三个一”、“三个七”的项目库,即“十二五”期间动态储备1万亿元总投资、1000个重点项目、100个综合性工程,5年累计完成7000亿元以上的投资总量、建设700多个重点项目、组织实施70多项综合性工程。
  【争取上级资金创历史新高】2010年,株洲市发改委共争取中央及省各类专项资金1149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72398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7003万元;中央其他专项113万元;省预算内拨款22456万元;其他专项3000万元。与市直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抓好项目推介和引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25亿元,同比增长31.8%,利用内资项目260项,净增82项。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围绕全市发展重点,大力开展项目包装策划,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和管理。2010年,全市62个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超额完成年计划16%。全市城市四大精品工程完成投资35亿元,湘江风光带河西城区段和神农城广场对外开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和云龙职教城工程进展顺利,城市主干道建设、职教城、华强文化城和北汽南方生产基地等4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均超10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年均增长38.1%,较“十五”加快12个百分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2010年,全市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案,并通过省政府批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9大类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实施,为81.6万名城镇居民和63.1万名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二是基本医保覆盖城乡。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98%、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8.3%、新农合参合率达95.34%,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接近80%,各类医保报销比例均上调5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降低了个人支付比例。三是基本药物试点平稳推进。全市10个县市区(含云龙新区),有8个启动基药试点,占比80%,试点单位超过60%。为第一批基药试点的株洲县和城市各区共筹措并拨付到位补助经费1832.83万元。增补88种基本药物补充目录,基本满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需求。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市区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城市二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帮扶方案,陆续出台财政补偿、绩效工资、医保基金支付、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等12个相关子方案。医改启动以来,组织申报各类卫生项目126个,为市精神病医院和4家县级医院、29所乡镇中心卫生院、1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村级卫生室等94个卫生项目安排建设资金2.24亿元(县市区自筹6700万元)。
  【园区攻坚来势强劲】2010年,株洲市紧紧围绕园区攻坚“118”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园区攻坚工作。一是突出产业集群攻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配套,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园区现雏形。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建设来势喜人,南车株机、南车时代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南车电机销售收入近5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类企业达到73家,年总产值突破400亿元。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强势推进,年产20万辆整车的北汽株洲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91家。河西风电产业园竣工,时代新材风电叶片项目业投产。航空城建设进展顺利,投资50亿元的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项目落户株洲,通用机场项目获国家批准。芦淞服饰城、陶瓷特色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突出项目攻坚。全年全市园区共实施项目46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21个,产业类项目339个,项目库中有策划包装类项目110个,招商引资类项目62个,开工建设项目140个,竣工投产项目148个。开工建设项目及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额达566.8亿元,完成投资213亿元,投资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突出招商攻坚。入园企业纷至沓来,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20个,投资124.8亿元;引进外资21个,引进资金1.96亿美元。四是突出要素攻坚。在省市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园区批回土地1255.33公顷,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得到保障。通过商业土地开发、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加强银园合作、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全市园区融资70.6亿元,云龙示范区和河西示范园区融资规模分别达30.9亿元、19.3亿元,要素制约明显得到缓解。
  统计
  【概况】2010年,全市统计工作紧紧围绕“统计双基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得到国务院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获得国家级先进;在全省统计工作26项专业评比中,株洲市有24项被评为全省先进,市统计局获评全省统计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株洲市“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
  一、基层基础有力夯实。
  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成效明显。健全统计工作规范。市政府相继颁发《株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规范》、《株洲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株洲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株洲市企业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规范》等4个规范,从统计的机构设置、人员、经费等方面明确了新的标准,规范了统计工作保障机制。稳定和加强统计机构。市委在关于县市区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统计机构的设置意见,各县市区全部独立设置了统计局,以及副科级的普查中心和调查中心。醴陵市还增设了副科级的考核办,芦淞区2个园区都设置了统计机构。整改基层工作。2010年,在全国统计执法、新型工业化考核、政府绩效考核等重大检查过程中,各县市区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进行认真扎实的自查、检查和巡查,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得到了各个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同时,通过坚持统计执法检查经常化,依法整改了基层单位统计行为。全年共对147家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处理统计违法案件61起,公开曝光6起,有力规范了基层统计工作。改造网络中心。市政府投入近300万元,对市统计网络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全市统计系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提升业务素质。全市共组织670多名基层统计人员接受统计继续教育,500多人参加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和考试,都取得了合格的成绩。广泛开展专项培训,统计法律法规培训2300多人,工业统计培训1100多人,计算机培训160多人等,增强了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考核管理。对市直部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企业的统计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经过全面考核,市人民银行、市财政局、市畜牧水产局等单位荣获全市部门统计工作先进单位;醴陵市、芦淞区、茶陵县、荷塘区等地统计局荣获全市县市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千金药业、时代新材、九龙工业园等企业单位荣获全市企业(园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株洲县渌口镇统计站、攸县黄丰桥镇统计站、石峰区响石岭街道办事处统计站等乡镇(街道)统计站荣获全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
  二、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2010年,全市统计部门认真履行“信息、监督、咨询”的服务职能,积极开展调查分析,服务领导决策,调研分析数量和质量整体有进步、有特色、有水平。准确把握大势。2010年全市完成GDP1274.8亿元,增长15.3%,统计部门认定全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开高走,又好又快”,有力服务了中心。2010年,市县统计部门共撰写统计分析报告410多篇,绝大部分被决策采用,20个重点调研课题得到市领导批示。全年突出服务“三大战役”,定期编印《“三大战役”与新型工业化统计月报》;服务人大、政协“两会”,专门编发图文并茂的《两会统计特刊》;服务全市“文明、环保、创业、安全”等国家模范城市创建,满足了中心工作对统计的要求。切实加强宣传。适时发布统计公报,定期召开统计发布会,高质量编发统计年鉴、统计手册、统计月报。注重网络宣传,对网站进行改版,及时更新网站统计资料,得到了网民的好评,92%的登陆网民评价市统计局的网站为“很好”;与市级新闻媒体联合开展十大房产、十大市场、十大零售、十大住宿餐饮、十大建筑业企业统计发布活动,扩大了统计的影响。注重经普宣传,积极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株洲市经济普查《数据集》和《名录集》。强化形象宣传,2010年《湖南日报》和《中国信息报》以“坚持三抓三提、推进统计发展”为题,介绍株洲市的统计改革和建设经验;各县市区在国家统计“一报两刊”上发表系列文章,宣传了株洲统计工作。科学评价绩效。较好地完成省市新型工业化考核、投资考核、县域经济考核、政府绩效评估、园区经济考核、乡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等考核统计任务,为株洲市争得了荣誉。醴陵和攸县继续居于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株洲县和炎陵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行列;首次发布“全市十强乡镇街道”评价结果,醴陵市、株洲县分别开展“五强五快”、“三强三快”乡镇街道评价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各项考核评价中,统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各项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工作方案和考核数据认定办法,定期深入检查核实,确保了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树立了统计的权威。
  三、人口普查扎实推进。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株洲市代表湖南省接受国家登记后的质量检查,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6月底,全市普查工作机构组建完成,市县乡都配备了工作人员,安排了办公场地,购置了办公用品和设备,全市构建了纵横交错的人口普查工作网络。10个县市区都落实了普查专项经费。宣传广泛深入。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手段,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平时宣传不断,集中宣传为主,使人口普查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全社会了解普查、配合普查、支持普查的浓厚氛围。工作扎实精细。普查区的划分、地址编码和地图绘制、户口整顿、业务培训、综合试点、正式登记、数据处理等工作环环相扣,扎实到位,整体进展顺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四、部门统计切实加强。
  各部门认真执行市政府关于部门统计工作规范的各项要求,强化统计意识,明确分管领导,设立统计岗位,部门数据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国民经济核算。在反映发展上,各部门及时为编制统计公报提供了大量部门统计数据。在评价发展中,有关部门为新型工业化考核、政府绩效评估等考核工作,提供了大量数据。在宣传发展中,各部门积极编制各种反映行业发展的统计信息资料,人民银行、财政、房产等部门定期编制了月报、月度分析资料,满足了各级领导决策和行业管理的需要。
  【株洲市首次评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10强乡镇街道】3月25日,株洲市政府召开全市统计和普查工作暨乡镇街道考核表彰会议,对首次评选的2009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10强乡镇街道进行了表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志刚,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以及市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荣获“2009年度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10强”的醴陵市嘉树乡、攸县莲塘坳乡、株洲县堂市乡、攸县城关镇、攸县黄丰桥镇、株洲县渌口镇、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醴陵王仙镇、石峰区田心街道办事处、天元区嵩山街道办事处10个乡镇街道颁奖。
  【实施《株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规范》和《株洲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为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确保全市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实施,2010年,株洲市政府重新修订并决定实施《株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规范》和《株洲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新修订的《株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规范》共20条,从县级政府统计机构的设置、职责、任务、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信息化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法制保障与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株洲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共16条,有效解决了“数出多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统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规范》规定,凡是与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重复的部门统计数据,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为准;部门使用的区域性统计数据必须是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认可或公布的数据。任何部门和个人公开发表本部门管辖系统内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须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查。《规范》还对各部门统计机构的设置、职责、任务、队伍建设、统计数据发布与审批、统计资料审核评估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法制保障与绩效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发布《株洲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规范》】为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确保全市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实施,12月16日,株洲市政府制定发布并决定实施《株洲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规范》。
  《株洲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规范》共13条,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机构的设置、职责、任务、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信息化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法制保障与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规范。一是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依法配备专职综合统计员与本级有关部门统计人员共同组成统计站,统计站站长由综合统计员担任,同时兼任党政办副主任。二是要求乡镇、街道统计站明确综合统计人员岗位,其中3万人口以下乡镇设1名以上,3万~5万人口乡镇设2名以上,5万人口以上乡镇设3名以上,各街道均设2名以上,并根据统计工作任务需要增加兼职统计人员。三是强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保障统计机构足额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随着统计工作任务的增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逐年增加。普查等专项经费应按照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四是规定乡镇、街道统计站执行区域综合统计的职能,依法履行开展统计调查、实施区域统计、加强统计管理、组织联网直报、提供统计服务、进行统计业务检查及培训、实行统计代理、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等8项工作职责。
  统计调查
  【概况】2010年,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持续优化株洲调查品牌形象,圆满完成居民消费价格调查(CPI)、城乡居民生活情况调查、主要畜禽监测调查、退耕还林调查、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房地产价格调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调查、企业景气调查等10多项常规报表任务和部分专业样本轮换工作以及10多项快速反应调查,用真实、全面、及时有效的统计调查数据和信息,真诚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
  【快速反映调查工作】2010年,株洲调查队全面及时地完成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布置的10多项快速反应调查任务。一是受中组部的委托,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省总队的统一部署及市委的要求,完成了株洲地区的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及株洲市各县市区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二是根据中纪委的要求,按照国家统计局和省总队的安排,完成了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调查。三是根据省委的要求,按照省作风建设办和省总队的部署,开展了省直机关作风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四是根据国家环保部的要求,按照国家统计局和省总队的统一部署,完成了2009年度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五是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开展2009年度市直工作部门、县市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民意调查,圆满完成近20000份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和意见、建议搜集整理工作。六是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组织实施2次株洲市创建文明城市模拟测评工作的问卷调查、实地考核和材料审核等工作,并选派骨干力量参与了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及文明城市创建测评调查工作。
  【专题调研工作】2010年,株洲调查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拓展信息服务功能。全年共完成33篇调查分析和34篇短平快的重要信息,其中29篇调查分析和15篇重要信息分别被国家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总队采用,重复采用率达125%,《企业景气逐季增强企业家信心大幅回升》、《株洲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调查》、《百姓呼唤食品安全》等被市委书记批示,调研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艾婷)【经济先行指标和民生指标】企业景气V型反转:从对全市108家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来看:一季度景气指数为132.9,二季度为135.1,三季度为125.79,四季度为134.3。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景气指标运行来看,8大行业均进入“景气”区间,显示出企业总体经济运行状况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城镇居民收支稳步增加:据株洲市200户城镇居民生活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株洲市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20335.0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4477元,同比增长12.3%,拉动可支配收入8.8个百分点;人均经营性收入951元,同比增长20%;人均财产性收入为807元,同比增长6.5%;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284元,同比增长11.5%。收入的稳步增长,主要是受政府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等原因的推动。据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株洲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14954元,同比增长11.8%,从消费结构来看,呈现出8大类消费支出均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4508元,同比增长5.2%。恩格尔系数为30.1%,较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显示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消费价格企稳上扬:2010年全市CPI上涨2.9%,其中市区CPI上涨2.8%,涨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价格8大类指数来看,呈现出“五涨三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6.0%,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1.6%、2.7%、2.7%;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1.1%、2.0%、0.1%。
  审计
  【概况】2010年,株洲市审计局在编67人。设有18个职能科室: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审计技术科、法制审理科、经济责任审计处、重点建设项目审计中心、财政审计科、金融与社会保障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外资运用审计科、农业与环保审计科、经贸审计科、驻城发集团审计室、后勤服务中心,另设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和内部审计等机构。
  2010年,全市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343个,查出各类违规金额37337万元,处理上缴财政金额4746万元,责成归还原渠道资金4398万元,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线索3件,涉案人员5人。提交审计工作报告、信息683篇,被采用356篇。年内荣获全省审计信息、审计统计、“五五”普法、校舍安全工程和退耕还林资金审计等先进单位,全市文明建设、行政执法和机关财务管理先进单位。市政府领导对2010年审计工作给予了“最放心、最满意、最相信”的充分肯定。
  一、着眼统筹政府财力资源,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努力做到“五个突出”。即在审计项目安排上,突出以财政资金流向为主线的综合型审计;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突出有资金审批权和执收执罚权等重点部门单位以及惠民资金的审计;在审计内容上,突出提升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审计方法和技术上,突出计算机审计;在审计目标上,突出规范财政管理,注重提高审计整改效果。2010年,市局对16个市直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7个县市区政府的财政决算进行了审计,共查处违规金额608万元,处理上缴财政312万元,《株洲日报》全文刊登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整改工作报告后,认为“2010年的审计整改是历年来工作质量和整改效果最好的”。
  二、着眼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投资审计,切实把好“四道关口”,即把好政府投资审计“准入关”、“质量关”、“效益关”和“基础关”,充分发挥审计整体优势。开展武广高铁株洲联络线工程、株洲职教园(一期)征地拆迁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审计调查,开展中心医院、体育中心、园林绿化等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审计,查出并纠正了项目超预算、挤占建设成本、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和未按规定缴纳税费等问题。全年市局共审定政府投资项目54个,核减金额近3亿元,推动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增强了监督效果。
  三、着眼服务政府机构改革,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三个转变”。即审计目标、内容由关注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向关注被审计对象履行“四权一廉”的职责审计转变,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审计结果运用由发挥局部作用向发挥整体效能转变,保证审计结果运用作为评价衡量项目质量的根本尺度;审计质量控制由单向型向复合型转变,积极实行目标、内容、范围、评价、责任界定、审计处理“六统一”。全市通过对141个经济责任人的审计,查出直接责任金额2530万元,查出1人涉嫌个人经济问题,涉案金额32万元,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建设法治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着眼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着重“两个关注”。着重关注民生。全市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住房公积金,发改委专项资金以及政府外债、退耕还林、就业指导、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31项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专项审计和调查,处理上缴财政金额132万元,责成归还原渠道资金212万元,促进资金拨付到位1016万元。着重关注效益。积极强化绩效审计理念,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制度、机制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引起了领导机关的重视,促进了专项资金管理的加强和使用效益的提高。物价管理
  【概况】2010年,全市价格部门积极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强化价格服务,特别是在调控物价的“国16条”和“湘19条”出台后,迅速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应对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价格环境,全年CPI上升2.9%,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年初市政府确定的预期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株洲市物价局获“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优秀集体”、“全国收费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物价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价格监督检查先进集体”、“全省先进价格认证中心”等荣誉称号。
  一、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10年,全市价格部门将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为发挥价格职能作用,服务全市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这个中心。一是服务“城市提质”战,积极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争取到了延续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绿化赔偿费及补偿费政策,全市每年可筹集城建资金2亿多元。认真调研、反复修改,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和收费标准调整方案听证会一次通过,实行垃圾处理费与水费合并收取后,每年可征收垃圾处理费4000多万元。顺利召开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并按程序调整工业用气和车用然气的价格,社会反应平稳。二是服务“园区攻坚”战,落实市委、市政府对“5115”工程企业建设项目特殊费用优惠政策,并争取对园区企业的天然气入户建设费在省定标准基础上予以优惠。三是服务“旅游升温”战,调低全市旅游星级饭店、餐饮、住宿的水、电、气价格,为企业减少成本2000多万元,根据市政府要求,调高炎帝陵、神农谷等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做好了景区的价费公示,为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筹集资金打好基础。
  二、维护民生,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是着力规范教育收费等行为,取消“《高中生》月刊”自愿收费项目,规范中小学书籍课本和作业本收费标准。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收费和行政事业性单位考试收费政策。二是加大对有线电视服务收费的规范力度,降低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安装开通费及普通机顶盒、有线电视机顶盒、IC卡、遥控器等价格,取消报停费、过户费、端口迁移费等手续性收费。三是降低大众理发店用水价格,将其用水性质由特种行业用水调整为非居民用水,下调4.75元/立方米,减轻了老百姓负担。四是切实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自2010年12月1日起,全市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五是降低部分药品价格。从12月12日起,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17大类215种药品。六是加大低保困难群体价费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低保户和特困户天然气由每月免收2立方米提高到6立方米(长沙、湘潭为4立方米),自来水减免额度由6吨增加到8吨。由于工作突出,市局荣获“全省落实10件价格实事工作先进单位”。
  三、推进医改,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株洲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价格部门积极作为,做好相关工作。株洲县、荷塘区、芦淞区、天元区、石峰区作为全省的第一批试点县区,在价格部门的强力推动下,47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在2010年3月16日全部启动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并迅速落实了“五个一”价格监管要求,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到位。作为第二批试点的攸县和炎陵县也在规定时间内启动基本制度,基本药物价格整体下降达40%以上。由于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其做法在全省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得到推广,受到省政府和省物价局的好评,并制成光碟在交流会上播放。市局被评为“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四、严格执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始终把服务于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和维护企业、消费者利益作为物价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案件主办人制度,完善案审制度,提高办案效率。2010年全市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33起,查处价格违法金额5420.61万元,实施经济制裁1599.4万元,其中清退给用户和消费者508.66万元,收缴财政1070.37万元,罚款20.37万元。一是高质量完成各类价费专项检查。二是切实依法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各级价格部门还认真落实稳定物价“国16条”和“湘19条”,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三是着力打造“12358”品牌。24小时开通“12358”价格举报热线,确保全市接听无障碍,共办理价格投诉举报3561件,处理有效投诉320件,所有价格举报案件均做到了按期办结,实行经济制裁1.2万元。市局被评为“全市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先进单位”。
  五、拓展领域,努力完善价格服务。一是农产品成本调查稳步推进。对全市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生猪、肉鸡等开展专项调查,形成相关调查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撰写调查文章《关于发挥规模种植优势的思考》,为政府的农村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价格成本监审工作规范有序。围绕调定价,完成18项成本监审,核减成本1.28亿元,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三是强化价格认证工作。全市共受理涉案物价格鉴证业务1355件,鉴证标的总金额3.4亿元,市本级价格认证中心完成价格鉴证费119万多元,被省物价局认定2家丙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市局,茶陵县、醴陵市被省物价局授予“2009~2010年度全省先进价格认证中心”荣誉称号。四是规范价调管理制度,强化价调征管工作。重新修订并正式下发《株洲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宾馆娱乐业价格调节基金改由随水价代征,提高了建设项目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同时新增国有土地出让、砂石采掘经营价调项目。全市共征收价格调节基金3237万元(不含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其中市本级入库金额1989万元,再创历史新高。市局、醴陵市、茶陵县被评为省价调征管工作先进单位。市本级价格调节基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和扶建农产品市场等支出1300多万元。五是大力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测预警和调研分析工作。针对通货膨胀愈益明显的价格形势,确定10个重点商品监测点,完成360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编制报表340多份,上报数据无一差错。加强市场巡视和调查,全年撰写各类监测分析材料84篇,不定期印发《株洲价格监测》刊物,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劳动和社会保障
  【概况】2010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以服务“三大战役”为中心,认真做好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年”和“社会保险扩面年”活动,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保二争一、科学跨越”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通过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培训拉动就业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保持10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76万人,均全面超额完成年目标任务。全市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8.97万人、1.56万人、2.88万人、3.2万人、1.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1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2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7.89万人;全市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320万人次,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27.37亿元。基金规范运作率和安全完整率均为100%。在城市4区(含云龙示范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医疗保险之后,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城乡覆盖。
  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仲裁法》,大力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对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提高。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100%,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0%。2010年7月1日起,市区由610元/月提高到800元/月、5县由560元/月提高到725元/月,涨幅达31%。全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02件,涉及劳动者1042人,其中集体争议115件,涉及人数555人;当期结案604件,涉案金额1235万元。全市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350起,为1.5万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500万元。督促签订劳动合同1.4万份,取缔非法职介机构5家,开设农民工工资保障金账户146个,存入工资保障金6500万元,通过保障金账户为2.8万名农民工发放工资3500万元,从源头上治理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安排专门人员,审核了2009年年底启动的44家破产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补偿方案,在劳动保障政策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协调解决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所有改革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疗保险,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将9500余名破产改制尚未终结且医保费用未缴纳或预留不到位的30家企业职工纳入了医疗保障。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为提前退休的6000余人垫付养老金7300余万元。
  技能培训发展迅速,“技能月”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全年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数6000人,其中政策性补贴培训高级工1800人;全市技校注册生7999人,其中高技班以上招生3667人,技校毕业生合格率95%,就业率98%;全市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49345人,取证办结人数达42000人;全年全市完成培训总人数10940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1826人,创业培训16074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4361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0368人,劳动预备制培训7522人。围绕服务“三大战役”,大力实施园区攻坚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计划、十大岗位技能明星评比和创业培训工程等三大全市性主题活动,为“5115”工程企业等培养高技能人才0.2万人,在5家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首次评选表彰导游员、汽车驾驶员、营业员、保洁员(环卫工人)等十大公共服务行业岗位明星,举办第二届旅游行业技能大赛、“金牌发型师”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市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株洲市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朱占平、湖南火电建设公司姚罡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技能大师”荣誉称号。
  【就业再就业】全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考核评价“五大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效应。2010年7月,株洲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里的初检,名列全省第二。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出台创建工作实施细则,协调成员单位分别制定落实鼓励支持创业的财政、税务、工商、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整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体系,基本形成“创业零障碍”的良好环境。二是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开通“株洲市创业服务网”,编印《株洲创业指导手册》,组建创业专家咨询团,建立创业项目库,筛选审定进库项目500余项,其中227个项目得到开发利用,项目引导率接近50%。三是加大创业基地建设。株洲高新区中小企业促进园等10家全市首批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全市创业示范基地,吸纳扶持创业1120人,新开办创业企业486家,带动就业1.39万人。
  全力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六补两贷一扶持”的积极就业政策,全年支出就业资金3.27亿元。精心组织“就业服务年”十大主题活动。全年累计举办272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4.8万个,入场求职人员达11.6万人次,介绍成功5.49万人次。做细做实就业援助工作,将就业困难对象分类帮扶,实施“一人一策”的就业援助。先后帮扶351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再就业,7067名就业困难对象走上了公益性岗位,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4663万元。
  全力加强“双基”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所有的街道、乡镇、社区全部建立劳动保障站或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全部明确1名劳动保障信息员。并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900万元用于市本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在2010年全省双基工作会上,株洲市作为唯一的市州政府代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湘银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前进社区被评为“省级星级充分就业社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整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将城中村纳入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范围,全年共有3.21万名被征地人员参保,初步实现即征即保。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机制,由民政部门统一资助,5000多名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居民医保。医疗救助对象因病住院后,可以直接在定点医院享受居民医保与医疗救助“双重待遇”。与招投标局联合发文,健全完善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政策,由招投标部门凭参保证明和缴费收据向中标单位发放中标通知书。根据社保基金综合承受能力,尽量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保待遇。全年为16.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1.5亿元。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调整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等政策,大幅提高医保待遇,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8%和56%,灵活就业人员无需另外缴费即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实现项目内全免费。全面落实“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全年为企业减少社会保险费支付6056万元,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为株机、株冶、株硬等25家企业提供了待岗职工技能培训补贴247万元,全年为55家困难企业提供社保补贴1800万元。
  【举办株洲市第二届“技能月”活动】5月,联合市委人才办、市总工会、市经委等12家单位在全市举办为期1个月的株洲市第二届“技能月”活动。这次“技能月”活动主要是围绕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期间开展3大全市性主题活动:实施园区攻坚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计划、开展十大岗位技能明星评比表彰活动、实施创业培训工程。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计划,基本摸清了8大特色产业园高技能人才需求,组织具备条件的职业技工院校开展“一对一”培训,全市有50多家企业的2096余名员工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计划培训班。在有职工获得“湖南省技能大师”、省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以及专业在国家、省、市或行业中有很强影响力,并且职工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中,授予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项目带头人及其技能梯级团队在企业技能攻关、传授技艺等方面的作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广泛推、集中考、专家评的方式,在全市公推公选产生10名公共服务行业岗位技能明星。通过广泛宣传发动,首届“学大师、练技能,实现技能成才”演讲比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引起社会关注,全市有7家“5115”工程企业、11所职业技工院校和7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00余名选手参加演讲比赛初赛,全市10所高校数千名大学生递交了1000多份参赛作品,21份作品获创业计划大赛奖,同时,对高校学生、农村劳动力、残疾人等开展特色鲜明的创业培训活动,参培人数达1000余人,坚持重点对象与特色培训相结合,把各种群体纳入创业培训的服务范围,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国土资源管理
  【概况】2010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工作围绕建设“两型”社会、打好“三大战役”的要求,严格规范管理,积极主动服务,圆满完成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全市上报建设项目用地3066公顷,批回1481公顷,上缴财政纯收益22.64亿元,土地储备融资9.82亿元,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1300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地勘“锡田模式”在全国推介;先后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党组被市委授予“株洲市学习型党组”称号,被省厅评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查先进单位”,地产所被评为“湖南省文明窗口”,发证中心被评为“湖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行政审批科荣膺湖南省“青年文明号”,团总支被评为株洲市“五四”红旗团总支。
  一、创新举措,保障发展。
  一是攻坚克难解决用地难题。2010年是株洲市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由原来的90平方公里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市本级绝大部分的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圈内”,加上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汽车工业园及航空城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用地,土地供需矛盾激增,报批任务十分艰巨。市国土局通过多方式拓宽报批途径,一般的经营性用地采取增减挂钩方式上报,湘水湾生态公园、天台公园三期等生态修复、城市公园用地项目采取只征不转方式上报,特别是在争取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指标的工作中,通过积极协调,最终争取到国土资源部特批,同意给株洲市单列重金属污染指标,并允许株洲市申报第二批次报国务院“圈内”项目用地,使株洲市成为全国84个大城市中心城区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唯一一个报批两次的城市,第二批次项目用地560公顷上报到国土资源部,有效缓解了用地压力。全年全市共上报土地面积3066公顷,其中市本级2361公顷;全市批回用地面积1481公顷,市本级1062公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
  二是齐心协力服务三大战役。优先保障基础工程、重点工程和“三大战役”项目用地需求,完成石宋大道、千亿产业园、云龙示范区长株高速云田互通建设项目的用地上报工作,其中为千亿轨道产业园争取先行用地25.33公顷,为湘水湾生态公园一期只征不转项目争取到55.13公顷,为园区攻坚战提供用地保障。不断推进城市社会综合改革,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完成8个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为32个棚改项目75.33公顷办理用地手续;加强供地管理,完善45宗土地1200公顷的划拨供地手续,保障了近3年供地率不低于40%,对市本级土地进行清理,清查出闲置土地44宗,面积76公顷,批而未用项目129个,用地面积1112公顷,有效促进城区土地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为旅游升温增添亮色,完成酒埠江国家地质遗迹保护第三期项目,第四期项目申请国家投资1000万元获批准;茶陵县云阳山地质公园获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分期实施,第二期治理项目资金600万元获批准;天元恐龙化石遗址及恐龙化石开发利用纳入神农城统筹规划。
  三是想方设法激活地产市场。面对国家各种土地调控政策的出台,地产市场低迷萎缩导致土地市场不景气,国土部门采取“分宗签订出让合同、分宗办理使用权证、减免报建行政事业费和服务费用、延长土地开竣工期限”等扶持政策,逆势实现株洲市土地市场成交的历史新高,全年市本级出让土地108宗,出让面积462.4公顷,土地成交总价款57.3亿元,实现土地出让纯收益2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实现增长翻番。8月,由市国土局承办的“2010中国·株洲土地招商(推介)会暨商业地产发展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400余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和投资公司参加,成功拍卖土地7宗,土地出让价款总额达16亿多元,为激活地产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是多方协调做活土地经营。突破国家国土资源的政策瓶颈限制,多次到国土资源部、省厅等主管部门沟通、汇报、争取,组建地产集团。在全省率先开展“地票”交易工作,对醴陵市已完成复垦的废弃宅基地103.1公顷,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公开竞拍,最终总成交价为7091万元,溢价440万元。这是盘活、优化利用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有益尝试,也是确保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双赢”举措。
  五是做强储备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八统一”的原则,即统一土地储备、统一土地出让计划、统一土地交易场所、统一地价管理、统一土地推介招商、统一土地出让收益管理、统一征地拆迁政策、统一集中安置,加强土地集中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收益水平,全年向市场供应储备土地434.27公顷,收购、收回储备土地26宗共93.07公顷,开征储备土地139公顷,并破解了融资难题,将市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注册资本金由2000万元变更到6亿元,全年完成储备融资9.82亿元。为解决储备地块征地成本过高的难题,市政府与城市4区、云龙示范区签订《株洲市储备土地征地拆迁及报批工作责任状》,有效分解了储备土地征拆任务,全年在征土地总项目47宗,面积688.6公顷,已完成征地拆迁项目36个,面积408.47公顷。
  二、全力以赴,保护资源。
  一是适应形势,研究对策,力保耕地占补平衡。经过11年占补平衡,耕地补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完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任务十分艰巨。市国土局从增强积极性和拓宽途径2个方面入手,拿出资金270多万元用于耕地保护专项奖励,调动基层组织补充耕地工作积极性,同时积极开展自筹资金补充耕地试点工作,在攸县和茶陵县共实施项目3个,醴陵市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试点工作。全年市建设用地报批补充耕地1200多公顷,补充耕地面积1300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整合资源,强化监管,规范勘察开发秩序。2010年,株洲市国土局全面落实12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采整合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攸县漕泊铁矿区、黄兰煤矿区、茶陵县、醴陵市等重点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向社会出让3个探矿权、10宗采矿权,完成57个地勘项目和174个矿山采矿许可证的年检,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矿产资源开发规范化和集约水平;完成523家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数据库建库、更新和采矿许可证的换证工作,编写市、县级发证采矿实地核查工作报告,核查成果被省厅作为样本予以展示;在全省率先开展煤矿超深越界开采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共检查109家煤矿,检测出62家矿山存在超深越界行为,并全部立案查处,有效地防止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开展矿山“打非治违”活动,对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封闭、炸毁、填埋非法井硐1365座,拆除工棚763个,切断电缆线5000余米,捣毁机器设备322台(套),遣散非法开采人员2000余人,移送公安机关20人。通过一系列行动,全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
  三是创新机制,狠抓地勘,推进储量动态监测。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多维投资体系,全年共投入各类勘查资金4000余万元,较近几年有大幅度提高;主动与地勘单位联系,争取省厅的支持,组织完成株洲市重点矿区带浏阳——醴陵官庄地区金矿项目和攸县丫江桥地区铀矿普查整装勘查项目的立项与审查;进一步优化勘查环境,加大矿权整合力度,全力推进部、省及五方合作项目——茶陵锡田地区整装勘查进程,经初步勘查估算,该区钨锡资源储量32万吨以上,远景资源量超过70万吨,达特大钨锡矿床规模,潜在价值超过600亿元以上;锡田地区特大型钨锡矿床的发现,不仅是近年来南岭地区在找矿理论、找矿方法和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总结并催生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为特点的“锡田模式”,《中国国土资源报》对其勘查机制和成功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介。其他地勘项目也取得好的找矿成果,新增资源储量煤1468万吨、钨锡2万吨、地下热水2300立方米/日等。储量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储量监管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全面推进了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完成第七轮矿山储量监测工作,其工作进度、检测广度、监测质量居全省各市州前列;强化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成果的应用,及时为矿产资源规划、采矿权审批发证、矿山年检、查处违反矿法行为等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检测成果技术资料,为实现矿政管理“一张图”夯实了基础。
  四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提升执法监察水平。加挂株洲市测绘局的牌子,召开全市测绘工作专题会议,进一步理顺了全市测绘管理体制;株洲市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完工,结合上年建成使用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CORS站),株洲市城区范围建成高精度、实时、三维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成为全省首个建成城市现代化测量基准的地级市;“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推广计划城市获国家测绘局的批复,省厅和市政府签订“数字株洲”的合作共建协议,国家测绘局和省厅将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开展基础测绘成果清理,120平方公里1:500新测地形图数据如期入库;联合市保密、安全、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全市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市国土局被评为“全国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工作先进集体”;地籍管理全省领先,全年共颁发土地使用证2万多本,及时准确,并配合省厅在株洲市召开全省地籍管理工作座谈会;顺利完成了全市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编制1:5万和1:2.5万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城镇土地利用总图含基本农田分布图,为全市建设“数字国土”工程提供了可靠数据;全面展开农村宅基地清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科学设置市、县、所“三级一体”依法行政体系;统一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办事程序、规范管理和考评机制,形成职能明确、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上下通畅的“五统一”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县市区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进县市局(分局)领导班子的做法,并建立起支队——大队——中队三级执法体系,执法重心下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采取分片包干、登记报告、跟踪处理等方式,加强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动态巡查,全年共开展巡查3270次,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876件,拆除违法建设38.09万平方米,在卫片执法检查中共发现违法用地53宗,面积70.6公顷。
  三、着眼长远,关注民生。
  一是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出台《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和《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全年共向省厅申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4个,建设总规模为3878公顷,土地整理预算总投资1.38亿元。
  二是完善征拆补偿模式。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征地拆迁和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征地拆迁工作的通知》、《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文件,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加强监管,真正实现征拆全程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支持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审批、报批,确保安置房建设用地,积极开展“货币补偿+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新型安置模式,维护了被征地居民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严格实施国家专项拨款的黄兰矿区、湘东钨矿矿区、湘东铁矿矿区、潘家冲铅锌矿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每道环节按规范要求把关,严密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所有矿山编制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严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关。全年全市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176万元。
  四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各县市局、直属分局成立地质灾害应急中队,完善由31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健全地质灾害预防预警预报制度和市、县、乡、村一体的群测群防网络。加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力度,联合气象部门发出地质灾害预警消息2万多条,为及时强化地质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巡查300多次,成功处置5月13日石峰公园西侧沿江路湘江河岸垮塌、岸河岸崩塌、醴陵西山滑坡等一大批地质灾害险情。特别是6月24日醴陵市国土资源局组织西山办事处万宜村23户116人成功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成功避让的奇迹,省国土资源厅将此成功经验列入全省乡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培训教材。在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经验交流与研讨会上,株洲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成功避让灾险的经验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外部压力不减。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巨大,执法监察形势严峻,征地拆迁任务艰巨。二是内部创新不够。
  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
  【概况】2010年,全市安全生产状况保持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态势。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较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2.17%、10.28%、29.34%、33.33%、68.42%,实现了全市安全生产死亡指标连续7年“负增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同比稳步下降,连续20年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株洲市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晋平荣立省一等功。
  “打非治违”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实际,突出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针对高危产业集中、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现象严重、重大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以及2009年以来事故多发频发的重点地区、重点矿区和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主要打击煤矿、非煤矿山非法违法开采,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合泰、龙泉地区“三合一”场所和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非法违法经营,道路交通超速、超载、超限和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非客运船只非法载客,建筑非法违法设计、施工,非法违法使用管道燃气以及非法违法制造、使用压力容器等行为,重中之重是打击技改整合煤矿、无证非煤矿山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打非治违活动开展以来,投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14571.25万元,投入宣传经费44.4万元,开展宣传活动140次,参与宣传人员3954人次。全市共开展执法行动1659次,出动执法人员9129人次,检查企业3635家,发现隐患5113处,其中已整改4764处,责令停产整顿516处,关闭生产经营单位579家,抓捕涉嫌犯罪人员47人,经济处罚276.95万元。
  专项整治继续深化。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市交通管理部门加强汽车客运站场、危货运输企业的源头安全监管,督促运输企业全面完成GPS监控系统建设,与公安交警部门互通互联实施全程适时监控,提高了监管科技水平;采取坚决措施,整治消除了铜塘湾港区港口高压线安全距离不足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市公安交警部门对无证驾驶、酒后驾驶、机动车涉牌涉证、超速超载等各类交通顽症及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全年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64.7万起,其中查处涉牌涉证违法行为4.2万起、酒后驾驶违法行为1000起、暂扣驾驶证522本,现场教育28.5万人次,行政拘留123人,取得了涉牌涉证整治全省排名第一、酒驾整治和冬季大会战全省排名第二等多项好成绩。建筑安全方面:市建设部门完善安全监管手段,规范行政监督行为,扎实开展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等12项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全市建筑市场存在的先上车后补票、签订阴阳合同、轻安全违强标、多次整改不力、靠天保佑无事故5大顽症,确保了全市建设工程和公用事业行业的生产安全。消防安全方面:以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为契机,坚持把“5加2”、“白加黑”作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常态化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项整治活动,严格落实34项刚性措施,始终保持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芦淞区佳和大厦等9处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全部整改销案,合泰和龙泉地区服饰加工场所和芦淞市场群的消防安全条件逐步改善。全年全市共查改火灾隐患2987余处。煤矿安全方面:市国土资源部门以煤矿超深越界开采专项整治为契机,对全市116家煤矿进行全面的检测,进一步摸清了家底,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确保了全市矿山企业生产安全。
  安全基础继续夯实。按照“总量控制、依法准入、优化结构、做优做稳”的方针,严格实行第二轮行政许可,共审查发放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30个,累计发放513个;受省安监局委托,全年颁发非煤矿山许可证96个,累计发放236个,其中尾矿库3个;颁发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250家;全市114个煤矿中已有92个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工程竣工验收,另有10个煤矿已申请技术改造竣工验收。截至2010年底,全市71个煤矿持有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49个煤矿持有煤炭生产许可证,无论是煤矿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进度,还是重新核发证照情况,均居全国、全省榜首。
  安全隐患整改到位。全面开展计划执法。2010年共监督检查单位2262家,覆盖率12.2%;监督监察5729次,复查率153.3%。查处一般事故隐患7571条,完成整改7340条,隐患整改率为96.9%;对排查出的隐患,做到了整改措施、整改经费、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和应急预案5落实。攸县财政专门安排3000万元奖励基金,引导企业投入资金近1.5亿进行煤矿企业技改扩能和开展非煤矿山、烟花企业、危化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积极整改隐患,有效遏制了隐患引发的各类事故。
  安全意识得到增强。一是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一套挂图进企业、一场电影进社区、一堂课进学校”等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共组织企业播放安全警示片412场次,观看人数4万余人,组织1600家企业悬挂宣传挂图,组织企业法人代表给企业员工上课1092堂,受教育员工15.6万人,广大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得以提高。二是全面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学校新生入校、企业新员工进厂时的“安全生产第一课”,有效地提高了党政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和从业人员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健全了生产经营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安全诚信机制。三是强化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根据国家7部委局《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采用企业自培、委托培训机构组织培、安监人员进企业培训等方法,共培训农民工15.7万余人,有效提高了企业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
  【概况】株洲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市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行政编制28名,机关后勤服务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名。2010年,成立市资本合作处,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干部科、政策法规科、业绩考核与分配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科、产权管理科、改革改组与规划发展科、监事会工作科等8个。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从98家减少到73家,直接监管企业14家。2010年,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17.4%,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118.7%;实现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222.69%;净资产收益率为5.71%;资产总额为382亿元,增长46.2%;资产负债率为38.4%,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为235.2亿元,增长59.48%,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7.55%。
  【重点工程加快建设】2010年,监管企业共完成融资38.11亿元,占年计划的111%,完成投资48.4亿元,占年计划的123%。城发集团承建的田心立交、湘江五桥竣工通车;国投集团承建的湘江风光带,城发集团承建的迎宾大道、武广联络线,教投集团承建的职教城,交发集团承建的铜塘湾港区,云龙集团承建的华强文化产业基地,云龙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按计划顺利实施,市国资系统在全市推进“三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改革重组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年底,有潍柴动力株洲企业、千金湘江药业、醴陵瓷业公司、搪瓷厂等14家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安置职工8100多人,处置资产4.7亿元。全面启动44家企业的水电改造工作,有26家已完成水电改造。为2120名企业“4050”人员办理养老和医疗协保手续,为1150名企业职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为49家企业的5878名“4050”下岗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补助3194万元。
  【国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市国资委加强国资监管制度建设。按照“两级出资、三层构架、全面覆盖”的要求,研究制订《株洲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株洲市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意见》等20多项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国资监管制度体系。组织部分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分户编制“企业清产核资信息系统”。加强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监管,全年共审核资产评估项目29项,总资产评估价值达130亿元。对14家监管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考核,规范了监管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程序。
  【企业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2010年,市国资委负责对81家市属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和58家中央、省属在株洲的企业进行原则指导。将醴陵陶瓷行业的14家企业党组织整体移交醴陵市委管理,将市区完成改革改制的28家企业党组织移交属地管理。指导桃水煤矿、联诚集团、华升雪松等7家基层党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对天桥起重等3家党委班子进行增补。配合市委组织部推荐、考察直接监管企业领导班子和产权代表,完善了市交发集团、新奥燃气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低压电器厂等5家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制定下发《企业分类考核暂行办法》,将系统内86家企业分为6类制定了考核细则。全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35人,发展新党员184人。
  国有资产投资经营
  【概况】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经株洲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出资,在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改组设立的国有大型投资类企业,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范围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农业综合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内设综合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投资发展部、资产经营部、地产经营部、审计考核部、法律事务部、产业与金融研究所等机构。2010年末,公司在职员工49人,参、控股企业36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
  2010年,公司突出“产业发展商”的战略定位,着力构建集团运行机制、加强股权投资、做大资产规模、拓宽经营领域,为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强股权管理,充分履行出资人职能。对全资子公司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为专业化、市场化、纵深化经营奠定基础;对控股上市公司加强战略引导,强化大股东地位,促进公司发展;对出资企业重大事项慎重决策,严格防范风险;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出资企业运作。二是深入项目调研和论证,积极开展股权投资。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围绕市政府的重点产业项目,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和强度,年内完成股权现金投资3.48亿元,实物资产投资1800万元,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着力强身塑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清理并重新评估公司土地资产,壮大资本实力;转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做大资产规模。年末,公司资产总额57.05亿元,负债总额14.21亿元,净资产42.84亿元,资产负债率24.91%。与年初比,资产总额增加34.28亿元,负债总额减少0.91亿元,净资产增加35.19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41.5个百分点。2010年,公司投资建设的湘江风光带项目被市政府评为“2010年度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秀项目”。
  【国投集团成立】1月26日,国投集团工商注册登记完成。2月3日,集团公司成立暨授牌仪式在株洲华天大酒店举行。仪式由副市长肖文伟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玉泉、副市长张国浩等市领导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有关金融机构负责人、有关新闻媒体、集团公司参控股企业代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玉泉宣布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授牌。
  【股权投资创纪录】2010年,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和强度,新设全资子公司1家、参股公司10家(含基金2家),投资数额创历史纪录。一是投资9000万元参股组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投资主体。二是投资5000万元参股组建株洲神农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打造百亿工程“神农城”项目开发建设平台。三是投资1635万元参股组建湘煤立达矿山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全市矿山机械产业,促进矿山机械产业的发展。四是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株洲市国投水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搭建土地深度开发平台,年内投入第一期注册资本1900万元。五是投资986.4万元参股组建湖南山河航空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六是投资1500万元和500万元分别参与组建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和兆富成长企业创新发展基金。七是认缴出资500万元参股组建湖南特科能热处理有限公司,年内已投入150万元。八是认缴出资6000万元参股组建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2011年投资到位。九是认缴出资8000万元参股组建大唐华银攸县能源有限公司,年内已投入1600万元。十是认缴出资300万元参股组建湖南股权交易所,年内已投入180万元。
  【重要子公司增资】一是对株洲市湘江风光带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将该公司注册资本由设立时的5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其中现金增资部分10000万元已全部到位,进一步提升了该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实力。二是对株洲市恒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金增资2370万元,实物资产增资1800万元,将该公司注册资本由630万元增加到4800万元,另投入实物及债权资产4212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该公司的资产规模,提升了运作实力。三是支持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公积金转增股本,该公司总股本由21773万股增加到30482万股,公司持股由4215万股增加到5901万股。
  【天桥起重股票成功上市】12月10日,国有控股企业株洲天桥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首发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天桥起重是2004年以来株洲首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国有控股企业。股票发行价19.5元/股,发行40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2.04亿元,实际募集资金7.8亿元,超募5.76亿元。天桥起重成立时总股本400万元,其中市级国有股本160万元,上市后总股本1.6亿股,其中市级国有股3290万股。上市当天收盘价22.2元。天桥起重的成功上市,实现了国有资产价值的大幅提升。
  【潍柴动力股票处置】2010年,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参股上市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沟通股票解禁和处置事宜,经反复磋商谈判,7月21日,与潍柴动力达成股票转让协议。7月30日,通过证券大宗交易系统完成潍柴动力1589.45万股股票交易,每股价格70.34元,交易总金额11.18亿元。此外,另833万股承诺再锁定3年。
  【资本实力壮大】9月,公司组织专门队伍,对名下地产进行全面清理、过户、重新评估入账和处置,做大公司资产规模。一是清理并重新评估存量土地资产。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存量土地资产75宗,原来大部分未入账,权属不清,证件不齐,并以原始状态出现,资产价值低。9月初启动地产、房产清理工作,向市政府申请将土地变性为商业用地,采取打捆挂牌等方式,使资产升值并成为融资资产。12月底,完成57宗土地的变性过户手续,土地变性后,重新评估价值7.29亿元,比原值0.76亿元增值6.53亿元,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相应增加。二是完成市政府划入的341.07公顷蓝线控规土地的预期收益评估。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勘测,按预期收益32.11万元/亩计算,评估总价值16.43亿元,公司资产相应增加。三是出让天元区29区土地资产。12月,公司将29区16.53公顷土地出让,成交价177.89万元/亩,总成交金额44117万元,增值逾3亿元。
  【启动经营性项目】2010年,公司确定全资子公司株洲市恒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地产一级开发主体,负责341.07公顷控规土地一级开发和标准厂房建设,实现融资、建设、经营一条龙。341.07公顷控规地是市政府为弥补公司原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0亿元投入而划给公司的,其中19.2公顷土地被列入株洲市2010年第二批次新增建设用地上报计划。二是确定全资子公司株洲市国投水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为地产二级开发主体,公司在地产深度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
  【加强股权管理】2010年末,公司出资企业36家,资本总额116.25亿股,其中公司持股8.6亿股。一是加强全资子公司管理,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坚持对控股上市公司战略引导,强化大股东地位。在千金药业董事长、总经理新老交替过程中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确保了平稳过渡;针对千金药业第二大股东大额减持的情况,及时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应对预案,确保控股地位;对千金药业发展战略进行引导,帮助实现二次创业。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天桥起重上市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完善上市条件,年内天桥起重成功上市。三是慎重决策出资企业重大事项,严格防范风险。四是建立内部审计机制,规范出资企业运作。
  不良资产管理
  【概况】2010年,株洲市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贯彻执行“一手抓清收,一手抓转型”的方针,高效优质地完成各项经营目标任务。全年公司累计清收货币资金631.8万元,为年计划的105.3%;清收实物资产价值1736.83万元,为年计划的144.7%;实现资产处置变现124.1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55.17%;实现利润总额104万元。切实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利益,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出了应有贡献。
  立足市场,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3月,公司新成立株洲弘业投资有限公司。5月,弘业投资有限公司按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功收购市学堂冲蔬菜店,顺利完成该企业的改革改制,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工商行政管理
  【概况】2010年,株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切实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锐意开拓,务实进取,为服务株洲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年底,全市有内资企业5108户,外资企业312户,私营企业13866户,个体工商户10962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01户;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省著名商标127件,均居全省第二。株洲市工商局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法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推进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株洲联诚集团的“联诚”、株洲雪松有限公司的“雪松”、南方阀门的“珠华及图形”、韶峰服饰的“韶峰”、贵派电器的“贵派”等5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攸县麻鸭”、“攸县豆腐”、“茶陵大蒜”、“茶陵黄牛”成功注册,实现株洲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全市新增省著名商标55件。株洲市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53个获得该项殊荣的城市之一。二是竭诚服务招商引资。在外资企业及招商引资项目企业注册登记过程中,实行事前提供法律法规咨询,事中注册指导,事后跟踪服务,特别对重大投资项目企业,切实做到提前介入、专人帮扶、全程服务。积极帮助外商投资企业缓解出资困难。对已交付首期出资、无违法记录、因资金暂时紧张无法按期出资的外资企业,及时为其办理延长出资期限的变更登记。三是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年帮助各类企业融资总计45.3亿元。其中,办理企业股权出质登记133宗,累计出质股权数额5.4亿元,累计担保债权数额12.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86%、75%和321%;办理动产抵押登记211份,主债权金额达9.7亿元;拍卖备案111次,成交金额3.1亿元;引导和支持拥有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企业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办理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促成株洲市首笔著名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150万元;组织举办两次湖南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银企融资洽谈签约会株洲分会场签约活动,全市共有104家企业、个体工商户与中国工商银行达成银企合作协议,融资金额达20.1亿元。四是大力支持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公司、株洲教育投资发展公司等投融资企业的重组和注册登记工作中,指导企业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盘活了存量资产,拓宽了资产利用空间。切实维护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全年新设立登记投融资企业13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4家,私营资本占10家,增强了资本市场活力,民间资本在株洲市资本市场所占比重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积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全年全市共设立登记各类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25家。五是全面推行网上年检。在全市系统大力推行企业年检网上申报,大幅提高了企业年检效率。全年共年检内资企业3496户、私营企业7460户、外资企业229户。
  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维护市场秩序力度加大。深入开展创建“五无”监管区活动,2010年,全市系统68个工商所227个监管区,开展创建工作的有156个,创建覆盖率达68.7%。经考核验收,有139个创建区合格,合格率达89.1%。同时,以创建“五无”监管区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八大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中,共检查各类农资经营户375户,对化肥、农药等54个农资品种进行抽样检查,立案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21起;在市场主体普查和取缔无照经营专项行动中,引导办照2798户,取缔无照经营651户,城区主次干道的无照经营率控制在5%以内;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7825人次,检查经营户59559户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72件,查获各类假冒名牌白酒和红酒1696瓶,没收禁止经营的各类食品14吨;在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专项行动中,捣毁传销窝点80个、遣散传销人员3580人次、配合公安机关抓获传销头目骨干15人,查处传销案件26件,其中大要案5件、涉案金额800余万元,株洲市工商局查处的深圳金科海公司传销案被评为全省“十大传销案件”之一;在保护驰名、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中,一举查获假冒驰名商标“波司登”羽绒服5220件,案值180万元;在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中,共立案查处虚假违法广告51件,拆除违法发布的户外广告26块;在烟酒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检查烟草经营户3300户、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烟草案件422件,并查获一个迄今为止株洲市查处的规模最大、存货量最多的假酒制作窝点,当场收缴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剑南春等名酒包装盒2232个、空酒瓶700多个、“防伪标志”1300多张、散装制酒原料650公斤,查处情况被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网发布。进一步强化肉品市场监管,查获问题猪肉5800公斤,其中白板肉5125.25公斤、注水和病死猪肉674.75公斤,确保市场内销售的肉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进一步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重点查处盐业、银行、电力、自来水、移动和电信等行业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各类商业贿赂行为,共立案查处20起,其中查处一起反不正当竞争大案为一银行利用其独占地位在贷款中滥收费用案,涉案金额高达130万元。
  着力提升维权效能,消费维权工作扎实推进。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消费维权宣传,集中销毁假烟、假酒、假劣食品等假冒伪劣商品,案值达200万元。对大芯板、电风扇、服装以及汽车配件等与消费者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商品进行质量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立案查处9起案件。同时,根据群众举报,对城区独家经营民用瓶装液化气的铁达燃化公司在液化气中掺混“二甲醚”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从源头上消除了含“二甲醚”瓶装液化气给城区消费者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不断延伸消费维权覆盖面。为配合打好“旅游升温”战役,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消费保障水平,大力开展“12315”进景区活动,在全市所有A级景区设置“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截至年底,在企业(商场)、学校、乡镇村和旅游景区共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站1395个。深入落实申诉举报回访制度和企业约谈制度,形成出动快、调处快、解决问题快“三快”的“12315”消费维权机制,消费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截至11月底,“12315”申诉举报系统共登记受理咨询、申诉、举报18067个,其中受理申诉1322件,调解成功1289件,调解成功率97.5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9.12万元;受理举报935件,办结897件,办结率95.94%。为避免更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市工商部门对来自社会的大量咨询、申诉、举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发掘,及时发布维权提示和消费警示,共发布消费警示5期。充分发挥消委会社会监督作用,对电力、燃气、自来水、电信等公用企业开展消费者评议“回头看”,重点检查2009年消费者评议提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有力促进了以上企业规范诚信经营。(江广念)质量技术监督【概况】2010年,株洲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完成非税收入5473.4万元,完成进度113.9%。罚没任务完成483.38万元,同比增长198.6%。市质监局连续3年获全省质监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一、行政执法拓新路。
  2010年,市质监局重点围绕民生,开展食品、特种设备、农资、液化气以及家电下乡产品等各种专项执法打假行动40余次,办理行政案件434起,其中立案查处316起,现场处罚118起,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起,申请强制执行案件7起,端掉制假售假黑窝点11个,没有一起被法院撤销或败诉案件。
  1.执法模式由粗放型向专业型转变。改变以前区域化执法模式,根据株洲产业特点和产品质量违法案件的特点,借助科、所的行政监管职能和技术手段,走高、精、深的专业化、技术型执法道路,并从多途径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技能培训。上半年,开展执法人员办案能力和执法技巧集中培训,输送7名执法人员到省局参训,组织全体执法人员深入学习《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和《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自由处罚权实施办法(试行)》。下半年,举办全系统执法技能大比武,特邀著名的全国科技打假第一人——吕长富讲授科技打假技能。
  2.执法方式由单兵型向联动型转变。由业务科室、稽查支队、技术机构组成综合服务队对全市大型企业、“5115”工程企业、新办证企业、上市企业、名牌申报企业等开展集中上门服务,一次性为企业解决质量、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各种质量工作难题,既更好地履行了职责,又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更减轻了企业负担。稽查部门和特检所的联合行动,促使200多台特种设备纳入了正常监管。截至11月,共对114家企业开展综合服务,收到良好的效果。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的工作联合。中秋期间,与公安、畜牧水产等部门联手捣毁一利用病死猪肉制造腊制品的黑窝点,收缴并销毁病死猪肉和成品近2吨,省、市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二、两大战略齐发力。
  2010年,市质监局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紧紧围绕质量兴市和标准化战略,在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技术检测、打假治劣等方面搞好服务,为富民强市搭建质量平台。质量兴县(市)工作全面铺开,组织企业申报湖南名牌产品14个,推荐1家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向市政府申请落实2009年度名牌产品奖励资金90万元,制定《株洲市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范了名牌产品的后续监督管理,帮助全市21家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对全市1500家生产企业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放产品标准实施证书1000余个、产品标准监督合格证500余个、企业标准审查备案53个,帮助南车株洲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申报“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截至2010年,株洲市企业承担39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并发布实施。帮助指导湖南华联瓷业制定了全国首个日用炻瓷地方标准——《日用炻瓷》湖南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定,结束了炻瓷产品没有统一、专门产品标准的现状,为其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完成炎陵竹笋两用林、攸县麻鸭、株洲市云田花木基地3个第6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考核验收。建立组织机构代码电子档案信息库,完成电子档案扫描12338家,新办组织机构代码电子档案归档上报率达100%。稳步开展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全年共完成监督检验3780批次,受检产品159类,受检企业2412家,完成率为100%,其中合格3362批次,合格率88.9%,对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后处理。市质检所与全市200余家企业签订全年委托检验服务协议,完成委托检验1441批次。加大举报投诉和区域整治工作力度。全年共受理投诉电话240个,接待消费者来访670余人次,投诉处理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0余万元。彻底整治、规范省级区域整治重点——醴陵市的电力电瓷行业,对区域内近100家生产企业进行全面巡查,准确掌握了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产品质量、销售情况等动态信息,提高了企业质量意识、质保能力和检验水平,规范了企业生产行为。加强计量认证工作,成立认证科,完成4家证书到期实验室的复评审、1家新实验室的首次评审、20家实验室的监督评审;着手开展认证企业建档工作,完成36家认证企业建档工作。
  三、计量检定维民生。
  突出“民生、能源、服务”三大主题,深入扎实推进计量工作。全年检定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13381台(件),其中首检民用三表85453台(件),重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27928台(件),受检率为100%。对全市18家企业的118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进行复查考核,新建标1项,新发计量检定人员证书24人次50项,到期复查换证40人次85项,培训加油站计量操作人员70人。“计量六进”活动全面铺开,到全市各社区、农贸市场、医院、眼镜店、加油站、餐饮单位开展广泛的计量服务和计量校准工作,向市民免费发放公平交易保护器5500枚,为居民免费量血压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制定《株洲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做好2010年服务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方案》,将服务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纳入全局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组织专家对全市能耗万吨以上标煤的企业实行“一对一”现场指导,对16家能耗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进行《计量器具配备通则》的验收,其中合格6家,限期整改10家,逐步建立企业能源计量档案。强化对计量授权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电力局、新奥燃气、石油公司计量检定授权站进行省级监督检查。开展“国庆”、“中秋”两节和商品过度包装、定量包装专项检查,检查加油站24家、集贸市场16家、餐饮业20家、超市18家,检查加油机54台、电子计价秤140台、定量包装商品15批次。
  四、“三大安全”促和谐。
  1.食品安全监管有成果。一是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加强和改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回访、监督抽查、年度审查等日常监管措施,2010年共出动3300人次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巡查,完成食品定期监督抽查和安全监督抽查2382批次,其中不合格产品123批次。同时严格复查验收程序,加大后处理力度,查处违法案件36起,涉及金额290余万元,及时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二是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开展用乳企业、饮用水、蔬菜、化妆品、一次性塑料餐具、肉制品、米粉、茶油、糕点、月饼、面粉、大米等专项整治11次,重点检查企业356家,发现安全隐患27起并全部整改到位。8月,举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启动仪式,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1022人次,对892家企业进行全面摸排,重点检查企业121家,查处滥用食品添加剂企业3家,对全市6家茶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三是紧盯源头严格准入。继续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的转发证和换证工作,做到不突击发证、不降低标准、不搞地方保护、不搞人情照顾,全年新办、换证企业200家,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条件。
  2.特种设备安全有保障。全年共完成检验各类特种设备9064台套,同比增长16.6%,检验压力管道26000米、气瓶33000只、安全阀检验2450只,从源头上保证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先后开展厂(场)内机动车、起重机械、电梯、压力管道元件、压力容器等专项整治,共召开专题会议6次,检查生产使用单位600多家,下发安全检查指令25份,督促企业整改隐患300多处。加强安全责任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日常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特设安全知识宣传和特设作业人员培训工作,做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处置有力。积极开展节能监管工作,成立专家库,对高能耗特种设备实施强力监管,全年共对120个锅炉房进行考核,达标67个,为株洲节能减排工作贡献了力量。
  3.烟花爆竹安全有力度。进一步强化对烟花爆竹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在生产主体责任、产品检验把关和安全监管体系方面加大力度。在保障国庆、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专供焰火品质量安全方面,继续推行驻厂监管和批批检验制度,确保了株洲产品没有出现一起重特大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株洲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了株洲城市形象,维护了社会安定和谐。
  五、科技强检迈阔步。
  一是搞好规划,选好项目。对技术机构进行改革前期规划,按照资源整合、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投入集中、效益倍增的原则,制定改革长远目标。根据株洲产业特色筛选优质项目建立项目库,向上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总局的信息化试点项目,株洲有望成为全省第一家金质工程试点单位。同时,与长沙、湘潭合力争取的国家风电项目进展顺利。二是保障投入,改善措施。2010年,全系统投入技术机构建设资金为历史之最,仅国检中心项目就投入达1100余万元,各技术机构、各县市局新购设备60余台件,价值100余万元,改造基础设施投入30余万元,有力确保了技术机构建设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三是突出重点、保证进度。经过近3年的努力,6月1日,株洲市首个国家级检验中心即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奠基。该项目对于促进株洲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提高株洲经济地位和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株洲市首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奠基】6月1日,全国唯一法定授权的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暨株洲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奠基。株洲市将拥有首个国家级质检中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蒋新祺宣布奠基,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出席仪式并讲话,奠基仪式由副市长肖文伟主持。省质监局负责人及株洲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共400余人参加奠基仪式。该中心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集资筹建,位于天元区黄河北路。项目建设用地2.60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集7家国家级、省级、市级检验机构于一体,融产商品、计量、特种设备等多类检测项目于一处,将于2011年年底投入使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株洲市6大支柱产业之一。该中心建成后,不仅将全面提升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优势和竞争力,而且对推动全市产品质量提升、技术进步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2010年,株洲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流通、使用过程的日常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延续了11年没有发生源发性药品安全事故的良好态势,确保了国家局通报的在外省市发现的假劣药品没有流入株洲。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在2010年度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的9个专项评估中获6项优秀,列全省市州第一。在生产环节,开展GMP跟踪检查,指导企业通过整改消除潜在的质量隐患;以抓好药品注册工作为手段,推动药品安全管理上台阶。在流通环节,严格零售企业市场准入。所有新开药店严格按照分级管理标准,有一项不符标准即予否决。加强特殊药品的日常监督,开展特殊药品的专项检查,确保不发生流弊事件。在使用环节,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全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表2680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604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坚持严格执法与科学监管相结合,切实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2010年共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违规案件100余起,受理并办结群众投诉举报25起。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等4项专项检查,查处一批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无证经营药品行为。结合“问题疫苗”、“工业氧冒充医用氧”等多起药品应急事件,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假劣药品事故。
  【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2010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继续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组织食品各监管职能部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水产养殖、食品生产环节、食品进出口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环节、保健品和畜禽屠宰等9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地沟油”、“不合格一次性筷子”等专项行动,取得很好的整治效果。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代表湖南省迎接了国务院食安委组织的全国考核评估,得到了考核评估组的充分肯定。
  【开展基本药物质量考核】2010年,株洲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基本药物质量考核工作,对全市基本药物生产情况进行摸底,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评价性抽验方案,完成评价性抽验350批次,合格率达100%,超额完成株洲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基本药物目录考核品种质量合格率98%以上”的工作目标。株洲市药品质量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人民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创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5月25日,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株洲市人民政府在株洲签署《共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合作备忘录》。这是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用市厅合作的方式,在全省打造的第一个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光荣,副局长李赤群,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副市长肖文伟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王群与张光荣共同签署备忘录。《合作备忘录》将把实施“365”工程作为共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的总体框架。即通过“市厅共建”,推进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设、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设、食品药品检验能力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食品药品产业发展等5大项目,构建责权明晰的食品药品责任体系、高效快捷的检验检测体系、完整共享的信息体系、客观公正的诚信评价体系、科学敏捷的预警及应急体系、食品药品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等6个体系,实现把株洲市打造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示范区,餐饮药品消费放心区,医药产业发展先导区”等3个工作目标,从而提升株洲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12月6~7日,株洲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局代表参加国家局在湖北省召开的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共建合作备忘录实施座谈会,推荐经验。
  【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2010年,株洲市围绕“监管理念同一、监管信息同网、监管行动同步、检测资源同享、考核标准同等、监管成果同惠”的思路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工作。在攸县、株洲县开展以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建设为切入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年全市建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41个,配备专干42人、监管员63人,食品药品信息员903人,并为试点县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诚信建设工作配备了设施设备。株洲市编办下发文件,在全省各市州率先设置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并明确了名称、人员、职责、工作要求等有关具体事项。攸县、株洲县在全省各县率先明确设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配备专门人员,并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县、乡、村三级食品监管网络初步建成,在确保农村地区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全市医药经济发展】2010年,株洲市就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了全市食品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和发展思路,了解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将“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列入全市“四城三基地”,作为实施产业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工作,制订系列优惠政策。在重点项目上,启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医药研发产业园、医药食品物流园、中草药材种植园建设。医药物流园的建设完成规划设计。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完成申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指导全市医药企业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提高产业竞争软实力;争取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支持,将“株洲千金”列为全省重点扶植的18家示范性医药企业之一;帮助株洲千金的控股企业湘江药业成功获得治疗乙肝病毒首选药物“拉咪呋啶”的制剂和原料批文,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批文的企业。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